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你知道真实的三国后,会颠覆你对三国的崇拜!真实的三国非常残忍,非常血腥,真实的三国人口稀少,物质匮乏,民生凋敝。那里没有英雄或者枭雄,有的都是血与泪。
在这里我仅讲两点:残忍以及人口
一、三国里到底有多残忍多血腥?
残忍血腥到吃人是常有的事。连人都吃,还有什么残忍的事是做不出来呢?
1. 郭颁《魏晋世语》中这样有一段故事:“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文中指,早期曹操军队曾经严重缺粮,当时程昱想办法为曹操解决问题,于是在自己的县城里(东阿县)强夺粮食,为曹军供应三日的粮食,而这些粮食就是人肉。
为了供军粮,竟然拿老百姓用作军粮。
2.臧洪被袁绍围困三个月,城里粮食全无,一开始还有老鼠和武器上的皮革可以吃,后来什么都被吃光了,到最后只剩下了三升米,臧洪让人煮成稀粥让大家喝。最后又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充饥。
3.由于物质匮乏,人也被当作食物。《晋书》记载:“邺中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而且古代打仗战败方很多都是充当粮食,有‘两脚羊’的称谓。
二、真实的三国人口非常少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
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官渡之战曹操2万,袁绍10万;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最多5万人,曹操有15万;夷陵之战刘备孙权各5万。
《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也就是说恒帝的时候有5600万人口,而到了三家归进晋时,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你知道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是什么让人口从5600万降到1600万吗?
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战争。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诸侯的纷争无休无止,所以就简单的认为是战争导致人口骤减。
其实真正导致人口骤减的原因是瘟疫。
1.史料
《三国志》这样记载:《武帝纪》“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北还。”;《周瑜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而曹操南征赤壁军中大疫并非孤例。
实际上从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至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这一百年内史书有记载的大瘟疫有几十次之多。仅东汉末年三国初的三十年内,有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之多。
2.名人
曹植的《说疫气》“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覆族而丧。”而璀璨文坛的建安七子有四子在此时也死于瘟疫。后来“七子之冠冕”王璨也得瘟疫死了。连这些名门望族都免不了得瘟疫,可想而知老百姓是怎么过来的。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于是张仲景游历各方,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总结:
曹操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能是三国最为真实的写照了。唉!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真实的三国可能比我说的这些还惨,很多人做梦都想穿越到三国去,我想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国,你绝对会后悔。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真实的三国是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三个(方)強人乱打乱撞,各霸—方。[我想静静][耶]
真实的三国苦了老百姓,应该比春秋战国(七国混战)好一倍还多一点。[捂脸][耶][耶]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真实的三国是什么样子的?
得益于《三国演义》,以及各类影视作品,提到三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英雄辈出,无数能人志士靠着智慧和勇武在这里激烈碰撞,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是,真正的三国远非如此。
整个三国时代的动乱,本质上是东汉立国以后,社会各阶层百年矛盾的集中爆发。所以,处在这一时期的所有人都异常痛苦、煎熬,为了苟且的活下去,所有人不得不在乱世中拼尽全力的去挣扎。
先看一组数据;
公元157年,东汉王朝人口统计,汉帝国有5647万余人。而到了三国后期,《三国志》记载蜀国仅有人口94万余,孙吴也仅仅230万余,而人口最多的曹魏也仅有443万余。这也就是说,整个三国加起来仅有767万人。
人口损失率高达86%!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西晋一统,重新统计全国人口,共计1616万。即便如此,人口损失率也高达71%,令人不寒而栗。
所以,当演义褪去华丽的文学修饰,漏出真正的面容,成为历史后,一定让大多数人沉默无语。
开篇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是否看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
在这部电影中,张国立饰演的地主范殿元身处乱世,不幸的是又赶上了大灾。为了躲避战争和饥饿,他带着一家人踏上了逃荒之路。
路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挖野菜、刨草根充饥的人。野菜、草根挖完之后,他们又去啃树皮,干硬的树皮吃下去就像是刀子一样在剌嗓子,没办法,不吃就得饿死。到了最后,树皮都啃完了,无奈之下,人们又吃起了观音土,这种东西本质上就是含有矿物的黏土,吃了就堆在肚子里排不出来,直到把人活活的憋死。
逃荒到了最后,带着一家人逃难的范殿元全家死绝,只剩下了范殿元一人在绝望中活了下来。
而真正的三国呢,要远比《1942》残酷好几倍。
简单说一下三国乱世的背景。
三国乱世的根源在于东汉,而东汉这个朝代先天不足。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被网友们称为位面之子,一个原因是昆阳大战,刘秀运气爆棚,流星直接砸了王莽的军队,让他捡了个大便宜。另一个原因就是刘秀于公元22年起兵,仅仅3年的时间就带甲百万,在洛阳称帝建国了。
刘秀为什么能如此顺利呢?
