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燧发枪在清缅战争时期,作用没有那么大。
清缅战争,一共有四次。
第一次爆发于公元1765年。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
缅甸的贡榜王朝,正处于王朝上升期,综合国力虽然不如清朝,但缅兵的武力不弱。单兵素质虽略输于清朝精锐,但完虐绿营兵。
清朝刚刚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武力也在极盛水准。但清军不同部队的战斗力差异很大。云南绿营兵可以用乌合之众形容。
对于清朝,缅甸有一定了解。但对缅甸,清朝上下并不了解。乾隆一直认为,缅甸,西南蛮夷小邦尔。缅军?小邦之乌合之众尔。
对付小小缅甸,还需要调精兵上阵?
用不着!只需遣云南绿营就够了。只要天朝大军一到,缅甸的渣渣们自然缴械投降,轻松解决问题。
总之,乾隆极为自负,他是在一种搞不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发动了第一次清缅战争。
至于战果,清军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
第一场战斗,数千清军围剿几百缅兵,结果让人家跑了。云贵总督刘藻脸上无光,只好上奏撒谎道“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
几个月后,没有损失的缅兵卷土重来。这次缅兵深入云南腹地,攻打思茅(普洱),还曾一度宣布,车里土司(西双版纳)的地盘纳入缅甸领土。
丢失国土,这是死罪。刘藻为了掩盖先前的谎言,只得急派七千人围剿。结果兵力占优的清军,居然被缅兵反包围。无奈之下,刘藻只好又增兵。
缅兵看清军数量实在太多,便战略性后撤。
清军弄不清楚情况,以为缅军大溃败,就火急火燎的追杀。然后,就中了缅军埋伏,死伤惨重不说,还折了好几员将领。
这第二战,清军有明显伤亡。刘藻的谎言自然是兜不住了,他只好跟乾隆坦白,承认自己败了。乾隆一听就勃然大怒,将刘藻降为湖北巡抚。而刘藻受不了打击,自刎身亡。
通观第一次清缅战争,可以发现,清朝败于自负。连对手的底细都搞不清楚,就敢派一帮地方团练水平的兵去打人家的特种兵。比对手多十几倍兵力,还能被反包围。这要是不败,都没天理了。
公元1766年,乾隆改派陕甘总督杨应琚任职云贵总督,负责对缅工作。
杨应琚上任后,趁缅甸主力攻打泰国,主动收缩之际,出兵攻入缅甸。经过数月,将缅属整欠和孟艮两个土司领地占领。
云贵方面的官员一看,战果居然辣么大,便纷纷建议杨应琚上书乾隆,对缅重新开战。
看到杨的上书,乾隆本不想搭理,因为当时大小金川土司又造反了,搞得乾隆很头疼。
但乾隆又不想打击杨应琚的求战热情,便只好原则性的同意杨应琚出兵,命杨在少花钱和少用兵的基础上,把事情办妥。
杨应琚收到旨意后,调集一万绿营兵,对外号称“发兵50万,大炮千樽”对缅开战。第二次清缅战争爆发。
这一战,可以视为第一次战争的翻版。清军又是有大脸,现多大眼。
起初,清军进展比较顺利,先后招降缅北的蛮暮土司和木邦土司。但不久后,缅甸从泰国调三万兵回援,战况瞬间就急转直下了。
因为缅军根本就不按清军的套路打,清军的主力在蛮暮土司和木邦土司辖区,等着缅军来决战。而缅军则集中于西线,沿独龙江北上,直插腾冲,抄了清军的后方。在清军主力方向则只留六千兵力陪清军玩。
对此,杨总督毫不知情。等他知道时,缅军已经拿下了腾冲。
并且最要命的是。即便是清军主力方向,清军也吃了大亏。四千清军与缅兵对垒,缅兵的英制燧发枪,无论是射速、火力、对环境的适应等方面,都远胜清兵的装备。
清缅两军交战四日,虽然互有死伤。但明显清兵伤亡较大,首先感觉挺不住了。
这个时候,包抄的缅军开始南下,杨总督此时得知,急忙派人去堵。但堵不住,清军又是以一场大溃败而告终。
前面说了,缅军主力此时在泰国,所以回援的缅军看到清军退却后,便主动求和。结果杨总督要求缅甸递交降表,称臣纳贡。缅甸方面当然不同意,于是双方再次开战。
开战后,清军后路又被缅军抄了,清军狼狈撤回云南,而缅军四千余人则突破边境,攻入云南腹地。
眼见又要丢失国土,杨总督慌了,他一面下令清军守住,不准后退。一面学他的前任刘藻那样,跟乾隆撒谎,说自己几战几捷,已经杀死缅军上万人。
结果,命令刚刚下达没多久,清军再败。杨总督无奈,只得与缅军谈判议和。
根据谈判结果,缅军撤出云南,清军也放弃已战略的缅甸土司领地。但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又出了岔子。
清军急于收复失地,便跟在缅军后面走。缅军以为清军撕毁协议,便后队改前队,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杨总督搞不清战况,以为是缅军背约,于是他就调集大军反扑。
结果,清军又又又一次被缅军反杀。各有一名游击、都司、守备阵亡。
另一方面,乾隆收到杨应琚捷报后,感觉怎么看都不对劲。缅军合计才多少人啊?按杨应琚的说法,缅军应该全军覆没了才对。怎么现在前线还在打呢?
