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三国时期,如果有人向外族献计:现在中原大乱,我们趁乱去偷塔吧!
那么得到的答复一定是:哪凉快哪待着去!他们不来揍我们就是烧了高香了,还想去中原抢地盘,活腻歪了吧!
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并起、能人辈出的时代,有很多的名臣良将一直被后人铭记,无论是战场下的运筹帷幄,还是战场上的征战杀伐,都令人惊心动魄。
但是这些被后人广为传颂的事迹,几乎全部是在中原各部势力相互征战时发生的,对外族作战的事迹很少被人提及,究其原因,只能说当时中原各部的实力太强,对外族统统都是碾压,作战几乎用不着什么名将,也发生不了什么可以称道的大战役。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时期有哪些外族
在北方:由于汉朝长期对匈奴作战,打的匈奴部落抱着“打不起躲得起”的信条,开始向西迁徙,只留下相对弱小南匈奴。
到了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边境上,匈奴已经不是规模最大的游牧民族,当时北方的边境上,主要是鲜卑族和羌族,国家主要有乌桓、羌胡等部落。
在南方:在现在的浙江、安徽、福建一带,越人的后裔和流落的此地的黄巾军,组成了一个山贼式的武装政权,我们称之为山越;在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有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南中。
三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部落是个什么状况
1、南匈奴。东汉末年,脱离了东汉政府控制的南匈奴经常出兵进攻司隶、冀州和兖州地区,深入中原腹地劫掠。202年,南匈奴单于呼厨泉与袁绍联合共同应对曹操,被曹操击败后,南匈奴直接被曹操接管。
南匈奴归附后,曹操将单于呼厨泉扣押在邺城,派右贤王去卑监国,同时将内迁的南匈奴分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虽然仍由部落贵族进行统帅,但曹操在每部都派遣汉人担任司马,对匈奴进行严格监督。
南匈奴归附之后,为曹操控制的北方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曹操还利用南匈奴和鲜卑的敌对关系,要求其出兵一同对抗鲜卑,充当自己的雇佣兵,实际上已经完全掌控了南匈奴。
2、乌桓。乌桓又被称作乌丸,是鲜卑族的一支,东汉末年,乌桓摆脱了东汉王朝的节制,并联合袁绍击败了控制中国东北境的公孙瓒,袁绍势力最强大的时候,包桓还和袁绍进行了联姻。
袁绍被曹操击败后,乌桓接收了袁绍的残存势力,而且乌桓首领蹋顿多次袭击曹操势力的边境,劫走幽州百姓十万户。207年,曹操为了彻底清除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乌桓这一北方边境的心腹大患,亲率郭嘉、牵招、张辽、徐晃、曹纯等远征乌桓。
曹操率前锋骑兵行军至白狼山(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境内)时,突然遭遇蹋顿、袁尚、袁熙率领的二十万骑兵的袭击。正当众人面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乌桓骑兵犹豫不决之时,大将张辽力劝曹操趁乌桓阵型未稳,快速进攻,一举击溃敌军。
随后张辽率三千精骑杀入乌桓阵中,一番混战之后,乌桓全军溃败,就连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也被当场斩杀,二十多万乌桓军队缴械投降,乌桓就此覆灭。
3、羌族。羌人在东汉时期就闹得很凶,东汉为了平定羌人耗费了巨大的物力财力。但是羌族始终没有形成多大气候,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能统一所有部落的首领。
按照《后汉书》记载,羌人部落大大小小有150多个,在凉州规模庞大的也有十多个,其中还有亲汉人的部落,所以说,在三国时期,羌族始终不足为患,要诸葛亮北伐时,都派人去联络一些羌人部落,结为同盟,一同对抗曹魏,所以说羌人只不过是各个割据势力的雇佣兵或者是盟友而已。
4、山越。在东吴还没有做大时,山越曾受袁术鼓动,与袁术一起攻击过孙策,但是被孙策击败了。
孙权当政后,先后派吕范、程普、太史'慈、陆逊、诸葛恪讨伐山越,每一次都将山越打得鼻青脸肿,然后再从山越掠夺大量人口用作劳动力和兵源。山越从此就变成了东吴的ATM机,东吴在山越折腾了十多年后,后来干脆把山越的居民直接从山区迁到平原,山越自此也就不复存在了。
5、南中。说起南中,就不得不提那个被诸葛亮当做游戏副本连刷了7遍的孟获。孟获就是南中首领,其实历史上他没有被诸葛亮七擒七纵,但是南中被蜀国所灭,却是真的。
那么三国时期,到底有哪些人在抵御外族呢?
