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汉唐宋等朝代先进还是落后了?
▎╈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汉唐宋等朝代先进还是落后了?
明之制度,专制在上、僵化在下、内卷于沿袭、崩溃于激变。
总得来说,比之秦汉隋唐,明朝制度更为复杂、更为精妙、也更为稳定,却说不上有多先进。大明劫而大明死,大明制度要负一定的责任。
先说专制在上
这里所说专制,主要指皇权专制。简单说就是皇帝的权力太大,朝廷的权力太小。
秦汉有丞相。秦汉丞相,完全可以甩开朝堂九卿,然后单靠府内十三曹就能治国理政。丞相府的牌面,要多硬有多硬。
那秦汉皇帝呢?皇帝只有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六个办事处,而且主要负责起居饮食。所以,秦汉皇帝的权力,实际并不大。除了秦皇汉武这种不世出的强势皇帝,皇帝们根本做不到皇权专制。
秦汉的丞相,一般设一到两个。这相当于领袖制。大臣们不是听皇帝的,而是听丞相的。因为丞相才是政府领袖、朝堂领袖。
那皇帝呢?皇帝跟丞相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皇帝是国家领袖。非要引用一个主权的概念,那就是:主权在君,而治权在相。再通俗点儿说就是:所有权归皇帝,使用权在丞相。而权力之运作,不是谁拥有权力谁权大,而是谁使用权力谁权大。
这是秦汉丞相,要多彪悍有多彪悍。皇帝一旦搞不定丞相,那就真能被架空,而且是合理合法地架空。
唐宋有宰相。宰相是一群,有时候也能独任,比如李林甫和杨国忠。但总体上说,宰相相当于委员会制。唐朝宰相,生成于三省制。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复核、尚书省执行,这三个衙门的宰相一配合,那皇帝就成了橡皮图章。宋朝宰相,权力下降,基本就留下了一个中书省。虽曰中书门下,而实际就是中书省。
三省制不再硬,宰相也就没法硬。唐朝宰相拟定政令,皇帝画敕签字,然后就执行了。宋朝宰相却要先用札子向皇帝请示,皇帝同意了,中书门下才能拟定政令,然后才能执行。所以,唐朝皇帝可以是橡皮图章,但宋朝皇帝不是。
到了明朝,连中书省都没有了,所以宰相也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内阁,但内阁不是大明帝国的国务院,而是大明皇帝的秘书处。秘书就是内阁学士和内阁大学士。
秦汉丞相,都是超品,属三公一流,是可以封侯的;唐朝宰相,都是顶级的三品大官,甚至还有加封。而明朝的内阁学士呢?五品。比之二品的六部尚书,这些人顶多算科级干部。科级干部怎么管部级干部?没法管。所以,也就有了兼职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这才能到二品。这种兼职大学士说出去的话才能有分量。
但关键是工作内容。
明朝内阁的工作内容,从本质上说,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秘书服务。大臣的奏折报上来了,怎么处理?内阁拟个意见,这叫票拟;然后皇帝斟酌决定,这叫批红;批红拿到,才能定旨出令。这还是中后期,前期就更惨了。
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皇帝,不仅精力充沛而且素质过硬。所以,内阁的工作就是为皇帝代笔,皇帝说啥、内阁记啥。而且,皇帝还常到内阁坐镇,当起了办公室主任,直接指挥内阁号令天下。
唐朝宰相跟皇帝,公文换图章;宋朝宰相跟皇帝,札子征意见;明朝内阁跟皇帝,竟玩起了传纸条。所以,皇帝越来越专制,而宰相和朝廷越来越卑微。中间再掺杂进司礼监,那就只能是黑暗了。内阁的票拟,到了太监那里,甚至能被当成包鱼包肉的废纸。这种事,也就只有大明朝才会发生。
再说僵化在下
有些事,你不能全怪在朱元璋身上。因为制度是一个沿袭流变的过程。以前的制度会作为参照,以后的制度会加以修正。朱元璋只是定了一个大盘子。而定这个这盘子的时候,他要参考元朝和宋朝。之后,这个盘子怎么变化,历代大明皇帝都要参与意见。
首先是参照元朝的行省制。
本质上说,行省制侵夺了地方治理权。秦汉是郡县,就两级。郡守和县令可以放手治理地方。李广一个郡守就能打得匈奴叫爸爸,那明朝怎么没出过这么硬的知府?
