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杀孙嘉诚后为什么雍正就开始动年羹尧了?
◥✶年羹尧杀孙嘉诚后为什么雍正就开始动年羹尧了?
这要从一顿饭说起,这顿饭非常出名,雍正给年羹尧底线,而年羹尧亲手将这底线给撕破,脸面这东西是互相给,你撕破脸,在怪雍正无情也不地道啊?
那么这顿饭是那顿饭,就是雍正在年羹尧回来时候,请他吃的那顿饭,在饭局中,雍正提了五件事情,三个要求,而年羹尧基本全否定了。
唯一答应的一件事就是孙嘉诚去西北任职。
看完饭局之中的奥秘,在看年羹尧杀孙嘉诚为何会死就能对整个事情明明白白。
在雍正王朝,一顿饭两人“五问五答提三事”,按照剧情策划来说可谓精彩绝伦,处处暗藏短剑,心机之深,让人佩服。
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饭局第一问:
雍正帝:亮工啊!(年羹尧)西北是否还需要十万兵马?能减一些否?
年羹尧:不能减,外患还未定,匪患未除,削减军队,恐怕会生变故。
其实这段话,雍正实质上问了年羹尧两个问题,而年羹尧也回答了二次。
第一问:西北是否,还有10万兵?这个是否就有意思了?
雍正的目的,是问你小子手底下到底有多少兵马?我需要知道准确数字。加上是否,就表明雍正也不知道年羹尧到底有多少兵马。
第二问:能不能裁军,这就是直接提要求了,我不管你有多少兵马,但是,我要你裁军。
年羹尧的回答也很绝。而且很不懂规矩!
第一答:直接拒绝,并说不能裁军,那么这深层意思,其实很简单,挟兵自重。
第二答:给自己找理由,为何需要那么多兵马,因为西北还很混乱,你裁减我兵力,西北会更乱,那么年羹尧意思是什么?当然是告诉雍正隐晦告诉雍正,你动我的兵,西北就会乱。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发生无数次,一般被叫做挟乱自重。
饭局第二问
雍正帝问:每月一百五十万两军需,能减些吗?
年羹尧答:回皇上,一百五十万两,已经是最低额度,不能减了。
那么这话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试探底线。
雍正问年羹尧,一月150万两能否减少?就是告诉年羹尧,我知道你有多少兵,这么多钱花哪去了,如果你不告诉我这些钱怎么花的,我就把它收回。
年羹尧回答更经典,不说原因,直接拒绝,还说这点钱都不够养兵,已经是最低要求了,潜台词就是,再少就要出问题。
饭局第三问
雍正帝问:这一百五十万两能否在西北自行筹集?朝廷没钱给了。
年羹尧答:西北就是穷地方,哪能支付大军开支。
这段话就更暗藏杀机,当雍正问年羹尧,你是否可以自行筹集款项的时候,就是在试探年羹尧,如果给你这个权利,你是否会做割据一方的诸侯?
年羹尧回答比较聪明,断然拒绝自行筹款,放弃了西北四省财政权。
而一个只有兵权没有财权的军队,无法成为军阀,算是他识相,要不估计死的更早。
饭局第四问
雍正帝问:朕欲在西北“火耗归公”,你看这个事情怎么样?
年羹尧答:西北地方太穷苦,叛乱又刚刚平定,怎么做不好。
其实雍正问的根本不是火耗归公问题,火耗是什么意思?
就是官员们在俸禄之外的额外收入,比如征收粮食的时候,粮官踢一脚满满的扁担,漏出来的粮食就叫火耗,也可以理解为正常损耗。
那么这些所谓正常损耗就死官员的油水,归公了,油水就没了。雍正问年羹尧火耗能不能归公,潜意识就是我要掌控地方,这个钱不能再私下发给官员。
拿人手短,吃人最短,拿年羹尧钱的官员当然和年羹尧成利益集团,雍正的意思就是你不能在培植自己的利益集团了,管好自己军务就可以,别管政治了。
年羹尧居然说,火耗不能归公,这相当于告诉雍正,我要用这些钱去巩固培养利益集团。
好吧,这就是取死之道啊。但是雍正还是在忍,这个时候年羹尧估计也觉得自己表现太过了,于是主动求和,也就有了年羹尧最后的表态。
饭局第五段
年羹尧说:皇上,我知道朝廷难,可是西北更难啊。
雍正帝答:西北难在何处,说说看?