通过分析三国时期外族情况来看,三国时期与外族的主要冲突,还是在北方对付少数民族,下面咱们就来看一下是哪些人在北方抵御外族。
咱们分两个时期来谈这个问题。
第一个时期是前期军阀混战时期。
从东汉名存实亡之后,到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之前,中国北方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军阀。和外族直接接触的,主要有两个。
在东边是公孙瓒。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在辽东一带,主要面对的外族是鲜卑族。公孙瓒是东汉贵族出身,据说是一个大帅哥。
最初,东汉派公孙瓒到辽东的一个属国当长史。在那里,他多次带兵与鲜卑人发生过战斗,因为杀敌勇猛,多次杀得鲜卑军队丢盔卸甲,最后,公孙瓒被朝廷封为都亭侯,成为了镇守辽东的封疆大吏。
在辽东,公孙瓒组建了一支号称“白马义从”的轻骑兵,这支由能骑善射的军士组成,而且公孙瓒充分发挥了自己善于耍帅的特点,让这支军队全部骑乘白马,“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
也许是没见过大世面的鲜卑人被这支仪式感满满的军队吓到了,“白马义从”在对抗外族的作战中战功卓著,公孙瓒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诸侯,打的乌桓国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不久, 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就被袁绍的大将麹义打得落花流水,而公孙瓒最终也被袁绍所灭,自焚而亡。
在西边是马腾。说起马腾可能大家并不怎么熟悉,他的儿子就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他的祖辈就是东汉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他的母亲是羌族人,所以他有一半的羌族血统。
马腾于汉灵帝末参军,由于身长力大,性格宽和,待人诚恳而因功升至军司马。他先后投靠韩遂、董卓、曹操,但他的势力范围始终在凉州一带,在维护凉州一带安宁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马腾“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士进贤,矜救民命”。
第二个时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时期。这个时期
镇守中原北部的主要有四人。
一、曹彰。曹彰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曹彰武艺过人,因为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彰被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先后平定了乌桓的叛乱,又降服了鲜卑首领轲比能的几万大军,在镇守曹魏北方边境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曹丕即位后,曹彰封为任城王。
二、阎柔。阎柔小时候在乌桓、鲜卑做俘虏,后来被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人推举为乌桓司马,曾经大败公孙瓒将领邹丹,干掉邹丹等四千余人,后来归附了曹操。
在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阎柔跟随出征三郡乌丸,并在白狼山之战中,他受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张辽的指挥,战败了乌桓。
因为在镇守曹魏北方上的作用和贡献,曹操待他很好,曹丕也将其视若兄弟,让他镇守北方,统帅幽州兵马。公元220年,曹丕即位后,拜阎柔为度辽将军。
三、田豫。田豫曾经跟随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后,田豫归附了曹操。曾经担任颖阴、郎陵令、弋阳太守等。后来田豫常年镇守曹魏北疆。乌桓臣氐反叛,田豫率军大破乌桓,随后又挥兵前进,击败前来支援乌桓的鲜卑军队。
乌丸王骨进对官府不恭敬,田豫仅率领百余人到了骨进的部落,就将骨进斩首。田豫做并州刺史后。境外胡人闻知他的威名,相继来朝贡献。
四、牵招。东汉末年,牵招归附袁绍,袁绍死后,他又追随袁绍的儿子袁尚。在曹操平定袁绍势力后,他又归降曹操。曹丕即位后,拜牵招持节护鲜卑校尉,驻扎昌平。
牵招担任雁门太守、护鲜卑校尉期间,鲜卑首领步度根、泄归泥等与轲比能有矛盾,率三万多户百姓请求归附,牵招带兵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并在云中故郡打败轲比能。牵招还与河西鲜卑等十余万家相联系,整治陉北故城上馆城,在此屯戍兵马,远近胡人,都心悦诚服。
总结:在三国这个动荡的时期,纵然中原打的乱成了一锅粥,但是在北方,仍然有精兵良将在镇守,外族就算再凶悍,也敌不过久经沙场、能征善战的将领。反倒是晋朝统一天下之后,却被外族轻而易举的灭掉了。
看来,乱世出良将的确是个真理啊!
▎ℕ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外族入侵?不存在的,三国时期的那些大佬,巴不得有外族入侵呢,因为一旦这些人敢来,那就等同于免费的兵源和劳动力。
纵观古代历史,外族入侵一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从西周时代的犬戎,到秦汉时期的匈奴,总之,只要有机会,这些外族必定会侵扰中原王朝。
但是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这些外族却异乎寻常的安静。
并且,如果当时有人建议外族的首领,说趁着中原混战,不如前去侵扰一番的话,那么提出这个建议的人,绝对会被吊起来打。
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的外族首领心里,只要中原的那些大佬不来找他们麻烦,就已经是烧了高香了。
至于说去中原侵扰抢地盘,那真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了。
当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是这些外族转性了,也不是他们的作战能力退化了,而是当时中原的各方大佬们,实在是太强了。
我们都知道,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开始,各地便先后涌现出一个接一个的诸侯和军阀,这些诸侯和军阀通过角逐,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方鼎立的局面。
虽说大部分诸侯,在角逐中最终落败消失,但随便找出来一个,都是能将外族摁在地上摩擦的狠角色。
而魏蜀吴这三个终极大佬,更是将外族爆锤的跪地求饶。
那么,当时都有谁为抗击外族方面做出过功绩呢?