不可能出。
秦汉郡守的权力,与大明知府的权力,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原因就是中央过度干预地方,导致地方无所措手足。
行省制就是干预地方的极端典型。但这个制度被明朝继承了,或者说被朱元璋继承了。那啥叫行省制?
跟现在的省没法类比,倒是可以跟英国的殖民地类比。印度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其最高首长叫总督。名义上,总督是女皇派的,而不是英国内阁派的。女皇派的,跟内阁派的,区别在哪?
内阁代表国会、国会代表民意。但殖民地不许有民意。所以,这个总督就只能由女皇派,而不能由内阁派。英国本土可以有民主、有自治,但印度是殖民地,所以不能有民意、也不能自治。
这就是中央强行控制地方,不允许你自治、也不允许你有民意,地方事务还要全由中央包办。行省制的本质初衷,就是把地方当成殖民地来管。
本来地方事务应该地方处理。但大元朝廷信不过地方的汉人,所以必须派中央的蒙古人来治理。那你就派刺史、观察使啊?汉朝和唐朝就这么办。
这么做不是不可以,但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力度不够、一个是蒙元统治者信心不足。所以,派个钦差或巡视组根本镇不住。那咋办?
我给你派个中书省。这就相当于派了一个国务院。行省的全称,是行中书省,意思是行走的中书省,通俗点儿说就是行走的国务院,而行省的长官自然是宰相、丞相一级,至少也得是个副宰相或副丞相。
明朝没直接说行省,但换了个马甲,叫承宣布政使司,直接控制地方的民政和财政。另外还有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司,分别控制地方的监察和军事。这一点应该参考了宋朝的路监司。接着,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再又派出分司,进一步控制地方。这就在县、府、省三级行政中又给加了一级,即分司。到了清朝便清晰些,就是那些管知府的道台。
明朝的山东省有五个府,却有十六个分司;而山西省有五个府,却有十三个分司。你这么搞来搞去的结果,就是官太多,而且都是管官的官。那谁来治民呢?
只能是县令治民,但县令上面的老板太多。所以,县令的主要工作也就变成了伺候上级,最后也没精力治民。这种制度设计,纯粹就是自己人跟自己人玩,而且还玩得很开心。
这是行省制,真心不怎么样,只能让地方越来越僵化,根本放不开手脚。
其次是官吏分流。
官吏分流,自古就有,但分得不清不楚。关键是没必要分得太清楚。
吏相当于业务干部,官相当于机关首长。秦汉之时,部门首长称官,如九卿、郡守等;属官称吏,如长史、别驾等。区别仅是劳动分工或上下隶属。而且,官吏可以互通。朱买臣曾为九卿之一,后来罢职再起用,做了丞相府长史。这是官可以为吏。而秦汉的很多三公高官,甚至丞相,也可以从基层小吏干上来,如御史大夫张汤。
魏晋隋唐以来,官吏进一步分流。因为当官要看门第,当大官更要看门第。而到了元朝,还要继续分流。蒙元和满清,都是部族政治,皇帝们都有自己的本部利益集团需要照顾。所以,官多蒙古人为之,吏多汉人为之。
明朝虽无门第之分又无部族之殊,却用科举把官吏给分流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先是规定胥吏不得当御史,后又规定胥吏不得考进士。自此之后,官与吏也就泾渭分明且不可逾越了。
本来是就是一般的劳动分工,到明朝却分出了身份高下。科举的进士,能力再不行,那也要当官,而且当大官。非科举的胥吏,能力再行,那也当不了官,更别说当大官。再用科举考试制度来个源头限死,那胥吏就彻底没了晋升可能。
这么做,有什么害处吗?
