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ℜ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
当时在位的皇帝叫李嗣源。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他也有缺陷,就是御人无方,尤其是管不住他的那几个儿子。
公元933年,赵匡胤六岁。
这一年,李嗣源长子造反。老李头在平叛不久后病故。皇位传给了他的三儿子李从厚。
李从厚继位后,心里不踏实。觉得有刁民要害他。于是,这位小爷便想把枪杆子捏在自己手里,搞出了个“四大军区对调”的把戏。
把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调到河东。
把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到成德。
把成德节度使范延光调到天雄。
调自已的堂兄李儿璋接管风翔。
如此一来,地方节度使失去割据的根基。他李从厚就高枕无忧了。
然而,李从厚的调令还没传达下去,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就造反了。
李从珂带着大军,从关中一路杀到洛阳,干掉李从厚,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李从珂登基后,心里也不踏实。跟李从厚一个样,也是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他当时觉得石敬塘肯定会造反,所以他就想方设法的排挤石敬瑭。最后,把石逼反,投靠了辽国。
公元936年,赵匡胤九岁那年。
石敬塘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及给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当干儿子、称臣为条件,从辽国借到兵马。然后一个转身,反杀了李从珂。
至此,后唐灭亡,后晋建立。
赵匡胤也从后唐子民,变成了后晋子民。
赵匡胤十五岁那年,当了七年憋屈皇帝的石敬塘抑郁而亡。(被契丹人骂死的)
石敬瑭死后,由于他的亲生儿子太小,他手下那帮节度使就拥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
石重贵的治国能力一般,但是很爷们,他登基之后就表示,我也是皇帝,给辽国皇帝称臣太丑了。于是他就果断停止了对辽国的朝贡,声称要与耶律德光平起平坐。
耶律德光听说后,很愤怒。马上派使臣过来质问,你小子是不是活腻了?
石重贵当着辽国使者的面说,我今天就是活腻味了,你牛,就打过来啊!
石重贵的嚣张态度传回辽国后,耶律德光立马点齐兵马,南下讨伐后晋。
双方一通激战,不分胜负。但很快,后晋就出了几个卖国贼。在他们的带路下,辽国大军冲破了后晋军防线,顺利攻破开封。石重贵沦为阶下囚,后晋灭亡。
不久后,耶律德光病死。辽国军队全部撤回草原。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见机,趁虚而入,拿下开封,建立了后汉政权。
这一年是公元947年,赵匡胤整20岁。正在游历四方。(说难听点就是鬼混)
第二年,赵匡胤在一个精通数术的老和尚的劝导,往北出发。然后,投身到了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的军中。
同样是这一年,刘知远病死。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当时已经已年满20岁的刘承祐。
刘承祐这位小爷,跟李从厚、李从珂是一个德性。他觉得郭威不可靠,便派人杀了郭威一家老小。郭威本人由于在外地驻守,幸而逃过一劫。
事后,郭威起兵报复,杀了刘承祐。
搞死刘承祐后,郭威一本正经的和群臣讨论继承人的问题。群臣心里暗笑,呵呵,你郭威还真虚伪。按惯例,谁搞死了皇帝,谁就是新皇帝啊。以前都这样。还讨论什么啊?
