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直接切入主题。
匈奴
匈奴是古典时代长期盘踞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的统称,根据《史记》的描述,匈奴是夏朝王族后裔,和华夏本是同源。其图腾和华夏一样供奉龙神,在商代被称为龙方。
有着明确文字记述的匈奴部落是在战国初期出现,他们的势力范围非常庞大,上层建筑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三部分组成,控制着蒙古高原、西伯利亚、里海、中亚和东北亚的广大地区。
自战国末期以来,因为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匈奴的的牧区线开始南移,这就和诸侯国燕国、赵国、秦国发生了领土和生产力方面的纠纷,于是乎中原民族和匈奴之间长达数百年的纠纷开始了。
为了抵御匈奴,列国纷纷修筑了长城,秦国一统之后,又将各国的长城连成了一片,之后始皇帝遣大将军蒙恬出兵抗击匈奴,将匈奴逐出长城线七百余里,夺得了河套地区的控制权。
楚汉争雄之际,中原衰微,匈奴趁机又大举南下,吞并了河套地区。并且在汉初大败高祖刘邦,迫使大汉和亲。与此同时,匈奴向东大败东胡,并吞了楼烦、白羊河南王,向西大败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迁徙。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此时的匈奴可以说达到了鼎盛。
随后就是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爆发,汉朝通过河南之战(也称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三次大战,一举击溃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取代了匈奴中亚霸主的地位。
随着西域控制权的丢失,以及多年的战败,匈奴王庭的控制力日渐下降,到公元前58年,匈奴进入了五大单于夺位的时代,经过多年的混战,匈奴已经大致分出了亲汉派和反汉派,而著名的昭君出塞也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是汉朝拉拢亲汉派呼韩邪单于。
东汉时期,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领四万人南下投汉,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成为南匈奴。而留在漠北的则称为北匈奴。
之后东汉时期,汉朝又和北匈奴发生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最终将北匈奴驱逐到中亚,消失在了东亚的版图。
而留下的南匈奴,则逐渐汉化。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在并州离石起兵立汉国,称汉王,后称帝,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之后匈奴和鲜卑还有汉人不断通婚,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在当时,像鲜卑贵族的宇文氏,就有着匈奴的血统。
突厥
关于突厥的来历,历史上众说纷纭,只知道他可能是匈奴统治下的阿尔泰语系下的小部落,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上是在540年的南北朝时期。
突厥人建立的突厥汗国,是六世纪中叶以漠北为中心,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里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的部落制汗国,曾一度威胁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王朝的安危。
在五世纪初,匈奴归附了当时强大的柔然,然后在552年又大败柔然,取代了柔然的位置。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浑,征战西域,乃至联合波斯灭白匈奴。569年,随着突厥的扩张,突厥和波斯发生矛盾,遂和东罗马帝国联合共同对抗波斯萨珊王朝。这个时期是突厥汗国武力最鼎盛的时期。
随着疆域的逐渐扩大,汗国的内部出现了分裂的迹象,于是聪明的隋王朝开始采用离间计,终于在583年,被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并挑起两个突厥之间的内战。
不过虽然突厥分裂,但是东突厥仍然有着强大的实力,可以对中原帝国造成威胁。
到了唐太宗继位时,唐帝国实力强盛,先是用疑兵之计同吉利可汗结下“渭水之盟”。之后627年,趁着薛延陀反东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国。册封薛延陀可汗,共同对抗突厥。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唐军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突厥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
而西突厥在玄宗时也被大唐消灭并入版图。之后突厥人西迁,并开始伊斯兰化,并在西亚地区建立了多个地方强国,比如塞尔柱突厥汗国。
契丹
契丹本是东胡下的一个部落,在唐末开始发迹,并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帝国。
初代皇帝耶律阿保机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之后二代皇帝耶律德光替兄长完成遗志,统一了整个东北亚。因为实力过于强盛,其影响力一直扩张到东欧,也是因此,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契丹。
柔然
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继鲜卑之后有一个活跃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上的强大游牧民族,原本他是鲜卑统治下的小部落,鼎盛时一度威胁到北魏的安危,花木兰的故事就是围绕柔然和北魏的战争展开的。
女真
女真,古称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代开始成为女真。
辽国时,女真分生女真和熟女真,其中女真的完颜家起兵建立了金国推翻了辽国,还消灭了北宋。后来被蒙古所灭。