害处非常大。
科举干部,手高眼低,却霸着高位;基层胥吏,啥都能干,却无缘晋升。这就导致清流浮于上,只会道德文章;浊流沉于下,难免自甘堕落。上流有信仰却无实干,下流有实干却无信仰。这种官场生态,就不可能好。
秦汉之时,是一个县令带着一群力争上流的掾属。比如秦末的萧何,完全有机会从沛县衙门晋级到郡级衙门,“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请,得毋行”。但是,明朝呢?是一个县令带着一群自甘堕落的胥吏。除非国家大乱,胥吏和非科举出身的吏,几乎没有晋升可能。
这就是人事不通,导致官场僵化,接下来便只能堕落。
最后说内卷于沿袭、崩溃于激变
内卷,简单理解就是向内演化。这种向内演化,并非全无好处。有时候,内卷很有必要。做事精益求精,这没啥不好;拿出统一标准,这也无可厚非。
比如选官制度。
汉朝实行郡国推举,各地方官每年给中央推荐两名人才,然后待诏金马门,皇帝看着不错,那就直接任命。这么做,肯定太粗糙。很多有本事的人,选不出来。比如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走郡国推举的路子,完全没机会。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
主父偃等三人上书阙下,相当于把自己写的文章直接递到皇帝家门口。他们只有这么做,才能被汉武帝发现和重用。所以,汉武帝感慨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你们这些个人才都跑哪去了?怎么这么晚才被我见到?
所以,这就有必要内卷一下。于是,也就有了隋唐的科举取士。这是内卷的精益求精。
但问题是人才太多,怎么选?作为皇帝或朝廷,我怎么知道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精益求精之后,就必须要有标准。
唐朝科举玩格律诗,你严格按照格律要求给我写首诗,符合要求且还有意境,那你就是人才,然后给你官当。这么玩,杜甫没问题,而李白却未必。李白多是古体诗,过于自由奔放,格律难免限制了他的才华发挥。但无所谓,选不出李白,还能选出杜甫。
格律,就是一个标准。宋朝玩经义、明朝玩八股,都是这个道理。你得定出一个标准。所以,难免内卷。
但是,内卷过度,或举国内卷,就一定不是什么好事。明朝制度,之所以复杂、之所以精妙、之所以稳定,就是因为内卷过度。
明清科举,跟唐宋科举相比,其内卷程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北宋仁宗年间,三苏入京而名动京师。但三苏是怎么来参加大宋科举考试的?
嘉祐元年丙申是春,辙父子三人同游京师,过成都,谒知益州张方平。方平一见,待以国士。
在成都,跟地方大吏张方平见了一面;在开封,跟文坛大佬欧阳修见了一面。然后,苏轼、苏辙兄弟就参加了礼部会试。这多简单。而如果是明朝和清朝呢?先考个秀才、再中个举人,然后才能进京参加顶级的科举考试。这种制度限制,不知道要熬死多少精英。即便是在宋朝,苏轼的老爹苏洵,就是因为熬不住,于是索性不玩了、老子不考了。
唐朝为了开疆拓土,所以才设立节度使。明朝为了镇压内部起义,所以才设立巡抚总督。这就不是对外,而是对内。承宣布政使司,卷得还不够,那还得继续卷。
“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这就是明朝的官场内卷。而内卷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央过度集权、地方无所措手足。所以,遇到事情,不是放手地方自己处理,而是中央亲力亲为。这就相当于末梢神经坏死然后把脑袋给憋大了。而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崩溃于激变。
明朝并非没有努力过。但努力的程度,远不及唐宋。
安史之乱后,大唐面临财政危机。于是,唐朝推行了两税法和盐业改革。这两项改革不仅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危机,而且为后世立法。尤其是两税法,俨然获得了某种工具正义。收这个税、那个税,都不合法,只有收两税,那才合法。
神宗年间,宋朝也面临财政危机。于是,宋朝搞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大刀阔斧地改变北宋的权力运行逻辑。变法后来失败了。但谁也不能说王安石是权臣。因为他的所有变法工作都在大宋制度允许范围之内。作为大宋宰相,他有这个权力。
明朝呢?
