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明明代替了人殉,为什么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么狠的话?
▎≏陶俑明明代替了人殉,为什么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么狠的话?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是孔子原话。孟子引用后又对梁惠王说了后面两句。
孔子很生气,后果就是开骂,但原因颇多争论,一说孔子支持人殉,二说孔子反对人殉。公婆两说,各有理有据有逻辑,到底哪个是真相,关键在"始作俑者"为何意。
今天说的"始作俑者",指带头开启坏风气、坏行径的人。小编就探讨下,孔子当时想说什么?孟子引用何意?各位看官评评。
1.古代殉葬的"人俑"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是说,"第一个制作人俑的人应该断子绝孙吧",又或说"难道他没有后人吗?"对语境的理解不同,翻译稍有出入,但不影响孔子的态度,暂且不表。
考古已证实,商朝有人殉(陪葬)和人牲(祭祀)习俗。商朝很重视殉葬和占卜这一套,他们会玩真的,有时女巫也难以幸免。周代商,逐渐废除和削减人殉、人牲制度,但文化仪式不可缺,于是有了替代品☞"俑"。
不过,人俑一开始并不是咱们熟悉的兵马俑,它有个很讲究的发展过程。
①草俑丨就是老子说的那个"刍狗"、草人一类。今天丧葬习俗里也有纸人、纸牛等,差不多的意思,只是更高端。草俑不过只是潦草的人形,简单、易制、经济。
②木俑丨自然是木制人形。木可雕刻,比草俑制作更形象逼真,也更耗时耗力耗财。
③陶俑丨俗话说的土偶,就是秦兵俑那些。泥土可塑性更强,更易涂着不同颜料,因此从形象到身材,都可以制作得更加精良逼真。无疑,陶俑最耗费时间、精力和财力。
当然以上只是典型代表,后来也有石俑。那么,孔夫子又是如何看待这些俑的?
2.孔子对"俑"的态度
①孔子摆明态度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礼记·檀弓下
孔子说,刍灵的发明者很善良,陶俑的发明者不人道,因为陶俑和真人太特么像了!
刍灵,礼记称"明器",泛指神鬼所用的器具。南朝宋刘义庆所纂《幽明录》又名《幽冥录》,故"明器"当为现在的说的"冥器"。
很明显,孔子支持草俑,非常反对陶俑(或木俑)。即,孔子认为"始作刍者善,始作俑者恶"。孔子把反对陶俑的理由阐述得很详细。
②孔子深度剖析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礼记·檀弓下
孔夫子说,刍灵之道有讲究。殉葬品既为逝者所用,就不该做得太像活人用品,样子应当有区分才行。草人只是扎个样子,那没问题;陶俑太逼真,那跟埋真人有什么区别?
孔夫子又说,殉葬就要用假东西,因为长埋地下,用真家伙不是浪费?祭祀要用真东西,祭祀后食物还可以分给活人吃嘛,它不浪费。这里孔子所谈为食物类,即所谓"牺牲"。
孔子是实惠主义者,祭祀或殉葬要说清楚,他连一只小鸡都舍不得糟蹋。本来扎个草人往坑里一扔就行,一堆工匠花上一堆时间,耗费一堆财物,打造一堆精致的陶俑,即使为了省料都制成单眼皮,孔夫子也不同意。
③孔子对俑殉的观点
可见,孔子不仅反对俑殉,他认为殉葬食物都是浪费,当然就更加反对毫无人道的人殉!
