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芬兰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士兵手里的武器却十分先进,这是怎么回事?
❦※二战时期芬兰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士兵手里的武器却十分先进,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似乎说不上很对,因为芬兰士兵手里的武器其实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除了昂贵的索米冲锋枪外,芬兰的其它武器也就保持在二战一般水平上,算不得“十分”先进。
比如芬兰士兵最惯用的武器M28,这东西根本就是苏联莫辛纳甘91/30式的芬兰仿制品,连子弹都是苏标的7.62*54R。随着苏芬战争的爆发,芬兰士兵最后连自己的M28都用的少了,反而大量装备缴获的苏军莫辛纳甘。
到1940年苏芬停火后,芬兰又疯狂生产了改进型的M39版莫辛纳甘10万只,但这些武器只能说加工比苏联那种糙货好一些,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再说“索米”冲锋枪,实际上这种冲锋枪并没有在战争中体现出什么卵用,因为它太它女良的贵了。就算是再好的性能也无法掩盖它就是个冲锋枪的事实,再牛逼你也不是高斯机关炮或电磁米尼岗。
“索米”的制造工序极为繁复,有些生产环节完全是在“为标准而标准”,所以在带来极好的标准质量的同时,也生产的异常艰难。而且它的用材使用的还是瑞典进口的优质铬镍钢,这种不锈钢算在当时算是上等材料了,相应的也为加工制造带来了麻烦。
所以索米1931尽管是一支高性能的枪,却并不算一种符合“战争科学”的武器,它产生了不符合实际的工业成本和必要劳动时间,故而没有让芬兰士兵大规模的装备上这种好武器,更没有对战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再看看二战的那些军事强国是怎么造冲锋枪的:
苏联一口气能搞出一堆PPSh-41,全部换上照搬索米1931的71发弹鼓,让新兵拿着乌拉到200米内再泼水。后来的PPSh43冲锋枪更是极尽粗制滥造之能事,不断降低生产标准,提高和优化生产能力,让最普通的金属加工厂和女人孩子都能制造,在子弹管够的情况下谁都能提枪喷敌人一脸。
德国直接上马冲压机件的经验,用压饭盒的态度和方式面对自己的MP38/40冲锋枪,只在关键技术上花功夫下本钱,连当时流行的木质护木、枪托都给简化了,也是一开工就出一堆,比98k的制造还迅速。
英国更过分,敦刻尔克以后逃回岛上,军队基本是丢盔弃甲手无寸铁,于是他们砸锅卖铁的滥造武器。最突出的就是“斯登”冲锋枪。这种武器直接山寨自德国MP38/40的结构,连弹匣都是通用的,却又丑又简单,还便宜到极点。英国人就是靠着这种武器熬过了“至暗之时”,甚至还大量的空投给法国抵抗组织,反正便宜嘛,要多少有多少。
财大气粗的美军也差不多,开头是没办法,一直在使用昂贵的汤普森M1928A1冲锋枪,后来一有机会就换成了简化改进版的汤普森M1A1,但后来很快又换成了超级便宜的M3“黄油枪”,同样采用压饭盒的技术,产量大,产速快,造多少不都是走个量么?量多砸死你行不?
索米呢?索米从1931年投产,到苏芬战争时国防军才装备4000只,芬兰军队将之作为轻机枪使用,每个步兵班差不多配备了一把,到1943年这个数字才增加为每个班两把,一直到战争结束芬兰人也没完成“每个班三把索米”的愿景。加上出口德国、瑞典、保加利亚这些国家的份额,以及瑞士、瑞典、丹麦仿造的一起也不过8万只。
这8万顶个什么用?也就比生产了3万把,泡泡都没冒几个的日本百式冲锋枪强点,苏联当年PPSh-41造了600万只,PPSh-43造了100万只。美国的M3造了60万只,汤普森造了200万只。英国斯登造了400万只,德国MP40造了100万只。冲锋枪是什么?大批量投入的廉价武器而已,能让新兵拿着提高己方火力密度,能有效武装每一份抵抗力量就够了,造那么高级娶媳妇当传家宝吗?
在此期间,芬兰人也才刚刚搞明白冲锋枪不能当机关枪使用的问题,因此许多部队装备的是缴获的苏联捷格加廖夫机关枪,再搭配上大批量的莫辛纳甘,芬兰士兵手中几乎是全苏式装备,谈什么“武器十分先进”呢?