首先就是辽东的公孙瓒
公孙瓒最早的时候,是辽东太守刘其手下的一个小官,之后因为舍命护卫刘其,得到了赏识,刘其将公孙瓒提拔为辽东属国长史。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塞外的游牧民族,多了一个令他们惧怕的角色。
史料记载,在公孙瓒还担任长史的时候,某次带了数十名骑兵照例巡视关塞,结果恰好撞见了一队鲜卑骑兵,人数足足有数百人,正在边境上耀武扬威。
如果按照常理,公孙瓒兵力远远少于对方,理应快速后撤,但公孙瓒毕竟是公孙瓒,他接下来的举动,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
他说,如果这个时候撤退,必然会被围杀,倒不如冲上前去,破釜沉舟干一场。
“今不冲之,则死尽矣。”---公孙瓒
之后,公孙瓒带着几十个骑兵,不要命地冲向鲜卑人,而这种舍命的气势,让鲜卑骑兵一时震惊,最终,居然让公孙瓒一方斩杀数十鲜卑人后,脱身而去。
而鲜卑人在回去之后,纷纷相互告诫,说中原人悍勇异常,以后还是不要轻易越过边境为好。
“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三国志》
而这还只是公孙瓒年轻时候,对阵外族的一次小阵仗,他在后来能威震塞外,就不得不说一说他麾下大名鼎鼎的“白马义从”。
公孙瓒喜欢骑白马,当时人送外号“白马将军”,同时,为了提升整体战斗力,他又挑选了一部分善射之士,组成了近卫队伍。
这些人,与公孙瓒一样同骑白色战马,作战时与公孙瓒互为左右侧翼,因此当时人们就称这支队伍为“白马义从”。
而公孙瓒带着这支白马义从,可没少拿乌桓人练兵。
公元184年,渔阳人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叛乱,叛军一度占据辽东多个要地,为了平叛,公孙瓒受命率兵应敌,将张纯等人击败,迫使其远遁于乌桓境内。
之后到了公元188年,为了彻底消除乌桓带来的威胁,公孙瓒又率兵在辽东边境大战张纯,最终将张纯打得再次溃败而逃。
之后,公孙瓒因功受封为降虏校尉,自此开始统领兵马,守护边境。
史料记载,公孙瓒每当听到有乌桓、鲜卑等外族入侵的时候,就如同见到仇敌一般,瞬间怒气值拉满。
并且,在对阵的时候,公孙瓒极为悍勇,带着他的白马义从多次深入乌桓境内,甚至能连续作战至深夜。
在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下,乌桓只要听到“白马将军”公孙瓒的名号,就吓得瑟瑟发抖,更别提看到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了。
当时乌桓部落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当避白马”,意思就是看到白马,赶紧跑就对了。
“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
正是由于公孙瓒的悍勇,以及他麾下的白马义从的骁勇善战,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辽东周边的乌桓部落都十分消停,轻易不敢越过边境一步。
其次还有西凉的马腾
马腾的祖上,是东汉时期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不过到了东汉末年,马家已经落魄,就连马腾自己也混到靠砍柴为生。
不过,也正是因为天下大乱,马腾得以参军入伍,并在之后颇有建树。
而在马腾有了自己的地盘之后,为了守好自己的家业,以及为了防止羌、氐等外族的入侵,不仅将自己麾下的兵士训练成了精锐铁骑,更是带着这些精锐,将外族蛮夷打的苦不堪言。
如果被打败一次两次,可能是不小心所致,但羌、氐等外族败的次数多了就发现,自己在马腾手里根本讨不到便宜。
所以,在马腾家族镇守西凉的时候,外族们也根本没有机会入侵中原。
此外,还有曹操
曹操收拾外族,宗旨就是谁不老实就狠狠收拾谁。
黄巾之乱爆发后,原本在东汉当人质的南匈奴羌渠单于之子于夫罗趁机重整了势力,并和白波贼一起进犯太原等地。
之后,于夫罗又在曹操出兵陈留的时候,暗中联合黑山贼支援袁术,惹得曹操大怒,派兵对其进行围剿,于夫罗不敌,最终归属曹操。
到了于夫罗死后,其子呼厨泉成为单于,又起了反叛之心,并且在公元202年,于平阳对曹操发动进攻。
呼厨泉的蠢蠢欲动,曹操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隐患,曹操安排大将钟繇讨伐,最终,南匈奴大败,单于呼厨泉也被呼厨泉俘虏。
之后,曹操扣押了呼厨泉,并让他当了一个宫廷内侍,而南匈奴则交给了右贤王进行管理。
这样一来,整个南匈奴,就基本被曹操控制,而为了便于管理,曹操将南匈奴分为5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别令汉人为司马,以此起到监督之用。
而在这种严密的监督控制下,当时的南匈奴,虽说组织名义还存在,但实际上,权力已经尽数落入曹操手中。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南匈奴成了曹魏的免费劳动人口输出地和兵源的来源地之一。
收拾完南匈奴之后,曹操又瞄上了乌桓,袁绍死后,曹操为了肃清袁氏势力,在公元204年,趁着袁家内部互相攻伐的时候,出兵攻打邺城。