"涂车刍灵,自古有之",孔子认为,用草人殉葬才符合刍灵之道,兼顾礼仪、人道和节俭。
或许有人说孔子尊周礼,武王伐纣打的旗号就是"商坏旧礼",所以孔子倡导人殉。这只能说明周初存在人殉现象,而孔子在500年后才出生。500年的时间猴哥都刑满释放了。
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之真意
①孟子和梁惠王
"其无后乎",孔夫子骂人带加强语气的,可见他老人家真的出离愤怒了。为什么呢?真相就在《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问梁惠王: "请问亲,刀棒杀人和政令杀人,结果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冇……"
孟子: "以俑代人看似是人性的进步,孔夫子还是照骂不误,因为根本就不该用人和如此像人形的东西去殉葬,不合人性。"
错就是错。大粪恶心,难道小便就飘香吗?随地小便比吐痰更坏,这能代表随地吐痰就好吗?当然孟子没这么粗鲁哈。
②"始作俑者"真相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孔夫子强调"人生当立足当下,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现实里,而非鬼神身上,此谓"知矣"。孔夫子:我不好说得太透彻……
在儒家看来,为政而不体恤眼下苍生,却盯着鬼神,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停地升级殉俑,一堆堆花里胡哨的陶俑,一片片苦不堪言的百姓,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孟子对梁惠王说,孔子曾说"发明陶俑的人应该绝后"。孔子认为拿着人形陶俑殉葬就已属不仁,何况让自己的子民饥寒而死呢?言外之意,大王啊,天下人眼里的"仁义",在孔子面前也是"麻木"。您还要努力呀。
可见,孔子认为始作俑者恶,并不是因为陶俑替代了人殉,而是俑的制作和后果。陶俑习俗不仅不符合仁义道德、劳民伤财,还会给社会带来坏风气,活人因死人而苦,以及其他严重的社会连锁反应……
小编陈词
俑代人殉是对生命的尊重,只是常人思维。孔子是圣人境界,看到的是悲哀。将来技艺精进,进无可进怎么办?或以匠为俑,号称"匠俑"。
孔子: 我说了远鬼神,你非把陶俑搞得和真人一模一样,不是吓唬老夫子吗?
从人殉到人俑是社会的进步,从刍狗到陶俑则是文明的退步。为政者要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社稷民生上。君子不器,礼在内容而非形式,无论人殉或陶俑,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漠视,对人道的践踏,对民生的冷血!老子不骂,我孔子骂!
看看《礼记·檀弓》,儒家还主张"节哀顺变"。死者为大,生者为重。儒家反对家属因丧礼而过度损耗身心。士人"丁忧"期间,若国家社稷有难,则必以天下为重。这些都反映了儒家务实精神、人文主义和大视野观。
我们是华夏子孙,孔子是华夏圣人。
思考是一种能力,深度思考是一种视野,系统化的思考才是化境。
▎≂陶俑明明代替了人殉,为什么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么狠的话?
首先,替代人殉的不是陶俑,而是刍,也就是拿草扎的祭祀品,未必是人形。比如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用草狗,而没用草人。
从考古上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发掘出土的陶俑非常少,远远少于商。也算一个旁证,因为草是保存不下来的。
从商到周的变化之一,周人是反对人殉的,不仅不用人殉,甚至连草人做替代品也不大同意,老子说用刍狗,周礼说用猪牛羊“三牲”,都是用兽和兽形替代了人。——可见周人的态度。
这个变化不难理解,因为商人搞人祭实在搞的太凶。
比如说“册”字,有一种说法,就是指,将人的胸膛剖开,将肋骨向两边掰成翅膀状(这时人应该一时还没死),取下心脏祭祀。是最高贵的祭祀礼仪之一。
看过《封神演义》的话,应该记得里面周文王被纣王逼迫吃掉他儿子的肉羹的故事。虽然是小说,但文王食子的事情大约是真的。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情可能还被商人认为是一种祝福!!!
就好像我们过年祭祖,然后分冷猪肉一样,商人祭祀,祭祀完了是要把祭品(人类)分一分拿回家吃掉的。
而祭品的身份越高贵越好。文王的儿子,大概已经算是最高档的那一类了。
所以文王食子的故事中,商人的意思可能是:“你的儿子被用在了最高档分祭祀仪式上,这是你儿子的荣耀。现在和我们一起分食他的尸体吧,这是纣王赐予你的恩典。吃了他,你就从一个外人变成了‘荣誉商人’,我们就是同族的好兄弟了。”
请问,如果你是文王,你的心情如何?
所以周人夺得天下之后,拼命的毁弃商人的典籍,试图从文化上彻底埋葬那个血腥恐怖的人祭时代。
应该说,周人做的非常成功,以至于我们需要到清末民国从地下重新发掘出甲骨文,才开始了解商人的世界。
所以孔子作为商人的后裔,才会说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难道他不怕被人吐槽说“数典忘祖”吗?
