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末世”与“白骨如山”这样的字眼所透露出的大背景,决定了《红楼梦》这部小说隐藏的内容,与其说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不如说许许多多令人极恐的细节,往往是细思之下也难以细思得出来的。
咱们不妨想一想,在表面文字的背后,如果缺少了令人极恐的细节,怎么能在“假语”中体现出将“末世”与“白骨如山”的“真事隐去”呢?
可以说在字里行间,无论是看上去很平常的、不经意的描述,还是诗词歌赋、典故谜语、嬉笑怒骂等处处都暗隐着令人极恐的内容。
所有这些,但靠“细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反反复复地辨别、解析、索隐、考证,对隐藏在背后的故事背景和主旨思想给出一个准确的方向性定位;对背后故事的结构、脉络有了系统性认识后,才能于细节处细思出令人极恐的被“隐去”的“真事”来。
跑江湖者有言:光说不练假把势。无论是否能够摘掉假把势的帽子,也需要把三脚猫的功夫亮一亮,例举出几个例子来,以供朋友们批评。
一.贾兰射鹿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贾宝玉:
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很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含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这一小段不要说全书,即使在第二十六回,也只算一个极不显眼、极其微小的插曲而已,似乎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难道说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吗?“字字读来皆是血”,“红楼无闲笔”告诉我们,绝对不会没有意义的。不过,如果只凭这一小段,是很难看出啥端倪的,需要把第十六回至第三十回大体上看明白之后,才可能理解到贾兰射鹿暗藏的深意。
在这十五个章回中,隐藏了很多细思极恐的信息,实实在在是一言难尽,关键和可以确定的是,这里所有的信息,基本上都在暗隐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至五月初二的“真事”。
无须啰嗦和强调什么,你我他,咱们都知道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至五月初二是一段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至于贾兰射鹿的这天,则是在此期间的四月二十五日。
按书中交待,此时的贾宝玉也只有十二、三岁,而比宝玉还小的贾兰拿着一张小弓,又怎能奈何得了两只小鹿?还真的会象宝玉说那样会“把牙栽了”的。
贾兰到底有没有把牙栽了,书中没有交待,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在那期间“把牙栽了”的,还真的有这么一个人。
崇祯十七年的四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三日,在山海关的一片石,李闯王在射吴三桂和多尔衮这两头小鹿的时候,可不就是不小心把牙给栽了?至二十五日,已是在撤回的路上,即将到达京城。对于闯王来说,这次把牙栽得可谓恐惧而惨痛,致使此后即便是鹿肉送到嘴边,哪里还再能割腥啖膻?当然也更谈不上逐鹿天下了。
二.宝钗“将笄之年”生日
第二十二回,王熙凤跟贾链说:
“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
古代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之年”,凤姐为什么把宝钗十五岁说成“将笄之年”呢?
我们已经知道从第十六回,至第三十回,主要隐写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亡,到五月初二满兵进入北京。那薛宝钗过的十五岁生日,就是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一日。
在其过生日期间,宝钗与凤姐共点了三出戏,即暗隐着“将笄之年”背后那些“极恐”的史实。
第一出是宝钗点的《西游记》,暗隐此时正处于崇祯十七年这个猴年。
第二出是凤姐点的《刘二当衣》,暗隐多尔衮在范文程、洪承畴的劝说下,趁李自成亡明之机,打上“平冦复明”的旗号入关窃取天下。
第三出是宝钗点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同时,宝钗跟宝玉念了一首《北点绛唇》,这是鲁智深在五台山的山门辞别方丈,前往汴京时唱的那一段。此为隐喻多尔衮带领的八旗军和降将吴三桂这两只小鹿,在山海关让李闯王“把牙栽了”后,吴三桂引领满兵赶往京城。
如果说“将笄之年”隐喻满清入关即将进入北京窃取天下,那为何说薛宝钗为十五岁呢?
