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中的“困”、“南阳”应该如何理解?
Ⓖ↻《后出师表》中的“困”、“南阳”应该如何理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曹操困于南阳。
在躬耕地之争中的襄樊说的人都是认为是南阳郡。为什么呢?这样才可以把汉水南岸的那块地割让给南阳郡,接下来才好碰瓷诸葛亮的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南阳郡。真的这样就是诸葛亮的躬耕吗?
首先我们看襄樊说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是襄阳人习凿齿一句号曰亮家,还有故居、古宅寓居地,这些能不能和躬耕地混为一谈吗?
其实“古隆中”造假难自圆其说啊!
关键是“古隆中”造假碰瓷躬耕地,用襄简王墓地改造假碰瓷躬耕地,襄简王墓地前是唐朝贞观年间建的云居寺的所在地,因襄简王墓地,只搬迁更名为广德寺,就没有诸葛故居的事,纯属无中生有的号曰亮家!又把号曰亮家改成躬耕于所谓的隆中!又将隆中改为“古隆中”成为世人笑柄!
襄阳说的鼻祖习凿齿所有书里根本找不到躬耕二字!“古隆中”本身都是假的,还有啥说呢??
在躬耕地的问题上,“古隆中”根本就是无中生有杜撰出来的,去“古隆中”不知是拜诸葛亮还是去祭襄简王啊!“古隆中”还不如襄简王墓地古!没唐朝的云居寺遗址古啊!!!
↘↕《后出师表》中的“困”、“南阳”应该如何理解?
诸葛亮于建兴六年上《后出师表》,有“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的记载。
这个“困于南阳”《三国志》讲得的很清楚,就是曹操与张绣的宛城之战。《贾诩传》有“张绣在南阳”的记载,而《张绣传》又有“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的记载。显然,这里的“南阳”与“宛”指的就是一个地方,也就是是张绣的驻扎之地。而后,“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武帝纪第一》也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曹操二子及大将典韦死亡之地在宛县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不仅《三国志》有清晰的记述,后世所有收录《后出师表》的书籍也都是这么注释的,概莫能外。所以,“困于南阳”就是宛城之战,而不是不知所云的所谓“南阳郡37个县”。
当然,对这个“困于南阳”襄阳学者是绝对不会这样认定的,因为把“张绣在南阳”与“屯宛”、“公到宛”认定为一个地方,那就直接肯定了《前出师表》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也是同一个地方。因为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绝对不会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把“南阳”分指相距两百多里的汉水两岸的两个地方的。于是,襄阳学者便用惯常的手段解释说“这个南阳指的是南阳郡,因为当时只写郡名不写县名是一种习惯”。
我明白这些所谓学者的苦衷,如果承认“困于南阳”是“宛城之战”,那就间接肯定了诸葛亮躬耕地在宛县,所以,只能继续这样糊弄自己,糊弄民众而已。
如此,问题又来了。东汉三国时期真有“只写郡名不写县名”的习惯吗?就在“困于南阳”这句话后边,诸葛亮还连续提到了乌巢、祁连、黎阳、北山、潼关等好几个地方。这些地名难道和南阳一样都是“郡名”吗?那我们就看看:
乌巢,在今河南延津原阳一带,官渡之战时曹操在此焚烧掉袁绍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乌巢当时属于陈留郡。
祁连,据胡三省考证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邺当时属于魏郡。
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黎阳当时也属于魏郡。
北山,事不详。有学者认为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如此,北山就属于汉中郡
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黄河边的潼关,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几乎阵亡。潼关当时属于弘农郡。
好了,如果按襄阳学者的逻辑,诸葛亮“只写郡名不写县名”,那么,这段话就应该是“然困于南阳,险于陈留,危于魏郡,逼于魏郡,几败汉中,殆死弘农”啊?怎么只用了一个泛指37个县的南阳郡,而后边一个郡名也不用全用了比县名还具体的地名啊?这究竟是诸葛亮行文不慎还是这些所谓的“专家”凭空臆想,胡溜八扯呢?
我是弄不明白,《后出师表》这样记述历史是诸葛亮错了还是那些所谓的“专家”错了?希望网友们讨论。
☚Ⓒ《后出师表》中的“困”、“南阳”应该如何理解?
这里的“南阳”指“古隆中”,因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说了“南阳,郡名,今湖北襄阳一带”
Ⓗ≏《后出师表》中的“困”、“南阳”应该如何理解?
曹操三次讨伐驻守宛城的张绣,比年不克,故诸葛亮《后出师表》曰:操"困于南阳"。
宛亦名南阳,张绣驻防宛县宛城,张绣在南阳。曹操困扰于宛城之张绣,操困于南阳。
困,即困扰,困顿、被牵制的意思。
南阳,即所指南阳郡治宛。
公元199年,张绣率众降曹,操大喜:再无后顾之忧!
≞﹡《后出师表》中的“困”、“南阳”应该如何理解?
1、所谓《后出师表》最初记载于《汉晋春秋》,既然南阳民科们认为《汉晋春秋》不是正史,否认习凿齿史学家地位,为什么要承认《后出师表》,难道仅仅因为《后出师表》里有“困于南阳”四个字吗?
2、宋官修史书《资治通鉴》完整收录了《后出师表》,这本身就表明了宋代官方对《汉晋春秋》史学地位的认可,也是对史学家习凿齿的认可。
3、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对“困于南阳”有准确注释,即“困于南阳”指“曹操攻穰城被张绣所败”,这里的“南阳”指南阳郡的穰县县城穰城。
------------------
推荐阅读:
2022年,农村60岁老人一次性补缴4.5万元,次月起可领1623元吗?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