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武将的临终遗言?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武将的临终遗言?
古代武将的遗言
1、伍子胥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
伍子胥是楚国人,因为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伍子胥和好友孙武带领吴军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郢都,发楚平王墓,鞭尸三百解恨,其后带兵威镇诸国,成就吴国霸业。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重伤去世,临死让儿子夫差报仇雪恨,嘱托伍子胥辅佐夫差。夫差继位后,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多次劝说一句灭掉越国,杀勾践,都没被夫差采纳。
伯嚭是楚国贵族,也是因为父亲被杀投奔吴国,同病相怜的伍子胥推荐了他。在伐楚中伯嚭也有出战,贪功恃大冲入敌阵突围不出被伍子胥所救,因此被孙武不喜,伍子胥却请吴王赦免了伯嚭的丧师之罪。吴王夫差时伯嚭担任太宰,夫差敬畏伍子胥亲信伯嚭,勾践兵败后,文种利用伯嚭贪财好色的弱点成功使得伯嚭为越国说好话,赦免了勾践。其后,伯嚭又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于是夫差增剑赐死伍子胥。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我死后,在我的墓旁种满梓树,等它们长大后就做成棺材,吴亡之后可用来埋葬吴国死难战士的英灵;把我的眼睛摘下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寇入侵灭亡吴国。” 后来,勾践卧薪尝胆灭亡吴国,夫差也很后悔当初没听伍子胥的言语,羞愧难当,耻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拔剑自刎。
2、吴起
“群臣乱王!”——《吕氏春秋》
吴起是战国名将,历仕鲁、魏、楚三国,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绩。
魏文侯去世后,吴起遭到谗害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国进行变法。经吴起变法,楚国国力大增,但他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楚悼王去世后,在治丧的处所,吴起就被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带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 楚国的贵族已经杀红了眼,丝毫不顾忌楚悼王的尸体,乱箭齐射射死了吴起,楚悼王身上也射满了箭。
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就是将武器施加于王尸的人,都是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悼王的儿子楚肃王即位后,追查参与箭射楚悼王尸体的贵族,这些人全部被杀,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吴起临死的才智,为自己报了仇。
3、武安君白起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史记》
白起是战国时期名将,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平生大小70余战,从无败绩,为秦国攻城70余座,为秦国一统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平之战后,白起将要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震恐,派纵横家苏代入秦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苏代入秦后游说范雎,说赵国灭亡后,白起功高盖世,地位将远在你之上。因此,范雎以秦兵疲惫需要休养为由,向秦昭襄王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因为这件事,白起和范雎结下仇怨,秦国将相失和。
秦国对外战争的脚步是无法停止的,不久又派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正逢白起有病,王陵又接连不利,损失大批秦军,等到白起病愈,秦昭襄王亲自下令白起为将,白起分析了形势没有同意,秦王又派范雎去请他,白起依然没有同意,从此称病不起。秦昭襄王只得改派王龁为大将围攻邯郸,结果信陵君、春申君带兵援救赵国,秦军再次惨败。秦军惨败后秦王本就很生气,白起却说道:“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 这下秦王更怒了,强令他立即赴任,白起依然称病不去,范雎再次请他,也是不去。于是,秦王废除他的爵位贬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不过他因病没有离去。秦军接连败退,秦王派人驱逐白起离开咸阳去前线,等到他离开后,秦王和范雎等人觉得白起不情不愿,就派人给他送了一把剑让他自杀。
当时,武安君白起到了杜邮,接到送来的剑,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 不久又说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拔剑自刎。
4、蒙恬
“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史记》
蒙恬是秦国名将,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弟弟蒙毅,三代侍秦,对秦国忠心耿耿。秦国一统天下后,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精锐北击匈奴,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秦始皇死于巡游途中,赵高、胡亥密谋篡夺帝位,又迫使李斯合谋假造遗诏,派使者赐死公子扶苏、蒙恬。公子扶苏当即自刎而死,蒙恬怀疑请求复诉,被囚禁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本想释放蒙恬,赵高却不同意,先杀死蒙毅,又派使者去阳周赐死蒙恬。蒙恬说道,“我们秦家三代为秦国立下无数功劳,现在我统帅三十万大军,即使是我被囚禁,依然足以叛乱,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 蒙恬又叹息道:“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没有过错就处死呢?” 很久,又说道 “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 于是吞下毒药自杀。