于是,乾隆便暗中派遣侍卫福灵安到前线摸底调查,将真实情况报告回来后。事后,乾隆得知真实情况,肺都要气炸了。他一怒之下,直接把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了。
赐死了杨总督后,此时的乾隆才终于意识到了云南地方绿营兵打不过缅军。他需要调派中央精锐参战才行。
PS:云南绿营兵共四万人,能用之兵大约只有二万余。清缅第二次战事,杨应琚实际调动约两万人。战争中,清军死、伤、病不下万人,其中战死1899,病故3708人。也就是说,云南绿营兵此时只有一万人可用。
于是,乾隆在调派军机大臣明瑞出任云贵总督的同时,给他调了三千八旗兵,八千四川绿营兵八千,一万贵州绿营兵。
为了压制缅军的火力优势,乾隆还给前线调去了很多大口径的火炮。
应该说,此时的乾隆已经清醒了。
然而,乾隆清醒了。他派去的明瑞却仍然搞不清状况。他跟乾隆拍板,说缅兵主力不过万人而已(实际有十几万),自己只需要调集二万生力军,不仅可以打败缅军,还能征服缅甸。
明瑞是战将出身,平定准噶尔时,他立过不少功劳。乾隆很信任他。因而,刚刚有一点清醒了的乾隆被明瑞一通狂热煽动,又变得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他甚至还忧虑,我大清如果灭了缅甸,该如何统治当地啊?这可愁死朕了呢。
公元1767年四月,明瑞在给每兵准备两个月的粮食,又征调到了八万匹马、驴、牛为作战及后勤用后,带着25000人,杀入缅甸腹地。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缅甸首都曼德勒。他的想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战灭了缅甸贡榜王朝。
我们简单复盘一下。
第一次,盲目乐观,结果输了。
第二次,又盲目乐观,结果又输了。
第三次,还是盲目乐观。结果,还用猜?
清军在一路势如破竹,攻到离曼德勒只有七十里处时,粮草吃尽、人乏马疲。实在打不到曼德勒了。
而此时,缅军派出小股部队,又又又一次把清军的后路抄了。将清军的后勤、军情线路全部切断。
明瑞一看,不妙,赶紧撤。然后,缅军发动反击。最后,包括统帅统帅明瑞、总兵胡大猷等人在内,清军共有几千人战死。只是由于缅军不善于打歼灭战,大部分清军才逃回云南。
乾隆事后闻讯,震怒,愤恨无比。杀了一些人后,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先前的自大傲慢是不对的,自己怎么能犯这么愚蠢的错误。
因而,他开始正视缅甸这个对手,决心与缅甸认认真真的打一场。
几个月后,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恒为经略,心腹阿里衮、心腹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负责对缅作战。可以说,乾隆这次是把老本都掏了,就为打赢缅甸。
傅恒领命后,认认真真,做了一份非常详细的计划。
首先,他调集了两千精锐索伦兵,一千精锐锡伯兵。为了保证士兵素质,这三千满洲兵是盛京将军亲自挑选的悍将。
除了这些精锐的特殊部队外,乾隆还特批给傅恒一千吉林兵,四千驻防八旗兵,九千贵州绿营兵九千人,四千四川绿营兵。以及一千蒙古厄鲁特骑兵。之所以调这支骑兵,是因为乾隆认为,当年元朝灭了缅甸的蒲甘王朝,所以这次专门调蒙古骑兵随军,有讨好彩头的意味。
其二,为了保证对缅甸的多点打击,傅恒申请水军参战,乾隆准奏,调两千福建精锐水师远赴云南,并在独龙江造船训练,用于对付缅甸的水上防御工事。
其三,傅恒认为前线的火力配属不合理,为了能让大炮发挥威力,他又打申请,调一批工匠到前线,按实际需求造炮。比如造一些小口径劈山炮(小长管炮),九节炮(一种可以拆卸组装的轻炮),子母炮(大号的火绳枪),冲天炮(适合抛射的臼炮),以保证清军火力随时都能压制缅军。乾隆认为要求合理,便也批准了。
总之在乾隆看来,区区缅甸竟然让大清折戟沉沙三次,太丢人了。这次掏老本,还就不信拿不下个区区蛮夷之地了呢!
