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历史上,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公元1584年,当抄家的官员推开张府的大门时,张家十七口人早已被活活饿死,而张居正的儿子因不堪受辱,自缢身亡。
抄家的官员从张府抄出十万两白银,珠宝玉器不计其数。万历随即下令,褫夺张居正所有的官衔,其“文忠公”的谥号也被夺取,全族抄家流放。
此时的大明王朝一片欢腾,张居正倒了,他的变法倒了,万历皇帝赢了,大臣们以为自己也赢了,可他们却忘了,张居正登阁拜相之时,大王王朝已是败象尽显,风雨飘摇。
当年,隆庆帝刚刚驾崩,年仅十岁的小皇帝万历被推上皇位。幼主重臣,朝堂之上波云诡谲,腥风血雨,一场场权力游戏不断上演。
在大明王朝岌岌可危之时,张居正凭借雷霆手段登阁拜相,施行变法,施以猛药,才让大明王朝起死回生。有人说,明朝最后的76年,都有赖于张居正才得以续命。
可是,张居正也因此背上了工于心计,独断专权恶名。那么,张居正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何一代首辅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这一切,都要从张居正的首辅之路说起。
01
入主内阁
公元1572年的一天深夜,年仅36岁的隆庆帝在乾清宫突然中风,生命垂危。时任内阁首辅的高拱与次辅张居正等人被紧急召入宫中。
病榻上的隆庆帝早已奄奄一息,见到榻前的高拱等人,隆庆帝挣扎起身,断断续续地说道:“朕……朕突患恶疾,恐命不久矣,有负……有负先皇嘱托,然太子年幼,今后,这天下大事就拜托先生了。”
话音刚落,隆庆帝便一头栽倒在榻上,气绝身亡。高拱见状,跪地前行至隆庆帝榻前,大声呼唤着皇上,可是,此时的隆庆帝再也没有了回应。
遥想当年,隆庆帝还是他的学生,他教他读书写字,教他处理朝政的场景历历在目,而今,登基才六年,便已驾鹤西去,高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痛哭道:
“皇上,太子年幼,刚满十岁,这天下可怎么治啊!”
闻得此言,众人纷纷侧目,心思各异。
为避免横生枝节,传旨太监冯保随即起身,朗声念诵遗诏:
“东宫幼小,朕今付之卿等三臣,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协心辅助,遵守祖制,保固皇图,卿等功在社稷,万世不泯,钦此。”
高拱听罢遗诏,一阵心惊,登时就站了起来,大声质问冯保,为何司礼监掌印太监不是孟冲?而高拱得到的回答是,孟冲因办事不利被革职了,由冯保暂任这掌印太监一职。
先帝在时,朝中大小事宜向来都会与高拱商议,缘何如今更换了掌印太监一事会一点风声都没有呢?高拱坚持认为此事可疑,对冯保的态度更是强硬,一再逼问。
冯保入宫多年,管会察言观色,但是也不是任人欺辱的软柿子,他见高拱不依不饶,厉声道:“高大人,先帝遗诏在此,你有何不信?难道,皇上刚刚驾崩,你就要抗旨不遵吗?”
眼见两人的争执愈演愈烈,张居正只得当起了和事佬,为高拱辩解道:“冯公公难道还不清楚高阁老的为人,皇上驾崩,他难免心急悲痛,还请冯公公不要误会。”
冯保见张居正出面维护,也不好下了他的面子,只好按下心中的不忿,不再说话。
其实,冯保与高拱素有积怨,冯保担任秉笔太监十几年,只因高拱处处阻挠,提拔自己的亲信太监,他才迟迟不能升任掌印太监。
而这次,冯保借着皇帝驾崩,凭遗诏上位,自然惹得高拱不满,只是碍于遗诏,高拱也不能阻止,只得接受现实。
在高拱眼里,冯保一介阉人,不过是凭着太子伴读的身份,为人嚣张跋扈,处处恃宠而骄,任秉笔太监之时,就屡屡干预朝政,如果让他升任掌印太监,更是后患无穷。
高拱的担心,其实也不无道理。
众所周知,明朝政治黑暗,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宦官干政。明朝初年,太祖皇帝明令禁止太监识字,可是到了明宣宗时期,后宫不光为太监设置了学堂,还大加鼓励太监认字。
自此之后,凡是皇帝的口令皆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过后,再交由内阁撰写诏书。至于奏折,皇帝甚至连看都不看,直接让内阁给出处理结果,再交由司礼监批红盖章。
起初,皇帝只是想用司礼监牵制内阁的权力,相互制衡。但是久而久之,司礼监的职权越来越大,甚至凌驾于之上,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更是有“内相”之称。
可见,这司礼监的头把交椅定是地位显赫,百官臣服。
如今,冯保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企图与身为首辅的高拱分庭抗礼,自然不为高拱所容,他发誓,定要将当日所受之辱全部讨回,二人的权力之争也是一触即发。
一日,冯保像往常一样正在批阅奏章,突然,一份高拱奏请皇上收回司礼监批红盖章职权的奏章赫然入目。看完奏章后,冯保不禁怒火中烧。
于是,他大笔一挥,在奏章上写下六个大字:“知道了,遵祖制”,驳回了高拱的奏请。冯保看似轻飘飘地处理了此事,但是,他惊惧的内心早已起了波澜。
为了保住自己的好不容易得来的权力,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当夜,冯保乔装前往张府,拜见了次辅张居正,张居正见冯保来访,虽然心里疑惑,但还是将他迎进了府中。
刚一坐下,冯保便道明了来意,他是来结盟的。然而,浸淫官场多年,张居正早已见惯了朝堂上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
想当年,张居正刚入翰林院时,曾亲眼目睹了夏言与严嵩的首辅之争。权倾一时的首辅夏言最终被奸臣严嵩谋害,取而代之,结局可谓是惨烈。
朝堂上从来不缺斗争,大家你来我往,如命运轮回般,不曾停止。如夏言、严嵩、徐阶,这些人也曾煊赫一时,大权在握,但结局也大都相同,或死或离。
张居正早已看清了一切,他深知,想要在朝堂上明哲保生,只能是“内抱不群,外欲浑迹”。于内要洞察时局,伺机而动,于外要保持中庸,顺势而为。
所以,张居正不想这么快就战队,更不会贸然与谁为敌。因此,对于冯保的这番游说,他不动声色,想要再进一步观察,再做决定。
翌日,冯保将批复好的奏章交由内阁,高拱见到了奏章的朱批气愤不已,他忿忿不平道:“就是因为遵守了司礼监掌印的祖制,才导致了如今宦官专政的局面,这个冯保,不除之不足以正朝纲。”
话音刚落,只见张居正前来拜访,高拱随即就将手中的奏章递给了张居正道:“你看这奏章上的朱批,如果不是冯保,难道还会是那个10岁的孩子干的?”
