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
▎◃请问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
打不过。
南唐的前身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国,政权奠基人叫杨行密。这个人在世时,江东有打败北方的希望。
因为一方面,当时北方军阀混战,最强的两个军阀,朱温和李克用势均力敌,且又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有你无我。朱温不敢大举南下。这给了杨行密统一南方,再大举北上的机遇。
另一方面,杨行密麾下的江东军头的战斗力也不弱,而且很多都是从北方来的精兵。靠着这班人,他多次击败朱温,打得朱温对他是无可奈何。
再一方面,杨行密本身也是从残酷战争中脱颖而出的豪杰,有才,有地位,有大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所以说,如果杨行密能活的久一点,依靠他的实力和当时南北实力差距不大的现状,他并非没有改写历史的机会。
但可惜的是,杨行密命不好,54岁去世。他死后,儿子杨渥继位,这位小爷是个荒淫放纵的昏君,所以仅过了一年,杨渥就被江东军头之一的徐温给杀了,杨氏的权力至此也慢慢落到了徐氏手中。
徐温这个人,善用人才,对百姓也很好,吴国在他的控制下,蒸蒸日上。但是,他的权力是靠篡权得来的,难免受世人非议,因而这也就导致他性格多疑。
当时曾有人劝过他,建议他攻打吴越国。后梁咱惹不起,吴越还惹不起?如果把吴越国给灭了,再逆江而上,灭了南平和楚国,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徐温派别人出征,他不放心,他自己出征,他又不敢。就这样一直到死,他都认为能保住吴国这一亩三分地,传到儿子平稳篡位就不错了,缺乏最基本的进取心。
时间来到公元927年。这一年徐温病死,其养子徐知诰接过权柄。十年后,徐知诰逼吴王杨溥禅位,吴国灭亡,大齐政权建立。又过了两年,徐知诰恢复本姓,改名李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齐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继位后,对现实情况看得很清楚。强兵是打出来的,北方军阀长年混战,南方却极少有战争,南北方连基本的“军事交流”都没有。这也就意味着,北方二代军阀的战斗力在这期间已远远凌驾于南方二代军阀了。
况且,经过后梁、后唐两代后,北方政权已全据江汉,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利,对南方割据政权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此时南唐已经没有灭掉吴越,再一统江南的机遇了。
所以李昪的策略就是求稳,等待机遇出现后再出击。能不能反杀北方,这另说,最起码求个自保,与北方分庭抗礼,争取搞南北朝还是可以做到的。
对此,一帮南唐老臣被气要吐血,私下里讽刺李昪是“田舍翁”。但李昪不为所动,仍然是志在固守吴国旧地,无意开拓,只待时机出现后再动手。
公元943年,李昪病死,他儿子李璟继位。
李璟的性格跟李昪完全相反,他老爹战略偏保守,他是偏激进;他老爹善用人,他则是尽用庸才;他老爹休养生息,勤俭朴素,他则是铺张浪费,开启了奢靡之风的先河。南唐从这位小爷开始,正式踏上了作死之路。
公元945年,李璟出兵灭闽国。这是自杨行密死后,江东集团第一次对外扩张地盘。
然而,李璟志大才疏。灭闽国,南唐只捞到了建、汀二州,最肥的漳,泉二州被福建清源军占走了。另一块大肥肉福州,则被隔岸观火的吴越吞进了肚子里。
公元947年,后晋被契丹所灭,河东军阀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这个时候,是北方最虚弱的时候。对于南唐而言,既可以趁机打后汉,也可以趁机打吴越。不管打哪个,都可以捞点好处。
