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说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的方言转化而来,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现代四川话的形成,绝不仅仅是源自“湖广填川”,而是建立在长期、多次中原移民、同化的基础之上。
常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因为深处我国西南,且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包围,所以历史上长期不属于中原文明的影响范围,这一点从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区别就能看出。那以此类推,四川盆地内的语言体系,肯定也应该像山西“晋语”那般自成一系。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当前四川话的格局非但没有独成一系,反而非常接近于普通话,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四川方言版影视配音、恶搞视频,在全国各地播放基本都能听懂就能看出。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与历史上四川境内发生的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入有关。第一次人口迁徙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发生了著名的秦灭巴蜀之战,秦国灭蜀之后为了能将蜀地变成进攻楚国的粮草基地,先是将“古巴蜀人”驱赶到了南越一带,然后将大量中原人迁入到川蜀地区,而与中原人口一起到来的就是北方文化以及中原方言。这次事件,通常被看作是北方方言第一次影响川蜀。
第二次人口迁徙,发生在三国两晋时期。三国时期,随着刘备从荆州入主川蜀,不仅带来了大量士兵以及文武百官,更是有很多平民也随之迁入了蜀地,史书描述有“十万之众”,这再一次促进了川蜀与中原方言的融合。这一时期的川蜀方言,基本已经与中原地区极为贴近相似了,为后期四川方言形成再次夯实了基础。
第三次人口迁徙是唐朝。中晚唐时期,随着国力日渐走向衰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相继爆发。为了躲避中原战事,大量中原人口迁入川蜀,甚至连唐玄宗、唐僖宗都曾去过四川避难,当时川蜀地区一度成为权力中心,很多学者、诗人都汇集四川,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原方言与四川方言的再次融合。
第四次人口迁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川”。实际上,湖广填川与著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一样,并不是局限在某个特定时间,而是断断续续持续了几百年。这一人口迁徙事件,从元朝末期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从根儿上彻底将川蜀方言改变成了现代四川话。首先是元末明初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当时有湖广一带的部分红巾军攻下了川蜀,并在川蜀扎根,自立为王建立了大夏政权,这一时期进入川蜀的起义军至少有十几万。再加上湖广地区的战乱难民也随之迁入川蜀,使进入川蜀的总人口数量超过20万,这基本就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雏形。
后来明朝统一川蜀后,出于军事稳固需要,又一次实行了湖广填四川的策略,大量卫所军士及其家眷相继进入川蜀。到了明末时期,川蜀地区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结构的格局,少数民族不再占人数优势,且基本被中原汉人所同化,现代四川话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型。到了明末清初时期,川蜀地区又经历了多场浩劫,先有张献忠在川蜀建立了大西政权,与同在川蜀的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展开激烈斗争,后有清军在川蜀消灭明朝残余势力。清朝刚稳定川蜀地区不久,紧接着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攻入四川。
这几场浩劫前后总共经历了40多年,再加上虎害、瘟疫等天灾人祸,使川蜀地区人口剧减。到了清朝初期,四川的人口从明朝万历六年的600万人,锐减到不足50万人,所以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又开始大量向四川移民,过程中四川话以内部扩散的形式不断整合扩张,最终形成了区域性语言集团,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四川方言。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四川话为统称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 ,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 ,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概称为“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古蜀语与当时的华夏语截然不同,与现今羌语、嘉戎语、彝语、纳西语和土家语等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巴蜀两国,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蜀地区移民,蜀地区出现了古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之后随着秦汉时期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入蜀,并且在西汉末年形成了具有较为统一特色的蜀语。《文选》卷四载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地理志》中记载:“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同时根据扬雄《方言》中的记载,当时梁益地区的方言与秦晋方言已经较为接近,表明此时的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
