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
▎┅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
土木堡之变无论汉王朱高煦,是否在世都应该会发生。只不过是他要能活到那时并随军出征,土木堡之变的后果能稍微好一些而已。
汉王朱高煦的身世
朱高熙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生来就勇猛过人,能征善战,在靖难时期多次救成祖朱棣于危难之时,深得成祖的赏识。后因与其兄明仁宗朱高炽争夺皇位失败,心怀不满。在仁宗之子宣宗朱瞻基继位后,起兵造反。兵败后被宣宗所擒,其间在宣宗探监时蓄意报复,被宣宗怒而杀之。
朱高煦在世也不会影响土木之变的发生
汉王朱高煦只是地方一介藩王,封地在山东乐安。虽然贵为王爷,但只能管他那一亩三分地儿,对朝中大事没有决策权,只能鞭长莫及。土木堡之变是权监王振怂恿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当时天下承平已久,英宗这代皇帝已不复先辈那样在金戈铁马中磨练出来的铮铮铁骨。久在深宫养尊处优的他,既无军事经验又无坚毅品质。遇到骁勇善战的蒙古军,一触即溃也不足为奇了。
汉王朱高煦落在军中结果或许不同
汉王朱高熙早年就随成祖南征北战,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本人也勇猛过人,力大无穷,是一个难得的猛将。反观英宗大军,上至皇帝缺乏经验,下至士兵缺乏训练,虽然人数众多,但全是菜鸟。军中如有朱高熙这样的久经沙场的老将。胜利或有可期。最差结果也会靠自己的勇武保皇帝全身而退,不至于落入敌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如果汉王朱高熙在世的话,尽管他改变不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但他有可能改变土木堡之变的结果。
▎☄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演到“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估计电视剧前的很多观众都捏紧了拳头!三大营的几十万精锐,就这样被一个不懂军事的皇帝和一个只知道巴结主子的太监活生生地给葬送了!自此以后,明王朝对草原民族的战略态势由主动进攻转为防御性为主。可以说,明朝开始走下坡路,正是从“土木堡之变”开始的。
那么,可能会有人问,要是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土木堡之变”会不会发生,我认为是不会发生的。
首先,抛去其他的因素不谈,单从军事才能而言的话,朱高煦的军事才能完全是可以碾压朱祁镇的,毕竟朱高煦这哥们虽然政治才能不咋地,但在军事方面可以说是是仅次于他爹朱棣的,好歹人家也是跟着朱棣从死人堆里摸爬滚打练出来的,所以军事指挥方面要比少不更事,自幼在深宫中从没打过仗的朱祁镇要强太多。因此,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朱高煦还在的话,可能不会发生。
明史《朱高煦传》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白沟河之战,白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
在后来的战争中,朱高煦也多次解救成祖于危难之中,可以说十分骁勇善战了,这也是成祖为什么宠爱他的原因,甚至因为他而一度想要废掉太子。
因此,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朱高煦在军事才能上是没问题的,当时若是有他在的话,明朝也不至于发生“土木堡之变”。
之所以会发生“土木堡之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王振不懂军事,将军队驻扎在没有城池作为依托的地方,最终被瓦剌占了先机,全歼明军三大营精锐。如果朱高煦在的话,以他的军事才能和他的身份是完全可以阻止这场悲剧发生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他没有二心的情况下。
如果朱高煦为皇帝的话,在征讨瓦剌的途中,我觉得他是不会犯如此愚蠢而又低级的错误,因为在没有城市作为大后方的地方驻军是兵家之大忌,作为曾经统帅一方的朱高煦是不会这种低级的错误的。
而且自成祖登基以来,明朝的主要作战对象便是瓦剌,作为成祖次子的朱高煦,他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与瓦剌交手的次数数不胜数,因此,他对瓦剌人的作战方式等都是极为熟悉的,有他在的话,“土木堡之变”或许不会发生。
因此,综上所述,我觉得朱高煦在的话,他是不会让军队葬送在瓦剌人的手里的。
▎↥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
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如果汉王朱高煦还活着,那会应该已经70岁。作为一个曾经的藩王,离开军队至少超过20多年了。
朱瞻基当初为何要杀朱高煦,很大的一个因素,不是为了自己。就是因为朱高煦夺嫡之心不死,而且在军中极有威望,和极高的军事素养。自己在可以制约得了他,自己不在,自己的后代无法制约他。
所以即便朱高煦服软被留着,也必然是武功全废,不能对其后人产生威胁,朱瞻基才能放心。
而土木堡之变,最大的问题,并非并不能战。而是军队的统帅是一个毫不知兵的朱祁镇。而朱祁镇还是皇帝,无论他的安全还是他的命令,都是整个军队最为掣肘的问题。
他下达的错误命令,无论多不符合战场规则,军队必须执行。俗话说“主将无能,累死三军”。这其实是一场在拥有20万大军的优势条件下,极为被动的战争。
当时随朱祁镇出征的,有60多个朝中勋贵及大臣。如英国公张辅、 成国公朱勇、 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 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 修武伯沈荣,等等。这些大都是“靖难勋贵”之后,也是在军中掌握实权的顶尖人物。
所以即便朱高煦也受到朱祁镇的重用,让他参加这场战争的场外指导。但是同样他的话也不可能被朱祁镇采纳。因为朱祁镇只听王振的,或者说在与文官内阁对抗的过程中,朱祁镇其实是一意孤行的,勋贵集团同样不属于朱祁镇的真实依靠对象,只不过是器而已。所以土木堡之变的悲剧也就很必然了。
而根据朱高煦的心性,可能会出现另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会比其他人更盼望“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发生后,他才有理由说,你们看朱祁镇这一脉得位不正吧?打压我们会打仗的,结果自己差点把大明葬送了吧!