但可惜的是,由于被闽国拖住了手脚,此时南唐已经腾不出手再开辟第二战场。李昪等了十几年没等来的机会,就这样被李璟给活生生给浪费了。
公元951年,楚国内乱,李璟见机派大军攻入楚国。但跟此前灭闽国一样,由于李璟用人不当,南唐浩浩荡荡出兵,不仅一寸土地也没占到,反而让趁火打劫的南汉吞并了大片两广北部土地,其余土地则被湖南当地的军阀占有。南唐可谓是损兵折将,什么好处也没捞到。
连受两次重创,李昪当年攒的一点家当,算是被李璟败的所剩无几。
公元955~958年,眼见南唐衰落,后周世宗柴荣趁机南征。后周军三次大兵压境,南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被打得全军覆没。李璟无奈之下只得上表请降,求划江为界。柴荣表示可以,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地盘自此为后周所有。
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淮南一失,南方政权的灭亡基本上可以进入倒计时了。
并且本来南唐每年就要向后周进贡,而没有淮南的南唐,财政越来越吃紧。譬如说,江北产盐,江南产茶,南唐长江两岸的老百姓原先可以商业交流,互补茶盐资源,南唐政府也可以从中收税。但失了淮南后,南唐老百姓为了吃盐,不得不花高价从后周控制的淮南买盐。南唐政府失去一大笔税收,为抹平财政亏欠,又不得不几次加税,搞得老百姓是民不聊生。南唐国力更加的衰落。
李璟留给儿子李煜的江山,跟本就是个无解的烂摊子。
公元961年,李璟抑郁而亡。李煜继位。
公元963年,北宋假途灭虢,袭占荆湖。
公元965年,北宋分进合击,攻灭后蜀。
公元971年,北宋诱歼主力,灭亡南汉。
至此,南唐被北宋三面包围。如果再算上跟北宋穿一条裤子的吴越国,此时李煜面对的四面受敌局面。
他昏庸无能,南唐要灭亡。
他励精图治,南唐也一样要灭亡。
区别只在于抵抗时间的长短而已。
所以说。李煜是否认真治理国家,结果都是一样的。江东集团从徐温开始,就失去了打败北方军阀的可能性。从李璟开始,更是埋下了灭亡的根源。李煜接手的是一副稀巴烂牌面,南唐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请问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
看来许多人对南唐并不了解,如果略微了解它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以及当初它是怎么被柴荣收拾的,就不会产生这种疑问。
我们先搞清楚南唐的底细。
在五代十国里,南唐有一定的江湖地位。所谓的五代十国,指的是唐朝灭亡后,占据黄河流域轮番登场的五个中央政权,以及同时在周边存在过的十个割据王国。而在十国里,南唐是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的。
南唐的前身,是同样位居十国之列的吴国(创始人杨行密,所以也称杨吴)。公元905年,杨行密病死,他的儿子杨渥被部下张颢、徐温架空;公元908年,张、徐二人干脆杀了杨渥,改立更年幼、更好控制的杨隆演为主。而在杨渥被杀后第九天,张颢也被干掉,吴国大权从此悉数归于徐温之手。
在随后的20年里,徐温一步步把杨氏掏了个一干二净,距离实际篡位仅仅差了道手续而已,也许他也想复制曹操“吾为周文王”的先例。
可惜的是,徐温虽然堪称人中龙凤,但他的儿子们却相当不争气,长子徐知训嚣张跋扈、骄横恣肆,连杨隆演都公然羞辱,于公元918年被人报复杀掉;而其他的儿子也都普遍幼弱,于是徐温把权力传给了养子徐知诰。
徐知诰何许人也?他本姓李,出身微贱、幼年丧父,自小就在濠州和泗州之间流浪。杨行密打下濠州后原本准备收其为养子,但却遭到了亲生儿子们的反对,因此便把他交给部将徐温代为收养,获名徐知诰。
早年的凄惨生活经历,深刻地磨砺了徐知诰,使他成长为一个隐忍沉稳、细致谨慎、城府极深的人,完美契合了一个合格政治家所必备的素质要求。
公元927年,徐温虽改变主意、试图改立已经长大的亲生儿子徐知询,但他恰巧生病并不久离世,羽翼已丰的徐知诰惊险过关。
