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这个有什么作用?
┭Ⓖ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这个有什么作用?
这种犹如在脑袋两旁,插了两根长长的棍子一样的官帽,称之为“长翅帽”。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尤其是涉及到宋朝的古装片,我们都会看到,宋朝的官员官服有一个和其他朝代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在官帽上有两根长长的耳朵,猛一看去,就好像在脑袋两旁,插了两根棍子一样。
这种犹如棍子一样的耳朵,是宋朝官员官帽上独有的标志,称之为“长翅帽”,与其他朝代官员的帽子区别极大,对于这种宋朝独有的官帽设计,其作用还有起源,相关的各类说法有很多,说的最多的,就是这种官帽,是宋太祖赵匡胤所设计的。
据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成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而原来跟随他东征西讨的老伙计,却没有马上进入君臣的角色,因此就在上朝时,在底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而坐在宝座上的赵匡胤,觉得很没面子,他在上面说着话,下面却开着小会,这就让他有点下不来台。
因此,他就设计了这种官帽,特意把帽子的两侧加长,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大臣们在上朝时,不交头接耳,能认真听他说话。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做不得真,古代大臣们在上朝时,不像我们如今单位开会,畅所欲言,甚至领导说的不对还可以提出意见,古代哪怕是抬头直视皇帝,就属于大不敬之罪,分分钟就能把你拉出去砍了,因此,皇帝在宝座上,下面交头接耳,视皇帝为无物,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长翅帽的设计,也就不是赵匡胤所为,但确实是宋代独有的一种官帽特征,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更远的,甚至可以到三皇五帝时期。
官帽是帽子的一种,而我国古代帽子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在华夏始祖黄帝时,就发明了帽子,当时的帽子,只有官僚统治阶级才能使用,而帽子在当时的作用,并非是防寒和保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起到装饰和标示身份的作用。
也就是说,只有王公大臣,才有资格戴帽子,带上帽子,就意味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权力,在当时,帽子被称作“冠”和“冕”。
随着朝代更替与时代发展,帽子的款式以及制作帽子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但帽子象征着地位和权力的标志作用却一直没变,而随着帽子所形成的,象征着官僚秩序的冠冕制度,也逐渐的细化起来。
到了东汉时期,考虑到场合以及礼仪等问题,包括民间各阶层的成年男子,也开始佩戴帽子,不过那时候,还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帽子样式,大多以佩戴头巾为主。
当然,古人们为了彰显身份的不同,即便是佩戴一块简简单单的头巾,也有不同的款式和样式,除了受各类文化的影响之外,像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外来民族的进入,头巾的样式,同时也受到了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
而到了隋唐时期,传统的头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佩戴需求,于是,在头巾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新的品类,就是我们熟知的“幞头”。
“幞头”由头巾发展而来,作用和头巾一样,只不过在头巾的基础上,增加了四根起着固定作用的带子。
这四根带子分为前后各两根,前面两根的作用是用以固定前额,以维持古人的发型不变,而后面两根则是垂在脑后,同样也是其固定之用。
为什么要固定呢?在古代,男子的头发都很长,并非向我们现代人一样经常理发,应为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绝不会轻易的将头发给剪去的,因此,长长的头发就需要有东西来进行固定,以防止披头散发,影响仪容。
这一点,与我们现代的女同胞用橡皮筋捆绑头发性质一样,简单的扎起来,就会让人看起来利索很多。
在唐朝初期,“幞头”的样式还比较少,而到了唐朝的中后期,“幞头”的款式就逐渐的完善起来,同时,制作“幞头”的材质,也变得丰富多样,比如有乌纱、黑绢布以及动物皮革等等。
官员们的官帽,在当时大多用乌纱制成,因此才有了“乌纱帽”这种说法,象征着官位和权力。
“幞头”是由前后四根带子组成,以便于固定,而这后面的两根带子,刚开始并不是很长,因为固定也用不了那么长,但时间长了,就有人觉得不好看,于是,就想着把它加长点这样看起来就更为美观。
这就是“长翅帽”的雏形,在经历了头巾、幞头之后,开始向宋代官帽那张样式进行演变。
既然是加长,那么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有的人就觉得,加长一点就成,而有的人却觉得,长多点才看着飘逸,总而言之,各种加长版的“幞头”,层出不穷,反正是人们怎么舒服怎么来。
但无论是后面的这两根带子是长是短,总归还是垂下去的,因为布料是软的,于是就有人突发奇想,把这两根带子,做成硬的,让它是直的,不下垂,会不会更威风一点?
