西晋灭亡,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而是帮司马睿建东晋?
▎↿西晋灭亡,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而是帮司马睿建东晋?
政治永远和气节和利益相关。
东吴亡国原因是外有强敌西晋的压迫,内有吴内部的腐烂。蜀汉灭亡,西晋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其实力还是完整保存,之后西晋对东吴展现出压顶之势,东吴败亡也是旦夕之间。与此同时东吴的统治者孙氏并没有励精图治,末代皇帝孙皓残暴,陈寿评价: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
(图片来自网络,引用仅为描述和分析)
孙氏对于东吴来说是外族,其统治的基础也是建立在给吴中大族以权力。孙权晚年多猜忌,陆逊就死于孙权之手,孙权死后东吴政治更动荡,杀戮常伴于朝中。在这种混乱的内部环境中很难产生一个强有力对抗外界的力量,就像南明一样,内部不安定,所谓的气节的凝聚力也卑微不堪了。
(图片来自网络,引用仅为描述和分析)
在这种环境中,利益就起到了关键作用。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下,正统皇帝司马氏在北方士族王氏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完成权变(王导是头号功臣,江南大族子弟顾荣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也要付出代价,任何依附于其他力量的得位都要付诸以权力,拥护皇室的人也似乎夹杂着政治投机。
这便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事情。司马睿为了平衡王氏的力量,重用吴中大族,本来有亡国之耻的他们重新获得重用,并获得利益当然高兴。不论是当时的孙氏还是之后的司马氏只要给他们大族以权力,大族就比较满足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如出一辙。
(图片来自网络,引用仅为描述和分析)
南迁的北方士族王氏、庾氏、桓氏和谢氏相继掌权,权力超过本土四大族,有一种压制作用,就如同当时刘备集团荆州帮压制益州帮一样。
因此也就没了东吴复国的事情了。
▎╋西晋灭亡,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而是帮司马睿建东晋?
在封建时代,想要获得各阶层的支持,无外乎掌握两大秘诀:利益、人心。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西晋统一天下后,在江东地区,司马氏所受的拥护,比当初的孙氏高得多。
自从孙权死后,东吴人就没享受过几天好日子。
公元252年,大帝孙权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孙亮即位,诸葛恪、孙弘、孙峻人等辅政。然而,没多久就爆发了内讧,先是孙弘被整死,诸葛恪大权在握;下一年诸葛恪又被孙峻等人杀掉;又过了三年,孙峻病死,权力落到孙綝手里。这位仁兄残暴嗜杀,功臣、名将也难逃毒手,东吴上下一片鸡飞狗跳。
到了公元258年,孙綝干脆直接废掉孙亮,改立孙权的老六孙休为傀儡。得意忘形的孙綝兄弟五人更加胡作非为,他们权倾朝野,压根没把皇帝当回事。但多行不义必自毙,下一年这几位就被孙休反杀。
孙休掌权后,曾力图改革弊政、推行善制,以期挽救人心、振奋国力,但他用人不公、私心过重,无法彻底改善东吴的状况。公元263年,外部盟友蜀汉被灭,内部又连续两年爆发叛乱,内忧外患之下,孙休暴病而死,年仅30岁。
鉴于形势风雨飘摇,东吴众臣一致认为应挑选一个年长的宗室担任君主,以免再度沦为权臣的傀儡。挑来挑去,根据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的主张,孙和(孙权的三儿子)的长子孙皓上位。
公元264年7月即位后,孙皓曾“新帝上任三把火”,他首先犒赏群臣,其后“发优诏,恤士民,开仓廪,科出宫女以配无妻者,禽兽养于苑中者皆放之”,发布体恤士民百姓的诏书,打开国库、赈济贫困,释放宫女、许配给外面的光棍们,把御苑里豢养的野兽全部放归山林。
