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二胡大师的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原奏差距那么大?
▎☬为什么现代二胡大师的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原奏差距那么大?
首先,琴太好了,也演奏不出《二泉映月》那种悲凉。
阿炳用的什么二胡?现在的大师、艺术家用的什么家什?
阿炳活着的时候,想都不敢想檀木的杆、包金的轴、乌木的垫板、新蒙的蟒皮。
你穿一身西装革履,开个劳斯莱斯,端个钻石的碗你要饭去,肯定没有乞丐那种凄惨的感觉。
《二泉映月》就相当于旧社会端个破碗要饭,现代大师、艺术家弄得跟皇帝早朝似的,天差地别的基础,你还想听“感情”?
就好比老和尚念经。你说,一个老和尚敲木鱼,跟一大帮人在那演奏交响乐旁边还一帮大姑娘露着大腿在那跳舞,就算都是一个曲调,那感觉能一样吗?
何况,现在的二胡跟过去的二胡声音都不一样。
底下像小盒、蒙着蟒皮那玩意叫琴筒,过去是圆的,现在都改六角的了;过去的琴杆是圆的,现在改扁的了;过去的千斤是铜的,现在是金的,而且搁俩;过去的弓子上丝弦,现在都改成钢弦。为了拓宽音域,连琴码到千斤的尺寸都改了。
现在的二胡除了外表“像”二胡,很多零部件都大加改动,早已经不是原来的二胡了。
它根本就不是同一种乐器,演奏出来能一样吗?钢琴和笛子,曲子再一样,演奏出来也是俩风格。
最关键的,是技术上的问题。
华彦钧,也就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人家叫“自来腔”,靠这个讨生活的,别人给取名也叫《依心曲》。阿炳若演奏不好,他没饭吃。阿炳十多年就专研《二泉映月》,演奏不好才怪呢。
艺术家也好大师也好,纯是拿来炫技或是考级的,他们最起码有工资有五险一金,演奏得不好也不怕没饭吃。有兜底,技术上不去。而且,他们今天演奏《二泉映月》,明天《赛马》《江南雨》,后天《望春风》《一枝花》,大后天《花欢乐》《汉宫秋》,不专一呀。
阿炳一年内演奏《二泉映月》的次数,顶艺术家、大师十年的次数,就冲这个熟练度,你说谁应该演奏得更好?
现在的艺术家、大师,追求的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金蛇狂舞》一把,心想着功成名就上哪个酒店去开一瓶汉帝茅台庆祝一下,有几个见过月亮倒映在惠山泉什么样的?都说音乐能表达演奏者的心,大酒店里喝茅台的心,能跟崇安寺里喝稀粥的心一样吗?
▎❒为什么现代二胡大师的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原奏差距那么大?
1⃣️我电脑中保存着阿炳《二泉映月》原版录音,那是储师竹他们在阿炳去世前赶到江阴录制的,那时只有钢丝录音带,限五分钟。当他们找到阿炳时,他正生病卧床,得知要录音,就去借了一把普通的民间二胡,那是蚕丝弦,不是蟒蛇皮,所以二胡发音不脱土气,还有些闷。阿炳先拉了一遍,超过五分钟,就约定少重复,当接近五分钟前就碰一下手臂,阿炳就马上转入尾声。当时没有定曲名,为了让曲名与无锡的天下名泉相关联才被储师竹修订弓指法,以后被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尓发现,成为名曲,灌成唱片,周总理拿此唱片赠送国际友人,从此《二泉映月》在世界乐坛象征着中国。
2⃣️《二泉映月》的旋律有着民间的乡土气息,阿炳拉的曲子多了,自然能采纳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有着什么样的苦难背景即会奏出什么旋律。
3⃣️那年月拉二胡的老人几乎都是左手指横着,螺心处按弦,定把滑指音多,所以发音很板。你注意播放现代人拉的《二泉映月》,左手指尖触弦,手指站在弦上,显得十分灵巧夸张,所以过分的娴熟流畅就失去了阿炳的苍桑感。
4⃣️你再去多听几首红歌,有好多曲子被她们唱没了豪迈气概,变成了靡靡之音,这就是后人对曲子的时代背景以及风格不理解,全靠鹦鹉学舌模仿照搬来的,才总让人感到没有原汁原味!
⬆️图、你看阿炳拉二胡的左手按弦姿势为横着!
谢谢!
▎∮为什么现代二胡大师的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原奏差距那么大?
看现代二胡演奏,一个个摇头晃脑,好像很投入,又好像是做派,也曾看国外一些演奏家,行如流水,游刃有余,根夲无需用肢体夸张地渲染弹奏技巧,听音乐不是看杂技,希望音乐老师不要误导学乐器的小朋友。
▎↳为什么现代二胡大师的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原奏差距那么大?