原来在这个猴年的十五年前那个蛇年,也就是崇祯二年(1629年)发生了“己已之变”,在这次“后金进攻明朝京畿之战”中,明朝不仅损失了数万兵马和赵率教等多位将领,蓟辽督师袁崇焕数月后也被凌迟处死。从此,明朝在战略上彻底陷入了被动。
三.妙玉的茶具
刘姥姥这个形象历来都很招红学专家和读者的喜爱。可谁又想到这个村姥姥之“劉”为“卯金刀”?
同时,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与薛宝钗十五岁“将笄之年”生日,有着重叠和互补的隐喻。
她第一次进荣国府只得到了二十两银子,即是在暗隐崇祯二年十月,后金的皇太极绕过蓟辽防线,制造了历时两个多月的“己巳之变”。
她第二次进荣国府则暗隐满清于崇祯十七年入关后,于五月初二进入北京。
同时,刘姥姥又来到了大观园内与众人热闹了一番。这其实是在隐喻满清于1645年开始向南明大举进攻,并且灭亡了弘光政权。
在这次进攻中满取得的战果是,于九曲黄河以南占领了陕西、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的全境,以及四川、湖南、江西、浙江的北部,涉及到了十个省份,一百二十个左右的州府。而妙玉要把刘姥姥用过的成窑杯子扔掉,就是借隐江西北部的景德镇被满清占领了。
正是因为这样,在妙玉禅房内,妙玉让宝钗、黛玉、宝玉品茶的的杯子,其实都是酒具,乃“鹊巢鸠占”之意也。
薛宝钗用的“(分瓜ban)瓟斝”是用葫芦制作的酒杯,隐指宝钗为“胡虏”,上有一行小真字“晋王恺珍玩”,这是以王恺之籍贯代指山东;另一行一小字“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密府”,而当时的苏东坡正被贬于黄州任团练使,这是在以眉山和黄州代指四川、湖北;元丰五年三月,在长沙为官的米芾(密府谐音)曾到黄州拜会苏轼,四月即在苏黄会面之后,而此后于米芾的后半生里,曾展转于浙江、安徽、江苏等地任职。
林黛玉用的“杏犀(上喬下皿qiao)”为分酒器,这是以“牧童遥指杏花村”来自杜牧,和“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自李商隐,而代指他俩的故里陕西与河南。
上面所涉及到的省份,再加上那个成窑杯子为江西景德镇烧制,恰好是弘光政权灭亡后,被满清所占领的地区。
所以,妙玉给宝玉最后使用的是“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醢”。
四.芳官与耶律雄奴
刘姥姥喝醉下泻一番后,迷迷糊糊地误入怡红院睡倒在了宝玉的床上;做为优伶的芳官,喝醉后,被袭人安置于宝玉的身侧睡了一夜;
当袭人抽到“武陵别景”的花名签时,要求同姓者共饮一杯,芳官说自己也姓花,而姓花的袭人却又与宝玉初试云雨。
如果说在梦里警幻仙姑把秦可卿许配给贾宝玉,其意境出自“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象征着传国玉玺与正统王朝的传承,那做为“卯金刀”的野老村妇睡在宝玉的床上,就属于僭越与反叛了。那么,一个姓花的睡在宝玉身侧,另一个姓花的与宝玉初试,又代表什么呢?
袭人所抽花名签的另一面写的是“桃花又是一年春”,难道袭人代表桃花?要知道黛玉葬花葬的可是桃花。
“桃花又是一年春”出自宋朝遗民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是谢枋得拒绝蒙元召他入仕而做出的回答。
而“武陵别景”,显然是桃花源外之景,所以,“武陵别景”,汉晋时为秦,宋亡后为蒙元,明亡后自然是满清。当然袭人代表的也不是桃花,可她代表什么呢?
