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为什么没有像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一样,一直大权在握?
▎❉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为什么没有像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一样,一直大权在握?
诸葛亮不是司马懿,没有必要这么做,也不会这么做。
司马懿后来赖以成事的,其实主要是他在朝廷内外任职期间,培植了大量的私人势力,用这些人来执掌曹魏的政治,军事权力。
不过,他的这个过程是从曹真死后才开始的,曹真还在世时,司马懿在向朝廷举荐人才时,更多时候还是比较公正的,并不完全看对方是否能为自己所用。
曹真死后,他成为曹魏在西线抵御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北伐军队的主要统帅,他才开始大量配置私人势力。用虎啸龙吟里曹叡的话说,就是司马懿在用朝廷的官职和爵位俸禄,来为自己收买人心,树立私人恩信。其中,有些就是她自己的子侄,比如他的弟弟司马孚,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的儿子司马望,他都是大力提拔和培养的。
而真正比较忠于公家事务的人是怎么做的呢?比较典型的就是荀攸。荀攸曾经是曹操最为倚重的军事参谋,又曾经接替荀彧担任尚书令,可谓权势显耀。但是他在任职期间,给曹操的建议他都严格保密,即便是家里非常亲近的人,他也不会说。他这么做,就是要归恩于上,让每个人都感激国家对他的信任和重用,提拔,而不是把这种感激变成对他个人的忠诚。
诸葛亮的做法基本上和荀攸是一样的,在他执掌朝廷大权的时候,他选拔和任用,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都是看社会公论对这个人的评价如何,个人才能是否出类拔萃,道德品行上是否忠于蜀汉政权,而不是看他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拍他的马屁,是否忠于他个人。
所以,司马懿在曹爽专权时能够一呼百应,召唤许多曹魏元老重臣一起起兵反对曹爽,就是因为他在曹魏政权里已经提拔培养了大批只忠于他个人和司马氏家族的人,这些人只知道有司马懿,不知道有皇帝,当朝廷和司马氏家族发生冲突时,他们要么选择站在司马懿一边,助纣为虐,要么就是选择有倾向性的中立。
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更是变本加厉,加快了对忠于曹氏和曹魏政权的人的清理。先是以铲除曹爽余党为名,诛杀了七千余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忠于曹氏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参加曹爽的阵营。
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忠于曹氏势力的铲除行动便是借王凌起兵谋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为帝的机会,铲除了一大批人,把曹氏宗亲都抓到洛阳来,监视居住,让他们没有机会交接大臣,进行反对司马氏的活动。
所以,到司马懿死的时候,朝廷内外已经都是忠于司马氏家族的人,几乎没有人敢公开支持曹氏,至少是不敢公开宣称自己忠于曹氏。哪怕是母丘倹,文钦,诸葛诞这些人,在公开起兵叛乱之前,也没有公开表示自己忠于曹氏,甚至还都参加了镇压王凌叛乱的战争,诸葛诞又是镇压母丘倹叛乱的主力。
在这个意义上,淮南三叛实际上就是三次对曹魏政权内部仍然忠于曹氏的势力的政治清洗。王凌叛乱失败后不久,司马懿就死了,司马师在朝廷里忠于司马氏家族的大臣的支持下,继续担任辅政大臣。司马师镇压母丘倹叛乱后不久死去,皇帝曾经希望夺回对朝廷军政的控制权,但已经没有人忠于曹氏了,反而是钟会偷偷让司马昭迅速赶往前线,去统领军队。
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他死后,蒋琬,费祎,姜维相继执掌蜀汉政权,但他们都不是诸葛亮的私人势力,而是他留给刘禅的股肱之才,他们在任期间,也都没有干什么培植私人势力,挖蜀汉政权墙角的事。
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在对待自己孩子的问题上。司马懿生前,就一直在不断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尤其是被当做接班人重点培养的,历任朝廷内外重要军政职务,积累政治和军事经验。
而诸葛亮死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才只有八岁,压根谈不上有什么权势。他过继的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的职位也不高,更没有以他为中心建立什么政治势力集团,所以他后来在蜀汉也只是普通官员而已。至于诸葛瞻后来担任卫将军,录尚书事,这是出自刘禅亲自培养,而不是诸葛亮自己培养起来的,诸葛瞻占了诸葛亮的便宜的地方就是,诸葛亮的威望留给他的巨大声望,以至于朝廷做的好事,都被老百姓认为是他做的。
▎╉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为什么没有像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一样,一直大权在握?
