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乘坐卧铺车厢,你发现有哪一些变化吗?
▎❇现在乘坐卧铺车厢,你发现有哪一些变化吗?
自从有了高铁以后,也有10多年不坐绿皮火车的卧铺了!最近坐了几次卧铺,感觉变化还是很多的。
一是卧车里旅客很少,大致占卧铺车厢的1/3,中铺以上旅客基本没有,即使有,上车以后也可以补到下铺。
二是坐在卧铺车厢的旅客相互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坐上两,三个小时,甚至是十多个小时,在车上一句话不说的人比比皆是,不是看手机就是看AP或者就是睡大觉。
三是补铺车内很安静,听不到那种穿着列车员的衣服,在车上吆喝着卖东西的声音了,如卖飞机模型,汽车模型,皮带袜子,还有土特产的等。也听不到列车的广播声音。
四是60岁以上老人乘坐卧铺车厢,从12306购票,随时都能买到下铺。
不变的也有,比如,列车员脸上仍然没有笑容,说话的语气还是比较生硬,无论是男车员还是女车员;列车上的开水箱里仍然是烧不开的温乎水;每节卧铺车厢仍然只有3个电源插座。
友友们说说看吧!
▎¢现在乘坐卧铺车厢,你发现有哪一些变化吗?
京广高铁开通前,到北京买卧铺是非常难的。高铁开通后,到北京坐高铁,又快又舒服。从2014年起,我发现以前高干才能享受的软卧车票很容易买到,于是我到北京都是坐长沙~天津的z208软卧,因为它停北京站,出站很方便。而且坐的人都是老头老太太多,基本坐不满,很安静,还有高铁不能享受的抽烟的权利,还比高铁便宜100多,睡一觉就到北京,何乐不为呢。
▎▲现在乘坐卧铺车厢,你发现有哪一些变化吗?
坐了一夜的卧铺早上刚下火车,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虽然同一条线路也可以乘坐高铁,但距离高铁站太远,如果不赶时间还是可以坐卧铺。
大概有两年多没坐过卧铺车了,要说变化还是有的,记得以前上车以后列车员会来换票,下车前还要换一次票,这套程序没有了。
车上叫卖的也没有了,以前有卖各地特产的,卖玩具的,每隔几分钟就出来一趟,推销员介绍产品跟打了鸡血一样,今天这趟车只是早上卖了一趟早餐。
其他还有好像以前还没到站列车员就要整理床铺,现在没有了。
这趟不是绿皮车,没什么特色,记得三年前坐过一趟加格达奇到漠河,原始的绿皮车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穿行,窗外是小溪、农舍、白桦林,真是美景如画,有机会还想去坐一次。
(配图是大兴安岭的黄昏)
▎≔现在乘坐卧铺车厢,你发现有哪一些变化吗?
卧铺车出行有优劣各半,近几年变化也较大。我坐卧铺车一直没间断过。出差、旅游、回老家探亲等情况每年都会有一两次坐卧铺的经历。随着铁路运输方式的改变,乘坐特快和直快这种有卧铺的火车的人,相对人较前几年少了。主要变化有:
1、旅客身份有变化。目前,坐卧铺车的多为退休人员、打工者及少部分的学生;25~50岁阶段的工作人员,坐卧铺车较少。
2、卫生设施有变化。便池已改为与高铁上类似的处理方式,较之前干净卫生,但有些老人不会用。
3、使用水有变化。之前坐卧铺长途,一般隔夜到第二天早上洗漱无水,经常碰到。如今,已经有5年未碰到过此事。
4、清洁卫生有变化。以前那种离到终点站还有2小时就开始整理卧具的行为没有了。旅客可以安静休息终点站下车。
5、旅客餐有变化。卧铺时间长,现在提供给旅客的各种餐饭,较之前干净更适合各种旅客食用。
6、推销卖货有变化。目前,卧铺车上仍有推销卖货的,但频次品种少了,也不打扰旅客休息。
7、旅客行为有变化。现在在车喝酒、抽烟的少见了,旅客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
(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现在乘坐卧铺车厢,你发现有哪一些变化吗?
我在今年五月份去延安旅游,坐的就是火车卧铺,说一下我的感受吧。
因为从南京出发到延安,坐火车要20个小时,我就提前在网上买了卧铺票,还好是中铺。现在都是电子客票了,直接带身份证就行了,不需要再取纸质车票了。
(这张照片是当时在火车上拍的)
刷身份证进站,刷身份证上车,都很顺利。但是有一点我当时就一直纳闷了,以前坐卧铺,有纸质车票,车上工作人员会过来用卧铺卡换车票的,然后离到站时间提前半小时工作人员再把车票还给旅客,并且提醒旅客做好下车准备。
现在呢,真是高科技无处不在啊,工作人员拿扫码机对准旅客身份证一扫,就OK啦![赞][呲牙]
卧铺车厢大概有三分之二人,非常干净,空铺上的被子都叠得整整齐齐地放着,工作人员过一个小时这样就会到每个铺位前收垃圾,旅客现在素质也很好,垃圾都放盘子里或者袋子里。
我坐了20个小时,到最后发现卫生间也很干净,而且随时都有水冲,洗手池那里也是随时有冷水的。开水也是一直都有的,我自己带的咖啡粉,一路上冲了两次咖啡。
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坐卧铺的有几种类型的人。
一种是六七十岁的退休人员,他们结伴出去旅游,还有一种是探亲的,还看到七八个一群的二十来岁的学生模样人,听他们聊天得知他们是去学习交流的。
这个路程虽然远,路上时间长,但是感觉坐卧铺还是很舒服的,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坐窗口发发呆,不觉得也就到目的地了。
------------------
推荐阅读:
21岁女儿和奶奶呆几个月后,变得“恨母”“嫌母”,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