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溥仪?为什么不传给载沣呢?
▎←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溥仪?为什么不传给载沣呢?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满清满打满算一共十二位皇帝,入关前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俩人就一个字——牛,毕竟是开山鼻祖不是。入关后十个,前三还不错顺治、康熙和雍正。从第四个乾隆开始,那叫个黄鼠狼下耗子,一辈不如一辈。
乾隆用自己难得的年龄优势生生耗死了好几个有着帝王之气的儿子,没办法只能选了个平庸的嘉庆,接着大家伙可以闭眼了。余下的这帮人靠着祖上的福祉,勉强活了那么几辈,结果倒腾到了慈禧的手里,这老太婆糊弄了一个咸丰,忽悠了之后的三皇帝,捎带着把这三皇帝玩弄的瘸了不说,还忽悠的连个子嗣都没留下,作孽呀!
满清三分之一的皇帝倒了血霉了,这就栽倒了慈禧的手里边。
所以题主这事,咱得从咸丰说起。
事情的开头
这咸丰是满清秘密立储的最后一位帝王。这倒霉孩子人平庸不说,还尽遇些倒霉事,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扛着枪拉着小炮进攻北京,把个咸丰撵的满华夏大地到处窜。而英法联军没抓住咸丰,却捎带着把圆明园给烧了。
咸丰蹲在龙窝里呆了十一年,被这些个糟心事给耗死了,三十一岁就走了。
其实让老梁看,满清走到咸丰这一辈已经完蛋了,为嘛呀?因为咸丰是满清历史上最后一位有着实际统治权的皇帝。
老子挂了,咱瞅瞅他那孩子。就一个,也就是啥事也干不了的同治。说来也好笑,就因为六岁的孩子主不了政,脑袋上有俩妈共同管理他这小屁孩,一个慈安(养母)一个慈禧(生母),所以就起用同治作为年号。当时起这名的时候,据说慈禧开心坏了。
大家伙都知道,满清有一个规矩只有皇帝大婚后,才能亲政。当时的同治只有六岁,这和谁大婚都不合适,所以同治就得熬着,得,这一熬就熬了十二年。
这婚也结了,政也亲了,但遇到个权利欲望极强的慈禧,这老婆婆死活不想撒手,还想把持着朝政送送自己这亲儿子,让他再长长,慈禧自己个感觉还能再撑个十年八年的没啥问题。
“等等!等到老人家我撑不住了,你再来,一点子孝心都没有,要你能干啥?”慈禧就是这么感觉的。
得!同治感觉自己没事可做,这就和自己跟班,往宫外边溜达。好吗,这一溜达,就溜达到了北京城的八大胡同里。这地方聚集了大大小小上百家妓院,同治听说满朝的大臣有事没事也喜欢到这里溜达。他也抱着一万颗好奇心来溜达,就这一万颗好奇心被暴击了,嘣了一脸的梅毒,同治高高兴兴的带回了宫里。
那个时候,这病可是绝症,没挺多久,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十三年的时候,这小伙子年纪轻轻的就走了,崩了的时候也就是十九岁。
题主的事
咱说大清有秘密立储的传统,但这同治比他老子还差劲,连个儿子都没有,秘啥呢秘。所以这皇帝人选的最终决定权就落在了两宫太后的手里边。
这么说吧,慈安这人清心寡欲的没啥权利心,所以决定权是在慈禧的手里。
同治没了,按理说一般的母亲那叫个伤心欲绝,但慈禧是啥人?权利心及其旺盛的人,同治一死,他首先想到的是权利交接的问题。
首先大方向上,您得定个调子,这后边的人是继承同治的位置,还是继承咸丰的位置。
为嘛要这么说呢?首先继承同治的位置,那说明这后边的继承人必须是同治的晚辈,也就是“溥”字辈中挑一个。但这里有个问题,一旦挑选了同治的晚辈,那么这人就必须过继给同治。这一过继,慈禧的位置就比较尴尬了,因为这个时候同治的皇后就成为了皇太后,而慈禧脑壳上就必须套上一个更大的帽子太皇太后。
这太皇太后的帽子虽然大,但离满清的权利中心可就远了,这可就回不来了。
所以这一条,理所当然的就被慈禧给否决了。
据说,其实人家同治崩之前就有遗诏,想要立他的晚辈“浦伦”为帝。说实话这浦伦根据他的一些事迹,能看出来是有点子才干,但就因为这事,就被慈禧一直压着,一辈子就弄了贝子的头衔戴着。
话拉回来,咱说这遗诏的事,被慈禧一句:“小屁孩胡闹!”给盖了过去。好吧,不是俺可怜你同治,你虽然为帝王都十九岁了,可还是被自己的亲妈说成是小屁孩,这是你的不幸还是幸呢?