这就是忠良贤臣与乱臣贼子的根本区别。也是后人称颂赞赏诸葛亮及其儿子的地方。刘备建立的蜀汉虽说是短暂,但君臣关系相当和谐,皆因以仁义诚信相待,不搞欺诈,不搞权术,对权力以公心待之,自然就不会产生私心、野心,公者千古即是至理。刘备托孤能以江山社稷相托孤,对诸葛亮来真是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也是古代人仁志士的选择,诸葛亮能不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父亲的影响下,能为蜀汉尽忠报国,战死沙场可谓一代忠烈满门了。司马氏一家篡魏夺权虽然是暂时得到了天下和皇位,但总落下了乱臣贼子的骂名,让正直的人千秋唾弃。
▎❥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为什么没有像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一样,一直大权在握?
诸葛亮本身是高风亮节,毕生以管仲乐毅的忠臣良将为楷模,以匡扶汉室为大任,教育子弟是"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他身后除了将一生军事心得传授于关门徒弟姜维外,只留下八百株桑树和微量土地。
诸葛亮没有像司马懿那样,从小带在身边传授权力学,刻意扶植家族势力。诸葛瞻也没有继承任何官爵,后来做了驸马才担任地方官职,和其子镇守剑阁。
诸葛受白帝城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刘禅殚精竭虑,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连晋武帝司马炎也赞叹诸葛忠良,可见诸葛亮人品高尚,不同凡响。
诸葛亮为封建社会树立了一代忠臣形象,受到列朝列代所仰慕,成都武侯祠香火千年不衰。
敬爱的周总理,曾经在武侯祠站立沉思许久。中华民族历来是伟大丶善良丶勤劳丶智慧的民族,就包含着忠义丶贤良的优秀品德。
▎☢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为什么没有像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一样,一直大权在握?
辅政大臣的地位可不是世袭的。
所以,司马懿去世时,司马师还只是卫将军,原本并不能直接继承独揽大权的地位。
可是,“议者”却都说:“伊尹既卒,伊陟嗣事”,推举司马师继续执掌大权。
由此,司马师得以由卫将军进为抚军大将军,继续独揽大权。
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又继承其地位,继续执掌大权。
相比之下,大权独揽时间更长的诸葛亮,在其死后,其子诸葛瞻却一直无法继承其权位。
以至于,诸葛瞻直到临死前还叹息自己“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基本上没有权力。
同为大权独揽的强臣,其后人的权位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
利益不同
诸葛亮、司马懿,在世时均已独揽大权。
然而,同样是独揽大权,二者的性质却截然不同。
尽管司马懿的托孤重臣地位是先帝指定的,但司马懿最终独揽大权,靠的是政变。
政变前后,曹魏的实力派人物,或已被司马懿铲除,或已与司马家结为利益共同体。
政变的成功,本身就意味着世家大族们抛弃了曹家,选择了以司马家为其利益代表。
一旦权力由司马家重回曹家,这些具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即便不受牵连,也会被迫让出相当利益给曹姓宗亲及其拥护者。
因此,这些所谓“议者”,自然想尽办法维护这个以司马家为中心的利益共同体了。
最典型的例子,在司马师去世后。
当时,曹髦想趁机夺回大权。遂下诏让大军回洛阳,留司马昭继续在许昌,以夺回军权。
然而,钟繇的儿子钟会等人,都自发的想尽办法,不惜违抗天子诏令,也要帮助司马昭维系大权。
诸葛亮的情况则截然不同。
与曹魏、东吴不同,由于刘备出身寒微,他们从来就没有强大的刘姓宗族可依靠,从来就依靠的是异姓文武人才的支持。
诸葛亮去世,天子可仰仗的仍然是当初丞相府的这些文武人才。
所以,诸葛亮去世,蒋琬、费祎等人自然可以各进一步,无需再靠支持诸葛家族来维系利益。
利益不同,也就决定了众臣对强臣后人支持态度的不同。
继承人的实际情况
何况,司马懿与诸葛亮后人的情况也截然不同。
司马懿去世前,“二子已长”,司马师、司马昭都已经在军政中活跃了很长时间,已是成熟的军事、政治领导者。
尤其是司马师。
司马懿能够成功夺权,还多仰仗他这个儿子。
司马师曾为中护军,中军、外军的将官人才多为其所推举,其在军队的人脉基础早已经极为深厚。
高平陵之变前,司马师又是“阴养死士三千”的主要负责人,既能暗中养死士,又能使整个天下一无所知!
可以说,当时的司马师,既已拥有足以服众的军政经验、才能,也已拥有足以掌控局势的私人力量。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诸葛瞻都完全不同。
诸葛亮既是“晚育”,又在54岁时就早早去世,因此,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才17岁。
年纪尚幼,且基本上没有军政经验。
众人与其去支持他揽权,倒不如直接去辅佐后主···
如此,诸葛瞻当然不可能立刻继承大权了。
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不同
那么,如果诸葛瞻当时年纪已长,能力突出,那能不能像司马师一样执掌大权呢?