5、项羽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史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在秦朝末年,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一路奋战,破釜沉舟,击溃秦军精锐,举办鸿门宴震慑刘邦,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个诸侯王,俨然已是皇帝。在与刘邦对战中,彭城之战亲率三万精锐大败刘邦几十万大军,因为一阵大风吹乱楚军,刘邦才趁乱跑出。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是兵家的代表人物,更是以武力出众的猛将。项羽为人善战,也有着很多的缺点,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后,唯一的谋士范增负气离去。此后,项羽连战不利,只得与刘邦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却撕毁协议要一举消灭项羽,被项羽大败后,刘邦又联合韩信、彭越、英布将项羽重重围困在垓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带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冲出包围,汉军灌婴率五千精锐骑兵追击,项羽只剩下一百人,又被田间老头欺骗耽误被汉军追上,一番激战后,只剩下二十八骑,汉军却有几千人。项羽自知不能脱身,对部下说道今天是要决死战,大家痛快一战,胜它三回,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项羽几十骑分四面冲出,项羽杀掉一名汉将,等汇合三处人马,又斩杀一汉将,同时杀近百人。最后跟随项羽的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冲杀数千人大军,只折损了两人。项王一路逃到乌江,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也劝说他回江东称王,东山再起。如果项羽走了,天下或许就不一样了,项羽却改变了主意,他笑了笑说道:“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再说当初我和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其后,项王又把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下令部下步战,独自杀汉军数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这时候,项王看到了一个老熟人吕马童,他们两人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项羽称他为故人。项羽最后的遗言就是,“我听说刘邦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随后,拔剑自刎。项王死后,汉军争相抢夺,王翳拿下项羽的头,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项王身体的一部分,都因此被封侯。
6、韩信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史记》
韩信是秦末汉初名将,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汉朝的一多半天下都是韩信打下的,被评价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后人尊奉他为“兵仙”、“神帅”。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韩信的一生可以用这幅对联来总结,漂母给予饭食救了韩信的命,才有后来建功立业的机会。韩信先后在项羽、刘邦军中一直不得重用当了逃兵,经萧何月下追回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才开始了传奇经历,一生担任过王侯将相。垓下之战后,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改他的齐王为楚王。后来,又有人告他谋反,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伪游云梦泽智擒韩信,贬他为淮阴侯,刘邦畏惧他的才能,留他在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心中愤恨,又煽动了陈豨叛乱,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讨伐,韩信的家臣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叛乱。于是,吕后派萧何设计骗来韩信,在长乐宫诛杀了他。韩信临死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蒯通是秦末汉初的辩士,辩才无双,曾担任过韩信的谋士。在韩信大败龙且后,成为齐王,项羽曾派谋士劝说韩信三分天下。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关键完全取决于韩信,劝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最终韩信自以为功大没有背叛刘邦。韩信临死这句话刘邦知道后,立马捕捉来蒯通,就要煮了他。蒯通机变无双,凭一番话成功说的刘邦放了他。
7、李广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
飞将军李广是西汉名将,英勇善战,一生都在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李广骑射无双,但是命途多舛,七国之乱时他曾立下大功但因为接受梁王的将军印,没有受到封赏。其后,李广一直抗击匈奴,其间又被匈奴骑兵活捉,逃脱后赎为庶人。之后,李广一直镇守边郡,威震匈奴,这时候汉朝两位将星卫青、霍去病出现大破匈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几次请求出战,跟随大将军卫青一起出战。李广想要当前锋,卫青早早受到汉武帝的警告,说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就安排他从东路出发。在卫青与单于交战中,李广却迷路了,战争结束渡过沙漠卫青才遇见他。卫青要向汉武帝报告军情,派人让李广前来询问迷路的情况。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 ”于是就拔刀自刎了,当时军中将士、百姓都为之痛哭。
李广不仅自己命途多舛,一生难封,他的家族也是多磨难。李广的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早早去世,幼子李敢因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因为李广死后打伤卫青,被霍去病射杀。李广长孙李陵出征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误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
8、太史慈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
《三国演义》中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太史慈是东汉末年名将,曾为孔融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大战江东小霸王孙策,助孙策平定江东。太史慈为人骁勇,箭无虚发,曹操都曾写信招揽他。太史慈也是个有大志向的人,要凭一身本事在乱世建立不世之功,可惜的是早早去世,临死前叹息,“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着三尺长剑建功立业,位极人臣。现在志向没有达到,奈何却要死啊!”
