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大清朝的百姓孜孜不倦地繁育子嗣,生完了头胎生二胎,生完了二胎生三胎。这股生育的热情,历史罕见;这种增殖能力,千年少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清朝人口从几千万激增到了四亿多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明末清初有一次人口锐减,这主要是受战乱影响造成的。其实,如果没有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满州人的杀戮,明代社会如果稳定,以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也将会迎来一个生育高峰。
所以,在自康熙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后,时局也逐渐安定下来。此后,又经雍正、乾隆等朝的经营,清朝国势达到顶峰,而且满汉矛盾也逐渐弥合。这样的局势,对于人口增长,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与摊丁入亩政策的落实,也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康熙大帝高瞻远睹,率先做出了不收人头税的决定,而清政府此后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彻底取消了人头税。
当满清政府不再从人丁方面实行剥削时,老百姓的负担大为减小,敢于并且能够放心大胆的繁育子嗣。这一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另外,自明代起,诸如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入并得到推广,使滋生的人口有了一定的粮食保障。如此一来,虽不至于人人吃饱,却也不易饿死。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清朝人口增长,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上点数据错误所造就的神话。
第一、所谓数据错误,那就是清初的人口并不是几千万,而是将近1.2亿,而且史界普遍认为这个数字是被低估。
第二、接下来就是制度的突破。当时清朝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取消了人头税。以前人纳税是按照人头,自从摊丁入亩这项制度实行之后,纳税就以田地而定。这样大家自然可以放心大胆的生育,不用踌躇于需要缴纳太多的赋税。
第三、就是外界环境的影响。虽说也有战事,但是这段时间的政局还是比较平稳,没有特别大的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这为孩子提供了安稳的成长环境以及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再者古代又没有限制生育,普通老百姓孩子生得很多,只是活下来的少而已。而孩子夭折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粮食,但是这段时间的人口出生率比较高,这是导致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四、红薯和土豆的传入。有人说:粮食是决定人口增长的先决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作物,小麦和水稻,它们的生长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和比较肥沃的土地,这就使得能够种庄稼的地很少。红薯和土豆则不同,它们对土地的要求比较低,这样就满足了红薯与土豆的生产条件。
其次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很高,就现在的种植技术。水稻在水浇地与旱地产量分别是800-1000斤与400-500斤。至于红薯与土豆来说则可以达到2000-2500公斤。虽然古代可能没有这么高的产量,但是至少能给解决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还有比较宋朝与清朝的领土数据,众所周知,宋朝的疆土很小,它真正的面积只有280万平方公里。当时的宋朝可以说是个战乱的时代,但是宋朝的人口增长情况如何呢?在北宋建国20年后的公元980年,人口为3710万,到了100多年后的1124年,人口繁衍至1.26亿。
之所以能养活这么多人,也是因为一种稻种的推广——占城稻。这种水稻成熟的话只需要50天,远远超过其它稻种,这就让宋朝的粮食供应丰富起来。无论是当时宋朝的国土比较肥沃还是清朝的土地比较肥沃。
清朝的种植技术比宋朝强太多。毋庸置疑清朝的粮食的产量比宋朝多太多。那么按照宋朝的人口增长模式,清朝的这种人口的增长速度也不足为奇。总的来说,这样的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众多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时-正好从其他地方传入可以替代粮食的红薯与土豆,解决了温饱问题;地利-清朝的领土达到1297万平方公里,是宋朝领土的4倍之多,这就是地利条件;人和-清朝政局稳定,加上一些相关政策的支持,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就不足为奇。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推广,使得有充足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清朝的面积虽然很大,但是人口还是集中在内地十八省,边疆的人口数量并不多。内地十八省在明朝以前最高只有七八千万人,而明清之时突然爆炸式增长,主要原因是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翻倍增长,其次是清朝相对稳定人口可以大量繁衍。
根据相关史料可知,明朝万历年间人口数量达1.97亿人,清初人口数量约有1亿人,到康熙年间恢复到了1.5亿人。之后清朝政治稳定,对外战争较少,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在全国推广,人口每年都在增长,清朝人口的峰值出现在1851年,当时全国约有4.36亿人口。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陕甘回乱后,人口数量减少,约3.77亿人口。到清朝灭亡时,全国人口约4.5亿左右。
1492年,哥伦布重新发现美洲大陆,引发了欧洲人对这块所谓“新大陆”的注意!之后欧洲与明朝有了交流,大量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根据统计数据可知,从美洲进入中国的农作物多达三十余种: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其中玉米、番薯、马铃薯号称三大神器,这三种农作物导致了清朝人口大量增加。
玉米在我们老家称之为包谷,一年一熟,有的地方还能一年两熟,产量很高,人畜都可以吃,还能用来酿酒!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微量元素、 纤维素等。番薯我们老家称之为红苕,产量也十分高,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通常我们用来喂猪儿,人吃得很少。红苕可以制成红苕干,是一种美味的零食。马铃薯我们老家称之为洋芋,产量也很高,人畜皆可食用,现在马铃薯做成的土豆丝被称为国菜,可见他的普及程度很高。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如果看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秦汉开始大一统王朝开始,直到明朝前期,在这漫长的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每次增到六千万左右就会被按下来,然后又开始增长到六千万,又被按下来,往复循环,但是上限始终维持在六千-七千万这个水平。
从秦汉时期确了定大一统王朝后,中国的人口数量就开始增长,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出现第一个人口高峰,有户1223万,口5960万。