俨然一位仁义博爱、不爱财、不贪色、不贪玩的明主啊,一时间东吴朝野精神为之一振,士民交口称赞、喜形于色:终于有位像样的皇帝了。
然而没等他们高兴多久,孙皓就迅速暴露出本性,逐渐成了被鲁迅口中的“特等暴君”。东吴的官员、老百姓们从此掉进了更恐怖的深渊。
他残忍好杀。无论是扶自己上台的“恩公”濮阳兴、张布,还是宗室朱太后、先帝孙休的儿子,以及自己的后宫、功臣、大将,稍不合意就人头落地;最骇人听闻的是中书令贺邵,此人因中风休假几个月,就被怀疑其装病的孙皓抓起来拷打上千次,最后甚至被锯断、焚烧了脑袋,全家流放。尚书熊睦曾经略加劝谏,就被用刀环活活撞死。官员尚且如此,老百姓更好不到哪儿去。
他极度贪酒。每次设宴,为了逼群臣陪自己尽兴,他总会安排十多人站在一旁监督,要是发现有谁喝得不够卖力,或者言行上有什么小瑕疵,结束后当场修理,轻则被打,重则直接处死。
他好色无度。强令官府在民间抓美女,而且凡是俸禄在二千石的官员,每年都要把自己的女儿注册在案,先供孙皓挑选,剩下的才能出嫁。短短几年内,他的后宫美女多达几千人。为了安顿她们,孙皓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百姓苦不堪言。
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无视现实差距,在位期间屡屡北伐,国力、民力被消耗殆尽。在他的残暴统治下,东吴上下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屡屡出现将士投敌、百姓起义事件。东吴朝野离心离德、一盘散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东吴的敌人——西晋,对东吴上下却是格外的好。
孙皓在位时,蜀汉已灭、晋吴实力相差悬殊;西晋已然占据了长江上游,对孙吴形成合围之势。但鉴于江东虽然进攻不足,但依靠出色的地利、防守有余,司马氏朝廷对于武力吞并东吴从来都心存疑虑。
鉴于内部意见不统一,这时期的司马炎并没有硬来,依靠羊祜负责经营江东。羊祜的思路很明确:步步为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从军事、人心两方面逐渐瓦解东吴上下的意志,其后抓住机会一举歼灭之。
羊祜被任命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开始在物力、心理两方面对江东进行削弱。
首先,他在前线稳扎稳打、筑城占耕地,削弱对方的后勤补给,迫使孙吴前线不少军队纷纷投降,石头城以西都被羊祜蚕食;
其次,注重收买人心。每次交战后,他总是释放俘虏;甚至在战斗中抢夺了孙吴百姓的粮食,战后也计价偿还;平时在前线打猎,遇上对岸孙吴军队先射中的动物,他大度的送给对方;俘虏孙吴将领邓香后,将其安然无恙的释放;潘景与西晋作战时阵亡,羊祜对其厚葬,并允许其子女前来领回遗体。当然了,还有祜、陆抗这两大巨头的惺惺相惜佳话。
羊祜的仁义与孙皓的残暴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十余年间,西晋对抗孙吴的前线不仅兵强马壮,而且也赢得了当地的民心。孙吴军民越来越尊敬这位敌军统帅,甚至恭敬的称其为“羊公”。
起先,只是一些前线东吴士兵陆续投奔西晋;到了后来,越来越多的将领也携家带口、成建制的前来投降。
公元279年,等到杜预接任时,鉴于孙皓已经彻底失去人心、东吴国内分崩离析,司马炎下定决定后派兵南下,仅仅用了四个月就兵不血刃拿下了江东,三国鼎立正式结束,司马炎终结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紧接着,司马炎在江东执行了一系列的善政。
首先,善待孙皓,封其为归命侯,对东吴宗室一样给予优待,不仅赐物、赏钱,而且授予官职。虽然孙氏早已不得人心,但他们毕竟是东吴的象征,善待这些人,就等于对江东地区释放出了善意;
其次,他派使者去江东分头抚慰,牧、守以下的原有官吏全都保留;同时,他还废除了东吴原有的繁苛政策,一切从简从易。原有的利益得到了保证,制度也改善了,江东官员、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其三,对于江东名士、耆老,司马炎一律依据才能授以官职。为了鼓励江东将官、百姓迁往寿阳,司马炎还开出了免除10-20年的赋税、劳役的优厚条件。