于是大家纷纷表态,你郭威自己当皇帝不就好了。我们支持。
郭威听后,连说不可以。又说刘承祐受奸臣蒙蔽杀我全家,我起兵,是来清君侧的,不是来造反的。
然后,他就让人翻刘知远家的族谱,最终在族谱中找到了一个叫刘赟的小孩来继位。
不过,还没等到刘赟继位,北方边关就突然传来了契丹军入侵的消息。郭威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说自己愿意领着大军去好好教训一下契丹人。
然而,这其实是个套。当郭威大军才刚走到澶州时,士兵们突然就哗变了。几个军官然把一面黄旗披到了郭威身上,说希望郭威现在立马就登基继位。
郭威嘴上说使不得,使不得。但他的身体很诚实,主动搂紧黄旗。最后,他直接就在澶州登基做了皇帝。
这一幕,赵匡胤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郭威称帝后,率部返回开封,杀了刘赟。建立后周政权。(导致刘赟的父亲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投靠辽国,与后周为敌)
当时的赵匡胤只有24岁。别看他年轻。但其实已经是“四朝老人”了。
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李从珂、石敬瑭、石重贵、刘知远、刘承祐、郭威之往事,他都是亲历者。
公元954年,郭威病故。
其养子柴荣(郭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之后五年,赵匡胤在柴荣的麾下,官位扶摇直上,坐到了殿前都指挥使,归德军节度使的高位。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但在前线,他突然旧疾复发,不得不回京养病。
不久后,他就病死了。
病死前,柴荣觉得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人品不可靠,可能会造反。然后,他就把都点检的位置交给了赵匡胤。
在他看来,赵匡胤是自己心腹,又是自己的小老弟。让他当辅臣,必然不会辜负自己。
然而,赵匡胤还是负了柴荣。在柴荣死后没几天,他全套抄袭了郭威黄旗加身,灭后汉之故事。也黄袍加身灭了后周,建立大宋。
公元961年,即北宋开国次年,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方式,收了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人在禁军中的兵权。(这次只是收了他们的禁军指挥权,没有收缴他们在地方的兵权)
赵匡胤这么做,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原本属于他们一伙人(七八个将领)共有的禁军指挥权,收归到他一个人的手上。
只有这样,他才能保证“黄袍加身”的事情不会在他身上也重演。
八年后,赵匡胤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这一次收兵权的过程很直接。
赵匡胤直接把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老将的职务给撸了。
而且是一撸到底。免掉了他们所有实职,连节度使职务都没保留。只是授予了诸如“环卫官”之类的虚衔。
当然,这些将领的物质是有保障的。他们被赵匡胤罢官后,仍然都是大财主。
搞掉老臣后,赵匡胤马上委派自己的心腹填补空缺。比如,李汉超坐镇关南、马仁瑀坐镇瀛州、韩令坤坐镇常山。
等到人事调动完成后,当年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老哥们,无论是实际上,还是理论上都无法再威胁赵氏的皇位了。
按道理来讲。赵匡胤做了这些事后,剪除外部隐患,他的皇位已经很稳固了。
他此时完全可以培养儿子,把皇位交给当时已经年满18岁的赵德昭或10岁的赵德芳。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这么做。
那么,为什么他不这么做呢?
后人一般认为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是五代时期,王朝普遍短命。北宋刚建国那会,形势也很混乱。赵匡胤还想象不到宋朝的国棹后来能延绵三百多年。
他当时想的就是,大宋不要二世而亡,千万不要二世而亡。
可是他要怎么做,才能不二世而亡呢?培养当时才几岁的赵德昭和赵德芳?
显然不可能。柴荣的教训就在眼前。赵德芳只有十岁,无法培养。
赵德昭虽然已成年,但石重贵、刘承祐哪个不是成年人,还不是坐不稳皇位。
所以赵匡胤就没有培养儿子,他仿效的是郭威的做法,直接培养可靠之人,也就是他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
为了让人不说闲话,赵匡胤甚至都没有给两个儿子封王。简直匪夷所思。(五代皇子一般成年即封王)
而基于此,从公元960年开始,赵光义在赵匡胤的默许之下,个人势力迅速膨胀。
老四赵廷美的势力从公元973年开始,也有一定程度的扶持。
按照赵匡胤的计划,自己死后,皇位先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赵廷美。兜一圈后再由赵廷美传回给赵德昭或者赵德芳。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赵匡胤只是默认培养赵光义,但没说一定要传位给他。赵光义并不是法定的皇储。只要赵匡胤愿意,他随时都可以改变心意。
这点一定要搞清楚。
但让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赵光义的势力大的有点吓人了。连赵匡胤都有点拿不动他。
公元976年3月,赵匡胤提议迁都洛阳。
他这么做,目的就是想要试探赵光义一党的态度。结果不出所料,赵光义坚决反对。赵匡胤也没办法,只得放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既然赵匡胤觉得赵光义势力大,那他为什么不把赵光义一党直接铲除呢。
这里就要扯出第二点了——赵匡胤,死的太突然了。
赵匡胤病死时,还不到50岁。他病死的当天,甚至还在跟赵光义喝酒。没人能想到赵匡胤会突然驾崩。包括赵匡胤自己。
根据现存史料,赵匡胤生前最后两年,他有意削弱赵光义势力,只是削的力度不够大。
猜测,他应该是吸取了五代皇帝教训。不想步李从厚、李从珂后尘。想稳点来,先把赵光义按下去,最后再做选择——到底是直接传儿子好呢?还是先给弟弟,兜一圈后再传儿子好呢?