西汉和东汉交接之际,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战乱,人口也有一定损失,直到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才差不多恢复到西汉的水平,有户1068万, 口5649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持续的军阀混战给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几乎是十不存一。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种惨不忍睹的景象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三国之后,西晋维持了短暂的统一,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不久西晋内部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时西晋元气大伤,随之而来的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大肆入侵,屠杀汉人,一片惨象。人口更是跌倒了低估。
之后一直到隋唐时期,才又迎来了大一统的王朝。隋朝开皇年间的记载是“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如果按每户四口人计算,那人口就是3480万,如果每户六口人计算,那就是5220万,所以,隋朝人口大概在3500万-5000之间。
随末唐初的农民战争使得人口大量损失,唐朝建立时,仅余200万户,直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才恢复到巅峰,拥有891万户 ,口5220万。
两宋时期,人口有所增长,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宋朝和金国的人口加起来大约有7400万。
元朝时期,人口有所下降,只有5985万。
到明朝时期,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人口统计,有户1 654万,人口 6365万。但是,到了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在这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便几乎翻了三倍,激增到了1.66亿。
虽然明末的战乱使得人口损失也很大,但是在清朝时期,人口进一步快速增长,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总量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封建王朝。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就是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中国人口达到了4.1亿,此后,一直到民国时期,人口也稳定维持在4亿左右,所以有后来的四万万同胞一说。
那么,为什么清朝的人口会急剧增长,最后达到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庞大人口数量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回复
其实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在明朝时,就已经跳出了中国古代人口6000-7000万这个坎,首次进入了亿级人口。这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这肯定是向前发展的,生产力也会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明清时期,铁器、牛耕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黄河流域开发到长江流域开发以至经济重心南移,从单季稻的生产到双季稻的推广乃至部分南方地区三季稻的栽培,再到经济农作物的大量种植,使得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为养活庞大的人口提供了基础保障。另外就是清朝社会的稳定,从清前期自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平定了三藩叛乱后,直到嘉庆元年(1796年)为止,这一百多年间,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这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毋庸置疑的是,清朝的帝王教育是所有朝代中最好的,这就保证了,即使皇帝资质平庸,没有雄才大略,但也基本不会干出荒淫无道的事情来。所以,清朝的前几任皇帝都还是能做到兢兢业业,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在内地和边疆大规模推行垦田措施、兴修水利等。在与民休息政策下,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二 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
虽然清朝的领土不是所有朝代中最大的,但是清朝的有效统治面积是最大的。清朝把人口分为边民和腹民,腹民是指中原王朝传统的势力范围内的人口,边民自然指边疆地区的人口,腹民会统计到丁口多少,而边民一般只统计到户。但是,像藏、回、黎、苗、瑶、夷这些少数民族,清朝时期因为对他们的统治很牢固了,也把他们当做腹民统计了。对东北边疆的鄂伦春、鄂温克,华北边疆的蒙古族(包括现在的外蒙古),西北维吾尔族,西南的少数民族,东南(包括台湾境内)的高山族等边民则是以户(甚至是以寨)为单位进行统计的。随着后期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力也不断加强,远远超过了古代王朝。所以,人口统计范围扩大,使得常年隐匿的人口浮出来,也是人口数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康雍时期“摊丁入庙”这一赋税改革的推行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人头税,在汉、唐以及明后期的一条鞭法等各种形式的赋税中,人头税始终存在着。包含人头税在内的沉重赋税,往往造成大批农民破产。为了逃避沉重赋税,农民或藏丁匿口,或举家逃亡,以致政府长期以来难以真实可靠地统计人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下诏:
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
虽然康熙规定了从这以后出生的人口不再征收钱粮,但是并未废除人头税。那些官贾豪绅虽然拥有大量田地,但都用各种方法瞒报人口,最后的税收反而落到少地无地的农民头上。
直到雍正时期,雍正皇帝: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这就是“摊丁入庙”政策,这个重要制度的出现是我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最终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使得长期以来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人头税取消。此后农民在用不着瞒报人口,大量隐形人口得以统计上报,而这也等于是鼓励了农民生育,人口因此激增。
四 新农作物的传入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的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明清时期,西方的大量新奇事物涌入中国,给古老的中国带了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时期,美洲的甘薯、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了中国,之后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产品总产量,也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一年红薯半年粮”。这些高产农作物作为消费资料,解决人们温饱的同时也提供了人类繁衍的物质条件。
总结
可以看到,在明朝时期,人口就已经开始出现激增的苗头了,只不过明朝晚期持续的动乱,政治腐败,使得人口增长潜力并没有释放出来。明末清初,虽然社会饱经战乱,但是人口基数还是很大,高达9000万,清朝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上述的一系列因素,使得人口几乎呈直线增长,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的确不错。
但别忘了,几十年前,毛主席就只用不到三十年时间,就让中国四亿多人增加到近九亿人。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最快的三十年!
清朝用近二百年增加了三亿多算不了什么奇跡。
我到奇怪的是,毛主席用不到三十年将中国的人口提升了五亿你视而不见。
怎么清朝那点政绩却让你那么沾沾自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