这是软的方面。在硬的方面,司马炎派遣名臣镇守荆、扬二州,这些官员为政有方,对江东地区安抚得极为成功。比如后来楚王司马玮镇守荆州期间,“能得众心”,后来跟随他起兵对抗司马亮的亲信都是江东悍勇;在他死后,江东“及此莫不陨泪,百姓为之立祠”。
由此可见,西晋对江东的吸收、管理是极为成功的,甚至比当初孙氏家族要优秀得多。
此外,在八王之乱爆发期间,司马睿于公元307年带着王导渡江前往建邺城,开始苦心经营江东。作为当时的头号豪门望族,王导利用自己以及家族的巨大影响力,帮助司马睿团结南北方世家大族、树立起权威;同时,着手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此外,其他王氏家族成员也镇守要地作为依仗,比如王导的堂兄王敦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扬、江、湘、交、广六州诸军事。长江中游在握,其他地区丝毫搅不起水花。
因此,司马氏对江东地区,统一前收买人心、统一后施以善政、八王之乱期间刻意经营;这套组合拳下来,江东豪族、百姓对司马氏的认可度,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孙氏家族。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原沉沦、西晋灭亡后,司马氏仍能在江东苟活上百年的原因。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真理不会过时。
▎☝西晋灭亡,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而是帮司马睿建东晋?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以后,西晋一度统一全国。在公元280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终于灭掉东吴,实现了三国归一统。不过,由于司马炎的子孙后辈碌碌无为、相互倾轧,所以这个西晋王朝很快就灭亡了。
公元317年,西晋在立国不到52年(265-317)的情况下,就被匈奴铁骑所灭,北方全部沦陷。琅琊王司马睿南逃入建康,在东吴的故土上建立了东晋王朝。不过,此时距离西晋消灭东吴仅仅才过了37年而已,那些残存的吴人为什么不趁乱复国呢?
事实上在西晋灭亡前夕,已经有人打着为吴国复国的旗号造反,只是没有成功。在公元310年,南方的吴兴郡人钱㻅便拥立孙充(吴国末代皇帝孙皓的儿子)为帝,打着恢复东吴的幌子造反。可是南方并没有多少人响应他,所以钱㻅、孙充都相继被晋人杀了。随后,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也试图通过造反来恢复吴国,但结局同样是被杀。此后,便几乎没有人再打着东吴的旗号造反了。
(五胡乱华,中原沦陷)
归根结底,这并不是东吴没有影响力了,而是江南的士族普遍地被晋人收买了,所以真正愿意造反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在魏晋时代,江南实际上处于世家大族的统治下,普通老百姓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要知道,东晋为了在南方站稳脚跟,大量笼络南方的士族,利用“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的世袭特权,所以像王氏、谢氏这种江南大族都愿意死心塌地地归附晋室,谁还会去思念已经灭亡的东吴呢。
对于士族而言,不论是东吴还是东晋在统治江南都没有差别。谁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就拥护谁。司马睿当初在南方建立东晋的时候,严禁官兵去骚扰士族的宅院和妻女,同时又和王氏家族(士族代表)关系密切,这等于是在告诉江南的士族们,东晋与士族的利益一致。而相反,东吴末代的皇帝孙皓是一个有名暴君,他在位时期做了许多伤害江南士族利益的事,所以没有多少士族是真正愿意恢复东吴统治的。
▎☸西晋灭亡,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而是帮司马睿建东晋?