年羹尧问:没有地方不困难,特别是没人手,陛下找人帮帮我。
雍正帝答:这个事情啊,我正有这个想法。
于是,雍正帝就派孙嘉诚去西北,辅助年羹尧。
这就是雍正为何在年羹尧杀了孙嘉诚之后动怒,必杀年羹尧的原因。
在饭局之中,年羹尧的飞扬跋扈,其实已经崭露无疑,雍正帝的不满在几个问题中都有体现,而年羹尧最后也服软,就是这服软才让他没有更早死去。
服软的结果就是雍正在年羹尧身边,安排了一个绝对的自己人。这个人当然是雍正的眼线,也是雍正的卧底,目的肯定是监视年羹尧。
可是年羹尧居然把这个人,孙嘉诚给杀了,那么年羹尧的无法无天,谁还能掌控?这就是他自己找死了。其实在我看来,雍正犯不着如此麻烦去做这些事情,他在不断提醒年羹尧,也在不断敲打年羹尧,但是年羹尧让他失望了。他重视年羹尧的领兵打仗能力,也一再给他机会,派人过去就是让他收敛自己的言行,谁又能知道,这样的人他也敢杀?换谁是皇帝,也容不得年羹尧啊?
↶➩年羹尧杀孙嘉诚后为什么雍正就开始动年羹尧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面对飞扬跋扈且权欲熏天的年羹尧,一时间束手无策。这是他自己选的抚远大将军,又是自己为数不多的亲信,现如今却翅膀硬了,不怎么听他的指挥了,连“卸甲”这点事都指挥不动。但他又不能轻易去动年羹尧,因为这会让八爷党和满朝文武看笑话,指责自己用错了人。
于是,雍正开始试探年羹尧。之前的事他都没有追究,他只是问年羹尧能不能减兵,又问能不能减饷,年羹尧都拒绝了。最后,他问年羹尧能不能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减轻国家的负担,紧接着他给年羹尧推荐了一个理财能手,这就是孙嘉诚。
这次年羹尧不好再拒绝了,只得在雍正的撮合下勉强将孙嘉诚带回了西北。而孙嘉诚能否在西北展开他的工作,这是雍正的心理底线。他希望年羹尧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还是皇上,然后收敛个性,与孙嘉诚精诚合作。
但雍正想错了,年羹尧还是没有收敛。当他在江苏李卫那里接到了“孙嘉诚被年羹尧所杀”的奏报时,李卫也恰好将某个流传于世的小道消息及时透露给了他。
这便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雍正坐不住了,他的底线已经被突破了,社会上又无端传出了这样的传闻,可见年大将军的威名已经快要盖过他这个九五至尊了。雍正再也顾不得自己的脸面了,立即部署西北大军的换帅,并以图里琛为钦差大臣前去传旨,贬年羹尧为杭州将军。
一代名将的坠落之路,就此开始。
Ⓨ┟年羹尧杀孙嘉诚后为什么雍正就开始动年羹尧了?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年羹尧杀孙嘉诚,明显就是在打雍正的脸,岂有不动之理!
康熙六十一年,四阿哥胤禛在畅春园继位,史称雍正皇帝!作为一位雷厉风行,铁骨头,硬汉子的雍正来说,他急需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来稳定自己的帝位!
康熙五十五年,青海的罗布藏丹增在边关宠宠欲动,康熙为了在晚年不留有遗憾,只能委派自己的儿子替自己御驾亲征,结果还没等叛乱彻底平息,康熙就在畅春园驾崩,紧接着,四阿哥胤禛也在畅春园继位,就是现在的雍正皇帝!
雍正继位后,因为九子夺嫡所带来的隐患久久不能平静,雍正急需要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雍正元年,雍正委派自己的贴身奴才现任川陕总督年羹尧接替十四阿哥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紧接着,他又命令年羹尧,以最快的速度,最雷霆的手段,平息西北叛乱!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布藏丹增在青海经营已久,对于那里的山川地形,了如指掌,加上青海幅员辽阔,朝廷财力拮据,要想快速的解决西北的叛乱绝非易事!
可雍正不信邪,他知道这次西北叛乱意味着什么,如果成功平叛,他的皇位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如果不能,他的皇位就会岌岌可危,甚至会出现逼宫,造反的可能,不说别人,以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就不会善罢甘休!雍正二年,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和艰难险阻后,年羹尧不负众望,于法轮寺全歼罗布藏丹增叛军,至此西北战事也告一段落!