面对财政危机,明朝发动了张居正改革。结果也失败了,但张居正却被定性为权臣。原因就是他的很多做法都超出了内阁的权限。内阁根本没有权力搞变法。为了变法,王安石能搞出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相当于大宋变法最高领导小组。而为了改革,张居正就做不到,只能跟司礼监暗送秋波、暗通款曲。
为啥张居正做不到?
因为他不是宰相,没有这个权力。正规权力走不通,那就走非正规的权力。所以,死后定性为权臣,并没冤枉他。
而抽象点儿的解释,则是明朝的制度已经内卷过度:在这个精妙、复杂且稳定的制度框架内,任凭你是商鞅在世,也干不出打大功绩,当然也干不了大坏事。
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再多出几个张居正类的好干部,大明小步慢跑,或许也能跑出内卷困境。
但是,时势激变了。
一是外部激变。表面上看是满清崛起,而实际是草原崛起。满清入关,不是建州女真一支入关,也不是整个东北的女真人集体入关,而是满蒙草原世界集体入关。因为在入关之前,满蒙已经形成了同盟。所以,大明的外部压力,不是满清,也不是东北,而是整个草原。
一个自然激变。在当时的大明崇祯朝,严寒、干旱、饥荒、蝗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纷至沓来,而且一波比一波邪乎。这都不是举国挨饿的问题,而是举国死人的问题。1638年,李自成和张献忠基本被打残。但1641年初,黄河流域发生波及70%人口的大瘟疫。于是,北方防守空虚、起义再次风起。此时的大明不仅财政枯竭而且社会失序。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大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这种级别的时势激变,别说大明帝国无法应付,就是隋唐帝国也无法应付。但是,隋唐可以招架。有人说,安史之乱后,大唐已不是曾经的大唐帝国。但是,大唐却没有死。因为大唐被打碎了成了一个又一个藩镇。虽然节度使们明争暗斗,却内能勉强尊帝、外能勉强抗侮。大唐硬是多扛了150多年。明朝呢?李自成一入京、满清人一入关,整个帝国大厦便轰然倒塌。制度僵化导致灵活性丧失,这时候,你连个藩镇都出不来。
这就是大明制度:表面是专制、风格是内卷、结果是僵化。因为专制所以内卷,因为内卷所以僵化。当外部环境突然激变,大明劫也就只能大明死。因为它早已僵化成一个焊死的牢笼,很难被打开,却可以被击碎。
▎Ⓗ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汉唐宋等朝代先进还是落后了?
落后,而且属于严重落后。明朝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第一就是分封制:致使各地藩王拥兵自重,形成小朝廷,地方官无法制约,圈占土地却又不纳税,害民自肥,无所事事,导致人口激增,严重增加朝廷财政负担和损害中央集权。第二就是八股取士,不用多叙述八股取士的危害性,完全就是死板到家了。第三是继承元朝的户兵制度,也就是世袭制,你这一辈是千户你下一代同样是千户,你这一辈是兵户,下一辈同样是兵户,永远受你所辖千户盘剥,导致明朝后期军队战力极其低下。第四户籍制度,明朝是完全按户籍制度进行分类管理,阶级矛盾严重。第五允许宦官干政,并没汲取唐朝的教训,用太监以制衡朝廷官员,致使太监乱政,土木堡之变的教训不用多说了。就是陪崇祯上吊的王承恩在朝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可以说在这些方面明朝几乎是开历史倒车,集合了汉唐元宋所有的缺点制度。不论是李自成造反,还是满人以20万人入关,在后世看来,这种微不足道的内外矛盾爆发,轻而易举的就灭亡了明朝,可见其制度的弊端严重到何等程度了。用满人自己话,用区区20万人就取得天下,他们自己都不可置信。
▎☢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汉唐宋等朝代先进还是落后了?