公元1769年二月,傅恒正式出征。大军临行之时,乾隆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八月,清军跨过深入缅甸境内。最后一次清缅战争开打。
这一战,缅军是全方位吃亏的。陆战,打不过清军。缅军有燧发枪?不好意思,清军有多种口径火炮,大炮一响,什么枪都只是浮云。打水战,缅军也是打不过清军水师。
并且,清军这一次的战略思路也很稳健。在傅恒看来,清军一连多次被缅军抄后路,这种低级失误不能再犯。他背靠云南,稳扎稳打,不给缅军任何偷鸡的机会。
缅军在战场上打不过,又没法偷鸡,只能是坚壁清野,利用主场优势与清军打防御战。
然而,清军虽然纠正了自大的问题,却无法克服缅甸的瘟疫。清军此次出征三万人,真正战死的才几千,而染病的却高达两万人。
如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等,竟然先后于前线病死,就连统帅傅恒本人也染病卧床,被送回了京城。(傅恒最终也因此,病情恶化,病死京城)
傅恒回京后,接替他指挥的副统帅阿桂认为再打下去的意义不大了。于是他便在没有取得乾隆同意的情况下,自己做主,与缅军主帅议和停战。(缅军的主帅也没有征得缅王的同意)
最后,阿桂与缅军主帅议和成功。长达四年之久,花费清朝九百多万两白银的清缅战争也至此结束。
总体来看,清军在清缅战争多次被缅甸打得落花流水,并不是因为缅军装备了所谓的先进燧发枪。清军火枪虽然不如缅军,但火力是优于缅军的。因此,尽管缅军的燧发枪让清军吃了一些苦头,可在清军看来,这并没什么了不起的。
燧发枪早在明朝时,明军就小规模装备了。
清朝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时,也接触了俄制燧发枪。这有啥?最后,还不是被我大清用大炮给干废了。
总之,在当年清朝统治者看来。没什么是不能用火炮解决的。如果不能,那就增加火炮的数量。
而清朝的这种唯火炮数量论,每次碰到问题只想着靠数量取胜,而非更新技术,造出更先进的火器。这也就使得清军很快就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早在雅克萨之战时,就落后了。到了平定准噶尔和四次清缅战争时,落后的更多了。至于鸦片战争时代,清军与英军早已经不在同一个维度,自然是被英国龙虾兵暴打了。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清缅战争,满清确实在很多战斗中被缅甸人打的落花流水。
而且缅甸军队对满清军队的骑兵较为畏惧,但对于满清的火力颇为蔑视。
清缅战争前后共有4次。
战争的原因是,缅甸争夺北部同时向中缅称臣的土司,并且直接出兵攻打,甚至进入中国境内。
鉴于这种情况,乾隆命令和缅甸贡榜王朝开战。
前三次,清军都被打的落花流水。
第一次,
云贵总督刘藻出兵收复了被缅甸军队占领的西双版纳,然而追击期间中伏,军队伤亡惨重。
乾隆皇帝闻奏大怒,将刘藻降职湖北巡抚。刘藻惊恐之下,自杀而死。
第二次,
乾隆任命大学士陕甘总督杨应琚代替刘藻任职云贵总督,出兵攻入缅甸境内,一度占领缅北曼德勒地区。
当时缅甸军队主力正在暹罗激战,但剩下的部队仍然能够对付清军。
缅甸军队很聪明的坚壁清野,吸引清军主力持久战。随后,缅甸军队派一部主力,包抄满清侧后腾越地区,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和退路。
在此次作战期间,缅甸军队有少量从印度和英国人手中购买的燧发枪,在火力和射程上相对清军有很大优势,给后者造成很大的麻烦。
清军连战不利,被迫向后退入中国境内,损兵折将。
由于杨应琚长期回报前线大胜,却又不断索要粮饷,让乾隆产生怀疑,派出心腹侍卫福灵安去查清真相。
知道满清溃败以后,乾隆极为恼怒,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让广东将军杨宁接任云南提督。
此次作战,云贵总督杨应琚上报兵部调兵一万四千,实际共调兵二万二千。战争中,死、伤、病官兵不下万人(其中战死1899人,病故3708人),败退回本国境内。
第三次,
乾隆皇帝派爱将明瑞接任云贵总督,对他寄予很大希望。
而此时缅甸军队主力已经攻破暹罗首都,大胜特胜,开始将主力抽调回缅甸。
明瑞是悍将,但也相当轻敌。上任以后,他立即率领2万主力再次攻入缅甸境内。
缅甸军队故技重施,在600里内坚壁清野,以游击战进行骚扰,主力则以木寨配合火枪防御,消耗清军实力和士气。
明瑞连续猛攻,但粮草很快耗尽,被迫撤退。
缅甸军队立即尾随追击,重创清军。明瑞自己率领的1万多人都被缅甸人团团包围,虽奋力突围成功,但伤亡很大,明瑞自己身负重伤,眼见不能突围,用佩刀自杀身亡。
其实,明瑞如果不自杀,也是死路一条。
得知明瑞惨败后,乾隆恼怒之极,下令将逃回来的大将额尔登额逮捕进京,凌迟处死。
连续3次惨败后,乾隆认为堂堂天朝上国,竟然对付不了一个两线作战的缅甸。
第四次,