公元937年,徐知诰正式受禅称帝,国号为齐。两年后,他恢复了自己的本姓,改名为李昪(biàn)。同时,他自称唐宪宗的五世孙,所以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以示与李存勖在中原建立的后唐(923—936)有所区分。
当然了,无论后唐还是南唐,都是扯虎皮做大旗,实际上跟唐朝都没啥血缘关系。李昪之所以改国号为“唐”,旨在宣称自己的政权是对唐朝的合法继承,是李唐正朔所在。显然,这一举动体现出他心目中怀有一统天下的壮志。
但南唐的实力如何呢?在经济、文化领域,那是相当的强。
南唐的疆域,核心区域位于江淮一带,巅峰时期涵盖了今江西全省以及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福建的一部分,拥有江南35州,算得上幅员辽阔。南北朝以来,这里经济发达、逐渐反超北方,安史之乱后更是成了唐朝的赋税支柱。
杨行密、徐温执政期间,都采取了招集流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举措,极大恢复了晚唐战乱对江淮经济、社会造成的破坏。
李昪掌权后,继续深化推进这类政策。他常年以远高于市价的标准收购布匹粮食,极大刺激了农民的耕织热情;他规定种桑、垦田达到一定数额的,不仅能获得赏赐,还可以免除赋税;为了招揽流民进入南唐,他提供无偿分地、免除三年田赋劳役的优越条件。
不到十年,江淮地区“野无闲田,桑无隙地”,而且“比年丰稔(rěn)、兵食有余”,呈现出富庶繁荣、安定祥和的局面,俨然乱世中的一片热土,吸引了大量江北士子投奔。李昪顺应这一趋势,他设太学、兴科举,大力推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南唐的文学、书法、音乐、美术等空前鼎盛繁荣,在五代十国中绝无仅有。
可以说,南唐引领了那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但在军事方面呢?
早在杨行密时期,吴国纵横捭阖,先联合朱温、钱镠对付孙儒;孙儒灭后转而打出拥唐讨逆的旗帜,联合李克用、王建、李茂贞抵制朱温;随后又和钱镠争夺今苏南地区大打出手,未遂后便主动讲和、保持了持续和平共处。
徐温期间,立足于收买人心,为政平稳宽和,乐得坐视中原梁、唐拼得你死我活。公元937年,徐知诰在篡权之前,曾派人沿海路联络契丹,其目的是对后晋形成牵制、避免其趁机对自己发难。下一年,契丹使者回访后唐,李昪心腹宋齐丘还支了个损招——在契丹使者返回途中将其刺杀在后晋境内,以此离间双方关系(但并未施行)。
但在绝大部分时间,李昪都以保境安民作为既定国策,对外并积极进取的动作。即使在公元942年,老对手吴越国遭受天灾,李昪也未曾贸然进攻,而是借机与对方修好、巩固双方长期和平的局面。
鉴于当时的南唐在南方各个割据政权中实力最强,甚至看起来与中原的后晋相比有优胜之处,李昪的保守政策遭到国内许多人的不解与反对,重臣冯延巳甚至还嘲笑李昪为“田舍翁”,也就是乡巴佬。
但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了李昪的做法最合理的:南唐政权与中原王朝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想要北伐中原,一定得善交邻国、等待机会的出现。
公元943年2月,李昪病死,他的儿子李璟接班,南唐对外风格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好战的李璟在下一年就接连对邻居闽国、吴越发动战争,虽然取得了一定战果,但南唐也由此陷进了战争的泥潭,国力遭到削弱。
不久后,后晋与契丹翻脸,耶律德光挥军南下,后晋灭亡,中原陷入了混乱。这本是出兵北伐、一统中原的大好时机,但那时的南唐正与邻国纠缠,抽不出兵力北伐中原,只能坐失良机。李璟对此十分后悔,也许他已经明白当初父亲李昪为何要“善交邻国”。
