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对步兵有优势,为什么古代满洲人经常下马徒步进攻?
⇦◌骑兵对步兵有优势,为什么古代满洲人经常下马徒步进攻?
题干的前半部分说的不全对,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不是绝对的,只能说在一定条件下骑兵对步兵是优势明显的。若在平原旷野这种冲击距离足够的情况下,其冲击能力和机动性相对于步兵来说优势相当明显。但是,战场地形情况各异,而战场需求也是瞬息万变,骑兵也有短板,岂有包打天下之理?例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兼具机动性、火力、防护性,饶是如此,亦要有步兵进行掩护,所以打仗的时候各兵种合成作战的胜算比单一兵种大的多。而八旗军就是典型的合成型兵种,重骑兵、重步兵、炮兵一应俱全,战场适应性确实比较强。
而题干的后半部分说的确实是事实,后金(清)在崛起的过程中其士兵经常下马步战,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早在努尔哈赤尚未反明,在兼并女真各部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步战记录,就比如说在攻灭乌拉部的时候,面对三万乌拉部兵,努尔哈赤的军队在百米距离上,命令士兵下马迎敌,大获全胜。附图。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布占太率三万兵步行,列阵以待,两军相距百步,满洲兵亦下马进战。
而八旗军之所以敢于下马步战,总体上看,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有这个实力。重步兵兵员素质好,装备精良,经过严格训练,纪律性强。
女真族是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渔猎民族,他的经济模式构成是多元,既有农耕的生产方式,也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长期的劳作和狩猎生涯养成强壮的体格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大家都知道重步兵身披重甲作战,行军作战,直前搏杀,都需要有充沛的体力来支撑,而女真人恰恰符合这一要求。以史料载之,部分八旗军人在攻城战的时候甚至敢于披挂三层铠甲,向上攀缘,以一副铠甲20斤来计算,就是身上负重60斤攻城,体力不可谓之不好。附图。
《江阴城守纪》:二都督恃勇衣三层甲,腰悬两刀,肩插两刃,手执双刀,独登云梯,毁雉堞,跨上城垛,执刀乱砍。
再加上女真人从事农耕,做为集体劳动者,比以游牧为主的蒙古人组织纪律性更强。所以女真人是非常好的重步兵兵源,正如徐光启所说“奴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
另外,从生产力角度来说,建州女真农业化程度到明末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所谓“各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始于荒地耕种之”,甚至还兴建粮库以备灾荒之年。附图。
《满文老档》:自是免征国人粮赋,国人无所忧苦,粮贮转为丰足,兴建粮库,此前则无粮库。
又于较早的时候发现金属冶炼行业,万历已亥年(1599)的三月,“始炒铁、开金银矿”。由此可以看出,在建州女真崛起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物资供应。所以,可以确保作战的时候每一个士兵都有铠甲披挂。
优质的兵源再加上生产力足够保证装备供应,这都是形成优质重步兵的先决条件,没有这个作为凭借,优秀的下马重步兵无从谈起。
其次,八旗作战的过程中,需要借重于步兵作战。
我在上文中提到骑兵实力再强,也是有很大的缺点的,并不能面面俱到。而明军在长期与蒙古军交锋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一套克制骑兵的战术,这就是车营战术。车营就相当于木制的移动城堡,车营内的明军往往依托这些厚重的战车,在辅以密度很高的火器,往往能起到遏制骑兵的效果。
车营图
而努尔哈赤曾在明军效力十多年,他也知道明军的车营遏制骑兵特别有效果,怎么可能还傻乎乎的会拿骑兵乱撞,所以面对这种骑兵解决不了事态,必须运用重步兵来解决,所以围绕步兵开发出不少战术。