孔子自己是商人的后裔,又进过“国立大图书馆”找老子进修过,恐怕是看过一部分真正的原始材料的。
在血腥的人殉、人祭,和“吾从周”之间,孔子别无选择。
甚至连替自己祖宗涂胭抹脂的选项都没有,只能感叹一声“郁郁乎文哉”——和人祭相比,周人确实文明的多了。
所以孔子看到有人用陶俑殉葬的时候才会那么愤怒。
——我连祖宗都不要了,只为继续埋葬那个血腥人殉的时代,现在你们给我搞这个?
陶俑殉葬,是商人血腥祭祀传统的复刻。
类似于南京人看到某些人打着cosplay的旗号,穿着皇军军装举着膏药旗招摇过市……
(这里必须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为了复礼,复礼是为了仁,是为了对人类的大爱。目的与手段不能混淆,说孔子复礼是要复人殉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
陶俑不是进步,而是从“非人形”到“人形”的倒退。下一步是不是就该搞真人了?
如果泥偶殉葬的风俗流行起来,几十数百年后,当大家都用泥偶殉葬的时候,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恐怕就要用活人殉葬来展现自己的高贵了吧?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第一个做泥偶的人,你该为自己的子孙想想,百年之后,被当做活祭扔进墓里殉葬的,会不会是你的子孙呢?
▎┬陶俑明明代替了人殉,为什么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么狠的话?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商代陶器是比较昌盛,周朝开始,有缩减迹象,春秋战国时,又昌盛起来。
作俑是制造人型陶俑,供祭祀用。形象逼真,价格昂贵。
在商朝有出土人陶俑,而周朝西周没有出土人陶俑,只是出土个别人木俑,用木制作,
商朝祭祀用人做祭品,到周朝改用刍草,即用草扎成人形,供祭祀用。
我们知道秦始皇兵马俑里有大量的人陶俑,汉朝也有很多人陶俑,但没有秦始皇多。
孔子到秦始皇时期相隔二百多年,秦始皇大量多人陶俑,战国没有,得出的结论是战国最可能只是用草来扎人草俑,或者没有,用其它代祭祀。如猪、牛、羊等。
老子是孔子时期的人,老子《道德经》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的刍狗是用草扎的狗俑,供祭祀用,用了就扔。
上述得出战国用草俑,那用人陶俑就是贵重品,侈奢品。战国的陶器用钱买,人陶俑价格更贵,估计是这样,下面孟子也有暗示。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原文是孟子希望梁惠王放弃侈奢生活,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大王厨房有大肥肉,马厩有大壮马,人民饿到面黄饥瘦,野外饿死。这等于大王带野兽来吃人啊!野兽吃人,人们厌恶,那当权人带野兽来吃人,怎能当好父母官?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一句,我查了,有很多种理解,不去计较别人怎么理解,我说我的。
始作俑者,是罪魁祸首,开始做坏事的人,干坏事带头的人。我可以查到清朝的解释,往上查没有资料,查不上,不过没关系,不关大雅。
我们从作俑天始,作俑有什么用?作俑是制作人陶器,用来殉葬。
老子也说是用草来造草狗祭祀,就得出制造人陶俑是侈奢品,会劳民伤才财,始作俑者是浪费金钱。浪费就不会是第一个人,其无后乎指的是没有人跟着后来吗?世人会跟着浪费。
人俑逼真,后跟着的人会比开始更逼真,更加侈奢浪费,其无后乎就是问,会只有一个开始作俑,就没后人后面作俑吗?这是不可能的。还会有人跟着作俑,并且还会比前人更加侈靡。会作上玉人俑和金人俑,更加奢靡,更加劳民伤财。
这只是其一,奢靡越深,越深越会弄,就会别有用心的人使人殉葬。事实证明,战国以后的朝代里, 有用人殉葬。始作俑者在孔子的思想里是极力反对,有开始就有后来者,跟着浪费,更甚者用人去殉葬,甚是害人。
分析到这里,“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无后并不是没有后,而是没有后来的人跟着吗?句子里带有问号的语气。
大家接着看下去,到这里交答案给头条只打四十分,五十都不会给。
孟子用孔子的话为口头禅教育人民,肯定不是这么简单的话,也是到了这里人们多分歧的地方。
