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从商的人没什么地位?
▎♢为什么古代从商的人没什么地位?
在明清以前,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最低的,古代封建社会把人们的身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古代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商人备受歧视,并不是古装剧中商人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富丽堂皇,而是要夹着尾巴做人。他们虽然有钱,但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也不能入朝为官,这种情况到了明清时期才有改观,商人的地位开始慢慢上升。
古代,商人有商人的问题,他们到处做买卖,不从事生产劳动,靠投机倒把来挣钱,所以古代封建政府把商人的地位排得比工人还低。而且,商人做生意难免会缺斤少两,更有甚者会为了财富谋害别人的生命,所谓无奸不商。
言归正传,说到底早期的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人们只为吃饱饭并没有太多的追求,自然对贸易的需求不高。加上交通不发达,贸易的距离只能小范围的进行,大多数的商人只是以“货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贩卖物品,为了做生意经常居无定所,简直就是流浪汉一样。而且早期古代货币是金属的,一千贯串在一起都有几十斤重,携带不便也不安全。而且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最怕别人造反,一旦商人富可敌国,保不准他会资助造反的乱贼。所以古代封建政府看不起并且打压商人,商人的地位自然最低。
▎~为什么古代从商的人没什么地位?
如果大家都去经商,那么土地自然就会荒芜,而历代王朝都讲究“以农为本”,对于农业非常重视,而对于商业则采取强势的打压方式。
从先秦时代,我国就逐渐进入了封建国家的阶段,而封建时代,经济自然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除了单一的自然经济让农业成为国家的根本之外,古代受到儒家的影响,认为商人“重利而轻义”,并且对于大多数的民众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进行遏制。
上古时代,比方说商朝的时候就并不打压商人,甚至于商朝的人就是因为非常善于经商所以才称作是商人,但是到了周朝时期,情况出现了改变。
原本的井田制在西周后期出现了瓦解,奴隶制的经济开始向封建制的土地经济转变,以前土地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奴隶最重要,后来开辟私田,土地成为了经济的根本。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而以秦国商鞅变法作为典型代表,最重要的法令之一就是重农抑商,对于农业大力扶持,而对于商人则进行各种打击与压制。
从秦国那时候开始,商人的地位就被一再贬低,并且对于商业活动增加重税,而后来的秦朝与汉朝都延续了这样的做法,商人甚至不允许穿丝绸的衣服跟乘坐马车之类。
吕后垂帘的时期,甚至于禁止商贾子孙入仕,这些法令弄得那些商人虽然家财万贯,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都根本没地方能花,而且所有人都非常轻视商人。
当然即便如此,因为商业活动的利润非常高,那时候从事商业的人仍旧还是相当多,只是商人的地位低下,遭受到各种不公正对待,也是那时候的一种现实。
除了小农经济的根本原因,商人被打击,也受到儒家的影响,但是一开始孔孟时代的儒家并没有轻视商人,甚至于孟子还认为商业的繁荣也是君王施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但是后来受到韩非子等法家的影响,认为商人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农业是根本,商业只不过是末流而已,因此着重于重农抑商,汉朝时期的儒学,也深刻受到法家这方面的影响。
毕竟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征战不断,农业要比商业重要得多,人口与土地,还有粮食才是最重要的物资,这也是为何那时候的人们会选择重视农业而强势打击商业的原因。
在古代,商业受到打压造成了很多方面的弊端,因此后来的王朝虽然依旧打击商业,但是相较于先秦与秦朝时期,实际上已经放宽松了很多。
古代之所以持续性打击商业与商人,主要还是作为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变法与整体的变动,商业必然引起财富、人员的大规模流动,这是非常不稳定的。
正如《吕氏春秋》当中所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古代的王朝认为所有人都好好种地,依赖于土地生存,不要想那么多的东西,这样对于王朝的安定才是最有好处的。
再者说,古人向来对于商人的印象就不好,《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当中也曾有“为富不仁”的说法,这都使得大多数的人,对商人的印象很差。
