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
✬✪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
马克沁机枪,英文名:Maximgun,是由美国人海勒姆· 史蒂文斯· 马克沁在1884 年研制出的第一挺真正的机枪,亦即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武器。马克沁机枪凭借火药发射后的气体压力,让退壳、装弹、击发等一系列动作在瞬间自动完成,从而实现了步枪的全自动射击。一支马克沁机枪,一分钟可以发射600余发子弹,相当于上百支步枪同时发射的威力。
但在马克沁诞生后的十余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军队也只少量装配,并未大量列装。因为,马克沁机枪制作成本高,结构较为复杂,采用手工打造,再加上持续射击优势带来的巨大弹药量消耗,被认为是烧钱的玩意,很少有军队玩得起。即使是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军队,也没有装备太多。但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俄罗斯和德国。
俄罗斯的马克沁机枪,让日本成为最早吃苦头的国家之一。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方在陆战和海战中均取得巨大胜利,随后包围了俄军占据的中国旅顺城。俄方将旅顺城彻底要塞化,旅顺附近的203高地,便成了日俄争夺的焦点。日方乃木希典率领第3军6万余人参战。无数日军杀向俄军阵地,以为凭借气势就足以压垮俄军。但迎面射来的却是俄军马克沁机枪密不透风的弹雨,日本人成了俄军马克沁机枪射杀的靶子。
但日军根本不在乎死伤,一波接一波地发动人浪冲锋,后方部队就踩着倒下的军人继续进攻。三小时后,日军5000人被击毙,以致于上报伤亡数字时,上级主管认为不可能,怀疑弄错了。在随后的一周内,日军继续用士兵生命向俄国人发起挑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终于拿下俄军203高地区,但付出的代价却是3万余人倒在了这个可怕的高地上。在整场阵亡日军里,因马克沁机枪造成的死亡高达九成。马克沁机枪在整个日俄战争中大显了神威!
马克沁机枪不仅在日俄战争中大发神威,更是多个国家的必备大杀器。德国就是一战之前装备马克沁机枪最多的国家,拥有12500 挺,每个团都装备100 挺,英国只购买了3挺,以至于在索姆河战役战役中英法联军被打得一败涂地。
1916 年6 月下旬,英法联军为报凡尔登战役失败之仇,发动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调用了150 门大炮,经过一周炮轰后,于当年7 月1 日晨发起总攻。英法联军满以为德军被消灭差不多,不会再有任何危险,故而,排着密集队形向前推进,岂知却得到德军数百挺马克沁机枪的回应。马克沁机枪密集的子弹,使整个战场瞬间变成人间地狱。十几个小时内,英法联军死伤57000多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短时间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使马克沁机枪一战成名,以至于后来有人将其比喻为“死神手中的镰刀”!
此后,马克沁机枪被迅速列装到各国部队,并在各种战斗中展现其威力,特别在面对密集型冲锋时,更具杀伤力!【大冰哥】
✜✼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
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能大发神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日俄双方都没适应战壕、工事加机枪的战术。其实不要说日俄战争,即使到了一战初期,德法等强国也还是没明白战壕战中机枪有多大的威力,结果付出了惨重的损失。
在火枪时代的早期,步枪的火力是很有限的,进攻方最习惯的战术,就是集中足够多的兵力,以人海压倒对方的火力,强行突破对方防线。这一战术在很长时间里都非常有效,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随着武器的发展,这一战术可能会过时。
1884年马克沁机枪研制成功,它能在一分钟里发射600发子弹,其火力密度是非常惊人的。不过此时各国并没有认识到机枪会给未来的战争带来多大的改变,很多人还认为只要一发子弹就可以打死敌人,接下来发射那么多子弹纯粹是浪费。所以各国都只装备了少量的马克沁机枪或者是类似的产品。