高拱的话让张居正的心里一惊,“10岁的孩子”,这就是高拱对当今皇上的称呼。张居正虽然表面仍显恭敬,但是内心却不大认同。
小万历的身上早就展现了少年天子应有的才能和气度,他从不荒废学业,总是废寝忘食,即便是日日学习到深夜,第二日也决不耽误早朝,这样的皇上会是个被惯坏了的孩子呢?
高拱对皇上表现出的轻蔑和不敬,让张居正的内心开始摇摆,他担心,冯保说的会成为现实。如果有一天,小万历真的成为高拱手中的提线木偶,大明王朝将中兴无望。
经过几番权衡,张居正做出了最后的抉择。
当晚,他给冯保写去了一封密信,将高拱准备联合内阁弹劾冯保的决定和盘托出。而另一边,冯保接到了张居正的密信后,也是一阵心惊。
他想,高拱,真的不可再留了!
恰逢一日,李太后召见冯保,向他询问小万历的学习情况,冯保随即为张居正美言了几句,而后又话锋一转,将高拱斥责万历是个被惯坏了的小孩的话,一字不落地说给了李太后。
此话一出,李太后顿时大怒,冯保见太后已然生气,便吞吞吐吐地继续说道:“先皇驾崩当日,高大人还说,皇上只有十岁,治不了天下。”
为了自保,也为了趁机拔除心腹大患,冯保说尽谗言。可高拱的那句“太子年幼,刚满十岁,这天下可怎么治啊”却是发自肺腑的忧心之言。
当时的民王朝早已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国家财政更是入不敷出,经济濒临崩溃。身为首辅的高拱十分清楚此刻的国情,他忧心不已,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到了冯保的嘴里,却成了高拱意图独揽朝政的证据,也让高拱的政治生涯走到了终点。
另一边,高拱对目前的情况一无所知,他正在积极地联络朝臣,一手策划着联合百官弹劾冯保的计划,并决定,在6月16日的朝会上,一举实施弹劾计划,击败冯保。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信心满满走上朝堂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削官的旨意。
那日,满朝文武大臣早已位列大殿之上,可等了许久也不见皇上前来,就在众人窃窃私语之时,冯保带着李太后的懿旨,立在了大殿中央。
群臣见状,纷纷跪倒在地,冯保清了清嗓子,朗声道:“告尔内阁五府、六部诸臣,大学士高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惊惧。便令回籍闲住,不许停留,内阁首辅一职由次辅张居正接任,钦此。”
听完旨意的高拱内心一片惊涛骇浪,起身时只觉一阵眩晕,差点没栽倒在地,好在张居正一个健步上去一把扶住了他,高拱看了一眼张居正,只留下一声叹息,慢慢走出了朝堂。
对于张居正与冯保联手驱逐高拱的这件事,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张居正勾结宦官,谋夺高位,是其一生不能抹灭的污点。也有人说,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权利更迭的必然性,是他拥有政治智慧的结果。
对于这些流言蜚语,张居正毫不在意,他也从未想过辩解。他不在乎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登上首辅之位的,他只想将这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从崩溃的边缘挽救回来。
02
一代贤相
公元1572年,47岁的张居正终于登上了首辅之位。20年来的官场沉浮,他早已看清了结局。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是兢兢业业,尽量掩藏锋芒,这一次,他终于登上了顶峰。
然而,面对突然拥有的权力,张居正却显得有些迷茫。
此时的明朝虽然看似强大,却早已是强弩之末,国库亏空,财政赤字高达三百万两,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底下早已是怨声载道。
面对这样一个外强中干的王朝,张居正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可谓是难如登天,但是,他辅世救国的理想不容许他放弃,他想,唯一的方法就是,变革!
可是,古往今来,推行变革者有很多,例如秦国的商鞅,宋代的王安石,虽然都得到皇帝的支持,可最终的结果无外乎身败名裂。
但是,张居正不在乎,他要改变,他要救国,他要大明中兴。思前想后,他将改革的第一记重锤砸向了官僚体系。
公元1572年,张居正向万历皇帝上书。直言,如今官场积重难返,皆因官员无考核体系,长此以往,政事荒废,祸患无穷,为了改变这些弊端,张居正制定了《考成法》。
今后,凡六部官员所上奏之事,皆由六科进行考核后交给内阁,内阁每年按照考核的结果来判断官员的去留。
原来,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为了考察官员,特别成立了六科,六科可将朝廷所有官员的违法行为直接报告给皇帝,这也导致了明朝的党争往往从六科开始。
而张居正的《考成法》则是将六科纳入了内阁之中,大大削弱了六科的权力,但是,这一举措也改变了明朝承袭两百年的官员体制。
其实,张居正的《考成法》并没有违背纲常,而是依照祖制,《考成法》的依据来自于《大明会典》,这也是当年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
小皇帝刚刚登上皇位,根基尚且不稳,深怕贸然变法会引起国家震荡,本想一口拒绝,但是,在张居正的耐心解释下,万历皇帝终于同意实施变法,这让张居正欣喜不已。
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张居正所料,因为借用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大明会典》中的先例,作为《考成法》实施的依据,新法推出后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力。
新法实施后,官员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让朝廷的运作逐渐变得通畅,中央及地方的冗官被裁撤一空,朝堂上呈现出一派清明景象。
在《考成法》日益见效的同时,张居正又将目光投向了明朝的经济问题。
自隆庆帝登基以来,国库连年亏空。张居正发现,问题的根结在于,大量的土地被地主偷偷吞并,为了逃避赋税,这些地主与贪官勾结,瞒报手中的土地,导致税收锐减。
为此,张居正强烈推行清丈田亩,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核查,一旦上报的土地数量与事实不符,土地将被朝廷没收。
而张居正的这一改革措施,严重触动了官僚地主的核心利益,各地的官员纷纷坐不住了,开始将矛头指向了张居正。