说白了,刘秀当时只不过是世家大族们推出来的傀儡。也正因此,刘秀称帝后没有什么建树性的政策,只能向扶持他的世家大族妥协,不仅要对这些功臣加官进爵,而且还招募了他们的后代进入朝廷为官。
也正因此,东汉的重要官职几乎全都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还培养出了一些类似于袁绍、杨修这种“四世三公”的怪胎家族。这些人变相世袭着朝廷官职,不仅打断了普通百姓的上升渠道,更是把无权无势的平民变成了他们庄园里的奴隶。
在这种情况下,东汉的皇帝和老百姓饱受世家大族压迫,一个活的憋屈,一个活的困苦。
慢慢的,皇帝开始反抗,利用外戚势力来制衡世家大族,那位深入漠北,勒石燕然的窦宪就是皇帝扶持外戚的代表性人物。但外戚势力做大之后,很可能反噬皇权,比如功高盖主的窦宪,以及权势滔天的梁冀。于是,皇帝又找了帮手,那就是宦官集团。
就这样,世家、外戚、宦官三大集团进入了短暂的平衡期,同时也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斗之中。
而底层的百姓呢,饱受煎熬和剥削,不断地出现零星的反抗和起义。到了东汉末年,矛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在此时,太平道张角成为了底层百姓心中的期望。最初,张角传教是受到地方官支持的,原因在于张角传教是深入受灾地区一线,不仅在当地治病救灾(虽然是跳大神,但对于底层百姓而言,比等死要好点),而且还教导百姓多行善事。
地方官一看,太平道有用啊,起码能降低百姓起义的概率,所以就默认了张角的太平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被压迫的老百姓加入太平道,地方官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到了这个时候,按理说,地方官应该出来做点儿事了。不过,不要忘了,现在朝廷党争已经陷入白热化,皇帝意图利用宦官集团取代世家大族把控的地方权力,将很多世族子弟以“党人”之名禁锢。如此,很多太监的叔伯兄弟到了地方上任职县令,甚至是太守。
于是,把控地方权力的世族子弟为了自身的权力,选择放纵张角的太平道发展,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如此,一来可以暂时掩盖自己的不作为,避免受到舆论攻击,二来还可以给将来的继任者留下烂摊子,一旦自己被迫离职,则火速挑拨太平道造反。
可以说,张角太平道的发展,本质上是世族大族的受到朝廷威胁之后,意欲保住权力的应对办法。换句话说,这是世家大族企图养寇自重,是东汉高层内斗的必然。
最终,东汉高层内斗变得愈发激烈,张角势力也开始野蛮生长,有了不可估量的能力。
黄巾之乱
公元184年二月,由于洛阳内应被发现,张角提前起义,仅仅一个月,黄巾军发展到了七州二十八郡。
此时,高层内斗依旧不止,世族子弟攻讦宦官贪赃枉法,说张角造反都是宦官集团逼出来的。而宦官则攻讦世族子弟暗中勾结张角,很多世家大族甚至投靠了张角,成为了张角的部众。
两个集团说的都没错,宦官集团中确实有不少人贪赃枉法,世族中也有为了保住自身利益而放纵,甚至是勾结张角的人,其中不少地方的豪族更是直接投靠了张角,助张角造反。