西北平叛成功后,年羹尧作为朝廷的恩人,奉旨到京接受朝廷的封赏!雍正不但以恩人相称,还赐起一等公,并赏穿四团龙服,这在汉臣当中绝无仅有!
西北战事一结束,雍正总算可以放下手里的活,专门去推行自己的新政了!他首先提出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让河南巡抚田文镜去做,又提出了摊丁入亩,让自己的贴身奴才现任江苏巡抚李卫去做,剩下的火耗归公,自然落到了年羹尧头上!要知道,一场西北战役,几乎让大清的根出现了动摇,甚至可以说,未来三五年,都不一定能缓过气来,加之西北还要以防罗布藏丹增残余死灰复燃,所以,朝廷更需要推行新政,尤其年羹尧,更要义不容辞的去推行!
俗话说,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李卫,田文镜都义不容辞答应推行新政的时候,一个更应该推行新政的人却掉了链子,谁呢,就是年羹尧!
雍正三年,雍正破天荒的请年羹尧,孙嘉诚吃饭!这不是为了庆功,而是为了给他们践行!要知道,孙嘉诚是御史,他的职责是监督,而这次去西北,雍正则让他去做理财!年羹尧则有点不高兴,因为西北的账本来就是糊涂账,尤其他自己,腐败又那么严重,加上大手大脚惯了,这一去,这些老底都会被孙嘉诚给发现,到时自己想干什么就没有秘密可言了,可如果不同意孙嘉诚去,雍正就更会怀疑自己,想来想去,最终年羹尧还是同意孙嘉诚和自己一起去西北!
雍正本想着让孙嘉诚过去,年羹尧会有所收敛,最起码不让朝廷再向西北供银子了,可没曾想,还不到半年,孙嘉诚就被年羹尧给杀了!理由是,违抗军令!要知道,雍正派孙嘉诚去西北,不但只是为了省钱,更重要的是推行自己的新政,火耗归公!其背后,则代表着雍正自己,可如今,年羹尧不但自己不实行朝廷的新政,还把雍正的代理人给杀了,这不是妥妥的在打雍正的脸吗?是可忍孰不可忍,雍正三年,在官员联名上奏弹劾其九十二条罪状后,雍正于十二月十一日,赐其自尽,自此,一代枭雄年羹尧就此陨落!
作为雍正的贴身奴才,自中进士后,就一直受到雍正的栽培,如果说雍正对年羹尧不满,要想杀他,完全可以随时找个理由,比如他贪污,擅杀大臣,对皇帝不敬,条条都可让其灭族,可雍正为何独独在孙嘉诚被杀后,才动年羹尧呢?
一,孙嘉诚,雍正代理人
孙嘉诚本是一微末小吏,受雍正提拔,才成为了三品御史!
有一天,孙嘉诚在和户部尚书商讨新铸的铜钱的时候,两人撕打到了一起,结果雍正也知道了,就把孙嘉诚叫到了御书房,这时总理大臣们都在,雍正就问,你为何要打架,孙嘉诚就把新铸铜钱的弊端告诉了雍正,雍正得知后,认为此时停止铸钱,显然不现实,加上当时八阿哥也在,所以,雍正只能退而求其次,将孙嘉诚一顿收拾!收拾归收拾,可雍正心里早已认定,孙嘉诚是一个做御史的材料,所以,当晚,雍正就让张廷玉去找孙嘉诚,并赐其三品顶戴!
拉孙嘉诚入伙
没当御史前,孙嘉诚只是个六品户部主事,如今是三品御史,这显然是破格提拔,雍正这么做,目的其实和李卫,田文镜他们一样,就是拉孙嘉诚入伙,成为自己的心腹。因为自雍正登基以来,手下所能用的人,除了田文镜,李卫,就是张廷玉,所以,雍正现在急需拉拢新人,为自己所用,这也是后来雍正为什么急于开恩科的重要原因!
孙嘉诚,不负众望!