即使当英国人在非洲用马克沁机枪横扫非洲土著时,很多也不过是认为非洲土著自身的问题。因此到日俄战争爆发时,没有几个人考虑过马克沁机枪到底会带来什么,不过日本人很快就能体会到了。
日俄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在金州附近登陆,然后以3个师的兵力向金州南山的俄军发起进攻,以切断旅顺和辽阳之间的联系。
然而南山上的俄军不仅有着战壕掩护,而且还装备了马克沁机枪。日军按照操典的要求,对俄军阵地发起密集冲锋,结果在马克沁机枪扫射下伤亡惨重。此战日军虽然最终攻克南山,但是伤亡高达4千多人,而俄军伤亡仅有1100人。日军伤亡之大,以至于上报时上级都认为多写了一个0。
此战以后双方才初步意识到了机枪其可怕的威力,两国开始大量购置机枪。
其实早在美国内战时期,集团冲锋战术就受到了挑战。随着后膛枪的出现,步枪射速大为加快,进攻方的损失往往大的吓人。在葛底斯堡战役时,南军的皮克特师8000人向北军阵地发起冲锋,结果仅仅半小时就伤亡殆尽。而当北军发起反击时,几千人被南军射杀。
然而人类从历史中唯一学到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各国并没有从中吸取任何教训,集团冲锋依然被认为是制胜法宝。日俄战争的双方也没有意识到马克沁机枪的出现,导致步兵的火力更为强大,单纯依靠步兵的集团冲锋已经不可能实现突破。
不过即使在日俄战争之后,各国照样没有吸取教训。在一战索姆河战役中,英军对着德军阵地发起集团冲锋,仅4小时就有57470人伤。而在凡尔登之战,德国一个团在发起进攻仅1小时后,就仅存90人,等于是全军覆没了。
直到一个个巨大的数字出现在高级指挥官的桌上,他们那麻木的思维才终于出现了一些变化,不过此时已经有几十万条生命随风而逝。
┢ø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
马克沁机枪的神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马克沁机枪的特点,二是日军在日俄战争时的战法。
一、射速快、水冷、稳定、笨重是马克沁机枪的特点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中国称赛电枪,这是李鸿章在1884年见证了它的威力后专门给它起的名字,当时这款枪刚刚研制成功。马克沁机枪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水冷枪管;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可接续帆布弹带供弹,容弹量为333发,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
马克沁机枪有许多特点,最显著的就是“水冷”、“笨重”两个。马克沁重机枪是水冷式机枪,只要冷却水筒中有水,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这样有利于机枪的连续射击,我们知道枪管的温度是制约射速和精度的关键因素,“水冷”机枪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沁机枪27公斤重,行军时要分拆开了给好几个人携带,不便于部队机动,但是如果用于要塞保卫、固定火力点,这个缺点就没有了,全是优点。
机枪没有出现之前,战场上开枪是打一枪装一次弹,出现火力空白时间长,效率低下,很多战士刚开一起就被打死。行进中步枪射击,精度也不高,所以战术上就有士兵成排面行进射击,用射击的密度弥补精度。马克沁机枪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连续的设计,弹着点是一个面,压制的对方没法还击,可以说一挺马克沁机枪抵得上几百人的战斗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军用装备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在二线部队中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马克沁机枪还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
二、日军在日俄战争时笨拙的战术让他吃尽苦头
我承认二战时日军许多战打得不错,很有水平,尤其是他们的海军,尽管失败了,但一些经典战役还是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有一股精日风气,把日本吹得跟个神似的,你还不能反驳,不能跟他们有不同意见,不然你就是愚蠢、粉红、玻璃心。今天我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说一下日俄战争,尽管他们最后胜利了,其实这战打得愚蠢无比。当年的日俄战争是一场海陆一体的兵种联合战争,大致的进程是:海军突袭旅顺、陆军在辽东登陆、旅顺争夺战、辽阳大会战。