明朝时,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建州女真又被明政府直接统辖,分成三卫。明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建立了后金汗国。其子皇太极即位后,于1635年击破察哈尔部并获得大元传国玉玺,遂在1636年改元大清,并把民族称号改为满洲。建国后,满洲被改称满族。
鞑靼
鞑靼有多重含义,可以理解成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区分。白种鞑靼也叫塔塔尔人,是东欧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广泛的分部到北亚、东欧和中亚地区。
黄种鞑靼是蒙古的一个分支,后来被统称为漠南蒙古,在明将蓝玉击破北元之后,元帝国覆灭,蒙古分裂成瓦剌、鞑靼和兀良哈。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鞑靼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属于典型的游牧文明、采猎文明,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与中原农耕文明不断发生冲突与融合。
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采摘、渔猎、游牧、农耕、工商业等几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就是采摘文明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就是渔猎文明时期,夏商就是游牧文明时期,从周朝开始中国步入了农耕文明阶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从低阶文明到高阶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发展的“非均衡性”,比如生活在大草原的民族,他们就停留在了游牧文明阶段。
文明的差异,最终必然导致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由此拉开了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两千多年的恩怨情仇。
我们按时间线,分别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这几个主要少数民族。
01.匈奴
匈奴对应的中原王朝是秦朝、西汉、东汉以及魏晋时期,历时600余年。
在春秋时期,黄河以北、关中地区,甚至黄河以南,都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比如鬼方、山戎、猃狁、犬戎、义渠、余无、楼烦等等。
那正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化的时期,经过长期的冲突与战争,最终部分民族北迁,脱离了向农耕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保留了游牧文明的生活特性。
他们就是最早的草原民族,匈奴则是这些草原民族中的佼佼者,他们形成了游牧文明对抗农耕文明的第一个强大政权。
由此可见,匈奴原本与中原民族同根同源,只是后来他们强大了,将触角伸向西域和高加索地区,逐渐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血液。
战国时期是匈奴民族高速发展期,单轮武力值还处于下风。当年蒙恬曾经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将他们赶出了河套地区。
秦朝时期匈奴出了一个伟大的单于——冒顿,他就是那位射杀父亲夺位的家伙。冒顿在位期间东灭东胡,西进河西走廊,不断侵入汉地,上演过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的戏码。
新生的西汉政权被迫签订城下之盟,以和亲的方式不断喂食匈奴,以换取并不可靠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汉匈实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汉武帝、汉宣帝的打击下,匈奴迅速衰弱,几近于亡国,只好以大汉藩属国的身份才得以苟延残喘。
两汉交替之际,匈奴虽然略有复苏,但在汉和帝时期,窦宪两次重创匈奴,直接灭了匈奴政权。
从那时候起,匈奴政权退出历史舞台,匈奴人部分西迁到欧洲打天下,部分进入汉地融于汉民族之中。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虽然再度复兴,建立了数个匈奴政权,但那时候他们已经高度汉化,连姓氏都已经用了汉姓,其政权维持的时间也很短。
随着鲜卑族的崛起,匈奴这个民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今天的刘、慕容、金、呼延、于、万等姓氏,就有很多是匈奴人的后裔。
02.鲜卑
鲜卑对应的中原王朝是东汉、魏晋、南北朝,大约经历了500年时间。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他们建立了历时149年的北魏政权,与南朝的宋齐梁陈遥相呼应。
鲜卑族的主体是被匈奴人消灭的东胡人,后来又杂糅了东夷、山戎等民族,其发源地在今天的东北地区。
随着匈奴的衰弱,鲜卑人乘机填补了草原势力的真空,进而从东北迅速扩展到整个北方地区。
西晋时期,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政权,刘宋时期,拓跋焘正式称帝,成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
跟匈奴政权死守游牧文化不同,鲜卑政权意识到,要想统治汉地必须用汉文化改造自己的民族,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拉开帷幕。
应该说鲜卑人的汉化很彻底,从此他们出了一个“鲜卑”的空壳子,内里已经完全被汉民族同化了。
这个变化让北魏政权迅速强大,也让它迅速衰弱,因为它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汉政权中“门阀士族”集团的侵蚀,进而导致皇权的丧失。
在门阀势力的操纵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他们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鲜卑政权如绚烂的礼花,留下一个夺目的光彩后迅速湮灭。
作为个体,鲜卑人完全融入了汉民族,尤其是贵族阶级,他们与关中豪门形成了血脉相融的局面。比如隋杨、李唐皇族,都是汉民族与鲜卑贵族通婚的结果。
