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这个话题,就好比一句俗话:人比人,气死人。
首先要说的,就是秀才为什么穷。其实要是乍一看,至少从明代时,秀才非但不穷,相反还是饭来张口:以明朝法律规定,一个人倘若考取秀才,每年可以拿到十八两白银的补贴。这钱放在明初时,非但不能说穷,更可以说衣食无忧。确保这些莘莘学子们不必忧心生活,一心苦读圣贤书。
但是,发展到明朝中后期时,传说中生活幸福的秀才,却是真穷掉渣了。首先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明朝突飞猛进的物价水平。虽说每年十八两白银的待遇,都还算保持不变。可是明朝的物价,却早已不是初年的光景:明朝十六世纪中叶后,北京城里的读书人,每年至少要赚到五十两白银,才能维持基本温饱,放在东南经济发达地区,这数字更是高。苏州松江的读书人,每年至少七十两银子,才能摆脱窘迫生活。
而且这一点钱,还只是日常维持温饱的收入。事实上随着明朝腐败的加剧,教育行业的潜规则也越发甚嚣尘上。一个秀才如果想在名利场上更进一步,每年更得咬牙花钱孝敬学官。否则稍微得罪学官,恐怕考试资格都被剥夺。以明朝名臣耿定向的记载说,家乡那些穷秀才们,每年辛苦奔波生活,赚的钱绝大多数都要孝敬学官。甚至学官阴森森咳一声,就得把秀才们吓得哆嗦。老百姓们羡慕的秀才,就是这么连年被压榨。
于是,就在这残酷生活压力下,明朝中期起的大多数秀才,终于告别了以往可以关门悠闲读书的幸福,每年都要辛苦忙活生计。比如明朝一代直臣杨继盛,早年做秀才时,还要在外辛苦教书赚钱,而且为省点房租寄居在寺庙里。冬天冻得打哆嗦不说,而且经常半夜就饿醒。为了对抗饥饿,只能半夜里忍着寒冷在房间里转圈,简直是“其苦难言万一矣”。
而当时的杨继盛,还只是光棍一条,换到很多拖家带口的秀才们,自然生活压力更大。比如明朝万历年间状元唐文献,当年中秀才时,就是一大家子人口。于是每年过了春节,就得外出工作,最苦累的几年里,甚至同时要做好几份工作,老婆也直到春节前的一两个月,才能忙里偷闲翻书学习。以至于每次坐下来读书,竟都到了“甚觉粗疏”的地步。很多明朝名臣的成功路,都充满这种辛酸。
而且像唐文献这样,最终能科场登第者,秀才里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却是一辈子的穷苦生活。以《五杂俎》的形容说,大多数秀才,基本都是“贫不能葬,身无完衣,长无家事”。一条科考路,是多少穷秀才一辈子的寒苦人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做秀才苦到这地步,为什么明朝的秀才们,依然前仆后继,削尖了脑袋狂奔呢?只要瞧瞧比秀才高一等级的举人生活就知道:简直是天上地下,未来简直太诱人。
一个明朝秀才,别管先前多穷苦,只要能考取举人,那简直就是一步登天。别看在明朝的官场圈里,举人出身好比二等公民,经常被进士身份的官员们随意拿捏,遇到事故更常被当背锅侠。但比起秀才来,却依然高高在上:虽说只能出仕一些微末小官,但在地方上却享有更多免税免差役特权,社会地位也极高,连地方官都要看他们脸色。所以一旦中举,就是摇身一变,从穷书生一跃成为家有产业的士绅阶层。在地方上过起耀武扬威的生活。
这巨大差距,也就缩影了《儒林外史》里的经典一幕:穷秀才范进意外中举后,竟然瞬间就乐疯。做穷秀才时,还饿的吃了上顿没下顿。中举后没几天,宅院产业就源源不断而来,各路名流上门拜见。人生的大落大起,秀才比举人,就是这么刺激。
如此“刺激”场面,待到明朝灭亡后,明朝遗民朱舜水东渡日本后,也曾悲愤抨击:明朝为什么灭亡?就是这科举出了大毛病。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成天纠葛于这种无用的学问,就是中了功名,也是再接再厉继续猛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就这么完全泯灭,直到坑死国家!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因为举人的学位比秀才高,也许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秀才就好比现在的普通大学生,而举人的学位相当于博士。
故而两者有很大差别,只有穷秀才之说。
❅◀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我们在看电视时,经常看到进京赶考的穷秀才,所以很多人以为秀才一般都很穷,而举人就是老爷,富得流油,为何两者之间差距会如此之大呢?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
秀才也不容易取得
我们通常所说的秀才,一般是指明清时期读书人的一种身份,这个词在明朝之前却是指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在此我们不做讨论。
明清时候,一个读书人首先要经过童试,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相当于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考中者被称为生员,生员可以进入府学、州学、县学进行学习。
打个比方说,孩子从读书认字开始,上的私塾我们暂且称之为小学,那么成为生员之后,就有资格进入中学考试了,成绩越好的,就可以进入越高级别的中学。
考中生员之后,一般有两种去向。如果成绩特别优异的,经过举荐可以直接到国子监进行学习,成为监生,这种单纯凭实力进入国子监的称之为贡监。
国子监就是国家大学,是全国最高的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其负责人为国子监祭酒。
当然古代和现代一样,除了贡监之外,还有依靠祖先功劳入监的荫监,有通过捐钱入学的例监,总之有学问、有权、有钱的这三种人可以进入国子监。实际情况是,贡监最少,例监最多。
那么,没有进入国子监的生员怎么办呢?他们必须在相应的府学、州学、县学中认真读书,准备参加每年由各省提学官举行的岁考、科考两级考试。
考试的成绩分为六等,第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为科举生员,俗称也就是秀才。
你看,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考出来的。据统计,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大家可以估算一下比例。