9、庞德
“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三国志》
庞德是东汉末年名将,勇冠三军,先后跟随马腾、马超,最后归降于曹操。襄樊之战时,庞德率军支援樊城的曹仁,力战关羽,一箭射中关羽的前额。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被擒,当时庞德旧主马超、堂兄庞柔都在蜀汉,面对关羽的劝降,庞德却誓死不降。庞德大骂道:“竖子,什么是投降!魏王雄兵百万,威震天下。刘备就是一个庸才罢了,怎么可能是魏王的对手!我宁愿魏国的鬼,也不愿做贼人的将!”
10、马超
“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三国志》
马超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早期也曾是一方势力。马超的父亲马腾是割据凉州一带的军阀,马腾被曹操招揽入朝担任卫尉后,马超接管了他的部队。曹操攻打汉中张鲁时,经过马超的地盘,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抵抗曹操,在潼关杀的曹操落荒而逃,因中了离间计失败卷土凉州,不久失去根据地前去投靠张鲁,最终归附刘备。马超归附刘备后,凭借威名震慑刘璋开城投降,蜀汉建立后,被封为骠骑将军。
马超半世枭雄,跟随刘备后虽然职位很高,却不受重用,最后抑郁而终。临死前,上疏给刘备:“臣宗族二百余口人,全部被曹操诛杀,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 马超虽然勇猛盖世,威震氐、羌,但最后只剩下深深的孤独。马超的从弟马岱也受到刘备、刘禅、诸葛亮的善待,还诛杀了蜀汉名将魏延。
11、冉闵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晋书》
冉闵是冉魏开国皇帝,十六国时期的猛将。冉闵一生征战无数,最后与前燕将领慕容恪一战,冉闵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斩杀三百余名鲜卑兵,最后重围时因为宝马朱龙无故死去被擒。冉闵被俘后,前燕皇帝慕容儁质问他:“你这个奴仆下人,为何妄自称作天子?” 冉闵答道:“天下大乱,你们夷狄之族,人面兽心,尚且意欲篡位谋反。我乃一世英雄,为何不能做帝王呢?” 大怒的慕容儁鞭打冉闵三百下,让人把他送到龙城,在遏陉山斩杀。
12、檀道济
“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史·檀道济传》
檀道济是东晋末年名将,刘宋的开国元勋,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因为檀道济名声太高,部将又都骁勇善战,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很有才华,对他很不放心。刘义隆又经常生病,害怕自己死后,檀道济将不可控制,终于下令逮捕檀道济和他的八个儿子。檀道济的心腹部将薛彤、高进之在当时被比作张飞、关羽,也一起被捕。檀道济愤怒的说:“你们这是在毁坏你们的万里长城!” 最终,他和他的儿子、亲信还是一起被杀,这就是自毁长城典故的来历。
13、斛律光
“桃枝常为此事,我不负国家”——《北史·斛律光传》
斛律光是北齐名将,精通骑马射箭,武艺超群,是可以射落大雕的猛将。高洋建立北齐后,斛律光屡立战功,是北齐对抗北周的屏障。北齐后主高纬昏庸无能,宠信祖珽、穆提婆等小人,斛律光因为看不惯这些小人结下仇怨。斛律光是北齐的前线支柱,北周名将韦孝宽为了除去他又制造了他谋反的谣言,加上祖珽这些小人的诬陷,高纬派人召回他,让刘桃枝刺杀了他。
刘桃枝是北齐第一御用杀手,侍奉过北齐七代君主,参与杀死宰辅高德政、永安王高浚、简平王高涣、赵郡王高睿、平秦王高归彦、琅琊王高俨、咸阳王斛律光。高纬不敢明面杀斛律光,派人召他入宫,刘桃枝乘其不备,从后面偷袭,斛律光这时虽已年老,但是久经沙场被刺中仍是不倒。斛律光并没有还手,回头说道:“你刘桃枝常干这样的事,但我到死也不会对不起国家。”刘桃枝见无法杀掉斛律光,又叫来三个力士一起用弓弦把他勒死了。
斛律光死后,周武帝宇文邕大喜,大赦天下。果然,斛律光死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宇文邕攻破邺城,曾说过“如果斛律光还活着的话,我哪能到邺城来?”