面对这种局面,汉灵帝选择妥协,放弃了权力斗争。
对于世族大家,汉灵帝一方面杀了几个过于出格的世族子弟,但却解除了党禁,算是暂时默认了世族大家对地方权力的把控。
对于宦官集团,汉灵帝又把世族弹劾宦官集团的奏折扔到了宦官面前,吓得太监们跪地求饶。于是,灵帝暗示宦官捐出家产,资助军队,之后也免除了其他的惩罚。
既然皇帝选择了让步,世族们也放弃支持张角。内部暂时出现了稳定,接下来就是平定黄巾军了。
为了平定黄巾军,汉灵帝以何进为大将军,屯驻都亭,守卫洛阳。之后命令皇甫嵩、朱儁率军攻打盘踞颍川的黄巾军波才、张曼成,命卢植率军攻打冀州张角、张梁等人。
皇甫嵩、朱儁在平定颍川的过程中杀戮异常严重。
公元184年五月,黄巾军波才与皇甫嵩对峙,结营在荒草地区,被皇甫嵩一把大火烧的四散溃逃,之后,皇甫嵩和朱儁、曹操合兵,斩杀了数万人。之后,南阳黄巾张曼成起义,张曼成死后,黄巾将领韩忠占领宛城向朱儁投降,所有将领都同意接受韩忠投降,但朱儁却说;如果接受他们投降,那些没有造反的百姓怎么看?这不是鼓励百姓在贫困时造反,被剿时投降吗?所以,必须全部屠杀。
之后,韩忠十余万黄巾军陆续被朱儁和其他官军屠戮殆尽。
再说卢植,卢植负责冀州地区的黄巾首领张角,多次大战,杀黄巾数万。之后将张角围困于广宗,接下来就是结营扎寨,围困张角。但灵帝派太监左丰视察军情,左丰不知是自己想要点钱,还是灵帝有嘱托,所以左丰向卢植索贿,也不知卢植这个人是看不起宦官集团,还是不愿意交出缴获的黄巾军财报,所以断然拒绝。
左丰回去禀报汉灵帝,汉灵帝以董卓替换了卢植,但董卓又作战不力,之后又以皇甫嵩替换了董卓。
皇甫嵩作战虽然有勇有谋,但杀戮气息依旧异常浓重。184年八月,皇甫嵩遇张角军,首战杀敌七千,张角病死后,皇甫嵩和张梁对战,在杀死张梁军3万士兵后,又活活的逼迫剩余的5万黄巾军投河自尽(值得说的是,黄巾军基本上都是扶老携幼,所以,这5万黄巾很可能是3万士兵的妻小)。张梁死后,皇甫嵩围攻张宝,在曲阳一战剿杀黄巾军十几万。
此后,大股黄巾军基本平定,只留下了一些地方黄巾军。而这些“黄巾余孽”则成为了世族大家养寇自重,巩固权力的经验包。
董卓入京和天下大乱
在黄巾军起义时,凉州发生羌乱,董卓入凉,在镇压叛军的过程中,逐渐控制了军队。
朝廷内部呢,由于汉灵帝解禁党人,他们必要报复。于是,世族和宦官矛盾加剧,党争之势愈演愈烈。袁绍等人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鼓动外戚何进诛杀十常侍的。
内部斗争的结果是朝廷根本无力管辖地方,世族重新掌控地方权力。
此时,何进听信袁绍建议,请董卓入朝灭十常侍,而十常侍则率先发难,直接杀死了何进。
何进死后,洛阳大乱,袁绍带兵诛杀十常侍。之后,袁绍陷入疯狂,下令诛杀城内所有没有胡子的男子,大量无辜百姓被杀。此后,宦官集团和外戚势力从东汉政坛消失,世家大族成为了唯一的政治力量。
正在袁绍杀戮正酣的时候,董卓带兵进入了洛阳。
面对这种情况,世族大家傻眼了,自己辛辛苦苦斗争了多年,付出了这么多努力,终于干掉了外戚和宦官,眼看着就要一家独大了,怎么又杀出了个军阀董卓。另外,这个叫董卓的军头还控制了皇帝,这简直就是跑过来抢夺胜利果实的有木有!