有想法就有行动,很快,有人就做出来这种又硬又直的“幞头”,又被称作“硬幞头”,这就而更加的接近宋代官员的帽子样式了。
这种“硬幞头”,到了唐末,基本上就成为了固定的样式,虽然没有宋朝时期那样长,但款式和造型,已经极为接近和类似。
因此,我们可以就此分析出,这种长翅帽,并非是在宋朝发明的,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到了宋朝,被发扬光大,更为成熟而已。
那么,究竟长翅帽是不是为了防止大臣们在朝堂上交头接耳呢?
答案为不是,长翅帽发展到宋朝,形成宋朝的那种样式,是在之前“幞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宋代人抛弃了唐朝丰富精美的幞头样式,选择这种中庸淡雅的平直幞头,是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之下,必然的选择。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宋代在原本轻便的幞头基础上,加上了两根长长的幞头脚后,就变得笨重起来,如此不实用,究竟是意欲何为呢?
宋代时期,朱程理学逐渐盛行,在理学思想的熏陶下,宋人大多喜好清净淡雅之物,而唐朝的或上或下的幞头,显然不合宋朝人的胃口,而这种平而直的款式,符合宋人们对于淡雅的追求。
同时,笨重的直脚幞头,虽说让行动变得不便,但也更让官员们的行为举止变得端正小心,这也符合宋人心目中的文人学士气质。
所以,这种幞头才会逐渐的大行其道,慢慢的逐渐变得更长,最长的,曾经达到两侧约有一米。
根据留存下来的许多壁画以及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宋代的这种直脚幞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翅帽,并非只有官员才能佩戴,而是上到皇帝,中至官员,下到平民百姓,均能佩戴,这种直脚幞头,在宋代,由于统治者的喜爱,成为了各阶层人民的必备之物。
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街道边售卖头饰的商店中,就出售有“幞头帽子”这类商品,因此可见,宋代时,幞头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饰之一了。
但这种又长又直的幞头,虽说样式符合宋朝人的精神追求,但是却在生活中极不方便,因此,这种又长又直的幞头,也仅仅是在朝堂上或者重要场合才进行佩戴而已。
在日常的生活中,包括官员在内的大多数男子,还是会佩戴相对短一些的翅帽,或者干脆直接佩戴轻便的普通幞头。
而在宋亡之后,这种独特的官帽设计,也就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元朝自不必说,游牧民族肯定不会沿用如此不实用的帽子设计,到了明朝,官员的帽子借鉴了宋朝的样式,但设计的更为实用,帽翅的长度相对于宋朝,也短了很多。
总结:
帽子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化,人们赋予在帽子上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但大致相通的是,帽子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身份。地位和权力,这在世界范围内皆是如此。宋代官员独特的长翅帽,是宋代服饰在程朱理学文化影响下的一个具体体现,之所以将帽翅设计的如此之长,正是因为这种既平直又对称的直脚幞头设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具有极大的美感,完全符合宋代的审美观念。
©Ⓗ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这个有什么作用?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可能多少都会留意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很多历史剧当中,不同历史时期所上演的戏码,朝臣的穿着打扮风俗习惯各有千秋,但都各有特色。
大家或许都有留意到前段时间上映的《清平乐》中,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赵祯,头上的帽子上左右两端就有那么两条长长的“耳朵”?当时大家是否反问过或是疑问过,两边这么长的“耳朵”到底是谁发明的?生活当中是否真的方便?又是否像流传那样,是赵匡胤为了在朝堂上的威严临时想出的防止大臣交头接耳所为?