咱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非常丰富,土地完全能够满足当时的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因此对于那种大规模的物资流动依赖性并不高,这跟资源匮乏的西方是完全不一样的。
整体来说,咱们国家古代打压商人轻视商业,一方面是因为小农经济时代,认为土地与农业才是王朝的根本,便于统治,二来是因为文化的长时期影响。
▎Ⓓ为什么古代从商的人没什么地位?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社会普遍存在四个阶层,即士、农、工、商,商人在古代可以说备受歧视,虽然自己有钱,但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也不能入朝为官,而且经常会面临被封建统治者抄家的危险。
到了明清的时期,商人的地位开始慢慢上升,清朝更是出现“红顶商人”,商人也可以参与国家的建设治理,经过改革开放到了二十一世纪,商人的地位简直处于社会的最顶层,为什么商人从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自己的地位会出现飞跃式的上升。
1、儒家思想的束缚
在古代,封建统治者都是以儒家学说来统治人民的思想,儒家思想讲究与人诚信、坦诚相待,而商人做生意难免会出现缺斤少两,更有甚者会为了财富谋害别人的生命,这与儒家学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对立,“无奸不商”更是揭露出商人的真面目,因此为了宣扬儒家宽厚、仁爱的思想,维护社会风气,必须对奸诈的商人进行打压,时间一长,商人的地位自然就非常低。
2、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是讲究“男耕女织”的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只为吃饱饭并没有太大的需求,自然对贸易需求大大降低,因此在古代商品贸易经济并没有高度发展,加上交通不发达,贸易的距离只能小范围的进行,更多的商人只是以“货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贩卖物品,为了做生意经常居无定所,简直就是流浪人员一般,古代人讲究安稳,希望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对于货郎这些人自然不会高看一眼。
3、货币不发达
商人贸易最重要就是要有货币的支持,秦汉时期钱币主要是金属的货币,一千贯串在一起都有几十斤重,不仅财务不安全,贸易的规模也不会很大。商人一生追求笨重的金钱粪土,清高的读书人自然会嗤之以鼻。而且古代社会是专制社会,封建统治者最怕别人造反,一旦有人富可敌国,谁都保不准他会干什么事,如果他资助了造反的乱贼,皇帝又要换了别人来做。
▎◙为什么古代从商的人没什么地位?
众所周知,“商人”这一行业在古代的地位不高,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一大特征了。
从商鞅变法的时期开始,“重农抑商”就一直是国家的基本国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
究其原因,无外乎这些人在很多方面都威胁到了统治的稳定。
从经济发展上来说,商人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里,种植业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渠道。国力增长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治下人口进行更高效的生产活动。
农业是直接创造价值的行业。
而商人则不同,他们更大的作用是让生产出来的物品进行流通,本身不创造价值,但能让物品更好地实现价值。
他们的经济来源就在于将不同事物送给不同需求的主体,以此来赚取更多的收入。
比如,齐国能从朝鲜半岛进口“文皮”,也就是虎豹之皮,在当时中原非常流行。这些商人就通过自己的渠道,将收购到的文皮销售给其他地区。
虽然从大的范围来看,齐国确实因为商业而繁荣,但从其国内来说,这种繁荣有一定的虚假成分。
要知道,农业生产而来的食物等物资在当时是属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粮草的多寡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而这些物资都不是用钱就可以随意买到的。那么齐国虽然因为经商而富有,但也会因为经商而耽误国力积蓄。
春秋战国时期如此,后来的封建社会更是如此。
商人这一职业的存在,虽然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绝对不能过多,必须要对他们进行限制。
否则的话,一旦不生产价值的商人多了起来,相对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就会减少,社会财富的积累就会减缓甚至停止、倒退。
这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社会是毁灭性的打击,自然要加以抵制。
从社会管理上来讲,商人不利于治下人口的管制
在古代,商品的流通讲究的是“互通有无”,将一个地区过剩的物资输送到另一个稀缺之地,以此来赚取高额利润,所以商人都是比较富有的。
但是,这也就决定了商人具有非常高的“流动性”。
这些人居无定所,虽然有籍贯,可以探查其来历,但常年在外,即使是国家层面想要找这个人也非常困难。
而古代进行“税收”、“徭役”等事项时,这一部分人就显得尤为不好管理。