她判词前的图上画的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席者,乃蒲草芦苇编织而成,即“蒲芦也”。“蒲芦也”是李纨所出灯谜“一池青草草何名”的谜底,意为“满清乃胡虏也”。
那“花袭人”也就是“满清的龙衣人”,其判词曰: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种模仿《推背图》的判词,与《推背图》有个共同特点是,常常用一、两个字代表某一个人物,而“胡虏龙衣人”判词中的“顺、福”也只能是指满清的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了。
袭人嫁给了住在紫檀堡的优伶蒋互菡,芳官又何偿不是优伶?这就是袭人的哥哥叫花自芳的原因,意为花袭人与芳官其实是两位一体的。
由自可见,宝玉给芳官起“耶律雄奴”,她自己甘为“小番”,大家喊她“野驴子”,皆是在指胡虏,在指顺治、在指满清。
薛宝钗十五岁生日,是在崇祯十七年;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则是满清入关后窃取天下。在窃取天下的过程中,避免不了的是“合法正统”之争,而贾宝玉在书中也有一通“华夷之辩”,以“匈奴”“犬戎”自古以来为华夏之患,来借隐满清非为“大舜正裔”。
宝玉发表的这通议论,起因来自于芳官的这种妆扮:
“当时芳官满口嚷热,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酡绒三色缎子斗的水田小三人衣大,束着一条抑绿汗巾,底下是水红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头上眉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拖在脑后。右耳眼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带着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越显的面如满月犹白,眼如秋水还清,引的众人笑说:‘他两个倒像是双生弟兄两个。’”
这显然就是“犬戎“的妆束,而“满月犹白……秋水还清”,又在特指满清。同时,还让人一下子就会想到,满清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为打造自己的“正统”形象,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实行“剃发易服”的残酷高压下,制造的“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等数十起灭绝人性、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红楼梦》里那些让人细思极恐的事儿:香菱失踪也许是甄士隐的阴谋,贾珠早逝可能是贾政活活打死的,王熙凤探望完病中的秦可卿,竟然心情大好……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红楼梦》之博大精深毋庸废词。对于许多读者而言,这是一座挖掘不进的宝藏,每品读一遍都有不同的心得与新的发现,忝为一位红迷,在这里举出几项书中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聊作消遣,亦为抛砖引玉罢。
一,香菱失踪,或为甄士隐有意为之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红楼梦》第一个出场的女儿,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中,香菱居副册之首,又是第一位出场,这注定了香菱是众钗中最命苦的女儿了。
香菱第一次出场时,才三岁,父亲甄士隐是一方乡绅,礼贤下士,淡泊名利,终日以观花修竹为乐。夫妇俩年近半百,却只有一个女儿,所以视为掌上明珠。
可惜,在香菱四五岁那年,一个元宵节,仆人将香菱带出去玩耍后,香菱被拐子抱走,就此开始苦难的一生。
香菱失踪后,甄家也迎来灭顶之灾,不久家中被烧,夫妇俩投奔岳丈家,岳丈几度欺辱后,甄士隐了却红尘,出家去了……
凡看到甄家的遭遇,无人不感到痛惜,可是这里有一处细节非常值得细品,那就是香菱失踪后甄家夫妇的反应。
香菱是被一个叫霍起的仆人抱出去玩的,这已经很令人不解了,因为旧时讲究男女大防,香菱就算还小,但甄家又不是没有女仆,为何要让个男仆人带出去?带就带了,起码有个乳母嬷嬷跟着吧?却独独霍起一个人。从事发够霍起连甄家也没回直接跑路来看,这种奴才也不是能让主子绝对放心的人啊。
更厉害的在后面。香菱失踪,霍起跑路后,甄家夫妇做什么了?文中写道:
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
四五岁的宝贝女儿,被人抱出去玩,一晚上没回来,这对夫妇竟然只是觉得“有些不妥”!这种后知后觉的反应,哪里像亲生父母,分明就是后爹后妈啊。正常情况下,当夜过了一定时辰,甄家夫妇应该要看到女儿才放心吧,然而他们安心睡了一夜……
联想此前甄士隐抱香菱出去逛,遇到那位跛脚道人,口中只说香菱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会不会因此令甄家夫妇耿耿于怀,因此有意让一个不靠谱的男仆抱走女儿,将其放逐?