14、兰陵王高长恭
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北齐书》
高长恭是北齐名将,是高欢的孙子,北齐后主高纬也是高欢的孙子,都是一家人。高长恭勇猛善战,每次出战都戴着面具冲入敌阵,屡立战功,士兵们为此作曲《兰陵王入阵曲》讴歌他。高纬曾对高长恭说:“你这样总是冲进敌阵之中,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 高长恭回答道:“为家事而战,不会想到这个。” 这句家事让高纬深深猜忌他,高长恭也深知自己受到猜忌,贪财受贿抹黑自己。最终高纬还是没有放过他,派使者给他送了一杯毒酒。高长恭对王妃说道:“我对皇帝如此忠心,有什么罪过呢,为什么要赐我毒酒!” 王妃说道:“为什么不去见皇帝解释清楚呢?” 高长恭说道:“皇帝又怎么会见我呢。”于是喝下毒酒而死。
15、宗泽
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宋史》
宗泽是北宋、南宋之际的名将,一直为抗金斗争,岳飞都是他的部将出身。靖康之变后,宗泽屡次大败金兵,名震敌国,金人对他既尊敬又害怕,与人交谈称他为宗爷爷。宗泽一生致力于北伐,可惜壮志难酬身先死,临死宗泽仍念念不忘北伐,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随后,遗憾去世。
16、岳飞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是南宋名将,一路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就在岳飞要直捣黄龙府时,却被朝廷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十年功业毁于一旦。岳飞回去面对的是万俟卨等人的诬陷、严刑拷打,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17、李定国
“宁死荒外,勿降也!”
晋王李定国是南明的名将,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作战勇猛,被称为“小尉迟” 和万人敌”。李定国是张献忠的义子,是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战将,反抗压迫。清军入关后,李自成抗清战争节节失利,张献忠拒绝了清廷的招降,率领大西军抗清。张献忠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中箭去世,临死留下遗言,“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 正是张献忠临死的遗言,使得李定国等人率领大西军联明抗清。李定国屡次大败清军,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杀,阵斩亲王尼堪,保住南明十几年。永历帝被吴三桂弑杀后,李定国伤痛欲绝,不久就抑郁去世。临终前李定国还嘱咐儿子和部下:“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
抗日名将
张自忠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可安。
张自忠将军是33集团军总司令,身为集团军总司令,他完全可以不用亲赴战场第一线,但是他还是选择了为国战死。张自忠将军驰骋沙场,也战死沙场,在他出战前就抱有必死之心,留下两封绝笔遗书。他在殉国时说道:“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可安。” 对这个曾经误会过他的民族,未曾有过一丝怨言。
戴安澜
戴安澜将军是200师师长,他率200师作为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屡立战功,最终战死沙场。他在写给妻子王荷馨的遗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
赵登禹
赵登禹是29军132师师长,自幼习武,武艺出众。喜峰口战役时,当时任109旅旅长赵登禹带领大刀队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砍死砍伤敌人上千名,取得对日寇的首次大胜,他也因功成为132师师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赵登禹将军带领132师将士英勇抵抗。由于寡不敌众,经过一番奋战,赵登禹将军双腿被炸断,面对日军步步紧逼,他对身边的人说:“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诉我北平城里的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 随后,壮烈殉国。
佟麟阁将军
卢沟桥事变后,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将军振臂高呼“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他和师长赵登禹身先士卒,英勇抗击日寇。佟麟阁将军被机枪射中腿部,面对部下的劝说,他说道“情况紧急,抗敌事大,个人安危事小”,执意不退,带伤激战,最终壮烈殉国。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
“何以对国家?何以对民族?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三十二军第二十三师少将参谋长黄启东
“大丈夫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死何憾焉!”——七十三军暂五师师长彭士量
“中华儿女要壮烈,不畏死,不贪生,牺牲生命,救国救民,努力杀敌!努力杀敌!”——第十预备师师长孙明瑾
“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 !”——12师师长寸性奇
“我之衣衾早已备好,此即我葬身之所,今日有死无生。”——19军70师215旅旅长赵锡章
“我死了……不要紧,你们……要狠狠……狠狠打击日本强盗,……收复……台儿庄!”——13军89师529团团长罗芳珪
我安某在,阵地在,日本人要想过去,除非从我的尸首上压过去!——9旅626团营长安德馨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武将的临终遗言?
我是襟亚,看了前面的回答分享了不少咱们“自己家”的名将遗言,那我就来分享几个我所知道的“别人家”的名将遗言吧。
注:以下人物排名不分先后。权且认为是按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吧!