乾隆任命赫赫有名的傅恒为主帅,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他,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傅恒调动数万主力攻入缅甸境内。
缅甸还是同样方法,采用后退决战方式。
傅恒的主力杀到伊洛瓦底江以后,粮草匮乏,传染病流行,战斗力急剧降低,无力继续作战。
既然大半年,傅恒向乾隆汇报已经无力再战,必须立即撤退“奈因本年瘴疠过甚,交冬未减。”,“三万一千兵,现在仅存一万三千余”。
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傅恒本人也染病卧床,随后病死。
这种情况下,乾隆只得找个台阶下,随后退兵。
清朝方面的记载,停战协议为:
一、缅甸遵照古礼奉表进贡
二、缅甸释放所有战俘
三、缅甸永不犯天朝边境
然而,缅甸根本没有称臣纳贡,还发了封不够恭敬的文书过来,乾隆皇帝虽然憋气,但也清楚要再次动兵很难,只得装作没看见。
四次清缅战争,4个主帅全部死亡,可见战争的不顺利。清军以泱泱大国,同两线作战的缅甸打成这样,如果说自己赢了就是没天理了。
此次作战中,虽然缅甸军队只用了少量燧发枪,而且型号不一样,主要是从英国人或者法国人手中高价购买的,却给清军带来很多麻烦。
燧发枪的精度和可靠性要大大强于火绳枪,而且较为轻便,容易携带。
然而,满清对此也不在乎,并没有大量仿制装备。
实际上,早在康熙时期,雅克萨的俄军也用燧发枪狠狠修理了清军,后者一样拒绝接受
为什么?
这倒不是满清就是一群傻蛋,他们只是不希望让汉人大量使用火器。
他们认为,满清能够夺取和控制天下的法宝就是骑兵和弓箭。
如果火器大量发展期间,汉人农民人手一杆火枪,尤其是先进的燧发枪,满清的骑兵和弓箭还有个蛋用,加上他们人数又远远少于汉人,肯定要完。
因为火枪不需要像骑术和射箭那样,需要长期训练才可以掌握,农民往上一二个月,也可以射的很准。这样一来,满清的所谓军事垄断优势就没了,一旦汉人造反,满清就惨了。
这种情况下,满清刻意控制国内火器发展,不允许老百姓使用火枪,不允许汉人为主的绿营大量装备火枪,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满清的所作所为,简单有效的两个字就可以形容:傻鸟!
Θ↲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看了下评论,都是在喷满清的,客观的说还是建议大家多读历史,首先,当时是缅甸历史上最强大的贡榜王朝当政,贡榜王朝强大到跟英国争霸印北地区(现孟加拉国和缅甸一部分),由于跟英属印度接壤,常年接触西方人,对西方战法相当了解,而且军队的西方火器普及率相当高,战斗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仅仅在清缅之战30年后,跟英国又打了几十年历时3次你来我回,有输有赢英缅战争后,英军损失一万多本土精锐龙虾兵,最后一次才彻底征服缅甸。客观的说满清军队这个时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大的,乾隆也是个很强硬的君主,可惜三征缅甸还是败了,不然今天我们在印度洋也有出海口了。其次从战略上来说没有清缅之战就没有现在的泰国,泰国就是在清缅战争之际郑信发动起义从缅甸重新获得了独立,当时缅甸国力正处于崛起上升过程中,有极大可能统一中南半岛,而清军的征伐打断了其崛起过程,迫使其吐出已经占领的泰国。战略上的胜利不言而喻,从此后中南半岛依旧支离破碎,要知道,德、意、日、俄、蒙古、女真等都是在完成民族统一后顺势崛起并向外扩张的。一旦缅甸统一中南半岛,还不知道以后要给我们造成多大麻烦。最后客观的说满清就是明朝中后期的放大加强版(注意是中后期),雍正的改革,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废除贱籍,整顿吏治,秘密立储(事实上的废除长子继承制,蛊斗式培养继承人,能者上位),创立粘杆处强化密折制度(变相的锦衣卫制度),改土归流(真正实现了对南方云贵等地直辖统治,明朝时期南方很多地方如云南等虽有沐王府镇边,实际上还是少数民族土王把持地方基层政权),实际上做成了明朝张居正想要做到却最终到死都没做到的改革!最后关于疆域这一块,从皇太极打败林丹汗控制住漠南蒙古降服朝鲜到乾隆中前期,彻底打败西域准格尔漠北蒙古,并且把准格尔彻底灭族,西域改名新疆,真正直辖(明朝设置过哈密卫,但很短暂,大部分时间疆域不过嘉峪关)(题外话满清通过藏传佛教长子继承制,其他儿子必须出家和划区定居禁止互相吞并扩大实力,这两手彻底玩残了蒙古,到了清末蒙古实际人口减少到100万人,到了现代鼓励生育的外蒙古人口还没过300万,从此后困扰中原几千年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彻底画上句号),西藏在明朝连名义上的蕃属关系都没有,明朝的乌思藏属于蒙古一部分,也是满清通过活佛金瓶掣签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中原王朝对西藏的直辖统治和驻军。