弹劾的声音如狂浪般袭来,起初,张居正并不在意,直到一封来自辽东的弹劾奏章,让张居正心生失望。
这封弹劾奏章出自辽东巡抚刘台之手,他是张居正的学生,明朝开国两百年来,学生弹劾老师,这是第一遭,张居正自觉无颜面对百官,于是决定向万历皇帝请辞。
万历皇帝接到了张居正的辞呈后百般挽留,他明白,变法革新已经到了必须实行的地步,除了张居正,这事没人敢做,也没人敢接。
为了挽回张居正的颜面,万历皇帝下令,将刘台下入大狱,杖责一百后,发配充军,可张居正还是顾念着师生之情,为刘台求了情。最终,刘台被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自刘台被罚后,朝廷上下无人再敢反对张居正,而张居正的首辅地位从此也无人可以撼动,张居正的变法也得以顺利地推行下去。
不到一年时间,大明王朝亏空了数十年的国库终于有了盈余,这也意味着,张居正的变法让岌岌可危的大明开始恢复了元气,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会迎来一个盛世。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突然去世,按照当时的制度,张居正必须辞去官职,回家为父亲丁忧守孝三年。
此时是张居正实行变法的第五个年头,正是最关键的时候,如果此时离开,意味着变法可能会前功尽弃,但是,如果不走,那张居正就将面对难以想象的政治舆论压力。
思前想后,张居正还是决定回家守孝,于是,他再次向万历皇帝上交了辞呈。
在接到张居正的辞呈申请后,万历皇帝也是左右为难,他还只是个15岁的少年,登基五年来,所有的政事都有赖于张居正的教导,如果张居正走了,他便无人可以依靠了。
他想,朝廷不可一日无张居正,为了留下张居正,万历皇帝只能“夺情起复”,拒绝了张居正的辞职请求,可张居正再一次坚持上交辞呈,请求离去。
无奈之下,万历皇帝只能将张居正召入宫中面谈。面对万历皇帝的苦苦请求,张居正只能谨遵圣,继续留任。
在当时,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古代帝王都奉行“以孝治天下”,但是张居正这次被“夺情留任”,被抱守传统理念的士大夫阶层所不容。
他们认为,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有悖人伦,是道德上的极大污点。而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人,如何能成为百官之首,甚至有人认为,此次夺情留任,是张居正为一己私利威胁皇帝下令的。
一时间,满朝文武百官的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飞入了太和殿。而此次,第一个上书弹劾的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而他也正是张居正的学生。
吴中行之后,又有众多官员上书弹劾张居正。朝堂上,十五岁的万历皇帝早已怒不可遏了,他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弹劾张居正者,一律庭杖八十,有谁敢替他们求情,一同法办。
一时间,朝堂上风声鹤唳,都怕触怒了皇上。然而,为了营救即将被行刑的同僚,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王锡爵只得带着十几名同僚,前去张府请求张居正为弹劾他的官员求情。
他们清楚,此刻,能让皇上收回旨意的只有张居正了。
当他们来到张府门前时,发现张府大门紧闭,询问守门人,得到的却是张居正闭门谢客,不再见任何人的决定。王锡爵无法,趁着一个空挡,溜进了张府,见到了正在守孝的张居正。
王锡爵一开口,便是求张居正去为即将庭杖的官员求情,张居正听闻其来意后,言辞拒绝了,张居正的态度一下子惹恼了王锡爵。
他疾言厉色道:“首辅大人,您舍孝尽忠,举国皆知,此时,你却要为一己私欲,枉顾人伦,弃师生情谊不顾,就算您功在千秋,也难逃悠悠众口。”
张居正正色道:“王大人,我若求情,天下人说我挟天子治天下,我若不求,便是不仁不义之辈。如今家父去世,我只想一心守孝,至于那些同僚,全凭皇上做主,恕我无能为力。”
王锡爵没想到,张居正拒绝地如此干脆,更加怒不可遏,喊道:“如今这一切,还不是你张居正造成的。”
张居正闻言,顿时怒从胸中起,他拿起桌边的匕首,抵住自己的胸膛,说道:“王大人,如果今日一切皆因我张居正而起,若我一死,能够堵住这天下悠悠众口,那我甘愿一死。”
张居正的凛然之气让王锡爵为之一振,无奈之下,他只得离开张府,而弹劾张居正的官员,全部被施以庭杖,行刑现场惨不忍睹。
守孝49天后,张居正重新回到内阁,这一次,世人发现他变了,他不再拥有仁者之气,推行新政更加强硬和严苛。张居正的这种转变,或许是出于对弹劾声浪的一种报复。
更或者,是他意识到,唯有厉行改革,才能堵住这天下的悠悠之口,唯有手握强权,才能让百官臣服,才能毫无阻力的实行他的兴国大业。
张居正一怒,堪比帝王之怒,所到之处,官员们怨声载道,但也不敢反抗。但是,让张居正没想到的是,他的强硬手段,最终惹恼了万历皇帝。
从此,这对昔日亲密无间的君臣之间,怀疑与反叛也在潜滋暗长,并最终演变成一场惊闻天下的政治悲剧。
03
君臣之殇
曾经,张居正与万历虽是师生之命,君臣之位,但更是情同父子。从张居正成为万历的老师那一刻起,他殚精竭虑,誓要将万历培养成中兴之君。
也正因为感念先生的谆谆教诲,万历皇帝才会一力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大业,这也让大明王朝从泥足深陷的困境中走出来,开始走向了久违的盛世。
但是,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张居正的内心也在急剧变化,尤其是经历“夺情风波”后,张居正一改之前中庸的为官之道,对国事、对人情都变得强势严苛。
雅自负不世出,为刘台等所,志意渐恍惚,而至是始知天下之不见与,思以威权劫之,益无所顾忌。
面对不臣服的官员,他不再寄希望于以德服人,而是用更加强硬的手段镇压,行事风格更加无所顾忌。张居正的改变,让他与万历皇帝之间的相处开始有了隔阂。
公元1578年,16岁的万历皇帝大婚,曾经的幼年天子已然成年,渐渐露出了对独立行使皇权的渴望。这个曾经无比依赖张居正的小小少年,竭尽全力想要成为大明王朝真正的统治者。
成婚之后,万历不再受母亲李太后的管束,花钱渐渐开始大手大脚起来,内廷库银一年五六十万两,都不够他与皇后挥霍。
为了能继续享受皇帝应有的生活,万历皇帝下令,向户部拨取20万两白银用于内廷的开销。但是,当旨意刚刚下达到户部时,就被张居正给拦下了。
张居正面见万历皇帝,心急之下,直接质问起皇帝,内廷的库银都用到哪里去了。张居正的严厉质问,让万历心生不快,却也不好发作。