他还正在考虑、布局呢,结果就死了。
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死后。第一个得知消息的宋皇后赶紧找来内侍都知王继恩,让这个人去接赵德芳(宋皇后是赵德芳的亲生母亲。赵德昭的母亲是贺氏,早死),连夜进宫继位。
但不想,王继恩背叛了,一路小跑,火急火燎的来到了赵光义府上,说明情况。
之后,赵光义连夜赶进宫。当时宫里的宋皇后正焦急的等待着外面的消息,看到王继恩后,心里一块大石落了地。
但转眼一看,来的人不是赵德芳,而是小叔子赵光义,瞬间就吓得花容失色。
宋皇后无奈,只能愿赌服输。赵匡胤的皇位就这么被赵光义接过了。
赵光义继位后,皇位不稳。为此,他只能以亲征北汉为契机,巩固自己的皇位。
灭了北汉后,赵光义又想收复幽云。
在他看来,只要拿下幽云十六州,就再也不会有人敢叽叽歪歪了。
但不曾想,在幽州城下,宋军惨败。赵光义大腿也中了一箭,只能乘驴车跑路。
此一战,他颜面扫地。
事后,为巩固皇权。他先用言语逼死了大侄子赵德昭。过了两年后,赵德芳也莫名其妙的病死。
又过了一年,老四赵廷美被贬。两年后,抑郁而终。
至此,能够威胁赵光义的人,再也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如果说“金匮之盟”是真实存在的,那只能说赵光义这个人,太不守信用了。
公元995年,赵光义踩在赵匡胤已经打好的基础上,正式立自己的三子赵恒为太子。
赵光义此时,已经不用再为皇位传位给谁而操心了。传儿子,就传给儿子。一点毛病也不会有。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中国周朝便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兄弟相传的游牧民族传统在中国帝王传承上极为罕见,而这种稀罕事儿却发生在了英明神武的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着实令人费解。
赵匡胤死因之谜
(宋太祖 赵匡胤)
皇帝要传位,前提是这位皇帝得先挂,禅让除外。所以要说清楚宋太祖赵匡胤的传位问题,必须得回顾一下赵匡胤的死因。
976 年, 49 岁的赵匡胤驾崩。赵匡胤的死因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有天赵匡胤传其弟赵光义进宫,兄弟俩一起饮酒,并退所有太监宫娥,无人知晓其谈论内容。太监们在门外只看到赵光义时而起身时而坐下印在窗户上的身影,听到赵匡胤用斧掷地发出声音。第二天发现赵匡胤已死在万岁殿,这就是「烛影斧声」的来由。
第二种说法是赵匡胤死后,皇后派太监王继恩去传召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王继恩却跑到赵光义的府地,让赵光义进宫继位。赵光义进宫后,皇后无奈接受了现实。
这两种说法中,第一种的矛头直指赵光义。说其是赵匡胤死因的真正凶手。第二种说法是赵匡胤死时,赵光义并不在宫中,而只是进宫抢夺皇位。
宋太祖传位之谜
(宋太宗 赵光义)
不管赵匡胤死时赵光义是否在场,但赵光义继承了帝位,成为了大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宋太宗。除了上文第二种说法中,太监王继恩私传赵光义进宫抢夺帝位外,还有一种说法即「金匮之盟」。
话说有一天,赵匡胤觐见自己的母亲杜太后,太后问咱们家的天下是怎么来的,赵匡胤说是祖宗的保佑,杜太后说「非也,真正的原因是后周皇帝幼弱,我们家才有机会。大宋朝要长治久安,需要年长的兄弟继承帝位」。赵匡胤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答应了。
于是杜太后命当时的丞相赵普写下「兄弟相传」盟约,封装在金匮之中,即「金匮之盟」。
这是一种传说,在逻辑上也站不住脚,这更可能是宋太宗赵光义为了使自己的帝位合法化而编造出来的一种说辞。假如真有金匮之盟,为什么没有提前说明而是等赵匡胤死了多年才提及此事?