当然,也有可能与此前甄士隐神游太虚幻境、顿悟后一心脱离红尘有关。
二,贾珠之死与贾政有关,贾府无人敢谈这位爷
故事开始时,贾珠就已经去世了,至于死因,第二回冷子兴谈到时,说的是“一病死了”。
然而细细思来,贾珠的死应该没那么简单,理由如下:
首先,贾珠死时,方二十出头,年轻力壮,再看他的直系血缘关系,自父母到弟妹并没有体弱多病的,更别说因病早逝了。而他的儿子贾兰是自小就拉弓逐鹿,身体倍儿棒,哪里像病秧子?
所以,贾珠不应该会有什么绝症。
其次,贾府上下对贾珠讳莫如深。纵观全文,我们仅看到过贾珠被人提到的次数非常有限,一次是贾宝玉挨打时,王夫人突然哭出贾珠名字。另一次则是李纨。
螃蟹宴上,李纨突然谈起死去的贾珠,一时黯然神伤,彼时一群姑娘丫头都在旁边呢,却无人上来附和几句,反而表现得叫人讶异,文中道:
众人都道:“又何必伤心,不如散了倒好。”说着便都洗了手,大家约往贾母王夫人处问安。
彼时的李纨正落泪呢,起码有个人上去递张手绢拉拉小手安慰吧?没有,大伙儿马上作鸟兽散,都跑了。
这冷漠的反应,实在不像素日吟诗作对、知书达理的姑娘们能做的事儿。如果贾珠是心病而亡,何必如此忌讳?
所以,贾珠并非因病而亡,而是死得很意外,甚至有点难堪,导致整个贾府都没人敢提这位爷。
那么贾珠真正死因是什么?从元春哥王夫人的话中,我们大概能看出端倪。
在第十八回,文中描述元春与贾宝玉的情感,称其在家便与宝玉情如母子,随后写道:
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
元春的意思,对贾宝玉要管教,但不能太严厉了,担心太严厉会生出“不虞”,这“不虞”就是意外的意思,而能令父母忧伤的意外,怕是涉及健康甚至性命了。
可元春为何会想到这种后果?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之前有人因为父母管教严厉,生出“不虞”了。
到了第三十六回,王夫人在和袭人说悄悄话时,谈起了贾珠,抹泪说道:
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是有个原故:如今我想,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
彼时贾宝玉刚被贾政打到皮开肉绽,王夫人说这话时,绝对的推心置腹啊。从话中可知,贾珠在世时,被管得非常严厉。再看后面,说到贾宝玉生得单弱,不敢太过严厉,担心“倘若再有个好歹”,一个“再”字,说明了之前已经有人因此有过“好歹”了。
这位因为被管教而生出“好歹”、“不虞”的人,又同时被王夫人和元春念兹在兹的人,还能是谁?只有早逝的贾珠了。
所以,贾珠是因严厉管教而意外死亡的,联想贾政管教宝玉时亲自拿大板子上阵,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当年贾珠就是死在贾政的棍棒之下的。
这么一看,宝玉被打时,王夫人不顾一切跑来抱住板子,是情理之中了。
三,秦可卿病中,王熙凤转身欣赏风景
王熙凤和秦可卿,一向玩得非常好,故事开始不久,就是秦可卿邀请王熙凤前去宁府玩耍直至上灯才回。而自己王熙凤和秦可卿夫妇的交谈来看,几个素日是往来亲密的,两人最好时,在王熙凤获赠宫花后,都会马上想到给她送去两支。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一眼能看出来的。而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王熙凤对秦可卿的态度,就很令人毛骨悚然了。
第十一回,贾敬寿辰,各族之人前来宁府拜寿,女款们放眼望去,不见秦可卿,一问才知是病倒了。
作为闺蜜,王熙凤赶紧来看。婶子和侄儿媳妇两人拉着手说了许久的悄悄话,尤氏派着人都来催了几趟。说话时,王熙凤是难过到眼圈发红的。
然而走出病房后,王熙凤却是另一副面孔了。出门后,她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彼时刚过中秋,满地的黄花,白柳横坡,好一番景致。但是吧,对于一个刚黯然神伤,眼圈红肿的人来说,是根本不会留意这些的,可是王熙凤呢?