张居正一再坚持,户部的银子只能用在国事上,后宫的用度只能从内库支取。万历皇帝见张居正不愿松口,便提议,如果户部的银子不能支取,那便自己铸造铜钱使用。
没成想,万历皇帝的建议再次遭到了张居正的严词拒绝,这让皇帝的内心更加不快,他想,自己堂堂一国天子,居然连铸造一枚铜钱的权利都没有,何其可悲。
这件事后,万历皇帝越想越生气,越想越窝囊,但是,碍于张居正的身份,他也不好发作。此时,万历身边的太监张诚看出了皇上的心思,便想谄媚讨好。
张诚开始不断地给万历皇帝进谗言,痛批张居正自多情之后,越发的居功自傲,居然连天子的命令都敢驳回,这天下哪有臣子做天子主的道理。
万历皇帝虽然对张诚的话怒不可遏,可不得不承认,张诚的话确实戳中了他的心思。
自此,万历皇帝虽然表面上,他还是表现出对张居正的尊重,事事都会询问他,但在行动上,渐渐显露出乖张难测的一面。
公元1580年的一天,万历皇帝在内廷的宴会上喝多了酒,他命两个小太监唱歌助兴,但两个小太监推说不会,一下子就惹恼了万历皇帝,竟然拔剑就要杀了二人。
经过旁人的劝阻,万历才作罢,但是他仍然坚持要割下两人的头发,以示“割发代首”。这件事传到了李太后耳中,登时勃然大怒。
李太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曾经仁厚善良的孩子,会做出如此荒唐之事,于是,她将万历皇帝召进后宫,想要重重地惩罚他。
在慈宁宫的主殿中,万历皇帝跪在大殿中央,不断向李太后承认错误,然而李太后怒气难消,直言要将万历这个皇帝废了,吓得万历崩溃大哭。
等到张居正赶来,万历皇帝早已泣不成声,听得李太后想要废黜皇上的决定后,张居正随即跪倒在地,恳求道:“太后若是想要废黜皇帝,就请将我这个内阁首辅一并废了吧。”
张居正的话让李太后颇为感动,她这么做也无非是想吓唬一下不懂事的万历皇帝,哪会真的废了他,张居正心里也明白,就顺水推舟,配李太后演了这么一出戏。
碍于张居正的求情,李太后也不好再做惩罚,只得饶了万历皇帝,只叮嘱万历要多听张居正的教导,今后切勿再出现此等荒唐行径。
作为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是一个颇具政治眼光的聪明女人。她明白,若想要匡扶社稷,中兴大明,只能依赖于眼前的张居正。
她希望张居正能帮助他们母子俩护住大明江山,她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张居正的庇护下,稳坐皇位,因此,李太后一直都全力支持着张居正。
不得不说,母亲的眼光比儿子万历看得更加长远,如果万历能听从母亲的告诫,平心对待张居正的劝说,大明王朝或许真的可以再延续百年。
然而,李太后虽然聪明一世,却始终忽略了万历皇帝的心理变化,她对张居正的肯定与对万历的打压,激化了万历与张居正的矛盾,心中开始逐渐露出不满。
对于万历皇帝的变化,张居正也是看在眼里。他辅政已有八年,皇上也已经18岁了,或许也是时候该放手了。
张居正久经官场,他明白功高盖主的下场,也目睹过太多墙倒众人推的悲剧,为了避免重蹈前人覆辙,张居正思虑再三,决定辞官归隐。
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辞呈,交由万历皇帝。看到辞呈的万历皇帝内心忧虑,一方面,他早有亲政之心,张居正的请辞正是一次机会,另一方面,他受张居正庇护多年,担心不能独自面对波云诡谲的朝堂。
万历皇帝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急于想要亲政的想法占据了上风。可是就当他准备批准张居正辞官归隐的时候,李太后坚决驳回了张居正的请辞,还让张居正辅政到万历三十岁。
李太后的决定,彻底击溃了万历最后的一丝尊严,也彻底断送了张居正明哲保身的机会。张居正只能重新回到内阁,兢兢业业地辅佐皇帝。
然而,此时的张居正已经年事已高,面对繁复不清的政务和阴谋算计的官场,他早已力不从心,而他的身后,万历皇帝始终带着审视和怀疑的目光看着他。
这一切,都在不断摧毁着张居正的身体和内心。
终于,在万历10年6月26日的这天,辅政十年,时年58岁的张居正溘然长逝,大明王朝的支柱轰然倒塌,举国悲痛。
张居正去世后,朝廷谥号“文忠公”,上柱国,一切都极尽哀荣。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一场清算正在逼近张居正的家族。
随着张居正的逝去,反对的声音逐渐起来,其中,有张居正曾经的政敌,也有逐渐成长起来的新的政治集团,更有急于独立操控局面的万历皇帝。
为了能将权利牢牢地抓在手中,扫除张居正在朝廷中的势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办法,那就是打倒张居正。
张居正去世半年后,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弹劾张居正当权时的罪状,监察御史杨四知更是列举了张居正的十四条罪状,上书皇帝。
皇帝看着这些弹劾张居正的奏章,内心一时难以名状,但是,他清楚地明白,只有扳倒了张居正,才能重塑皇权,才能成为帝国真正的掌权者,所以,他默认了这一切。
但是,念在张居正是托孤重臣,且有十年的辅政之功,如今也已亡故了,万历皇帝便假装大度,不再追究。
虽然皇上没有明令责罚,但是群臣们已然清楚了皇帝的态度,于是,更加毫无顾忌的弹劾张居正。两年后,万历皇帝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他终于按耐不住,对昔日恩师下了手。
万历十二年八月,都察院按照万历的旨意弹劾张居正,这是一份来自万历的起诉书,他为张居正几十年的官场生涯做了总结。
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
万历下令,褫夺张居正所有的官衔,其“文忠公”的谥号也被夺取。其儿子张简修也被革去所有官职,全族抄家流放。
生前居功至伟的张居正,死后差点被断棺戮尸,真是可悲可叹!
04
最后
张居正死后,挡在万历皇帝身前的大树终于倒塌,万历皇帝终于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日子。在这场举朝堂之力,打倒张居正的狂欢中,大明王朝再也无可挽回地冲向了悬崖。
张居正死后,《考成法》被废,迂腐陈旧的官僚体系卷土重来,清丈田亩全面停止,富户与贪官重新勾结,张居正用十年心血建成的大明盛世,仅两年时间就被砸个稀烂。
曾经,张居正临危受命,成为托孤重臣,他如师如父,爱护年幼的皇帝,尽心竭力地辅佐他,他也曾舍孝尽忠,即便被天下人指责,他也毫无怨言。
但是,他败了,败给了曾经他最爱护的学生。
张居正的一生,后世之人无法评说,但是,他的改革为大明王朝延续了76年的寿命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长卷中,他不应该被抹去。
后人或许只知道,大明王朝亡于崇祯十七年,却不知道,明亡于万历乃是千秋公论。张先生,若有来世,愿您能达成所愿,一生心血不被辜负!