台湾这块,明朝对台湾实际上还是看成蛮荒之地,后期郑家打败荷兰人进驻台湾,也因此满清重视台湾,康熙统一台湾期间,朝廷内彻底放弃台湾的声音可不小,也是康熙乾坤独断坚决收回台湾后并入福建区划直辖的。总体而言满清对巩固中华势力范围,开疆拓土方面贡献还是非常大的,明朝中后期实际直辖领土也就300多万平方公里,而满清到了乾隆时期达到顶峰1360万平方公里直辖领土(其实鼎盛时期远不止1360万平方公里,乾隆年间大将军兆惠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把帕米尔高原190万平方公里收入大清版图,现在还能在阿富汗境内看到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记事碑。
大将军福康安迎击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队,自西宁至拉萨,全程四千六百里,途中步行六十天,血战经年,收复西藏,然后由济咙进军,一路所向披靡,3月翻越喜马拉雅山,直抵雍雅也就是今天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廓尔喀举国震惊,乞降。大清开疆扩土68万平方公里。),注意是直辖统治!不是蕃属,不是臣服,并且是在确立近现代各国关系疆域的西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生效前完成,法理的现代中国疆域雏形完成),后期虽然丧权辱国,可还是在袁世凯压力下和平退位,避免改朝换代大流血,把法理中国1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完整交给民国(很多人说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法理算什么?有法理有武力那叫收复,回归!有武力没法理那叫入侵侵略征服!有法理没武力那叫“自古以来…”)。满清最大的败笔还是在于文化上对汉人的严格管控,奴化汉人,这也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最大的弊端,惧怕统治不稳采取的必然措施,中学历史书总结它是封建农业社会最顶峰一点没错,只单纯竖向对比过去历朝历代其他封建王朝,基本上是把它们优点都吸收了,缺点都完善了,可惜面对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哪怕是封建农业国最巅峰面对西方工业国也就只能勉强招架,保住基本盘,这个基本盘也够我们重新崛起的资本了,算是炎黄子孙最大的财富了,如此大的法理领土+众多人口基础上,我兔后期依靠抗美援朝的巨大牺牲换来苏联156个全门类工业体系彻底从三千年农业国升级为全门类工业国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有时间我再说说…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是因为按照他的算法,他执政期间曾发动过10次平定边疆叛乱的战争,在《十全记》称为“十全武功”。
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1762-1769年的清缅战争赫然在列。
不说别的战争,单独以清缅战争来说,也是乾隆武功中争议最大的一场,即使是乾隆晚年回想起清缅战争,也不得不说“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以清朝的体量面对一个中南半岛的小国,按理来说,不吊打都不算胜利,可是从1762年到1769年七年时间里,清缅先后发生四次战事,对清廷来说每一次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第一次战事规模不大,清军绿营不过三千,缅方人数可能更少,由于没有实现乾隆预想的“穷力追擒,捣其巢穴”目标,云贵总督刘藻被降职后,随后自杀而亡。
第二次战事维持在云贵层面,乾隆任命八旗出身的边疆大学士杨应琚由陕甘总督移任云贵总督,主持对缅甸战事,这一次,进展异常顺利,成功将缅军驱逐出云南(也可能是撤退)。
杨应琚精神为之一震,调集一万四千余人的队伍主动入缅作战,打算彻底击垮缅甸,让缅甸彻底臣服,想的是挺好,打的很糟糕,最终杨应琚因为谎报军情,被乾隆召回京城赐死。
在前两次的作战失误后,清廷已经意识到,依靠云贵一省的军队难以解决对缅甸的战争,第三次战事,调任外戚亲贵明瑞为云贵总督,并且总外围调集两万五千人,两路进攻缅甸,结果立功心切,孤军深入,却被缅军包围,以极大的牺牲才得以突围,但是明瑞却战死缅甸。
第四次战事中,乾隆彻底意识到缅甸实力之强,但是以乾隆较为叛逆的性格来看,越有挑战的事情似乎越有动力,当时缅甸已经求和,但是乾隆非要硬碰一下,不然以后写《十全记》的时候,真的不好写!
