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让蒙古彻底臣服?
▎♤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让蒙古彻底臣服?
不仅仅是明朝,历朝历代除了原本就出身于草原的王朝,其他的中原王朝大多都对于北方草原的边患疲于应付,强的时候猛打一顿,更多时候处于防守乃至于被袭扰的状态。
汉朝有匈奴,南北朝有柔然,隋唐有突厥,宋朝先后出现契丹、女真与蒙古,尤其是蒙古崛起之后,入主中原建立起元王朝,只不过并没有维持多久。
明朝建立以后攻破元大都,但元朝皇室北遁,并未被根本铲除,称作北元。
而后的蒙古,主要分成瓦剌、鞑靼与兀良哈三大部分,在其内部还分成诸多的小部族,可就算是这样的蒙古,始终都是明朝的一个心腹大患。
明朝两百多年,对于北方的这个巨大威胁一直都感到头疼。
最艰难的还是英宗时代,皇帝直接被瓦剌俘虏,瓦剌大军直接攻到了京城外围,虽然最后也算是有惊无险,但蒙古的问题长期都没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然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威胁中原上千年的漠北突然就消停了,甚至于愈发衰落不成气候。
清朝能驯服蒙古而明朝不能,关键在于一个会用软刀子,另一个只会来硬的。
明朝无法解决蒙古问题
在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当中,明朝是极其罕见从南往被打的一个,这十分难得,但是明朝虽然驱逐了元朝,可其有着先天不足,无法真正应对北方的边患。
说起明代的防御体系,不得不说的就是明朝的卫所制。
明朝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卫所,这有点类似于唐朝时代的府兵制,不过明朝的卫所与唐朝的府兵有个极其显著的不同,那就是士兵的属性。
唐朝的府兵更像是屯兵之下的自耕农,他们战争时期是士兵,但平时并不受约束,所以太平时期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唐朝的府兵也比较成功。
然而明朝的卫所制之下,军户身份世代世袭无法改变,而且他们只能生活在固定范围,田地还归于卫所不归自己,这么一来就造成了很多的问题。
明朝后期大量卫所出现田地兼并,军户被欺压奴役,导致军户出逃与战斗力剧减,朝廷只能贴钱养卫所,但这又造成了巨大财力负担,而且军队的战斗力仍旧没得到提升。
刚开始的时候,倒是也没什么,朱元璋乃至于朱棣时期,明朝的卫所制虽然很多问题,但明初保留下来的强悍仍旧在,这才有了洪武、永乐时期多次的北伐。
但接二连三的北伐,也把明朝的精锐损失得七七八八,尤其靖难之变中,为了夺权的朱棣抽调大量北方精锐,导致明朝北界内撤,对于蒙古的防御也愈发虚弱。
蒙古虽然整体上人数不多,力量不强,但蒙古铁骑的机动性非常强,他们化整为零,对明朝往往采取游击战,而这种消耗是明朝很难承受的。
明朝的北伐往往是大规模的,可组织大兵团作战,后勤是巨大的难题。
蒙古对付明朝,一般就是敌疲我打,敌进我退,反正蒙古人习惯了游牧,与明朝出兵巨大的成本比起来,蒙古对明朝的袭扰作战,要容易很多。
永乐时代的北伐成效并不算多明显,鞑靼没被平定,反而让瓦剌做大,而且明朝也因此消耗极其巨大,所以到了宣宗时期明朝全面战略收缩,下西洋停止,同时从安南撤军。
明英宗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这个时候北方强悍的瓦剌直接将明英宗俘虏,而且经过英宗的这么折腾,明朝的三大营与大量的精锐,全都消耗殆尽。
北京保卫战获得成功,但是在此之后,明朝的军力,已经很难再大规模去对付蒙古。
更何况,明朝自身的其他麻烦事儿也一大堆,比如东南沿海的倭患,朝堂上的各种倾轧,都无日无休,而且对明朝皇帝来说,永乐大帝都没解决的麻烦,自己实在没那个能耐。
再者,中原王朝有个传统,那就是“王道”,戎狄蛮夷,只要称臣归顺,那么就不应该下狠手将其完全铲除,这成了个很大的麻烦来源。
