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事件时,要使明军不败,须换哪个皇帝去统领50万大军?
▎∰土木堡事件时,要使明军不败,须换哪个皇帝去统领50万大军?
土木堡事件是因为赏赐与和亲问题引发的蒙明战争,土木堡的地理位置,其实还不如汉代的“白登”。
因为白登之围,汉军不缺水,被围七天也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断粮问题。
所以说,要使明军不败,我觉得应该让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来打这一仗,原因有这么四个方面。
其一、刘邦善于坚守阵地和城池,更加善于筑垒
荥阳被项羽包围的时候,刘邦的军队就用筑垒的办法,抵挡项羽的骑兵部队。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进攻受挫后,也无可奈何的率领军队后撤,结果被韩信来了一个反包围,于是乎就有了垓下之战。
其实,有实战经验的皇帝,往往比较善于坚守,毕竟是最高统治者,士兵们都想表现自己的忠诚,往往不愿意投降的。
而明英宗朱祁镇就是缺乏锻炼的“年幼无知”的皇帝。根本不知道如何防守,如何保障水源和粮食安全。
其二、朱祁镇容易上当受骗,刘邦则未必那么幼稚
明英宗到达土木堡,瓦剌军队将土木堡团团围住,水源也被也先军队占据,明军人马饥渴,明军都指挥使终夜拒敌,敌人越来越多。
后来,也先假装派遣使者来求和,王振见瓦剌兵退,居然下令将明军兵营移至水源旁边。
明军刚刚移动,也先就集中王牌精锐骑兵四面冲击,明兵争相逃命,军阵顿时溃乱,王振等高官也死于乱军之中,官兵死伤达10万余人,明朝皇帝朱祁镇也因此被俘虏。
假如是老谋深算的刘邦,他一定不会受骗上当只有被围困的人,才会求和,哪里见过占优势的人会求和,这样的雕虫小技都不能识破,实在是拿军队当儿戏。
其三、假如是刘邦,他一定会同意和亲来解决问题,其实蒙古也先早就想和亲
开始,也先想为儿子求娶明朝公主,以便可以夸耀于蒙古群雄之中,明朝千户马云、马青、吴良等私下许诺,并说还要送也先美女。
但因明朝有重开大宋天的“不和亲”意识,明朝翻译官马云、马青事后未敢将此事奏报明廷。后来也先贡使至北京求婚称:“此聘礼也,”明廷答复:“诏无许姻意”。
也先开始以为通婚成功,方才遣使贡马作为聘礼,结果却大失颜面。事后也先以明朝刁难贡使并撕毁婚约,以及随意克扣岁赐银两为由,大规模集结军队,出兵进攻明朝边境地区。
可以看出也先原本就有和亲的意愿,假如是刘邦被困土木堡,相信用一个漂亮的公主就可以解决问题。
其四、假如是刘邦,他一定会送很多金银财宝,事实上蒙古军非常贪财
据土木堡的幸存者李贤之《天顺日录》记载:
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意思是说,蒙古军非常贪财,没有专注于多杀明军,所以明军死得少,伤得多,很多战略物资全被蒙古军队满载而去。
可以说,蒙古族非常类似匈奴,贪财与好色,几千年也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要是刘邦在土木堡,估计不用50万军队,只要一个假公主和一些金银财宝就可以脱险,要使明军不败,也就这么简单。
▎°土木堡事件时,要使明军不败,须换哪个皇帝去统领50万大军?
昨天刚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对比明英宗亲征和宋真宗亲征的区别,其实土木堡之变,要让大明不败,能换的皇帝多了去了,这里咱们就把宋真宗换上去吧,在这里说一下,土木堡之变明军是号称五十万大军,实际上也就二十万左右。
瓦剌在公元1449年率兵南下时,如果宋真宗得知了消息,他第一个反应应该是能不能息事宁人,给点钱让瓦剌退兵,但是这肯定会遭到朝臣们一致反对,从明朝建立之初就没有君王这么怂的,只不过宋真宗是个比较保守,谨慎的人。
王振如果要迎合他,多半会建议让宋真宗调兵遣将讨伐瓦剌,而不是让他亲征,因为宋真宗的性格较为懦弱,肯定不会像朱祁镇有亲征的念头,所以土木堡之变在源头上就会被杜绝,但是王振也就没机会立功了。
在土木堡之变中,瓦剌一方部队近三万人,后来在北京保卫战中,瓦剌也不过十万人,在正常情况下,瓦剌军队根本无法对大明构成威胁,大明会战败,主要还是因为朱祁镇瞎指挥,宠信宦官王振。
朱祁镇
而我们从宋真宗亲征的过程中,就可以知道宋真宗是个非常谨慎的皇帝,最后是被寇准这群人逼着去督战的,他不会像朱祁镇那样偏听偏信,所以并不会出现王振专断的情况。
即便朱祁镇擅自更改行军路线时,和他随行的大臣,将领们,也曾三番五次的提醒朱祁镇,但是朱祁镇听不进去,而如果换宋真宗亲征,他最怕的就是自己遭遇危险,所以当随行的大臣给他提出警告时,他肯定会在第一时间选择撤退,或者到安全的地方休息。
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是军队组织不当,如果遇到宋真宗这样过于谨慎的皇帝,显然部队出征会以防御为主,他考虑到自己的安全,也会积极听取将领们的建议,虽然背景相同,但是土木堡之变绝对不会重演。
宋真宗
▎✒土木堡事件时,要使明军不败,须换哪个皇帝去统领50万大军?