说起宋朝官员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的话题,往往就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话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和兄弟们联手篡了前朝后,建立宋朝并黄袍加身荣登大宝。但开国大将们,一时间还没有缓过神,上朝时总是小声私语。
虽然赵匡胤十分生气,但碍于朝上官员都是开国元老,不便因此事勃然大怒轰动朝堂,于是为了防止此问题再次出现,赵匡胤心生一计,将所有官员官帽上加了两条长长的“耳朵”。这样就可以让所有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既防止了官员交头接耳,又保住了大家的颜面。
但这种说法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通过古代历史记录可知,对于历代皇帝而言,皇帝是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的。不要说朝堂上说悄悄话。就算是说错一句话,更甚至一个字都会遭到刑法的处置,甚至殃及家人九族。其次,如果只是为了防止大家说悄悄话,就连自己都带上了长有“长耳朵”的官帽,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所以这种说法确实是无稽之谈。
那么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上为什么会存在两根耳朵呢?
《云麓漫钞》中记载: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多者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是翘上二折返于下,或是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
但其实在唐朝末期的时候,这种“长耳帽”就已经出现,只不过是到了宋朝时期又将其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整理,幞头,也就是我们说的带有耳朵的帽子。此帽共有四根带子,前面两根,后面两根,前端主要用来维持原有发型及固定住头的前部,后端主要也是为了固定其头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耳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幞头文化在样式、需求、礼教的变化中不断升华,到了唐朝中期,为了能让自己的官帽显得更加美观,上档次,一些人便又想出了新的办法,将其“带有耳朵的帽子”材质变成了更加“坚硬”的材质。摒弃了之前的下垂式的“长耳朵”。
随着时间的流逝,“长耳朵帽子”不仅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完善和发展。最终在宋朝的时代大潮中,成为了最流行的一个款式。官员上朝的帽子,也就成为了被千古流传的“长耳帽”。所以宋朝帽子的长耳朵,是随着时代的大潮发展而来,不是坊间流传的宫廷小秘密,也不是超出世俗的小眼光。纯粹只是为了美的更好展现,也是为了一代王朝的端庄呈现。
我们一直有去研究和发现,如果一件装饰或是一种文化,能够形成一种潮流的话。那么她所展现的魅力,将会无休止的被扩大,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夸张的存在,亦或是发展成为大家不认识的模样。也可能改变其发展的路径,就好像21世纪初的葬爱家族,亦或是当年的“杀马特”一样。
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风俗,我们都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的文化特征,宋朝崇尚程朱理学,因此都以简单朴素为主,就像其设计的“带有两个耳朵的帽子”一样,简单而不花哨。
⌘⇟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这个有什么作用?