好吧,这条路堵死了,只剩下最后一条,只能选择同治的同辈,过继给咸丰,继承咸丰的帝位。那选谁呢?在慈禧的眼里必须符合这么几条。第一,年龄要小。毕竟你搞个年龄大,人家一继承帝位,您这一瞅大婚早就有了,您这老婆婆立马就得把手里的权利交出去。年龄小慈禧还可以利用年龄来做文章,最起码也要把这权利牢牢的抓在手里十年八年的,过足了瘾才行。
第二,要选个和慈禧有关系的人,只有这样这家人才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听她的话,依附于她。您要整一个外人上去,人家本来就有派系,有派系在朝堂上就有根基,他有根基才能和你明刀明枪的对着干。
慈禧哪带着指甲护套的手指头划拉来划拉去的,就瞅见了,自己的亲妹妹醇亲王嫡福晋生的大胖小子载湉。
据说同治刚死了不到俩小时,慈禧就拉着一帮人开会研究继承人的事,结果慈禧拍板说要立载湉当皇帝的时候,醇亲王当场就哀嚎了一声,瘫在了地上,谁都拉不起来。
得,这也阻挡不了慈禧的脚步,最终四岁的载湉就继承了咸丰的地位,成为了后来的光绪帝。
说实话,慈禧就是个缺德带冒烟的货,为了自己个能够继续把持朝政,硬生生的没有给自己的亲儿子立嗣。咱大华夏讲究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您这事整的,也太缺德了。
有哪些看不下去的大臣撑不住了,最后在光绪五年同治要下葬了,吏部主事吴可读进行了尸谏。将自己吊死在了三义庙的废寺中,就是为了劝谏慈禧要给同治立嗣。
说起这事,老梁心里不是滋味,当年同治在的时候,这吴可读弹劾一名满洲武将滥杀无辜,虚报军功胡扯自己搞了个大胜利。大家伙都知道满清的皇帝各个爱护满人,这么一封弹劾上去,差点就被同治给剁了脑袋,此后更是对他瞧不上眼。
就是这么个人,居然在同治死了,为他那点子破事搞了个尸谏。
面对这事,慈禧龇着牙算是认了,同意光绪以后有了儿子,就直接过继给同治为子。
四岁的光绪当了皇帝之后,老婆婆慈禧龇着她那快要掉光了牙,又操控了满清好多年。这中间,慈禧感觉这光绪越来越不好控制了,还闹过一次想要废掉光绪的事,只是因为朝堂上和老外们一致反对,这才作罢(其实这事主要是老外们反对)
其后光绪也闹腾了半天,但胳膊终究是胳膊,拗不过慈禧老婆婆的大腿。
光绪在无尽的怨恨中崩了。但光绪崩了之后,这慈禧老婆婆也撑不住了。其实她还想在活五百年来着,但阎王老爷不同意。
继续把持朝政?您想多了吧,除非阎王老爷能同意让她再活五百年,所以继续搞垂帘听政这已经不是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是平稳的过渡,而且这过渡不能打扰了她的下葬过程,毕竟她干了那么多破事,恨她的人不少。你说搞鞭尸啥的,也不是不可能,当年顺治对多尔衮就这么干过。
你就是不鞭尸,让这葬礼显得不那么奢华是不行的,毕竟慈禧老婆婆到了下边还想着过过奢华的生活不是。
所以下边继承人必须听话,而且能听死了以后慈禧的话。是谁呢?一辈子面对慈禧都害怕的隆裕——光绪的皇后,一个没有那么多政治智慧,很平庸,不受任何人待见的人。