土木堡之变
大明王朝土木堡之变是永乐皇帝的重孙子,明朝英宗皇帝最大的二个污点之一一个污点。另一个大的污点就是诛杀大明功臣于谦。
朱祁镇并不是一个会打仗的皇帝。他并不像他的父亲或者曾祖一样。
他过于听信太监王振之言和加上明军出兵仓促没准备好太多相关准备
英宗这个蠢货过于信任王振这个太监随意更改作战目前和返回北京的路线。
结果在宣府附近的土木堡被蒙古军的围攻。并且明朝英宗皇帝被俘虏。
辛好有忠臣于谦拼死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方不至于明朝成为第二个南宋
也正因为这样也先才被迫送回英宗
深思之过,究其原因,
土木堡之所以失败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明朝的英宗皇帝不会打仗,居然不听从会打仗的将军的意见偏偏听一个太监的。
让谁去可以打胜仗
我个人有三个推荐有
一,
洪武皇帝朱元璋
二,
永乐皇帝朱棣。
三,
正德皇帝朱厚照。
一个开创大明王朝
一个将北元打成三大部落
一个主动出击进攻蒙古小王子而大胜
这三人随便一人完爆蒙古
▎★土木堡事件时,要使明军不败,须换哪个皇帝去统领50万大军?
不是换哪一个皇帝去统领五十五大军,而是,根本没必要由皇帝御驾亲征。
土木堡之前明朝,对蒙古各部是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明朝本身又是名将辈出,兵精粮足的,不愁没有统帅。没必要让一个皇帝去碍手碍脚的,还得派兵保护你的安全,影响战术安排。
除了少数几个武功军事能力很强的皇帝,其他的根本没必要御驾亲征。连秦始皇都没怎么御驾亲征过。除了开国皇帝,其他的皇帝御驾亲征大多因为好大喜功,实则就是碍手碍脚。
土木堡之变明军失败的主意原因就是皇帝御驾亲征,致使打乱了军事部署,让瓦剌抓住机会,逆转强弱。
▎⇍土木堡事件时,要使明军不败,须换哪个皇帝去统领50万大军?
我们要知道,土木堡之变中明军遭遇惨败,并非明军战力不行,而是明军统帅不行 。如果要让明军在土木堡事件中凯旋,无论是替换成明朝其他皇帝还是以往朝代的皇帝,我们有很多人选。
土木堡之变
蒙元败退北方后,分裂成了东西蒙古,互争雄长。东蒙古中,瓦剌与鞑靼部又相互征伐,自马哈木以后,鞑靼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马哈木之子脱欢兼并鞑靼部众,统一了瓦剌,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绰罗斯·也先在其父亲脱欢手中接过瓦剌的汗位,而也先比他父亲还有野心,也更加聪明,在他统治期间,瓦剌达到极盛,雄据漠北。
虽然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是鞑靼名义上的可汗,也先只是鞑靼的大石(太师),瓦剌的领袖,但鞑靼的实权都掌握在也先手中,脱脱不花只是被架空的一个傀儡。在1450年到1453年间,也先击败脱脱不花后通过控制部落酋长以加强汗位和向东联合及兼并其他部族,在1453年僭称大元天圣可汗,建号“添元”。其势力所及,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南西伯利亚,南临长城,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形成了空前庞大的游牧帝国。
也先在承袭瓦剌领袖后,野心膨胀,不断联合兼并其他蒙元部落,而明朝边关守将很早就发现了也先的动向和其野心,但每报与明英宗,明英宗均回以置之不理,由此明朝眼见瓦剌日益壮大。后也先以互市贸易为由屡次侵扰明朝边境,因为自明成祖朱棣以来明朝皇帝对待蒙元残余势力皆有御驾亲征的成例,所以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不听朝官劝谏决定亲征瓦剌。
明英宗亲率明朝精锐50万浩浩荡荡出关欲与瓦剌决战于边境,但得知也先已经做好了作战准备,明军失了先机后,明英宗便决定拍马东返回京,而太监王振想让明英宗临幸他的家乡耀武扬威一番,又怕军队甚众踩坏庄稼,于是频频更改行军路线,以至劳师远征,人疲马乏,再加上瓦剌的屡屡袭击,回京路上明军不断损兵折将,最后残余部众被困于土木堡,因瓦剌诈和退兵,明军掉以轻心,饥渴的明军在去河边取水时秩序大乱,被瓦剌一击而溃,皇帝被俘。
这是一场战争菜鸟给老鸟送人头的真实案例。从整场战役的动员到结束可以看出,敌我兵力悬殊,明英宗仓促统领大军出关,不但粮草跟不上,而且还在敌人眼下兜圈子,视战争如同儿戏。虽然明军人多势众,但始终毫无战术可言,遮天蔽日的明军被拉成长长的一条线,首尾不能相顾,出了边塞,完全暴露在敌人的刀锋之下,而且频繁更改行军路线,致使人困马乏,军心涣散,浩浩荡荡五十万精锐竟被区区两三万人直追猛打,大同、宣府也相继失守。接临关塞,却不驰军入驻休整,躲避敌人可能的袭击,竟选择在野外扎营,粮草既不济,驻军处选在高地,又无水源。马谡失街亭已成前车之鉴,不成想后车仍覆。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自己已先溃散,那还需要敌军最后一击。
明英宗不仅断送了明朝精锐五十万,折损了明朝诸多将帅,还使明朝京都差点不保,明朝气运也近乎断送于一人之手,真不枉明英宗一世之“英”名。
这场战役起得仓促,败得窝囊,虽然气势汹汹,却是小打小闹,非如此“英明”皇帝不能发动。
如果要使明军凯旋,我们可以替换哪些皇帝来指挥这场战役呢?