很显然,芬兰的索米1931走进了“精品武器”的窄巷子,他们错误的将一款并不适合战争的武器开发了出来。所以索米在后世总被冠以“工艺品”之名,它并没有带领士兵们走向胜利,徒然好看罢了。
至于芬兰自己的LS26轻机枪,则根本不能算什么先进武器,这款武器连芬兰士兵自己都喊它“卡壳26”,并不怎么受欢迎,否则也不会拿缴获的捷格加廖夫又顶替索米又顶替它了。
LS26唯一能称上先进的是它那管退式的轻机枪概念,然而这种技术在M2大口径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上并不罕见,尽管说LS26的结构概念当时很先进,在后世看来却也没对机枪界产生什么特别举足轻重的大影响,倒是有点牵扯突击步枪的发展。
而且这东西9.30公斤的重量配备上20发的弹匣实在是说不上多强大,苏联捷格加廖夫轻机枪9.1公斤,却能带47发弹盘,而德军大名鼎鼎的MG42机枪也才11.57公斤,这些枪的可靠性都大大高于LS26。此外还有捷克的ZB-26和英国寨出来的布伦机枪,也都是9公斤左右的体量,但作战性能LS26显然不能比。就算南部中将设计的“歪把子”也不见得比LS26性能差。
最后还得说说芬兰自己研发的L39反坦克枪,这东西只能说明芬兰具备一定的工业能力,但是真的论性能呢,芬兰人自己都承认:它在正面无法击穿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只能选择侧面和背面,而且还不能打后脑勺。
这种武器芬兰生产了1900多具,主要用于狙击苏军的T26和BT7这些老坦克且效果并不算太好。不过有赖于芬兰善战的军队,国民素质较高的士兵们很快将L39与配发的高爆弹、燃烧弹结合运用,将它当做类似现在的“反器材步枪”使用,用在穿透障碍杀敌、战术狙击、攻击碉堡等行动上;他们还开发出利用苏军坦克下坡时露出顶盖的的时机“打盖子”的战术,倒是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但是,比起苏联的反坦克枪,芬兰的L39就立马变成了弟弟。无论是西蒙诺夫的PTRS,还是捷格加廖夫的PTRD,毛熊制造的反坦克枪都拥有正面干穿德军坦克的实力。而这些东西对苏军而言只是暂时缺乏反坦克装备的“应急”方案,他们一口气生产了6万3千只PTRS和18万5千只PTRD,并且开发了更坚硬的钨钢芯穿甲弹头,打得德军3、4号坦克叫苦不迭,只得附加装甲应付。
更疯狂的还有PTR Blyuma“布留玛”反坦克枪,这款1942年以后开发出的反坦克枪将虎式坦克当做了性能参考,它能在100米内任意穿透虎式的侧甲,弹头速度比现在的穿甲弹还快,端的是一个凶猛。
不过这样的武器却逐渐让兵强马壮的苏军看不上了,他们坚持口径即正义,射程即真理的理念,特么喀秋莎火箭炮都能开着满场转了还要这东西干嘛?将军们一声令下,一大票填了穿甲弹的ISU-152、SU-100伴着漫天的IL-2强击机涌上去,就算元首的老鼠早俩月下线也依然是个拖回车里雅宾斯克打靶的结局。
显然,芬兰当年的武器研发情况其实并没“十分强大”,他们有闪光点,却依然有很多缺陷,许多路不是芬兰走的“高级”,而是真正的战争强国懒得费这力气。就像苏联一样,有一群ISU152还整啥子反坦克枪?有整箩筐往外倒的冲锋枪要啥贵的要死的“高级索米”。
芬兰牛的其实是人,厉害的是那些作战勇敢,又善于动脑子,技战术一流的官兵们,他们明白自己该干嘛、能干嘛,坚决的痛击了侵略者,又非常克制的不让自己搅进世界大战的乱局中,很好的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所以说,对于芬兰轻武器“十分强大”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更客观的去看待。就像怎样去理解他们将“莫洛托夫鸡尾酒”第一个发扬光大一样。
那么老王就到此为止了,谢谢大家百忙之中的阅读。原创不易,欢迎交流。
☚Ⓡ二战时期芬兰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士兵手里的武器却十分先进,这是怎么回事?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芬兰士兵手中的武器实际上性能一般,算不上多先进,主要是芬兰士兵在战争中表现出较高的单兵素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芬兰地处北欧地区,和瑞典,挪威和俄罗斯相邻。国土面积不大,只有33万平方公里,但它的海岸线却很长,达到了1100公里。