▎╁历史上,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到张居正,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由于这本书火得不行不行的,受其影响,许多人可能也感觉张居正就是一个生活奢侈的人。
有个叫陈泽敏的,豹眼没有查到此人的来头,他也说了一句话:“张居正有着天使与魔鬼的两面,但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即使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懂他。”
豹眼认为陈泽敏说得有道理,因为任何一个史上有名气的人都是如此,张居正自然不会例外。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他的学生、史学家黎东方也认同其师的观点,说:“他不仅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只有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
张居正作为一代名相,是没有争议的,在这里就不必多说了。针对题主的问题,说一下他生活奢侈的事吧。
《明朝那些事儿》提到张居正生活奢侈,这恐怕不是空穴来风。但究竟奢侈到一个啥程度呢?
有资料说张居正有一台三十二人的大轿,一半用来办公,一般用来休息,而且说此事出自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为此,豹眼专门查阅了关于张居正的传记部分,没有看到此类的记载。
豹眼认为此事并不靠谱,官员乘轿是有规制的,满大街上行走,如此张扬的事,张居正不可能违制去这么做。也就是说,如果符合规制,即便是六十四台大轿也不为过;如果违制,十六台大轿也不行。
按照明朝惯例,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大轿;外省封疆大吏都使用八人大轿。
皇帝的轿子皆称为”舆“,分礼舆、步舆、轻步舆和便舆四种,轿夫最多是十六人。
从这个规制来看,张居正再胆大包天,也不敢乘坐三十二人大轿。
还有说法是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讨好张居正,不仅送美女,还忘不了送补药。
戚继光老家特产海狗肾,这可是名贵的宝贝,男人的至爱。他就一件件打好包,持续不断地送往京城,孝敬张居正。而且戚继光还很谦卑,在给张居正的书信中,都称自己为“门下走狗小的戚某”。
戚继光讨好张居正,就如张居正讨好李太后及太监冯宝一样,都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为了自己的事业,做出的妥协,也可以看做是政治谋略。
男人嘛,就好这一口,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恶补一下并不为过。
作为首辅大臣,何况万历小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张居正算得上当时明朝真正的大当家人。
豹眼认为,只要不违制,作为身居要职的人,生活上奢侈、腐化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用圣人的眼光,去看待政治家。
在《明神宗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记载、评述中,对于张居正的奢侈生活并没有多少记载,史学界对于张居正的诟病,也并非源于此。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去世,按照祖制,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期满才能起复为官。
当时,张居正主持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此时离开必使改革大业功亏一篑。于是,张居正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夺情。
夺情是古代礼俗,官员遭遇父母去世须回家守丧,称作“丁忧”。朝廷根据情况,比如战事需要,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为“夺情”。
张居正为了大明朝的改革事业,就采取了这一方式,留任首辅,继续执政,没有“丁忧”奔丧。
明朝士大夫忠君尽孝的观念根深蒂固,不能尽孝何来尽忠?
如此一来,人情汹汹,无论御史还是六部官员纷纷上疏,要张居正回家守制,这给张居正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此时,明神宗也就是万历小皇帝,还不能亲征,国家大政均需要张居正裁决,也不想让他回家守丧。
最终由神宗诏谕群臣,再议论张居正夺情者,诛无赦。至此,非议才消止。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
仅仅过了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就开始弹劾潘晟,神宗命其致仕。
潘晟是张居正生前提拔的官吏,他的下台,表明了张居正失宠。言官们迅速把矛头指向了张居正,神宗下令将张居正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其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差一点就遭到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万历才终止了进一步的迫害。张居正在世时,所使用的一切官员,有的被削职,有的被弃市。
究其原因,张居正当国十年,所独揽之权,是神宗之权。虽然张居正是出于效忠国家的需要,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但毕竟是剥夺了神宗的权力。作为神宗的老师,张居正对于万历皇帝过于严苛,神宗实质上是失去了自己的皇位。神宗敢怒而不敢言,在权力支配上,张居正完全处在神宗的对立面,这在神宗的心目中,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这就是神宗在张居正死后,疯狂报复的原因。
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才为张居正复官复荫。
由此看来,张居正作为一代名相实至名归。至于生活上那些事情,奢侈、腐化一些,不为大过,不能以圣人的标准去苛求一位立志改革的政治家。
虽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张居正生活多么奢侈,但只要不违背礼制,就没必要苛求太多。
对于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疯狂地报复,史书一般认为是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可以说,张居正是善于谋国,而不善于谋身。
在豹眼看来,无论张居正结局如何,还是其生活行为如何,都不失为一代名相。
▎◀历史上,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张居正的私生活虽然非常奢侈,但是他的贡献却足以让人无视他的私生活。毕竟张居正所做的事情,在整个明朝是独一份,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敢做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志气
相比于其他人,张居正的考试过程不是一般的一帆风顺。所谓一帆风顺,并不是说他是关系户,而是因为他是天才。
张居正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考中举人,二十三岁考中进士。