考上秀才,意味着从此脱离了“民”的身份,进入了“士”的范围,但是别急,身份虽然有了,但要做官还不行,除了嘉靖、万历几个特殊时期外,极少有秀才做官的情况。
但是,秀才的特权仍然不少,比如见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地方上还会发给极少的补助等等。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不过,秀才的特权大多体现在身份上,对经济上帮助不大,而且秀才为了准备下一次的考试,往往要埋头苦读,不出去挣钱,如此坐吃山空,往往使得他们在生活上捉襟见肘,所以常常有“穷秀才”的说法。
举人就已经是很牛的存在了
秀才和国子监的学生,这两种身份的人可以参加乡试。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称为乡闱,由于通常在秋季八月举行,因此又称秋闱。
乡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俗称孝廉,考中举人是一件很轰动的事情。因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对大部分一辈子没出过村的老百姓来说,这真是爆炸性的消息。一般来讲,除去经济发达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了。
清朝秀才和 举人的比例,约为1:3,所以清朝大概有15万人左右,但这是二百多年的综合,算下来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这和全国一两亿的人口相比,已经是非常的出类拔萃了,全国共有两千来个县,平均一个县三年才能出一个举人,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
举人的特权就比较多了,除去秀才有的特权之外,举人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特权,就是可以享受一定数额的免税。哪怕是没有出仕,没有官身的举人,其免税田亩份额都能有几千亩。
所以一旦中举,自然会有人主动投献,把土地寄托在举人的名下,目的就是为了逃避交税,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举人的好处,真是想不发财都难。
清朝虽然实行了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执行,所以举人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是属于富人的行列。
此外,举人的前途很光明,当上了举人,就已经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相当于副县长或者教育局长之类的官员,权力不大,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儒林外史》中描述,范进中举前,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穷屌丝,谁见谁欺负。一朝中举后,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你是范进你也得疯。
此外,举人还有可能中进士,虽然这个比例较低,清朝三年一次会试,一次会试大约产生进士两百多人,总共录取26849人,举人与进士的比例大概为6:1左右。
但是,一旦中了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委书记。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混个省长之类的也就平平常常。
所以,无论是地方低级官员,还是地主豪绅,都会争相示好,就当做是一笔投资了,一旦这个举人成了进士,那就是百倍千倍的回报啊。
综上所述,由于秀才没什么经济上的特权,所以虽然身份提高了,但入不敷出,往往生活困顿。而一旦中了举人,仅仅是免税这一条特权就足以让其丰衣足食,所以举人通常都较为富有。当然,以上所说都是正常情况下,个别案例不做讨论。
║☈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确实是这样的,古代的举人要比秀才拥有更为优厚的待遇。
古代科举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其选拔原理也很简单,就是通过考试来筛选人才,原则上是择优录取。而古代读书人群体庞大,远大于政府官员的需求量,所以这个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般的读书人,往往需要通过层层考核,才能鲤鱼跃龙门。
以科举制度比较成熟的明清时期为例,普通读书人到朝廷命官一般需要经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 殿试六场大型考试。其中县试、府试、院试统称为童生试,其相当于科举的资格考试,考试通过即为秀才,拥有参加科举的资格。
之所以会分成三场,主要原因还是参加考试的人太多了,古代条件有限,无法通过一场考试来统一对人才进行筛选。所以需要先经过县试、府试的两级筛选,然后才去参加院试,也就是省里组织的科举资格考试。
当然,通过童生试成为秀才之后,仅仅只是代表其拥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做官了。想要鲤鱼跃龙门,还需要层层筛选。因为每一届科举的正考是在京城举行,而京城考试场地有限,录取名额更有限,所以不会让全国的秀才都跑去京城参加。况且除了通过童生试的秀才以外,还有国子监的监生,各地官学的官生,还有靠着祖上背景的荫生,这些人同样也可以参加科举,到时候京城可装不下。
所以各省入京赶考的名额是有限的,在正考的前一年,各省学政机构会组织一场省内选拔,也就是所谓的乡试,让所有有资格参加科举的人来争取这样一个名额。这就好比参加一场全国大赛,你需要通过省里的队内选拔,从而拿到代表省里出战的名额。
通过乡试的人,就被称作举人,可以去京城参加第二年所举行的会试,也就是科举的正式考试。通过会试的举人,叫做贡士。在成为贡士之后,其实已经相当于两只脚踏入了朝堂。
