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人口过亿的山东,其实有很多人祖上都来自四川,尤其是胶东半岛地区。
根据《莱州地名志》等记载,山东莱州1068个村中有751个四川移民村,招远市724个村中有33个四川移民村,昌邑县812个村子里,也有129个四川移民村。
胶东半岛的古莱州、登州之地,有很多的移民祖上都来自于四川之地,而这些移民,都是明朝初期由朝廷主持进行搬迁的。
明初山东人丁凋零,海防虚弱亟需充实
北宋时期的山东地区非常富有,然而在靖康之变后,山东落入金朝之手,从那时候开始,山东与当时北方大多数地区一样,开始急速衰落。
宋末与元朝时期,山东之地战乱频仍,田地荒芜,使得人口不断减少。
明朝建立之初,山东地区成为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块心病,当时大量被其击溃的敌人退守到山东沿海之地,与日本的倭寇串联,形成北方的倭患。
有了倭患自然需要进行防备铲除,但那时的山东人丁稀少,没有充足的兵源。
为了移民实边,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招募移民迁到山东沿海,但效果并不明显,远不如湖广填四川的规模,所以只能另想办法。
瓦解大夏旧部,迁移川地之民到山东
古代的“湖广填四川”是一场非常著名的移民运动,四川之所以需要“填”,就是因为元末明初的四川,因为战争出现了人口锐减,所以需要外来移民补充。
从这方面来看的话,四川本身也不是什么人口充裕的地方,那么明太祖为何还要从四川大量迁移居民到山东去呢?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迁走的四川居民并非寻常,而是大夏旧部。
所谓的“大夏”是元末众多起义军之一,大夏之主明玉珍在明朝建立后被流放高丽,但在大夏的主要活动地西南一带,仍旧大量旧部残留着。
大夏亡后,驻守成都的三万将士归顺明朝,这三万将士加上其背后的家眷亲族,规模庞大不可小觑,对于这样的心腹之患,朱元璋自然要妥善考虑。
元末时期割据西南的大夏,定都在如今的重庆,川渝之地易守难攻,而四川盆地之内沃野千里条件优越,很容易尾大不掉。
明朝灭掉大夏以后,将归顺的大夏明氏一族进行分散迁移,又在重庆等地设置诸多千户所对大夏的降兵进行管理,以镇守西南。
不过,朱元璋还是很不放心,尤其是在四川盆地之内,仍旧有众多的大夏旧部。
碰巧的是,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四川的生产经济,将江西与湖广之地众多富余的人丁迁移到了四川之地,这些自然是在壮大当地的实力。
对于朱元璋来说,四川之地的大夏旧部让他很不放心,刚好山东海防缺人,将大夏旧民迁移到山东,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可谓是一举两得。
移民源头多在成都,在山东多分布在胶东
按照统计,山东莱州的751个四川移民村之中,主要来自于成都的有88个,如果在加上成都下辖县区的话,那么就超过了六成。
山东地区的四川移民,其祖先绝大多数都来自成都平原地区。
在西南之地,成都平原是个非常优越的存在,这里地势平坦田地肥沃,各种物产都很丰富,从来都是四川盆地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的地方。
大夏时期,成都也是其非常重视的经营之地,为其提供着兵源与粮饷等。
历来四川之地人丁剧减,而最终剩下的人丁,往往也都还聚集在成都平原一带,大夏被明朝打没了之后,大夏旧部从重庆大量退到成都据守。
明朝初期,将大量四川移民迁到千里之外的山东地区,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充实海防,所以安置四川移民的重点,就放在了胶东半岛地区。
洪武五年,朱元璋在胶东半岛设立了守卫千户所,次年就任命了总兵打击倭寇,但受到了猛烈的报复,莱州登州等地受到侵袭的频率不断加深。
其实整个明朝时期,倭患始终都是个大问题,从明初一直持续到明朝要没。
