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想要整明白两个问题,就要搞明白什么是谥号,什么是庙号。
正常来说所有君王都有谥号(一般地位高的文人武将也有谥号),是在人物死后对于其一生的评价,我们给一个词叫“盖棺定论”,这也是鞭策君主的一种文化制度,为了死后有一个好的名字,很多君主在位时能够有一种无形的文化束缚。
既然是评价就有好坏,好的评价就是"美谥",一般的就是"平谥",不好的就是"恶谥",一般诸如文、武、明等等,总之名字好听一点的都是好的谥号;而一些诸如宣、平、和这样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的就是平谥;像殇、哀、厉这样的就是比较差的也就是恶谥。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谥号都是比较公允的,有一些君主都被给了恶谥,但是到了后来,君主权威的加强,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即使是死后,也要加上一些美谥,凡是给先帝上恶谥的,儿子大多不孝顺。
再来说庙号,庙号在商朝时期和谥号是一同存在的,只不过周朝建立后只恢复了谥号,而没有恢复庙号,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君主都没有庙号。
一直到汉朝时期,才恢复庙号,按照周礼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过了七代就把他从祖庙中迁出去,但是如果有了庙号,就会一直待在庙里。
正常来说,庙号是有着先后排序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一般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剩下都为宗。
所以在炒作完谥号后统治者又开始玩起了庙号,庙号不像谥号,可以随便评选,相对谥号来说更公允一点。
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因为这时候不是每一个君主都有庙号,唐朝之后开始称庙号,因为庙号已经普及了。
很多人肯定会问,那么明朝时期为什么称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而不是称他们的谥号和庙号,就是因为谥号和庙号都太多了,年号相对来说更客观中立,不掺杂评价,尤其是明清两朝年号一般不会总换。
纵横总结起来就是,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称谥号,唐朝之后的皇帝称庙号,但是明清时期除了有祖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外,都常用年号。
再来说回正题,杨坚的谥号是隋文帝,也是广泛的称法,然而杨坚也是有庙号的,杨坚的庙号是高祖。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不称太祖皇帝,而成高祖皇帝,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大部分的开国皇帝如汉朝刘邦是汉太祖,宋朝赵匡胤是宋太祖,明朝朱元璋是明太祖,清朝努尔哈赤是清太祖,然而杨坚却称为高祖,这又是为何呢?
这里面不光是看是不是开国皇帝,还要看是不是白手起家,正常来说创立基业是太祖,功劳高者为高祖,很明显,隋朝的杨坚和唐朝的李渊尽管都是开国皇帝,但是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有着庞大的血亲基础。
杨坚本身出自关中高门弘农杨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家族,杨坚的父亲杨忠更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在西魏和北周时期都是身居要职的官员,并且有自己的地盘,这才是杨坚建立隋朝的基础。
因此杨坚称帝后,追谥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而杨坚的谥号只能是文,庙号只能是高祖。
再来看李渊,也是北周的贵族,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也是北周柱国大将军,李渊在袭封唐国公后最后推翻隋朝称帝的,从这一点来说,李渊称自己为高祖,也算合情合理。
隋唐玩的是贵族政治,杨坚和李渊相对于刘邦和朱元璋,缺少的是一个白手起家的机会。
▎╄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这是谥号与庙号的问题。具体的情况可以看我的回答中关于庙号与谥号、年号的回答。
先说一下杨坚的谥号与庙号,再简介一下谥号与庙号
1、杨坚的谥号与庙号
杨坚谥号“文”,庙号“高祖”。太祖另有其人
隋文帝是杨坚的谥号称呼,因为此时谥号字数还比较少,所以后代人为了方便纪年与称呼,依然延续传统称呼谥号。
那杨坚庙号为什么不是太祖而是高祖呢?