而在解决掉袁尚后,曹操考虑到乌桓经常入塞,早晚会是个祸害,因此就在公元207年,发兵远征乌桓。
当时的乌桓,共分为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史称“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
当年八月,曹操亲率大军来到柳城附近,而直到此时,乌桓才发现曹军来攻,不过,两军相遇之初,乌桓仗着人多势众,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而最终,曹操派出大将张辽,将乌桓大军击败,甚至乌桓首领蹋顿也死在了乱军之中,而乌桓的二十万精锐,全部投降了曹操。
至此,乌桓被曹操彻底平定,而这也让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原的争霸之中。
除了曹操,还有孙权。
孙权对付的外族,主要是山越人。
山越人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各种来历的都有,但不管是什么来历,在东汉末年,形成了数股强大的势力,这些人盘踞山林,对周边造成了不少祸害。
而到了孙吴政权建立之初,山越人更是成了其心腹大患。
比如在孙策初到江东时,就曾经遭到山越的袭击,之后袁术为了打击孙策,还曾暗中派人联络上山越的几个首领,对他们许以重金,让他们共同攻打孙策。
此外,在孙权刚当政时,也遭遇了类似事件,比如在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就在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后方的山越人作乱,迫使孙权不得不因此退兵。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孙吴政权就开始不遗余力地打击山越。
而为了彻底征服山越人,孙权先后派过太史慈、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将领,去打击和消灭作乱的山越人。
到了后来,更是安排大将陆逊,诸葛恪担任征讨山越的主将。
值得一提的是,孙吴政权对待山越人,并不是单纯地将其消灭,而是在将其击败后,把那些俘虏而来的山越人二次利用,强壮的充当士兵,瘦弱的则分派去种田。
在这种操作之下,山越人成了孙吴政权的兵源库和劳动力来源,可以说,孙吴政权能崛起,与山越人的“贡献”有很大关系。
并且,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得这种兵源和劳动力,孙吴政权各种毒辣的计策层出不穷。
比如在诸葛恪担任征讨山越主将期间,为了获得更多人口,诸葛恪就制定了一个计策,那就是平常不和山越人交锋,而只是将其分割成若干块,而等到山越人的农作物成熟的时候,迅速派兵抢夺其农作物。
这样一来,没有了农作物的山越人,就不得不因为缺乏粮食导致饥饿,一旦饥饿,就必须从大山里走出来找能够活命的粮食,而他们只要出来,就马上会成为孙吴大军的俘虏。
靠着这种方式,以及数十年的不断征讨,孙吴政权范围的内的山越人,九成以上都被迫走出山林,一部分成了孙吴的士兵,另一部分则成了孙吴的劳动力。
最后就是刘备
刘备一方对抗外族的经历,并没有曹操、孙权等人多,不过,有个被诸葛亮当经验包来回刷了七次的孟获,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孟获所在的地区叫做南中,南中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在刘备病逝之后,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人联合南中的豪强发动叛变,而孟获便参与其中。
叛乱最开始的时候,诸葛亮考虑到蜀汉当时的局势,因此并未马上出兵,而是先和东吴修好,并在准备一年左右的兵力补充、整训等战役准备工作后,在公元225年,启动的平定南中之乱的战役。
最终,在当年年中,诸葛亮生擒孟获,随后大军继续西进,到了当年秋天,所有叛乱均被诸葛亮平定。
当然,正史上孟获并没有被七擒七纵,但他确实是成了诸葛亮平定南中时的一个最大经验包。
以上便是三国时期,部分对抗和抵御外族的诸侯和将领,而通过他们的相关经历就能看出,三国时期的外族,真的禁不住这些诸侯大佬们捶打,随便一个中原大佬出手,都能让外族跪地求饶。
那么问题来了,是这些外族在三国时期统一变弱了吗?当然不是,而是三国时期的诸侯和军阀,个个都变强了。
要知道,三国时期群雄的军队,哪一个不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由于天下局势的变化,他们均是为自己而战,如果实力太弱,早就被消灭吞并了。
并且在三国时期,不管是哪一方阵营,里面均是人才济济,奇谋百出的军师、能征善战的武将,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
这些人在各为其主的混战中,早就练就了一身本领,收拾不了其他群雄和军阀,收拾一个外族,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就好比,几个王者级别的高手在对战,岂容一两个青铜的选手在一旁捣乱?