而隆裕是个女人,所以还得早一个年龄小的娃娃来才成,而这娃娃的老爹必须有一定的威望,但威望不能高,一旦高了,慈禧的这些小算盘可就砸了锅了,最好能跟慈禧挂点小勾,毕竟他慈禧也没有后不是,给自己家的血脉留点念想也是好的。
所以最终慈禧就看对了溥仪,毕竟溥仪这三条都具备,年龄小只有六岁,他老爹说的文雅一点就是个读书人,政治智慧欠缺了一点(这其实从他做摄政王干的那些事就能看出来),再有溥仪是她妹妹这家里的人。
慈禧想到了所有能想到,完成了让自己平平安安的入土为安的想法。她只是没有想到,平庸的摄政王真的很平庸,玩不过那些个滑的像泥鳅一样的家伙。
满清是实现了平稳过渡,但湖面下的暗流涌动是盖不住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溥仪?为什么不传给载沣呢?
慈禧是不可能传位给载沣的,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有不妥之处,慈禧从来不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先来说说载沣和慈禧的关系,载沣和光绪帝是亲兄弟,但是载沣不像光绪一样和慈禧有着血缘关系,光绪皇帝是醇亲王奕譞正福晋慈禧太后的妹妹所生的长子,不仅有爱新觉罗血统,也和慈禧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正因为如此,同治皇帝死后,慈禧为了能够掌权,排除万难才将光绪皇帝扶上皇位。
为什么说慈禧是排除万难呢?论资排辈的话,光绪和同治是同一辈,也就是都是载字辈的,同治死的时候,按照道理应该立溥字辈的才符合礼法,但是溥字辈的普遍远离权力中枢,慈禧为了防止权力转移,因此就没有立溥字辈的,因为溥字辈继位的话,慈禧就是太皇太后,想要垂帘听政又得经过一番折腾,索性就不让溥字辈的继承皇位。
其实按照道理来讲,载字辈里面也并不是没有年龄大的,慈禧立光绪为帝,实际上一是看中他小,第二个就是和自己血缘亲近。
让光绪继位这个行为还是打破清朝禁止兄终弟及的传统。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经过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离心离德,渐行渐远,最后到了囚禁光绪,因为慈禧想要废了光绪,还跟八国联军侵华有一定的关联,可以说,立储不立明白,祸害无穷啊。
到慈禧快要不行的时候,光绪先一步走了,这个时候慈禧选定了溥仪作为皇帝继承人,实际上是符合情理的。
载淳、载湉都是载字辈,都没有后,如果再立一个载字辈的话,也就是历史上的旁支夺嫡,不符合礼法,在选择光绪的时候,慈禧是将光绪过继给咸丰皇帝,也算是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依然不能改变光绪皇位的尴尬,说到底这个皇位你虽然得到了,但也是个过度。
当时掌管礼部的大臣为了这点事成天跟慈禧闹腾,闹腾什么呢?同治皇帝不能不立嗣,有违祖制啊!