简直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于是,众多豪门世族公开反对董卓,袁绍、袁术、曹操等人也逃出洛阳,利用多年的家族积累开始募兵,之后组织联军讨伐董卓。
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故事大家很清楚,我就不细说了,这里说一下董卓撤退的细节。
公元190年,由于不敌关东联军,董卓准备迁都。但迁都前,董卓还不忘虚张声势一番。他派遣了一支军队出洛阳,宣称对抗联军,但是,这支军队走到阳城后就不走了,直接漏出恶魔的獠牙,屠城!把城内所有男子全部斩杀,首级悬挂于车辕之上,至于女性则全部装车。
等到军队回洛阳后,这支部队招摇过市,董卓也宣称西凉军队战胜了联军,杀敌无数,而车上的女性则全部分给了西凉士兵。
之后,董卓下令迁都长安,而洛阳城内建筑,不论皇室宫殿,还是普通民居,全部放火烧毁。另外,为了筹集军饷,董卓下令士兵将所有携带财物的百姓就地处死。至于这场迁都到底死了多少普通百姓,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史书上写了四个字“积尸盈路”,一路之上全都是惨死的老百姓。
而到了长安,董卓故技重施,先杀不服的人,再杀长安城有积蓄的平民,以此掠夺财富和粮草。至于董卓的部将,更是军纪败坏,无恶不作。在长安站住脚后,董卓派遣了张济和郭汜攻打中牟,两人沿途劫掠并屠城,颍川和陈留下辖各县的百姓被屠戮殆尽。
公元192年5月,董卓被心爱的义子吕布杀死。
李傕、郭汜不服王允、吕布,所以率军重新攻入长安,仅在破城当天,长安城内就有万余人被乱军杀死。等到李傕、郭汜占据长安后,他们二人又开始了内讧,致使关中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接下来几年,李傕郭汜互相攻伐,双方几乎焚烧了自己军营以外所有的建筑,百官和皇帝被他们挣来夺去,而普通百姓则成了他们劫杀的对象。
无休止的战争摧毁了一切,史书中记载关中的粮格变成了一斛米(120斤)50万钱。要知道,就在黄巾之乱前,汉灵帝卖官,一个位列三公的大司徒才卖了500万钱。十常侍某些太监一辈子才贪了千万钱。
所以,粮荒出现了!
当时,汉献帝被李傕控制,由于极度缺粮,汉献帝和众大臣都饿的有气无力。某次,汉献帝饿的两眼发黑,要求李傕送五斗米和一副牛骨架来充饥,但李傕却回复;一天给你们两顿饭还不行,还要米?米是没有了,一副发臭的牛骨架,爱要不要!
就这,汉献帝也吃的津津有味。
顶层如此,底层更是惨烈!
面对高耸入云的粮价,关中地区不断上演“人相食”的场景。可以说,在严重的战乱和饥荒之中,所有人都突破了道德的底线。
关中地区的大战在持续,关东地区也开始了诸侯攻伐战。
吕布带兵从长安出逃,由于是孤军,没有后勤保障,所以为了粮草,吕布是走到哪儿抢到哪儿,沿途劫杀普通百姓,之后将死粮食据为己有。而吕布领导的军队更是军纪败坏,不断欺辱、霸占良家妇女。
另一边,公孙瓒征青州黄巾,一战斩杀3万余人,之后,穷追不舍,杀数万,俘7万余。再之后,攻打幽州刘虞,放火烧毁了刘虞领地内的大量粮草和房屋,幽州百姓死伤无数。和袁绍的对战中,公孙瓒、袁绍二人都极尽一切可能的屠杀对方领地内平民,焚烧对方领地内粮草和房屋。
说了吕布、公孙瓒、袁绍,再说说三国第一BOSS曹操。
曹操这个人,杀气更重。
在攻打徐州陶谦的时候,曹操打到彭城附近时,直接屠城,数十万男女老幼被赶到了泗水河中淹死;
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资治通鉴》
和陶谦的对战中,曹操占据上风,陶谦败守郯县。眼看一时半会拿不下郯县,曹操下令四处劫掠,周围县城,取虑、睢陵、夏丘等地的百姓被屠杀殆尽,史书记载;
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另外,在官渡之战时,袁绍失败仓惶逃跑后,曹操一瞬之间缴获了无数辎重、图书和珍宝,并且俘虏近8万袁军。但看着这8万士兵,曹操陷入了沉思;这些人家乡在袁绍领地,再加上我自身也没有太多的粮食,那么,这些人又该如何处置呢?
