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为什么不为了后代消灭强大的德川家康,反而始终对家康很客气,临终前还将他作为顾命五大家老之一?
▎┩丰臣秀吉为什么不为了后代消灭强大的德川家康,反而始终对家康很客气,临终前还将他作为顾命五大家老之一?
历史学家李明宇曾做个一个评价,在日本统一史上,织田信长相当于种麦子的人,丰臣秀吉相当于收麦子做饼的人,德川家康相当于吃饼的人。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从一个穷小子开始,最终站到了日本政治的最高舞台上,就像中国的秦始皇结束了战国乱世,统一了中国一样。丰田秀吉也基本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实现了统一。然而,历史竟然有惊人的相似,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丰臣秀吉的帝国,传到第二世丰臣秀赖的时候,也被德川家康给取代。
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的状态,又有点像三国时期司马懿和曹操的状态。很多人提出过一个问题,曹操当年就知道司马懿有“狼顾之相”,绝不会“久居人下”,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杀掉司马懿,以至于司马懿与他的后代夺取了曹操的帝国呢?同样的,当初本丰臣秀吉也知道德川家康对他儿子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为什么也不预先除掉德川家康呢?
说丰臣秀吉防备德川家康,是因为他生前并没有给予德川家康很高的权力。而且,为了防备德川家康一枝独大,把控权力,他还像咸丰皇帝做的那样,把权力交给了很多人。
咸丰皇帝给年幼的同治选了八个顾命大臣。就算这样,他还是害怕顾命大臣们擅权,因此,又把朝廷印玺交给慈安、慈禧两宫,顾命大臣所有的政令,都要交给慈安和慈禧两宫盖章后,才能发出去。
丰臣秀吉也是一样,他为只有5岁的幼子丰臣秀赖选了元老派的德川家康等“五大老”,又选了少壮派的石田三成等“五奉行”,这样一共有10股势力来管理国家事务。还没完,除此外,丰臣秀吉再选了“三中老”3股势力,以此来牵制以上的10股势力。
(德川家康)
可以说,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比汉朝的时候,汉武帝所搞的“推恩令”还分散权力。在丰臣秀吉看来,就算德川家康的家族势力有抬头之势,这么多人分散权力,德川家康能获得的权力也不过只有十三分之一,翻不起什么浪子了。
但是,实际情况和丰臣秀吉想的完全不一样。丰臣秀吉去世后,他所选定的那些大臣们,不是互相制约,而是为了争夺权力,打了起来。毕竟丰臣秀赖很小,管不了事,他们当然要争夺权力了。首先就是“五奉行”之一的石田三成不满“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双方发生了关原合战。结果,以石田三成为代表的“五奉行”,败在以德川家康为代表的“五大老”手里,石田三成被处死,“五奉行”解体。
在“五大老”和“五奉行”中,“五奉行”这些少壮派,实际上是丰臣秀吉的亲信。丰臣秀吉正是用他们来制约“五大老”势力的。现在“五奉行”解体,便意味着丰臣家族的势力减弱,丰臣秀赖一个小屁孩,更加掌控不了“五大老”这样一些大臣了。此事后,德川家康被朝廷封为征夷大将军的官位,实际上意味着德川家康已经掌控权力。再后来,又爆发了“方广寺钟铭事件”,德川家康家族与丰臣秀赖家族开战,这就是有名的“大阪冬夏之战”。这次大战之后,丰臣秀赖和他的母亲在大阪城内切腹自杀。整个日本的权力,由此彻底落入德川家康的手里,日本迎来了德川家康的江户时代。
这样的结局,相信如果丰臣秀吉地下有知,他是怎么也不愿意看到的。
(丰臣秀赖剧照)