1️⃣明成祖朱棣
自朱棣被册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一直经营北方,与北元多次交战少有败绩,在北方颇具声望。因建文帝厉行削藩而发动靖难之役,后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明成祖一生文治灿然,武功赫赫。迁都北京控制北方,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积极经营南海地区,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他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如果让明成祖朱棣为统帅,即使也先是战争老手,但在朱棣面前,区区三万人何足道哉!
2️⃣元太祖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一生骁勇善战,铁蹄所向,踏破了很多国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国家。
横空出世的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世儿孙们以总数不过30多万人的军队,在50多年的征战中,相继灭了40多个国家,征服了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总数达六亿之多,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疆域最辽阔的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稳定时期的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西抵波兰、匈牙利,北至俄罗斯,南达中南半岛。现在整个亚洲的陆地面积(包括所有岛屿)不过4400万平方公里,而蒙古帝国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500万平方公里,占当时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还多。如果成吉思汗愿意在土木堡与三万瓦剌兵对阵,那可真是雄狮战鬣狗。
3️⃣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武将世家,早年追随郭威南征北战,后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凭借战功官居高位,受命驻扎北方抵御契丹,旋即“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称帝后亲自统兵消灭了南方诸多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国大部统一。
4️⃣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自小就展示了他惊人的军事奇才,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他四处征战,歼灭了威胁唐朝的各个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晋封为秦王后,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世民功勋卓著,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而唐高祖李渊没有调和好二人的关系,李世民为自保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不久,逼迫唐高祖退位,李世民继立为帝。
李世民称帝后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李世民被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5️⃣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是汉朝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即位前的汉朝一直尊崇道家无为思想,与百姓休养生息,对外一贯采取和亲忍让政策,因此,汉朝年年深受匈奴的侵扰和敲诈。汉武帝亲政后,他开始推崇儒家“有为”学说,颁布推恩令削弱打压日益壮大的的诸侯势力,解除了国家内部危机,于是开始着手剪灭周边的敌对势力。汉武帝统治期间,想方设法不停地“攒钱”,不断地“征伐”。先是收复东瓯、闽越等南方割据势力,南方平定后大举讨伐匈奴,致使侵犯汉朝百年的匈奴望北而逃,不再敢窥伺汉朝神器。他在位时期对外征伐打出了汉人的千秋自信。
汉武帝虽然没有亲自统兵讨敌,但他本身就是一位战略战术大师,卫青霍去病二人俱是他调教出来的。
瓦剌的打法和当年匈奴一样都是快打快攻,对阵瓦剌如同对阵匈奴,汉武帝刘彻本身就是一名行家。
6️⃣秦始皇嬴政
十年之间扫灭六个强悍的战争机器,结束了数百年的列国纷争,向南征服百越,向北挞伐匈奴,修建长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真正实现中华大一统,首创皇帝制度并开启了封建时代。被称千古一帝。
当时明军完全碾压瓦剌军队,更何况明军兵力是瓦剌兵的十多倍。其实要在土木堡打败瓦剌,只需要把军事统帅替换成一个稍微正常一点的武将或皇帝即可,杀鸡焉用牛刀,用不着搬出这些“大佬”。你们觉得还可以派哪些皇帝上场呢?
------------------
推荐阅读:
交通事故我全责,伤者还在医院治疗,现在伤者家属打电话让我出护理费、生活费,我该给吗?
洛阳,南宫仆射,轩辕青锋,姜泥,谁最有希望成为天下女子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