1.巴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名将巴顿,生前的遗愿是和他的士兵葬在一起。1945年巴顿在欧洲去世后,尊重他的个人意愿,人们将他安葬在欧洲西北部的卢森堡美军公墓。
死后和自己的士兵长眠一起,作为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驰骋过铁血疆场的将军,巴顿的这个遗愿不禁令人心潮澎湃,感慨动容。
如果你对巴顿其人了解得更多一些,你就会发现这个遗愿包含的内容,远远不仅仅是一个将军热爱自己的士兵那么简单,它包含了人世间更复杂多面的人性和情感……
巴顿是个充满矛盾的戏剧性人物,用现在人的话说,有点“戏精上身”。
1.因为成绩差,留过级。
巴顿出身军事世家,19岁上了美国最牛掰的军校——西点军校。由于某些科目不及格,他还留了一级。
2.擅长演说,妙语连珠,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
巴顿很善于用慷慨激昂的语言煽动、鼓舞军心。很显然,他上学的时候不及格的科目肯定不是语文。
举几句巴顿名言欣赏一下:
(1)没有一种机器能够比操纵机器的人更伟大。
(2)不仅要做好要求做的,还要乐于做更多的没有要求做的。
(3)报纸中管我叫“赤胆铁心的老头”,这没关系。报纸这样做有它的目的,这是很吸引人的提法。但是,要打胜仗绝不能单凭热血和勇气,还需要机智和勇气。
(4)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
(5)一品脱汗水能够省下一加仑鲜血。
觉得怎么样?喜欢的话自己搜一下吧,遇到非常喜欢的拿小本子记下来也行(比v)……
3.脾气火爆,扇士兵耳光,几近断送军事前程。
作为一个立体的人,虽然擅长侃侃而谈,不耽误巴顿同时具备火爆的性子。
据说,在意大利战场上,他曾经两次动手扇了他手下的士兵。他认为他们是孬种、懦夫,缺少勇气,逃避战斗。他打的这两个士兵,其中有一个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对战争充满恐惧。巴顿打出的这一记耳光,可是为自己捅了马蜂窝,在美国民众的讨伐声中,巴顿不仅公开道了歉,更是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军事生涯。
巴顿的身上贴上了粗鲁、野蛮的标签,甚至他的老领导潘兴上将,还称他为“美军中的匪徒”。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巴顿,他生前曾经多次表示:自己死后要和自己的士兵埋在一起。
活生生的人都是矛盾的,部分优秀的人最终能够矛盾统一。
2.李舜臣
16世纪的朝鲜抗倭名将李舜臣,他死在战场上。当他中弹后,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死前对他的儿子和侄子叮嘱道:“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战况紧急,千万别让敌人知道我死了!——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死前的叮嘱有的一比哈)
在历史书上学到鸣梁海战,不痛不痒,没觉得怎么样(也可能因为是外国的)。
看了韩国的同名电影(上图就是电影剧照),还真是觉得挺震撼的。剧中,李舜臣的“大将船”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在经受了倭寇的炮击和多番白刃战之后,他依然沉静坚决地继续向前冲向敌舰,显示出非凡的勇气和独属一代名将的陈雄威仪。看罢,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电影是艺术形式,不代表现实。
现实中的李舜臣在韩国人心目中的确算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称李舜臣为“亚洲第一名将”(有人认为这个称呼中吹嘘的成分很大),不过韩国人说话嘛——大家都懂的,不能太认真。
李舜臣和我们大明王朝派去支援的抗倭名将邓子龙,都在1598年的“露梁海战役”中战死,却是实实在在真实的。
历史总有着惊人的相似,善战的名将常常遭人构陷(参考南宋的岳飞)。
李舜臣战死之前的上一年即1597年,从2月到8月大约半年的时间,他还在蒙冤坐牢。
1597年7月,朝日巨济岛漆川梁之战,朝鲜水师大败,多名水师将领战死。危急中,朝廷不得不起重新启用李舜臣,他不仅善战,有经验,并且对日本海军还有强大的威慑力(据说日本海军很怕他,看见他的大将龟船,闻风丧胆)。
再次披挂上阵的李舜臣,对皇帝放下了“只要微臣不死,倭贼就不敢欺侮我国!”的豪言。
然而,在转过年来的露梁海战中,一代名将在53岁的年龄,就迅速地画上了他的人生句点。
11月18日,中朝联军与日军遭遇,展开激战。第二天的黎明时分,李舜臣不幸中弹,一颗大将星从此陨落。
死前,就有了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个遗嘱——“战方急,慎勿言我死!”
