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集团中,萧何的地位高还是张良的地位高?
≖♦刘邦集团中,萧何的地位高还是张良的地位高?
在刘邦集团里,萧何是大汉丞相,而张良是军师,是帝王之师。乍看上去,似乎张良的地位很高,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家是皇帝的老师呀!刘邦也把自己能够夺得天下的功劳记在了自己可以重用“汉初三杰”上,刘邦提到的“汉初三杰”,具体来讲就包括萧何、韩信和张良三个人。
今天不提韩信,只把萧何和张良之间做一下比较,看看谁的地位更高。
一、从发挥作用:各有所长,不相上下。
首先是担任的角色不同,萧何的主要职责是坐镇关中,替刘邦转运粮草,提供兵源补充给养。这份工作表面上不显山不漏水,以至于很多勇将对萧何很不服气,认为萧何并没有尺寸之功。但刘邦知道萧何的作用,如果没有萧何的后方补给保障,恐怕自己早已经成为项羽手下败将和刀下之鬼了。
张良号称谋圣,他的重要作用是替刘邦做战略规划,在刘邦要做出关键决策时,提供关键性的建议。
因此,从发挥作用的角度来看,两个人可以说平分秋色。
二、从出身:公卿世家vs下级官吏
如果论出身,萧何无法与张良相比,张良家世代的韩国做丞相,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张良自小家庭环境优越,如果不是秦灭六国,恐怕他就是下一任韩国丞相人选。
萧何一直在沛县基层担任小吏,尽管对律法刑文十分在行,但却没什么深厚的根基。
因此,从资历来看,萧何是无法和张良相提并论的。
三、从官职:权倾朝野vs脱身事外
如果从官职上来看,张良却是万万比不过萧何的,萧何是大汉丞相,是地位和权柄仅次于刘邦的掌权者,也是丰沛功臣集团的领袖。他去世之前,孝惠帝刘盈都要到他病榻之畔来请示:下一任大汉丞相是谁?与其说曹参是孝惠帝刘盈任命的,倒不如说是萧何指定的丞相接班人更好。
那么张良在做什么呢?他尽量远离权力的漩涡,大汉建国之后,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他绝不轻易出谋划策。保住孝惠帝刘盈的太子之位的谋略,也是吕后软硬兼施之下,张良才说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造成太子根基稳固不可动摇的态势。
在刘邦和吕后的心目之中,张良是智囊,是为自己出谋划策之人。而萧何则是重要的合伙人,是和自己一起治理大汉天下,地位仅次于自己的重要管理者。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刘邦集团中,萧何的地位高还是张良的地位高?
汉高祖刘邦手下猛将谋士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萧何、张良、韩信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中,韩信是武将,萧何和张良都是谋士,三位的个人能力都是当时顶尖的,但在刘邦集团中萧何的地位却明显比张良高,理由如下:
第一、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刘邦称帝后,在论功行赏时,萧何是开国首功,而张良排名至六十二,两人在刘邦集团中的分量显而易见。虽然刘邦在大宴群臣时说他夺取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会用人,并说了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但在论功行赏中完全体现了萧何的地位明显高于张良,并说萧何是功人,其他人是功狗,这充分表明了刘邦对萧何的倚重与认可。
第二、一个集团中各成员地位的高低,大多来自于老大对其的信任。刘邦集团中,刘邦对萧何的信任要强于张良,因为萧何对刘邦自始至终都是忠心耿耿。当年在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就和刘邦结交相识,二人年龄相仿,性格相近,很快就成了知心好友。之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忠心无二,这种由时间积累出来的信任关系,张良作为半路跟随的谋臣是无法与之比拟的。再说萧何本人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为人随和,并不是除了忠心一无是处,在大汉的建立过程中刘邦一直将大后方和后勤供应交给萧何,这就充分体现了刘邦对萧何无可替代的信任。事实证明,萧何也是刘邦集团大总管最合适的人选。
第三、萧何的高地位,还含有他在刘邦落难时对其妻子的保释和其本人推举的成分。当年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骊山修秦始皇陵墓时,许多囚犯逃跑了,刘邦既无法追赶,又禁压不住 便索性把所有囚犯都放跑了,刘邦自己却与几个与他生死相随的囚犯逃到芒、砀二山之间避难。沛县县令便捉拿刘邦妻子,后来在萧何与曹参二人保释之下才得以出狱。这对刘邦是有恩的。后来各地纷纷起义,萧何向沛县县令推举了刘邦,并在拿下沛县后,再三向城中百姓推举刘邦,刘邦才做了沛公,淘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这种艰难时刻的恩情与帮助,价值超凡,也是其他集团成员无法相比的。
以上说明,在刘邦集团中萧何的地位明显高于张良。
▬ø刘邦集团中,萧何的地位高还是张良的地位高?