就比如在萨尔浒之战,后金的下马重步兵就承担了工兵队的职责,面对明军龚念遂的车营,八旗军一部分直接下马切换到步战模式,其目的就是依靠重甲,强顶火力,摧毁明军的车营战车,以确保骑兵突破。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帝率四王,领兵不满千人,令一半下马步战,大明兵一齐发炮,四王率骑兵突入,步兵遂摧覆战车,大败其兵。
还有驻扎在斐芬山上潘宗颜部队,也是让部分骑兵充当下马重步兵,“命半数兵下马”,最后仍然被推倒战车,突破防线,以至全军覆没。
《满文老档》:明军于山上竖盾牌,发枪炮以战,我军全然不顾,一拥而上,推倒其盾牌。未刻,尽杀其一万兵,乃收兵。
还有面对修筑营垒的明军,后金军摸索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步兵推着楯车节节推进,在楯车的掩护下,靠近明军营垒,然后趁势冲杀。
就比如说明清辽阳、沈阳之战,面对前来支援的川军秦邦屏部,后金军一开始也用铁骑冲击川军营垒,但是效果并不好,被川军接二连三的挫败,“建州以铁骑四面扑攻,诸将奋勇迎击,败白标兵,又败黄标兵,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却而复前如是者三”,后来还是使用步兵、楯车加上火器攻击才攻破了川军营地。附图。
还有进攻辽阳的时候,由于参加夺城战,骑兵作战当然很不方便,女真军便下马作战夺壕占城,“右翼四旗兵因骑战不便,皆下马步行,穿行于两壕之间,以薪柴填内壕而战”。
以上战例,如果女真军只知道马上作战怎么啃的下来?其实这场战役的记录来看,在女真军队里面,步兵承担起了非常繁琐的任务,如用楯车掩护全军,如放箭掩护进攻,如填平壕沟,这都是由步兵来执行的,骑兵待最后决战才猛然杀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明史纪事本末·熊王功罪》:建州兵结阵,前一层用木板约至五六寸,用机动如战车,以避枪炮,次一层用弓箭手,次一阵用小车载泥填沟堑,最后一层仍用铁骑,人马皆重铠,俟火炮既发,突而出,张左右翼殊死战,人莫克当者。
而从建州女真崛起的早起来看,女真兵喜欢下马作战,与他们对弓箭的运用方式有关,女真八旗军喜欢震荡式射击,喜欢在近距离,瞄准要害再放出箭矢,来确保一击毙命,“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肋,每发必毙”,这种精确的杀伤方式,对射击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这样骑射就没有步射来的这么靠谱。
就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一些时候他下马作战都是且射且行,其原因无非就是保证命中率。如他攻打哲陈部的时候,其遇见敌兵,便下马步射,杀入敌军阵营获胜。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见敌兵不动,遂下马,将马逐回,率其弟木儿哈奇,并二家人杨布禄、鹅凌刚,四人奋勇步射,直入重围,混杀敌兵二十人,遂败其兵。
所以,后金(清)之所以下马步战,是有实际的战争需求在里面,但是如果战场条件允许,后金军还是偏好重骑兵冲锋来解决敌军。
就如萨尔浒之战,朝鲜人对后金军的骑兵冲锋印象深刻,所谓“才得成列,贼骑齐突,势如风雨,炮铳一放之后,未及再藏,贼骑已入阵中”。
再如,面对郑成功的铁人军,八旗军就祭出了他重骑兵冲锋的招数,“其兵铁甲如雪”,而且还连续进行反复多次的冲锋,幸好铁人军是优中选优,身披重甲的精锐战士,否则真的不一定能扛的住,“清兵三却三进,郑阵如山,而清之长技尽矣”。
再如潼关之战,面对刘宗敏的农民起义军,清军也是依靠骑兵冲锋来解决战斗的。
《满汉名臣传·图赉》:贼遣伪侯刘宗闵沿山列阵以拒,图赉以骑兵百四十人进战,一以当百,设伏掩击,尽殪之。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如果地形条件适合骑兵作战,清军会用重骑兵直接进攻改装一句东北话,就是“能用重骑兵打死你,就不和你用步兵叨叨”,如果战场形势复杂,就会步骑协同作战,这个时候步兵作用就很重要了。
引用文献:《满文老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徐光启集》、《明季南略》、《练兵实纪》、《江阴城守纪》、《满汉名臣传》
➣◎骑兵对步兵有优势,为什么古代满洲人经常下马徒步进攻?