何止是落后,简直是历史大倒车,踩着油门倒车的那种。在他执政期间,共开了5次历史大到车,尤其是第四点,让我们差点成为“印度”。他的制度简直是抄袭了汉唐宋灭亡的原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结束元朝的残暴统治。然而,他在执政期间却开了5次历史大倒车,让我们差点成为“印度”。这些事情成了他永远洗不干净的污点。
第一,朱元璋恢复分封制
分封制始于西周,经过数百年的春秋战国证明,分封制确实不适合一个国家的发展。
比如最近一次出现的西晋时期,一个大一统王朝,短短几十年就有了八王之乱,然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黑暗时代。
所以,事实证明,分封的弊端太多了,分封的时间越长,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就会越薄弱,到最后毁掉这个国家。
比如唐末,随着朝廷的腐败,中央逐渐失去对节度使得掌控,导致节度使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招兵买马。
虽说唐朝并非采用的是分封制,但事实还是证明,不要给地方足够的权力,不然起兵是迟早的事情。
本来这些王朝的崩塌,应该让朱元璋谨记的,最起码不要走了前朝的老路。
但是呢?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了想让明朝的江山始终都姓朱,朱元璋直接一排众议,制定了分封制。
而且朱元璋的分封是还非常彻底的,诸王不仅拥有封地的政、权和财权外,还拥有真正的军、队。
这也导致在朱元璋死后,短短两年便爆发了诸王反叛,其中燕王朱棣更是覆灭了侄子的朝廷,从而取而代之。
最后,好在明宣宗朱瞻基废除分封,重新将权利集中皇帝手中。
第二,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
对于分封还好说,朱元璋都是为了子孙考虑,而殉葬制度的恢复则是他最大的污点。
殉葬制度主要流行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由于那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很多奴隶主死后,新的奴隶主养不起那么多的奴隶,所以就将之前奴隶主的奴隶都给殉葬了。
后来逐渐演化成地位的象征,谁殉葬的奴隶多,就表示谁生前的地位高。
然而,到了先秦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废除,就已经明令禁止活人殉葬,采用陶勇代替。
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还有更早时期的秦宣太后芈八子墓中都有出土陶勇。
然而,朱元璋死后,却下令将所有妃子,以及一些宫女为他陪葬,从这点看,他就是一个暴君。
除了他之外,我们认为的大明明君,朱棣、朱高织、朱瞻基都采用了人殉。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最不被人看好的明英宗朱祁镇却彻底废除了殉葬制度。
第三,朱元璋开创了闭关锁国政策
朱元璋在一统的路上,虽然灭了张士诚、方国珍大部分,但还有一些逃到了海上,
与日本一些“海盗商人”联合起来,形成了一支相当强大的“海盗”力量。
在元朝的时候,元帝国先后两次攻打日本,虽然没有打下来,但也让日本损失惨重,不得不采取锁国的政策。
随着中日之间的贸易中断,两国各自所需的物价飞涨,也就产生了一些不怕死的商人,来赚取差价。
但随着元帝国的灭亡,日本也开始在东南沿海获取利益,甚至强抢豪夺。
朱元璋曾先后七次派遣使者,想要与日本和平共处,但都被日本所杀。
朱元璋为了保全大明,下令“寸板(船)不许下海”从此开启了中国首次闭关锁国的历史。
这个政策比清朝还狠,他是真真正正地关闭了所有的出海口,虽然朱棣时期开了一部分,下海寻找朱允炆,但之后又给关闭了,这也导致明朝倭寇猖獗,打不绝杀不尽的情况。
第四,朱元璋开创了“种姓”户籍制度
朱元璋开创的种姓制度,可不是我们现在的“什么户口”而是“职业种姓”你是干什么的,你的子孙后代也必须干这个。
就比如一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朱元璋却把这句俗语当成了事实。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印度有严格的种姓制度,比如,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吠舍,贱民五个等级。
各个等级之间有着严格的鸿沟,谁都不能跨越。
朱元璋也将天下百姓分为五个等级,将天下百姓当成皇室的奴隶。