明朝的倭患并非局限于东南沿海,在北方也有,尤其是山东沿海地区,朱元璋不断下令强化滨海州县与卫所的防卫,但效果一直都不太明显。
明朝沿袭元朝的军户制,大量川兵被安置在胶东沿海为兵,世袭且无法脱离,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胶东之地的川民后裔的数量已经相当惊人。
山东的川人后裔,关于铁碓臼的记忆
在如今山东很多地方的四川移民后代的家谱中,就记载着这么个词,叫做“铁碓臼”,比如成都铁碓臼、丰都铁碓臼、南溪铁碓臼、绵竹铁碓臼等等。
这里的铁碓臼,其实说的是明初时期的一种军中的旌旗。
当时的旌旗旗杆在低端有个铁制的枪头,这个枪头呈圆锥体状,而这个形状很像旧时民间用来舂米的碓臼,因此就将其称作“铁碓臼”。
元末明初之时,人们习惯以“某某铁碓臼”来代指卫所的所在,这就是个通俗的说法,在现实之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地名。
山东的川籍移民后裔所说的“某某铁碓臼”,实际上说的就是他们的先民到底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军户卫所,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
其实山东的川籍移民,也有不少云南人
大夏时期,曾经向云南发动过征伐,明玉珍称帝的第二年,就对云南出兵开疆拓土,而大夏军势如破竹,很快就直逼大理。
不过那时候的云南,除了诸多土司,还有元朝的残余力量存在着。
受到猛烈抵抗之后,大夏从云南撤回,但收获却是满满的,除了大量的奇珍异宝之外,还有就是规模不小的云南人口,有的是作为战俘,有的是作为归降兵卒。
大夏将这些云南的人大多都安置在了成都府一带,而在大夏被明所灭以后,这些云南来的士兵与民众,也被明朝一起进行了安置。
四川之地被迁移到山东的大夏旧部,几乎都是从成都出发的,而成都也成为了一个中转站,类似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在山东很多所谓川籍移民里,的确有不少云南后裔。
✮┠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四川人去山东,当然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强迫的,为啥呢?这就得从元末的“明教大暴乱”说起。
当然,“明教大暴乱”是武侠小说的说法,大家不必当真。教科书上管这个叫红巾军起义,但红巾军所推立的皇帝叫小明王,这是真的。后来江南这一路的朱元璋,派人将小明王淹死在长江里,这也是真的。
西边,就是两湖这一带,领头人叫徐寿辉。此人乘势而起,而驭下能力不足,手下三员大将,倪文俊、陈友谅、明玉珍。倪文俊夺权,被杀;陈友谅夺权,则是徐寿辉被杀。
这个时候,明玉珍已经向西挺进,夺取了四川(可以想象,如果徐寿辉手下不作乱,他们的实力是超过朱元璋的),一听到徐寿辉遇害的消息,他便在重庆称王,拒绝与陈友谅往来。到1362年,他再进一步,做了皇帝,国号是夏。
此时的朱元璋,其实啥也不是。又过了两年,才自称吴王。到1368年,正式称帝并定国号为大明。而明玉珍,在朱元璋做吴王那一年便已去世,接班人此时只有十岁。
当然,大夏与大明,一开始关系还很不错。1369年大夏曾给大明送过巴蜀特产。但随后就不对了,朱元璋问大夏借路去打云南,学历史的都知道,这不就是成语故事假虞灭虢么?所以大夏一口拒绝。于是1371年,大明便撕破脸皮,一路从湖北,一路从陕西,分兵两路攻打。
这一打便明白了,乱世讲道理有啥用啊,人凭的就是实力。明玉珍的儿子只能投降,大夏就此灭亡。
但仗打完之后,朱元璋却发愁了,大夏此时约有大军二十万,你拿那么多降兵降将咋整?当年白起杀了四十万赵兵,留下千古骂名,朱元璋可不想这样。
要说老朱还是有一套的,譬如说打败陈友谅之后,他的六十万雄师咋整?两个办法,一个是选其强干,编入明军;而剩下的老弱,则放回老家种田。打败张士诚、方国珍后,也是这样。当然江浙一带有钱人多,老朱就把这些富豪都聚到自己老家凤阳,据说没多久凤阳就热闹起来,俨然繁华都市。
那么大夏的二十万大军咋整?