柔然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存在的时间只有一百多年。
当年鲜卑南迁进入汉地后,草原上又形成了势力真空,柔然人乘机打包了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等“散客”,形成了“部落邦联制”的柔然汗国。
柔然人曾经对北魏政权形成巨大威胁,为此北魏设立北方六镇以防柔然人南侵。
不过,柔然政权始终是个松散联盟,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北魏的发展高度,最终在北魏、北齐的打击下,这个短命汗国很快灭亡了,柔然人也融入汉民族之中。
03.突厥
突厥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南北朝、隋朝、唐朝初叶,历经200多年。
突厥人的起源很复杂,他应该是一个杂合了匈奴、鲜卑、西域高昌、高加索、中亚塞族,以及杂胡的民族大杂烩。
柔然汗国兴起时,突厥人充当了他们的“炼铁奴”,后迁徙至阿尔泰山一带,形成了突厥部落。北朝后期,突厥人打败柔然,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并在西魏、北周、隋的支持下迅速壮大。
于是历史再次重演,强大的突厥人开始跟汉政权掰手腕。当年李渊反隋时,为了获得突厥人的支持,曾经屈辱地向他们称臣。李世民登基的当年,突厥人一直打到渭河北岸,逼得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
随着大唐帝国的强盛,李世民、李治父子连续发动了对突厥人战争,贞观四年,李靖灭东突厥,显庆二年,苏定方灭西突厥,调露二年,裴行俭破后突厥……
天宝四载,后突厥白眉可汗被回鹘人杀害,其部众部分并入回鹘,部分归唐,突厥政权退出了历史舞台。
04.契丹
契丹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唐朝、宋朝,历经400多年。
契丹族是生活在东北的一个游牧民族,由八大部落构成,即所谓的“契丹八部”。跟其它草原民族一样,契丹的起源也很复杂,它杂糅了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
契丹的崛起得益于柔然的衰亡,他们一度与突厥东西对决,跟隋唐两朝大唱“三国演义”。
契丹的兴盛得益于大唐的衰弱,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东顾,契丹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领袖——耶律阿保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契丹国(辽国)。
契丹的称霸得益于中原的战乱,唐朝灭亡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辽国趁机坐大,并借由石敬瑭的引狼入室,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一举奠定契丹人对汉政权的二百年优势。
关于契丹人和北宋的恩怨大家耳熟能详,不赘述。
随着女真族的崛起,大辽进入岁月的余晖。北宋与女真人签订海上之盟后,两线夹击辽国,并于宋徽宗宣和七年被金国所灭。
辽国被灭后,契丹人部分并入女真人,部分并入蒙古人,还有一部分融合于汉民族之中。
05.女真
女真对应的中原王朝是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历经800年。
女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二次崛起的民族,他们在北宋末年建立了金国,又在明朝末年二度崛起,建立了后金政权,即清朝。
女真人也起源于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历史相当悠久,在西汉时期就有其先祖的记载。
契丹人统治东北时期,女真人深受契丹人的压迫,直到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完颜阿骨打。
收国元年(1115年),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并对契丹人展开反攻。“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果然,女真人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了大辽,又“顺手”灭了北宋。
两宋与金国人的恩怨大家同样耳熟能详。
南宋朝廷故技重施,他们联合新崛起的蒙古灭了大金。当然,蒙古人也如法炮制,顺手又灭了南宋。
金国虽然被灭了,但女真人还存在,他们一直蛰伏在元朝和明朝的统治之下。明朝中后期,女真人再次崛起,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
明朝为了方便统治,对女真人采取了羁縻政策,努尔哈赤父祖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强势崛起。
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建立后金政权,拉开了与大明对决的大幕。崇德元年,皇太极在沈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女真族改称“满族”。
06.鞑靼(蒙古别部)
鞑靼对应的中原王朝是明朝、后金,历史200多年。
鞑靼人只是蒙古的一个部落联盟的别称,它包括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阿速等部落,与蒙古“瓦剌部”对立,严格来讲它不应该算作独立的民族。
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逃回草原,并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其中瓦剌在西部,鞑靼在东部。
鞑靼部几经统一和分裂,最后一位大汗林丹即位后,雄心勃勃的他企图再度统一蒙古。可惜林丹汗的命不好,他遇上了后金的崛起。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连续打击下,鞑靼人接连败北,林丹汗在落魄中病逝,他的妻妾们被皇太极,以及爱新觉罗家族打包收拢。
清朝初年,爱新觉罗家族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常年联姻,就来自于此。靠女人搭桥,从此鞑靼部臣服于满清。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政权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息过,其背后的动因究竟是什么呢?