更何况,经历了东汉末年的乱世,导致中原人口锐减,而诸侯和群雄们正发愁去哪里弄点兵源,而在这种时候外族入侵,就相当于主动送上门的大礼包。
所以,不是三国时期的外族不入侵,而是当时,外族要么正给中原的大佬卖命,要么就是正走向即将卖命的路上。
其他的异族,躲都躲不及,何来敢入侵中原,即便是来了,也只是为某一方势力增加点劳动力和人口罢了。
最后再来说说三国时期,镇守边疆的几个将领
辽东的公孙瓒,西凉的马腾,以及拿山越当免费人力资源库的孙权,还有曹操和诸葛亮,这些均在前文已经提过,在此不做赘述。
这里单独说说曹魏麾下的两个“冷门将领”。
第一个是田豫。
田豫最早是跟着刘备混的,但在刘备任豫州刺史后,田豫以母亲病重为由,离开了刘备,并在不久后投奔了曹操。
而在曹操这里,田豫发挥出了一个名将的才能与风采。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代北乌桓反叛,曹操命曹彰征讨,田豫随军,大军初到之际,遭到了乌桓兵的伏击,一时间乱作一团。
情急之下,田豫根据地形,利用战车布置出圆形战阵,并安排弓箭手站在战阵之中,几轮齐射之后,乌桓损失惨重,不得不就此退去。
之后,田豫率兵乘胜追击,不仅大破乌桓军,还捎带着把前来救援的鲜卑军队击败。最终迫使鲜卑首领轲比能只身逃往塞北。
到了曹丕登基后,田豫被任命为护乌丸校尉,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为了抵抗中原政权,便联合结盟,而田豫敏锐的意识到这种联盟对中原的危害,因此,先后采用离间之计,分化了游牧民族的关系。
并且,田豫还多次采取捧一个打一个的计策,将比能、弥加、素利等多个鲜卑人的部落分而击破,最终逐步平定了那些有意反叛的外族部落。
由此,田豫的大名威震沙漠,而他也为稳定曹魏边境,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个则是牵招。
牵招和刘备曾是同学,但最终并没有被刘备所用,而是投奔了袁绍。
到了袁绍死后,袁尚被曹操击败,牵招归顺曹操,并以一己之力,劝服对抗曹操的柳城乌丸退兵,因功被封为护乌丸校尉。
曹丕登基后,考虑到牵招有对抗外族的经验,便派他坐镇雁门郡,担任此地太守。
在此期间,牵招联合田豫,多次击败来犯的鲜卑军,并在在其晚年之际,还识破诸葛亮意欲联合轲比能的计谋,及时阻止了双方结盟,迫使诸葛亮北伐退兵。
正是因为牵招在坐镇北疆期间,令外族闻之色变,因此,在《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就评价他为“威风远振,治边威绩显著”。
田豫和牵招,是三国时期两个并不算太出名的武将,但即便如此,照样能把外族打的满地找牙。
所以,通过他们二人也能看出,三国时期真的是人才济济,在这种情况下,外族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那些中原大佬不主动找他们麻烦,就已经是烧高香了,哪里还有胆子去入侵中原呢?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仅仅在几十年后,也就是司马家族的晋朝建立之后,那些被中原群雄打得跪地求饶的外族,却一个个耀武扬威,在中原大地上横行无忌,最终给中原带来了近百年的黑暗。
由此就可以证明,司马家族究竟是何等的拉胯。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虽说群雄们在中原打成了一锅粥,但外族却没敢在这个时候入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来了基本上等同于送死,并且还给中原的群雄们提供免费的劳动力和兵源,所以为了保命,只能是有多远躲多远,根本不敢来中原霍霍。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边患其实一直不少,北面、西面、南面都有不少的少数民族,但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其实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朝历代为了对抗这些游牧民族,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军力。有些王朝甚至因为打不过这些游牧民族,最终被灭,不过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王朝动乱期,和平稳定的中原王朝还是能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
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时候,一般是在中原王朝内乱的时候,那么为何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打成了一锅粥,却没有什么外族入侵呢?
三国时期,中原王朝内乱,到处打仗,这对于那些外族其实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为和平的中原王朝,军事能力强大,他们打不过,现在内乱了,意味着军力减弱,正是他们入侵中原的大好时机!所以说,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入侵中原的打算,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实力不行,他们不仅未能入侵成功,还被魏蜀吴三国胖揍了一顿!
蜀汉的西南蛮族其实算不上少,经常袭杀蜀汉派过去的官吏,尤其是当刘备夷陵战败后,这些蛮族更是认为机会到来了,制造了大量的动乱。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人心惶惶,所以大家暂时无暇顾及这些蛮族,不过等诸葛亮统一了蜀汉内部后,便开始了整军备战,之后便对这些作乱的蛮族展开了军事打击。蜀汉虽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可人家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啊,汉中之战时,人家就曾击败过曹操。再加上这一次诸葛亮亲自带队,更是将西南蛮族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只能和诸葛亮讲和。
诸葛亮也并不想对西南蛮族赶尽杀绝,毕竟蜀汉缺的就是人口。于是诸葛亮和这些蛮族保持了表面上的稳定,并派出大将镇守蛮族地区,促使蛮族贡献出他们的矿产资源及人口资源,蜀汉的无当飞军,其实就是从这些蛮族中挑选精英组建的。
大家都知道,东吴军队擅长水战,在陆战方面并不是非常强,完全不是曹军的对手,一个合肥城就足以让东吴数十万军队望城兴叹了。虽然吴军陆战不及曹军,但对付南方的蛮族还是绰绰有余的。东吴人口、资源不如曹操,所以孙权便让手下向南边扩张,击败了山越、山夷、五溪夷、俚人等,掠夺或者招抚这些外族人口,以补充兵源 、户口。总的来说,当时蜀汉、东吴这边的外族其实相对还挺惨的,本以为可以趁着中原王朝内乱抢一把,结果根本打不赢蜀汉和东吴。
说完蜀汉和东吴,我们再来说说曹魏这边。曹魏占据了中原,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接壤。而事实上,北方游牧民族乃是周边蛮族中最厉害的一支,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最大,不过我们在史书中似乎也并没有发现这些外族入侵成功的记录,这是为何呢?