通常开国皇帝庙号多为太祖或者高祖,但是这两者有区别。
开国皇帝谥号为太祖者多为祖上没什么基业,白手起家的第一位开创者。比如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称呼他汉高祖,并不是因为他的庙号是高祖。)朱元璋(明太祖)
开国皇帝谥号为高祖者,通常将太祖追封到自己祖上某一位开创者或者中兴者。
对于杨坚来说,并不是其家族事业的第一位开创者,杨坚是贵族二代,其父亲杨忠为北周十二将军之一。所以其篡位之后,将太祖的庙号追封给他的父亲杨忠,自己的庙号的为高祖。同样情况的还有李渊其追封自己的祖父李虎为太祖,自己庙号高祖。
所以杨坚无论从哪个传统上讲都不可能称呼为“隋太祖”
2、唐之前称谥号,唐之后称庙号,明清称年号。XX帝,XX王多为谥号,庙号称“祖”与“宗”,祖有功宗有德
唐之前多称呼谥号,用谥号来评价一生功过。而且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庙号,对于庙号的给予非常严格,非有大功德不能拥有,比如西汉11位皇帝,只有四位拥有庙号,元、平、成三帝死后配享太庙,结果最后又被废除,可见严格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动乱,庙号也开始泛滥,到了隋唐基本上除了亡国之君,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于是隋唐之后对庙号放宽限制。
唐朝之前,谥号多为一两个字,称呼上比较方便,但是从唐朝之后,皇帝的谥号开始增加,称呼起来变的麻烦。就改称庙号。
比如:
李隆基:庙号唐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哪个方便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对于杨坚的称呼隋文帝,是因为他的谥号是文帝,延续历史传统对于皇帝的称呼。而杨坚庙号是高祖,因为其不是家族兴盛开创者或者中兴者。
▎➪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这涉及我国对帝王称呼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用谥号称呼唐朝以前的皇帝,用庙号称呼唐朝及以后的皇帝,还有一些被废或者早夭的皇帝没有谥号庙号的咋办?那就以废帝或者少帝称呼。
称呼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皇权的加强,因为谥号和庙号都是盖棺定论,是体现臣子对已故帝王褒贬的一个缩影。
在最开始,较为客观地给皇帝议定谥号庙号,有为之君上美谥,有庙号;平庸之君上平谥,无庙号;昏聩之君上恶谥,无庙号。但到后来,臣子越来越谄媚,几乎所有皇帝都是美谥,而且谥号越来越长,庙号也成了标配,以庙号称呼皇帝就更为方便了。
说回杨坚,他的谥号是文皇帝,并不太长,按照习惯,称其为隋文帝是很正常的,就像汉武帝一样。至于庙号,杨坚是有庙号的,只不过不是太祖,而是高祖,用庙号称呼他就是隋高祖,可就像汉武帝是汉世宗一样,隋高祖这个名头并不为人所熟知。
谥号的大幅度延长是在唐朝,而在此之前,庙号已成标配,因此从唐朝开始就转用庙号称呼皇帝,杨坚被称作隋文帝是很正常的,跟唐玄宗一样正常。
至于题主所说的隋太祖,那是杨坚父亲杨忠的庙号,虽然杨忠没有当过皇帝,但他却给儿子打下了基础。
杨忠是北周大将,多次率军打败北齐军队,封随国公,杨坚将家业做大做强,可根源却是在杨忠这里,是他给了杨坚参与北周核心朝政的机会,并最终称帝建国。
庙号的议定标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就是开创之功,尤其是太祖,往往是给最早开创一个国家基业的人,比如刘邦白手起家,他的庙号就是太祖,只不过跟谥号高皇帝搞混成了高祖而已。
杨忠白手起家,称太祖是很正常的,之后的宋太祖、明太祖这些都不是生来就有一方地盘的,地盘是他们打的,所以称太祖。
像曹魏和唐朝的情况就跟隋朝很类似,曹魏的江山是曹操打的,所以曹操是太祖,曹丕只是高祖;唐朝的最初受封者是李虎,所以李虎是太祖,李渊是高祖。
▎✶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杨坚既可以被称为隋文帝,也可以被称为隋高祖。而隋太祖另有其人,他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我们知道开国皇帝中有的称太祖,有的却称高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要考虑到开国皇帝的家世。
如果是官二代,也就是说受祖上荫庇的人建了国,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父亲追认太祖这个庙号,意思是创基立业,所以杨坚建国后给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加庙号太祖,而他本人的庙号则是高祖,意思是开国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渊也是这种情况,他的父亲李昞的庙号是太祖。杨坚和李渊的祖上都是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他们的建国很得益于这个身份。
如果建国的是一个穷二代,那么太祖这个庙号就直接加在开国皇帝的身上,而不会向上追加,毕竟祖上实在没有立功。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就属于这一类。至于刘邦为什么流传下来的称呼不是汉太祖而是汉高祖,恐怕就是太史公的功劳了。
既然杨坚的庙号是高祖,为何世人多称他为隋文帝而很少称其为隋高祖呢?这就考虑到古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问题。