明朝强盛占优势的时候,蒙古通常主动示好,可一旦明朝衰弱,蒙古就加强袭扰进攻,但眼见风向不对,也可以立刻和谈,只要示弱,那么自恃天朝的明朝,就不会再多做追究,
整个明朝时期,蒙古问题一直都没能得到解决,当然除了前期,蒙古大多数的时候对于明朝也并没有造成多么大的威胁,只不过明朝长期处于防守状态,这很吃亏。
清朝三把软刀子搞定蒙古
说起清朝时期满洲与蒙古的关系,有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满蒙联姻。
原本女真崛起与大明作对的时候,力量还是弱小,所以努尔哈赤想着联合蒙古,而进行联盟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联姻。
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大量蒙古贵女嫁入满洲皇室,而也有许多的满洲宗女远嫁蒙古,清朝的后宫当中,出身蒙古的后妃比比皆是,清代的皇帝也大多有蒙古血统。
像是著名的孝庄太后,其就出身蒙古科尔沁部,顺治帝与后来的皇帝,自然也有了蒙古血脉。
皇太极的九位后妃之中,有六个来自蒙古,他自己还将十个女儿都嫁给了蒙古贵族。
整个清朝的满蒙联姻多达586次,到乾隆时期达到高峰状态,这样的联姻使得蒙古与满洲之间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这被称作“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清朝皇帝看重蒙古,而蒙古大量的王公也都迎娶了清朝的宗女,他们的孩子也大多都带着满洲的血脉,这么一来,想要互相为敌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
如果仅仅是通过联姻,自然是不可能完全驯服蒙古,至少清朝不这么觉得,毕竟以往朝代的和亲也很多,但效果也不是多么明显,要打的时候还是会打起来。
于是清朝有了第二个法子,叫做“分封以制其力”,这个法子有点类似于汉朝的推恩令。
蒙古分成很多的部落,各部落一盘散沙就难以强大,当年蒙古强盛,就是因为成吉思汗将各部落统一了起来,如果要蒙古难成气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无法统一。
清朝想清楚之后,就在蒙古推行“众建诸侯”的办法,大规模册封蒙古贵族王公,划定他们的辖区与部落范围,让游牧的蒙古变成驻牧制,在一个地方固定下来。
与此同时,与清朝更加亲近的漠南蒙古,施行盟旗制度,与内地的府州县类似。
这么一来,使得蒙古草原上的部落们彼此之间失去了有效联系,其牧场不能随便迁移,而且各部落直接由清朝管理,使得蒙古各部变成散沙状态,难以握拳。
最后,清朝还想了个其他朝代怎么都想不到的办法,那就是“崇释以制其生”,说简单点就是强行在蒙古推行黄教,让蒙古家庭出男丁出家为喇嘛。
做了喇嘛,可以享受很多的权益,但与此同时也就不能人丁繁衍,而清朝规定所有有男丁的蒙古家庭,都要有足够比例的男丁去做喇嘛。
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大量精壮年男子都出家了,沉重的体力劳动自然也就落到了蒙古女眷身上,这些都使得蒙古地区的人丁增长出现倒退,人口反而越来越少。
而且清朝严禁蒙古与中原汉地之间进行交流往来,很多的先进技术都不能到达草原。
历经清朝两百多年,蒙古地区的人口从明朝后期的上千万,锐减到清末的一百来万。
清朝对付蒙古根本不像明朝那般一昧怀柔或者一昧用强,而是用极其锋利的软刀子,使得蒙古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搞定,并且这一切都做得悄无声息,很难察觉。
▎Ⓦ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让蒙古彻底臣服?
大明花了两百多年时间,一直搞不定蒙古。
后金(清)则仅花了十余年时间,就征服了蒙古,并将这种关系一直维系到大清灭亡。
其中差异,究竟何在呢?