然后宣布自己奉太宗(朱棣)遗命,正本清源,顺天即位。那时候整个大明乱成一锅粥,正缺主心骨呢,朱高煦主动站出,的确会得到部分拥护,但是也必然遭受更大的反对。因为不清算朱祁镇他的名义不正,而清算朱祁镇,必然又引发更多人的危机。
不过真的如此,后面也没有朱祁钰、于谦的事了,更不可能出现“夺门之变”朱祁镇再做回皇帝的事,但大明内部出现了更大的乱局和分裂。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土木之变的历史背景
大家都知道当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元大都,从此蒙古人退到了关外。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大将打击退到关外的蒙古人但是一直没有完全消灭,后来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刺。等到朱棣称帝后,也多次御驾亲征鞑靼和瓦刺,但是由于蒙古人机动性比较强,大明军队来了,他们就逃跑,所以虽然数次打败了蒙古部落,但是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虽然朱棣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蒙古的问题,但是数次的征讨也使蒙古人内斗严重不能统一,这时候蒙古对大明的威胁是很小的。但是朱棣之后的仁宣二宗,开始对蒙古实行战略收缩,而是运用和平的外交和经济政策维持蒙古与大明的朝贡关系。这样就使瓦刺慢慢的强大起来,完成了对内的统一以后,瓦刺就开始和大明摩擦不断。
瓦刺的首领也先以大明给他们的朝贡人员回礼太少为借口,亲率大军进犯大同,威胁北京。在这样的情况下明英宗决定对瓦刺开战,不得不说朱祁镇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没想到的是,朱祁镇竟然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而且还让王振负责军事,担任第一统帅。最后结果就是王振的瞎指挥导致了大明二十万精锐在土木堡损失殆尽,并且明英宗还做了俘虏,随同出征的大明精英(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都血战而死,土木之变使明朝直接由胜转衰。
假如朱高煦活着的话,土木之变还会不会发生?
“土木堡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真正懂军事的人来领导,再加上大明当时确实军队存在问题,战斗力已经和朱棣时期相差太多,几十万大军就和旅游观光一样,怎么能够不败。如果明英宗朱祁镇派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出征瓦刺,结果绝对不会这样被动。所以即使汉王朱高煦在世用处也不大,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两点。
第一,年龄太大了,基本上很难再领兵作战。朱高煦生于公元1380年,所以等到也先进犯大明是朱高煦都差不多年近七十岁了,别说打仗了,就是连上马都是问题。
第二,朱高煦在世也肯定不被重用。大家都知道当年朱高煦起兵造反被英明神武的朱瞻基成功镇压并且囚禁起来。如果朱高煦不被宣宗杀死,其结果也是被继续囚禁,即使宣宗死了以后,英宗发了善心释放了这个造反的叔叔,估计也很难被重用。朱高煦也就是当个快乐王爷而已,也不可能被英宗委以重任领兵北伐蒙古。
综上所述,楚风觉得虽然明朝经过仁宣二宗以后军队战斗力低下,但是如果派出一个有勇有谋的得力干将,还是有可能打败瓦刺大军的,因为毕竟瓦刺大军人数并不多,只要大明不轻敌冒进,问题应该不大。
但是明英宗自己不懂军事还要御驾亲征,并且把大权交给什么也不会的王振指导,这样失败是必然的。由此可见,别说是朱高煦活着,即使徐达常遇春在世也没用,因为昏君朱祁镇就只认王振,只要王振挂帅,大明一样会经历土木之变由强盛变为衰败。
▎♛土木堡之变时,如果汉王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中,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想必是让很多网友都义愤不堪。那个幼稚且昏庸的朱祁镇真的是让人气恼。那么就会有人想了,如果朱高煦还在的话,会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呢?我认为还是会发生的,为什么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朱高煦年纪太大,不会随军出征
土木堡之变是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而朱高煦出生在1380年,如果朱高煦寿命足够长的话,活到了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他也是个69岁的老人了。年纪如此之大的朱高煦估计此时也只能养老了,我估计朱祁镇是不会让朱高煦随军出征的。
如果没有朱高煦的话,也就是是说明朱高煦不会对土木堡之战产生影响,因此朱祁镇的失败还是会发生的。
二、朱祁镇不会听劝告的
如果朱高煦随军出征,他认为朱祁镇的战略方式有问题,对朱祁镇进行劝告,朱祁镇会听吗?我认为也够呛了。因为此时的朱祁镇可以说是谁的话也不听,一心讨伐瓦剌了。据记载:
“吏部尚书王直帅群臣谏,不听。”
“群臣屡请驻跸,不许。”
这一个“不听”,一个“不许”。可见当时大臣之中确实是有人去劝告过朱祁镇的,但是朱祁镇并没有听。当朝大臣说都没有用,一个过气藩王的劝告又怎么会产生效果呢?我估计若是朱高煦去劝说朱祁镇,结果也就是被朱祁镇给敷衍了事了,说不定还会被朱祁镇给杀了祭旗。
因此综上来看,即便是朱高煦在,土木堡之变也会发生。这并不是因为朱高煦本人的才能有问题,而是因为此时的朱祁镇已经是个软硬不吃的人了。或许此时王振王公公出马才有用。靠个别亲王或是是大臣的劝谏怕是没什么效果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