他的儿子、侄子谨遵他的遗言秘而不宣,继续代他督战,直到战争结束。
李舜臣死后谥号忠武,并获得德丰府院君的爵位。
3.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被称为“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另外三个分别是:汉尼拔、凯撒和拿破仑。
亚历山大大帝必须是个传奇。
20岁登基,21岁统一希腊。此后,通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大破波斯,横扫小亚细亚、中东及伊朗高原,占领埃及,远征东亚、印度……
公元前323年,这个年仅33岁军事天才,病死在巴比伦。
非常人为非常事,亚历山大建立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功业,他的遗愿同样卓尔不群,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他的遗愿如下:
第一,我的棺材必须由最厉害的医生抬回去。
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向坟墓时,沿途的道路必须洒满我宝库裡的金银财宝。
第三,我的双手必须放在棺材外面,让大家都看得见。
你可能要问:why?这是啥意思?
不瞒你说,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就是这么一张问号脸。
据说,当时在他身边的人,听了这三个遗愿也和我们一样哩。
其中一个终于按耐不住替我们问出来了:亲爱的国王,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不过,能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看吧,不懂得就得问,如果不是有这个好问的人,这个问题被亚历山大带到棺材里,不就成了不解之谜了吗?)
所幸的还有:亚历山大这个人是个有问必答的实在人!
他回答说:
“第一条,让医生运送我的棺材,我是想告诉大家,要珍惜生命。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医生,能够治愈所有的疾病。再好的医生也是治得了病,治不了命。”
“第二条,在墓园道路上洒满黄金,是想告诉人们,即使像我一样富有,死的时候也什么都不可能带不走,追逐财富,到最后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条,把我的双手露在棺材外,是想让世间的人们知道,我是双手空空地来到这世界上,到最后又双手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
亚历山大不仅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生智者。他的老师——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我敢断言,他将是比任何英雄都伟大的人物,而且比他们做得都要好。”
最高配的将军,生前建立了不世的功业,最后又留下了大神级的临终遗言!
难怪史学家阿里安说:“不能设想,像他这样超乎一切人之上的人,在出生时没有一点神力的影响!”
百战千劫,参透人生——亚历山大大帝的遗言说是武将的“封顶之作”不为过吧?
小结
巴顿爱他的士兵,和他们埋在了异国他乡;李舜臣爱他的国家,死而不宣;亚历山大三个遗愿警告世人,爱的其实是苍生……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杀”。
武将的最高境界是“爱人”。
关于历史上著名武将的临终遗言,就和的大家分享这些吧!
赶上国庆小长假,从昨天就开始断断续续写这个回答,直到今天才写好。
此刻,抬头发现,济南的天气正云迷雾锁,断然是不适合外出了!我得记一笔,为了它,我似乎错过了什么(捂脸)……
谢谢阅读,我是爱读书爱历史的襟亚。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武将的临终遗言?
1、太史慈
太史慈是东吴名将,以信义著称。太史慈死时四十一岁,临终叹息:”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2、宗泽
宗泽是北宋南宋间将领,主张抗金,但是被投降派把持朝政,壮志难酬,最终病逝,死前大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
3、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同时也是能上马杀敌的战将,一直主张收复故土,但是也被投降派排挤,临终前大呼三声:杀贼、杀贼、杀贼!
4、蔡锷
蔡锷死于1916年11月8日,因医治喉癌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他的遗言当时很有名。
据上海《申报》报道,蔡锷临死前,在弥留之际口授随员遗电,要其上陈总统四事:
(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
(二)意见多由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三)在川阵亡出力人员,恳饬罗戴,核请恤奖;
(四)锷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为薄葬。
当时的总统是黎元洪,据报道,他看完蔡锷的遗言后,“竟泣下沾襟”,哭了。他当即下令,对蔡锷遗言中的第三件事,立即照办。也就是对参加反袁战争中在四川阵亡的将士,给予抚恤奖励。
5、胡天桃
“我没有家,没有亲人,不需要保护。你把我枪毙了吧。”
被俘的红十军团21师师长胡天桃对审问他的王耀武这样说。
胡天桃随后被押解到更高一级的俞济时处。
俞济时:“你是红军的高级人员,不会不知道红十军团的情况吧?”