况且,杜太后怎么知道赵匡胤死时,他的儿子年纪还小呢?事实上赵匡胤死时他的儿子已经 20 多岁,而且赵匡胤是在身强体壮的49 岁壮年就去世了,也可算是英年早逝。所以,「金匮之盟」不足以采信。
当然,如果杜太后像汉朝的窦漪房窦太后一样,宠爱自己的小儿子,非要汉景帝传位给自己的兄弟梁王,那就另当别论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赵匡胤虽然死了,那赵匡胤的儿子们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赵匡胤的儿子们
(宋太祖 赵匡胤)
中国历代封建帝王的传承也有兄弟相传,但大多是因为前皇帝无后,不得已传位于兄弟或侄儿,如宋哲宗传位宋徽宗。但这个情况不适合赵匡胤,因为赵匡胤有儿子,而且不止一个。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即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赵德芳就是那个在「杨家将」,「三侠五义」等小说中的正义使者,「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八贤王。
赵匡胤的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夭,次子赵德昭在赵光义登基三年后,遭到赵光义的训斥而自杀,四子赵德芳则于 22 岁时病逝。但赵德昭和赵德芳之死,都在赵光义夺位之后。
所以赵光义夺取皇帝之位,在法理上是无法站住脚的,而赵匡胤之死又与赵光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赵匡胤之死本就是赵光义所为,至少赵光义是采取了非法手段才获取了皇帝的宝座,并非赵匡胤的本意。
赵匡胤当了十六年(960—976)皇帝,但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是赵匡胤四子赵德芳的六世孙,宋理宗是赵匡胤次子赵德昭九世孙。
宋王朝的皇帝宝座不但最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也均有后世为帝。我们只能说,历史的公道可能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宋朝国祚300余年,在继位者方面却很有意思,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公元976年将皇位传位给了他的弟弟赵光义,之后北宋继任的七个皇帝都出自赵光义一脉。
之后北宋灭亡,还是出自赵光义一脉的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建立南宋,到了公元1162年,此时并无子嗣的赵构退位做起了太上皇,把皇位传给出自了赵匡胤一脉、赵匡胤的八世孙赵昚(shèn),是为宋孝宗,然后赵匡胤一脉一直持续到宋朝灭亡。 这就是整个宋王朝的皇帝世系。了解完宋朝皇帝的整个世系,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宋太祖赵匡胤兄终弟及的个中缘由。
公元960年,时任后周禁军统领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黄袍加身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没有流血冲突而使改朝换代的政变。
当赵匡胤统一中原坐上皇帝宝座,对于自己取得皇位的这种政变方式愈加后怕,他生怕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而让新生的大宋王朝濒于覆灭,于是他“杯酒释兵权”,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为大宋王朝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基调。
然而,由此引发的忧虑不仅仅只在赵匡胤心头时时萦绕,就连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也时常念及此番顾虑。就在大宋建立之初,杜太后有感于前朝后周皇帝柴荣死后国主年幼,才使得大宋趁势杨帆,奠定基业。所以在赵匡胤刚坐上皇帝位的时候,她就建议自己的皇帝儿子能在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以免到时候大宋王朝重蹈覆辙从而政权旁落,使国家陷入混乱。而此时刚刚坐上皇位的赵匡胤对于这一建议竟然也表示默认。