凤姐儿正自看园中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
多么惬意,多么悠闲,有多地无忧无虑啊。这悠哉悠哉的样子,哪里像刚探望完病人的样子?这病人在她临走前还再三叮嘱一定要多去,大有大限将至的意思。然而一转身,王熙凤便换了另一副面孔。
我想不通,秦可卿病重,王熙凤为何会如此得意……
作为一部惜字如金的小说,《红楼梦》里每个字都是作者精挑细选的结果,若细细推敲,那“细思极恐”的事,是真多如牛毛了,不知对于这三处细节,您有什么看法?抑或有别的发现?欢迎评论区讨论。
▋↸《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谢邀~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值得一读再读。
如果你看过《红楼梦》的话,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细思极恐的情节。
下面,小编只说最不可思议的一个细节。
王夫人在前80回都没有和李纨说过一句话
在《红楼梦》中,王夫人和李纨都是重要角色,而且李纨还是王夫人的儿媳妇,在“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节中,两人就已经出场,但是一直到第80回,王夫人都没有跟她这个儿媳妇说过一句话,两人甚至都没有正面接触。
按理说,就算是个丫鬟也少不得和主子说话的机会,而这对婆媳竟然在前80回都没有说过话,这怎么都说不过去吧。
不过,以曹雪芹的叙事风格,《红楼梦》中绝对不会有任何一处没用的细节的,曹公如此安排必有他的深意在。
1.李纨这个人性格怎么样
在《红楼梦》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李纨的描述: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读诗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谓"女子无才便为德",故生了便不十分认真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罢了,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却以纺绩女红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
从书中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几个关键信息:
(1)是贾珠的妻子,贾珠已经死了;
(2)有一个5岁的儿子,叫贾兰,已经上学读书了;
(3)是金陵名宦之女,父亲曾是国子监祭酒;
(4)没认真读过书,只读过《女四书》、《列女传》等;
(5)丧偶之后如槁木死灰一般,专注侍亲养子,陪小姑针黹诵读
应该说李纨是有过一段时间的幸福生活的,只不过这样的幸福自贾珠死了之后也就戛然而止了。
青春丧偶,可以说对任何一名年轻女子都是沉重的打击,对李纨更是如此。
没有了配偶的她,生活也便失去了往日的色彩,所以每日如槁木死灰,但还好她还有儿子贾兰,儿子变成了她活着的全部希望,所以每日专注侍亲养子。
但即便每日如槁木死灰一般,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李纨的性格是消沉的。
在后来进了大观园之后,李纨不但带头起诗社,而且把大观园治理成清纯女孩儿的乐园和净土。
而且与大观园里的女孩关系都很不错,你能说这样的李纨性格不好吗?
2.是王夫人的原因吗
既然李纨的性格没问题,那问题是出在王夫人身上吗?
答案是肯定的。
王夫人其实不止宝玉一个儿子,在宝玉之前,她还有个儿子叫贾珠,这贾珠就是李纨的丈夫了。
别被《红楼梦》中王夫人对宝玉的宠溺蒙蔽了,其实王夫人心里始终最疼爱的是死了的贾珠。
在第三十三回中,宝玉被贾政暴打,王夫人来求情,在王夫人所说的话中,有一句很关键: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听听,这叫什么话,贾珠若是还活着,打死一百个宝玉也没有关系了。
可见,贾珠在王夫人心中是有多重的分量。
那么,为什么贾珠死后王夫人便不和李纨说话呢?