很快,曹操做了决定,近8万人全部被活埋!
当然,最让人感到恶心,让世人知道曹操阴狠毒辣的事莫过于《魏晋世语》中这句话
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
曹操军队缺粮,程昱竟然在自己的辖区内掠杀百姓,制作“人脯”以供养曹操打仗!而曹操的军队竟然吃的理所当然!真的无法想象,曹操和程昱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
总结一下,真正的三国和我们的想象相差很远,很多时候,由于文学创作,我们接触的三国已经脱离了历史的本相。在三国史料中,各大军头们屠城、欺男霸女,劫杀平民百姓的事件屡见不鲜。即便成为坐断一方的势力之后,他们依旧恶习难改,东吴孙权也曾亲自带兵屠皖城,屠夏口。
至于三国另一大主角刘备,我想,他之所以有仁德之名,或许就是在各大军头劫杀平民如吃饭一样稀松平常时,他却没有任何屠城记录。唯一饱受诟病的记录是刘备征讨袁术时,吕布夺了徐州,导致刘备军粮不济,军队内发生了互相残杀并相食的情况。
【据后人分析,这件事变成了《三国演义》刘安杀妻的灵感来源】
所以,没有屠城记录的刘备在曹操、袁绍、公孙瓒、孙权等人的衬托下,形象要光辉伟岸很多。
当然,三国历史乱象丛生,由于高层内斗不休,底层百姓活的异常痛苦且煎熬,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社会中,普通百姓只能如蝼蚁一样苟且的活着,痛苦、煎熬成了常态,饥荒中的“人相食”也成了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场景,就连莫名其妙被杀也成为了一件屡见不鲜的事。
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最后说一下,以上其实只是真实三国黑暗面的冰山一角,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可不是瞎说的。而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将领数不胜数,这些成名的将领背后不仅仅是他们引以为傲战功,同时也是累累白骨。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三国是真实存在的,吴蜀魏三国中,以曹操最为大气磅礴,气壮山河,雄才大略,胸怀天下。其时陈寿的三国志比较靠近历史真相,中原逐鹿,谁与争锋,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曹操有不可兼得的良臣谋士,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其发号施令,事半功倍。而大耳朵刘备,有妇人之仁,为宗氏中山靖王之后,卖草席而生,似蛟龙出海,忍者神龟。泪眼汪汪,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而兴,收汉中而拒,居天府而威,终成霸业,连吴拒曹,感天动地。孙权者小霸王之弟,优柔寡断,老陈谋国,内有张昭,武有周瑜,久居江东,呈地利之威,做威做福。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最佩服曹操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惜子孙不济,输于司马懿父子,为别人做了嫁衣裳。最敬仰关公的义,张飞的勇,赵云的不计得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张辽其功德大于一切武者,为历代君王而铭记,不骄不躁,其修远兮。
▎◇真实的三国是怎样的?
真实三国历史与演义情节的不同的地方太多了,一篇文章是说不完的,简单的说几个人们常受演义影响下的几处误解。
演义里脍炙人口的“张飞鞭督邮”,实际是抢了刘备风头,因为历史上把督邮拖出来暴打一顿的却是刘备本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正史上的刘备,乃涿郡游侠之首,用当今的词解释,那就是市面上跺一脚就得震一震的帮派老大。又兼着汉室宗亲身份,自然有股傲气,可不是演义中那个经常爱哭的人。
平黄巾后,刘备以军功得了个安喜县尉,就是相当于县武装部长兼公安局长,
某日,督邮巡视安喜县,但其人傲慢的很,瞧不起刘备。
故而刘备求见,他竟然闭门不见!