慈禧想来想去,最后答应,如果光绪生了孩子,将过继给同治皇帝,也就是说,光绪生的孩子也就不是他的孩子了,等到光绪不行的时候,慈禧放了个大招,就是这个溥仪,同时兼承同治帝和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溥仪不仅是同治的儿子,也是光绪的儿子。
从这一点上来说,载沣虽然很优秀,却因为辈分阻挡了他。
其实,即使没有溥仪,也没有载沣什么事。
载沣本来是庶出,光绪如果不是去继承皇位去,载沣连醇亲王的爵位都袭不到,1890年奕譞去世后,载沣是庶长子,承袭了“世袭罔替”的醇亲王爵位,这个爵位捡的不可谓不便宜。
这时的载沣,是铁帽子王中醇亲王,是皇帝的亲弟弟,不可谓不尊崇,然而正是这样的身份,让载沣根本无法继承王位,袭成爵位再去继承皇位,那更是旁支夺嫡,除非皇帝那一支死绝了,才会有旁支夺嫡发生。
再来说说载沣的婚姻,以及溥仪的生母瓜尔佳氏,瓜尔佳氏本是荣禄的女儿,曾被慈禧养在宫中,也是慈禧的义女,属于慈禧后宫力量中的一环,1901年载沣刚刚从德国返回还没到达北京,慈禧就将荣禄的女儿指婚给了载沣。
当时皇嗣未立,而光绪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能够选的只能是从近支宗室中挑选,经过戊戌政变、庚子事变,只有醇亲王府和慈禧最亲近,而光绪又出身醇亲王府,载沣又表现的很出色,所以,慈禧将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指婚给载沣,其实就是“借鸡生蛋”,只要载沣和瓜尔佳氏有了子嗣,那必然就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之选。
在载沣和瓜尔佳氏成亲之时,《字林西报》就斩钉截铁地认为: “中国政府不立嗣则已,立则必求其与溥儁同一辈者……设醇邸有子,则入选无疑矣。
1906年载沣和慈禧的义女生了溥仪后,载沣受命管理锐建营,爵位和官职都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1907年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开始参与到清朝的最高权力,1908年初担任军机大臣。
“母以子为贵”到了载沣这里成立“父以子为贵”,所以,载沣的成就不是因为其能干,而是因为他生了溥仪这个儿子。
▎✗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溥仪?为什么不传给载沣呢?
要把这个问题聊清楚,首先得回到同治帝死的时候。
按制,大清实行秘密建储,即在位的皇帝挑选一名他认可的儿子作继承人,名单在其死后揭晓。
但同治帝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所以决定权最终落到了两宫皇太后,更准确的说是到了慈禧手里。
据史料记载,同治帝去世仅仅两个小时,选择继承人的紧急会议就在养心殿西暖阁举行了。参加者除了两宫皇太后,还有同治帝尚在世的五位叔父以及奕劻、景寿等重臣宗室成员。
按常理,继承人如果选同治帝同辈,应该选成年人;如果选幼童,应该选同治帝的晚辈,以过继给同治的方式继承大统。
所以,会议一开始就有人提议,应在同治帝晚辈“溥”字辈中选一人为大行皇帝立嗣。
谁最合适呢?
溥伦。
甚至有记载说,同治帝临终前曾拟遗诏,立溥伦为嗣皇帝,恭亲王奕訢辅政。
可是慈禧收缴了此道遗诏,理由是“小孩子胡闹”。
由此可见,慈禧是反对立“溥”字晚辈的。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如果立“溥”字辈,就要过继给同治帝为子,那么同治帝的皇后就成了皇太后,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
仿照此前太后垂帘听政的规矩,就应该是同治帝的皇后以太后身份垂帘,慈禧太后就要靠边站。
所以,“溥”字辈最终以血缘不近为由,被否决了。(最有资格的溥伦仅是同治帝堂侄。)
“溥”字晚辈被否掉,只好选“载”字同辈的。
于是慈禧端出了她的方案:以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就是她妹妹的亲生子,不满四岁的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皇帝位。
注意,慈禧为了自己能继续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硬是没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立嗣。
这让群臣很是不满。
于是,光绪五年同治帝下葬的时候,便发生了吏部主事吴可读“尸谏”事件。
吴可读的诉求是什么呢?