萧何、张良和韩信,是为刘邦立下不世之功的“汉初三杰”,可以说,没有他们仨就没有汉朝的天下。今天韩信暂且不表,一起来比较比较萧何和张良的地位。
萧何是刘邦的沛县老乡,一直在县里工作,在刘邦当无赖混混的时候,就很照顾刘邦。等刘邦起义以后,萧何也就顺理成章的跟着他,那时萧何的主要工作不是上阵杀敌,而是负责人事和后勤工作。
在刘邦率众进驻咸阳城以后,刘邦一头扎进温柔乡,众将领也开始捞钱,只有萧何表现的不一样,他一不为色二不为财,而是赶紧跑到宫中收集那些文书、地图和户籍档案之类的资料。所以刘邦后来出关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局势非常的熟悉,比如哪里是要塞关口,哪里人口多,哪里富裕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萧何的功劳。
到了汉中以后,萧何工作量更大了,除了处理日常事物,还要每天给刘邦物色人才,向刘邦举荐韩信,韩信就耐不住寂寞跑了,萧何又是拼着老命去把他追了回来,最后让韩信成为大将军。没有萧何,就没有后来的“兵仙”。
刘邦得天下后,萧何被封为了第一功臣,他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张良,古代最高级别的智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这句话是对张良最好的评价。在刘邦享受荣华富贵不能自拔之时,是张良站出来直陈利害,并建议约法三章。刘邦醒悟后,采纳张良建议,博得了百姓的一致拥戴。
在事关刘邦生死的鸿门宴上,是张良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
在刘邦彭城之战惨败后,是张良提出下邑之谋,要刘邦笼络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人,形成了一个表里联结共击项羽的军事同盟,后来都在楚汉争霸中为刘邦取得最终胜利起了关键作用。
在刘邦即将分封疆土之时,又是留候及时跳出来反对,力谏刘邦,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
可以说,在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张良都帮刘邦做出了选择,张良之谋,是超越这个时代的。
综上所述,如果非要评价的话,那就用一句话概括:萧何决定刘邦的下限,张良决定刘邦的上限。
↥▶刘邦集团中,萧何的地位高还是张良的地位高?
《汉书-卷十六》记载:“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 ,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刘邦立国后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按《史记-高祖功臣年表》的排名来看,汉初三杰中的萧何高居第一,韩信位居第21,张良位居第62。
刘邦曾直言不讳的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夺取天下,这三个人功劳最大,那么为何一方面刘邦对他们赞赏有加,另外一方面分封功臣时除了众望所归的萧何位居第一,韩信和张良的排名却如此靠后?汉初三杰的排名为何会如此悬殊?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从名单中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功臣大都来自丰县和沛县,比如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王陵、夏侯婴等人,或者来自丰沛周边比如灌婴、周苛、周昌、柴武等人,这两部分人是支撑刘邦夺取天下的核心力量,也是刘邦的元从嫡系,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从一而终、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
韩信和张良功劳虽大,但是一则他们不属于丰沛元从集团,二则他们在投奔刘邦之前都曾效力于其他诸侯麾下,比如韩信效力过项羽,还曾差点离开过刘邦;张良则先是辅佐过韩王。
韩信还好说战功赫赫,张良是典型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排在功臣榜前面的除了出自丰沛元从集团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绝大多数都是以军功封侯,如果没有战功的张良位居前列,很多人会不服。
第二,既然韩信战功显赫,那为何他的排名仅仅第二十一?这就不得不提到韩信自身的原因了,从前198年张耳之子张敖由赵王降封为宣平侯来看,《史记-高祖功臣年表》应该是在此之后,此时的韩信已经由楚王被降为淮阴侯了(张敖在此表中是宣平侯而非赵王)。
韩信功高震主,如果他能像张良一样急流勇退,虽然仍免不了被清算的后果,但是他虽无谋反之举却有谋反之意给了刘邦和吕后对付他的借口,由王爵降为侯爵只是开始,杀韩信是迟早的事,否则以韩信之功当可居萧何之下位居第二。
第三,具体到张良,除了他不是丰沛元从集团和无显赫战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良不愧是谋圣,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于是选择了功成身退,比如刘邦原本赐予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结果张良回答:“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此举打消了刘邦对他的猜忌之心。
汉初三杰中,结局最惨的是韩信,不仅被杀还被夷灭三族,最好的是张良,云游四海一心修道却得以善终,至于萧何虽然没有被杀,但也被刘邦猜忌活得战战兢兢,不惜自污名节才得以自保。
我是小杨,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点关注不迷路,小杨将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有趣的历史知识。
➻☚刘邦集团中,萧何的地位高还是张良的地位高?