其实倒不是这些游牧民族心好,不愿意入侵,只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曹魏更加强大而已!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大地打成了一锅粥,这些游牧民族就时时刻刻都想着入侵中原,毕竟中原实在是太繁华了。当时乌桓十分强大,准备入侵中原,于是曹操派出曹彰和田豫前去征讨,结果中了乌桓的埋伏,乱成一团。
危急时刻,田豫根据地形,让大家用战车围绕成圆形战阵,弓弩手守在里面向外射箭,使得乌桓军队冲不进来,相持许久之后,乌桓实在是攻不进去,便退走了。见乌桓撤退,田豫当机立断,命令军队追击,结果大败乌桓,鲜卑军队前来支援,也被田豫击败,自此,北方最强大的乌桓被彻底击败。
击败乌桓后,田豫被留了下来,负责镇守北疆。田豫镇守北方期间,多次利用离间计挑拨胡人的关系,使其不能结为强大的联盟;田豫还多次击败胡人作乱,曾亲率数百人冲进乌丸部落,斩杀乌丸王骨进,令胡人吓破了胆,再也不敢不听从田豫的话。田豫通过恩威并施的策略,将胡人玩弄于鼓掌之中,根本就没人敢反抗田豫,所以在田豫镇守这北边期间,胡人大致还是保持了和平的。
结语
三国打成一锅粥,却为啥没有外族入侵?你看看都是谁在镇守边疆!蜀汉是诸葛亮亲自上阵,彻底收服南蛮,东吴遇到的山贼不值一提,而曹魏面对的游牧民族虽然实力更为强大,但曹魏这边派出的田豫,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啊,无论是玩计谋还是玩实战,这些胡人根本就不是田豫的对手,有田豫这尊大神在此,又有谁胆敢作乱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ℐ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强悍的游牧民族们并不缺乏存在感觉。然而,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打下手”,没有闹出什么大动静来。
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缺乏觊觎中原的雄心,只不过有人镇得住他们罢了。
南匈奴的雄心
在大汉帝国的猛烈打击下,盛极一时的匈奴一分为二,其中南匈奴内附于汉,居住到了河套地区。
虽然内附,但南匈奴贵族身上毕竟流淌着冒顿的血脉,从来不缺乏雄心壮志。
后来羯族首领石勒的话或许也能反映南匈奴贵族的心态(羯人为南匈奴统御的民族,随南匈奴内迁):如果遇到汉高祖这样的人物,我愿意为他而战,作他的韩信、彭越,如果遇到汉光武帝这样的人物,我就与他一争高下,看看鹿死谁手。
要不要高出大动静,要看看中原有没有压得住我的人物!
后来的刘渊,就是在仔细考察西晋人物后,自认为没有人压得住他,遂开始觊觎中原。
汉末乱世之初,刘渊的爷爷,于夫罗,也是如此。
于夫罗曾帮助大汉镇压并州张纯的叛乱,随后,留在了河东地区。
在汉末乱局中,于夫罗一直野心勃勃,纵横捭阖,试图有所作为。
接下来,就看中原英雄奈不奈何得了他们了!
南匈奴所遭到的连续重创
黄巾起义爆发后,于夫罗先是与白波贼合流,侵犯太原等地,但因当时汉军民激烈抵抗,他们只能劫掠一些财物,难有作为。
不过,随着大汉王朝的崩溃,于夫罗似乎看到的新的机会。
袁绍、曹操等人发起反董卓之战时,于夫罗积极响应,联合河内张杨,加入了袁绍为首的反董联军。(后来的刘渊,也是先在西晋八王之乱中“打下手”,趁机扩充实力,寻找机会,看来这些不过都是跟他爷爷学的)
很快,于夫罗发现:袁绍试图夺取韩馥的冀州。
当时,韩馥无力保护自己,而袁绍在冀州也立足未稳,缺乏根基。
于夫罗以为有机可趁,遂劫持张杨,试图与袁绍争夺冀州。
结局是悲催的,当时的袁绍确实还不强,但手下不是没有人物!
大将麹义,率军打破于夫罗!
于夫罗被迫放弃夺取冀州的计划,逃亡黎阳,并击败了度辽将军,联合黑山贼,实力再次强大起来。
接下来,曹操成为南匈奴的噩梦。
创业之初的曹操实力还不够,但依然能打!
次年,曹操进击内黄,击败了于夫罗和他的黑山贼盟军。
刚遭实力的于夫罗,很快又找到了机会:袁术邀他一起讨伐曹操!
