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是被浪费的一代,你怎么看?
▎≓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是被浪费的一代,你怎么看?
错,这一代的中专生大多是事业有成的一代人。他们现在有的己退休或将要退休。八十年代,大学非常少,能上大学的也不多。当时国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所以各行业急需各类专业人才。所以,各个专业部门都开办自己的中专学校。如公安,财政,税务,交通等。考入中专后,立即取得国家干部身份,毕业时大多分配到本系统工作。当时,他们之前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己老了,工农兵大学生当时己不承认,后期的大学生非常稀少,所以他们工作后很快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他们大多成为单位的中层领导。后经过在职教育,大多取得了大学,研究生文凭。进入2000年以后,到处都是大学生时,他们己成为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大学生根本无能力和他们竞争。大家可以查一下,现在一些五十四,五岁的一些领导的原始学历,大多是中专。
▎=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是被浪费的一代,你怎么看?
作为76年初中无毕业证书就回乡务农,78年进厂,80年跳级参加高考并且成功,83年工作做中教的我来说,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并非被浪费的一代。具体分析一下吧。
一、他们中的许多人入职了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这些人当中人才济济,虽然能升上高位的寥寥无几。但多数人能坚持自修,成为单位骨干。即便是少数放弃进修者临退时估计也应是中级职称吧。
二、估计过得差点的多为分配进入企业者或者岗位专业技术要求较低者。毕竟毕业分进单位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加上95年左右汹涌澎湃下岗潮的冲击,一旦未及时进修或掉头转向,这批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只要你不犯原则性错误,即便你做不到八面玲珑,长袖善舞,但最低保障待遇还是有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相当于国家联锁,各项规章制度相对来说是比较严格的。
但是在企业里就难说了。
不过,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且凡事无十全十美之说。毕竟当时你是冲着中专生这香喷喷的小天骄桂冠而去的,所以,后来差了,也不能过分怨天尤人。还是要重新定位,再度审视,调整心态,走出阴霾,一切向前看。
在时代大潮的波峰浪谷中,单个的个体有时是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的。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活到老学过老,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共勉!
▎➤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是被浪费的一代,你怎么看?
这话说得对。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有的是从重点中学的学生里选拔,单位代培,单位答应毕业后,安排理想的工作,许多人都想,既然如此,不必浪费几年的时间,何不一步到位。
八二年的高考,由于有些学校高中二年制改三年制,许多高校都跟着少招生,或者不招生,考生较多(包括学校和社会),大学、中专一齐招,读中专要高中毕业以上,那时的高校录取人数,少得可怜,只有百分之几,许多高中生去读了中专。
学成之后,在单位有位置吗?,非也,因为中专毕业,可当工人,可当干部,就算转了干,没有规定干部身份,不可以当工人,有些人干起了流水线、门卫,甚至洗厕所、搞卫生等的工作。
要提升学历谈何容易,第一,要兼顾工作、家庭,没时间;第二,工作不允许你再读书,怕成为另类,只能偷偷地读电大、自学考试等,自学考试十多二十年的大有人在。
读成之后,只能靠边站,单位需要的是全日制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大学年年扩招,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了,在街上碰到的人,三个有二个以上是大学生,水涨船高,单位的门槛也提高了,中层以上,甚至须要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
所以,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是被浪费的一代。
▎∞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是被浪费的一代,你怎么看?
长期从事相关工作的市井三哥今天应邀回答:
【八十年代的中专生并没有被埋没浪费】
上世纪八十年代确实存在大量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直接选择报考中专,不升高中放弃可能成为大学生的机会;也有许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因高考失利,未被大学录取,直接报考中专,放弃下年复读再考大学的机会。【市井三哥爱生活,记录生活、观察市井、传递正能量,欢迎关注、交流】
【许多优秀学生直接读中专的主要原因】
一是形势所迫,国家必须尽快补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招收了大量中专生。
当时正是国家经历十年“文革”,高考制度被破坏,许多年未招考大学生,仅有一些大学凭推荐招收的少量“工农兵”大学生(又叫“共大生”,即共产主义大学生,是根据地方推荐,不需要考试,不需要多少文化即可入学的学员,有些半文盲都进入了“共大”)。
改革开放后,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情况暴露出来,到处都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同时80年代初,建国前后参加工作的国家干部(包括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基本上到了离休、退休年龄,陆续离休、退休,国家干部队伍也出现巨大缺额,急需补充干部队伍。
由于恢复高考初期全国高校的办学条件差、招生能力弱,全国每年招收大学生(主要是大专生)数额很少,每年只有二三十万人,根本不适应当时急需补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的需要,为此,当时地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迅速开办了大量中专学校(有市属、省属、部属几个层级的中专学校),招收中专生来弥补用人需要。这些中专学校涵盖了财政、财务、工商、税务、金融、经济、文化、社会、交通、通信、文旅、农业、畜牧、农机、林业、采矿、冶炼、机械、水利、电力、城建、师范、幼教等等,几乎所有行业都有,培养了海量人才。
当时的中专学校以招生初中毕业生为主,同时也面向高中生招收了不少人。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前几年,坚持了十七十八年,中专生为补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是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直接就业,并全部按国家干部管理使用,中专招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当时的政策,国家组织统一的高考、中考,招收的大中专生,全部统一由政府人事部门进行分配(那里招收的工人由劳动部门分配),各地人事局下达“行政介绍信”强制分配到各单位工作。分配后全部按干部管理,不管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试用一年后全部确定行政级别(比如大专生确定为行政23级,中专生确定为行政24级),工资福利待遇比工人高出不少。不存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当时能考上中专,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事实上竞争也非常剧烈,一般成绩的人,根本就考不上中专。
三是就业压力大,促使大量优秀学生直接读中专。由于当时中国经济还很落后,就业岗位少,就业很难,为此还出现过“接班”制度,即:父母退休后可安排一名子女顶替就业,以解决城镇居民就业压力。由于初中毕业生考上中专,至少比高中生考中专或大学要提前2一3年参加工作,所以许多人选择读中专。特别是农村孩子,只要考上中专,立即农转非,享受城镇居民待遇(那时城镇居民和农村户口的生活条件有天大的差别),农村孩子就拼命去争读中专。由于中专招生的名额远远超过大学名额,比大学录取的机率相对较大,再加上可以提前就业,许多城镇居民子弟中的优秀学生也直接选择读中专。
【八十年代中专生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和以后二三十年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这些中专生当时是急需招收、急迫需要的人才,由于文化素质高,基础好,又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分配工作后受到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热烈欢迎,绝大多数很快成为各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骨干。他们要么成为了单位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要么成为了优秀的管理干部。许多人得到重用。我们国家现在50岁以上的各级领导干部、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查原始学历,绝大多数就是中专生。由于他们基础好,绝大多数人在参加工作后参加继续教育,拿到了大专、本科、研究生文凭。
【说被埋没、浪费,是不正确的】
▎Ⓨ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是被浪费的一代,你怎么看?
不对。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八十年代的中专生。他们在九十年代,两千年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担任了应有的角色,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能说是浪费呢?
------------------
推荐阅读:
有人说热火三巨头都打不过的马刺,为何在15年季后赛被快船首轮淘汰了?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