分析不出真正道理,从头再来分析,作俑为了死人才用,是死去的人才用得上,为死去的人祭祀,为的是私人祭祀,还大量浪费,还不止只会是第一个;而另一边人民饥饿到了面黄饥瘦,有人死在野外。
这边是为了死去的人侈奢用品,只用一下,是为私;另一边是一大群就快要死,是公众,是人民。
得出的结论是只为自己奢靡,还带头,而人民在受饥忍饿,弃人民不顾,让人民饥饿而死。
换句话来说就是只有个人自私自利,没有后来跟上的吗?只想自己,让人民饥饿而死,这是最后结论也是最深刻的寓意。
这样解释就能回应上孟子对梁惠王的话,侈奢品只是像人而私人用一下,为了侈奢品而弃人民饥饿至死吗?象人而用之分明是说侈奢品,侈奢浪费,大用大开支。
主要是说自私,自私把金钱奢靡地用在死去的人上,弃人民饥饿至死不顾。其无后乎是人们会跟着这样做,而且更奢靡、更坏会用上人殉葬,不会只是第一个始作俑者,后来会有人这样坏。
自私不顾人民的生死,只是为了死去的人用奢靡,有第一个,不会是最后一个。放着一大群人民饥饿而死不顾。是很鲜明的对比,回应当权者带野兽吃人罪业更加深重,坏的影响更加广。
这就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分析出三层思想在里面。一是自私,二是侈奢浪费,三是后面会跟着,或者更坏。自私自利,欲望无限大。
▎p陶俑明明代替了人殉,为什么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么狠的话?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圣人有此慨叹,不知何义?
我认为,圣人说话,跟常人小异,言语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过,圣人身份特殊,出言谨慎,三思而后确定,思想传播广,而人尊崇之。
孔子说这句话,必有特定的历史场景,跟世俗风气,还有圣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我臆猜两种解释,如下:
一、古代有人殉制度,后来改为俑殉,这本来是一种进步。孔子的态度,对于人殉是反对的,对于俑殉,圣人也不支持。“始作俑者”,意思是,现在实行的俑殉制度。“其无后乎”,意思是,后世效仿俑殉,存在恢复人殉的危险。
二、古代人迷信,有心术不规者,在俑上写上别人的名子,还用针刺在上面,埋在特殊场合的地下,以此诅咒别人。孔子对这种行为,鄙夷看不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另一种意思是,象这种做俑咒的人,他应该断子绝孙,自己遭受恶报。
古代殉葬流传远,
时断时续杜绝难。
封建朝世迭发生,
孔子圣人早预见。
▎┤陶俑明明代替了人殉,为什么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么狠的话?
这得看你如何理解“其无后乎”,现在的理解是断后,是指做了俑之后就断后了,但如果这样理解,就会造成楼主问题所述困惑,不管怎么说,俑殉总比人殉进步,这在逻辑上是很难讲通的,很多人辩解,说俑仍有人形,所以孔子依然持批判态度,我们姑且不说孔子是否有历史局限能认识得如此彻底,就说断后这种狠话,那是相当恶毒的了,即便是是不彻底的进步那也是一种进步,作为知识分子,孔子怎么可能忽视其进步性,而一味的要求这种进步必须一步到位,否则就恶毒诅咒?所以,个人觉得,这句话也许有另一种解释:那些最早制作俑来替人殉葬的人,他们难道就没有后人吗?这里也是“断后”之意,但不是说制作陶俑之后遭到报应导致无后,而是说在制作陶俑之时难道是因为无后才不得不用俑替代吗?这种解释是否言之成理,需要把这句话放回原句出处: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我们按这种解释来理解原文是否能讲得通呢?翻译如下:
孔子说:“那些最早制作俑的人,他们是因为没有后人(才不得不这样做的)吗?”是因为那个东西像人所以就可以用它(来替换)啊!都像这样(懂得变通的话),怎么会像你说的那样会让那些老百姓挨饿而死呢!
好了,看起来似乎并无不妥。所以我的结论是:过去我们可能误读了一句话,把它理解成“干了坏事断子绝孙”,而孔子的本意或许是“要像始作俑者一样遇到问题懂得创新变通”。
一家之言,或有不当,抛砖引玉,大家指正。
------------------
推荐阅读:
我今年40岁,没有买过社保,现在想自己买灵活就业社保可以吗?
上一篇:抑郁症怎么办,可以治好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