于是,于夫罗率领南匈奴军,与黑山贼、袁术军一起讨伐在兖州立足未稳的曹操。
结果···又是一次爆击,于夫罗和袁术再次遭遇惨败!
此后,于夫罗仍然很有存在感,比如积极参与了护送从长安逃出的汉献帝等事情。
然而,于夫罗再不敢与曹操为敌,在未经一战的情况下,他和张杨等人乖乖让曹操控制了天子。
此后,于夫罗对曹操控制的朝廷时叛时降,等待新的机遇。
于夫罗去世后,其弟呼厨泉成了新单于。
呼厨泉曾与袁尚结盟,与袁家将领高干、郭援联兵,进击河西。
这一次,他们的敌对对象仍然是曹操,但给他们致命一击的,却是另一位猛人:马超。
当时的曹操集中力量于中原,关西事务委托于钟繇。
钟繇联络马腾,马腾派马超率庞德等人前往讨伐。
马超、庞德大破高干、郭援军,南匈奴惊恐而退。
这是汉末三国时期,南匈奴人最后一次“纵横捭阖”的机会了。
完全被控制的南匈奴
曹操平定河北后,南匈奴被迫臣服,并归还了早先劫掠的蔡文姬。
216年,曹操称魏王,呼厨泉入邺祝贺。
曹操“客客气气”,把呼厨泉留了下来,让于夫罗的儿子刘豹统辖各部。
随即,曹操又将南匈奴部族分为五部:左、右、南、北、中部,各部头人都封为“帅”。
如此,南匈奴被一分为五,再难以构成威胁了。
直到···西晋时期。
汉末三国时期,南匈奴不乏雄心。
然而,此时的中原人物是不好惹的!
无论是创业之初的袁绍、曹操这样的雄主,还是尚未到巅峰的麹义、马超、庞德这样的良将,都足以击败他们!
乌桓:从“寇掠四州”到“三郡名骑”
乌桓,原是东胡的一部分。匈奴强盛时,曾依附于匈奴。
西汉时期,匈奴遭遇重创后,乌桓摆脱匈奴统治,强大起来,并数次击败匈奴人。
东汉后期,乌桓分裂为三部,各自称王,到东汉末年,一些乌桓势力很早就开始趁乱而为。
汉灵帝时,三郡乌桓元帅张纯、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就开始寇青、徐、幽、冀州,杀掠官吏百姓。
对付尚未统一的乌桓军,靠刘虞、公孙瓒就够了···
公孙瓒屡屡击败乌桓军,一不小心刷出了一个“白马将军”的名号。
后来,在刘虞、公孙瓒的打击下,张纯被杀,乌桓算是被压制住了。
丘力居的从子蹋顿很有武略,“总摄三王部,众皆从其教令”,算是将乌桓各部整合到了一起。
此后,蹋顿依附袁绍,一起击败了公孙瓒。
袁氏衰落后,袁尚逃奔乌桓,企图依其势力恢复冀州。
可以说,当时的乌桓即便无力趁机图取冀州,但屡屡犯边,使北部永无宁日还是可能的。
然而,曹操一次长途奔袭,张辽就在白狼山之战中大败乌桓军,一战斩杀蹋顿!
白狼山之战后,乌桓各部纷纷归附曹操。
曹操将三郡乌桓整合起来,由此,“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此后,虽然一些地方的乌桓部族依然时叛时附,但已不再构成大威胁了。
鲜卑:最大的威胁
两汉时,匈奴衰落后,鲜卑“尽据匈奴地”,成为北方最大的威胁。
东汉中期时,在雄主檀石隗的统领下,鲜卑“尽据匈奴之故地,东西方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各部统一,空前强大。
汉桓帝时期,夏育北征,结果汉军全军覆没!
所幸的是:檀石隗去世后,鲜卑重新分裂,势力渐渐衰微。
汉末三国时,鲜卑分为柯比能、度步根、素利三股势力。
其中,原本只是小种鲜卑的柯比能文武双全,既能打仗,又能得人,逐渐发展起来。
柯比能头脑清醒,在袁绍、曹操相争时,他与曹操控制下的朝廷交好,并以“朝廷号令”讨伐一些敌对势力,并吸纳不满袁绍的鲜卑、乌桓,甚至中原人士,并吸收了汉军先进的武器、文化,与鲜卑原有的组织、训练方式结合,“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强大军力。
在曹操将发展重点调整到南方后,柯比能开始蠢蠢欲动。
代郡乌桓造反时,柯比能与之联合,既控制该部乌桓,又视机在北方有所发展。
柯比能这个时机选得很贼:当时得曹操重点在汉中、淮南,确实没精力亲自来对付他。
然而,曹操来不了,曹操的儿子曹彰也不好惹!
曹彰、田豫北征,柯比能大败,逃出塞外!