这是因为在王夫人心里,贾珠的死李纨是有责任的,听上去很没道理,但是你联系王夫人平日的所作所为,这不正是她一贯的行事风格吗?
宝玉和金钏逗趣儿,被王夫人转个正着,王夫人雷霆大怒,认为是金钏不检点,不正经,将宝玉往邪路上引,立马命人要将金钏赶出去。
而金钏跳井之后,王夫人还“暗自神伤”的时候,薛宝钗很懂事的进来安慰王夫人: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跟薛宝钗撒谎,隐瞒了自己掌掴金钏并进行羞辱的事实,而薛宝钗很明白事理的就势劝解王夫人说金钏不是赌气投井,肯定是自己失足掉下去的,这样的糊涂人死了并不可惜。王夫人也就心安理得的认可了自己的谎言。
后来王夫人受下人挑唆将晴雯撵出去,还要对老太太撒谎。
通过这两件事不难发现,王夫人是一个善于将错误推给别人的人,从来不肯承认自己的问题,又常被下人挑唆。所以贾珠死后,也难免受下人挑唆,再加上又善于将错误推给他人以换得自己心安理得,所以她将贾珠的死全怪在李婉身上也就不足为奇。
但毕竟李纨是自己的儿媳妇,又不好总针对她做什么,所以只好不冷不热的。
┲▏《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这样的细节还真不少。
一:关于甄士隐的梦
甄士隐是第一回就出来的人物。炎夏永昼,士隐在书房闲坐,忽然昏昏睡去,梦中看到一僧一道,正拿了顽石到凡间去投胎,因士隐与“宝玉”有一面之缘,僧道便让他看了一下,但还没有看清上面的字甄士隐就醒了,这时候奶妈抱了英莲过来,正式进入“红楼梦”的故事情节。
我每次读到这里就感到奇怪,为什么要由甄士隐做梦引出故事?后来看到一句脂批,大意为:以甄士隐梦入,以甄士隐梦出。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红楼梦》的开篇就是结局,按照曹雪芹的原意,最后一回应该是:石头经历过一番幻缘后又归到无稽崖上。这时候一阵霹雳响,犹如山崩一般,甄士隐惨叫一声从椅子上跌落,待清醒后才知道做了一个梦!也就说,《红楼梦》近百万字的故事其实都是甄士隐做的一个梦:英莲并没有丢失,甄士隐家也没有着火,贾雨村也没有飞黄腾达,因为这本身就是发生在两三个时辰里的事。甄士隐梦醒后,回思梦境越发觉得奇怪,便走到贾雨村所居寺庙里与他谈论,贾雨村由自己的观点给他解读了这个梦!
我现在愈发觉得《红楼梦》的结构实在太新奇,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圆形:开头就是结局,结局就是开头;由梦境进入,由梦境出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实的可以算梦境,梦境也可以算真实;《红楼梦》其实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故事,没有尽头,因为每次走到结局都可以重新开始!
二:扒灰的是谁?养小叔子的是谁?
焦大喝醉了酒骂道:“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后来柳湘莲骂贾府只有门前的两个石狮子最干净,可见贾府隐藏的龌龊事很多。目前我们已经知道贾家扒灰的是谁和谁?但养小叔子的是谁?到底是王熙凤养了贾宝玉呢?还是王熙凤养了贾蓉?或者,是李纨养了贾宝玉?令人费解!
三:秦可卿的病
秦可卿原本没有病,是活蹦乱跳的一个人。在荣国府这边,王熙凤是最讨人喜欢的,在宁国府那边,秦可卿是最讨人喜欢的,所以王熙凤和秦可卿两人关系最好,惺惺相惜。但忽然秦可卿就病得要死!后来果然死了,曹雪芹写到:“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秦可卿的病大家都知道,死了也不奇怪,为什么还“无不纳罕”?作为丈夫的贾蓉倒没怎么样,作为公爹的贾珍却哭得像泪人一般,比死了老娘还疼惜!以前的时候看不懂,后来看懂了,细想起来觉得这里面隐瞒的事情实在太多!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一支笔写了两件事,留白的能力太强!