有两个不当的观点,一种人认为汉民族主动对外扩张所致,另一种人认为是游牧民族狼性不改所致。
首先,汉民族的农耕文明特性,和中国封闭式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我们不具备扩张和侵略的基因。
中原文明的扩张室以文化为先导的自然扩散,是文明的自然融合,是在被侵略状态下的文化反击,而不是主动侵略和扩张。
比如匈奴人占领的河西、西域,汉民族历经千年的防守、反击,以及为了长治久安的雷霆一击,在灭了入侵者的同时,也带来民族的大融合,这些地域也随着民族的融合并入了汉政权。
其次,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民族的入侵是生存环境的必然,不能以道德论之。
我们知道,渔猎文明、游牧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低级阶段,这种生产模式相当落后,不具备族群繁衍的独立支撑条件。
那怎么办?他们只能靠农耕文明的物质条件给他们输血。但农耕文明是自给自足的模式,对游牧文明没有需求,贸易没法进行,这就导致游牧文明“剃头挑子一头热”。
于是,为生存而战的游牧民族只好靠武力去掠夺农耕文明。
这就是草原少数民族数千年不断入侵汉地的原因,否则他们生存不下去。那么,草原民族就不能改变一下落后的文化模式吗?
当然能,比如鲜卑。可当他们转型为农耕文明后,神奇的一幕就发生了:他们这个民族就很快消失了,并入了汉民族的大熔炉里!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奇妙之处,伟大之处。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一,匈奴名字的来历
我们知道,古人是非常注重礼仪的,起名字也是很讲究的。但是,对于他们不太喜欢或认为不太讲究礼仪的民族来说,他们是很不齿的。为他们不喜欢的种族或民族起名字,也就不太讲究了,有时随意起个名字,有时故意用贬义的名字称呼他们。匈奴这个名字可能就是这样的。
匈,古代汉语里通“凶”,试想一下,中原北部这些游牧民族,他们骑着马,拿着箭,没有受过任何文明教化,当然让中原汉族人民害怕,觉得他们很凶恶。奴,在中原人民看来,这是奴隶的意思。匈奴两字合起来,就相当于“凶恶的奴隶”,或者是“凶恶的下等人”。
匈奴汗国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国土面积达到六百万平方千米,人口300多万。
匈奴在强盛的时候,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大月氏(月氏,音肉支,rou zhi)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给中原王朝造成很大困扰。
《史记》:“匈 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匈奴和许多少数民族同样,也属于华夏民族之后裔。
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洒泪告别演出。自此以后,匈奴这个民族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二,突厥名称的来历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的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关于突厥的来历和名称,来自《周书》。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所灭,当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小,没忍心杀他,便将他砍去双脚扔到荒野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长大以后与狼结合,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大,担心留下后患,便派人把他杀了,见他身旁有一条狼,也想一起杀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里。在那个山洞里,狼生下10个小男孩,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当地人称其为突厥,所以他们就以突厥为族号了。
三,契丹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
契丹同样也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东北地区,采取的是半农半牧的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朝初年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朝设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gu)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被回纥所统治。
唐朝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恢复国号辽。辽国自建立以后,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
四,柔然
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最高统治部落(可汗郁久闾氏本部)为鲜卑别部的一支。
北朝时称为蠕蠕(rú) , 南朝时称为芮芮(ruì) 。《隋书》称为茹茹 。本来是东胡族的一支。开始时属于拓拔部。 南北朝时开始强大起来,当时中原正经历东晋十六国后期、南北朝纷争对峙。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柔然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的并立。