雍正二年,年羹尧得胜回朝,在前门,年羹尧因为没有及时下马,而受到孙嘉诚等御史的不满,紧接着,在大殿受封之时,年羹尧的手下因为没有听从雍正的命令,脱衣,而对年羹尧更加不满,就在两次不满融合到一起的时候,一场弹劾年羹尧的风波开始了!不过,还没等御史们发力,就受到了雍正的斥责,并让他们停止一切弹劾行动!此时的孙嘉诚不以为然,他认为朝廷出现奸臣就要弹劾,即便不合时宜,也要坚持上奏,这是御史的责任!就在大家左右为难的时候,孙嘉诚站了出来,他认为今年大旱和朝廷出现奸臣分不开,雍正觉得荒唐,可为了堵住御史们的嘴,雍正不得不让孙嘉诚跪在前门去求雨,一来是赌御史的嘴,二来就是看看年羹尧是不是奸臣,在等待了近半天的时间,太阳依然高照,此时的年羹尧也坐不住了,就让人把钦天监请了来,告诉他今天会不会下雨,钦天监是预测天气的,自然准确性高,在得到不下雨的答案后,年羹尧才算松了口气!本来大家都以为不会下雨的时候,突然外面的灯笼出现了晃荡,紧接着,风吹云起,整个白天出现了阴暗,不到一刻钟,雨就下下来了,并且越下越大!此时的李德全,张五哥,张廷玉都在兴奋的说着下雨了,唯独雍正却沉默寡言,他此时想的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可有一点,却很明白,就是他觉得孙嘉诚这个人确实不一般!
孙嘉诚委以重任
孙嘉诚求雨成功后,雍正对其更加刮目相看,只是碍于时机不成熟,雍正并没有急于处置年羹尧!有一天,雍正请年羹尧,孙嘉诚吃饭,一来是化解他们俩的恩怨,二来就是告诉年羹尧,他要派孙嘉诚到西北任职!本来,之前雍正曾告诉年羹尧,他要在西北实行火耗归公,只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才没有实行,如今,人选有了,实行自然是势在必行!年羹尧看到雍正如此坚决,也不好说什么,就只说了一句话,是对孙嘉诚说的,他说:这次去西北,不比在京城,一切都要以军令行事,如果违抗了军令,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孙嘉诚,听了也只是微微一笑,回道:孙某军令是不会违的,但有了问题,孙某还是会秉公办理!看到孙嘉诚如此不讲人情,年羹尧也没在说什么,只是告诉雍正,他一定会和孙嘉诚好好相处!雍正看到他们彼此之间都没有意见,就高兴的和他们举杯,共祝此行顺利!
代理人被杀,雍正震怒!
雍正三年,刚走不到半年的孙嘉诚被年羹尧斩杀,理由是违抗军令!要知道,孙嘉诚不但是三品御史,更是雍正安插到年羹尧身边的眼线,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监督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防止他更加肆意妄为,第二就是代替自己在西北实行火耗归公!不管从哪点讲,孙嘉诚都是雍正的代理人,可如今,交代的事不但没办成,自己的代理人,还被杀了!这说明什么!有两点,第一说明,年羹尧现在根本已经不把雍正放在眼里!第二,说明年羹尧已经尾大不掉,如果不乘早铲除,极有可能发生危险!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雍正决定,铲除年羹尧,拔掉这个危害国家,威胁自己的眼中钉!
二,孙嘉诚背后是新政,新政背后则是雍正!
新政作为雍正登基后的一大政策,是必须要完成的,于国,于民,于己都是百利而无一害!雍正二年,在剿灭罗布藏丹增不久,雍正就开始推行自己的新政,包括让田文镜在河南实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让李卫实行摊丁入亩,让年羹尧实行火耗归公!其中田文镜,李卫都在如火如茶的实行新政,唯有年羹尧极力阻挠!无奈,雍正只能另找他人,代替年羹尧帮助自己在西北实行火耗归公!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孙嘉诚走到了雍正眼前,孙嘉诚本是六品户部主事,因为做事刚正不阿,为官清廉,被雍正破格提拔为三品御史!孙嘉诚的刚正不阿,正是雍正需要的,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雍正觉得时机已成熟,就委派他去西北替自己推行火耗归公!作为雍正心里重中之重的新政,它不但代表着一项政策,更代表着自己的脸面!因为这项政策如果成功了,那定会名留青史,如果失败了,那肯定会遗臭万年,所以,在这方面,雍正比谁都在乎,所以,在千挑万选之后,才挑了个孙嘉诚代替自己去执行,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阻挠,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贴身奴才年羹尧,年羹尧本来在西北,就已经够雍正闹心的了,可碍于他的功劳和他们之间的恩情,雍正并没有因为朝廷压力,而收拾年羹尧!而是让他继续执掌西北!可后来的事,却让雍正忍无可忍,无需再忍!雍正三年,雍正新政的执行人,孙嘉诚被年羹尧斩杀,愤怒不止的雍正终于爆发了,不但,罢了年羹尧的官,还罗列了九十二条罪状,让其自尽,自此,一代枭雄年羹尧,就此陨落!