后面举行的殿试,不再是筛选,而是排名。翰林院会按照考试名次来分别授予不同品级的官职,基本上最差都能是个知县。当然,也有人在殿试中被刷下来的,不过其大都是因为考试作弊,德不配才等等场外因素所致。只要是靠着真才实学当上贡士的,后面基本上都是进士,只是具体什么名次,可就说不准了。
从上面所介绍的明清科举考试流程我们不难发现,秀才和举人其实在类型上差不多,都是具有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人。只不过举人在优先级上要高出一级,秀才需要在成为举人之后,才能够正式的参加科举。
这就好比一场百米短跑比赛,其规定的门槛是,能跑进十秒的,都有资格参赛。但是赛道上只能站八个人,而能跑进十秒的运动员却有一百个。怎么办?那就在这一百个人里面选出八个跑得最快的。
然而,就是因为多出这么一次选拔,使得举人的地位和待遇,要远高于秀才。
首先秀才可以获得一定的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点儿赋役,出入可乘肩舆,见了地方官,不必下跪。就算是犯罪见官,也需要由当地学官免除秀才身份才能定罪,因此小吏和衙役等人不能随便欺负
一得为此,则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齿于衣冠,得以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平民且不敢抗衡,厮役隶人无论矣。
此外,才童生试中考试成绩较优的秀才,也被称为“廪生”,还可以享受政府的补贴,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所以,相对于平民而言,秀才的待遇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对于那些家庭贫苦的秀才来讲,这样的待遇并不能改变其经济状况。因为如果不是“廪生”,秀才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经济补贴。
但与此同时,秀才们为了读书和考试,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开销。比如说参加乡试的考试路费,孝敬学官的礼物花费,还有因为读书而忽略赚钱的损失等等。所以,往往会有“穷酸秀才”这样的说法。
但是,如果考中举人那就不同了,举人有着更多的特权和更高的地位。
首先举人不仅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徭役,还可以免除名下田地的税赋。这无疑给举人带来了一个很好的赚钱机会。古代徭役税赋苛重,许多地主家庭为了少交点税赋,往往会把家里的田产店铺,交接到举人名下,双方再商量如何分取收益。此外,那些破落户也投身到举人名下,求一个丫鬟奴仆的身份,从而换取不用服徭役的机会。
仅仅就是这么一项特权,其实就足以让举人衣食无忧。换句话讲,从来只有饿死的秀才,没有缺钱的举人。
关于这一点,《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估计深有体会。范进中举之前,穷酸落魄,不得不饿着肚子去省城赶考,而老母亲也都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为了温饱,他不得不将家中下蛋的老母鸡拿去变卖。
然而中举之后,范进什么都有了,完全不差钱。
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
当然,相比于秀才,举人还有着更高的社会地位。秀才虽然也算是功名,有着一定的法律特权,但其地位并不算太高,旁人顶多会因为你的学识而尊称一声“先生”。而举人可不一样,那是可以上京参加会试的人才,全省下来也就那么百十来个名额。分摊到县里,可能十多年都出不了一个举人。所以一旦考上举人,其在家乡族老面前的地位就会直线上升。古代皇权不下县,像举人这种乡贤,往往可以凭借其名望,成为乡里百姓的权威人物。甚至于连当地县官,都会将其奉为座上宾,可以议事旁听。
更为重要的是,举人是可以做官当,相当于官员预备役。虽然官职一般会比进士出身的更低,通常是县丞,教谕等低级官职,但依旧是官员序列。当然,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知县缺位较多的地方,朝廷来不及补上,便会在举人中选择。比如范进中举后,那个跑来送房产拉关系的张乡绅,就是举人出身的知县。
“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
所以,古代举人往往会被百姓们称为老爷。他们对于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那就是高不可攀的存在。这样的地位,是秀才无法比拟的。同样是以范进为例,其在中举之前,范进虽然是个秀才,但老丈人胡屠户依然瞧不起他。一口一个现世宝,说他是烂忠厚没用的人。
然而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的态度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口一个贤婿,夸赞范进是文曲星下凡,前倨后恭。这就是中举之后,范进的地位变化所导致的。
总而言之,考中举人,对于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算得上是非常大的荣耀,足以给他的生活境遇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难怪当初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了。
常号称读圣贤书,但只要你不中举,混得连个肉贩子都不如。这是奚落,但何尝不是凄凉?
☹≐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在封建社会里,秀才是最低级的功名,朝廷不授官职的,也不给俸禄,所以秀才如果没有家底,仍是比较贫穷的。至于举人就不同了,比秀才高了一等,朝廷对他们是比较重视的,一般授予官职,享受朝廷俸禄。此外,如果举人没有授予官职或处于候补期间,朝廷也会给一定的俸禄供其生活,所以举人是不贫穷的。
------------------
推荐阅读:
我们网上买的月季花,收到货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马上换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