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明明有实力做皇帝却放弃了,为什么?
▎➸多尔衮明明有实力做皇帝却放弃了,为什么?
多尔衮一生战功赫赫,作为清朝的摄政王,巅峰时期一人就手握二十万大军。清朝当初能够顺利入关,这位摄政王绝对是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而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其实有两次做皇帝的机会。一次是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另一次则是在皇太极去世的时候。但可惜的是,这两次机会,多尔衮都没能好好把握住,所以终其一生,只能是一个摄政王,而不能做皇帝。
至于说多尔衮为何会错过这两次机会,没能当上皇帝,这恐怕就要从多尔衮的人生经历开始说起了。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比努尔哈赤整整小了31岁,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一个女人能够参与政治,左右一些事情,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多尔衮在阿巴亥的教导下,从小就开始深入学习政治和军事,但说实话,多尔衮并没有多高的天赋,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被大家重视和看好。努尔哈赤在世时,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大儿子褚英了。
要说骁勇善战,褚英无疑是甩了多尔衮好几条街,当时褚英是和努尔哈赤上阵厮杀最久的,学到的指挥作战和排兵布阵,也是要超于其他几个兄弟,但可能从小就天天打打杀杀,给褚英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缺陷。
褚英行事风格,可以说是极度嚣张,经常碰到哪个大臣,一言不合就对其出言羞辱,不把人当人看那都是常有的事,就差对大臣大打出手了,更是把朝中大臣都得罪个遍,最后谁也没想到,褚英竟然把“四大贝勒”都不放在眼里,可以说是名声臭到了极点。
后期的褚英更加无法无天了,遇到哪个大臣,如果对方不是对他态度极其恭敬的话,羞辱的话更是脱口而出,这些老臣一个个都是气愤不已,怎么说自己也是追随努尔哈赤打下江山的功臣,多大功绩不敢说,但至少没什么大错吧,你就算是大汗努尔哈赤的儿子,凭什么能这么羞辱我们。
最后褚英把“四大贝勒”也彻底得罪了,后来四大贝勒和朝中老臣,联合向努尔哈赤告状,努尔哈赤听后也极为无奈,他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竟然已经嚣张到这种地步,确实太过分了。
大半个朝廷的大臣都跑过来告状,而且经努尔哈赤多方调查,这事也确实属实,努尔哈赤肯定就不能继续放任褚英,所以下旨撤掉褚英的官职,罚他关小黑屋反省。
但努尔哈赤是真没想到,他这个儿子不但没有好好反省自己的过错,还在关禁闭期间扬言说等他出去了,那些告状的大臣,一个也不会放过,都会遭到他的报复。
此言一出,朝廷内可是炸开了锅,很多大臣纷纷上奏表示,这个褚英已是无法无天了,努尔哈赤也是极为头疼,自己这个而是真是让他大失所望,要知道当时努尔哈赤刚建立“后金”没多久,这帮老臣可都是从头跟到尾,和他一起上阵厮杀,用命打下来的江山,这些可都算是“开国功臣”。
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努尔哈赤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努尔哈赤带领一帮“兄弟”打下了这片天,现在他这个儿子要和自己这帮“兄弟”反目成仇,这要让外人知道还不得让人笑话死。
而且努尔哈赤知道,绝对不能让这些老臣寒心,尤其是“四大贝勒”,不然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度,在顷刻间就会土崩瓦解,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尚未稳定,还有外敌在那虎视眈眈,所以现在绝对不能出乱子,思前想后,努尔哈赤决定处死这个逆子以稳臣心,就这样,本应成为下一位继承人的褚英,成功被自己的一波操作送走。
褚英死后,努尔哈赤只好从自己的这些儿子中,继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所以目光自然而然地放到了二儿子代善身上,代善的性格就要比他的兄长褚英好上太多,为人处事也有一套,要说战场上排兵布阵的学问,代善也颇有研究。