说雍正动年羹尧是因为孙嘉诚,还不如说是因为新政,因为新政就是雍正的脸面,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就代表斩断了雍正新政的根,所以,雍正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保护自己的根,动年羹尧也就理所当然了!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转发加关注吆!
➟⇙年羹尧杀孙嘉诚后为什么雍正就开始动年羹尧了?
年羹尧征战西藏时,一晚突然听到有疾风从西边吹来,不一会儿没了声响,年羹尧赶紧召集参将,命令他带领300飞骑前往西南密林搜查,参将领命后摸不着头脑,但此时已不容多想,也不敢多问,带领300飞骑直奔密林。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密林之中果然有敌方埋伏,准备袭击年羹尧的部队,谁知还没等对方动手,年羹尧的参将就提前下手,将他们一网打尽,悉数歼灭。
等参将回来后询问年羹尧为何知道敌人偷袭时,年羹尧回答“夜间寂静,忽然听到有风声,这风声瞬息之间便有叫响,其实这并不是风,而是密林中群鸟飞起时羽毛相互摩擦的声音,这个时候正是鸟儿休息的时间,没有惊动,群鸟不会飞起,所以肯定有人前来偷袭,而周边的地形环境,我早已了然于心,只有西南处有一丛密林,是鸟儿聚集的绝好去处,从那里也容易偷袭。”
仅从这件事就能看出年羹尧心思细腻,兵法灵活变通,所以他成为西北名将也在情理之中。
年羹尧科举出身,却成为一代名将
其实年羹尧打仗十分优秀,但他却是科举出身,自幼饱读诗书,颇具才识,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考中进士后就出任翰林院检讨,后来提升为四川巡抚,成为了名满一时的封疆大吏,那时年羹尧还不到30岁,康熙皇帝对其极为赏识数次提拔,年羹尧更是对康熙表示自己一定要“竭力图报”。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将四儿子胤禛封为雍亲王,没过多久,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就被康熙指婚嫁给了雍亲王,年氏成为了雍亲王的侧福晋,正是凭借着妹妹这份关系,当雍亲王登基成为雍正之后,年羹尧顺理成章成为雍正的大舅哥,此时年羹尧手握兵权,成为了雍正强有力的支持者,和科隆科多并称为雍正的左膀右臂。
雍正元年十月,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当时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总督各军作战西宁,指挥平叛,在领兵打仗上,年羹尧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比如有次打仗,他在行军之前让“每个士兵携带木板一块,稻草一束”,当时士兵们十分不解,后来才发现原来行军路程中会遇到淤泥深坑,这时将稻草放在泥土上,再铺上木板,大军就会畅通无阻,敌人还以为有淤泥深坑作为屏障,可以延缓清军的行军速度,没想到年羹尧大军从天而降,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年羹尧凭借着青海作战有功被雍正破格恩赏晋升为一等公,他的父亲和儿子也因此沾光,得到了雍正的赏封,可是自此之后,年羹尧逐渐飞扬跋扈起来,雍正一开始还有所容忍,但此时一个人突然站了出来,他就是孙嘉诚。
孙嘉诚是清朝中清流一派的代表,他忠于国家,但属于中间派,忠国却不忠君。他上奏折要求斩杀山西反腐案的主谋诺敏和科场舞弊案的主谋张廷璐,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玉通过杀死弟弟保住了自己,由此也看出孙嘉诚这个人事事为朝廷着想,并不顾及后果如何。
年羹尧凯旋回京之后,因为毫无人臣之礼,惹得孙嘉诚不断上奏弹劾年羹尧,但是雍正对此举颇为不满,他说“这个时候弹劾年羹尧就是居心叵测”。