骑马,是两三千年来我们对中国北方的民族标志性印象。
中原汉地以农耕为主,养战马是一件极其困难和昂贵的事,但是,即便在北方,战马也是非常珍惜的战略资源,通常也得小心翼翼的使用。而且北方的民族也是多多种多样,之间也有风俗习惯的不同。就战马的使用,在细节上也有着有趣的差别。
满洲人经常是骑马赶到战场,然后下马步行作战。
契丹人是牵着马走到战场,然后上马作战。
只有蒙古人是既在马上行军,又在马上打仗。
这里面的账其实也好算。
一个成年的骑士体重160斤,加上盔甲、刀枪盾牌和弓箭、干粮淡水,这一套下来就是200多斤。一匹马肯定无法承担既负重行军又在战场冲锋的重担。而不论是满洲人还是契丹人,他们都是:一人一骑。所以,如何分配马力,就成了问题。
满洲人选择的是把马当成运输工具,驮着战士迅速赶到战场,这期间战士保存体力。到地方后,马休息,人打仗。契丹人选择的是把马当成冲锋的工具,行军时人下马,慢慢走,让马保持充分的体力,到战场后,利用马的冲击力作战。
当然,这种选择肯定是有它的必然因素在里面,并不是拍脑门的产物。
满洲人是北方的“渔猎民族”,而不是大家传统印象里的“游牧民族”。他们主要的生活模式还是在深山老林里挖人参、打狍子,在乌苏里江上打鱼。这种生活习惯其实跟广西、云南更像。他们的强项是凭着两条腿翻山越岭,上树过河。
就像以前围捕座山雕,在大雪地里追半天,人没了,脚印也没了,最后才知道是上树跑的。
满洲人属于在马下更灵活,更矫健。马对他们来讲只是一件运输工具。打完猎,用马驮猎物,或者用马拉着一堆货物去集市上卖。在那种山林地带,他们平时纵马驰骋的机会就不多,也就是牵着马,拉着货,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作为军队,这方面的训练也自然要减少。
在风俗习惯上,满洲人就是在马下比在马上更适应。所以在作战的模式上,就自然的选择了骑马行军,下马打仗。当然,为了作战的胜利,满洲人也是步骑配合,也有在战场上突击的骑兵,但这就是属于刚需了,必须要有这么一支人马。满洲骑兵在初期的训练上,肯定也是有很多不适应的,在骑术上,他们跟蒙古骑兵比,也肯定要逊色一些。
契丹人的生活空间就广阔了许多,主要活动在河北、北京、辽宁这一带,吉林和黑龙江属于他管辖的土地,但那里主要还是女真人的家园。契丹人就是传统上的游牧民族了,在草原上,在大平原上驰骋的机会比女真人多的多。所以契丹人骑术更熟练,更适合马上作战,也就自然选择了马下行军,马上打仗。
后来阿骨打带领女真人崛起跟辽国打,据历史记载女真人攻打辽国的城池,表现的非常彪悍,顺着城墙嗖嗖的就爬上去了......这都是世世代代翻山越岭练就的本事。女真人擅长步下不擅长马上在宋朝就有前科:铁浮屠。这是历史上少见的骑兵被步兵完虐事件。铁浮屠是女真人对骑兵的理解出了偏差,才导致的畸形产物。不要以为铁浮屠是重甲骑兵,排山倒海的冲过来,不是这样的。铁浮屠是一步一停,慢慢走过来的,跟散步是一个节奏,这不就是找死嘛......从铁浮屠上就能看出来,女真人的战马使用经验还是少,因为这种设计丧失了骑兵最核心的优势:速度。
北方民族也就只有蒙古人是行军打仗都在马上,因为他阔气,一个人四五匹马。所以蒙古人打仗要舒适的多。别人是怀里揣块干粮,腰里挂壶水。他可以用单独一匹马驮粮食、淡水。急眼了还能把马宰一匹喝血、吃肉。他对后勤几乎没有依赖。行军的时候骑一匹马,到了战场,换一匹......
现代人生活好了,无法理解古人生活的艰难。在那个年代,一匹马的命,并不比一条人命低贱多少。马对于古人的珍贵,也是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先把马保护起来,然后自己上阵玩命,也是常情。
➚◇骑兵对步兵有优势,为什么古代满洲人经常下马徒步进攻?
