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载: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帮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却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却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一个“此间乐,不思蜀”,让人们误解了他千年,只觉得这人是个昏君,国破家亡而不知所谓,却忽视了“左右皆笑”这个注脚,其间所包含的处境地位及屈辱,以及藏而不发的杀机,触目而惊心。
当然,看不出其中杀机的人也是有的,咱们且来看看历史上与刘禅有着相似境遇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履历”。李煜其人,才名高著,但实在不适合做皇帝,南唐未亡时,其人亲小人、远贤臣,重用诸如皇甫继勋、陈乔、张泊等势力小人,弄死了潘佑、李平等人;南唐大势将倾时,便“消极怠工”,纵情声色,只是道“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南唐亡国后,李煜处于囚居状态,“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又写了些“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权做烟甍,几曾识干戈”……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煜于生日命帮伎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享年四十二岁。刘禅能够在囚禁生活中保持着“乐不思蜀”的态度,这才能够活到六十六岁。整日思念故国,岂非是寿星公上吊,嫌命太长了?乐不思蜀,实在是一种明睿的保命方式。
刘备一共三子,即刘禅、刘永、刘理。刘备不是没得选,如果刘禅真是昏到透顶的人物,以刘备的见识,如何不选刘永或刘理?刘备临终,以遗诏告诫刘禅多读书,“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这遗诏与刘备托孤时的言语相合,“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自然不是说刘禅已经没有希望了。
其时,蜀亡已成必然,诸葛亮隆中对策时便说得清楚,不能图江东,扯上孙权联手弄老曹才是正事,可惜关羽身死,刘备不惜一切怒怼江东,吴蜀交恶,进取不足,只能自安一隅,被曹操各个击破。便诸葛亮六出歧山,不过是做困兽之斗罢了。
刘禅本人其实并未做过太大的恶事,其人为帝四十载,不过是执政的最后几年被人蒙蔽做了几年昏君。即位之初,他自知在政治上干不过另外两家,将政事全权交予诸葛亮之手,他甚至“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帮也”,以求缓解吴蜀之间的关系。
魏将邓艾兵夺蜀都的情况下,其子刘谌言“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北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在必败的情况下,刘禅保持了冷静,做出“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的决定,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情况发生。
这样的皇帝,虽不如秦皇汉武,却也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事实上,正史中的刘禅,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傻子!但要说刘禅有多么的英明,那也绝对是瞎说!不信我们看看诸葛亮死后,刘禅干了些什么?
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一说起刘禅,众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意思是说刘禅这人非常无能,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不过在奚落刘禅之余,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刘禅真的那么无能,他为何能成为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整个三国时期,共出现了十一位皇帝,其中不乏雄才伟略之辈,然而这些人都如同流星一般,快速地消失于历史长河,唯有刘禅,基本见证了三国的兴衰,他这一辈子在位时间长达41年,不仅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就算是放到华夏史上,这个时间也能够排进前十了。能有如此成绩,那绝不仅仅是因为刘禅身体比较好!如果刘禅真的是个愚蠢之辈,估计他早就被手下人给干掉了,他根本不可能当那么久的皇帝!
蜀汉灭亡后,刘禅被押解到了洛阳,司马昭有意试探刘禅,想看看刘禅想不想蜀汉,以此判断刘禅还有没有威胁,到底是否真心投降。结果面对司马昭的试探,刘禅憨憨地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话语,于是众人便以此断定,刘禅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简直太愚蠢了!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时的那种局面下,若刘禅真的表达了自己想念蜀汉的想法,司马昭能放过他吗?刘禅此举,又何尝不是一种自保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正史中的刘禅,绝对不是一个愚蠢之人,在治国理政方面,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信我们看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都做了些什么?
坚持诸葛亮的策略
诸葛亮活着时,蜀汉吏治清明,实力强大,而且诸葛亮数次率领蜀汉大军北伐,一度把魏国打得狼狈不已,连一向以闪电战闻名的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进攻,都只能坚守不出,不敢出战,可见魏国被压迫得有多惨。但不同的人,对诸葛亮的北伐评判,是完全不同的,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北伐,也有损耗蜀汉国力的嫌疑,于是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内便出现了反对诸葛亮的声音!