胡天桃:“我不知道,你把我枪毙了吧。”
这是历史记载的胡天桃的临终遗言。他随后被枪杀牺牲。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武将的临终遗言?
1986年10月3日,中国上将韩先楚在弥留之际,高喊了一声“台湾,台湾”。当时陪同在病房的人,闻之无不落泪。
韩先楚,1913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小时候,他当过放牛娃,做过篾匠。长大后,为了谋求生计,也曾到武汉做过短工。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韩先楚加入家乡的农民协会,参加过反帝大同盟。
1930年10月,韩先楚加入共产党,并于次年担任独立团的团长,带着部队在黄陂和罗山地带进行游击斗争。1933年4月,为了加强留守鄂豫皖斗争的红25军,独立团接受整编,先后在224团担任连长、营长。红军长征期间,韩先楚一直担任着营长一职。
韩先楚的成名之战,是发生在1934年11月,当时红25军在河南罗山县朱堂店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后,准备从信阳以南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和枣阳一带。为了成功达成转移的目的,韩先楚带兵在独树镇对敌人发起了进攻。也正是这一战,使得韩先楚一战成名。
在军中,韩先楚一直以“胆大包天”著称。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军队有两霸,一是许世友,二是韩先楚。而要问许世友最钦佩谁,还属有勇有谋的韩先楚为先。
而且,韩先楚要真倔起来,他连彭德怀的命令都敢违抗。在1936年5月18日,中革军委决定,由彭德怀率领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西征,扩大新的根据地。而当时红十五军团分两路西进,其中北路就是韩先楚所率领的红七十八师。
在5月20日,红七十八师行军到定边城关,发现城里有马鸿逵部的一个骑兵营,他们驻守在城里,依据地势而固守,也不主动发起进攻,也没有逃走。韩先楚收到前方侦察员的报告后,立即和王得荣,以及刘懋功商议。
随后,他向彭德怀发了一封电报,询问彭德怀的意见。彭德怀收到电报后,认为如果定边打不下的话,会影响到后续的计划,所以并没有批准韩先楚对定边发起进攻的战斗计划。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韩先楚却违抗命令。
他认为定边城关虽然坚固,但并不高,可以用云梯来攀登。所以,韩先楚最后还是坚决地打下定边城关。
在1949年12月18日,第四野战军把决定由十二兵团四十军和十五兵团四十三军解放海南岛的报告送到了毛泽东处。毛泽东拿到报告后,并没有立即批示,因为1个多月前的金门失利,给予了他很大的教训,他在考虑如何才能够一战成功,避免遭受损失。
12月30日,毛泽东做出了关於渡海作战的指示。1950年2月,渡海作战前敌指挥部在广州召开会议,叶剑英、邓华,以及韩先楚等人都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在5月份渡海作战准备完毕,6月份开始渡海登陆作战。
但对此,韩先楚却持反对意见,他说如果在4月20日前不发动渡海作战的话,那谷雨来临时,就要往后在拖一年。而当时解放军的渡海作战工具都是风帆船,得依靠谷雨前的季风推动才有利。
而韩先楚的意见,最初并没有改变会议的决定,直到最后再三强硬要求,才引起了上级的注意。而上级在听完韩先楚的完整计划后,最终才批准。在4月16日晚7点半,韩先楚带兵从雷州半岛南端准时启渡。
四十军战士用木船拦截国民党的炮舰,抢战海南高角地带。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韩先楚身先士卒,带着军队冲锋,最终突破了敌人的立体防线,成功登岛,最后解放海南岛。而在解放海南岛不到两个月,朝鲜战争爆发。
6月27日,美军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也就是说,幸好韩先楚有先见之明,在谷雨来临前解放了海南岛,也避免了美军封锁琼州海峡的危机。而在朝鲜战争中,韩先楚坐镇三十八军,打出了万岁军的威名。
但是,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心中一直有一个心结,那就是台湾问题。所以,在1986年10月3日,73岁的韩先楚在弥留之际,大呼“台湾,台湾”,那痛切心扉的呼喊,直让人闻之落泪。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武将的临终遗言?