两晋交替之际,原东吴故地有多次叛乱。
第一次发生于303年。
背景是氐人侵犯益州,晋朝从荆州调兵入川增援。荆州人不想去,民怨沸腾。
正在这时,一个叫张昌的汉化蛮人出来号召大家造反。于是一时之间,荆州就聚集起了三万多人的起义军。
不过,由于这是底层老百姓暴乱,不仅被晋朝视为眼中钉,同时也得不到江东地主豪强的支持。所以不久后,这场反对晋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就被晋廷和地方豪强联合镇压了。
第二次发生于305年。
背景是晋军镇压张昌叛乱后,统兵的右将军陈敏认为西晋大势已去,便率部叛乱,欲割据江东,仿效当年的钟会。
起先,吴郡四姓之一的顾氏很看好陈敏,予以鼎力支持。但后来,顾氏发现陈敏没有成就霸业的本事,就果断与之断绝关系,并联合其它江东士族一起,把陈敏作掉了。
第三次发生于310年。
背景是匈奴人包围洛阳,晋廷告危,急忙从全国各地调兵勤王。
在受征调名单中,有一个人叫钱璯,时任晋朝的建武将军。他率军走到扬州时,感觉这时候北上,无异于羊入虎口。心想去救援是死,抗旨不遵也是死。反正自己横竖也是要一死,干脆造反拉倒。
钱璯造反后,自称平西大将军,计划割据江东自立。由于他担心自己威望不足,不能俘获民心,就拥立了孙皓之子孙充为吴王。
但孙皓统治江东时,残暴不仁,孙氏早就人心尽失了。钱璯拥立孙充,起不到拉拢人心的作用。所以不久后,钱璯又杀了孙充。
晋廷听说钱璯造反的消息后,令镇守建邺的琅琊王司马睿平叛。最终,司马睿派人与江东士族联手,干掉了钱璯。
第四次发生于313年。
背景是司马睿不信任江东人,重用衣冠南渡的北方人,引得江东豪族不满。
江东豪族出身的周玘(爷爷是周鲂,父亲是周处)在镇压张昌、陈敏、钱璯的过程中都立有战功。但司马睿却仍然排挤他。
周玘对此很不满,便与司马睿身边的参谋王恢密谋,打算煽动流民造反,搅乱时局,他们趁机夺权,诛杀北方士族(也就是王导那帮北方豪门),改由江南士族执政。
但在后续的活动中,流民还未形成规模,即被地方官镇压。而周玘、王恢等人的密谋也被官员转报给司马睿知晓。
所以这次叛乱,最终以王恢被周玘灭口,周玘自己把自己吓死而告终。
第五次发生于315年。
背景是周玘临死前,跟儿子周勰说:害死我的人,是那帮北方士族,你要给我报仇。
周勰记住了老爸的遗言,就无时无刻不想着造反起事。
当时,南渡的北方士族多居显位,南方士族备受排挤,颇有怨气。周勰便趁机秘密勾结吴兴郡功曹徐馥,让徐馥假借自己叔父周札的名义聚合兵众,杀了吴兴太守袁琇,打起讨伐北方士族的大旗。
旗子打出后,不少好事的豪客侠士投奔。其中就有孙皓的儿子孙弼。
但周勰的所作所为被叔叔周札知道后,周札立即向义兴太守孔侃告密。
然后,这场反叛便以当事人的自我检举揭发而不了了之。
事后,作为主谋的周勰因为是豪门出身,司马睿没有追究其责任。参与造反的徐馥被党羽干掉,孙弼被晋军镇压。
第六次叛乱发生于318年。
孙皓的儿子孙璠起兵造反,被东晋镇压。
综上所述,司马氏的统治衰微时,南方人不是没有过反叛。只是都不成气候。
那为什么不成气候呢?