芬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都很低调,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存在。直到二战时期,芬兰和强大的苏联爆发了战争,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芬兰会以惨败收场。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芬兰士兵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虽然芬兰最终败给了苏联,割让了部分领土,但也让苏联付出巨大代价,芬兰军人的形象迅速拔高了。
芬兰军队的武器装备总体上沿用了苏式风格,其中使用率最高的单兵装备是M28,这种武器本身就是仿制苏联的产品。由于芬兰工厂的生产研制能力远不如苏联,因此仿制也没能实现高仿,只是勉强达到了作战要求。M28步枪参考了苏联莫辛纳甘91/30式,子弹也采用了莫辛纳甘配套的7.62毫米口径弹,是标准的猴版莫辛纳甘。苏芬战争打响后,前线士兵纷纷反馈,认为M28存在卡壳等问题。于是芬兰紧急生产了10万支改进型M39莫辛纳甘,才满足了作战的需求。
为了提高陆军的火力,芬兰还推出了索米冲锋枪。索米冲锋枪是一款工艺比较复杂的单兵装备,其加工难度要高于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无论是射击精度还是质量标准都优于苏军冲锋枪,但它超出了芬兰工业系统的生产能力。生产该机枪需要从瑞典进口强度更高的优质钢材,价格高昂且耗时。
芬兰的工厂拼尽全力,也无法给部队大量列装。于是芬兰军方制定了一个班配备三支的标准,然而直到苏芬战争结束,芬兰部队只勉强做到一个班装备两支。德国等国也看中了索米冲锋枪,陆续进口了一些。最终统计下来,累计生产量不足8万只,不具备大量列装的条件。
芬兰的对手苏联起初也想提升冲锋枪的质量,但考虑到补给和损耗的问题,最终还是选了略显粗制滥造的波波沙41冲锋枪,实现了海量生产和补给。美国和英国也生产了大量的汤普森和斯登冲锋枪,这些廉价的武器支撑起了陆军的火力。芬兰在武器装备上有提升质量,减少数量的思路,符合21世纪的潮流。但放在20世纪中期,显然有些超前。芬兰通过这场战争,展示了自身的军事实力,提升了芬兰的国际地位,甩掉了军事弱国的帽子。
◎≏二战时期芬兰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士兵手里的武器却十分先进,这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会被人提起的,就是战争年代的那一些事情。虽然有很多的英雄事迹被我们传颂着,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场由人组成的对战当中,损失最多的就是士兵,所以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都非常的讨厌战争的发生。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二战时期的一个小国,这个小国家就是芬兰。很多人不明白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国,为何它们在作战的时候,手里拿的武器却是十分先进的。这里面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要说到芬兰,其实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国家是一个让人惊讶般的存在,它虽然看起来国土面积非常的小,而且人口也不是特别的多,但是就是因为它们以自己非常小的国土面积和非常少的人口,给当时的苏联予以重创。它的这一个举动的确让世界震惊,可是我们也不得不对它们之所以能够对抗这样的一个大国背后所拥有的原因,以及实力方面的问题进行一番探究。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当时手上有着非常先进的武器,就是因为这批武器让它们能够得以走向这样一个让人惊叹的结局。那么很多人一定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芬兰这样一个小国家,却拥有着非常先进的武器?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当年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在这样的生产能力之下,它们的枪械基本都来自与自己国家的供给。可能正是因为出于自保的这一个因素,所以它们在生产枪械的时候也要求的十分严格。正是因为这样,它们才能够在短期内生产出非常精良的武器,并且也有了后来非常出名的一些冲锋枪,就连自己国家的一些重要的战争,都是以这些枪械的战斗力而取胜的。