大明的方略
大明对蒙古的方略,总结下来为两句话:“用夏变夷”,“以夷制夷”。
所谓“以夏变夷”,就是将能够直接搞定的蒙古部族内迁,用“以夏变夷”的方略安置。
大明是从蒙元手中夺取天下的,因此,在朱元璋看来,无论是留在内地的蒙古民,还是在草原的蒙古民,都是大明需要从蒙元手中接过的臣民。
朱元璋的思路是:通过继续北伐,讨灭北元残余势力,然后将降服的蒙古各部族内迁,“以夏变夷”。“使之服中国圣人之教,渐摩礼仪,以革其俗”。(《明太祖实录》)
然而,朱元璋数次北伐,虽屡获大胜,但始终无法完全实现。
此后,北元灭亡,蒙古分为三部。
自朱棣开始,遂改为采取“以夷制夷”的方略,即拉一个打一个,削弱敌人。
以夷制夷的方略,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
到明朝末年,大明以蒙古右翼压制蒙古左翼,甚至拉拢女真以钳制蒙古左翼。
当然,在大明衰落,蒙古也分裂后,大明利用蒙古游牧经济单一,依赖“互市”的特点,以“互市”为筹码,使一些蒙古大封建主接受大明册封的世袭王位,试图以此“搞定”蒙古。
然而,搞来搞去,大明始终无法搞定蒙古,却是女真人“搞定”了蒙古。
大明方略无法成功的原因
1、没有适合的统治之方。
朱元璋的“用夏变夷”之法,确实取得了相当成绩。尤其是对盘踞云南、辽东的蒙元残余势力。
然而,此法之所以能在云南、辽东成功,是因为这些地方也适合农耕。
而草原则不同,受降雨量影响,该地没有农耕条件,古代只能发展单一的畜牧经济。
对于“逐水草而居”的草原人来说,“用夏”之法根本不适合!
所以,北元灭亡,草原各部仍然不认大明天子为草原“大汗”,依然与大明为敌。
这就注定了,大明不能因俗而治,没有机会将其纳入大明版图。
2、以夷制夷,只能收一时之效,不能实现长期安定。
明成祖雄才大略,五次亲征漠北,联此击彼,拉一打一,沉重打击了草原力量,短期效果极佳。
然而,五次亲征中,四次以鞑靼和兀良哈为作战目标,只有一次以瓦剌为目标,其结果是:鞑靼衰落,瓦剌渐强。
成祖以后,瓦剌强盛,甚至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并围攻京师,使大明由盛转衰。
成祖雄才大略,尚且如此,何况大明中后期的帝王们呢?
以夷制夷,其收效注定是短暂、局限的,注定是不能实现长期安定的。
3、经济手段虽有一时之效,但没有抓住草原经济的分散特点。
草原以单一畜牧经济为主,依赖与大明的“互市”。
大明以“互市”为筹码,拉拢一些蒙古大封建主,赐其王号,给印、授敕、赐衣,允其世袭,试图以此获取安定。
然而,草原的游牧经济是分散的。草原各部利益各不相同,彼此分裂。
因此,即便通过“互市”拉拢了大封建主,依然有其他部族侵犯边疆,大明始终不能获取真正的、稳定的安定。大明的“互市”,只能换取局部地区(如宣府、大同)的较长时间安定,却不能获取整个漫长边境线的安定。
如此,大明花了200多年时间,非但不能征服草原,连长期安定也无法实现,可以说是“搞不定”蒙古。
后金(清)使蒙古长期臣服
后金(清),则在入关之前,就已使蒙古臣服。
几乎在后金崛起的同时,蒙古的林丹汗崛起。林丹汗凭手中八大营二十四部的实力及大明的支持,也企图统一蒙古。
努尔哈赤、皇太极遂拉拢试图摆脱林丹汗的蒙古各部,与林丹汗及其支持者展开竞争。
1627-1635年,皇太极三征林丹汗,彻底击败了这个最大的对手。
在此前后,许多蒙古部族归附了后金。
皇太极遂划分各部的放牧地、财产、居民,并在保证各部贵族特权的基础上推行后金法令。
由于归附者日子过得好,归顺的蒙古部族越来越多。
1636年正月,各部在沈阳举行大会,承认皇太极继承蒙古大统,以博克达汗。
到清入关之前,大部分蒙古部族已归附,成为大清的一部分。
此后,终大清一世,蒙古始终臣服于大清。
后金(清)使蒙古长期臣服之因
1、后金(清)有统治之法。
北元灭亡,蒙古各部仍与大明为敌。而林丹汗覆灭次年,皇太极就成了蒙古各部的“博克达汗”。
最关键的差异在于:后金找到了治理草原的办法。
如努尔哈赤对喀尔喀贝勒所说,“两国语言不同,但衣服、各种生活习惯皆相同,像一国一样”。
后金政权的畜牧业比重极大,非常熟悉游牧经济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游牧文化、游牧政权的特点。
因此,皇太极很快就可以对归附各部推行后金法令,建立行政机构,确立起牢固的君臣、主从关系。
后金将八旗制度推广到蒙古各部,形成了盟旗制度。
盟旗在不触动蒙古原有封建领主制经济结构和内部社会等级制度的基础上,赋予了封建领主贵族与行政官员的双重身份,既能使蒙古上层倾心归附,又能使后金法令行于草原,草原各部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彻底受制于后金。