在诸葛亮尸骨未寒之际,就有人迫不及待地向刘禅进言,认为诸葛亮是豺狼一般的人物,长期欺压刘禅,以前大家惧怕诸葛亮的威势,现在诸葛亮已经死了,大家都不用怕了,应该普天同庆,甚至清算诸葛亮!
《华阳国志》: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李邈的想法,和现在很多网友的想法大同小异,认为诸葛亮是威胁刘禅的权臣,所以建议刘禅清算诸葛亮,然而刘禅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愚蠢,面对李邈的进言,他立即摆明了自己的态度,直接将李邈下狱诛杀!很多人认为,刘禅此举太过于残暴,然而真正明白了李邈的身份,我们才能发现,刘禅是多么的聪明!
李邈原本是刘璋的手下,是益州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说,他代表的是益州本土势力的利益!而刘禅和诸葛亮属于荆州外来势力,他们和益州势力天然不合。诸葛亮活着时,能力非常强,益州本土势力斗不过诸葛亮,所以他们只能暂时蛰伏。但是在这段时间,他们也发现蜀汉朝堂的奇怪之处,那就是大权集于诸葛亮一生,身为皇帝的刘禅,反而是个甩手掌柜,于是这些人便认为,刘禅这个人的能力不咋样,所以他们想趁着诸葛亮刚死,就去挑拨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
说白了,李邈只是益州势力的先锋人物,他是第一个去试探刘禅口风之人,一旦刘禅在清算诸葛亮这件事情上反应不大,那么接下来益州势力就会疯狂反扑,不仅要抹黑诸葛亮,而且要将诸葛亮的门生故里全部拉下马,离间刘禅和荆州集团的关系!也正是看到了这种危机,所以刘禅的反应才会如此之大,面对李邈的挑拨离间,他直接大怒,将李邈下狱诛杀,借此敲打李邈背后蠢蠢欲动的益州本土势力!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刘禅在这件事情上的果断处理,让大家看到了刘禅的睿智,自此以后,诸葛亮的旧部更加放心地辅助刘禅,而益州反对势力则再也不敢小觑刘禅!
可以看到,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并没有彻底推翻诸葛亮先前的一切,反而是将诸葛亮的政策都完美地实施了下去,使得蜀汉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中,仍然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强大。而且在北伐这件事情上,刘禅也是蜀汉国内少有的强硬者!
很多人诟病,姜维北伐耗费了大量的蜀汉国力,但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是谁一直在支持姜维北伐?当蜀汉国内的廖化、诸葛瞻等人都反对姜维北伐时,为何姜维仍然能够推动蜀军持续北伐?姜维有这么大的权力?事实上,姜维背后站着的人是刘禅,正是因为有刘禅的支持,所以姜维才能够力排众议,多次北伐!单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刘禅绝对是少有的有志气的君主!
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并没有将他的策略全部推翻,而是一如既往地执行诸葛亮的策略,使得蜀汉成功续命数十年,由此便可以看出,刘禅绝非愚蠢昏庸之辈!绝非大家想象中的那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么既然刘禅并不昏庸,是不是就意味着他是一代明君呢?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评价刘禅这个人,也不能走极端,并不是说刘禅不昏庸,就是一个明君!
刘禅干的另外两件错事
诸葛亮死后,刘禅以雷霆手段处理李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使得蜀汉的权力得以平稳过度,但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刘禅却犯了一个错!他在明知道益州势力死性不改的情况下,竟然还放任其做强做大,最终威胁到了蜀汉的国本!
李邈的死,让益州本土势力察觉到了刘禅的聪明,荆州集团的团结,于是他们决定改变思路,以人心为突破口进行攻击,在这一前提下,《仇国论》出现了!《仇国论》的作者是谯周(益州本土士族,劝降刘禅的关键人物),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便是说曹魏太过强大,蜀汉并不是其对手,与此如此,不如放弃北伐,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种思想极其危险,直接动摇了蜀汉北伐的根基,以至于不少荆州人都赞同这种思想,希望姜维放弃北伐!