必须给同治帝立嗣。
面对如此忠烈之举,慈禧最终表态,将来光绪生育子嗣,将过继给同治帝为子。这个承诺还可以解读为,继光绪之位者将选“溥”字辈,不可能再选“载”字辈。
第一次选继承人风波后,光绪年中途还曾发生过慈禧欲废光绪,立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儁为大阿哥的闹剧,但因为中外的一直反对,15岁的溥儁没能取代光绪,登上帝位。
这事对光绪死后,谁来继位也有一定的影响。
光绪病危后,慈禧也不行了,所以继续图谋垂帘听政已不是慈禧选人的前提,她的考虑更多地集中在保证皇权平稳过渡以及皇权尽可能地落到自家人手里。
未确定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之前,很多人认为第一代恭亲王的孙子,28岁的溥伟继位的可能性很大。
支持这个看法的理由是相当充分的。
光绪帝的继承人不可能再选同辈人,同治、光绪两帝都是幼年继位,再选幼童继位也有些说不过去,而溥伟无论是年龄、地位、声望以及在朝中的历练,都是最合适的。
另外,轮也该轮到他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欠恭亲王奕訢的。想当年,道光帝在选择立储时,曾考虑过老六奕訢,后来决定立皇四子后,同时又写了一份遗诏,直接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以为补偿。
现在老四家已经绝嗣了,让老六家的后代继承皇位,这也符合祖上的意愿。
再者,道光帝长大成人活过四十的三个儿子中,老七醇亲王一支出了一个皇帝(光绪),老五惇亲王一支也一度被选中过(大阿哥),再选,怎么也该轮到老六恭亲王一支了。
这是慈禧面临的第一道障碍。
还有另一道障碍。
据传,袁世凯准备拥戴奕劻的儿子载振继位。
袁世凯有新军,奕劻有八国洋人后台,两人要真壮起胆子这么干,慈禧还真不好办。
历史的现实的两方面因素综合到一起,决定了再立“载”字辈已经不可能,远有违背当初的承诺,近有奕劻势力的不服。
用给铁帽子王的承诺与奕劻达成私下交易后,慈禧理想的候选人最终落在了“溥”字辈上。
不选溥伟,那是因为恭亲王这一支曾经太强势,慈禧跟恭亲王也有恩怨,所以慈禧动用最后的权威把溥伟否掉了。
为了让皇权尽可能地还掌握在自家人手里,排除障碍后,慈禧最后还是选择了醇亲王(老醇亲王奕譞是慈禧妹夫、新醇亲王载沣是慈禧外甥)一家。
立小的(溥仪),让长的(载沣)摄政,所有的障碍全部绕过,的确是慈禧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唯一别扭的就是为什么不直接立载沣?
张之洞等重臣、病危的光绪都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但慈禧对曾经承诺以及现实隐患的考虑,他们最终也都表示了理解。
虽然这个安排核心的部分依旧是慈禧的私心,但就当时的政局看,确也达到了平衡、平稳过渡的目的。
为此,美国《纽约时报》曾评论说,大清帝国在最高领导权过渡的非常时期,出乎意料地保持了稳定。
按慈禧的本意,她是本想扶载沣一程的,那样的话,载沣兴许还有成熟起来的机会,但人没算过天,刚安排完,慈禧就撒手人寰了。
所以平稳过渡最终也只是表面现象,湖面之下,尽是袁世凯这样的老狐狸。
本就平庸的载沣哪是这些老狐狸的对手。
▎╠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溥仪?为什么不传给载沣呢?