所以当时努尔哈赤对代善很是看好,怎么看都像是曾经的自己,那段时间天天把他带在身边,朝中大小事宜也都让他去处理,代善也是争气,既能把事情处理好,又能和朝中的这些大臣打成一片,看的努尔哈赤十分高兴。
最后努尔哈赤更是把代善封为太子,在努尔哈赤的教导下,代善的各个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时候有一个人坐不住了,这个人就是皇太极,身为皇子的他,自然也希望能够坐上皇位,所以,皇太极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代善,一步步顺利继承大统。
正好当时发生一件事情,努尔哈赤对代善各个方面都很满意,就说以后他要是没了,让自己的这个儿子代善,接管他的家人,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也在其中,当阿巴亥知道努尔哈赤说了这话之后,就准备好饭菜分别送给了代善和皇太极。
阿巴亥当时就是想着,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铺路,作为一个母亲也并没有错,只把饭送给的代善的话,就太过于明显,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阿巴亥准备了两份,分别送给了皇太极和代善,但皇太极非常机敏,立刻就感觉出来了阿巴亥的反常举动。
所以皇太极拿过阿巴亥送的饭菜之后,转头就送到了努尔哈赤那里,说这是阿巴亥送给我的饭菜,也送了代善一份,我把饭菜送到您这里一起享用,再看代善那边,代善显然就没有皇太极机敏,乐呵呵的接受了阿巴亥的好意,
这事后来自然被努尔哈赤知道了,有了皇太极这个鲜明的对比,虽然努尔哈赤嘴上不说什么,但在这个事情上,多少会对代善有些埋怨,而且这阿巴亥送饭不只是一次两次,几乎就当成了日常的习惯,天天坚持给代善送饭。
这时间一长,这件事肯定就被处处留心的皇太极注意到,而且皇太极发现,阿巴亥每次都是精心打扮之后再给代善送的饭,皇太极意识到这就是扳倒代善的好机会,所以皇太极联合支持他的大臣,一起向努尔哈赤上报,说代善和阿巴亥有不正当的关系。
听到此话的努尔哈赤立马就对这件事情重视起来,派亲信暗中调查,据努尔哈赤的亲信禀报,阿巴亥和代善确实存在不正当关系,但阿巴亥是否真的和代善有染,这个事情估计只有她俩自己心里清楚了,毕竟努尔哈赤的这个亲信,是否被皇太极或者代善的政敌收买,这个无人知晓。
努尔哈赤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怒,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心爱的女人,竟然这么轻易就背叛自己,被自己最信任的人背叛,肯定心里不好受,更何况还是帝王将相。
自己心爱的女人背叛不说,连自己这个一直看中打算培养成未来接班人的儿子,也这么迫不及待地做出这种事情,要知道他这个大汗还没死呢,代善就已经这么不知分寸,要是等自己死了以后,那代善还指不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有可能把自己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打下的这点家底都败光了。
努尔哈赤绝对不会让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毁在这种人的手里,代善这种行为在努尔哈赤眼里就是“原形毕露”,而且这种见不得人的事,现在满朝文武都知道了,努尔哈赤无疑背地里成为了他们的笑柄,这让努尔哈赤的面子往哪搁呢。
所以,努尔哈赤当即决定,废除阿巴亥大福晋的身份,并把她赶出皇宫,除非有努尔哈赤亲自下的指令,否则终身不得进入皇宫。同时也废掉代善的太子之位,努尔哈赤对这个一直以来给予重望、细心培养的儿子,可以说是失望至极,此后,代善与继承大统彻底无缘。而代善也因为这件事,开始变得颓废,失去了往日的斗志。
那么 ,要说这件事情的受益者是谁,肯定是皇太极无疑了,在皇太极看来,眼下对他威胁最大的二人,就是代善和阿巴亥。
阿巴亥一直以来都非常聪明,不然之前也不会让努尔哈赤如此的痴迷她,而且很多朝廷上的事情,背后也都有阿巴亥的身影,等到努尔哈赤死后,阿巴亥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后,更是手握大权,到时候皇太极丢了皇位不说,甚至有可能性命不保。
自古以来,争家产都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普通家庭争家产失败了,大不了就是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但是如果出身于皇家的话,最后丢的就是命!