阿炳是瞎子,他的《二泉映月》是用灵魂来表达世间炎凉和无奈,而现在的大师是睁着眼睛,拼命搏取粉丝的眼球,你说能一样吗?一个是神一个是鬼!
▎≗为什么现代二胡大师的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原奏差距那么大?
听过阿炳拉的原曲,也听了多位当代二胡名家的演奏,从技术和艺术效果上,两者不可比。
阿炳是街头艺人,他没受正规音乐训练,只是看别人拉什么跟着学什么,街头演奏也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高要求。
1950年为他录音前,他已两年没有拉二胡。原因是两年前他被人力车撞倒,琵琶摔环,二胡蛇皮撞破,晚上弓弦上的马尾被老鼠咬断,一天里发生这些事,他认为不是好兆头,从此不再拉琴,此时拉曲有些生疏。同时他已病得严重,自己身边也没合适可拉的二胡,是临时从乐器店借了把二胡,琵琶也是来录音的民乐研究员借给他的。演奏已生疏,乐器也不是自己习惯的乐器,当时很难要求他有出色的演秦奏。
用的是刚从国外买的钢丝录音机,当时是很先进,但与现今的音响效果没法比,我们现在听到的是阿炳原曲又是从钢丝录音机转录到唱片上的,效果已打折扣,唱片至今半个多世纪,效果更差。
当年使用的录音机
当时借用的琵笆
而现今的二胡演奏家,都是少年时即得专业人士培训,能进音乐学院的只是其中极少数佼佼者,毕业后能成名家的更少,用的二胡质量更好,音乐效果更不必说,听几十年前阿炳原曲唱片与听现今二胡名家的演奏,自然有巨大差别。
但是,没有阿炳,就没有今日的《二泉映月》和另外五首琵笆、二胡曲。
《二泉映月》能被抢救性保留下来,也有些偶然。
无锡人黎松寿是阿炳邻居,喜二胡,曾向阿炳学习,对阿炳拉的曲子十分熟悉。
黎松寿在学校教音乐,他到南京向二胡名家储师竹学二胡,上课前无意间活动手指拉了后来定名为《二泉映月》中一段,储师竹问是什么曲子,黎说是我们无锡街头艺人拉的曲子,阿炳说这曲没有名字,只是瞎拉拉。储要黎完整拉一遍,听后激动地说,这是呕心沥血杰作,绝不是瞎拉拉能成的。
正说间,国立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进来,讲到阿炳,黎松寿讲到阿炳现状,身患重病,日子艰难,杨先生深为其忧。
不久,南京无锡解放,国立音乐学院改中央音乐学院,搬天津,杨荫浏任音乐学院器乐研究所所长。1950年6月学院配发了一台进口携带式钢丝录音机,8月暑假时,杨荫浏与民乐研究员曹安和到无锡,为阿炳录音,9月2日,先用5分钟录了那首阿炳常拉的曲子,问曲名,阿炳说没名字,想了很久,说:就叫二泉印月吧。当时广东音乐《三潭印月》已很流行,估计是由这想到二泉印月吧。杨先生提出用“映月”好,阿炳欣然同意,《二泉映月》从此保留下来。
录音机倒带重放,阿炳听了,激动不已,问还能不能放,杨先生说,按说明书讲放十万次也不失真,阿炳天真的说:这东西贵不贵,我也想买台玩玩。
然后录了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第二天录了琵笆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和《龙船》。
阿炳觉得演奏的还不够好,其他曲子待以后再练习练习,熟练后再录。杨荫浏先生同意,想等寒假或明年暑假时再录。三个月后,阿炳病逝,他那些尚没录音的许多乐曲,随他的离去洇没世间。
对阿炳很熟悉的画家画的阿炳画像
阿炳已去,因录音而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传遍全国,走向世界。
50年代,钢丝录音的《二泉映月》灌制唱片,广销海内外。
1959年十周年大庆,对外友协精选十首民间乐曲制成唱片赠参加盛典的外国友人,《二泉映月》是其中之一。
1985年,在美国获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之一。
彭修文将此曲编成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何占豪等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
1997年阿炳音乐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008年,无锡藉二胡演奏家邓建栋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此曲。
2007年《二泉映月》做为嫦娥一号搭载音乐进入太空。
阿炳和《二泉映月》在国内拍成电影,排成芭蕾舞剧、大型舞剧,越剧等。
人们更多地是能听到众多二胡名家演奏的二泉映月。
可以说,它是影响最大,听众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民乐曲目。
------------------
推荐阅读:
一个女同事,45岁左右,因为我升职了而她没有,整天指桑骂槐的骂我,该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