公元前196年,淮阴侯韩信阴谋勾结代相陈豨谋反,被萧何与吕后设计诛杀。韩信死后,刘邦特意从代国前线派回一名使者,传旨拜萧何为丞相,并为他设置了500人的卫队以为监视,而这个安排竟然始于留侯张良的建议。
为何刘邦要监视平叛功臣萧何?张良又因为什么跟萧何过不去呢?
萧何对汉朝政治的影响既深且大,他的官爵和地位也随着声誉日隆而步步迁升——从沛县县丞到汉王丞相,再到大汉相国。
公元前196年,刘邦正式将相国之名授予萧何,标志着萧何登上了仕途的顶峰。但他一生中最大的危机也在此时悄然降临。《史记》载: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戸。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史记·萧相国世家》
公元前196年,代相陈豨举兵反叛。身在京畿、郁不得志的淮阴侯韩信阴谋联合陈豨,里应外合,颠覆汉朝,结果被萧何与吕后设计诛杀。刘邦得知韩信的死讯后,特意从平叛前线派回来一名使者,传旨拜萧何为相国。
朝中群臣以为这是刘邦对萧何戡乱的酬报,纷纷祝贺萧何的荣升。只有故秦贵族召平悄悄地警告萧何说:拜相置卫,其实是皇帝开始怀疑你的忠诚了。
韩信谋反,萧何平叛有功,刘邦为什么还要怀疑他?又是谁向刘邦建议,以拜相的名义安插500卫兵来监视萧何呢?
说起来,刘邦对萧何的猜忌可以追溯到八年前的公元前204年。《史记》载: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史记·萧相国世家》
彼时刘邦与项羽正在河南东部的荥阳、成皋一带展开艰苦的拉锯战。可是百忙之中,他却不断以慰问的名义派回使者打探萧何在后方的一举一动。旁人建议萧何,干脆将符合参军标准的宗族子弟悉数派往前线,有他们在刘邦那儿为质,刘邦的疑心自然冰释。萧何依计而行,果然打消了刘邦的疑虑。
整整八年过去,刘邦的疑心病没再发作,可韩信授首之后,他又故态复萌了!我个人的推断,刘邦之所以对萧何再度起疑,恐怕跟这件事情有直接的关系: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公元前200年,智囊娄敬向刘邦提出了这样一条影响深远的建议:将关东地方的宗族豪强迁居关中,一面充实关中的力量,一面也便于抑制乡土势力,防止叛乱割据。
娄敬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特别举例说明:当初秦末之乱,齐、楚等覆亡六国的势力之所以复兴得那么快,田氏、屈氏等强宗大族居功至伟。对这些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必须有充分的估计和周密的应对措施。
刘邦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开始大规模向关中迁徙豪族,人数总计超过10万口。在此之后,关东的异姓藩王仍然不断反叛,刘邦也一再御驾亲征。
可当刘邦的注意力被关东叛乱的烽火所吸引的时候,一个可怕的事实正在悄然成形:在刘邦自以为固如金汤的大后方关中,一股新的宗族豪强势力正在悄然崛起,而它竟然就是萧何和他的萧氏家族。
自公元前204年开始,萧何为了赢得刘邦的信任,将大批的宗族子弟派往对楚作战的前线,战后,萧氏家族因战功而受封者多达十余人。刘邦曾经对群 臣说:
“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彼时刚刚战胜项羽的刘邦还沉浸在弹冠相庆、论功行赏的欢乐中,他只注意到萧氏家族的一门忠烈,举族投军,但却忽视了它的势力在战后急速膨胀,俨然已是从龙功臣中的第一大豪族了!