这叫:展脚幞头。
两个长长的管帽耳朵,羽展可达1.2米。可以有效曾加社交距离。
一是为了装饰,逐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二是为了端正官员的仪态。
三是宋朝时期,宋太宗怕政权不稳,害怕众官员议政时交头接耳,有了两个长耳朵,即使讲悄悄话也因此受阻和收敛。
长耳朵帽也很有威严。
☨°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这个有什么作用?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宋朝的皇帝与官员们,都戴过一种展翅幞头的官帽,也就是提问者说的两个长耳朵的帽子。很多传言说,这个帽子的发明者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时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品论朝政用的。
因为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以后,大臣们还没有习惯角色的转换,总是没上没下的。赵匡胤在台上讲,下面大臣在相互交头接耳,勃然大怒,于是心生一计,下旨开发出一种特别的帽子,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专供官员们上朝使用,防止他们相互咬耳朵说悄悄话。
这个故事,可以肯定的说是后人的杜撰,最早是元初提到的宋朝避免官员私语的说法,“宋之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从此流传至今天。
那么宋朝官帽子由来,是什么样的呢。
,宋朝官帽流淌唐朝幞头的血脉。
宋朝官帽上的长耳朵,原来只是固定帽子的带子,从隋唐时的幞头演变而来。
幞头原来只是一个黑色的方形织物,有四个角,盖在头顶以后,两角在后面打结下垂,两角反折到头顶上打结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飘垂在后面的幞头角逐渐成为幞头装饰重点,人们想方设法做各种夸张改造。
在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幞头所垂两脚形状变成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这种幞头脚就是能够翘起来的硬脚,称为翘脚幞头。
,五代时翘脚幞头流行。
到五代时,其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也有的创新,或者折于下的,没有固定模式。怎么好看怎么来。但基本都是硬角幞头,软角幞头已经消失。到了五代后期,硬脚渐趋平直为美观。
,宋朝把幞头给样式给固定下来。
把幞头脚称为幞头角,这种两只长角横直平展的幞头,叫展角幞头,展角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可以随时装卸。宋朝把长长的展角给夸张化、威仪化,从实际结构功能发展为装饰彰显结构,宋代只是延续这种发展趋势,并把样式固定下来。
其次,这种展角幞头并非官员上朝专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甚至乐师、仪卫、戏子,谁都可以用,很多场合也都可以用。看来展翅幞头为防止交头接耳的说法并不成立,也不并是赵匡胤发明创造的。
古人重冠帽,因为冠帽不仅代表着礼仪,更是身份的象征。幞头从中国民间的实用的包头巾起步,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了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
“古者宾、祭、丧、燕、戎事,冠各有宜。纱幞即行,诸冠尽废。稽之法象,果何所侧?求之意义,果之何据”,展翅幞头在宋朝的流行,只是时代发展趋势,并没有什么牵强的寓意,不要过分探究它的作用。
♥♣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这个有什么作用?
宋朝官员上朝戴的帽子为啥有两个长耳朵?设计者真是别出心裁
相信很多人看古代电视剧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只有宋代上朝时官员们的帽子是长了两个长长的耳朵。每次他们并排站,我都担心他们会扎到隔壁的同僚。
其实,这种形状怪异的帽子还有个奇怪的名字,叫做长翅帽,这种帽子传闻是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两个长耳朵是为了更好管理朝堂的纪律。
难道这两个“长长的耳朵”对管理朝堂纪律有所影响?下面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顶如此有特色的帽子。
赵匡胤精心设计“长翅帽”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之所以能登场皇位,其实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登基为皇的,说白了,他的江山不像唐高祖李渊一样自己打下来的,而是通过发动兵变夺来的。