那么,原本想得好好的政治体制,为什么却没有按照丰臣秀吉设计的剧情往下演下去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丰臣秀吉选了他这么个5岁的儿子作为他的继承人。
其实,在选丰臣秀赖之前,丰臣秀吉还是选过其他人当他的接班人的。由于丰臣秀吉和他的正妻宁宁不生育,与其他侧室也没生育,因此,丰臣秀吉早早就选定了宁宁的侄儿小早川秀秋为继承人。但是,不久,他和侧室生了个孩子,于是取消了小早川秀秋的继承资格。没想到这个孩子没养活,死掉了。因此,丰臣秀吉又选了自己姐姐的儿子丰臣秀次为继承人。然而不久,他的侧室又为他生了丰臣秀赖。因此,他再一次夺了丰臣秀次的储位,并且逼迫丰臣秀次切腹自杀。
丰臣秀吉经过这些一番折腾,不但严重地削弱了他丰臣家族的势力,还让他的妻妾们互相之间都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再加上被选为继承人的丰臣秀赖年幼,丰臣秀赖的母亲浅井茶茶也不过是一介女流,又和丰臣秀吉的正妻宁宁等人有矛盾。这样,丰臣秀吉的后人中,既势力大减又没有一个主心骨。最终,德川家康轻轻松松就夺取了丰臣秀吉后人的权力,丰臣秀吉为别人做了嫁衣。
(参考资料:《日本史人物辞典》)
▎↸丰臣秀吉为什么不为了后代消灭强大的德川家康,反而始终对家康很客气,临终前还将他作为顾命五大家老之一?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与無月一样,对日本战国史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無月,谢谢
丰臣秀吉坐上日本的关白宝座后,在日本全国大大小小的大名中,有一个大名,是最有实力与丰臣秀吉抗衡的,这个人就是德川家康。
一代枭雄织田信长殒命本能寺之变后,获益最大的是两个人。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是凭借军功一步步爬上来的草根军阀,为人机智,善谋略,在得知织田信长死讯之后,第一时间从与毛利家战争的前线撤回,在撤离前还用计签下和约,并逼迫毛利家臣切腹自杀。此后,击败明智光秀、以及织田家的几支主要派系,最终问鼎天下。
德川家康,三河贵族,幼年在今川家为质,桶狭间合战后,德川站到了织田信长的身边,成为了织田最可靠的盟友。在战国风云变幻中,家康总能选择正确的站队,他早有大志,却能一直隐忍不发。
丰臣秀吉不是不想消灭德川家康,是没有能力消灭他。
日本的战国时期,别看国家不大,个中曲折一点不亚于美剧《权利的游戏》。
秀吉只是凭借实力使各大名顺从,但大名仍是大名,并不是秀吉的私人部队。德川家康的地盘也不小,盟友也很多。能够让家康选择服从秀吉,已经是秀吉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了,两个人谁都没把握战胜对方。
德川的实力有多强,从以下两个事例可以看到。
秀吉成为关白后,为削弱各地大名实力,诏命各地大名参与修建大阪城,德川家康没有参与。
秀吉狂妄无知,两次发动朝鲜战争,几乎所有的大名都奉命前往朝鲜前线,看穿此战必败的家康也没有参与。
而以上两件事例,秀吉都没有惩罚家康。
秀吉没想到自己死在了家康面前,临死前,秀吉与其说是任命,不如说是拜托家康,请他照顾年幼的秀赖母子,请求他不要出手。
可是家康是出了名的老狐狸,秀吉死后,年轻的秀赖母子怎会是家康这政治老手的对手,最终德川家康开创了德川幕府,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家康的实力要比秀吉强了。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违者必究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丰臣秀吉为什么不为了后代消灭强大的德川家康,反而始终对家康很客气,临终前还将他作为顾命五大家老之一?