公元前196年之前,所有针对西汉中央政府的诸侯叛乱都发生在函谷关以东,可是韩信发难关中让刘邦警觉到,在他的大后方恐怕也不乏蚁穴溃堤的隐患。
公元前196年的韩信已经是一个被西汉权力高层冷落了很久的边缘人物,竟然还能惊出刘邦一身冷汗,那要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萧何的身上呢?这个西汉政权的二号人物连带他的家族可比韩信的破坏力强多了!
该怎么办呢?萧何在关中毕竟树大根深,如果像处死韩信那样简单粗暴地处置萧何,必将引发关中地区的大动荡。陈豨之乱尚未戡定,刘邦不能腹背受敌。因此他便借着致送相国的名义“附送”了萧何500卫兵,把他监视了起来。
监视萧何,这个主意是谁给刘邦出的?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是——留侯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载:
留侯从上击代,出竒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为什么要与萧何为难呢?早在刘邦入都长安的时候,张良就曾对他说过:
“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在张良为刘邦所做的这份战略设计中,他指出汉初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就是叛乱的隐患。一旦叛乱爆发,刘邦所能造成的最有利的局面就是复制秦灭六国的战略态势,背倚关中,东阻函谷,以经略天下。而造成这个战略态势的前提就是要牢控制住关中。
因此张良当然不能坐视萧何及其家族的势力在关中无限膨胀。
刘邦送来了相国之名,尽管萧何在召平的指点下摆出辞让的姿态,并捐出大量家财充作军费,但这并未打消张良对他的疑虑。就在韩信枭首的次年,淮南王黥布又反,刘邦再度御驾亲征。病中的张良挣扎着前往曲邮,赶在刘邦出征前向他建议说:
“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史记·留侯世家》
不同于秦朝专务民政的丞相制度,刘邦的相国时常统军出征——在相国萧何之前,公元前204年,刘邦曾授韩信以相国之职,令他统军征伐齐王田广;在相国萧何之后,公元前195年,刘邦又授樊哙以相国之职,令他统军平定燕王卢绾之乱。
这一回刘邦亲征黥布,张良提出让太子刘盈作监军使,密切监视关中驻军的动向,等于暗示刘邦应该提防相国萧何手中的兵权了。这个建议再度引发了刘邦对萧何的疑心病,于是在平叛的过程中,刘邦又像八年前那样不断地派使者回来打探“相国在干什么”了。
到了这个地步,摆在萧何面前选择只剩下两个:要么索性谋反,与刘邦彻底决裂;否则就得自污名誉,主动激起关中百姓对自己和萧家的不满,让刘邦听到关中百姓反对萧何的强烈声音。
萧何最终选择了后者。他发散家人,以贱价大量强买民田,激起民怨沸腾。以致刘邦凯旋反斾的时候,关中百姓拦住御驾向刘邦叫起了撞天屈!那个曾经在关中抚循百姓,数十年如一日的贤相居然为了洗刷功高震主的嫌疑而甘愿沦为百姓口中的赃官。
亲手摧毁自己辛苦建立的口碑与声望,萧何的晚景凄凉,与兔死狗烹的韩信一样令人唏嘘不已。
------------------
推荐阅读:
农村路边常见的“雷公屎”看上去很脏,却有人当宝贝去捡,而且价格还很贵,为什么?
你家有两个孩子,一男孩一女孩。将来家产都留给男孩还是平均分?
你的文章点赞与评论比别人多得多,但浏览量却不如别人时有何感想?
上一篇:综合来看,云南和四川哪个更美?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