庙号和谥号早在周朝就已经完善,只是后来一度被秦始皇废掉,到了汉朝才开始重新使用,但当时的庙号和谥号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能拥有庙号的皇帝还很少,因为庙号主要关系到祭祀的问题,因此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不会有庙号。而谥号则不同,谥号更多的是一种盖棺论定,就是皇帝去世后得到的一种评价,一般所有的皇帝都会有谥号。也就是说谥号常有而庙号不常有。
因此在隋唐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就会用谥号,而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高祖,固称其为隋文帝。
杨广的谥号就比较复杂了,这位隋朝的亡国之君至少有三个谥号,一个是洛阳的皇泰主杨侗定的明皇帝,从这里来说可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另一个是窦建德定的闵皇帝,可以称呼杨广为隋闵帝;还有一个就是李渊定的是炀皇帝,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隋炀帝。前两个因为建立的政权很快灭亡了,因此给杨广定的谥号没有得到承认。同时杨侗给杨广定下的庙号是世祖,这个也没有得到承认。
庙号和谥号在唐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开始不断的追加。四姑娘拿李世民来做一下说明,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和隋文帝是一样的,本来可以被称为唐文帝。
但是他的谥号被追加了好几次,唐高宗李治最初为父亲定下的谥号是文皇帝,后来加谥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时期又给李世民加谥两次,最初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后又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总不能称其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吧?实际上这种加谥自唐高祖李渊就开始了,李渊最终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后来的皇帝也是如此,谥号都很长。
也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的称呼改为庙号,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
▎✐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唐朝以前帝王用谥号,唐朝以后的帝王用庙号或者年号。杨坚叫隋文帝,这个“文帝”是他的谥号,如果称为隋高祖,那么“高祖”就是他的庙号。简而言之,古代帝王死后的称谓有三种,一是谥号,也就是后世对他一生的功过德行的总结;二是庙号,也就是他在本王朝中的辈分;三是年号,也就是他生前使用的纪年年号。举个例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贞观李世民,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是李世民的谥号;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显示的是他在李唐皇朝中的辈份;贞观则是李世民在位时的纪年年号。
隋朝及以前的朝代,帝王都用谥号来表示,那时的谥号相对公正客观,一般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来总结帝王一生的功过是非。比如隋文帝的谥号“文”字就是一个十分肯定的谥号,文在谥法中的解释为: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一般在政治制度上有创新的皇帝谥号都是文,比如周朝的开国之君姬昌谥号为周文王,西汉第三位皇帝刘恒的谥号为汉文帝;在对外战争中有突出贡献的帝王一般谥号为武,比如实际完成推翻商朝任务的姬发被谥号为周武王;击败匈奴的汉朝皇帝刘彻谥号为汉武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故他的谥号为文;杨广死后则被谥号为隋炀帝,这个“炀”的意思是短折不成、好内远礼、去礼远众,是一个恶谥。
嬴政统一华夏后,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如果要给秦始皇一个谥号,那么一定是秦文武帝!西汉建立后恢复了谥号制度,刘邦的称号一般是汉高祖,谥号是高皇帝,高祖是刘邦的庙号,高皇帝是刘邦的谥号!唐朝建立后,皇帝的谥号一定是美谥,且越来越长,不便记忆,也不便传诵,故采用庙号代替谥号来称呼,但是谥号一定是有的,只是太长了。谥号最长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谥号有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唐朝、宋朝、元朝三个朝代的皇帝都是用庙号来称呼,明清两朝则独树一帜,他们采用年号来称呼帝王。比如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一般都称他为洪武帝,其实洪武两个字是他的年号,用来纪年的,比如洪武十年、洪武二十年等。同样的道理,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皇帝的称呼也是年号,用来纪年的。从谥号制度变成庙号,从庙号变成年号,这反应了皇权的一步一步加强与专制,比如说谥号制度下臣子是可以议论君主的,庙号制度下皇族内部是可以议论君主的,年号则是谁都无法议论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