这是很失礼的行为,也让刘备当场大失了脸面。汉朝的社会风气,士人们面对有人蛮横无礼时,就没有一个是能忍气吞声的!
所以,当刘备求见被拒时,立即勃然大怒,当场飞起一脚,踹开了督邮居室的房门,直入室内,一拳打翻了督邮,并用绳索捆了,然后拖出门下,抽了这货二百鞭,直打得督邮哭天喊地,死去活来。
然而督邮的左右随从,竟也无人敢上前阻止。
刘备打好之后,解下了自己的县尉印绶,系在了已被打得奄一息的督邮脖子上,怒骂道:
“老子这官,不干也罢了!”
那么演义为何要把这事改成了张飞鞭督邮?
是因为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明代人,接受的是宋朝之后的儒家文化教育。
所以,他在演义中描写这事时,显然是用温良谦恭让的宋式文人形象,去改造了小说中刘备。
然后,给刘备设计了忍让情节,只有这样,才符合宋朝之后的文人审美观。
而打人这种粗活,自交由暴烈粗鲁的武夫形象的莽张飞去痛打督邮了。
而真正的历史上,张飞并非粗鄙无文的武夫,刘备也不是凡事皆缩头忍让的“宋式弱文士”。
诸葛亮摆“空城计”时,城里并非只有老弱赢兵两千,而是甲兵一万、粮草军械充足。司马懿若真敢攻城,恐怕要磕掉两颗门牙。
先说正史上究竟有无发生过“空城计”?
人们因《三国志》与《晋书》等皆没有记载此事。所以,多以此断定,这是演义虚构的。
但是,正史没有记载,却不一定代表这事就没有发生过。
因为明代兵法著作《百战奇略》却详细的引用了这一战例。
兵书特点就是:
必须引用真实战例,否则就没有说服性!所以,以此推定,空城计是发生过的。
那么,既然有,史书上又为何没记录呢?就是因为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没打起来之故。
既然没打起来,在史官眼中就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或就省略了。
因为中国史书,自古只记录大事而忽略小事,这叫重大义而轻细节。
而兵法家看问题,又与史官不一样。
没打起来,兵家就要从细节小事中去找没打起来的原因,是否用了兵法诡道等等。
所以,史官眼中的有些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在兵家眼中就是大事。
而兵家注重的大事,往往在史官们眼中望出来,又是小事。
下面,就来看一看《百战奇略》第四十三,虚战篇,对空城计的描述原文。
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魏延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
当亮六十里,侯还报懿曰:亮城中兵力少弱。
亮亦知懿军将至,恐与己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
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命大开四门,扫地却洒。
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于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退北山。
明日,亮与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我示怯必有伏兵循山走矣!斥侯还报,果如亮言。而司马懿后来,每此事,闻此事,深以为恨。
由此看,“空城计”是真实发生过的。
司马懿能长驱直入,是因为与魏延率领的蜀军主力错道而过了。
而诸葛亮驻守的阳平城,亦非演义中所说的空城,城内也并非只有演义中所说千余老弱兵卒,而是有甲兵一万,战斗力仍然很强。
因诸葛亮为蜀军统帅,而统帅所驻之地就是中军,中军又必定是军资辎重屯集地。所以,城内军械粮草肯定非常充足。
又以诸葛亮治兵之能、蜀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一万甲兵,再据坚城而守。这样话,就算守上大半年都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诸葛亮开城示弱,在城头抚琴焚香,坐的那叫稳如泰山。因为城内诸营将士,虽然偃旗息鼓,却早已披甲执兵,蓄势待发。
如果司马懿真敢直接驱兵入城,或强行攻城,保证他会咬着铁核桃,磕掉两颗门牙。
至于,有人说:城内无大将,全是文官,诸葛亮就算有兵也没法打。
那就是受演义中的“大将单挑决两军胜负”的古代战争描述,给严重误导了。
(1)诸葛亮本人就是蜀汉第一大将。
有诸葛亮亲自指挥,城中兵力万人,以东汉军制,以千人为一营(部)计,有兵力十个营。有都尉校尉十人,曲军侯五十以上,屯长百余人。这些人才是战斗发生时白刃相争的骨干力量。
而大将是负责指挥的,谁说的打仗就一定要大将亲自冲锋的?