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十四,大清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出生了。他的父亲是载沣,也就是光绪帝的弟弟,母亲是权倾朝野的重臣荣禄的女儿功苏完瓜尔佳·幼兰,也是慈禧的养女。
溥仪在醇王府无忧无虑地生活了三年之后,突然有一天他平静的生活被慈禧太后的一道懿旨给打破了,整个王府乱作了一团。
溥仪的祖母当场昏了过去,王府里的太监和丫鬟们顿时忙成一团,传太夫灌姜汁。被慈禧指定为摄政王的载沣也忙得够呛,一边忙着叫人给小溥仪穿衣服,准备进宫;一边要招呼前来王府的军机大臣和内监;一边还要去看看老福晋怎样了。
一阵忙乱之后,老福晋终于醒了,但溥仪又闹了起来。他在不停的哭闹,不让从宫里来的太监动他一下,内监面露难色的询问军机大臣怎么办?军机大臣又去问载沣怎么办?
载沣也无计可施,不管顺从与否,眼前的一切也是无可改变的。站在一旁的乳母王氏看着溥仪哭得可怜,给他喂了几口奶水才止住了他的哭声。
最后,军机大臣和载沣做了个决定,由乳母王氏抱着他进宫,等到了中南海,再交由内监抱他去见慈禧。
就这样溥仪被抱进了宫。在溥仪的回忆中,他这样叙述与慈禧的第一次见面:他说他突然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了许多陌生人,在帷帐内见到了一个陌生的瘦得可怕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就是慈禧。
对于溥仪的这段描述,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一个三岁的孩子记忆力很有限的,他这样的记忆实际来自于他后期成长中的联想记忆,并不是真实的回忆。
慈禧与溥仪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愉快,溥仪在陌生的环境中,哭闹不止,她让人拿糖葫芦哄他,不想被溥仪摔在了地上,慈禧连抱他的机会都没有,就让人把他抱出去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38岁的光绪帝去世,第二天,74岁的慈禧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们留给溥仪的遗产是一个帝国的“烂摊子”,一个即将全面崩溃的残局,溥仪的人生从三岁起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那么,慈禧太后为何处心积虑地将一个帝国交到一个三岁小孩的手上呢?
慈禧擅权,对于权力的执着远超晚清的那些皇帝们,但凡咸丰、同治、光绪,对权力的欲望有她一半,大清的江山也不会落入慈禧手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咸丰死后,儿子同治上位,她通过辛酉政变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次垂帘听政。同治帝死后,她又将载湉(光绪帝)扶上帝位,又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垂帘听政。
那么在同治帝死后,为什么慈禧没有选择在辛酉政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恭亲王奕䜣的儿子载澄,而是选择了奕譞的儿子载湉呢?
这其中也有着复杂的原因,长话短说,有两点:其一,咸丰帝与弟弟奕䜣曾经关系很好,但由于兄弟俩在争皇位的斗争中,关系也最终闹僵了。在咸丰执政期间,虽然他一度也出任了领班军机大臣,但最终还是被排挤出了皇家权力圈。
但奕䜣一直以来就是个聪明人,在咸丰死后,他抓住了上位的机会,与慈禧合伙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为自己赢得了资本,成为了晚清帝国的一位重臣。
不过他似乎生来就是为帝王作垫背的,在经历一阵辉煌之后,慈禧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发动“甲申易枢”,一道懿旨又将奕䜣从天堂打回了地狱,撤了奕䜣的职,又将其逐出了权力中枢。
由此可见,奕䜣不论对咸丰也好,对慈禧也好,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对象。他们都不敢长期重用他,基本上都是用完就抛弃的态度。所以,在同治死后,慈禧怎么可能让奕䜣的儿子来继承大统,那不等于再次抬举奕䜣吗?那为什么是奕譞的儿子呢?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醇亲王奕譞比恭亲王奕䜣要好控制得多,野心也不大。其次,光绪是慈禧嫡亲妹妹的儿子,从娘家这方来说,光绪是慈禧的内侄子。第三,光绪以养子的身份过继给慈禧,因此慈禧和光绪在名义上是母子关系,表面上亲上加亲,但实质上这是慈禧为了继续掌权的万全之策。