要知道在古代一个人活了一辈子,要是能够考中一个举人,那就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毕竟考中了举人就说明有了当官的资格。
而张居正年仅十六岁就已经考中举人。顺便提一嘴,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活了一辈子,也就是一个秀才。
不入朝廷不知道,一入朝廷吓一跳。
当时的朝廷由严嵩把持,而严嵩是明朝有名的奸臣。他担任首辅期间,除了贪污受贿就是结党营私,陷害忠良。
张居正看着乌烟瘴气的朝廷心中愤恨无比,但是自己却只是一个翰林院的芝麻官,如果说胆敢与严嵩对着干,严嵩挥一挥手,自己就得灰飞烟灭。
不愿同流合污的张居正辞职回乡,到处旅游(张居正的先祖是盐商,有钱)。从嘉靖三十三年辞职到嘉靖三十六年,整整旅游了三年,张居正才从民间再次进入朝廷。
这三年张居正了解到了民间疾苦,了解到了百姓的不容易,也知道了他到底该干什么。
重新进入朝廷的张居正,就如同变了一个人一样,对谁都笑呵呵。
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与严嵩是死敌,这在当时几乎是公开的事情,所以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敢光明正大的与徐阶来往,只敢在暗地里与徐阶来往。
只有张居正敢光明正大的与徐阶来往,但奇怪的是,严嵩却并没有拿张居正当成徐阶的党羽,这到底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
张居正不但与徐阶光明正大的来往,也与严嵩光明正大的来往,以此来麻痹严嵩,他张居正是个老实人,不结党。
什么叫高明?这就叫高明。
重新进入朝廷的张居正,只用了三年,就当上右春坊右中允与国子监司业。
右春坊右中允、国子监司业,虽然都是六品官员,但是却不是一般的有前途。
右春坊右中允负责管理太子的公文,等到太子继位,凭借自己与太子的关系,平步青云那是肯定的。而国子监司业则是中央大学的副校长,只要经过中央大学进入朝廷的官员,都能算得上是自己的学生。
这样一来,等到嘉靖驾崩,太子继位,他张居正那是要背景有背景,要势力有势力。
前途光明的张居正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千愁万绪。
由于严嵩的不作为,乱作为,以至于北方的蒙古屡次突破长城。广东、福建、江西等地不断爆发农民叛礼。倭寇在浙江一带横行。
国家千疮百孔,百姓流离失所。
张居正在与好友耿定的信件当中,将自己的忧愁一吐而尽,同时表示,必须要有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方可改变局面。
这个磊落奇伟之士,很显然是张居正自己在指自己。
关于心中的理想,张居正一直未曾忘记。
宦海沉浮十一年,张居正亲眼目睹严嵩、高拱的倒台,老师徐阶的退休,终于坐上首辅之位,抛洒热血,倾自己所能,改变大明王朝。
开创盛世
万历元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考成法”,所谓“考成法”就是类似于现在的考勤。
根据考成法规定:官员要将今年所做的事情写在三本册子上,一本册子自己留着,一本册子送到监察部门,一本册子送到张居正的手中。
一到年末,张居正就会用官员手中的册子与自己手中的册子进行对比,一旦有哪一件事情没有做,轻则罚俸禄,重则降级,更重则直接开除。
有罚有奖,既然有罚就会有奖,如果说册子上的事情全部完成,而且优秀的话,不但会有奖金,而且还会提拔。
自从考成法诞生,大明帝国就进入了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
官府办事从不拖拖拉拉,而是讲究速度。
只要是朝廷颁布下来的命令,无论地方有多远,早上颁布,晚上就能够实行。
所谓的懒政行为,到这时已经不见了踪影,毕竟谁都不想自己将自己的饭碗砸碎。
万历六年,张居正颁布了两项重大决策:
第一、从此以后,田税、人头税、徭役,全部折合成银两上交国库。乍一看这项决策平平无奇,但其实暗藏玄机。
在当时如果说交田税、人头税,没有钱的话,那就有什么交什么。这就导致了有的人交苹果,有的人交咸鱼,有的人交棉花。
上交的过程中,不可能是皇帝亲自下来收,而是当地的官员负责收。当地的官员肯定不会老老实实的收,在收的过程中会挑三拣四。
你给他的明明是完好无损的,他偏偏说你的都是劣质货,只能够算一半,回去重新拿一半。老百姓只能够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还是轻的,到了交徭役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绝望。
人头税、田税都是有实物放在那里,只要官员不丧心病狂,在众目睽睽之下,肯定不敢说你没有交,但徭役就不一样了。
徭役说简单点就是白白给国家打工,你做了,他说没做,你能怎么着?张居正统一收钱,虽然苦了个别实在是没有钱的,但却照顾了大众。
第二、清丈田亩
每一个朝代到了中后期,百姓的生活肯定过得不怎么样,因为到了这个时候,田地兼并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所谓田地兼并,就是当地官府联合地主豪强,通过种种手段,强行用低价购买百姓的田地,这是原本有田的百姓,变成佃户(打工者)。
如果说地主豪强有良心,有多少田地就交多少税的话,对于国库而言是没有太大危害的,毕竟田无论是在谁的手里,所交的税都一样。
可是地主豪强都想着法兼并百姓的田地了,怎么可能会讲良心?不但联合当地官府兼并百姓的田地,还联合当地官府哄骗朝廷。
如果说有一千顷的田地,他顶多也就是报个一两百顷,甚至更少。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国家的收入大幅度减少。而国家到处都要花钱,给官员发俸禄、边境打仗、各种工程,不透支才怪。
张居正严令下去,重新丈量田亩,谁敢糊弄,严加处置。
虽然哄骗朝廷的情况依旧存在,但毕竟是少数。弘治十五年全国的已垦田地有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到万历九年全国的已垦田地竟然有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
虽然大幅度增多,但实际上的数字远不止于此,因为早在洪武二十六年,已耕田地数量就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三十二顷。
在处理内部的同时,外部张居正也不含糊,毕竟当年他曾经亲眼看到过边境的惨况。对此他在边境任用,戚继光、李成梁(倭寇早在嘉靖末年,基本上已经被戚继光肃清)。
戚继光在边境采用了与打倭寇一样的方法,那就是用阵法。
戚继光用车阵与蒙古的骑兵对抗,马无论多硬都没有车硬,马和车碰在一起,肯定是马吃亏。更何况,戚继光的车并不是普普通通的车,还有锋利的长矛。
在戚继光镇守边境期间,从未出现过大事。
李成梁与戚继光不同,李成梁擅长的是率领骑兵作战,直接以蒙古骑兵硬刚,人一旦不要命起来是非常可怕的,蒙古骑兵虽然强悍,当真正面对一群不要命的人,也得退避三舍。
大明帝国在张居正改革下,内外一致平定安稳,国力蒸蒸日上,史称“张居正变法”。
靠着变法,张居正能够与诸葛亮、王安石之流比上一比(个人觉得张居正胜于王安石)。要知道封建社会虽然两千多年,但敢于变法且成功的人,用一只手都能数得出来。
最能够直接证明张居正贡献的,必须得是国库。
张居正担任首辅的时候,国库整整亏空四百多万两银子,经济接近崩溃。张居正担任首辅十年,国库的存银高达一千多万两,粮库里的粮食可以整整支撑十年之久。
有的人或许会好奇,张居正大刀阔斧的对大明王朝进行手术,难不成就没有人反对吗?事实上反对张居正的人不是一般的多,可以说全部官员都反对张居正。
毕竟张居正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伤害到了他们的利益,别的不说就说考成法,一年得有多少人栽在这条法令上。可反对又有什么用呢?