而刘禅作为蜀汉皇帝,面对这种思想的流行,不仅没有及时干预,反而任由其传播,导致蜀汉大批国民被洗脑,最终失去了与曹魏为敌的心理。当邓艾大军杀入蜀汉腹地时,这些失去了抵抗之心的蜀汉官员和百姓都纷纷投敌,导致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竟然轻松地就打到了成都。要知道当年刘备的百战之兵打益州,也用了三年啊!可见蜀汉的人心被腐蚀成什么样了!对此,刘禅应该要负极大的责任!
除了纵容谯周投敌思想的传播,在面对邓艾的进攻时,刘禅也缺乏远见,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如果说蜀汉的军队拼光了,那么刘禅投降,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问题是蜀汉的军队都还存在着,并没有重大损失,这个时候刘禅选择投降,就显得非常缺乏远见了!在不少人看来,刘禅此举,保全了蜀汉的百姓,使得他们免遭屠刀,但事实上,正是因为刘禅的快速投降,导致蜀汉军队、精英都成建制的存在,所以曹魏不敢放心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蜀汉众人在投降不久之后,便遭到了屠戮!
钟会之乱大家都是知道的,很多人只知道这次混乱中,钟会和姜维遭到了诛杀,殊不知,在此期间,成都城内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兵祸,大量原蜀汉的精英都遭到诛杀,这其中就包括关羽的后人!试想一下,若刘禅坚守一下成都,又怎么会导致蜀汉快速灭亡呢?就算最终仍然打不过邓艾,那至少可以和曹魏谈谈条件啊,至少可以保证蜀汉那批人的性命,至少可以保证成都百姓的安全啊!
说白了,在谯周投敌思想的传播和蜀汉投降的这两件事情上,刘禅的处理,算不上是多么的英明,配不上明君的称号!而综合其在蜀汉存续四十年间的表现来看,其实刘禅更像是一个普通人,他并不愚蠢,有聪明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他也并不英明,并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明君,只能说他就是一个普通人!顶多算是一个守成之主!
结语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刘禅绝非 “扶不起的阿斗”!但与此同时,刘禅也和明君搭不上边,面对蜀汉内部的敌人,刘禅措施不足,面对蜀汉外部的敌人,刘禅过于乐观,这都是他作为皇帝的不足!所以说,整体来看,刘禅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他并不是非常聪明,也不是非常愚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希望刘禅能成为自己最喜欢的阿斗。
可见阿斗是如何讨人喜欢哦。
遗憾的是,阿斗不听话,让许多人失望。
也就有了“扶不起的刘阿斗”。
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
两个方面可以说明,阿斗的所作所为,可圈可点。
其一,如果你是老板,得到诸葛亮这么能干的总经理,你会如何哪?
如果我是阿斗,我就啥也不干,放手让诸葛亮去做。
诸葛亮是千年一遇的宰相之才,干嘛要限制他哪?
诸葛亮既有先帝托孤的尚方宝剑,又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向,干嘛不让他尽情表现哪?
阿斗无为而治,做一个甩手掌柜的,是最合理地选择。
如果阿斗要与诸葛亮争权,斗得过诸葛亮吗?
如果阿斗想按照自己的意图治理国家,能得到诸葛亮的认可吗?
这么好的丞相,不信任,不放手,那就是昏君。
阿斗是明君,这不该否认。
其二,诸葛亮尚且不能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还会有谁能够做到哪?
既然知道不可为,何必一定要去做哪?
阿斗明智哦。
诸葛亮需要的是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历史上留下英名。
诸葛亮做到了,阿斗也配合他,成就了他,这就行了嘛。
接下来的事,阿斗就是考虑给自己和蜀汉选择一条出路。
投靠孙吴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再次受到屈辱。
最好的结局是归属曹魏。
他老子一代枭雄,忙活一生,不是刘禅的话,恐怕连个继承香火的人都没有。
就算阿斗比他老子更有志向,就凭一个益州,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刘禅(207--271年),在263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已经五十七岁。
这一天恐怕是刘禅期待已久的。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日子并不好过。
如果刘禅对抗到底,不可能改变灭国的命运,唯一可能是刘备一脉灭绝。
除了陪上一些无辜的人,几乎没有区别。
刘禅是如何做的哪?