关键的一个原因,缺乏有能力的主心骨。
司马睿初到江南时,根本没人搭理他。他本身也没什么大才。
“睿名论素轻,吴人不附,居久之,士大夫莫有至者”。
不过,司马睿虽然没有势力,没有大才。但辅佐他的王导有。
在王导等人的运筹帷幄下,一部分江东士族转变态度,开始支持司马睿。
后来也是在王导等人的辅佐下,司马睿击败了不服他的都督扬州江左诸军事的周馥、江州刺史华轶、豫州刺史裴宪。助司马睿坐稳江东霸主地位。
从司马睿初到江东无人理,到后来一统江东的过程,可以明显看出,江东士族根本不是北方士族对手。
所谓吴郡四大家族,陆、朱、顾、张,当时没有一个能打的。
所谓江东两大武力豪宗,义兴周氏、吴兴沈氏,均是被琅琊王氏耍得团团转。
周勰叛乱,扯起大旗反对王氏时,他叔叔周札主动跑去自首。
王敦之乱时,又是周札主动打开城门,才使得王敦顺利攻取建康,掌控朝政。
然而,当王敦大权独揽后,周札一家被王敦满门抄斩。
在周氏被屠戮的过程中,吴兴沈氏主动充当马前卒,结果后来王敦兵败,沈氏一族也就此败落,整整败落了一百年。直到刘宋建立后,刘裕出于要提拔二三流家族以稀释高门士族权力的缘故,沈氏这才又得以翻身。
不客气的说,当时的江东豪族,都不过是琅琊王氏的门下走狗罢了。
豪门担不起大任,原皇族孙氏更担不起。
孙氏从孙策立业开始,至孙皓投降为止。统治江东八十多年,按理说,是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
但实际情况,太糟糕了。
首先是口碑,被孙皓一通糟蹋,孙氏在江东人心尽失。
其二是子嗣,可以用人丁凋零来形容。
孙权的哥哥孙策,以及他的三个弟弟,按照史料的记载,都只有一个儿子。
孙权倒是有七个儿子,十几个孙子,但在东吴灭亡之前,死的不剩几个了。
长子孙登的三个儿子。
其中有两个早卒,一个于254年自杀。
如果孙登没有私生子的话,那他这一支应该是绝后了。
子璠、希,皆早卒,次子英,封吴侯。五凤元年,英以大将军孙峻擅权,谋诛峻,事觉自杀,国除。
次子孙虑于232年早卒,无子绝后。
年二十,嘉禾元年卒。无子,国除。
三子孙和有四个儿子。
这四个人,除了后来当皇帝的孙皓外,另外的三个,有两个因宫斗而死于非命,一个结局不明。
四子孙霸有两个儿子。
两人都在孙皓继位后,被削爵流放,之后的结局不明。按正常的政斗流程,他们就算不死也肯定是破落了。
孙皓即位,追和、霸旧隙,削基、壹爵土,与祖母谢姬俱徙会稽乌伤县。
五子孙奋有五个儿子。
这一支也是在孙皓继位后,被孙皓拿下,而且是满满抄斩。
皓闻之,车裂俊,夷三族,诛奋及其五子,国除。
六子孙休(吴景帝)有四个儿子。
按理说,孙休是皇帝,他死了,应该是他的儿子继位。但大臣们认为主少国疑,担心孙休的儿子掌控不住局面,便拥立了孙皓。
结果孙皓继位后,把四个堂弟全弄死了。
其中两个大的明确被孙皓害死,两个小的结局不明。
秋七月,皓逼杀景后朱氏,亡不在正殿,于苑中小屋治丧,众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又送休四子于吴小城,寻复追杀大者二人。
七子孙亮,死时虚岁才18岁,无子绝嗣。
会稽郡谣言王亮当还为天子,而亮宫人告亮使巫祷祠,有恶言。有司以闻,黜为候官侯,遣之国。道自杀,卫送者伏罪。
孙皓的口碑极差,同时孙权的其他子孙又被整得一个不剩。
江东孙氏,哪还有号召力?