若是仅仅凭借这样一个能力,它们肯定没有办法给当时的苏联这么大的打击,所以从另一方面,也出自于它们的战斗力非常强的这一个优点。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之中,我们都知道缴获敌人的枪支是补充自己的弹药最好的方式,而当时的芬兰自然也是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它们就在跟苏联对打的过程之中,不断的缴获它们的枪械,并且在自己的智慧之上进行一定的改良,这种改良就使得这些武器有着更加强大的性能,而且还被打上了浓浓的芬兰的标签。除开这些原因之外,芬兰也是一个经济实力比较强悍的国家,当它们有了钱以后,自然也就有能力购买一些非常先进的东西来扩充自己的军备。在战争当中若是拥有了先进的武器就能够在场上抢得一定的先机,而它们也正是因为自己有着这样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够从一些较为厉害的国家,比如说英国购买一些武器。当然除开这些购买的武器之外,有一些国家也会主动向它们输送一定的武器,去打倒自己的对手苏联。在这种前后的连续叠加之下,它们的武器又变得异常充足,所以在战场上几乎都使用的是最先进的武器。
当然除开这些之外,很多人也知道,另外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芬兰其实在战争接触到了德国,而德国对它们的帮助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德国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被公认的是一个武器制造大王,就是因为这样,它通过自己的援助使得芬兰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
当然这里面也有着我们不可忽视的政治因素,而芬兰作为一个跟德国关系好的国家,它的武器自然也是从来不用忧愁的。我们无法去评价这样的先进武器,对于当时的芬兰来说有着怎样的负面影响,但是从苏联当时的反应来看,的确是芬兰的这一小股势力给了它们非常大的打击,这种打击也使得苏联在短期内很难恢复,并且也成了人们诟病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二战时期芬兰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士兵手里的武器却十分先进,这是怎么回事?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苏联为什么要打芬兰呢,1809年,芬兰并入俄国,1917年,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芬兰宣告独立,列宁也承认了芬兰为一个主权国家。但是随后芬兰也像苏联一样爆发内战,不同的是在芬兰,红军败了。
这样一来,芬兰和苏联就走上了两完全对立的路。而芬兰边境离列宁格勒只有32公里。苏联自然不会担心小小芬兰会进攻苏联,但是斯大林却怕德国人以芬兰为地基进攻苏联。
所以斯大林就和芬兰谈判,说你把你的国境线往后撤25公里,并把汉科半岛租给我,我修个海军基地咱们俩一起对付德国人,我呢就割北边两倍的土地给你。
而芬兰人呢,对这个要求是严词拒绝,首先,苏联人给的土地只有北极熊,没有任何意义,其次,苏联有侵吞过芬兰的历史,而现在苏联也基本控制了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怕这是苏联步步蚕食芬兰的一个手段。
苏联并不把芬兰这个人口只有两百万,军队只有三万人的北欧国家放在眼里,见芬兰拒绝苏联的要求,便悍然出动四十五万人,两千四百辆坦克,一千九百八十门火炮和七百多架飞机全面入侵芬兰。
而芬兰,重武器相对苏联来说,几乎等于没有,唯一有优势的是射击精度很高的单兵步枪和大量装备芬兰部队的“莫洛托夫鸡尾酒”,也就是燃烧弹。
插一句,“莫洛托夫鸡尾酒”全称是“给莫洛托夫的鸡尾酒”,并不是莫洛托夫发明的。最初用于西班牙内战,后来才普及。
芬兰人利用地形优势节节抗击,并取得较大战果,但是双拳难敌四手,苏联人在付出了高达20万人死亡,百万人受伤的代价终于逼迫芬兰割地议和。
在整个苏芬战争中,最出彩的还是芬兰的游击队,他们被苏联人称为白色死神,一袭白衣一杆枪,隐匿在雪地之中,对毫无防备的苏联人进行偷袭,而且他们尤其喜欢打苏联的补给车队和野战厨房,给苏联红军的士气造成巨大打击。
要说芬兰士兵手里的武器有多先进那是在开玩笑,苏芬战争芬兰的武器水平基本还停留在一战,也就是单兵武器射击精度不错,像样的重武器基本没有,而且全国才两百万人,军队规模很小。之所以能给苏联人造成如此重的伤亡守仁君认为有以下两点。