这不废话嘛,能消灭谁不消灭?再说还得考虑成本和收益比啊。
“本能寺之变”后,秀吉瞬间崛起,但家康也没有闲着,几乎尽收了武田在甲、信、骏的遗产,势力极为庞大,后来又与后北条、伊达结盟,哪是猴子想打就能轻易打得动的?且猴子还必须关注于西方之事,先后臣服毛利,击垮长宗我部和岛津等,倘若趁他出兵之时,家康从后掩袭,他原本不牢靠的根基就会瞬间崩塌。
所以猴子才拉拢和羁縻家康,假模假式对他敬重得不得了。后北条灭亡后,猴子以加封为名,把家康从旧领骏、远、三连根拔起,转封关东,就说明他对家康并不如表面上那么信任了。不过家康跟了信长多年,是惯会伏低做小的,他和猴子对面演戏,演着演着,大家伙儿也就都习惯啦。丰臣政权重用家康,以换取德川家的世代臣服,已经成为了默认的布局。
猴子临终前又是索要誓文,又是设五大老、三中老、五奉行的政治架构,还把亲信都封在尾张、三河(就是为了封堵家康西上之路嘛),其实用心不可谓不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足以制约家康的前田利家突然间挂了,其子利长奓了回毛,便即归从家康,而三河的池田辉政、田中吉政和尾张的福岛正则等人,又出于对吏僚派的不满,主动站去了家康一边儿……猴子在天之灵都能再给气死一回。
不过关键还在于,猴子野心太大,又为了转嫁矛盾,日本粗定就想着去打朝鲜。他若不打朝鲜,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慢慢收拾乌龟,也不至于搞得家中文治、武断两派势若水火。总之是自己作的,谁都救不了。
▎☇丰臣秀吉为什么不为了后代消灭强大的德川家康,反而始终对家康很客气,临终前还将他作为顾命五大家老之一?
这个原因我来说一下
首先是丰臣秀吉灭不了德川家康,他们曾经交手过,就是“小牧长久手合战”,但那次丰臣秀吉吃了亏,德川家康则承袭着老乌龟的战术,就是龟缩防守,不跟丰臣秀吉交战。后来丰臣秀吉试探性进攻了进攻,结果进攻部队被德川打了个防守反击吃掉了。
观察当时的形势,丰臣秀吉还有日本东部的大片地区没打下来,当时东部最强大的还不是德川家康,而是北条,所以为了能够拿下北条,丰臣选择了和德川和好。
实际上当时来说和德川结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北条因为实力很强,后来就和丰臣有些叫板了,而德川家康则始终没有跟丰产秀吉叫板过。具体事情应该是北条攻占了丰臣秀吉划给真田家的地盘,这等于是挑战了丰臣秀吉作为全日本老大的威严,不打的话丰臣秀吉老大的位子当然不好做了,不然以后谁听你的?重点就在于,当时北条敢跟丰臣叫板,为啥?他们的如意算盘就是丰臣秀吉 有14万军队,当时来说,东部的北条有6万,德川3万,伊达正宗那里有2万,加起来11万,能跟丰产秀吉抗衡。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时丰臣秀吉选择和德川家康结盟而不是灭了德川的原因了。首先是灭不了,其次是最大的敌人那会不是德川而是北条。
后来的小田原会战也证明了当时丰臣秀吉的选择是对的,丰臣秀吉出兵攻打北条,结果是德川和伊达正宗都加入到了丰臣秀吉的阵营,在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北条只能选择了投降,结果北条被灭了。
至于后来的情况,就是德川装孙子装的太好了,毕竟他装了一辈子的孙子,之前是给织田信长装孙子,干起老本行自然是驾轻就熟手到擒来的事情了。装到了丰臣秀吉把他当最亲密的朋友看待了。
之后丰臣秀吉野心膨胀,发动了朝鲜战争,那会就更不可能攻打德川家康了。而且那会丰臣秀吉已经到了晚年,判断力也大不如前,再加上他晚年得子,在政治上的安排也出现了重大变化,给自己幼小的儿子做了一系列安排,包括杀掉了自己的养子(他看来最大的威胁)而德川等大的势力(还有毛利、上衫等)自然在他眼里就是仰仗的对象了。
当然,对于当事人来说,后面的事情他们是无法预测的,他们只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最优的选择,如果丰臣秀吉多活几年德川也是不敢跳出来的,那会等到他的儿子成长了,自然德川也没有机会,毕竟他儿子继位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朝政大权基本是丰臣秀吉的老婆,他儿子的亲娘组织的,一个被宠着的美女,没啥政治头脑,在关原大战的时候该支持的没支持,就酿成了后面的事情了。
▎↛丰臣秀吉为什么不为了后代消灭强大的德川家康,反而始终对家康很客气,临终前还将他作为顾命五大家老之一?