第一等,朱家皇室
朱元璋规定,凡是朱家皇室之人,从生下来就有自己的领地以及俸禄,而他们却不需要承担任何代价,甚至刑不上皇族,凡是朱家的后人,只要不谋反篡位,杀人放火,那都可以既往不咎。
反而对官员,动不动就剥皮抽筋,对于皇室犯错就是一再的包容。所以导致明朝后期,朱家皇室足有几十万人,没有一人会领兵打仗,没有一人智谋超群,同样整个大明王朝也没有一人因违法被惩戒。
第二等,绅士豪族
就是一些官员和富商,他们腰缠万贯却不用交税,人口众多也不用服兵役。这些人是朝廷主要的经济来源,朱元璋想要将天下人都变成朱家的奴隶,自然少不了这些人的功劳。
朝廷想要巩固,自然得给这些人喝点汤,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是最穷的一个朝代,一品大员都有饿死的存在。整个明朝历史就是一个绅士阶层与皇室斗法的历史。
第三等,民户、匠户等
这一阶层基本都是农民了,也算是比较好的了,除了那些有手艺的工匠的家庭,其他都可以自我择业,也可以考取功名。
但其他的那些,比如种地的,世世代代只能种地,比如工匠就世代做工匠,打鱼的就世代打鱼。
第四等,军户
这一级别看着都是当兵的,但他们连农民都不如,普通的士兵后代只能世代成为官员手中的军奴,没有任何的地位以及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基本每个时期都是百万大军,直到明末仍然有百万大军的明朝,却让只有区区6万人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
要知道,明皇城除了锦衣卫,东西长,还有几十万的大军在驻守,然而李自成来的时候,他们基本没有抵抗,反而有些主动去投靠李自成。
这就是朱元璋定下的军户的弊端,他当兵只能世世代代当兵,而且还没有任何地位,他们不反都说不过去了。
第五等,贱籍
这等人基本都是朱元璋手下败将的后代,比如陈友谅、张士诚等部下的子孙后代,或者是犯法官员的后代,他们世代操持就业,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永世不得翻身。
也正是朱元璋的这一想法,导致明朝末期,很多起义军对朱家后代非常狠辣,皇室基本被屠得干干净净,幸存下来的也不得不隐姓冒名。
第五,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宰相作为中国上千年来的职位,是用来给皇帝分忧的,但朱元璋为了独揽大权,废除宰相制度,凡事都亲力亲为,最后撑不住了设立了内阁制。
然而,内阁制并不彻底,内阁大臣没有丝毫的权力可言,凡是还是得皇帝首肯,大小事情还的皇帝决定,这也导致明朝中后期,人人巴结皇帝,宦官的权力远比内阁大臣还要高。
明朝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宦官把持朝政最多的朝代,甚至有了宦官传位的事情。
最后总结
汉唐的灭亡基本如出一辙,都是末期皇室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导致的灭国,而宋的灭亡,则是因为外敌入侵。
然而,宋朝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他的灭亡跟明朝有点相似,宋朝是兵强将弱,明朝则是将强兵弱。
造成这等原因无非是皇帝担心军队过于强大而威胁朝廷。不过,相比于宋朝,也只是担心军队,而明朝则完全是将军队视作自己的军奴。
朱元璋虽然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但他的所有策略全都是为了老朱家的后代,而不是天下百姓。
所以说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是落后于汉唐宋等朝代。
▎✜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汉唐宋等朝代先进还是落后了?
很明显更先进,无外戚专权,无后宫干政,无蕃镇割据, 无两宋之岁币!无满清之条约,无秦晋隋元之短命,更无傀儡皇帝,至于宦官干政比起唐朝差远了,唐朝太监直接废立杀皇帝,而明朝刘瑾魏忠贤汪直生死全在皇帝一句话,三人加起来不过15年,唯一的反动就是殉葬制,不过后来朱祁镇也废除了,还有废宰相,但后来有了内阁制!
▎↲明朝老朱设计的政治制度到底是比汉唐宋等朝代先进还是落后了?
我认为是 落后!
撤消了丞相,走向极端的专权。皇权弱时,双变为几个大学士内斗,内耗惊人!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当你手头上有一百万,你会怎么花?
下一篇: 练毛笔字的时候竖笔总是写不直,怎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