事实证明,西晋时期的孙氏,也就给义兴周氏打打下手罢了。而义兴周虽然也是江东大豪族,但在影响力上仍不及吴郡四姓。
总体而言。一流家族没能力,二流家族缺乏手腕。原来皇族沦为不入流家族。而南渡的北方家族,既有势力,又有手腕,具备了鸠占鹊巢的实力。他们拥护司马睿,那么皇帝之位,必然就是司马睿来坐了。
▎❃西晋灭亡,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而是帮司马睿建东晋?
公元313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并且在3年后俘获看晋愍帝,昙花一现的西晋只存在了51年就宣告灭亡。
公元318年,司马睿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在江东一带建立东晋。
江东是三国时东吴的地盘,而东晋建立时,当时东吴被司马家族的西晋灭国才37年。
对于司马睿的到来,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过去的东吴人难道不反抗吗?
而且司马睿并不是法定皇位继承人,并未手握兵权,如果反抗很容易成功。
但事实上,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东晋似乎比较顺利,这是为何?
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种原因:
面临“外敌”威胁
当时东晋是被胡人匈奴灭的国,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在北方纷纷崛起,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所谓的五胡对当时的中原地区来说,他们无论是语言、服饰还是信仰与价值观都格格不入。
而且部分胡人武装非常野蛮、凶残,他们大肆烧杀掳掠,把人肉当作军粮,称中原百姓为“两脚羊”。
在他们的残酷统治下,北方地区人口锐减,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民水深火热。
总之,他们代表着落后和野蛮,如果让他们到江东来统治,是百姓的一种灾难,将会让他们生活在人间地狱。
常言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对江东人来说,跟司马家族的矛盾属于兄弟间的纷争。
来自北方的胡人武装是他们的共同威胁,民族矛盾高过了内部矛盾。
在外敌威胁面前,唯有保持内部的团结方能有效抵御,“外侮”,这是各士族集团达成的普遍共识。
东吴统治者残暴不仁
东吴政权的创始人孙坚,是浙江杭州人,对东吴人民来说,也是外来者。
东吴最后一个统治者孙皓荒淫无度、残暴不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给江东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孙皓的荒淫好色,所有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
孙皓残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在上朝的时候,大臣都不敢抬头,以至于他长什么模样大臣都不得而知。
他设酒宴,受到邀请的人不仅必须参加,而且必须喝七升,不喝或者喝醉者轻则遭受酷刑,重则脑袋搬家。
常侍王蕃就是因为在喝酒时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被孙皓当场咔嚓。
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
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他的残暴连朱元璋都自叹不如。
在东吴灭亡后,西晋人问他:"听说你在吴国时剥人面、刖人足,有这回事吗?"孙皓竟理直气壮地说:"作为人臣而失礼于君主,他就应当受这种刑罚。"
《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价孙皓:“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
大意就是孙皓是个暴君,善于用酷刑,任意惩罚官员,大家人人自危。
后代对他的评价是“穷凶极恶”、“淫暴无道”、“骄奢极欲”
残暴的政权,早已不得人心。
铁打的河山,流水的皇帝;在江东百姓看来,无论是谁来统治,只要不祸害百姓,他们都无所谓。
江东百姓不会怀念一个腐败透顶,残暴不仁的政权,更不会为它揭竿而起,牺牲自己的生命。
既然如此,只能看江东上层人士的态度了。
孙坚是吴郡富春人,也是个外来户,只因军功积累做了长沙太守,是其子孙策开始向江东发展的。
所以江东士族没必要为一个外来户去殉葬,孙皓投降后,孙家的影响不复存在。
江东上层人士受益
在司马睿建立东晋的时候,之所以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主要是因为西晋统治时期,采取的政策保护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西晋建立后,继承和加强了曹魏建立的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