对于刚刚立下西北大捷之功,而且又是坚定保皇派的年羹尧来说,雍正此时并不想打击年羹尧,虽然他骄奢淫逸,但是雍正还是对他进行了容忍。
此时雍正邀请年羹尧吃了一顿饭,雍正提出了三个要求,包括削减军队,减少开支,推行新政。可是令雍正没有想到的是,年羹尧竟然一一进行了否决,于是雍正拿出了第2套方案,也就是派孙嘉诚去西北协助年羹尧推行新政,由此监督年羹尧,以进行分权并推行新政。
《雍正王朝》中雍正选择孙嘉诚一箭双雕
为何选择孙嘉诚呢?正是源于孙嘉诚的刚正不阿。当时孙嘉诚执意要弹劾年羹尧,把雍正气得不轻,把御笔摔在地上,让孙嘉诚去写年羹尧的罪状,孙嘉诚也不客气,直接提笔就写,这时孙嘉诚已经站在了危险的边缘,他拿的是皇帝的御笔,擅自使用便是大不敬。
张廷玉提醒孙嘉诚,“孙嘉诚,这笔是你能用的吗?”老十三也附和道“孙嘉诚,你想做龙逢比干吗?”龙逢和比干是有名的大忠臣,龙逢是历史上第一位名相,因进谏忠言被杀,比干遇到了商朝亡国之君商纣王,同样因谏而亡。张廷玉和老十三无非是在提醒孙嘉诚,“你虽然忠心,但是这种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自讨无趣”。
没想到孙嘉诚却回十三爷,“龙逢比干可是千古忠臣的楷模啊”,意思是自己会以他们为目标,不惧死亡。
正是这么一个认死理的主代表着清朝文官清流派,因此雍正选择让孙嘉诚前往敲打年羹尧,也是一个最佳人选。
在雍正看来,孙嘉诚即使失败死亡的机会也很小,孙嘉诚是雍正的钦差大臣,年羹尧就算再不识抬举,也不会轻易动孙嘉诚,退一步讲,如果年羹尧真的杀死孙嘉诚,那么雍正就可以以此舆论来攻击年羹尧,这时再收拾年羹尧也不至于落得一个卸磨杀驴的污名,可谓一箭双雕。
从雍正内心来讲,他还是希望年羹尧能够主动帮助自己推行新政,而不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但是让雍正没有想到的是。孙嘉诚还是被年羹尧所杀。孙嘉诚做到了像自己所说的成为了龙逢比干,为了完成任务将生死置之度外,处处与年羹尧作对推行新政,这其实也是执行雍正的既定战略思想。
此时雍正正在江苏李卫处,听到年羹尧杀掉孙嘉诚后十分气愤。雍正想要推行的几项新政包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和整顿旗务,摊丁入亩由李卫在江苏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则由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剩下的火耗归公和整顿旗务则是年羹尧在西北推行,所谓的火耗是指地方官在征收财税时会以损耗为由多挣的钱,这些钱银最后都落入了地方官员的口袋,而火耗归公也就是这些地方收入要归中央统一调配。
年羹尧不执行新政显然有佣兵自重的嫌疑,站在了雍正心中的对立面,影响了雍正的战略布局,也成为了雍正处置年羹尧的关键导火索。
雍正处决年羹尧主要因为他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实际上关于孙嘉诚这段内容出自电视剧《雍正王朝》,而在历史上真实的年羹尧却被剥官夺爵,列了大队九十二条,最后赐予自尽。
原因依然是包庇同党,骄阳跋扈,与雍正站在了对面,首先雍正上台后要打击整治对手,他将九弟胤禟发配到西宁交给年羹尧管理,让年羹尧监视胤禟的一举一动,可年羹尧向雍正汇报时却说胤禟“颇知收敛”,进行包庇。雍正批示“胤禟是心怀叵测之人,须继续提防才行”。
在处理的政敌问题上,年羹尧没有意识到自己站在了雍正的对立面,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尧回京途中,他竟然命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人跪道迎接,很多王公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年羹尧,甚至王公以下的官员还要叩拜年羹尧,面对如此高规格的礼仪,年羹尧在马上安坐,对底下跪拜官员不看一眼,而他面见雍正时态度也十分骄横,这显然没有了人臣之礼。