既然如此,赵匡胤这个老头子自然非常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刚开始,赵匡胤每次要颁布新政令的时候,下面的官员都会交头接耳,并不像电视剧里的那种“正襟危站”的感觉。
赵匡胤听到这些议论声,他会怀疑这些人是在讨论国事呢还是在讨论自己,但他又不能明面禁止官员们说话,所以他一度特别憋屈。
所以赵匡胤为了让自己能够舒坦一点,便想出了改变官帽的方法来治治这些大臣们上朝喜欢交头接耳的坏习惯。
因为当时上朝各位官员站的距离比较近,这也方便他们交头接耳,就跟我们学生时代跟同桌说悄悄话一样。
所以,赵匡胤在管帽的形制上加了一尺多长的“翅膀”,这些翅膀是用铁片、竹子制造二胡层,两边加起来两尺多长,也就是差不多八九十厘米的样子。
这样的距离就跟我们之前排队安全距离差不多了,不要说悄悄话,如果站的太近,就是轻微摇摇头都会打到隔壁,所以戴着长翅帽的官员们就会离得蛮远。
赵匡胤自从改良这些官帽后,杜绝了官员们上朝时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心里舒坦多了。
其实赵匡胤就算不改这些官帽,而直接命令大臣们上朝时保持安静也是可以的。毕竟在讨论国家大事的朝堂之上,这么严肃的场合,窃窃私语已经是一种藐视皇权、大不敬的行为,完全能够取缔官位。
不过赵匡胤改帽子这招确实也是妙计,整顿了朝堂的纪律,还提高了对政事的讨论效率,这一举两得。
赵匡胤在官帽上加两个长耳朵完全是因为他性格多虑
上面也跟大家说了,赵匡胤并不是用正常途径登基的,再加上他刚刚即位,自然统治不是很稳定,原本性格多虑的他,肯定会忍不住去猜测大臣们对他的看法。
你知道赵匡胤多虑到什么程度吗?他连自己饿了想吃牛肝都不敢对别人说。
赵匡胤有一次外出打猎,因为打猎完回宫已经很累了,所以他很早就食用了晚膳睡觉。但是到了半夜,早吃饭的赵匡胤自然肚子饿了,下床找东西吃。
这时候侍候在门外的人就走进来问赵匡胤想吃什么,因为这是赵匡胤第一次半夜用膳,所以大家也没什么准备。
当赵匡胤说想吃什么的时候,他又支支吾吾的,最后索性说不饿了,让太监退下。后来等皇后进屋,才把赵匡胤想吃的东西问了出来。
原来赵匡胤只是想吃一次牛肝,因为这是当时他被敌军围困,粮食缺乏,将军石中信冲出重围给他送去的食物。
这让赵匡胤一直难以忘怀,但是他害怕大臣们会用此做文章。因为在古代,牛是农业非常重要的动物。如果让御膳房知道皇上喜欢吃牛肝,每天肯定有一头牛会因为他的喜好而丧生。
如果有一些想博得他欢心的官员们,为了寻找到更多的牛,在民间强取豪夺的话,会有很多老百姓遭受无妄之灾,宋朝的农业也会因此受到打击。
不得不说,赵匡胤的性格确实太多虑了,因为一个牛都能够揣测大臣这么多的想法。这就更不用说,在朝堂之上大臣们窃窃私语了,这赵匡胤不怀疑到底才怪呢。所以,“长翅帽”的出现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实除了官员们,连赵匡胤自己也戴上了这个奇特的“长翅帽”
自从秦始皇发明统治者专用的“冕旒”之后,这种有流苏的帽子一直在历朝历代沿用。因为古代等级色彩比较浓厚,所以皇上和大臣们戴的帽子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官帽是区分官员等级的一个重要特征,哪怕不认识对方,也能够从戴的官帽分辨出对方的身份地位。
既然古代这么看重等级区分,赵匡胤为什么跟大臣们一同戴上长翅帽呢?其实这跟宋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有很大关系了。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儒家思想被认为是古代朝廷的正统思想,这自然也被唐宋统治者所吸收。宋朝还出现了程朱理学,让宋人们尊崇“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
要做到这一点,赵匡胤自然要起到一个表率作用,戴上跟大臣们类似的长翅帽,这样可以彰显出士大夫阶级的地位。
不仅如此,唐朝的藩镇之乱也给赵匡胤提供了借鉴,所以他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对有治国能力但没有领兵能力的士大夫们格外器重,跟随他的那些武将都一一“杯酒释兵权”。
所以,士大夫阶层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包括以后继位的皇上们,都没有违背宋太祖留下的遗训,在朝堂上戴上长翅帽,为的就是彰显“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理念。
戴帽子这一点做到做到位的就是我们的宋仁宗,他所戴的帽子不像赵匡胤等人还特意经过改良,他的帽子完全就跟官员们一模一样。
虽然说,赵匡胤对帽子的改制对朝堂进行了更好的管理,但是从这个举措透露出来的重文轻武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从后世“靖康之耻”就能看出宋朝对官员重视方面过于极端化,毕竟平衡发展才是上上之道。
不过赵匡胤在统一全国、消除中唐以来造成地方割据的动乱因素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功绩,可以说,从宋代开始,后世的统一王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这完全都是我们宋太祖赵匡胤的功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