四:贾瑞为什么要照风月宝鉴的背面?
贾瑞病得要死,僧道给他送来治病的镜子,嘱咐他只能照前面,不能照背面,否则这病就好不了!但贾瑞为什么不听,宁可去死也要照后面?
五:大观园里最有钱的人是林黛玉吗?林如海到底给她留了多少钱?
这种说法有道理。林如海是官宦人家,除了林黛玉外没有别的子嗣,虽有几房姬妾也是没有后代的。所以他的遗产大部分都给了林黛玉。林黛玉和贾琏回苏州去奔丧,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接管林如海的遗产。所以,林黛玉在大观园的确是最有钱的!但她的钱都在贾母那里,少说也有十来万!
六:贾元春是怎么死的?
据刘心武老师研究,贾元春是被人用弓箭勒死的!那么贾元春为什么会被人勒死?后面发生了什么事?令人细思极恐!
七:林黛玉是怎么死的?
按照判词,林黛玉是“玉带林中挂”!似乎林黛玉是在树林里上吊而死。由于后40回的“迷失”,我们永远看不到林黛玉是怎么死的了。
八:妙玉的下场如何?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这是妙玉的判词。
也就是说,妙玉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样高洁,也没有真正看破红尘。从请宝玉等人吃体己茶,把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专门给宝玉用,到答应宝玉来折红梅,她心里应该是很爱宝玉的,否则的话也不会死皮赖脸来贾家寺庙里修行了,世界上没别的庙了吗?……
九:王熙凤被休回娘家了吗?为什么?
王熙凤的结局很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从判词来看,王熙凤后来是被贾琏休了!休弃的理由是什么呢?在古时候,休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无子、不事舅姑、口舌、嫉妒、恶疾、盗窃、婬佚,最重的是盗窃和婬佚,因为其他五条都可以申辩。因此,王熙凤最后可能是被贾琏捉了外遇之情,所以她无论怎么聪明,都无法为自己洗刷!那么王熙凤出规的人到底是谁?
九:贾家的被抄是因为石呆子吗?
贾赦喜欢石呆子的画扇。但石呆子死活不卖,于是贾雨村查抄了石呆子的家产,把画扇抄来送给贾赦。石呆子这个人不会善罢甘休,贾家的被抄是否与他有一定关系?而贾雨村又在背后做了什么手脚?细思极恐。
十:贾珍为什么称赞贾环?
贾环和贾探春是赵姨娘生的。由于贾环行事不尊重,因此上上下下都看不起他。但贾珍却在大庭广众之下称赞贾环!为什么?
十一:邢夫人真把邢家的钱财都带来贾家了吗?
邢大舅和贾珍赌钱,向贾珍抱怨道:我母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他姊妹三个人,只有你令伯母年长出阁,一分家私都是她把持。我便来要钱,也不是要你贾府的,我邢家家私就够我花了!——言下之意是邢夫人把邢家的家产都带来了。那么邢夫人果真把邢家的家产都带来贾家了吗?
十二:贾珍过中秋节祠堂里为什么发出叹息?究竟出了什么古怪?
由于贾珍在孝期,这年八月十五不能过节。便提前在十四过节。三更时忽然听到墙根下有人叹息,一阵风吹来,祠堂的门窗“咯啷啷”响动起开,贾珍等人顿觉阴气森森,毛发倒竖,酒醒了大半!第二天一早,贾珍带领子侄到祠堂查看,并没有古怪,那么到底出了什么事呢?
十三:高鹗是否看过曹雪芹后四十回原稿?