同时,雍正与年羹尧好友、当时的直隶巡抚李维钧也提过“要他疏远年羹尧”,这就是为了防止年羹尧形成小的政党集团,为此雍正还提拔了年羹尧的政敌李绂和蔡珽,想要让他们来揭发年羹尧的罪状,以此制约年羹尧的行动。
雍正三年3月,天象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瑞象,群臣们纷纷祝贺这是雍正功绩的一种体现,年羹尧也趁机溜须拍马,希望缓解军事矛盾,可是他马屁却拍到了马腿上,本来他想写“朝乾夕惕”,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怠慢,可是年羹尧却把“朝乾夕惕”误写成了“夕阳朝乾”,不仅顺序颠倒,字还出现了错别字。
雍正看完之后特意批示“若是《易经》中之语句朝乾夕惕尚可意思明了,年羹尧故意写成夕阳朝乾,文字错书,朝乾乃读书之人,自然不可能出于疏漏而误写,想必是对朕的行为称不上朝乾夕惕,甚至正与之相反,若是如此不妨明说”。
于是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更换了四川、陕西的官员,然后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四川提督纳泰调回北京,通过消灭年羹尧余党孤立年羹尧,使其不能趁机作乱,然后解除了年羹尧陕川总督的职权,命令他交出抚远大将军的印章,将他调离西北,改任杭州将军。
在年羹尧前往杭州将军的途中,雍正收到了如雨后春笋般对年羹尧的指责,有的指控年羹尧欺辱官员,有的指控他贪污军费,还有的指控他滥杀无辜,年羹尧这时才知道自己的官场生涯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这时他想到了逃跑。
年羹尧将所有的财富装了二十七车七八十艘船运到了杭州,这时雍正下令彻查年羹尧财产,据说光不动产一项就有土地297顷,房屋1200间,由此可知年羹尧要在任期间贪污受贿多少,而陪同年羹尧赴杭州的家人、奴仆高达上千人的规模,仆人底下还有伺候仆人的仆人,雍正得知此事后更加怒不可遏。
于是雍正同意了官员们揭发年羹尧的罪状,也就是前面提到的92项罪状。因为雍正年妃是年羹尧的妹妹,虽然雍正内心悲伤,但他还是特意将年妃晋升为皇贵妃,可是不幸的是年妃在晋升为皇贵妃7日后,突然在圆明园病逝。
为了纪念年妃,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将年羹尧免于斩首,令其自裁,长子年富被判死刑,15岁以上之子被判流刑,全部家产没收,这也是对年羹尧一家人最大的法外开恩了。
结语:
年羹尧的一生曾极其辉煌,但后半生却因为不听雍正命令,不知感恩而落得凄凄惨惨的下场,他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恃宠而骄,目中无人,得罪了满朝官员,站在了雍正的对立面,逐渐在权力面前迷失了自己,最后在作死的道路上落得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年羹尧杀孙嘉诚后为什么雍正就开始动年羹尧了?
年羹尧初期是雍正的功臣,以川陕总督的身份,镇住了十四阿哥胤禵的10万大军,得以让雍正稳坐钓鱼台,成功夺取皇位。
年羹尧中期是雍正乃至大清的大功臣。他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带着20万大军前往西北平叛,成功剿灭了罗卜藏丹津的叛军,收复青海地区。
年羹尧后期成了雍正和大清尾大不掉的累赘。这货开始拥兵自重,而且奢侈无度,甚至功高盖主,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可以说,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剧本中,年羹尧这个人到了后期,都成了雍正皇帝的心腹大患。因此不管他有没有杀掉孙嘉淦,雍正都要找机会来收拾他。
年羹尧后期到底有多豪横?