2、喇嘛教。
蒙古各部之所以很快归附皇太极,还有一个原因:皇太极派去的使者,多是黄教喇嘛,而皇太极讨伐林丹汗时,也多打着保护喇嘛、寺庙的口号。
喇嘛教自明代中期传入草原。
对草原各部来说,获得喇嘛册封,他们就可以获得独立的合法性,不再依赖黄金家族的承认,因此,多积极引进、推广黄教,使黄教流行于蒙古各部。
皇太极以喇嘛教保护者的身份, 使蒙古各部倾心归附。
此后,有清一代,大清长期尊崇喇嘛,并使之成为与蒙古各部之间强有力的文化纽带。
3、持续的频繁联姻,使双方统治阶层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值得注意的是,后金、清与蒙古的联姻,范围是极大的,其联姻的对象几乎遍及蒙古各部!仅皇太极的女儿,下嫁蒙古王公者就达12人!另又大量满洲宗室女下嫁蒙古各部,而皇太极及满洲贵族也多娶蒙古女。
密切的血缘关系,使双方统治阶层“合为一家”。
在对待蒙古的问题上,清比明有明显的进步。
不过,无论明还是清,都未能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平等。
如今,我国推行正确的、平等的民族政策,必能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任何外部势力,也不可能破坏这一历史进程!
▎➦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让蒙古彻底臣服?
中原王朝想要收服游牧民族,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在军事上打散、打服对手,不能让游牧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这一点很难,因为游牧民族是流动的,可以跑很远。想要完成这一条件,需要中原王朝有持之不懈的军事打击态度。
二是打散、打服后,要将游牧民族圈定在一个范围内,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不能让其脱离中央政府的监视和掌控。想要完成这一条件,也需要中原王朝有持之不懈的态度。
三是天时。自身努力很重要,但天时和运气也是不可或缺的。
举个例子,东汉后期,中原军阀混战,这本是南匈奴脱离中原政权掌控的大好时机。但由于当时的漠南草原有一个远比南匈奴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时时威胁南匈奴,迫使南匈奴必须依附于中原王朝。故而在整个汉末三国混战期间,南匈奴都是老老实实,不敢轻举妄动。
而到了西晋时期,中原还是乱糟糟的,但草原上已经四分五裂了。都是小部落。此时的南匈奴就有了不老实的机遇。
那么以上三点,明朝满足了几点呢?
很不幸,一个都没有。
明朝洪武、永乐两朝,虽然对蒙古进行了十余次打击。但打击效果并不理想。明军只是打散了蒙古,并未打服。
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北征规模越来越小,明朝对打服蒙古的信心越来越不足。
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也有汪直千里奔袭蒙古王庭,击杀蒙古传奇英雄满都海;马芳千里奔袭蒙古大营的操作。但这都是小部队出击,打击力度并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明武宗时期,为了反击达延汗的入侵,明武宗御驾亲征。但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在当时遭到满朝文武强烈反对,甚至在他死后,还被史官扣上了胡闹的帽子。
看看,连皇帝发动稍微大一点的北伐,都能被说是不务正业。统治集团如此保守,明朝还怎么可能打服蒙古人呢?
大体来看。在明朝中期时,其实已经放弃了打服蒙古的战略。无论是官僚阶级,还是一般老百姓,都对征讨蒙古持负面态度,认为这是是劳民伤财之举。
因此可以这么说,有明一朝,明军始终未能在军事上彻底打服蒙古人。
军事上无法打服对手,想达到政治经济上的操控,自然也是无从谈起。
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通过联姻、册封等利诱方式瓦解了蒙古势力。
但明朝的利诱政策和军事打击一样,并没有贯彻到底,也是很不成功。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明朝前期的各种进取政策,到了中后期,都被推翻了?