芬兰人同仇敌忾,全民皆兵,主场优势,以逸待劳。利用地形优势节节抗击。
经过大清洗的苏联红军实在没什么看头,会打仗的将军大部分不是被枪毙了就是被发配去西伯利亚挖矿了。带兵的将军都是一些马屁拍的贼溜,实战经验等于零的人,打仗不是靠武器装备碾压就是靠人命往上堆,而且苏联确实轻敌了。
⇓£二战时期芬兰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士兵手里的武器却十分先进,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并不准确,二战时期芬兰军队的装备并不先进。苏芬战争初期芬兰军队能获胜,主要还是因为苏军轻敌,加上芬兰军队准备充分所致。
在1939年爆发的苏芬战争中,特别是在战争的第一阶段,苏军投入大量兵力却损失惨重,芬军以弱胜强。后来苏军也是靠着绝对的兵力优势才最终惨胜芬兰,这无疑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不过芬兰军队能取得这么好的战绩,和武器关系不大。
比如说芬兰军队在二战时期装备的步枪主要是M1891-24、M27、M28,M28-30、M39等步枪,这些步枪其实是根据苏联莫辛-纳甘M1891/30仿制而来。除了加工工艺更好一些,枪管略有缩短之外,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芬兰的M28步枪
还有像芬军装备的拉蒂LS26轻机枪,这款轻机枪倒是芬兰人自己设计的。问题是LS26轻机枪在二战中是以射击时容易卡壳出名,连芬军自己都看不上眼。而且其产量较低,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差强人意。因此显然谈不上有多先进。
拉蒂LS26轻机枪
至于芬兰军队装备的索米冲锋枪倒是性能不错,不过和其他国家的冲锋枪相比,也是各有所长。而且毕竟也就是个冲锋枪,在现代战争中能发挥的作用也就那么回事。更何况索米冲锋枪生产工艺复杂,据说制造难度堪比狙击枪。
所以就其综合性能来说,也算不上有多先进。而且芬军还把这玩意当轻机枪用,也是不大不小犯了一个错误。
索米冲锋枪
而芬军的火炮更没法和苏军相比,因此芬军开始能取得胜利,并非是因为武器先进,而是另有缘由。
苏军在第一阶段损失惨重,首先是因为过于轻视。
苏联和芬兰之间的国力差距巨大,因此从一开始苏联根本就没想到芬兰会反抗,认为只要苏军一集结,芬兰就会投降。而在芬兰拒绝苏联对其领土要求以后,苏军也没当回事,认为依靠着绝对的兵力优势,可以一战而下。
因此苏军开战的准备工作极其混乱,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别的不说,按照芬兰的纬度,苏军居然敢在11月底这种根本不适合作战的时候挑起战争,这就可以看出他们到底有多轻敌了。
其次则是因为芬兰早就为战争做好了准备。
自1808年芬兰战争俄国击败瑞典占领芬兰以后,芬兰就是俄国所属的自治大公国,直到一战以后才立国。因此苏联和芬兰的关系一直比较尴尬,芬兰对于苏联可能挑起战争的可能,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苏联和芬兰之间的国境线虽然漫长。不过两国边境纬度高,很多地段都是根本没有人烟的荒凉雪原和原始森林。而且芬兰又是湖泊众多的国家,境内足有60000多个湖泊。这么一来实际上可以真正让军队运动的地方主要就是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后来苏芬战争期间双方主要战斗也都是爆发在这里。
所以自1920年以后,芬兰就老老实实在卡累利阿地峡修筑工事,以预防未来可能的战事。
芬兰士兵驾驶缴获的坦克
当然,受限于本国国力的原因,芬兰在这里修建的曼纳林防线无法和马奇诺防线、齐格菲防线等大国的堡垒要塞相比,不过这毕竟也是永备工事和筑垒地域。苏军开始过于轻敌,初期只有野战火炮,对这些工事毫无办法,加上寒冷的天气,自然就损失惨重了。
不过随着苏联人明白芬兰是一个难啃的骨头,把重炮和装甲集群调上来,并配合工兵爆破以后。曼纳林防线就无法阻挡苏军的前进了。而在突破曼纳林防线以后,苏军可以多路突击,芬兰军队兵力不足的弱点就暴露无遗,只能承认失败。
因此苏芬战争芬兰军队开始的胜利,并非依靠武器优势取得。而是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而苏军则过于轻敌所致。
------------------
推荐阅读:
211机械毕业,一直在机床企业工作10年,目前工资6000左右(税前),还能干吗?
上一篇:人这一辈到底要不要为自己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