公元961年,杜太后去世,在去世之前留下遗言,让赵匡胤在死后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在公元984年公布的所谓的金匮之盟的内容。赵光义在当皇帝后将这金匮之盟公之于众的原因无非就是用它来彰显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我们且不论这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单单就赵匡胤而言,在宋朝建立的前几年里,赵匡胤确实有要传位于自己弟弟的想法,但是他想法的初衷和杜太后是一致的,就是在赵匡胤百年以后,选年长有能者继承皇帝位,按照这个继承原则,赵光义就是第一继承人,但是同样,在赵光义死后他也要遵循这个原则,面对更加年长的赵匡胤的子嗣,他也必须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其中之一,到时候皇位会再次回到赵匡胤一脉。这就是杜太后作为一个大家长的真实想法。选年长而优者来继承皇位,这样的继承方式既不会使政权旁落,又保证了皇位继承人在掌控国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能力。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也许在杜太后死后的前几年里,赵匡胤确确实实有过这种想法,因为大宋王朝建立时他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不过才十岁而已,所以黄袍加身的他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突然病重并随之病入膏肓,在病逝的前一夜,当时的晋王赵光义通过某种方式得以进宫与赵匡胤一起捱过了最后一晚。
第二天,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历史上的那一晚发生了什么可能只有两个当事人知道,赵光义的得位继承至今仍然是个谜,竹影斧声的故事同样得不到印证。但至少,在赵匡胤的心里,他这个弟弟,曾经在他看来确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ℛ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这是赵匡胤回想当年他的江山来历,柴荣病亡后后,把江山交给七岁的小周王,因为皇帝年纪太小,才让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得了江山。
自已如果传位给自已的儿子,怕又被别人夺了去,所以传位给了赵光义。
还有一种说法,说赵光义杀兄夺位,说赵匡胤得了一种背疮,赵光义用竹签刺赵匡胤的背疮而死,夺得江山。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大宋皇宫万岁殿内,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正在杯换盏开怀畅饮。
可到了第二天早上,赵光义就宣布赵匡胤驾崩了。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享年49岁。
宋太祖
当时赵匡胤有两个儿子在世,次子赵德昭25岁,四子赵德芳17岁。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很早就夭折,就连两人的王爵和名字都是亡国之君宋徽宗追赐的。
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在夏朝就开始了,按西周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老皇帝驾崩后理应由其儿子继位。可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没有继位,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了,这就是宋太宗。
赵光义本来叫赵匡义,为避宋太祖的名讳,才改“匡”为“光”的,继位不久又改名赵炅。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呢?难道是喝醉了?这和醉不醉没关系。他死前并没有确立继承人。
宋太宗的继位缺乏宗法制的合法性。
一般而言,庙号为太宗的皇帝大多是得位不正的。如汉太宗、唐太宗、明太宗……
就拿当事人宋太宗来说,他对太祖的评价就能说明问题。他的评价,除了很正面外,还特意强调宋太祖很守旧很“封建”,意思是太祖没有引领兄终弟及的“时尚”,而是守着嫡长子继承制的老传统!这就更证明宋太祖是不愿意传弟的。
赵光义:先帝以勤劳定天下,凡军国机务、边防制置,咸得之矣。但遵守旧规,不得辄易。
甚至就连赵匡胤的驾崩,赵老三也有弑君的嫌疑。我们所熟悉的烛影斧声的典故在正史《宋史纪事本末》、野史《续湘山野录》都有提及甚至渲染。
宋太宗
赵匡胤是猝死的,生前根本就没有确立继承人,更没有明确要传位给赵光义。以宗法制来看,赵光义根本不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对于赵光义的继位,毛泽东评价为:
“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赵匡义小人之言。”
不过,刚开始赵匡胤倒是有传位给弟弟的打算,甚至说是强烈的信号(暗示)。
太祖兄弟五个,太祖是老二,太宗排行老三。老大是邕王赵光济(早夭)。
老四赵光美(本名匡美,太宗时期改名廷美,封齐王),老五夔王赵光赞(早夭)。
也就是说,太祖当皇帝时,只有两个弟弟还活着。
当时大弟赵光义21岁,年富力强,年轻力壮。小弟赵光美才13岁,只比太祖的儿子德昭大4岁。
太祖就把赵光义做为储君培养。赵光义王爷、府尹一肩挑,这在五代是做为储君的不成文的规定和标配。
赵匡胤为什么有传位弟弟的打算?