日本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最为缤纷的时代,关於该时期的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也非常多。以致很多不怎么喜爱历史的人,也对该段时期的历史人物较为熟悉。在日本战国末期,有三位杰出的大名,为日本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三人被称为“日本战国三英杰”,分别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而在这三人中,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深受日本人的喜爱。而德川家康却跟我国历史上的司马懿一样,虽最终得了天下,却都不受所在国的喜爱。在日本,如果将对方比作德川家康,对方会非常不开心。织田信长死於本能寺之变,以致其统一大业未成;丰臣秀吉作为织田信长的家臣,最终实现了日本的统一。然而,丰臣氏的江山却国祚不长,在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就谋夺了丰臣氏的天下。那么,为何丰臣秀吉不在有生之年将德川家康除掉呢?
丰臣秀吉是很清楚德川家康对丰臣氏的威胁的,故在丰臣秀吉灭掉关东后北条氏的不久,即将德川家康的领地从三河、尾张一带移封到关东地区。其初衷无非就是出于对德川家康的不信任,把这个祸害迁的离自己远远的,以便在自己领地的周围安插亲信的势力。但是,这却是一个重大的失策。其时的关东之地虽还较为落后,但关东平原却是全日本最大、最为肥沃的一块平原。而使德川家康获得了关东八州二百五十多万石的领地,这比丰臣秀吉死后的丰臣家直属领地还略多。
领地的石高代表着实力,大约一万石的领地能供养300名左右的武士,这也是德川德康能夺得天下的原因所在。丰臣秀吉虽对德川家康不信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德川氏的实力,反而经过不恰当的徙封,使德川家康的实力有所加强,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这跟日本的政治制度有关。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多山地、少平原,从而使得日本的地方很容易形成割据。日本的地形特征,就使得日本很难成为一个集权的国家。虽说丰臣秀吉统一了全日本,但是这种形式的统一却跟秦始皇平定六国的统一却不一样。
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的统一日本,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统一。日本的状态,仍然是“政出各藩”,各藩的武士也只效忠於各藩的藩主。名义上的“太阁”也好,“征夷大将军”也好,实质上都不过是大名之长而已,而非大名之君。像丰臣秀吉就是通过“质母嫁妹”的方式来换取德川家康臣服的,对其它大名的控制也不过是在名分上迫其臣服而已,让他们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大名割据的状态。
而这种封建制(中国秦朝以后,属集权帝制)的国家,有着多方面的制衡力量。所以,在这种制度下就会比较注重信用,因为违背信用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德川家康既已臣服於丰臣秀吉,只要德川家康没有重大把柄被丰臣秀吉抓住,丰臣秀吉是没有任何名分除掉德川家康的。而这种名分是号令大名、诸侯的道义与法理。在欧洲的中世纪历史上,也有许多国王就是违背这种名分而导致国家动乱,贵族们反叛。
如果丰臣秀吉也像刘邦除掉韩信那样的话,那么在日本的这种封建土壤上就会滋生出N个德川家康来,毛利氏、岛津氏、上杉氏、伊达氏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德川家康。
再则,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在小牧·长久手之战有过一次交手,让丰臣秀吉意识到德川家康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如果丰臣秀吉倾全力平定德川家康的话,丰臣氏也会损失惨重,彼时的丰臣氏将会羸弱不堪,不但有可能丧失“霸主”地位,甚至有可能被其他大名所消灭。
第三,丰臣秀吉晚年,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大明。试图通过征服大明,而奠定对其他大名的绝对优势。而征明的失败,不但使得丰臣秀吉这一想法得以落空,也极大的削弱了亲丰臣系大名们的实力。却为德川家康赢得关原之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
推荐阅读:
丰臣秀吉为什么不为了后代消灭强大的德川家康,反而始终对家康很客气,临终前还将他作为顾命五大家老之一?
《龙珠》里面撒旦的战斗力是多少?可以通过修炼变成超级撒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