皇太极这回可谓是一石二鸟,既解决掉了代善这个争夺皇位路上的大敌,也解决掉了阿巴亥这个一直深藏幕后,手握大权的隐患。而多尔衮,就属于是和他母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年少的多尔衮在阿巴亥受宠时,也自然被努尔哈赤加以关爱,现在也是被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冷落到一旁。
就这样,多尔衮的悲惨生活开始了,据史料记载,公元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不幸被敌军的大炮击中,努尔哈赤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把阿巴亥召回了宫。
努尔哈赤后来也明白,阿巴亥和代善的事是有人暗中操作,阿巴亥当时确实想提前巴结一下代善,但应该不至于和代善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努尔哈赤心里还是一直观念阿巴亥的。
看到阿巴亥重回皇宫,皇太极肯定是不情愿的,在努尔哈赤猝死后,有一天皇太极带领一众侍卫,到了阿巴亥的住处,说父皇努尔哈赤死前叮嘱,等他死后要阿巴亥一起殉葬。
阿巴亥自然不相信,皇太极口中所说的“先帝遗言”,显然就是强词夺理,没有一点努尔哈赤生前留下的文字证据,就算是努尔哈赤的临终遗言,自己就在皇宫,要说让自己殉葬,也应该当面说。
而且要知道,当时阿巴亥还有三个孩子要抚养,阿巴亥自己还是大妃的身份,就没听说过让大妃殉葬的,这时候大家心里也都明白,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想让阿巴亥死,无非就是忌惮,一旦阿巴亥成为太后,那他们的权势必将遭到打压。
所以,趁现在阿巴亥还没有手握大权就除掉她,是最好的结果,阿巴亥心里也明白,自己的三个孩子现在还羽翼未丰,以她现在的能力,再加上自己三个孩子拼死反抗的话,根本就不是四大贝勒的对手,反而结局会更惨,或许最后自己三个孩子的命也没能保住。
都说女人为母则刚,阿巴亥也不例外,明知自己是必死的结局,最后阿巴亥和皇太极达成交易,自己可以死,但自己的三个儿子一定不能出事,最后阿巴亥被逼自尽了。据说,阿巴亥是被皇太极用弓弦绞死了。那年多尔衮才14岁,就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阿巴亥用自己的生命最后保护了她的三个孩子。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并没有立遗嘱,所以各个有权有势的皇子贝勒,都想坐上那个王位,纷纷不择手段地开始争夺,正常来讲最有可能成为大汗的人,应该是阿巴亥三个儿子中的一位,但皇太极运用种种手段,最后凭借所谓的“大汗共推”之说,成功坐上了王座。
在多尔衮16岁那年,多尔衮跟随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部,多尔衮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直取敌将首级,立下了大功,皇太极赐他“墨尔根戴青”的称号。
后来多尔衮被派到明朝边疆,和贝勒莽古尔泰一起打下了汉儿庄,打算逼进北京,此时的多尔衮开始大展身手,军中威望也是相当的高。在天聪5年的时候,皇太极初设六部,把吏部全权交给多尔衮掌管,从这一刻起,多尔衮真正的崛起之路就开始了。
崇德元年,皇太极论功行赏,因其战功赫赫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在当时的六王中,多尔衮能稳稳地排进前三,当时多尔衮才年仅二十四岁,可见多尔衮绝非等闲之辈。
他往前能打明军,往后能治蒙古,这两方都被多尔衮打得没脾气,可以说当时多尔衮就是军中的“主心骨”,崇德六年间,皇太极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去南征明朝。
这也是当时明朝和清朝最后的大决战,就是现在人尽皆知的“松锦之战”,在这场大决战之前,明朝和后金就有多次较量,发生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后期的主将当然就是多尔衮了。
例如抚顺之战、萨尔浒之战、宁远之战等,都是当时后金和明朝发生的战役,最大的战役肯定就是这最后的松锦之战了,据史料记载,当时明朝前前后后一共投入了十三万明军,后金这边投入了十一万的八旗大军。
据史书记载,这场大战是皇太极亲自率领十一万大军打的,几乎就是倾尽所有的家底去打这场仗,明朝那边也差不多,哪边输了,就会走向灭亡,这场生死大战,双方都会不遗余力,倾尽所有手段只为了胜利。
之所以叫松锦之战,顾名思义这场大战的主要地点就在锦州,自古以来锦州一带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锦州位于“辽西走廊”的东端,南边是渤海,北边就是一群群的山脉。
如果皇太极率领清军打下了锦州,就意味着整个东北都将被清朝占有,而明朝就只能乖乖地往南迁移,任人宰割,当时明朝还派吴三桂等人前去增援,这场大战一打就是三年。
一开始明军毕竟是防守方,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也在前期的战场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后来皇太极亲自率大军,连夜迁移了五百多里地,瞬间拉开了战场,占领了当时松山那一带。
眼看着皇太极把战场拉开要对明军形成包围之势,崇祯也源源不断地往山海关和锦州调入明军,经过两年你一拳我一脚的对峙博弈,其实谁也没占到太大好处,双方就这么一直僵持不下。