在五代时期,除了传位给养子、皇太侄外,兄终弟及的情况也不少。这让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了。
赵匡胤传位给弟弟的打算,跟五代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有关。
赵匡胤就是生长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之中,王朝更迭频繁,他对他的大宋国祚时间并没有很强的信心,最起码是没有底的。
927年(后唐天成二年)赵匡胤在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出生。他生于军人家庭,属于官N代、将二代。
他的高祖赵朓(tiǎo),在唐朝为官,当过永清、文安、幽都(今北京市)三县县令;曾祖赵珽,在唐朝任御史中丞; 祖父赵敬,在后梁、后唐都当过官。
他的父亲赵弘殷是个勇猛的军人,任后周护圣都指挥使,是专门负责掌管皇家卫队的,赵匡胤的军事才华受到父亲很大的影响,更懂得在五代时期杀个皇帝就像杀小鸡般简单。
赵匡胤长到20岁时,四处游历,见多识广。第二年投奔郭威,智勇平乱贼。后汉隐帝刘承佑时,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自封秦王。郭威位高权重,官拜枢密使,手握全国的兵权,属于后汉的藩镇之首。期间有三个节度使相继发生叛乱,他们是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赵匡胤策马扬鞭随郭威去平叛,在平叛过程中和郭威一起屡立战功。
郭威
赵匡胤亲历做为臣子的无奈和官场的险恶,他看到功劳卓著的郭威,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全家被杀,就连他襁褓中的儿子也一同遇害。赵匡胤跟着发怒的郭威一起发动兵变,把后汉隐帝赶下台。接着郭威假意拥立刘氏宗室刘赟为帝,让李太后垂帘听政。不久,郭威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被众部将拥立,黄袍加身即皇帝位,建立周朝,史称后周。这些对赵匡胤的触动很大。
郭威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郭姓皇帝,他死时没有亲儿子继位,宠妻狂魔的他把帝位传给妻侄柴荣,是为周世宗。柴荣是柴守礼的第三个儿子,他是以过继的方式入继大统的。故而柴荣应该叫郭荣,认郭威为父,而称生父为舅,他的几个兄弟都没分封。郭荣为了打击郭威的女婿张怀德、郭威的外甥李重进而提拔新人赵匡胤的,谁知道赵匡胤才是最危险的人。
赵匡胤被升为都虞侯殿前都点检,智勇双全。他凭着一身的好武艺在高平之战中顺利救驾,大破北汉军连战连捷,加官晋衔,成为柴荣的亲信。接着跟随柴荣攻伐淮南,一举消灭南唐军数万人,手刃皇甫晖,活捉姚凤,赶跑南唐齐王李景达,灭南唐军万余,直把南唐打的求饶并割江北才罢兵。
周世宗柴荣
赵匡胤随柴荣北伐,打败守将姚内斌,又把数千名契丹骑兵打得落荒而逃,平定了关南。随着战功不断,赵匡胤的官位也扶摇直上,成为了柴荣的心腹。待到柴荣病重时,赵匡胤的权势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心腹终于成为了心腹大患,赵匡胤学习郭威的套路,欺人孤儿寡母,建立了大宋皇朝。在宋朝他绝不允许出现第二个赵匡胤,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就有了培养弟弟的行动。赵匡胤在儿子幼小的情况下,曾考虑传位给自己弟弟。
一方面他考虑到不能重蹈主幼国灭的覆辙。赵匡胤的皇位来的看似容易,但他这一路的厮杀并不容易,是一路流血九死一生搏来的,加上五代造反频率高的惊人,赵匡胤眼见耳闻因帝幼而大权旁落,悍将臣子谋朝篡位就像玩似的,皇帝身死国灭的事件层出不穷,因而他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上是非常慎重的。他想壮大赵氏实力,就栽培弟弟计划传位于他,这样的话江山也比让别人夺了强。
柴宗训及其母后
另一方面考虑到弟弟有能力且有拥立之功。柴荣病死后,让年仅七岁的娃娃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赵匡胤模仿郭威发动陈桥兵变,也来了个黄袍加身。在这个过程中赵光义有拥立之功,就是他和亲信赵普鼓动将士们给赵匡胤披上黄袍的。如果不传给赵光义的话,就算别人不夺位,赵光义很可能也会给自己来一次黄袍加身,到时他这一脉难保不会被弟弟惨灭,而直接传位给赵光义的话可以避免兵变流血。
赵匡胤一即位就培养赵光义,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紧接着让他当泰宁军节度使。平叛李重进时,又给他加官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后来改封他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权位高过宰相。
开封府
其实对于赵匡胤要传位给赵光义的打算,从赵匡胤让赵光义坐镇开封府,殿前司就已经表明了。开封府尹是储君的头衔,也就是说坐了开封府尹,首都的军政大权就被握在手中了。
赵匡胤每当亲征时,就让赵光义留守京城。就好比朱棣出征让朱高炽监国一个道理。赵匡胤这样安排,也是为自己的“万一”做准备,万一自己战死沙场,赵光义就可顺理成章继承皇位了。
当郭威的外甥李重进面对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奋起反抗光复后周,赵匡胤亲征平叛时,让赵光义做大内都部署;赵匡胤亲征太原四个月,让赵光义坐东都留守。可见赵匡胤是把赵光义当储君来培养的。可是赵匡胤没想到赵光义壮大的那么快,权倾朝野。文武百官很多都是赵光义的人,已是尾大不掉了。
尾大不掉,传子还是传弟,这是个问题!