《红楼梦》是一部令人着迷的小说,不仅里面的故事有很多谜团,它的存在本身也有很多谜团。乾隆年间,《红楼梦》是禁书,但从前八十回来看并没有犯禁之处,可以想见,似乎这时候《红楼梦》还是完整的。后来忽然出了官方通行本,这时候后四十回就变成高鹗所续了,那么曹雪芹真本的后四十回究竟去了哪里?由现在高鹗的续书看,的确有一些精彩篇章,比如黛玉焚稿,贾雨村归结红楼梦等,那么高鹗是否看过曹雪芹的后四十回原稿?令人深思!
┋┽《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前面一个回答,提到贾珍在府中以习武为名聚众赌博,一天,好像是中秋节之夜,众人在院里正坐着吃喝玩乐,突然从院墙那边(那边是贾府宗祠)黑魆魆无人的地方,传来几声叹息。这里吓人一跳,但还不至于细思极恐。
再有一个地方,我读到那里时也吓了一跳,但也还不算“细思极恐”。就是宝玉诔晴雯时,林黛玉突然从花丛中闪了出来。——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细节。
另一个细节,我觉得是真正的细思极恐,就是贾雨村口占五言《中秋夜对月抒怀》:
未卜三生愿,平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从这首五言律可以看出贾雨村这个人很早就心怀叵测了。
第四个地方,是宝玉对王夫人说,林妹妹的病,有一个药方,如能配上,只怕就能治好,只是要王夫人舍得拿出银子三百六十两。王夫人说放屁,什么药这么贵。
宝玉说不出药方的名字,和王夫人两个人来回“金刚丸”、“菩萨散”地扯了两句。后来还是宝钗说出来了,叫天王补心丹。
宝玉说这药方虽贵,但它贵得有道理,因为里头除了几十味上百味臣药,还包括了好几味重量级君药,什么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什么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这个药方,倒是薛蟠差不多已经配成了。
宝玉又说,太太如果不信,问宝姐姐。而宝钗立刻摇头说不知道。
说明一下:这里林黛玉的态度,我一直没想太明白,不知道为什么她用手指在脸上画着羞宝玉。
接着又写凤姐从里屋走出来,为宝玉作证,说薛蟠的确配齐了那个药方,只差最后一味,珍珠,而是必须是人戴过的,哪怕坟墓里死人戴着的都可以。凤姐只好摘下自己戴过的头饰上的珍珠给了薛蟠。
这里宝玉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原文不查了,大意),“阿弥陀佛,日头在屋子里呢”。
——试想薛蟠是怎么在一两年之内就配齐了所有这些药的,为了配齐宝玉说的这个药方,不知道要干了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才有可能这么快就配齐。而对于自家哥哥可能干了什么邪恶的事,宝钗是一定要避而不谈的。所以她撒谎说不知道。
明朝和后金对垒,说实话,崇祯所会的手段太笨拙、单调,也根本比不上对方手段的阴损和卑鄙程度,如果崇祯是个心思极其险恶卑鄙的人,什么阴损缺德手段都使得出来的,只怕明朝不会那么容易地节节败退。
这个药方,单是那几味臣药,光听名字就能吓出你一身冷汗,只举其中一例:头胎紫河车?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糟粕之一,指女性首次怀孕的婴儿胚胎,成形且尚未出生时,用来做药。为此就有丧尽天良的贼人,尤其是在走街串巷游说骗钱的假道士道婆的谣言蛊惑之下,干得出来。他们把不知就里的孕妇骗到隐蔽处,生生地就能剖腹取出婴儿来。这种事例,我曾经在几部评书中听到过,好像在一本什么武侠书里也读到过。从《红楼梦》小说中薛蟠的性格描述看,他是毫不犹豫能干得出来的。
纠错:宝玉说的这副“天王补心丹”药方,只有一味君药,珍珠,而且必须是戴过的,哪怕是埋在地里的棺材里的死人头上戴着的也可以。而上面提到的几味药,听起来挺吓人的名字,都是臣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