前期埋下的杀机:故事还要从年羹尧大军回程开始说起,当时年羹尧在西北已经呆了一年半时间,每天消耗的粮草,都让雍正的内心在滴血。
如果不能尽快剿灭这帮反贼,那大清国的国库可能都要被年羹尧的大军给掏空了。为此雍正每天都在佛堂前祈祷。
结果年羹尧终于在大厦将倾的时候,选择了平定叛乱。为什么说选择呢?因为从年羹尧的做法可以看得出,他完全是在养寇自重。罗卜藏丹津多留一天,那么他就能多一天在西北杀伐决断做个土皇帝。
第一次触怒:当年羹尧回程的时候,雍正那叫一个高兴,派遣满朝文武跟他一起出城迎接年羹尧。到了城外,年羹尧居然不下马请安,反而让雍正抬着脑袋看他,其他官员们面面相觑,都认为年羹尧太无礼了。
第二次触怒:年羹尧给手下人请赏的时候,带来了一大串很长的功劳簿子,这么多人,都要安排官职的话,可能大清朝一半的官员,都是他年羹尧的手下了。
此后年羹尧但凡说谁的好话,雍正就必须要提拔谁。渐渐在朝堂上形成了年选的局面,可当时的雍正已经有些生气了。
第三次触怒:年羹尧的那帮手下进来拜见雍正的时候,雍正觉得天下太热了,就让他们把盔甲脱了凉快凉快,可是他们一动不动,雍正心里就已经不爽了。
这个时候年羹尧下令,既然皇上让你们脱,你们就脱了好了。结果这帮人立刻齐刷刷把盔甲给脱了。也就是说在军营中,雍正的话不算数,年羹尧才是大佬。
第四次触怒:雍正的弟弟九阿哥胤禟,被雍正打发到了年羹尧的军营中效力。结果胤禟带来的手下人跟年羹尧的人打了起来。
年羹尧二话不说让自己的手下人把手给砍了。吓得胤禟惨无人色,紧接着年羹尧就要杀胤禟带来的这帮人,结果胤禟不得不向年羹尧下跪求情。
胤禟是雍正的亲弟弟,是康熙的亲儿子,这种人向年羹尧下跪求情,那是真的把雍正的脸面给丢尽了。同时可见年羹尧的嚣张程度。
第五次触怒:雍正询问年羹尧,他的西北大军到底有多少人,因为军费负担太重,雍正打算裁撤点人马。结果年羹尧果断拒绝了雍正的提议。
年羹尧表示,这些人马都有各自的用处,如果裁军的话,西北地区很可能就没那么安稳了。很显然年羹尧这是在威胁雍正了,雍正能高兴吗?
既然不能裁军,那么雍正又问能不能把军饷削减一点?一个月150万两军费,这可是要把大清国的国库收入给透支了啊。年羹尧对此依旧表示拒绝,他在西北大吃大喝大玩,需要花很多钱,军费是绝对不能削减的。
这五次触怒雍正的行为,其实已经将年羹尧给判了死刑。因为皇帝绝对不可能容许臣子如此嚣张,功劳再大也不行。
孙嘉淦被派去西北,成了雍正必杀年羹尧的导火索。
孙嘉淦,也就是剧中的孙嘉诚。这是个直言不讳的大臣,尤其对年羹尧在西北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
当年羹尧诉苦自己在西北缺人手帮忙的时候,雍正正中下怀,立刻把孙嘉淦派去给年羹尧做帮手,这哪是去做帮手的?这分明是过去捣乱的!
年羹尧这回算是失策了,他没想到雍正会来这么一出,表面上是派了个能人帮助年羹尧处理西北的事务,实际上就是派了个自己人去监视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顺带着查账!
查什么账?每个月大军的开销有多少?大军拢共有多少人在服役?有没有吃空饷冗兵的情况存在?这些都需要查,这些也都是年羹尧最害怕的地方。
如果孙嘉淦查出了个一二三来,年羹尧必然是要被拖回去治罪的。所以年羹尧不可能让孙嘉淦活下来,因此孙嘉淦就这么被年羹尧给杀了。
可以说孙嘉淦就是雍正派去送给年羹尧杀的,不杀孙嘉淦,年羹尧的行为还无法彻底触怒满朝文武。雍正的目的达到了,满朝文武都上书请求惩治年羹尧。
这个时候雍正反倒是唱起了一出苦情戏,各种为年羹尧求情,表示年羹尧对大清有大功劳,能不能不杀他。其实雍正心中在窃喜,只要朝臣们都一致针对年羹尧,那么雍正就有了惩治年羹尧的借口。
于是借着孙嘉淦被杀的事情,年羹尧就被雍正给各种贬职,而且是一贬再贬,直到成为了一个看城门的小吏。
总结:年羹尧不死,他的党羽们也散不了。
年羹尧做的最错的一件事,那就是结党。这玩意儿在清朝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康熙朝的索额图、明珠都是倒在了这件事上。
为什么?因为清朝皇帝明白,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朋党。如今年羹尧搞出了一个年选,把这么多自己人安排在朝中各个部门担任要职,这已经严重触及到了雍正的底线。
雍正有两个办法处理这件事,第一就是把这帮朋党全都给抓了撤职或者杀头,这工作量太大了。
第二就是杀掉年羹尧,而且要杀人诛心,一步步降低年羹尧的职位,将他贬入尘埃之中,让所有人瞧不起他,再杀掉他,这样他的那帮朋党才会明白,皇帝才是天,年羹尧算个球啊!
参考资料:《雍正皇帝》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狮王如何对待自己狮群中的女儿?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