晚年的赵匡胤后悔了,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他开始为儿子做储君运作。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在赵匡胤当皇帝4年后才是个贵州防御史,按常理,皇子一出阁(成人)就该封王的,可赵匡胤没有封。就在赵匡胤当皇帝13年后,开始升迁赵德昭的职位,让他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匡胤培植儿子的举动很明显。
赵光义以国家的名义,明确反对迁都
开宝九年,也就是赵匡胤活着的最后一年,他让赵德昭代替赵光义去接待吴越使者。这一年赵德芳出阁,赵匡胤授其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还下诏增加赵德芳的食邑户数。赵匡胤还以洛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为理由,提出迁都洛阳,目的就是对赵光义来一个调虎离山、釜底抽薪,削弱他的势力,剥夺他的储君之位。
如果成功的话,赵匡胤就可以让儿子当太子做储君,再多运作两年等儿子羽翼丰满就可顺利继位了。宋太祖以国家的名义,想要重回汉唐而要迁都洛阳。可赵光义集团,同样以国家的名义,反对迁都,赵匡胤眼看众怒难犯,只得作罢。宋太祖只得寻求机会找新的突破口,他需要时间。
可老天不给他时间,他没来得及给儿子还有弟弟赵廷美封王,用来制衡晋王,确立德昭继位就驾崩了。他根本没料到自己会这么快就去世,就像赵匡胤的老领导柴荣一样,根本想不到。不得不说,真是一报还一报啊!
《包青天》中的赵德芳
太祖驾崩后,年轻的宋皇后开始发力。她令宦官王继恩赶紧召赵德芳入进宫,抢先继位。可见宋皇后是想废长立幼的 ,这让赵德昭怎么看。不料,王继恩出门就把宋皇后买了,直接去了开封府衙门找赵光义去了。赵光义入宫,连宋皇后怕极了,连身边的内侍都是赵光义的人!只好战战兢兢表示支持,只要母子平安就好。这说明赵匡胤也没有确立赵德芳为继承人,否则宋皇后也不会冒险多此一举。
太宗继位6年后,让赵普抛出了金匮之盟造舆论:
赵匡胤刚黄袍加身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病卧在床,赵匡胤日夜照顾不离左右,但病情不见好转。临终前,太后当着赵匡胤的面,召宰相赵普觐见。
太后说:儿啊,你之所以能取得天下,主要是因周世宗传位给幼儿柴荣,他要是传年长的人继位,你怎能有机会黄袍加身?鉴于这个教训,你就把皇位传给你弟弟吧。最后立下三传约:“匡胤传位光义,光义再传光美,而光美复传德昭”。
金匮之盟
赵匡胤答应,他口述,赵普落笔,证据藏在金匮(同柜)中,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这些记录在《宋史》——《杜太后传》中。《宋史·魏王廷美传》也有记载。
毕竟史书的记载多对胜利者有益,其真实性引起后人怀疑。
立盟约时,赵匡胤35岁,身体强壮,他的两个弟弟:赵光义23岁,赵光美14岁。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10岁。太后根本无法判断正值壮年的赵匡胤快要死了,又何来幼子继位危机及国家一说呢?