具体的就不说了,今天回顾,日军当时开战的海军突袭旅顺就不成功,把好好的海上夜袭打成了港口争夺的攻坚战,搞得自己进退两难,一会炮击、一会封锁;日本人很相信权威,当时的参谋叫秋山真之,美国留学回来的,马汉的学生,许多馊主意就是他出的,结果证明是没有什么用。旅顺军港久攻不下,日军只能陆上猛攻,才有了残酷的旅顺争夺战。
1904年3月21日,日第1军(约3万人,100余门炮,由黑木为桢大将指挥)首先在朝鲜镇南浦登陆北进,4月中旬,日军未遇抵抗就抵达鸭绿江左岸,5月1日在九连城与俄军展开激战;同时,同时,日第2军(4个师,约4万人,216门炮,由奥保巩大将指挥)于5月初在辽东半岛东南貔子窝登陆,日军各路登陆得手后,于1904年6月20日建立“满洲军总司令部”,以大山岩元帅任总司令,统一指挥各部日军开始了旅顺争夺。包围旅顺的日军兵力达6万人,火炮400门(其中攻城炮198门),机枪72挺。
由于东乡平八郎的海上进攻受阻,陆军开始猛攻,本无可厚非,但日军没有注意到攻坚战的难点,他们还以为和以前在朝鲜和中国大陆一样所向披靡,也没有对俄军的固定火力点的马克沁机枪的杀伤力做出充分估计,只是延续就日军战斗时的猛打猛冲。密集的冲锋队形恰好是着重面杀伤武器最理想的情况,日军给了马克沁机枪大发神威的机会。
日军集团冲锋死伤最多的203高地争夺战于1904年8月19日打响,第3集团军司令乃木希典率领第1、7师团对203高地发起总攻,他们战术简单,一味凭借所谓“武士道”精神死冲蛮打,俄军依托坚固工事,发挥固定火力点上马克沁机枪的威力,大腿日军70多次冲锋,战场上尸横遍野。203高地本来海拔206米,这场大战把它削平了3米,可见战斗的激烈,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的小儿子乃木保典也死在向高地冲锋的战斗中。
三、马克沁神威大发是日军给创造的条件
在有固定工事的防守战中,速射武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日军却在这种情况下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肉弹冲锋”、“决死攻击”,为着它的“武士荣光”和“皇国荣华”,用血肉之躯验证工业化进步的钢铁产品的性能,还是最大限度发挥这种产品的所有有利使用条件。
其实,任何武器都有他的使用条件和特点功能的,武器的神威就是最大限度发挥了这方面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再好的武器也是白瞎。以美国现在最牛X的“战斧”导弹为例,它在对城市、战场的精确点打击发明神威无比,打一个建筑物说打窗户绝不打门,但是在阿富汗他就没有什么作用,打个帐篷什么的,基本没什么用。
国与国之间关系最笨的处理方式是“战争”,战争中最笨的方法是“攻城”,攻城最笨的是“攻坚”,攻坚最忌讳的是“肉弹决死”;马克沁机枪最适合的是战场上面杀伤,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对方集团目标,使用环境最好是坚固的工事内居高临下。你说,日俄战争时,面对如此的日军,马克沁能不大发神威吗。
Ⓘa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
日俄战争是发现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机枪展示了强大的杀伤力。
图注:防御工事中的俄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俄军装备的机枪,图片来自网络
机枪威力的发挥主要在旅顺攻防战期间。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俄国人就将旅顺打造成一座要塞,为了防御来自港口背后的攻击,俄国人修建了大量堡垒和炮台,堡垒炮台之间由纵横的壕沟和掩体连接,防御工事之前布设了大量的铁丝网和高压电网,此外还埋设了大量地雷。守卫旅顺的俄军兵力达到5万多人,配有600多门火炮和62挺马克沁机枪。除了要塞守备部队,俄军还能够得到来自港内的太平洋舰队舰炮的火力支援。
图注:日俄战争中的日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日军正在处理阵亡士兵的尸体,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俄军士兵正在观看阵亡日军的尸体,图片来自网络