西汉末形成的蜀语作为上古时期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与词汇两方面。在声调方面,陆法言《切韵序》有“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记载。同时黄鉴《杨文公谈苑》中称:“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春秋胥臣、汉雍齿旨是也。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这说明此时蜀语声调具有自身特色。而词汇方面,此时蜀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的词汇。扬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大量四川地区的特殊词汇,来自古蜀语的词汇包括“坝”(平地)、“姐”(母亲)、“不律”(笔)、“养”(您)、“曲鲙”(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坝”、“姐”、“养”、“曲鲙”至今仍保存于四川话之中。
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区,蜀语继续得到发展 ,此时的蜀语独立性很强,与蜀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宋范成大旅居蜀地时在《石湖诗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注中有如下记载:“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京洛音,辄谓之‘虏语’。或是僭伪时以中国自居,循习至今不改也,既又讳之,改作‘鲁语’。”从中可以看出蜀与中原语音完全两异。以宋代蜀语为例,首先蜀语韵部与宋代通语比较,韵部的分野或归字不同,如阳声韵寒先部的“言”字读人眞文部、药铎部的“祈”读与屋烛部的“秃”相同等。其次,蜀语介音有合口化倾向,在一些字音上三个阳声韵尾相混。同时,蜀语声纽保留了诸如“古无舌上”、“照二归精”等的古音遗迹。此外,声调方面,蜀语在平声字与上去声字归派与通语也有较大不同,如通语音归平声的“青雍句”在蜀语中“青”归人上声,“雍句”归去声。
中古时期,蜀语也拥有大量特有词汇,如“波”(老人)、“偏涷雨”(夏日暴雨)、“百丈”(牵船绳)、“溉”(江边道路)、“块”(坟墓)、“秃”(砍)等其中部分仍然存留于今天的四川话中(如下表所示)。将文献中记录的上古、中古时期蜀语特有词在现今四川话中的存留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右表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文献中收录的巴蜀语特有词汇约有一成保留于今四川话中,同时中古文献中收录的蜀语特有词汇有较为可观的三成得到保留。这表明虽然在近古时期四川地区人口构成发生剧变,但现今四川话仍然与上古及中古时期的蜀语有一定程度的传承关系,中上古蜀语是现今四川话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古时期
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蜀抗元战争使自唐以来经济文化高度较发达的蜀地区遭受重创,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蜀地区有259万户(约1200万人,占南宋全国的23.2%);而到元占领蜀之后的至元十九年(1281年)便只余12万户(约60万人,占元全国的0.7%),减少了约95% 。元末明初,在这种低人口背景下,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蜀,形成了蜀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蜀”大移民运动。中古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变,现今四川话由此开始逐步形成。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数较移民仍占优势,蜀话也仍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继续发展,但已经与现今川西、川南一带的老派四川话(灌赤片)较为接近。
根据明末清初成书的《蜀语》以及其它文献的记载,明代蜀话音韵上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入声仍然保留,独立成调,但川东、川北地区的入声尾(喉塞音)已经式微。
二、平声未分阴阳,因而明代蜀话中仅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三、[-m]韵尾已经消失,并入[-n]韵尾。这三个特点与此时的官话迥异,首先,依据《中原音韵》记载,北方官话早在元代就已经入声消失,平分阴阳;同时北方官话中[-m]韵尾并未消失,因此蜀话与北方官话并没有同步发展。
另外从词汇上来看,明代蜀话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表现出与南方诸汉语相类似的特点,这表明蜀话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南方汉语而非北方官话的影响。
明末清初,蜀地区再次陷入战乱,人口锐减,之后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使四川人口构成发生剧变。就全川而言,移民运动之后四川土著居民仅占四川总人口的约30%。但是,明末清初战乱中,四川各地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差很大,川东、川北地区受战乱影响严重,而川南地区却受影响十分轻微。当时还有大量川东、川北的四川土著居民,前往川南地区以及与川南毗邻的滇黔北部地区躲避战乱。