不如看看另一位蜀汉权臣——蒋琬。
蒋琬去世时,两个儿子蒋斌、蒋显也已年长,而且能力比较突出。后来,钟会就企图通过拉拢这两兄弟来争取蜀中人心。
然而···蒋斌、蒋显却并没有得到特别高的官位···
之所以如此,就要说到蜀汉政权的特点了。
魏蜀两国,政权合法性的特点截然不同。
大魏的合法性,来源于汉室的禅让。
曹家掌握了汉室大权,篡位!人家再掌握你老曹家的大权,依样画葫芦而已···
蜀汉的合法性,来源于“兴复汉室”的旗帜。
蜀汉国小力弱,一旦精神旗帜崩塌了,将立刻失去凝聚力,迅速崩塌。
因此,诸葛亮也好,蒋琬也罢,再是执掌大权,也是绝不可能“化国为家”的。
总的来说,即使不谈论个人品行,将诸葛亮主政与司马懿擅权放到一起是不恰当的。
诸葛亮主政,本质是替老刘家“看着”江山,文武虽听命于诸葛,但自认为汉臣;司马懿擅权,本质是世家大族们换了主人的结果,文武已跟随司马家族,老曹家已经过时了。
▎↛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为什么没有像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一样,一直大权在握?
一、诸葛亮忠君爱国,他是传统的儒家。
孔明一生对刘氏的忠诚用《出师表》中的词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隆中对》中说孔明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令人玩味。管仲辅佐齐恒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诸侯,管仲有王佐之才,但终生也就是一相而已,从没有称孤道寡的野心;乐毅感念燕昭王恩遇,率领多国部队连下强齐七十余城,功高盖世,但拒绝昭王封给他的齐王封号!孔明这两比,是说自己文可比管仲,武可比乐毅,但绝不想称皇。
孔明从刘备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后,他极力施展腾挪功夫,对内平叛发展经过,对外发动北伐,直到病逝五丈原,死后成都百姓自发出城二十里迎接丞相的灵柩。刘禅的“政由葛氏,祭由寡人!”说出了对孔明的理解和信任。
二、孔明去世之时,蜀汉形势还是十分严峻的。
自邓芝使吴后,蜀吴能相安无事,但蜀汉自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之后,国家人才的短缺日趋严重,京剧中马连良演的孔明唱词可见一二:五虎上将,俱已去矣;只剩得赵子龙,老迈年高!到姜维北伐时,民谚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之说。蜀汉本只占天下十分之一地盘,汉中在刘备夺下时,人口全部被曹操北迁,多年的内外用兵,蜀汉人口也极为稀少。简言之,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支。魏国本就有吞并之心,如再传儿子,就授人篡位口舌,曹魏可能乘乱吞蜀。
三、孔明在日,朝廷上下均敬你三分,惧你三分,但儿子上位就未必了。
说白了,孔明儿子如上位,君臣内讧,有可能蜀国内乱啊!一旦内乱,孔明儿子未必搞得定,一旦儿子败亡,孔明家属死无葬身之地,全家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霍光家的例子令人深省。
四、孔明的儿子诸葛瞻在老子去世时,才八岁,上小学低年级的年龄。
孔明的儿子出世得晚啊,当初孔明多年无子,曾请求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将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自己,诸葛瑾请示孙权后,让诸葛乔西行来到蜀国,孔明将他视为嫡长子,为他改了字。诸葛乔授驸马都尉,后随孔明到汉中。后主建兴元年,诸葛乔去世,年仅二十五岁。诸葛乔之子诸葛攀,官至代理护军、翊武将军,也早年去世。到诸葛恪(诸葛瑾长子)在东吴遭灭门大祸,子孙被诛尽,而孔明有了自己骨肉,诸葛攀恢复成诸葛瑾的后裔继承香火。
建兴十二年,孔明出师武功县,写信告诉哥哥:儿子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聪明可爱,只是嫌他过早成熟,反而担心他将来难担重任。当年,孔明死在五丈原。
诸葛瞻十七岁时,娶公主为妻,景耀四年,代理都护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掌尚书台政务,景耀六年,与邓艾交战,不听下属固守待援的正确意见,贸然出战,与长子诸葛尚一同死于邓艾之手。这等庸才,印证了“老子英雄,儿子混蛋"此话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不要说孔明去世时,他才八岁,即便二十八岁,孔明也不可能让他顶班的,能力太差啊!
------------------
推荐阅读:
肿瘤被误诊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变成了癌症晚期,这样的有吗?
为何那么多人觉得“面子”无用?面子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信用”吗?
抛开品牌因素,雪铁龙C6和大众新迈腾,同价位舒适性(隔音、底盘、乘坐空间)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