罗荣桓元帅:“我一辈子做对了一件事,就是紧跟毛主席。”
1902年罗荣桓出生在湖南一个没落地主家,他最初的愿望就是实业救国。
1927年4月,罗荣桓来到武汉大学前身——武昌中山大学求学,在这里他完成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最后蜕变,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三个月后,罗荣桓接到了省里的通知,组织分配他去通城开展农运工作。
临行前,他把珍藏的教科书、英语字典,还有计算尺等都留给了同学,勉励他们好好读书。
又给家里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写给父母的,大意是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希望他们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的妻女。
另一封信是给包办婚姻的对象颜月娥,告诉她自己为革命而走,生死难料,希望她改嫁他人,好好生活。
信寄走后,罗荣桓告别了自己从教的愿望,也再没回过那个叫南湾村的家乡,因为他走上了追随革命理想的道路。那一年,他二十五岁。
作为一个文化人,爱读书是罗荣桓的标签。
他常说"不认真读书,是要受社会这把'戒尺'惩罚的。"所以井冈山到延安,即便条件再艰苦,他也没有丢掉读书这个习惯,以精神食粮弥补了物质上的短缺。
特别是打扫战场的时候,大家都是找一些武器辎重和生活用品,而他却是去找书。只要有机会进城,干完正事立马就去逛街买书。
开始是买一些便宜的旧书,后来就干脆在书店"蹭书"看,既不花钱还能看好多书。
罗荣桓元帅在山东的领导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兵力的扩充,二是在危亡之际,对山东乃至全国的布局安排。
首先从兵力的角度来看,罗荣桓元帅主持工作后,迅速涤清了党内的风气,两部武装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解,使得能有更多的精力和兵力来开展群众运动。
山东军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立刻扭转了共产党在山东地区的颓势。
山东革命根据地得以保留,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齐鲁大地上成为了抗战的最重要力量。
从1940年115师被迫北上,到1944年革命根据地面积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山东这个各方力量焦灼的战场上,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和国军的背后插刀,临危受命的罗荣桓元帅顶住了重重压力,终于使革命的火种得以保留、燃烧。
从2000余人的115师精锐到20多万人的军队,罗荣桓元帅以山东,这个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的人口大省为据点,为中共扩充了军队。
打造出了一支能打胜仗,人才济济的英雄队伍,不仅在抗战中创下了累累战功,也为王牌军四野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抗战胜利后,转战东北的罗荣桓被确诊为肾癌,不得不去莫斯科做手术。
1946年莫斯科的医疗条件虽然比国内好,但也很一般。
罗荣桓也因术后伤口大出血,又进行了2次手术。但他为了早日恢复,都强忍下来了。
特别是第2次手术后,他的嘴唇上都留下了两个充血的深牙印。
他的坚强也让苏联医生竖起了大拇指,甚至用生硬的中国话称赞他为"真正的英雄!"
罗荣桓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他的心还在国内的战场上。
手术后刚恢复神智没多久,他就要夫人林月琴给他讲国内解放战争的消息,读随身带去的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
身体有所恢复后,他就搬到了同在苏联治病的王稼祥病房里去。
因为王稼祥懂俄文,罗荣桓常请他翻译苏联报纸上的革命新闻,与他一起分析世界革命形势。
回到国内以后,罗荣桓也是一副工作狂的模样。本来他的两个孩子是等爸爸回家一块吃晚饭的,但结果往往都是罗荣桓回来的时候,孩子们早就趴在桌上睡着了。
每天定时来为他检查病情的医生也常常等到深夜,面对医生的"不要操劳过度"的劝告,他也只是嘴上答应着,第二天又照旧了。对此,他解释道:
"当医生的总是爱把病看得过重一点。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规律是不能违抗的,人固有一死,问题是如何在有生之年多为人民办几件有益的事情。"
尽管脸上已经充满疲惫,但罗荣桓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也没闲着。
1963年12月,同病魔斗争了二十多年的罗荣桓撑不住了,终于陷入了昏迷中。
这个月的16日下午,在贺龙等战友及夫人林月琴和孩子们的守护下,带病工作的他永远地离开了战斗岗位,终年61岁,这是新中国陨落的第一颗帅星。
临终前的罗荣桓交待了两件事,一句是对夫人说的:
"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
另一句是交代给子女的:
"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的。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然后,罗荣桓元帅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紧跟毛主席。”
当天晚上,正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的毛泽东等人在会前为罗荣桓起立默哀。
3天后,毛泽东又来到罗荣桓的追悼会上,与这位从秋收起义就一起战斗的战友告别。
几天后的深夜,毛泽东在悲伤中写下了这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在十大元帅中,相较来说罗荣桓元帅的经历可能没有那么的惊心动魄。
但正如毛主席对罗荣桓元帅的评价:“老实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