柔然主要游牧范围大体为今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联邦贝加尔湖地区,西面可达阿尔泰山西麓,东面至额尔古纳河西岸地区,核心区在今蒙古国,有时汗国向西势力可达古代西域即今中亚和中国新疆,向南势力可达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一带。
鼎盛时期的公元449年,柔然汗国国土面积达到373万平方公里。后来在西魏废帝时被突厥所灭亡。
五,女真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居住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等地。 周朝时称肃慎氏 。 汉 、 三国 、 晋 时称挹娄 , 南北朝时称勿吉 , 隋唐时称黑水靺鞨(mò hé) , 五代时开始称女真 。后来属 辽 ,因避辽主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 。 宋朝时曾建立金国。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 后金 ”政权,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改“ 女真 ”为“ 满洲 ”。1644年入 关 ,不久统一全国,改国号为清。
六,鞑靼
鞑靼(dá dá)的称呼,最早出自宋朝,在早期历史中所指各有不同,至明代时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与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他们自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卫拉特人称其为达延。与欧洲人所称的“鞑靼”无关。
鞑靼是柔然可汗大檀的后代和部众的自称。中原人对游牧草原各部的统称。鞑靼还分为生鞑靼和熟鞑靼,生鞑靼是指被成吉思汗征服的漠北蒙古诸部,熟鞑靼是白鞑靼,也就是汪古部。
鞑靼部落建立起的游牧国家有蒙古、元朝、北元三个阶段,后来并入清朝,延续429年的蒙古帝国从此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代长城以内是农耕区,长城以外是游牧区,在游牧区先后产生了许多强大的部族或者国家。这些部族的名字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秦汉时是匈奴,南北朝时是柔然,唐朝时是突厥,北宋是契丹,南宋是女真,明朝时是鞑靼。游牧文明的特点就是迁来迁去,因此不同时期的部族主体民族不一样,但都有前期部族的血统,人种的融合与交流较多。
匈奴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只是称呼不一样,战国以前统称为北狄,战国时代称为匈奴。司马迁说匈奴是夏朝遗民,也是炎黄子孙,这为匈奴融入华夏创造了理论基础。赵武灵王时,赵国兵出云中,向匈奴夺地千里以上。秦始皇时期,蒙恬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抱怨,民不敢南下牧马。秦末战争至汉朝建立的六年时间里,匈奴完成了国家化建立,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汉朝经过两百多年的战争,最终使匈奴分化,南匈奴内附入汉,北匈奴远遁欧洲。匈奴人消退后,大草原上又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也就是鲜卑族,时间已经到五胡乱华时。鲜卑通过一系列战争,最终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鲜卑族内迁汉化后,大草原上再次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也就是柔然。说起来柔然本是鲜卑的一个附属部族,最终却发展成了鲜卑最大的敌人。花木兰替父从军,打的就是柔然。由于柔然无法跨过鲜卑的北魏,因此他无法对东晋实施骚扰,历史记得就不多。
鲜卑化的北魏后分裂成东西二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攻灭北齐,隋朝取代北周南下灭陈国,统一了中原。柔然汗国被新崛起的突厥取代,柔然人大部分融入突厥,少部分融入契丹。隋唐时北方的主要敌人是突厥,偶尔也与契丹交战,最终唐朝攻灭了突厥,突厥人大部分西迁中亚,少部分融入唐朝。突厥被灭后,契丹开始兴起,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契丹取得了燕云十六州。
北宋建立后,与契丹进行了25年的战争,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约为兄弟之国。东北的女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宋时受契丹压迫,最终起兵灭辽,灭北宋,建立了金国。辽国被灭后,契丹人大部分西迁,少部分融入金国或者南宋。金国入主北方后,大草原上最后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诞生,他就是蒙古。
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灭了金国,灭了南宋、西夏、大理等国,统一了华夏,入住中原建立了元朝。朱元璋在江南崛起,然后挥兵北伐,攻灭了元朝。蒙古退回草原后很快内部出现了分化,东部蒙古被称为鞑靼,西部蒙古被称为瓦剌,又回到之前的部族形式。瓦剌有四个大的部落:和硕特、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
ℙ✌古时候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鞑靼指的是什么意思?