“溥字辈无当立者。弈譞长子今四岁矣,且至亲,予欲使之继统。”
这样,她仍可名正言顺地以太后的名义继续垂帘听政。选择光绪,既是权力延续的需要,也是加强皇权集中的需要。
同样,慈禧对权力的这种执着的欲望,也延续到了溥仪身上。光绪与载沣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都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沣虽不是慈禧的妹妹所生,但在名义上慈禧妹妹却是嫡母。
这样一来,载沣的儿子溥仪也就成了慈禧妹妹名义上的嫡孙。所以,选择溥仪当皇帝,让载沣当摄政王,这套组合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持久力,要远比选择载沣当皇帝要大得多,也长久得多。
换句话说,载沣当不当皇帝他所产生的影响力基本是一样的。在一定程度上,让溥仪继位实际上就是将清廷权柄交到了载沣手里。
这中间还有一层关系,就是溥仪的生母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而瓜尔佳氏的生父是荣禄,而荣禄又是慈禧的人,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也是一个比较复杂 的角色。更有野史说,他是慈禧的“绯闻男友”。
同时,光绪的皇后隆裕与慈禧又是姑侄关系,隆裕的父亲桂祥是慈禧的弟弟。光绪上位后,慈禧指定隆裕为光绪的皇后,这一切的安排都是有长远考虑的。
光绪死后,溥仪上位,除了载沣摄政,隆裕也就成为大清名正言顺的监国太后,地位上与当年的慈禧差不多。
更何况,同治和光绪都没有留下子嗣,慈禧让溥仪一帝祧两房,也算是对大清祖宗的交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着慈禧,所展开的一张关系网有多么的强大,所以,选择溥仪也是慈禧权力的延续,他一人串联起了慈禧势力中所有重量级人物,这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再说选择自己人,总不致于死后被清算。
再者从法统上来说,也没有连续三代都以载字辈为帝的道理。此外,载沣是一个性格相对温顺的人,由他出任摄政王,满清各个派系也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实现皇权的平稳过渡。
综上所述,慈禧在清末算不上一个受欢迎的女人,但的确有着过人的政治才能。选择光绪也好,溥仪也罢,这其中都显示出她对政治权力的狂热追求,也体现了她对政治形势超强的把控力。
▎╁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溥仪?为什么不传给载沣呢?
慈禧死前,让3岁的溥仪继承光绪皇帝的皇位,溥仪的生父载沣,则被册封为摄政王,总揽朝政。
很多人认为,慈禧宁肯让3岁的孩子继位,也不让正当年的载沣继位,是因为她的权欲太大,希望能够继续垂帘听政。
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因为溥仪是在1908年被确立为皇储。当时,慈禧已经垂垂老矣,而且多病,她自知即将不久于人世。果然,这年的年底慈禧就死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算慈禧权欲再大,但将死之人了,不会还想着垂帘听政的事情了。
慈禧选择溥仪继位,是有苦衷的。
当年,慈禧年仅19岁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驾崩,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慈禧为了保住皇太后的位子,依然决然地选了同治的堂弟光绪皇帝继位。如此一来,同治一支就绝了。
当时,慈禧的打算是这样的:等光绪皇帝生了儿子,立即过继给同治皇帝,使他的香火不断。
可惜,事与愿违,光绪皇帝一生不育。他不仅没能解决同治皇帝的问题,他自己也成了绝户。
于是,光绪死后,慈禧就选了光绪的亲侄子溥仪继位。但是,溥仪是过继给了同治皇帝,做了同治皇帝的儿子。同时,鉴于光绪皇帝的情况,让溥仪“兼祧”光绪皇帝。意思是,溥仪一人,既当同治的儿子,也当光绪的儿子,但以当同治的儿子为主。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慈禧才不得不选了3岁的溥仪继位。
------------------
推荐阅读:
男人欠高利贷跳楼自杀了,还有个不大的孩子,老婆需要继续还债吗?有何法律依据?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