明朝末年,满洲人进犯明朝边境。
满洲人军队是步骑结合,即有骑兵部,也有步兵部。而步兵多数情况下是先骑马到达攻击阵位后下马结阵,然后进攻。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干脆骑马进攻岂不更好?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洲人更擅长步行作战。满洲人的精锐兵力主要由长白山、兴安岭一带的猎人组成。他们在崇山峻岭中穿梭于原始森林,与冰天雪地斗、与豺狼虎豹斗,所以战斗力有过人之处。面对明朝的步兵,他们是有信心的。
二、并不擅长骑马作战。东北的丛林环境并不太适合培养骑兵,他们是在丛林里穿梭的猎人,并不是在草原上奔驰健儿。即使有骑兵,也比不上蒙古那样规模庞大,人人从小在马背上生活。而清军的骑兵部队其实是大部分由蒙古人组成。是由努尔哈赤征服的蒙古部落组成。
三、他们骑马,是为了快速机动,并不是为了冲锋陷阵。当然,当他们遇到毫无战意的明军部队时,是不介意骑马冲杀的。
有人神话清军的战斗力,吹得天花乱坠,说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实也就一般般。他们大部分是猎人,在那个到处是原始森林覆盖的明代,明军中也有不少猎人。其实在训练有素的军队面前,什么猎人都没有用。
在万历年代,李成梁、戚继光年代,军队训练有素、军费充足,士气高昂,蒙古兵、满洲人,统统都龟缩回自己的小部落。至于明朝末年,明军不堪一击,原因有太多,不一一表述。一个王朝出现乱象丛生的现象,自然代表它的末日到了。
┧℃骑兵对步兵有优势,为什么古代满洲人经常下马徒步进攻?
引言
八旗兵是清朝赖以立国的军事力量,在明清交际之时,一度威震东亚,是当时东亚最强的军事存在,而一直以来,受影视剧、清廷官方宣传等方面的影响,人们都以为八旗军打天下靠的是“骑射无双”,甚至以为从八旗制度正式建立之前,努尔哈赤就开始带领部下靠着骑射征服统一其他女真部落了,还有的人则将女真人视为同蒙古人一样的游牧民族,以为努尔哈赤的军队也类似蒙古人的军队。
这也难怪,毕竟不只一位清朝皇帝将骑射作为考验八旗将士武艺高低的标准,也不只一位清朝皇帝宣称自己祖宗取天下靠的是骑射,比如雍正皇帝说满洲以骑射为本,乾隆皇帝大搞“国语骑射”政策,以维持八旗军的军力。
骑兵
啥是骑射
所谓的骑射就是指骑在飞奔的马上使用弓箭射击远处静立或移动的目标,这是一种极为高超的技艺,对人的力量、射术和控马能力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而掌握骑射技术的骑兵能在战斗中发挥出不小的战斗力,因此自古以来骑射在中亚、东亚等骑兵兴盛的地区就是各个势力考验士兵武艺的重要科目。
可是八骑靠骑射夺天下的说法真就只是一种宣传罢了,清廷重视骑射,并不等于他们是靠骑射打天下,早期努尔哈赤的军队中,能够骑射的士兵人数很少。而骑射在建州女真人崛起的过程中,虽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所发挥出的作用,根本没有清廷官方宣传的那么大,许多人都被他们的宣传忽悠了。
事实上,早期的建州女真人主要靠步兵结合少量骑兵作战,后期则大力发展各种火器作战,还搞出了步炮协同,等到吸纳海西女真人入军和组建了蒙古八旗后,八旗军中掌握骑射技术的骑兵数量才开始爆发性增强。但即使有了蒙古人的加盟,八旗军还是在将各种战术战法和兵种相互结合后才打得对手闻风丧胆,真不是只靠骑射打天下,不信你看看史书中记载努尔哈赤早期带领建州女真人崛起时的作战方式就懂了。
后金军队推着战车,步行对敌
后金政权、清王朝和八旗制度的奠基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出身建州女真部落,其民众大概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并非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但也进行农耕活动,只是其生活区域多为山地和林区,所以其农耕作业规模较小,至于建州女真人的牧业规模就更小了,许多马匹的也是从外部购买,或与临近的其他部落物资交换而来。