因而,川南地区的存留的四川土著居民人数可能较移民仍占优势,其中又以峨眉、乐山、犍为一带为最,从而使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在川南地区仍然得到存留。与此同时,大量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等地移民进入川东、川北地区,从而使四川话内部产生了新派(川东、川北)与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现今四川话内部新老两派并存的格局。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湖广填四川,很多人理解为只是两湖两广移民四川,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解读。
张献忠屠川过后,四川遍地悲凉,人烟稀少,虎豹横行。当时四川的人口少到什么程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江南一县人数,可抵全川人口。
清政府为了刺激向四川移民,重新恢复天府之国的美誉,制定了一整套的鼓励措施,减免租税,先后动员了全国十三省青年劳力,向四川移民。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百年,先后向四川移民100多万。其中两湖两广移民,只占移民总数的大约37%,还有百分之六十几的人,是其余9省的人士。
当时进入四川的道路非常困难,所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四川移民的大部队,大多数是经三峡水道先入重庆,然后,把重庆作为集散地,再向四川分发的。
另外的两条主路,一个是川北剑门关进入的甘肃陕西的移民,另外一条线是借贵州进入四川的。
正因为移民涉及十几个省的人士,所以,四川话实际上是多种方言演变来的,它还是属于北方官话系统,但已经做了很大的更改,以适应四川的习俗。
湖广填四川,是当时中国用移民的方式,开发因暴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地区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至于近代史中的闯关东,就是现代版的移民史了。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四川话的形成依据有哪些呢?特作解答,谨供参考:
一、避乱入蜀,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事,一部分经三峡逃亡入蜀成为客居。当时的湖广是指湖北、湖南、广西,故语言大多是湖广话。
二、义军入川,明玉珍、明升父子建立“大夏”15年——当时的“农民政权”,入川部下大多是湖北人。交流语言也是用湖广话。
三、避祸入川,红巾军为躲避明朝官兵捕杀之祸,从湖广地区逃亡入川,投到明升部下留居,大多也是湖广话。
四、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廖忠入川,攻打明升农民政权,大部分是安徽人,留居四川,说的仍是湖广话。
五、明末清初期,期廷动员入蜀的移民大多来自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等地为多,以湖广人为最多。盛行用湖广话交流。现今很多姓氏先人都来自广东梅县、长乐县、湖北麻城、孝感等地迁徙而来,交流都统用湖广话(客家话除外)。
早在六百年前,四川方言就从东面和北面渗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广为主,特别是湖广的大批移民入蜀,在与原四川民众共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经过一个历史过程,以湖广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的四川(官话)话体系。
原四川话是没有标准音的。后来代表四川话的成都话为公认的标准的四川官话。四川官话地域很广,这便是四川话这一大方言的形成由来。另外成都话以川剧、四川曲艺包括评书等的语音为标准音。四川话能广泛流传至今是因为互通度高、与国内南北各地方交流无任何障碍、与北方语系相似(湖广话也属北方语系),能很好沟通。故流传至今仍能广泛传承。
综上所述,四川话又称巴蜀话,又称西南官话,是由明以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话包括下江话(嘉陵江、三峡地区)和来自湖广(湖北、湖南、广西)以及广东、江西等地的大批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形成。四川话以风趣、幽默、机灵、麻利为其独有的韵味。四川话现已幅射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广西等地,交流都十分融合,地方方言也十分相似。
四川话地方方言很多,举例以飡读者:如解手、咋个、洗白、字墨、瓜娃子、装疯迷窍、脱不了手、遭起、龙门阵、娃儿、耙耳朵、雄起、巴适、不摆了、扎起、相因、嚼牙巴、扯把子、宝气、背时、茅斯、切猫、丁丁猫、抓子嘛、大脑壳、孩子(鞋子)、冲壳子、虾子、棒老二、搓一顿、电棒、洋马、没脚海等等,不胜枚举。凡外省人听到这些四川方言会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脑壳!
明白了吗?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一叶轻舟85为你咨询解答,感谢阅读和热心赞评,未经允许,不得搬袭。【本图片来自网络,首先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刻删除。】
▎♛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没有依据,有些湖广人“夸张”而已。
零星散落迁来的屈指可数就能夸大为“填”,而且还把湖广自身的方言“填”丢了。
我们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官话分支。
历史上早在先秦时期的诸侯秦国就纳入了疆域,历经汉朝刘邦经营、三国时期刘关张等北方集团的经营……所以才是北方语系。
而湖广(明朝清朝的湖广指湖北湖南)是赣语、湘语……百越音为主,和四川话格格不入,不互通。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癌症早期身体有哪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