当时的万历年幼,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万历唯张居正是从。而最有话语权的李太后,则拿张居正当成依靠。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一人兼任两大最高太监职位的冯保是张居正的死党。
张居正、李太后、冯保三位当时权力最大的人结成铁三角,坚固不可撼动。
不干不净的私生活
按道理来说,像张居正这种位极人臣、一心为国的人,应该懂得低调收敛才对,可是张居正丝毫不懂得低调收敛。
在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有无数的人给他送过美女,而他对于这些人给他送过来的美女,都照单全收,只要你敢送,他就敢要。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也曾经给他送过美女,而且还不止一个。
堂堂一代首辅都已经五十多岁,还天天活在万花丛中。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被人说是老不正经。
据说张居正就是因为身体透支过度,再加上高频率服用各种药物(其中主要是海狗肾),以至于身体承受不了,直接崩溃,导致死亡。
美女都收了,钱肯定也收。
张居正贪污是公开的事情,毕竟给他送钱的人可不是偷偷摸摸的送,而是一车一车的给他送。其中除了钱之外,还有各种金银珠宝。
送美女,戚继光有份,送钱,戚继光也有份(必须要说明的是,戚继光送美女,送钱,都是为了稳固住自己的地位,方便为国效力)。
最能够体现出张居正不干不净的是,他的出行排场。
别人出行顶多是坐一顶轿子,而他出行坐的是房车,你没有看错,就是房车,只不过是古代版的。
张居正坐的轿子,有厕所、有卧室、有客厅、有阳台,整整三十二个人抬。
整天坐着这么个庞然大物出门,简直就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干不净。
张居正不但坐着这三十二个人抬的轿子在京城里出行,还出远门。
他回荆州老家,也是坐着这三十二个人抬着轿子回老家,而且一路上轰轰烈烈,各地官员还没等他到,就已经准备好他所需要的一切。
一路下来,浪费的银子,就像泄洪一样。
什么大鱼大肉的就不用说了,那是肯定的,难不成像张居正这样有身份的人,还能吃馒头、豆腐不成。估计张居正家里的狗看到了馒头、豆腐都会跑得远远的。
结语
张居正如果说生活过得没有那么奢侈,说不定就不会被万历清算了。
在他教万历的过程中,整天就是如何如何节俭,万历新年想加几道菜都被他制止,害得万历以为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谁知道他竟然是这么一个人。
强大的反差,让万历根本接受不了,好你个张居正,你享着乐,却让我吃苦,还有没有天理,要知道我可是皇帝。不清算你,都感觉对不起自己这些年受过的苦。
▎↖历史上,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关于张居正生活奢侈的说法,还真是不少。
(影视剧中的张居正)
万历首辅张居正,谈到明朝就绕不开的人物。咱们先说说关于他生活奢侈的传言,看看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据说张居正回家的时候,专门定做了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三十二人是什么概念?如果说一般的“八抬大轿”是豪华轿车的话,那张居正乘坐的就是“加长型超豪华房车”。里面肯定有卧室有书房,还有一群小丫鬟伺候着。如果真有这么一顶轿子,那确实是奢侈。
然后就是吃饭,据说张居正越到晚年,嘴巴越刁钻,一般的菜品都看不上眼。平时吃饭,桌子上菜品无数,还觉得没有自己喜欢吃的,无处下筷子。于是,传说他创造了一道神奇的菜:鸡舌羹。
这鸡舌羹顾名思义,就是用鸡舌头做的菜。鸡舌头虽然不名贵,但是一只鸡就那么一点点,想凑成一道菜,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咱也不知道张居正多久吃一次,不过能创造这样的吃法,想象力也是很强大的。
然后就是张居正妻妾成群,为了能应付这庞大的后宫,他不得不经常食用各种补品。比如登州渔民进献的滋补海产品“腽肭兽”,也就是海狗,据说吃了大补,浑身发热,数九寒天的时候都不能戴帽子。传说中张居正病死,就是因为补药吃多了。
那么,张居正真的这么奢侈吗?可能性不大,极有可能是被黑了。
(王世贞)
首先,说张居正补药吃多了才病死的,那是王世贞的说法。王世贞是张居正同时代的人,两人之间有“深仇大恨”。
起因是这样的,万历四年的时候,王世贞写了一道奏疏,说了一些关于兵饷的事情。关键是,在里面王世贞还加了一点“料”,说张居正的妻弟欺负了江陵知县,建议严惩不贷。
王世贞不仅直接找万历皇帝告状了,还专门给张居正写了封信:不好意思啊,我把你妻弟给告了,给你打声招呼!
张居正气坏了,这事儿你直接跟我说就是了,直接绕过我告到了大老板那,不给面子啊!
于是,张居正怀恨在心,直接把王世贞给弹劾了,您回家反省反省吧!
王世贞也是个倔脾气,憋了一肚子气,直接气病了。病好之后,忽然要求仙学道,拜了一个神神叨叨的小姑娘为师,各种疯狂。而且,为了求仙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最后,病死了。
所以,他写的张居正的黑料,可信度没这么高。
另一个有张居正黑料的史籍,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张居正死的时候,沈德符还不到5岁。长大之后的沈德符搜集了万历年间的一些大小道消息,才写成的《万历野获编》,“野获”两个字,足以说明这本书中的内容,不如正史可信。
实际上,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触动了太多人利益,尤其是整顿吏治的改革,直接触动了明朝上下官员的利益,他们内心当中对张居正是极其不满的。一条鞭法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让地方上的官吏士族受到了损失。
所以,张居正一死,大群大群的官员迫不及待的开始黑张居正。
其实,咱们仔细想想也知道,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生活上略有一些上档次,是很正常的。但是说的那么夸张,应该不可能。主张节俭的张居正,很明白到处都有人盯着他,记恨他,一旦被言官抓住把柄,那就麻烦了。
所以,他不可能这么奢侈招摇。
▎▨历史上,明朝的张居正生活奢侈,但为什么却仍被称为一代名相?