让力主对抗的战将去战死,成全他们的志向和声誉;
答应主降派的请求,满足四万多官吏升官发财的欲望。
至于百姓嘛,那就听天由命吧。
“此间乐不思蜀”谁能做到哪?
没人能做到,阿斗也做不到。那又能如何呢?
至于郤正教导的那些话,三岁的孩子都会,还需要他教给阿斗吗?
阿斗把郤正的原话说给司马昭听,就看出阿斗有多么聪明。
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这不是坏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也是曹操借用称赞荀攸的话。
如果认可蜀汉早晚要灭亡,阿斗选择投降是合理的话,那刘禅就绝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一定要鸡蛋碰石头,才是阿斗唯一的选择吗?
你可以说,我就喜欢鸡蛋碰石头,碰不碎石头也喷它一身鸡蛋黄子。
那就去喷好啦,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但我不希望都来喷阿斗,阿斗还是蛮可爱的。
做人、做帝王,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是委屈他了。
自己似乎是窝囊了些,但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还是很说得过去。
我不太确知,一大堆美女陪着,整天却想着匡扶汉室,能有几人做得到。
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喷别人,也不必喷阿斗。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祝大家新春快乐!
NO。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病死后,他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禅)被扶上了皇位,这位蜀汉后主为人懦弱愚钝,不思治国理政,诸葛亮等辅佐他的老臣们只好干着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蜀国朝政腐败、江河日下,最终兵败国亡,落得寄人篱下、苟且偷生的下场,流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
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加以艺术的虚构和渲染之后,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征之史乘,许多人认为并非如此。
从我们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刘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君主。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而且在缺少强人掌权的情况下,蜀国内部竟然没有出现谋反者,由此可见,刘禅能够在位41年,他自己还是很有一套的。
诸葛亮担任丞相时,刘禅对其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并亲切称之为“相父”。可是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一掌权就立马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了丞相一职,将相权分立,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防止了权利过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并且还可以互相制约,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这些谋略岂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理解的?
刘禅降魏后,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与他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地歌舞,随从们都触景生情,无限感伤,刘禅却依然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又间他:“颇思蜀否?”刘禅竟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对此,绝大多数论者认为,刘禅图吃喝玩乐,心甘情愿地当“亡国奴”,无耻和昏庸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据《汉晋春秋》记载,当年司马昭听后都直摇头,他对同僚们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刘禅的这段精彩表演,正说明他的智量过人。司马氏之阴险毒辣是路人皆知。刘禅降魏后,作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身家性命都操纵在别人手中,欲想保全殊非易事。他之所以用“此间乐,不思蜀”来回答司马昭“颇思蜀否”的询问,与其说是出于糊涂与昏庸,不如说是故作痴呆的韬略之计,是一种计谋和策略,企图以此来故意麻痹司马氏,让他掉以轻心,从而保全自身。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在表面庸懦、麻木的背后,潜藏着狡智和机谋。它瞒过古往今来多少人。不过也有人看出了其中奥妙,周寿昌便是一个。他在《三国志集解》中评论刘禅的这番良苦用心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扶不起的阿斗”作为民谚约定俗成,无可厚非,说他昏晕,但是还算不上一无是处的地步。所以用“扶不起的阿斗”来评价刘禅这个历史人物似乎是欠妥当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他虽不如秦皇汉武,却也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
见仁见智,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帝王死社稷看到的是气节;刘禅献江山是爱护百姓,历史的存在没有对错。为阿斗正名, 历史上的阿斗并非平庸无为。刘禅当政前期,靠诸葛亮辅佐,但诸葛亮死后,他又稳稳地坐了29年帝位。所谓的乐不思蜀,其实是和他老爹一样 ,韬光养晦之策,他如不这样,脑袋怕早就搬家了。
阿斗开城投降,既保护了平民百姓,又保护文物,免遭生灵涂炭,我觉得是大智大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