但既然北伐无望、又已跟邻国撕破脸,李璟决定一条路走到黑。公元944-946年,他费尽力气灭亡闽国,但对方的残余力量联合吴越,把南唐耗得毫无脾气;公元951年,南楚陷入内讧,李璟趁机派兵进攻,一举将其灭亡。但随后宰相冯延巳在南楚横征暴敛,激起了当地人的反叛,南唐守军连战连败、不得不仓皇逃回。
李璟在南方的一系列霸王举动,成功引起了当时的中原政权后周的注意。而且尤为不幸的是,到了公元954年,一代雄主柴荣继位。
柴荣可谓五代十国第一英主。继位不久,他就对后周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打造了一支强悍无比的军队;在国家治理层面,他平均赋税、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中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公元955年起,为了震慑南方诸国,以便于将来集中精力对付契丹、收服燕云十六州,柴荣连接发动了对后蜀、南唐的战争。
对于南唐,柴荣下手尤其狠,原因很简单:其一,枪打出头鸟,当时的南唐跳得最欢;第二,南唐富得流油,打它可以极大补充后周实力。
从公元955年冬开始,一直到公元958年,柴荣前后三次亲征,出兵的一条重要借口就是后唐当初勾结契丹、谋害中原。面对英武的柴荣、强悍的周军,南唐连战连败,处于绝对的下风,丝毫看不到扭转局面的可能。
在经历一次次的惨痛失利后,李璟终于认清了形势、低头求和。他向柴荣献上淮南地区,与后周画江为界,每年进献贡物十万;去掉自己的帝号,只称“江南国主”,等同于向柴荣俯首称臣。
这对南唐造成了惨烈的双重打击:心理上,面对中原政权产生了惧怕心理;现实中,损兵折将、丢失了富庶的淮南之地,让柴荣得以饮马长江。自此之后,南唐再也失去了问鼎中原的可能;无论柴荣调集主力北伐时,还是当他突然病死后,李璟也老老实实、丝毫不敢轻举妄动。
公元960年,北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启了统一南方诸国的步伐;下一年,李璟去世、李煜即位。面对北宋,此时的南唐更无招架之力,除了亡国、没有第二种选择。
综上可见,巅峰时期的南唐虽然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傲人成果,但面对中原政权,在综合实力方面仍处于绝对下风;若想获得进军中原的机会,只有保境安民、静待时变这一种途径。而李璟的战略转向,不但未能让南唐强大,反而给柴荣送上了神助攻,无疑彻底葬送了这一丝可能,他和儿子李煜虽然都是一等一的文人、艺术家,但在政治上实在有待提升。南唐的末路,其实早在情理之中。
▎┦请问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
南唐若想击败赵宋,不是不可能,但是你得确保赵匡胤得是像汉灵帝、唐僖宗、唐懿宗、宋徽宗、宋理宗等这样的昏君,并且还得确保高怀德、石守信、曹彬、潘美、赵普、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等这些北宋名将都被赵匡胤给杀掉。如若这两个条件达成不了,即使李煜是李世民在世,南唐也断然灭不掉赵宋。
赵匡胤时期,南唐与赵宋之间的实力对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梯队上,唐弱宋强,这是不争的事实。
南唐,在其开国皇帝烈祖李昪的带领下,曾短暂的拥有过一统南方的实力。彼时,李昪励精图治,奉行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设太学,兴科举,办实业,对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鼓励商业;对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与邻和善。在他的治理下,南唐国力是蒸蒸日上,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此时南唐的纺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茶、造纸、晒盐、造船、金银陶瓷、文具制造等行业,都进入到了高速的发展阶段,继而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割据王朝。