如果说第一次战事局限于清缅边境,第二次是云贵对缅甸,第三次是西南对缅甸,第四次绝对是放到了大清国对战缅甸的高度,这一次,似乎不击败缅甸誓不罢休。
在三军主帅方面,乾隆安排了最信任傅恒,并且在太和殿亲授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尽管傅恒率领的清军在正面战场上不属于缅甸,但是也陷入僵持局面,傅恒也因为染病去世。
清军四次对缅作战,四位统帅全部因此而亡,实在是让人唏嘘,最终勉强达成和解,正式停战。
以保卫边疆的角度来说,清缅战争还算成功,但是以一场两个国家的战役,清朝未能彻底击败缅甸,其实是很丢人的。
之所以清军屡屡不能得手,主要原因不是清军不敌缅军,而是缅甸境内热带雨林环境特殊,清军主力大多北方人,无法适应这种气候,缅甸采取的是坚壁清野,以游击作战的风格,采取诱敌深入,骚扰作战,切断补给的方式。
使得清军在热带雨林的气候中,大规模爆发瘟疫,造成大规模非战斗减员,损兵折将。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清缅战争结束后,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曾向乾隆表示缅军的火器优于清军,因此建议乾隆向西方购买这种枪支,但是乾隆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对缅甸战争失去兴趣,因此未予以重视。
当时清军采用的火枪全是火绳枪,这种枪比直接燃烧火药的传统火器有着很大的优势,直接通过引线就能点着。
火绳枪在明清战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但是在清缅战争中落入下风,主要原因是,热带雨林太潮了,火绳枪的引线绳受潮后无法点燃,大大影响了发射率。
这就好比在雨天放鞭炮,一旦引线潮湿,炮就不响了。
清缅战争中,清军吃亏在应用火绳枪,而缅军却大规模从英国购买了燧发枪,燧发枪也是利用火星引燃火药,但是在引火方式上,告别引线点燃,而是采取火石打火机的方式,利用扳机使得火石摩擦起火,从而引燃火药。
相对于火绳枪,燧发枪的优势是,操作简单,在潮湿的环境下内部引火的发射原理使得发射率更高。
如果清军也能够装备燧发枪,虽然说对整体战事不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也会影响战事的发展。
说到底,还是乾隆的战略思维不行,清朝对于缅甸的战争不应该着手于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应该放宽战争的期限,采取拖延战术,拖垮缅甸经济,最后在一举击败缅甸。
这就好比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派遣大军五十万,规模不可谓不大,结局却是差点全军覆没,而唐太宗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就采取坚壁清野,骚扰作战的方式,派遣精锐骑兵到高句丽的后方去破坏经济,挫败高句丽的经济,最终再一举击败高句丽。
好大喜功的乾隆自然希望能够彰显国威,率领大军踏平缅甸,然而他自己却从未踏上缅甸战场,根本不了解缅甸的地形,如果像唐太宗一样,采取精锐部队,深入骚扰作战,受苦不堪的就是缅甸了。
在面对火器优势方面,乾隆也不喜欢采取新兴的技术,依然抱着老祖宗的东西,认为火器的发展会导致清兵战斗力更加下降,始终未能给予重视。
这种置若罔闻的态度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第三次清缅战争阶段,本来可以与暹罗协同作战,但是乾隆却认为自己是宗主国,请求藩属国作战,没面子,而拒绝联络暹罗。
其实,对于战争来说,只有战胜才有面子,一旦战败,还有什么面子!
▆☓清缅战役缅甸用了燧发枪打得当时只有火绳枪的清军落花流水,为何乾隆拒绝使用燧发枪?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82岁高龄的乾隆皇帝撰写了《十全记》,记录了登基以来的十项伟大成就,即所谓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的说法:
"十全者,平定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乾隆皇帝的所谓“十全武功”,水分居多,也为历史学家所诟病,其中“降缅甸”就是典型的例子,清朝与缅甸前后进行了4次战争,其中前3次都是缅甸大获全胜,最后一战也只是打了个平手,才保住了“天朝上国”的颜面,即便是乾隆本人也不得不承认:
▲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其实只是一个注水工程
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甸这桩不算成功。
要说到清缅战争,我们就要大概说一下当时的背景:
缅甸历史较为悠久,在形成统一的国家之前一直都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才形成了第一个统一王朝,蒲甘王朝,缅甸的历史和我国历代王朝更替差不多,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时候第二个王朝东吁王朝灭亡,经过一系列混战建立了第三个王朝——贡榜王朝,贡榜王朝的第一代国王雍籍牙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在统一了缅甸后就开始逐渐往清缅边界用兵,由此清朝与缅甸之间产生了许多摩擦。到了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时候,贡榜王朝的王位传到了孟驳手上,而孟驳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上位后对清缅边界的用兵就更为频繁了。而清廷方面,由于长久以来乾隆对缅甸方面的事情一直不太重视,也就间接地放任了清缅边界事态的不断扩大。
第一次交锋
当时中缅边境上有很多归属清朝的土司部落,孟驳为扩张领土就对这些土司部落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不断骚扰云南边境。乾隆三十年(1765年),孟驳出兵入侵云南西双版纳,在遭到当地土司抵抗后撤走。之后,孟驳派人找各土司部落索要贡赋,不少土司拒绝向孟驳缴纳贡赋,于是孟驳再次出兵云南,面对这种情况云贵总督刘藻急忙调兵对付缅军,但缅军作战非常机动,清军只俘获缅军5人,战果甚微,却被刘藻报成了“大捷”上奏清廷。
不想到了当年10月,缅军卷土重来,再次入侵云南,这就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乾隆便正式下达作战旨意,命令云贵总督刘藻跟缅军开干。只是在乾隆的旨意中,他将缅军称为“莽匪”,而不是“缅军”或是“孟匪”,所谓的“莽匪”其实是指的东吁王朝,这就说明乾隆对缅甸的情况知之甚少,甚至都不知道这个时候贡榜王朝早已取代了东吁王朝的事情。
在这种严重误判之下,乾隆没有从内地调兵遣将支援云南前线,只是将战事交给刘藻全权处理了事,而刘藻又不懂军事,在指挥上也是一塌糊涂。
刘藻在接到乾隆的旨意后,调集绿营兵3000余人,会同当地的土司兵一起出剿缅军,面对清军的进攻,缅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放弃了很多地方,清军虽然收复了不少失地,但没有什么战果,反而不断地遭到缅军袭击损失惨重。清军将领们为了邀功,不断谎报“大捷”,刘藻也没详查就上报了清廷。就在“捷报”频传之际,在当年的12月21日,清军参将何琼诏、游击明浩所部的600多绿营兵在澜沧江遭到缅军伏击,死伤近百人,全军溃败。这一事件引得乾隆大怒,将刘藻降为湖北巡抚,刘藻内心恐惧,自杀身亡。
第二次交锋
在遭遇了挫败后,乾隆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了,便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命杨应琚为云贵总督,全权负责对缅作战事宜。杨应琚是汉军正白旗人,出任过两广、闽浙、陕甘总督等职,以“能干”著称,乾隆将他派往云南自然是希望他能尽快结束战事。
杨应琚来到云南后,陆续收服了当地许多土司部落,这一举动惹怒了孟驳,当时缅军主力正在进攻暹罗,孟驳将部分缅军主力从暹罗调回用以对付清军。在暹罗方面的缅军调回后,孟驳便组织起数万大军杀向云南。
杨应琚对于缅军的反扑一开始并不重视,只派出了部分清军迎敌。10月份,缅军先头部队3000余人攻打新街,赵宏榜率清军七八百人拼死抵抗,在血战了两天一夜后由于兵力悬殊,清军溃败,永顺镇都司刘天佑战死。
新街失利对于杨应琚来说可谓是当头一棒,杨应琚急调云南各地兵马攻击14000余人对战缅军,在边境各处与缅军展开交战,双方互有胜负,总的来说清军败多胜少,却经常谎报“大捷”,有时候甚至是讳败为胜。
对于杨应琚上报的“大捷”,乾隆并不相信,他也从其他渠道获悉了前线不利的情况,于是派亲信福灵安到云南明察暗访。福灵安到了云南后很快就摸清了情况,并汇报了乾隆,乾隆大怒,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将杨应琚革职查办,后赐自尽。杨应琚死后,乾隆换上了明瑞接替云贵总督。
就在乾隆替换西南战事负责人的时候,清缅战争还在继续,同年五月缅军继续在云南边境发动进攻,在取得了一定战果后,鉴于其主力还在暹罗,便主动撤退,清缅第二次交锋结束。
第三次交锋
乾隆换上明瑞出任云贵总督,就标志着他已下定决心要与缅甸大战一场。明瑞是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之侄,曾参加征讨阿睦尔撒纳、霍集占、小伯克赖黑木图叛乱等战事,多年来战功赫赫,是当时清廷中为数不多的一员悍将。
让明瑞出战,说明乾隆要的已不是边境的安定,而是对缅甸的征服了,虽然此前与缅甸作战并不理想,但乾隆依旧把缅甸看作是“蛮夷小邦”,对征服缅甸一事信心满满。
为了支持这次作战,乾隆调集3000满洲八旗兵、8000四川绿营兵、1万贵州绿营兵和5000云南绿营兵一齐出战。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9月,各项准备工作完毕,清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缅甸,一路由明瑞亲自统领,另一路由额尔登额统领。
听闻清朝大军来袭,孟驳决定坚壁清野,暂避清军锋芒,待清军疲敝再伺机歼灭。这个时候缅甸征服暹罗的战事已经结束,孟驳得以调集大量部队回防本土,清军要面对的是比先前强大得多的对手。