除此之外,古代的商业运作模式并不像今天这样成熟,商人带着物资进行流通,很容易造成源产地与销售地都出现不良影响的现象。
比如,源产地物价正常的阶段里,其他地区突然紧缺物资,商人大肆采购之后运送至该地区售卖,虽然缓解了紧缺现象,但对于源产地来说,很容易造成物价激增,这对于该地的治理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而外来物资的涌入只是暂时的,经常会导致本地物资销售出现问题,价格下跌,让本地生产者利益受损,甚至破产,对于该地的治理来说也是很大的问题。
再有,商业行为不是一件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往往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除却销售所带来的物资之外,还要对当地商品进行采购,这个度不好把控不说,这些外来人口的管理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商人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商人的“流动”自然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对以稳定为追求的小农社会来说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首先来说,商人积累财富的速度是要大于农业生产的,这才会使得一些人不惜冒着风险和辛苦也要长途跋涉地经商。
他们的生活条件要比普通人都要好,这就会给更多的追求财富者树立不良的榜样。
当更多的人以“商人”为模范,开始放弃农业进行经商的时候,土地荒芜、人口流失就是必然的结果。
这动摇了农业社会的统治根基。
而更重要的是,在古代,商人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不一致。
商人虽然能使得产品更好地实现其价值,但这其实是一个与国争利的过程。
商人虽然也要为国家上缴各种费用,但相对于其财富的积累来说是极少的。他们只是将数量固定的社会财富进行搬运而已,并不能使得社会财富增加。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蛋糕的大小不便,分配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更大的蛋糕进入到了一小部分人手中,激化了社会贫富差距。
这在古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往往当财富集聚到少数人手中的时候,就意味着更多人的生活质量会急剧下降,到了无法生存的时候就会出现动乱。
每逢动乱的时代,这些手握大量财富的人对国家来说就非常危险。所以很多朝代都会搞得一些大商家破人亡,这是防患于未然。
商人“逐利”的本质和“流动”的特性决定了,这些人的信息搜集能力都极为出众,这是“间谍”工作最需要的。
所以,像春秋战国阶段里,很多“商人”其实是受国家扶持的“间谍”,也是各国消息打探的重要来源。
所以,商人不像农业生产者,他们的利益和国家不是绑定在一起的。农业生产赖以存活的基础是国家稳定,而商人并没有这样的制约。
这也就决定了“商人”这一社会阶层不可能得到农业社会的统治者完全的信任,他们只能是被利用的群体。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商人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都要开始购买土地,从商人转行到地主。除了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之外,还有自保的成分。
实在是因为,在古代“商人”这一职业是没有前途的,并且还伴随着“被清洗”的高风险。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为什么古代从商的人没什么地位?
中国古代历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各个朝代都尽力压制商人,导致商人名义上地位较低。
“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时明确提倡作为国家政策施行的,在这个政策下,人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商人排在最末。之所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主要在于便于管理国民,或者说便于封建王朝维持自己的统治,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什么是恒产?就是土地,通过“重农”把农民、甚至地主都绑在土地上,让他们心思安定,也就容易管理,这也是封建统治“愚民”的手段之一。
而商人由于其从事经济活动,头脑大多较为灵活,眼界也较为开阔,不容易管理,在统治者眼中的属于奸诈狡猾之人。同时商人没有恒产,没有直接产出,在士大夫眼中属于言利、食利之人,与儒家传统思想强调仁、义不同。如果人人都去从商,士大夫们当心必然导致礼崩乐坏。此外,士大夫群体对商人高收入的嫉恨也是他们一直贬低商人的重要原因,官员们自己拿着一点点工资,但看到那些商人一个比一个有钱,吃得比自己好得多,心里怎么会平衡?有机会当然要使劲打压。
------------------
推荐阅读:
今年14岁1米81,篮球吊打同龄人,如果一直坚持打球的话未来有希望进入NBA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