(2)从先秦到三国,那时还没有纯意义的文官的,文武全是一体的。
那是一个将军能做刀笔吏,而刀笔吏亦能弯弓跃马、冲锋陷阵的时代。
所以,如果有必要,诸葛亮披上铠甲,手执长矛环首刀,他照样也能白刃杀敌,你信不信?
“关公温酒斩华雄”,实际在交战中斩了华雄的,是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孙)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
坚常着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着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闲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
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由此可知。诸侯讨伐董卓之战时,孙坚所部驻于梁东(地名)。
然后遭受董卓大军围攻,凉州军战斗力骁悍,孙坚部措手不及、交战不利,部众溃散,孙坚只率数十骑突围而出。
还全亏得亲卫将领祖茂穿戴着孙坚的赤罽帻巾头盔,冒充孙坚,引开了凉州追骑,让孙坚得以从小道逃生,好一招金蝉脱壳。
江东猛虎受此役之辱,自然咬牙切齿,重新收残部,选练士卒,又与董卓军大战于阳人(地名)。大破凉州军,并在交战中阵斩了都督华雄等凉州将领。
所以,斩华雄,与关公毫无关系的。
真实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两军阵前大将单挑决胜负的事。
至于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将之间谁与谁大战三百回合等等,那全是虚构的!
在正式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也决不可能发生两军交战,双方大将先出阵前单挑这样的荒唐事。
什么叫大将?
大将,统万人之军,一身系万人之安危,战局之成败。他的责任,就是指挥,而决不是逞勇斗狠与敌人单挑!
单挑,那是百夫长与陷阵都尉的事。
如果打仗要大将单挑了,那么历代兵法,治军之法,训练,装备,营阵等等,岂不统统成了废纸?
关公斩颜良,是在两队人马混战中带着从骑突袭、冲过去杀了颜良的。
由此,关公斩颜良,并不是演中描述般,颜良刚喊出一声“来将通名”,便让关公仗着马快,飞驰过去一刀咔嚓了。
历史上真实的白马之战是这样的:
《三国志》记载,袁绍二路大军伐曹,绍自率主力经黎阳渡河,分遣颜良、郭图、淳于琼为偏师攻白马。
曹操声东击西,先佯装要抄袁绍大军后路,吸引住了袁绍注意力。
然后兵锋一转,轻兵昼夜兼程,急袭白马,离颜良大军驻地不足十里时,才被颜良发现。
颜良大惊,仓促集结部队前出拒曹军。
而为了打颜良一个措手不及,曹操命令张辽、关羽二将为先登,突击颜良部。
张辽、关羽为先登:
就是张辽关羽二人,统领数百精兵率先发起攻击。而决不是关羽与颜良斗将!
然后。关羽在混战时发现了颜良的将旗(麾盖)就在不远处,于是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而颜良身为大将,身边亲卫重重,必定强弓劲弩密布。
所以,按逻辑,关羽冲过去时,决不会是单枪匹马出阵,身边想必也是有从骑护卫的。
但是万军之中杀将再斩首而还,实际整部三国史中,也只有关羽一人能做到,所以就算不是单骑,这也无愧是盖世之勇!
还有,文丑也不是关公杀的,
而是曹操用诱敌之计,散财帛于道,引得河北五六千骑兵争相抢夺,队列混乱。
然后曹操亲率六百骑反突击,六百骑兵大破六千骑,河北名将文丑也死于乱军之中。
先佯败,再趁敌军骄纵散乱时反突击,一击制敌,这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骑兵战例。
而这曹操所运用的这一战法,也是后来南北朝、隋唐、直到蒙古骑兵们以寡击众时屡试不爽的经典手段!
(图片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