此时,南唐可以说是南方最为强大的一个割据王朝,若无意外,让南唐继续发展数十年,南方定然以他为尊,成为南方唯一的王朝。而事实上,最初南唐也的确朝着这个一统江南的方向在发展着,李昪驾崩,元宗李景继位后,逐渐强盛的南唐,就一改往日与邻和善的国策,向周边的邻国露出了凶狠的獠牙,对邻国开始用兵。
保大三年(945年)八月,南唐大将查文徽趁闽国内乱,乘机攻克建、汀、泉、漳四州,灭闽国。保大九年(951年)十月,楚国内乱,李景发兵灭楚,除南部数州为南汉乘机占有外,楚地全归南唐。这时,南唐的疆土达到极盛,据有今江西全省,以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大部地区。但就在南唐步入极盛之时,一切都变得极其的顺利,南唐有望一统江南时,一场巨变却让南唐由盛转衰,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显德五年(958年)正月,周世宗柴荣率军亲征南唐,寿州一战,周军势如破竹,攻克泗、濠、楚等数州,唐军主力尽败,一溃千里,唯一能抵抗周军的淮河水军更是全军覆没。元宗李璟遣使求和,进献贡品,被迫献上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每年进献贡物十万,以求罢兵。同时,南唐奉周正朔,用其纪年,去除国号,李璟改称“江南国主”。自此,南唐是一蹶不振,不复当年之强盛,再也无能力一统南方,为避后周锋芒,只能是迁都洪州,以此来求得一时之苟安。
淮南地区的丢失,对于南唐而言是致命性的打击,淮南不存,就意味着南唐再无对抗北方王朝的机会。自古,淮南地区就是盘踞在南方王朝抵挡北方王朝进攻的天然屏障。对于南北方王朝而言,淮南若在,则南方王朝无忧矣;淮南若丢,则北方王朝无虑矣。因此,历代南方王朝都是不遗余力的经营着淮南地区,将襄阳、徐州等淮南地区是布置着如同铁桶一般,让北方王朝是不得进寸步,继而维持着与北方划江而治,平衡天下的局势。
但是,这种依靠淮南防线来抵御北方王朝的措施,是有利也有弊,利者若淮南防线不失,则国存;弊者若淮南防线有失,则因地利的缘故,南方王朝往往是很难再与北方王朝抗衡,多半只能是任由其宰割,再无反抗的机会。彼时,南北朝、宋元时期,在南方的陈、南宋,其皆因淮南的丢失,继而亡国。
因此,对于南唐而言,此时从淮南地区丢失的那刻起,南唐就失去了击败赵宋的机会。这时,对于赵宋而言,只要其统治者不昏庸,灭亡南唐是指日可待。
因此,对于南唐后主李煜而言,他要想击败赵匡胤,除了自己得励精图治,得拥有李世民、朱棣那般的政治、军事才能,及果断、狠决的性格,他还得寄托于赵宋统治者赵匡胤要昏庸,要无能,要残暴,要独断专行,只有这样李煜才有击败赵匡胤的机会。
可是,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先不说赵匡胤并非是昏君,而是一位颇具政治、军事才能的开国君主,因此即使李煜再有才能,以南唐的实力,他也断然击败不了赵匡胤。其次,以李煜的性格,他即使再有才能,再有决心去做一位明君,他最多也就是一个守成之主,而断然成不了李世民、朱元璋、朱棣这样的雄主。而以那个五代十国那个乱世环境来说,如若李煜成不了朱元璋、朱棣这样的雄主,只是一个如同明孝宗这样的守成之主,那他是绝对不可能击败赵匡胤的,因为在乱世,一位君主需要的不是仁慈,也不是宽厚,而是果断与狠决,只有够狠,够果断,他才能带领着这个国家,在这个吃人的乱世生存下来,直至一统天下。
总得说,对李煜而言,无论他多努力,赵匡胤都是一位他不可觊觎的存在,他能做的就只是静等宋军的到来。
▎⏎请问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
自古,守江必守淮。淮南丢失,对于江南割据来说,类似于中原失去燕云十六州。
李煜他爹把一个丢了江淮的江南给他,就是一把稀烂的牌!