打仗除了拼兵力,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拼一个国家的财力和底蕴,现在这种关键时期就看谁先挺不住,清朝这边还好,但明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渐渐地开始显露出颓势了。
因为明朝不仅有外患,更有“内忧”,朝廷大臣心不齐不说,还是不是的有面见的起义军,所以明朝的注意力始终也无法集中终于一点,锦州这边战事吃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粮草方面,老话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这场仗,一打就是两年。
期间士兵每日所需的粮草,慢慢地就开始供应不上了,本来明朝就有点负担不起这么多的粮草和军饷,再加上有一些官员贪污腐败层层克扣,最后送到战场的 粮草更是所剩无几。
随着躁动的明军开始孤军深入,皇太极发现了一个好机会,他发现明军后方的势力非常单薄,一碰就碎,所以用了一招惯用伎俩“偷袭粮草”,沉明军晃头晃脑往前深入的时候,皇太极找准时机带领大批人马,直接把明军的粮草基地端了。
这下明军彻底炸了锅了,本来明军就有要被拖垮的迹象,军心不稳,现在得知后方粮草全没了,更是无心作战,直接就成了一盘散沙,被前方早有准备的多尔衮带领大军一举冲散,最后这场打了三年的松锦之战宣告结束,明军大败,退回了南方,整个东北都归后金所有,为日后多尔衮率军入关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战争结束,多尔衮回到皇宫后开始掌管吏部,当时基本所有的重要大臣的升迁事宜,都要经多尔衮的批准,就这样多尔衮,不仅在军事上才华出众,现在在政治层面也是相当强悍。
多尔衮在经过几年之后,凭借着当年的赫赫战功,和现在在吏部的运筹帷幄,慢慢地开始积攒威望和自己的底蕴,这些也渐渐的被皇太极看在眼里,但一直也没有好的办法。
因为这些功勋都是多尔衮出生入死拿命换的,皇太极即使身为一国之君也不能怎么样,更何况多尔衮也没有造反之心。
所以,皇太极后期也对多尔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很多重要的事都要让多尔衮来做,尤其是当时皇太极一心想要准备入关,那到时候肯定要多尔衮一马当先,所以,现在皇太极非常依仗多尔衮,加上皇太极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他也一直没想好选谁为继承人。
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纷纷支持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为继承人,毕竟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且人也长得仪表堂堂,就是当君主的料,皇太极有一段时间,也想过让这个大儿子豪格继承王位。
但豪格有一个实力只强不弱的竞争对手,这个人自然就是多尔衮,多尔衮的支持者虽然没有豪格多,但他有两个亲兄弟作为后盾就足够了呀,这哥仨当时可是掌握近后金半壁江山的兵权,谁也不敢敢惹多尔衮,顶多也就趁他不在的时候,跟皇太极说说他坏话。
当时支持豪格的大臣可以说是相当傲气,当着皇太极的面说:谁要是敢阻挡豪格上位,就跟谁翻脸。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多尔衮全程当他们在放气,但多尔衮也知道,豪格确实算得上是他争夺王位的大敌。
豪格和多尔衮就像天平一样,无论最后这二人谁坐上王位,这个天平都会发生严重的倾斜,这刚打完松锦之战没多久,当时清朝的元气也没有完全恢复,而且明朝虽然退回了南边,但也没彻底消灭。
在这种关键时期是绝对内耗不起的,这也是皇太极一直头疼的地方,这二人选谁继承大统都不太妥当,但除了多尔衮和豪格,还真找不出第三个跟他俩一样优秀的了。
豪格和多尔衮心里也非常清楚,都是彼此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最重要的是谁都绊不倒谁,而且这件事情当时双方的支持者,一直都是剑拔弩张的状态,如果再这样下去,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加以利用,真要是“擦枪走火”了,那后果谁都承担不起,更是大家都不想见到的。
既然谁都不能彻底碾压另一方,多尔衮也自知现在条件并不成熟,所以那不如就各退一步,再从别的皇子中挑选出继承人。所以最后,大家挑来挑去,就挑中了皇太极的另一个儿子福临,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而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更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女子。
就这样,多尔衮就从台前转到了幕后,可以说多尔衮这次是“以退为进”,相比之下,豪格确实照多尔衮有些差距,最后还是多尔衮棋高一着。
在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一起合作之下,福临不出意料地被推上了皇位。不过也正是如此,多尔衮这时也第二次错过了皇位,只能做他的摄政王了。至于说福临登基之后,多尔衮虽然权势很大,但支持顺治皇帝的大臣也不少。所以,多尔衮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做一个大臣,而无法真正登基做皇帝。
这就是多尔衮错过皇位的真实原因了。
------------------
推荐阅读:
半年营收3000亿喊活下去,难道就连5G业务,也救不了华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