如果按诞生的时间排列,柔然应该排在匈奴之后。
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鞑靼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他们的每一个名字如同汉民族的朝代名称及年号一样,都富有深刻的含义。从远古时代开始,林林总总的北方少数民族就与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如影随形,并不断的争斗、融合,最终经历数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成为了我们如今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上述几个少数民族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那么,匈奴、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鞑靼分别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匈奴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原民族习惯上把北方或西方少数民族统称为“胡人”,如果论资格,匈奴人可以算是草原第一胡了。“胡”是一个贬义词,体现了中原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复杂心理。
史学家把最早的匈奴人叫做“荤粥”,意指没有开化的糊涂虫。远古时期,荤粥人因到中原劫掠被黄帝驱逐到草原。商代时的匈奴人又被称为“鬼方”,西周称其为“猃狁”,东周宣王把猃狁、氐、羌等统称为“戎狄”,战国时期又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匈奴。匈奴是“恶犬”的意思,寓意凶猛,让人不寒而栗。
柔然
柔然是继匈奴、鲜卑之后崛起的第三草原帝国。柔然人的祖先已无法考证,总之为多个草原部落的混血。柔然的原名为蠕蠕、芮芮、茹茹、柔蠕,它的始祖木骨闾原为拓拔鲜卑部落的一名骑奴。3世纪末,木骨闾率100余众叛逃鲜卑,于阴山一带成立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直到木骨闾的儿子车鹿会成为部族首领的时候,才正式将自己的部落命名为“柔然”。柔然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它的原意为“天国”,充满理想、自由及无限的想像空间。
突厥
隋唐时期突厥人堪比秦汉时期的匈奴人,强大的突厥部队曾经将不可一世的隋炀帝围困于雁门关一月之久,恐惧、绝望的杨广终日以泪洗面,眼睛胖的如桃子一般。李渊起兵之初曾依附突厥人的势力。李世民继位不久,突厥人大举入侵唐朝,万不得已之下,李世民用了数以万计的金银珠宝才将这位“瘟神”暂时送回草原。
据推测,突厥起源于威海周边的塞人,公元4世纪左右被亚历山大东征军赶入漠北,在匈奴北部建立索国。索国在匈奴的打压之下几度沉浮,西晋时趋于瓦解,其中一部分演化为后来的突厥人。突厥最早的首领叫阿史那,后来整个氏族迁徙到平凉,所以又被称为平凉杂胡。
公元439年,平凉被北魏太武帝击败,阿史那氏随北凉沮渠氏进入今新疆的鄯善、高昌一带,并在高车国的侧卧之榻得到了喘息之功。
公元516年,柔然灭高车,阿氏那氏族又被赶往阿尔泰山南麓,成为专门为柔然打造武器的“锻奴”。后来,阿史那史以战盔的俗称“突厥”,将部族命名为“突厥人”。“突厥”在鞑靼语中是“勇敢”的意思,《突厥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最成熟的兴旺之时”,充满正能量,打足了鸡血。
契丹
契丹是鲜卑族的旁支,他们的祖先同是曾经与匈奴并存的东胡。关于契丹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英俊的少年骑着白马沿着土河行走,当走到潢河(西拉木伦河)与土河的交汇的木叶山,遇见了一位骑青牛的漂亮姑娘。两位情窦初开的少年一见钟情,青山绿水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他们在草长莺飞季节结为夫妻,尽情地播撒爱情的种子,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人。
唐朝时期,契丹人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首领窟哥被赐予李姓。后来,唐朝还将几位公主嫁往契丹,以巩固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面对突厥人的拉拢,契丹也不为所动,他们心里清楚,毕竟唐朝才算是真正的大树。玄宗皇帝的天宝四年(745年),安禄山故意挑拨争端,唐朝与契丹一度大打出手。毫无悬念,契丹人只有被削的命运,然后默默的承受。
唐朝末年,契丹诞生了一位英雄人物——耶律阿保机。公元916年,阿保机接受众臣承上的“大圣大明皇帝”新号,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契丹。契丹为镔铁的意思,向征着坚不可摧,因此契丹也把自己的国家称为“铁国”,把部落称为“铁族”,将部队称为“铁骑”。
女真
有一个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原始部落,名字叫作靺鞨,他就是女真人的祖先。在先秦时代,靺鞨被称为肃慎,汉及魏晋时期称其为“挹娄”(深山居住人),南北朝时刚自称“勿吉”。公元6世纪,勿吉已经发展成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大部落。隋朝时期,正式更名为”靺鞨”,并长期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玄宗时期,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派使节向唐朝称臣,玄宗皇帝册封大祚荣为渤海君王。此后,粟末部不断壮大,建立渤海国。约二百年后,渤海国被契丹攻灭。随着粟末靺鞨的衰落,黑水靺鞨又悄然崛起,同时把自己部落的名称改为“女真”,女真的汉语意思就是“东方之鹰”。
不过,鹰从破壳而出到翱翔天空要经历炼狱般的锤炼。正当女真人蠢蠢欲动的时候,辽国就将这股刚燃起的火苗扑灭。此后,女真人在辽国的压制下渡过了漫长的蛰伏期,直到十二世纪初一位叫做完颜阿骨打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才带领女真人真正的飞向长空。
鞑靼
鞑靼最初是突厥庇佑下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部落。当突厥趋于四分五裂的衰亡之际,鞑靼人选择依附于回鹘。回鹘被黠戛斯征服后,精灵的鞑靼人在原回鹘的地盘上发展壮大。鞑靼的意思就是地狱使者。
总结:由于地域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草原民族的生存状态远比中原民族要充满波折与坎坷,因此他们民族的名称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刚健之美。好比,同样是两个勇士,中原人含蓄、内敛,而游牧人张扬、不羁。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