九品中的二品(一品从未有人,形同虚设)事实上取得了做官的优先权,特别受朝廷重视,被称为上品,其余各品则被看作是寒士下品。
由于中正之职实际掌握在全国官僚贵族手中,政权得到包括江东贵族在内的世族门阀的拥护。
晋武帝在灭吴之后,对江东采取了怀柔政策,并没有触及世族门阀的利益,而且还加以保护。
在颁定的户调之式中,不仅允许西晋官员根据官级高低占有不等的土地和人口,而且规定士人子孙也能享受这个待遇。
不仅如此,还给予他们免除徭役的特权。
长此以往,汉魏以来政治经济势力不断上升的世家大族终于形成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制度因而确立,
换言之,在此政治体制下,无论皇帝由谁来当,门阀士族的利益不会受到侵犯,他们的统治地位不受动摇。
在此情况下,江东门阀豪族不但不反对司马家族,反而镇压江东农民起义,维护其统治。
比如,惠帝太安三年(303年),长江、丐水间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军的石冰部攻下扬州。
江东士族武装,组织义军,向起义军宣战,迅速稳定江南。
比较起门阀士族,东晋皇帝司马睿更像弱势群体。
事实上,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靠的是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兄弟。
因此,东晋建立后,国家权力几乎被世家大户垄断,甚至一度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里面的王就是王导、王敦为代表的士族门阀。
而北方士族南迁后,为了增强实力,巩固支配地位,他们采取了积极措施,与东吴留下的旧门阀进行通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牢靠的利益链。
东吴门阀士族从此过上了更加安逸的生活,他们根本没有必要冒着风险去复国。
除此之外,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表现相当低调和谦逊,对江东门阀士族非常友善。
他甚至不顾九五之尊去面见各大士族,还说了一句叫人感动的话:“寄人国土,心常怀惭”。
意思就是我来到了你们的地盘,我心里很不安。
司马睿这样做决不是一种姿态,而是非常诚恳的。
因为当时大权被琅琊王氏兄弟王敦与王导把持,司马睿要想树立皇帝权威,必须借助江东士族的力量。
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后,开始提拔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对王氏势力进行制衡。
对此,江东豪族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觉得司马睿绝对不会亏待自己。
在此情况下,他们不会进行反抗。
门阀贵族一盘散沙
任何一个新政权建立都会遇到阻力的,东晋建立也是如此。
西晋灭亡前到东晋建立之初这段时间,东吴贵族发起多次复国运动,但都没有成气候。
西晋末年,石冰、陈敏、钱璯先后在江东发动叛乱,企图拥立孙皓之子孙充建立割据政权。
即便在东晋建立后,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也还曾起兵复国,但是也没有成功。
究其原因,就是江东门阀士族山头林立,派系众多,错综复杂,大家不能同心协力
江东豪族包括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为首的四大勋姓,还有、魏、虞、贺会稽四姓,以及义兴周氏、吴兴沈氏。
在这些豪族看来,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就能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对反对东晋的行动袖手旁观,给了朝廷以瓦解分化,各个击破的机会。
比如在晋永兴二年(305年),陈敏骑兵反晋,企图割据江南,江东豪强纷纷响应。
名士顾荣、周圯等40余人参与反叛,但是其他豪族无动于衷。
于是,反叛得不到支持,屡屡受挫,处境艰难。
在此情况下,顾荣、周圯立场动摇,投降朝廷,反叛最终失败。
当时江东以武力见长的江东两大豪族,也先后被王敦剪除,
江东两大豪族是周、沈两大家族;周家出自三国鄱阳太守周鲂,沈家出自三国丹阳太守沈莹。
时人称:江东之豪,莫强周沈。
两大家族被诛灭之后,江东豪族更是成为一盘散沙,即使想复国也有心无力。
综上所述,在西晋灭亡和东晋建立这段关键时期内,江东人士之所以没有大举反抗,进行复国,主要原因是因为外部环境恶劣,掩盖了内部矛盾;而且江东士族在统治集团中地位较高,没有反抗动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晋朝还是华夏正统,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地位不可挑战。
------------------
推荐阅读:
如果电脑技术最初是中国人发明的,那现在编程是不是就是中文的?
上一篇:买房是大社区好,还是小社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