在旅顺攻防战中,特别是著名的203高地之战中,机枪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日军为了拿下203高地可谓是尸横遍野,付出了阵亡数万人的代价。在进攻中,日军面对俄军构建的防御体系采用的是强攻的战术,官兵们以密集队形向位于高点的俄军发起进攻,而位于俄军工事前的高压电网和铁丝网迟滞了日军的前进速度,此时俄军的炮火和机枪火力就能够发挥最大的杀伤效果。高射速的机枪在扫射没有防护以密集队形进攻的日军时,等于是在收割生命。在巨大的伤亡之下,日军不得不采用挖掘坑道逼近俄国工事,然后发起冲锋的方式才最终拿下了203高地。
图注:大量集结中的日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后送的日本伤员,图片来自网络
在日俄战争中,机枪这种新式武器发挥了巨大的杀伤力,这是进攻方和防御方都没有预料到的。在开阔的地形上,密集步兵的冲锋变成了一种自杀。从深层次看,机枪大发神威的根源是武器装备的技术大大领先于战术思想和步兵战术,步兵军队们依然使用陈旧的方式组织密集队形进行冲锋,防御方已经使用机枪这种速射武器了。
图注:马恩河战役中冲锋的英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马恩河战役中防御的德军,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武器的先进与战术陈旧落后的差距将继续延续到10年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7月1日,马恩河战役打响,当英军跃出战壕,排着密集对象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的时候,面对他们的是由上百挺机枪组成的密集火网,英军一天就伤亡57470人 其中阵亡者超过2万人,现代战争巨大的杀伤力震惊了世界。
☨╄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
马克沁机枪是第一代可靠的、以火药动力实现全自动射击的机枪,比此前流行的手摇式连珠枪可靠得多,而且采用水冷,可以持续连发射击,在弹药充分的情况下就是“子弹泼洒器”,如果对手不掌握对付机枪固定发射点的手段,在防御作战中只要在几个要点布置几挺马克沁,就可以长时间阻挡大队敌步兵的集团式持续攻击。
正因如此,在马克沁机枪19世纪末服役于英国在非洲殖民军时,就创造出多起一小队英国殖民军依托一口水井和几挺马克沁,击退成千上万当地武装围攻并造成对方惨痛伤亡的战例,而少数失败战例则清一色野战,或因缺乏水源导致马克沁不能持续不断射击,这表明马克沁这一代重机枪不适合进攻战、野战,其战斗效能和弹药供应充足稳定、既设阵地坚固,以及冷却水源息息相关。
日俄战争中沙俄一开始只有区区58挺马克沁,后来增加到几百挺(战争期间购买了450挺),绝对数量是不多的,但在日军重点进攻的旅顺要塞却集中布置了许多马克沁,这些要塞都是坚固的永备、半永备阵地,有充分的水源和充足的弹药供应(有的阵地甚至通自来水),加上旅顺要塞地势险要,有许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沙俄将马克沁集中放在这些要点,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日方此时仍然迷信甲午时对付清军的陆战经验,注重精确射击、白刃冲锋和大兵团密集队形,当时全世界又都缺乏攻击坚固设防火力点的手段,因此才会在为数不多的马克沁枪口下尸横遍野,乃木希典等将领在遭受惨痛伤亡后心态失衡,不断投入“猪突”,就更放大了伤亡。
战后日方其实是有深刻总结的,一方面认为需要持续射击但轻便可用于进攻的机枪,这导致日本下决心走法式气冷重机枪道路,并研发出理论上可边射击边不断装填的“歪把子”轻机枪(实际性能如何是另一回事),另一方面,连续研发了好几代便携、适于分队(班)装备,特别适合对付机枪火力点的掷弹筒,后来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每每苦于重机枪甚至轻机枪只打几枪便被日军掷弹筒打掉,就和日方总结日俄战争“马克沁灾难”教训,在班组普遍装备了可有效压制重机枪的掷弹筒,并有针对性地安排战术和训练有关。
------------------
推荐阅读:
跑了一年多的慢跑、最多就五公里,成绩一直没提高,跑起来也很累,怎么才能提高成绩?
为什么中国人烧肉类要沸水处理下?为什么老外没有,直接就是烧?
别人把车堵在车库门口,车库主人踢了几脚,车主报110,说把他的车踢坏了,该怎么办?
白酒产品标准号GB/T10781肯定是纯粮酿造吗?有些10元的白酒标准号也是10781是为什么?
上一篇:你见过哪些嚣张的门卫大爷?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