是因为皇帝不作为吗?是因为财政问题吗?
确实有这两方面的因素。但从满朝文武反对明武宗讨伐达延汗,以及万历皇帝力排众议打三大征来看,这些并不是主因。
真正的主因,其实是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上位了。导致明朝像宋朝一样,出现了重文轻武的情况。
为什么重文轻武,就会导致封建王朝的进取心不足呢?
这是因为,如果武人地位不高,那么武将就没资格经略一方,只能搞些单纯的军功。如砍人头攒军功,慢慢往上爬。
而如此一来,武将群体就不可能产生具有很高战略眼光的帅才。
这一点,我们看明朝中后期的将领名单就知道了。与早期的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等人相比,明朝中后期的将领,普遍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和经略一方的能力。
这不是人的素质不行,而是时代变了,武将被文人死死压制,很难产生帅才。
至于文人,让他们治理国家是可以的。但指望他们去征讨蒙古;打服蒙古人后,蹲守在草原管理居牧民,他们就做不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中后期的文官,还多为南方出生的士子。
比如嘉靖朝的十二位首辅,除了毛纪、翟銮和李时外,其余九人,诸如夏言、严嵩、杨一清等,全都是南方人。
文人主政,而且还多是南方文人。这种人员配置对于明朝征服蒙古的政策执行,简直是灾难性的。
这就跟元朝皇帝不重用儒生,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达鲁花赤,治理中原,把中原搞得一团糟是一样的道理。
不是那块料,硬顶上,必然是适得其反,搞得一团糟糕。
实际上,明朝对蒙古的所有决策,妙招不是没有,奏效的策略也不是不存在。只是从整体来看,很多政策都是昙花一现,到了中后期就废掉了,并未能从始至终地贯彻到底。
最后是天时。
明朝时期,没有天时可言。这一点,站在全球范围的高度来看,可以看得很明显。
14~16世纪的游牧民族,虽然已经不复成吉思汗当年之勇了。但散落在欧亚大陆的游牧部落仍然有很强的实力。
如沙俄和克里米亚汗国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的战争。都是血战。沙俄和奥斯曼帝国赢得并不轻松。
并且,蒙古人仍然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
他们打不过,可以跑。跑到一个敌人追不到的地方窝着。
可以这么说,明朝时期的世界,不单是明朝无法彻底搞定蒙古人。其他与游牧民族有矛盾的民族,也都搞不定。
明朝一点不占,未能搞定蒙古。清朝呢?
清朝是三点条件全满足,最终搞定蒙古。
军事打击方面,清朝站在明朝的基础上,对已经四分五裂的蒙古诸部,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猛烈打击。
首先是皇太极。1635年,皇太极在拉拢科尔沁等部落后,通过穷追猛打,干趴了蒙古名义上的领袖林丹汗,一统漠南蒙古。并成为蒙古人的大汗。(先是后金大汗兼蒙古大汗。称帝后变成清朝皇帝兼蒙古大汗)
接着是康熙。1688年,康熙力排众议,趁准噶尔攻打喀尔喀蒙古之际,坚持吸纳主动归顺的喀尔喀蒙古,并与噶尔丹开战。最终靠运气和武力,打败了噶尔丹,牢牢控制了外蒙地区。
清朝入关后,受中原传统思想影响,清廷对荡平蒙古的策略也多次产生动摇。大有与准噶尔共存的意思。这种形势影响了雍正和乾隆前期的国策制定。
但好在1755年,乾隆力排众议,顶着满朝文武的反对压力,趁准噶尔内乱之际,出兵伊犁。最终击败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吞并了准噶尔汗国,结束了清朝与蒙古诸部的百年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的蒙古大汗头衔,不是他自封的。而是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带领一票蒙古王公一起上表,心甘情愿把蒙古大汗的头衔送给了皇太极。
从这就可以看出,漠南蒙古真的是被清朝打服了。否则蒙古人也不可能请一个女真人做自己民族的大汗。
而由于蒙古是被清朝打服的,所以清朝对蒙古的管理力度就很深了。
一方面,清朝利用札萨克制(一种官制,用蒙古人的话说就是执政官的意思)将蒙古诸部分为两百多个旗,封蒙古王公贵族为执政官,让他们管理自己的地盘。
这招类似于西汉的推恩令,意在“众建诸候分其力”。成功地把一个原本就分裂为十多个板块的蒙古,又再进一步得分裂成了两百多个小板块。