后金军队步行作战
作为一个渔猎民族,建州女真人讨生活的方式主要是靠山吃山渔猎为生,而崎岖的山路和茂密的深林根本就不适合骑马,他们生活的区域也没有大规模放养马匹的地方,因此建州女真人大多依靠步行狩猎,对弓箭、标枪和长矛等武器使用得很是熟练,毕竟这是他们吃饭的家伙。
女真人在一场场狩猎与围猎中锻炼出坚韧的忍受能力、高强的战斗力和带有地域特色的战术、战法,而这些在生产生活中磨练出的技能使得建州女真人能快速担当起一个兵种,那就是步兵。这一特性也可以在世界上的其他山地民族中找到,比如瑞士人,而以重步兵为代表的女真步兵部队正是努尔哈赤率领建州女真人崛起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步兵才是努尔哈赤崛起时克敌制胜的法宝。
虽然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就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不少马匹,但当时他麾下真正的建州女真骑兵数量并不多,因为骑兵不比步兵,普通人要想掌握能纵马作战的骑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习练,至于更高难度的骑射技术,那更是非数年之功不能练成。
因此努尔哈赤刚刚十三副铠甲起兵之时,他的所谓骑兵大多是“骑马步兵”,其主要作战方式是步兵骑马行军赶路,以节省力气,提高行动速度,等到达战场后步兵将马匹交给后勤兵照看,自己下马步战与敌人弓箭互射、大刀开片,有时也会骑马持枪或持刀冲锋陷阵。
翻开清廷入关前的诸多战役战史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在努尔哈赤崛起所引发的多场战役中,依靠骑马机动——下马换成步兵模式迎战的步兵战法一直都是当时建州女真人很倚重的作战方式,而蒙古人、朝鲜人、明军和其他女真部落都是努尔哈赤步兵战法的手下败将,而对于建州女真人的步兵质量,明军史书上多有记录:
奴(努尔哈赤)之步兵极精,分合有法;而谈东事者但以为长于弓马而已……(明军)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
在一些时候,努尔哈赤虽然是靠骑兵打赢了战斗,但是他骑兵所使用的战术多为冲锋,骑射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人用到,但战果和作用并没有普通骑兵的冲锋、近战作用大。在吞并海西女真人之前,努尔哈赤的骑兵质量在女真各部中真不咋样,能玩得了骑射的士兵属实不多,起码这个时期的建州女真人不能说是靠骑射打天下。
统一女真各部之前的努尔哈赤,他麾下的建州女真人骑马往往是以机动为目的,很多时候他们的战马都主要是作为代步工具使用,而因为活动区域多为山地和为了攻打敌对女真部落的山寨,努尔哈赤都是带兵玩步兵肉搏战。
自起兵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努尔哈赤都缺少真正的全能型骑兵(既能冲锋也能骑射的骑兵),各个兵种之间划分的也不怎么严格,许多步兵都骑着马赶路,然后下马作战,远远做不到弓马娴熟,就连他们的主要武器之一的弓箭,那基本也是步弓(长大),根本不是便于骑射作战的骑弓(短小)。但有时视战况不同,这些“骑马步兵”也会直接骑马作战,比如冲锋、追杀溃兵等,所以有时很难分清他们是步兵还是骑兵,有网友称他们为“龙骑兵”,我觉得这一称呼还挺符合他们的。
在努尔哈赤走上吞并其他女真部落发展自身的这条路上之时,爆发的大多数战斗里只有少量真正的骑兵(这里特指既能冲锋也能骑射的骑兵)参与,他的主力基本都为步兵,这不是努尔哈赤不想让自己的部下使用骑射战术,而是当时他部队里能骑射的人才太少,早期就连努尔哈赤和他的亲人兄弟都得骑马赶路,然后下马拿弓射人。
而努尔哈赤军中不但可以骑射的骑兵少,有时就连能做到骑马冲锋陷阵的“半吊子骑兵”也不多!有的努尔哈赤部下虽然骑在马上还穿着盔甲,却不愿冲锋陷阵,这主要是因为努尔哈赤刚起兵之时,军纪不严明的关系。