11月12日,明瑞率清军主力进攻缅甸重镇蛮结,缅军在蛮结的兵力有说法是9000,也有说法是2万,在经过数日激战后,到12月2日明瑞大军攻克蛮结,获得了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但相对于明瑞这路主力,另一路进展并不顺利,在连续作战不利后撤回了国内。另一路的撤退并没有引起明瑞的重视,他还沉浸在蛮结大胜的喜悦中,执意继续率军前进。
12月16日,明瑞大军攻到了邦海,距缅甸首都阿瓦(今曼德勒)仅70里,但当大军来到邦海的时候后勤补给已跟不上,缅军又实行了坚壁清野的策略,清军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正月初二,缅军切断了明瑞大军的后路,彻底断绝了清军的补给。明瑞大军在归路被切断后,缅军开始集结主力对其展开围攻,经过连续多日的作战,明瑞的这支清军最终崩溃,到2月10日明瑞在绝望之际自杀身亡(就算回去了估计也活不了),仅有少量残部辗转逃回国内。
明瑞战死,乾隆震怒,将负有战败责任的额尔登额凌迟处死。
第四次交锋
明瑞战死后,乾隆就不得不出动手上的王牌了。他任命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先后调集京城八旗军6000人、荆州、四川八旗兵4000人、贵州兵9000人、京城火器营4500人、健锐营2500人、福建水师2000人及其他兵马,准备再次出征缅甸。
▲傅恒
傅恒时任军机大臣,在大金川、准噶尔等战事中屡立战功,是乾隆的股肱之臣,除傅恒外,阿里衮、阿桂、舒赫德、鄂宁也都是素有战功和政绩的功勋文臣武将。建起这样一支豪华阵容,乾隆势必要与缅甸大战一场了。
这次乾隆也可以说是下了血本了,此前曾有人建议联合暹罗一起出兵进攻缅甸,但乾隆觉得“天朝上国”要求助于人有些没面子,就没去联合暹罗。但上次明瑞大败,这次又下了血本,便重拾了联合暹罗的计划。不过阿桂和两广总督李侍尧都认为这个时候暹罗已被缅甸灭了,乾隆也就放弃了这个计划。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虽然暹罗已为缅甸所灭,但这个时候暹罗人民反抗缅甸统治的斗争已愈演愈烈,郑信领导的暹罗吞武里王朝已经崛起,由此可见清廷对外部世界也是一无所知。
面对着暹罗人民的反抗浪潮,孟驳为避免两线作战,希望与清廷议和,为了表示诚意还将8名被俘的清兵放回了云南。不过已经大动干戈的乾隆岂会就此罢休呢?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7月,清军分两路进攻缅甸,一路由傅恒率领出万仞关,经猛拱、猛养进攻;另一路由阿桂统领经野牛坝、蛮暮水路并进。清军全军31000人,为了防止缅军迂回包抄,傅恒留下了近万人驻扎各要口,实际投入进攻的只有2万多人。
清军一路行进,所经之处的地方土司都不敢与清军交手,因此进展十分顺利,到9月29日的时候两路大军在哈坎会师,到10月20日到达老官屯,孟驳在此设了重兵,两军便对峙了起来,期间各有胜负。后来孟驳调集了越来越多的部队来此阻截清军,而清军因水土不服而大量染病,不仅士兵大量病死,将领们也纷纷倒下,连副将阿里衮也染病身亡。激战期间,主帅傅恒也身染重病,卧床不起,清军远离本土作战,不仅不能适应环境,对方的援军和物资还不断地抵达前线,到后来曾一度达到5万多人,清军获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眼见获胜无望,傅恒将情况写成奏折呈送乾隆,根据傅恒的奏报,其下属清军大量战死病亡,已仅剩13000余人,乾隆看后也知道取胜无望,不得不下令撤军。就在清军打算撤退的时候,缅军主动派人前往清军大营和议,至此清缅战争在事实上已宣告结束。
根据清朝官方的记载,双方议和内容如下:
1、缅甸向清朝称臣纳贡;
2、释放清军被俘人员;
3、缅甸永不犯清朝边境。
不过事实上缅甸既没有称臣也没有纳贡,回了封书信给乾隆也没啥客气说的,乾隆虽然看了窝火但也无可奈何,到了这个地步也只好找个台阶下了。战争结束后不久,傅恒病情加重,不久就去世了,至此,清廷与缅甸四次交手,主帅没有一个活下来的。
▲燧发枪
在清缅战争中,缅军只是装备了少量的燧发枪,都是从英法那里高价购得。燧发枪较火绳枪来说更为轻便,威力也更大,但由于装备不多,也没给清军制造多少麻烦。其实在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中,俄军也大量使用过燧发枪。虽然这种火器非常好用,但清朝统治者认为,满清的优势在于骑射,如果大量装备使用这种武器,民间也会大量使用起来。
相较于弓马,火器的培训要便捷地多,普通人最多一两个月就能熟练操作,如果汉人人人都学会了使用火器,那满清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毕竟汉人远多于满人。出于这点考虑,清朝统治者也就没有大力发展火器,燧发枪这种事就更不用提了。
------------------
推荐阅读:
《海贼王》中同为皇副,为何有人觉得三灾king比三将星之首卡二强很多?你怎么看?
和前妻共同拥有一套房子,签署离婚协议上明确规定房产归男方,但是只过户了房产证,土地证还是女方的名字,女方不同意签字,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