然而,柯比能也算一条好汉,调整节奏,卷土重来。
他“复通贡献”,与曹魏修好,同时找准时间,吞并素利、度步根二部。
尽管他的企图遭到田豫的打击,但柯比能还是发展了起来。
柯比能“控弦十余万骑···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惮之,然犹未能及檀石隗也”。
随着柯比能实力的强大,该部的动作越来越大。
他曾率三万骑围攻田豫七日,此后,又诱纳度步根,并曾在娄烦大败魏并州刺史,斩杀魏国将领。
更有甚者,他与蜀汉诸葛亮联络,试图配合诸葛亮北伐。
三国后期的人物名声不及早期,但也是人才鼎盛。
曹操的儿子曹彰不在了,但曹操的养子秦朗还在!
秦朗率军北伐,击败了鲜卑军,柯比能败走,度步根被柯比能杀死,但度步根部仍然再次归降魏国。
其后,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杀了柯比能,更立其弟。
鲜卑虽强,但其内部并没有巩固,强盛与否,取决于是否有雄主。
檀石隗死,鲜卑分裂,柯比能死,鲜卑的威胁再次大减!
此后,鲜卑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他势力:基本被控制
西北的羌、氐,在东汉时的威胁很大。汉羌战争打了百年,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羌、氐,并未统一,因此,各部又通过加入各军阀势力,参与角逐。
董卓、马腾的军队中,就有较多羌胡勇士。
马超曾依靠其在羌人心中的威望,屡屡反抗曹操,但都被曹操、夏侯渊所败。
三国鼎立时期,羌人又各自支持魏、蜀,但这些羌人始终只是“被争取对象”,完全没有独自造成大规模叛乱的能力。
原因很简单:西北是魏蜀争夺的重心。魏蜀都希望拉拢、借重羌氐的实力打击对方,但却绝不允许羌氐各部失去控制。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湖南地区。
湖南地区的蛮族在东汉末年时威胁很大,曾占据长沙,甚至围攻过江陵。
汉末三国时期,湖南地区的蛮族是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争夺的重点之一。
然而,这些蛮族的立场虽影响不小,但也不能“唱主角”。
这主要还是吴蜀英雄惹不起!
黄盖为武陵太守时,城中只有500余人,蛮族趁虚来攻。
然而,只靠城中500人,黄盖就轻松击败蛮族,威慑并安抚了周边蛮人。
同样,夷陵之战时,武溪地区的蛮族曾在沙摩柯率领下支持刘备,但刘备败后,沙摩柯迅速兵败。
同时 ,三国时期的英雄不但具备相当军事才能,还多拥有杰出的政治才能。
因此,他们不但有能力威慑蛮、越,还能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比如,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后,不但能较长时间维持当地稳定,还能吸纳其中勇士,组建“飞军”。
东吴也是类似。陆逊、诸葛恪等人不但能平定山越叛乱,还能通过政治方式,使山越民成为东吴的力量。
据统计,仅在《三国志.吴书》中诸将的记载中,东吴诸将获取的山越兵就达到十几万,约占23万吴军的60%以上!
所以,黄盖在给曹操的诈降信中,就直接称孙权、周瑜试图“以山越之众抗拒中国”。
关键在人
汉末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因此,尽管内部打成一锅粥,但“蛮夷”的威胁不大。
然而,三国刚要结束,情况就变化了。
魏灭蜀后,晋代魏。
随即,凉州地区发生了秃发树机能之叛!
司马炎调兵遣将,大力讨伐。
然而,西晋先后三位凉州刺史,四位封疆大吏都为秃发树机能所破,殒命疆场!
这场叛乱发生时,虽然东吴未灭,但司马炎已经统治了原先魏、蜀两国的统治地区,其实力是远远强过三国时期任何一国的。
打成这个样子,绝对不是实力问题,而是将才问题!
司马炎之后,西晋的统治者更为昏庸,内部自相残杀。
结果,汉末三国乱世中被压制的匈奴、鲜卑、羌氐纷纷崛起,“神州沉陆”!
总的来说,汉末三国时期,内地乱成一锅粥,但“蛮夷”不能造成大威胁,关键还在统治者的素质。
就军事才能而言,无论是创业初期的曹操、公孙瓒、公孙度等军阀,还是麹义、曹彰、黄盖等人,都能战而胜之,粉碎其企图。
就政治才能而言,曹操、诸葛亮、孙权都能找到合适的政治方法,找到适当安置“蛮夷”,并与之合作的方式,能够“抚”之、“联之”,使其能够与统治者合作。
既能“征”,又能“抚”,自然能够“搞定”了。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经过两汉上百年的“调教”,那时候的大汉对周边异族还是很具有优势的,中原诸侯的一支偏师都能打的他们抬不起头,白马将军公孙瓒在诸侯中不起眼,照样是北方游牧霸主鲜卑人的噩梦,入侵中原?敢做那种梦的都被打死了。。。。。。
------------------
推荐阅读:
学校让我在学校里上过的一堂公开课的PPT教案,全都给另一个老师去市里参加比赛用,我应该拒绝吗?
27岁的自己负债35万,面对催收的压力,快压的喘不过气了,是创业还是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