蒙古广泛实行扎萨克制度后,各旗相互之间不存在统属关系,互相也没有往来,牧民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放牧,严禁跨界。只要牧民不能到处跑,被严格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圈内。管理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再一方面,清朝通过理藩院和将军,如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对担任扎萨克的蒙古王公进行监督。
有清一朝,别说是牧民不能到处跑,就连蒙古的王公贵族也不能到处跑。如果某个王公想跨区,或是进京,亦或是去中原汉地,都必须向理藩院申请、登记备案后才能成行。
如此一来,就算某个蒙古上层王公不服清朝统治,想造反,也折腾不起来了。
另一方面,清朝皇帝还信奉黄教,在蒙古草原大力推崇黄教。甚至于清朝皇帝还把黄教提升到了国教的高度,给予蒙古的喇嘛以极高的礼遇,如当喇嘛后,可以不用服役,不纳税,不用干活,吃喝不愁。以此,笼络蒙古的黄教信徒。
据不完全的统计,至清末时,整个蒙古地区的黄教寺庙超过了两千座。平均每个旗就有十多座寺庙。
有如此多的寺庙,信徒数量自然也不少。
而当蒙古人广泛信仰藏传佛教后,原本英勇尚武的蒙古人就被驯化成了软绵绵的羔羊。
这一招用乾隆的话说:以黄教柔训蒙古,中国之上计也!
分裂+限制行动+推行藏传佛教,这三招组合拳下来,原本桀骜不驯、充满斗志的蒙古人就被清朝驯得服服帖帖了。
最后是天时。
明朝时期的蒙古人虽然辉煌不在,但仍然能与欧亚大陆上的其他民族打得有来有回。
但当时间进入18世纪后,时代变了。
原本被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的俄罗斯人,反过来将蒙古人按在了地上摩擦。
原本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也反过来将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
可以说,当时间来到十八世纪,原本辉煌的蒙古人,已经大势已去。向西既打不过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向南也打不过中亚的一票游牧民族。唯独帖木儿的后裔,在走投无路之下,打败了印度土著,在南亚次大陆又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在这种蒙古人被各方势力挤压,活动空间被限死,逃都没处逃的情况下,如果清朝还解决不了蒙古,那只能说明清朝的水平实在不行。
而清朝的水平,显然没有渣到与印度人一样的档次。所以清朝搞定蒙古,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时间颠倒过来。先有清朝,后有明朝。有清朝做垫背的,估计明朝也能降服蒙古。
现代很多人,喜欢把明清对立起来,仿佛好像明就是明,清就是清。但实际上,清朝承继明制,清朝是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所以清朝降服蒙古,其实与明朝有分不开的关系。
▎╎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让蒙古彻底臣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093条回答。
清朝并没有搞定蒙古,严格来说满清只是搞定了内蒙古而已。
为什么明代没有彻底搞定内蒙古,清代却能搞定?
其实很简单,清代统治集团就包括内蒙古的王公贵族,明代统治集团则是清一色的汉人。
就明代来说,他是汉人的统治。无论就血统或者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大明对于蒙古人是非常蔑视的,认为他们是野蛮民族、胡人、异族。双方尚且无法有正常的民间接触,更别说让蒙古人进入统治集团了。
但满清就不同。
满清起家时候实力弱小,当时内蒙古还是敌人,曾经重创过女真人。
努尔哈赤、皇太极经过多次血战意识到,不能四处树敌,不能同时和蒙古人和汉人交战。
以当时满清那点实力,能够坐稳东北就已经不容易了,没有实力争夺中原。
这种情况下,满清高层开始允许蒙古贵族加入自己的统治集团,成为所谓的满蒙一家。
除了八旗中出现了大量的蒙古人、蒙古贵族,甚至努尔哈赤、皇太极本人也同蒙古贵族联姻,真正成为了一家人。
早在努尔哈赤建立八旗时,已编有蒙古牛录七十六个,并将部分蒙古人编入满洲牛录,分隶满洲大臣下面。
还有呢,皇太极时代将新降蒙古人众及原编入满洲旗下的部分蒙古人另编蒙古二旗,稍后正式编立蒙古八旗,每籍设固山额真(汉名都统)一人,梅勒章京(汉名副都统)二人,甲喇章京(汉名参领)二人,分统所属蒙古牛录(汉名佐领)。以后,续将归附蒙古人众编入,到崇德末年共有佐领一百一十七个、半分佐领五个。雍正年间增至二百零四个,遂为定制。
简而言之,满清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为核心,蒙古人直接进入满清的最高统治集团。
再说通俗点,满清入关占据中原,也就是等于蒙古人入关,同女真人共享天下,那还打什么仗,还有必要南侵吗?