李煜平庸乃江南之福。
▎﹡请问如果李煜认真治理国家,会打得过赵匡胤吗?
事实上,即便李煜再怎么励精图治,也不可能守住南唐那“一亩三分地”。因为,当南唐的“接力棒”传到李煜手上时,赵宋统一天下之势早已不可逆转了。
客观原因:李煜接手的,是一个半死不活的南唐;
南唐基本上继承了杨吴的衣钵,成为十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然而,这不过是“矮子里头拔高个”罢了,毕竟十国的实力是无法与坐拥中原的五代(梁、唐、晋、汉、周)这些藩镇型中原王朝相比的。不论杨吴也好,南唐也罢,之所以能以江淮之地抵抗五代,根本原因不是自身国力强大,而是因为五代更迭频繁,政局不稳,所以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南方这些割据政权罢了。
而且,南唐在第二代皇帝元宗李璟时期,实际上就已完成从全盛到衰败的转变。李璟在位期间,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当然,南唐的这些军事行动,其实就是在欺负周边小国而已。
不过,李璟前期确实也尝到了不少甜头,接连消灭了楚国和闽国,使南唐的疆域达到全盛。但是,接连的胜利却让李璟忘记了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南唐虽是”十国“中的霸主,但跟五代这些藩镇型中原王朝相比,它本质上还是属于小国。而小国在大国面前不断“舞枪弄棒”,那可是作死的节奏。
这就正如后周世宗柴荣在亲征南唐的诏书中所言:
“淮地蠢材,竟敢抗拒大邦,盗据一方,越位称帝。晋、汉时代,国家不安宁,而你们招纳叛亡,共助凶逆......
压迫侵夺闽越、涂炭湘、潭,至于与契丹来往,仗势侵犯徐部,沭阳之战,曲直可知。勾结契丹,进入中原成为边患,结连并垒,实在是我们的世仇。罪恶难以指出,人神共愤。
实际上,李璟不断的对外征伐,虽然让南唐疆域因此快速扩大,但连年征战也同时掏空了南唐的有限国力。后来,面对后周的“大国之怒”,南唐军队一溃千里,丧师失地。最终,李璟只能尽献江北之地,并且自去帝号,降称“江南国主”,改奉后周为正朔,乞求与后周划江为界。从此,南唐由盛转衰,国力一蹶不振。
及至李煜即位,南唐的国势也是半死不活的状态。面对之后的赵宋王朝,只能称臣纳贡,保持恭顺才能避免战端再起,继续在江南苟延残喘。再后来,随着赵宋统一战争的推进,南唐即便在赵宋面前再怎么卑微,也无法阻挡灭国的步伐了。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在志在一统天下的赵匡胤看来,南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所以灭它没商量。
主观原因:李煜即便再怎么努力,那也不是赵匡胤的对手;
再说,别说是国与国之间有强弱之分,人与人之间的实力也是有差距的,即便努力了也不见得就能赶得上。赵匡胤跟李煜就是如此。
赵匡胤文韬武略,在后周时期就凭借赫赫军功最终官至殿前都点检(后周禁军部队最高军事统帅)。而反观李煜,自幼身居宫中,是一名养尊处优的皇子。他跟后来的宋徽宗赵佶一样,都富含艺术细胞,但却缺乏政治细胞。所以,要让李煜写诗填词、作画听曲倒是在行,要说励精图治,振兴南唐,即便他努力,也不见得能做好。而且,即便能做好,也不见得能比得过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完成了改朝换代,使得赵宋完全继承了后周世宗柴荣积攒下的全部国力,而赵匡胤自己也是一代雄主。因此,赵宋可谓是强国又遇强君,怎么可能不击败弱国又遇弱君的南唐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