等到经历的战斗次数变多,经过的操练多了,各种军法、军令、军纪越来越严明之后,努尔哈赤的部下们才开始向专业化的军队转变,战斗技能被大幅提高,变得既能战也敢战了。虽然他们的骑术不见得多好,骑射也不一定掌握,但他们绝对敢向敌人发起死战冲锋,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努尔哈赤早期征战的记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努尔哈赤都是用步兵一锤定音,有时他还让骑兵下马充当重步兵投入战斗,而关于建州女真靠步兵与敌人交战,并最终取胜的记录在《清太祖实录》上能找到许多。
比如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的浑河之战中,面对高达800人的敌军,麾下士兵不足100的努尔哈赤就是靠带领少量部下下马步战,给敌人造成不小的杀伤震慑了敌人后,才以寡敌众赢得了胜利。再比如,努尔哈赤征服自己的仇敌乌拉部时也是运用大量步兵和步兵决战的方式才击败了对方(乌拉部也是步兵):
“布占太率三万兵步行,列阵以待,两军相距百步,满洲兵亦下马进战。见两军之矢如风发雪落,声如群蜂,杀气冲天……诸王臣军士皆奋勇冲击,兀喇(即乌拉)兵遂败,十损六七……满洲兵乘势飞奔夺门,遂取其城。”
除了从战例上能看出早期努尔哈赤部下的作战方式外,从他们的武器装备、兵种和马匹数量,也可看出当时努尔哈赤军队中主角是谁,据《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六年(1621年)左右时,努尔哈赤军队中一牛录的马匹和骑兵情况为:
“每一牛录各养马四十匹,其馀马匹,皆行缴回。一牛录甲士百人,以十五人驻辽东,十五人驻海州,代理备御各一名,千总各一名,各率甲兵三十人,携喂养备用三匹马之非披甲人一名前往。其余甲士,倘有事发,四十匹马四十名甲士乘之,无马之甲士,毋得因无马而留于屯中、乃宜各携‘盾车’,随行于马兵之后。”
从这段来看,一个三百人的牛录中,甲士(穿铠甲的士兵)有一百人,他们总共分得了40匹马,而即使是按每人一匹马算,甲士的骑马率也才为40%,而此时整个牛录的马匹拥有率仅为13.3%,就这种马匹拥有率,努尔哈赤真算不了什么骑兵大户,比蒙古军队的马匹拥有率差远了。
而且实际上骑射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它的作用被特意夸大了,因为骑兵用的弓大都是短小的骑弓,其本身的威力、射程都不如步弓,很多时候骑射对敌方仅仅能起到骚扰作用!当对手同样是骑射手,或没有远程兵种的时候,骑射才能显得威力强大。
清廷单方面吹骑射真的不是因为他们骑射无双,骑射并不是无敌的,没有任何单一兵种在脱离其他兵种配合的情况下可以无敌,他们也真不是靠骑射取得天下,真说起来,你说八旗靠骑兵取天下都比说他们是靠骑射取天下靠谱很多。
或者也可以不将骑射简单视为骑在马上射箭,而是将其分成骑马和射箭两项技能来看,这样再看“八旗靠骑、射取天下”这句话就靠谱多了,毕竟八旗的骑兵只要下马就是精锐的步兵,顶盔贯甲的就是精锐重步兵,拿弓的就是弓兵!其下马后的战斗力在当时各方势力中都是拔尖的存在。
(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到此结束,想了解更多的朋友,请看下篇,求关注、点赞、转发)
≋❈骑兵对步兵有优势,为什么古代满洲人经常下马徒步进攻?
骑兵对步兵毫无疑问的绝对优势。满族人经常下马徒步进攻,那是导演的思维模式安排骑兵下马应战。导演怕挨骂把骑兵划转为步兵,隐藏骑兵的优势,突出两军实力对等,否则步兵被骑兵打得落花流水毫无尊严。当然攻城或者山地作战有可能下马。不过作为骑兵下马作战不是骑兵,骑兵作战必须是闪电战、偷袭战、口袋战、掏心战。忌讳集中在一起或者被敌人牵着鼻子失去机动性和主动性。
------------------
推荐阅读:
《回家的诱惑》艾莉为啥宁可追渣男洪世贤,也不要痴情的林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