首先告诉大家的是:张居正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很多人都对张居正进行了较高的评价。
例如:梁启超说,张居正是明朝唯一的政治家;黄仁宇说,世间已无张居正等等。张居正被称为——大明朝第一首辅。
张居正的豪华32人大轿子
那么张居正的私生活奢侈不奢侈呢?当然很奢侈了,例如:张居正的坐的轿子要32个人抬着,上面甚至连厕所都有;张居正拿海狗肾当饭吃、张居正的妻妾加在一起不少于10人等等。
于是乎,很多人就有不一样的看法了,他们认为:既然生活如此奢侈,那么一定就是一个贪官了,那还怎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首先我想说 ,张居正到底贪没贪呢?肯定是贪了,而且贪得还不少。
试想一下,凭着明朝那微薄的工资,张居正能把海狗肾当饭吃、能坐32个人抬的轿子,想想也是不可能的。
大家别忘了,朱元璋当时定的工资,那估计是历朝历代最少的了。官员们如果靠着死工资能让一家人吃饱饭就不错了,别的那根本啥都干不了。
既然张居正生活奢侈,甚至是一个“腐败分子”,那么为啥还能成为大明朝第一首辅、大明朝第一名相,还能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呢?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一个道理:问大家一句——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完美的人呢?
说白了就是:有没有一种人是一生正气、啥也不贪、然后还死心塌地的干活、死心塌地的为群众谋福利。最重要的是工作能力还非常强,能给群众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等等。
这种人当然是有的,一般都以三种形式存在:
第一种就不多说了,活在故事里面;
第二种一般是英年早逝,盖棺定论得比较早;
当然了,还有一种海瑞式的人物了,这哥们确实不贪、不拿,也是实心干活的,可是没啥用处,能干活与会干活是有本质区别的。作为普通群众,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已,并不是要求一个人有多完美、多无私。
其实看一个大臣到底是:能臣还是奸臣、到底对社会有没有用,不要看他说了什么、也不要看他私下里做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带来了什么。
海瑞说到底是太在乎流程的正义性了,而不会带来任何的实际收益,这实际收益才是我们普通人评价好坏的根本标准。海瑞这样的人,往往只能贴在墙上、供奉在庙里罢了。
下面我就来跟大家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私生活极度奢侈的张居正却被后世高度评价,甚至被称为大明朝第一首辅呢?
张居正的前半生与很多大明朝的大臣几乎没啥区别,唯一的区别估计就是运气比较好、学习比较厉害、长得比较帅罢了。
1525年,张居正出生于湖广荆州卫,也就是如今的荆州市了。这哥们基本上算个神童了,1547年。22岁就高中进士了,如果跟范进比的话,范进确实应该疯——50多岁才中个举人。
嘉靖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549年,对于张居正自己来说发生了一件大事。此时刚刚工作不久、年轻气盛的张居正写了一封奏折——《论时政疏》,把嘉靖朝的一系列问题和弊端都写了出来。
严嵩剧照
这结果就很简单、很直接了——石沉大海了。当时是严嵩这哥们主持工作,没有直接办了张居正就不错了,指望改正弊端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不过这件事情告诉了张居正一个道理,当自己实力不够的时候,核心任务是积蓄实力,而并不是“胡言乱语”充当英雄。
张居正剧照
张居正就是张居正,他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张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实力不行即使你有理想、有目标也没啥用,该低调、该潜伏的还是必不可少的。
张居正在以后的岁月里面只干了两件事情:一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水平;二是,寻找机会、寻找一个不断往上爬的机会。
这段时期的张居正其实和严嵩没啥本质区别,一样需要讨好领导、一样需要搞点外快、一样需要钻营……
张居正和李太后
总之一句话,既然当时的张居正改变不了大明朝的话,那就必须去适应大明朝了。往后的张居正成为了徐阶的战友,后来又当上了万历的老师,还巴结上了李太后等等。
可是往后的张居正就与严嵩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了,这也是得到后世高度评价的核心原因了。严嵩得势以后,主要干了这么几件事情:
一是,迎合,不顾一切地迎合嘉靖帝的所有需求;
二是,大肆陷害忠良,铲除异己、打击报复,严重破坏大明朝的官场生态;
三是,大肆买官卖官、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及各种交易;
说白了就是:严嵩位居高位却已经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得到了权力以后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已,并没有为大明朝的百姓干一件好事、实事。那么严嵩这样的人,我们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叫法——奸臣而已。
其实张居正在得到权力的过程中与严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例如:张居正也贪污、张居正也打击异己、张居正也霸权,甚至连万历皇帝的权都被张居正给霸走了。
可是张居正与严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张居正得到权力以后,不光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他还干了几件别人不敢干的、对大明朝百姓有实实在在好处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张居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最高理想:富国强兵、利民而已。
张居正干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改革,史称“万历中兴”。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涉及到了三个方面:
一是,对所有的官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成法。说白了就是:用考核的手段来进行吏治整顿。
二是,张居正在对待边患问题上进行两手准备:不断地加强边境的防御和军事设施的建设;另外就是进行有效的谈判。这就方法就是典型的谈、打两手都要来,军事和外交一起运作。张居正当首辅的二十多年里面,边境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基本稳定。
三是,一条鞭法。他开始丈量天下的土地,核查出豪强们的隐瞒 的土地。主要目的很简单:找出瞒报的税收来增加国家的收入,他这叫做:劫富济贫法。
张居正的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大明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大明朝群众的生活,可谓是实实在在地办了一件好事情。
不过最终因为权力的分配问题以及对待万历的态度问题,张居正在死了以后被万历彻底地清算了一把。那么张居正不变革行不行呢?当然也行了,不过他就不是张居正了,他也就成了严嵩第二了。
至于张居正的私生活奢侈的问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然了,有的人是有“洁癖”的,认为只有一个私德和公德都同样完美的人才值得赞扬。
其实我想说,自古以来就很少有完美的人,人毕竟是人,是有欲望的。
试想一下,你自己如果处在张居正的那个位置,难道你不享受生活吗?难道你不是三妻四妾吗?怕就怕的是:你一面享受了奢侈的生活,却并没有变成张居正而变成了严嵩。
张居正之所以被后世高度评价、被很多人高度赞扬,说白了就是:张居正没有随波逐流、他有自己的理想并切切实实的去干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最后我想说,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是得到权力过程的区别,也不是所谓的私欲问题,私欲是一种本能,人人都会有的。好人与坏人、权臣和能臣最大的区别就是:看他得到权力以后,用这个权力去干了什么——是一味地为自己谋财、谋利、谋私欲还是为了这个国家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送大家一句话:大明朝遍地都是严嵩,可大明朝只有一个张居正!
------------------
推荐阅读:
叙利亚主帅点名盛赞7号武磊和30号金敬道并说需要重点盯防,你怎么看?
古代女子有那么早熟吗?探春五六岁,林黛玉就能看出其“顾盼神飞,见之忘俗”,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