再者宋太宗刚坐上皇位就对先帝不尊,立马改年号“太平兴国”,这“篡位”也太明显了。
另外,赵光义初即位时正需金匮之盟来打消众人疑虑,为什么当时不拿出来,6年后却让宰相赵普来提?只不过一个要正统,一个要光复宰相位,利益交换罢了。
赵普威望高功勋卓著,赵匡胤时,就是按照他提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逐一灭敌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的,所以金匮之盟由赵普提出再合适不过了。
再者金匮之盟的原文,没有任何人见到过,谁也不知道真假。
另外赵光义后来却违背了这一传位盟约,自己打脸,按盟约,他应把皇位传给赵廷美,赵廷美再传位给赵德昭或赵德芳。可太宗却把盟约中要继承皇位的人 一一害死了。
1、赵德昭之死
赵德昭之死
太祖死后三年,赵德昭跟随宋太宗攻打幽州,乱军之中,众人以为宋太宗战死了,就商议让赵德昭当皇帝。
谁知道赵光义竟坐着驴车回来了。太宗得知要立新皇帝的事很生气。一直没有给功臣封赏。赵德昭基于他关系最近,权势最大,封赏也应该,他为大家说话,就提醒太宗封赏将士们。宋太宗一听一肚子火爆发,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当时认识到自己闯了大祸。拼了命地跪地请罪,退朝后为了证明自己没有非分之想,他决定以死证明。
就在自己的宫里的品茗饮酒的阁楼,关上门找了把水果刀自杀了。也就是说赵德昭是被赵光义逼死的。
2、赵德芳之死
影视剧里的赵德芳和历史上的赵德芳是两码事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也就是在德昭自刎两年后,年仅23岁的德芳也离奇死掉了。对于他的死,史书上就用三个字“寝疾薨”一盖而过,睡死的,睡死的何以服天下?
而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影视剧中的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八贤王而已。
3、赵廷美(赵匡美)之死
按照金匮之盟,太宗是要直接传位给赵廷美的,表面看来,赵炅也有这个意思。赵廷美先后封为齐王、魏王,并任开封府尹,这不是继承人的标配嘛!可一方面赵光美看到两个侄子一个被逼死,一个死的不明不白,他非常害怕,非常低调。可宋太宗并没有放过他,因为赵普明确说过“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宋太宗是铁了心要避免自己成为赵匡胤第二的。于是多次训斥、污蔑廷美,表面是爱弟心切,恨铁不成钢,其实就是剥夺他的继承权,以欲加之罪流放、监视弟弟。。
赵德芳死后半年,也就是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宋太宗的心腹柴禹锡揣摩圣意后,诬陷赵廷美谋反。“骄恣,将有阴谋窃发”。
太宗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贬为(西京)洛阳留守,不久污蔑他“大逆不道,宜行诛灭”,削去他一切官职,罢免了洛阳留守,直接圈禁在家。接着又给他扣上“不悔过,怨望”的帽子,把他全家流放到房州,他的子女也不再是什么皇侄皇侄女了。连受打击的赵廷美在流放地忧愤吐血而亡,终年38岁。
宋太宗接连除掉了自家以外的继承人,明摆着就是为儿孙继位扫平道路。
金匮之盟规定的继承人都死了,宋太宗也怕人私下议论,尤其怕后世骂名。
宋太宗说自己从不亏欠赵光美,是赵光美自己不争气。为了洗白自己,也是拼了,说什么赵光美不是杜太后的儿子,是自己父亲和自己奶妈生的儿子。
还说赵廷美有个弟弟叫赵廷俊,真是颠倒黑白,那叫赵廷俊吗?人家明明叫赵延俊,赵廷美还是因为避讳改的,一开始赵廷美就叫赵匡美。
《情剑山河》中赵德昭与赵光美剧照
赵光义逼死亲侄子,又迫害死亲弟弟,对他的残酷冷血,就连他的儿子也受不了。他的长子赵元佐深知自己叔叔廷美是被父亲诬陷,多次为叔叔求情,但无济于事。当他看到叔叔被迫害而死,直接疯掉了。
与其说疯掉了,倒不如是他在发泄自己对父亲的不满。因为只有疯子才能讲真话,才能发泄自己的不满。在宋太宗宴会当晚,他因放火烧宫殿被废为平民。
公元995年,太宗正式立自己的三子赵恒为太子。赵恒就是宋真宗,签订《澶州之盟》的那位,他的皇后堪称是宋朝的武则天。
从此,北宋由太宗一脉相传,到了南宋宋高宗赵构时,赵构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德芳的后裔、自己的养子赵昚。
宋朝的皇位继承这才回到了太祖这一脉,太祖一脉共传承了118年,历8帝。也就是说,南北两宋太宗、太祖兄弟二人的后裔一脉传承北宋,一脉传承南宋,合称宋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宋时期。
------------------
推荐阅读:
我爸爸开车撞到了人,一死一伤,他没有喝酒,没有逃逸。都需要负什么责任?有何法律依据?
上一篇:李叔同为何要出家做和尚?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