不过,以上这些仅仅限于内蒙古,或者说是漠南蒙古。
对于西域蒙古瓦剌,尤其是准噶尔部,后来满清是花费了长达100年时间,经过无数次大规模战役,这才将其打垮。期间的惨烈程度,绝对不亚于明朝和蒙古人的历次作战,满清为此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北方地区也不断遭受威胁。
至于外蒙古喀尔喀,对不起,满清自始至终并没有控制住,要不然也不会在清末独立出去了。好在喀尔喀当时实力已经很弱小,到了清末总人口还不到50万,之前估计只有二三十万人,兵力充其量不过一二万,还分为四大部落,根本没法对中原王朝有威胁。
而统治阶层联姻内蒙古的行为,明朝是绝对做不出来的,这是复杂的民族问题。
当时汉人把蒙古人叫做北狄,大家注意狄字是反犬旁的。这是啥意思?
根本就没把你当做人看,怎么可能同你联姻?
而满清创建初期还是奴隶制社会,一切都比较原始,还没有严格的民族观念,接纳蒙古人也没什么问题。
▎﹤为什么明朝搞不定蒙古,清朝却能让蒙古彻底臣服?
敌对关系不同,明朝与蒙古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双方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说白了是农耕文明同游牧文明的对抗。而满清则蒙古则是联盟关系,二者实行联姻,共同对付明朝。所以当满清入主中原时,是带着蒙古骑兵进入中原的,蒙古自认为是同满清一样征服了汉族。
再说白一点,在对付明朝这一件事上,满清与蒙古就是狼狈为奸,他俩的共同目标就是灭掉明朝。所以当努尔哈赤打败科尔沁蒙古时两者就开始联姻,建立了同盟关系。皇太极打败林丹汗征服漠南蒙古后,蒙古骑兵就成为满清攻打明朝的主要战斗力量。
清朝虽然对蒙古实行分而治之,但是给蒙古王公的地位和待遇都很高,满蒙长期联姻,清朝皇室有一半的血液就是蒙古人的。每年满清都赐予蒙古王公大量财富,两者是处于同富贵状态。蒙古王公在自己的领地内权力很大,相当于一个个小皇帝,所以蒙古人始终认为自己同满族一样是贵族,是征服者。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沙俄来了,明朝时蒙古在北方草原还是一家独大,没有沙俄的危胁,明成祖北征时蒙古可以一个劲的往北往西跑,明军打不着。可是到了清朝,沙俄一下子横亘在蒙古的北方,并且还处处挤压蒙古人的生存空间,所以蒙古人受到清朝打击时再也不能无限制的往北方、西方逃跑,清军只要追就能追上。
而且当时蒙古还分为几块,漠北为喀尔喀蒙古,漠西为准噶尔蒙古,漠南蒙古早就臣服于满清。喀尔喀蒙古力量很小,被葛尔丹入侵后向清朝救助,康熙出兵打败了葛尔丹,替喀尔喀蒙古王公收复了家园,所喀尔喀蒙古也臣服于清朝。
清朝对准噶尔蒙古的战争,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从康熙年间开始,到乾隆年间才彻底灭掉准噶尔蒙古,建立新疆,取名古土新归。
因此来说,满清与蒙古本属于一个性质,都是游牧民族,他们共同的敌人是汉人,所以他们釆取联合对付汉人的政策,有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变了,沙俄的横空出世逼迫蒙古人投靠清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