还是要让他们当兵。朱元璋在四川建立了一个卫所叫成都前卫,挑选大夏的溃兵去这个卫所当兵。这里有具体数字,说洪武五年收了2660人,六年收了4756人,十一年那次最多,收了6500人。
而这些卫所驻军,根据规矩又要迁徙,即定期改变驻防地点。譬如洪武六年的那4756个川兵,后来就转移到了南京驻扎。其他几路,则有分拨去陕西、山西和甘肃的——至于明玉珍的后代,据说最后出现在韩国——也是朱元璋打发过去的。
军队和老大都打发了,按理说普通四川人、重庆人该安居乐业了,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接下来明教(白莲教)就在四川闹事了。洪武十二年,打着弥勒佛的旗号,四川人民闹腾起来,杀了一个知县,打退一个都指挥,最后派来一个御史大夫,才终于把这场“弥勒佛运动”给平息下去。
这样一来,疑心本来就重的朱元璋,更是睡不着了,老觉得四川人和重庆人要造反。
咋办呢?最后他便下了决心,要让四川人和重庆人挪挪窝,分散去一些他们比较陌生的地方,这样一来,人生地不熟的处境之下,再想造反就难了。
那么去哪里呢?甘肃、陕西、山西、南京都有一些,但最多的,是去了山东。
正因这个缘故,当下的山东人,其实颇有一批是当年打四川和重庆来的——那么,他们是否特别擅长吃辣,与周遭其他人不同呢?事实上他们一点也不嗜辣,因为辣椒传入中国是在明末以后,抵达重庆估计最早不会早于乾隆、嘉庆,所以这些川娃子,很快就和当地的山东人打成了一片。如今已经完全无法分别,这个山东人的祖上,到底是不是当年从大西南来的?除非家谱保留完好。
☈▒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山东原著民是东夷人,就像我母系千年居住在山东,家族个头高大…
而山东的方言夜来后晌(意思昨天晚上)就是宋朝语言,土著方言(潮鲅)是骂人傻的意思…
说“香菜”为“芫荽”(yán sui),这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香菜时的叫法;
说“院子”为“天井”,《水浒传》第一○一回:“一日在家闲坐,此时已是五月下旬,天气炎热,王庆掇条板凳,放在天井中乘凉”,可见古人也称“院子”为“天井”。
真正的东夷土著只有山东丘陵中部腹地群山环绕的封闭村落才会有,因为古代都是土路,山里是躲避战乱的去处…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者,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讲:东海上,乃“东夷之土”。《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姜子牙出生在东海之滨,姓姜,名尚,字牙。)
(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出生于舜王街道诸冯村的虞舜,即由东夷人部落首领,被尧帝禅让为帝。境内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3处,龙山文化遗址7处,其中前寨文化遗址,即为一处部落文化中心。)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金人南下,战乱导致处于山东西部华北平原的老山东人南迁…比如辛弃疾,李清照等…
明朝人口大迁徙有从山西,四川和云南迁移来的,这叫外来移民…
可以肯定的是外来各省移民占比很大,而山东土著占比很小…
比如我的父系是明朝迁移过来的,家族个头比较矮小…
≔☆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大批四川人迁至山东是明朝前期的历史事件,移民目的地主要是胶东半岛(今莱州市是核心地区),移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四川,也有少量云南人。具体情况如下:
一、移民原因
1、战乱不止
宋末以后,胶东半岛战乱多发,农民起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人烟稀少的局面。主要战乱有金代杨安儿“红祆军”之乱、蒙金对峙战争、“红祆军”首领李全之子李璮反叛蒙古军、元末红巾军之乱等等。
一百多年的战乱动荡,使得百姓不堪疾苦,纷纷外逃,土著“十不存一”,人口损失惨重。
2、自然灾害
《元史》中有记载的元末山东大规模水旱灾害达19次之多,而且瘟疫蝗灾在山东、河南地区频发不止。莱州地区金、元至明初,各种灾害都没躲过,灾情十分严重,由此造成土地抛荒,百姓饥亡、流徙不止。这些,都是明初移民胶东的主要原因。
二、移民始末
1、移民方式
明初,为巩固边防、安定社会,朱元璋设立了卫所制度。这是一种军屯制度,军队战时开赴战场,无战则从事生产,以屯养兵。
胶州半岛当时设立了莱州卫、威海卫、宁海卫、靖海卫等卫所,莱州卫的驻地就在当时的莱州府城——掖县(即今莱州市)。
政府为充实这些沿海卫所,迁来大批军户实行军屯。所有军户都分拨田地,发给耕牛、农具,并可带家属住进卫所,他们逐渐就成了当地的常住居民。
2、移民来源
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平定西南之后,从四川、云南向胶东地区新设的卫所迁移了大批军户,这次移民一直持续至明朝中后期,尤以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时期最多。移民来源主要是四川成都府,也有部分来自川西、川北、川南,以及云南。
题图“洪武二年”为误写,应当是“明初”的代名词。
元末以来连年战乱,蜀中人口也锐减,为此明朝政府还组织湖广移民填四川,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有富余人口迁徙至山东呢。
答案是这些军户大多是明玉珍大夏政权的降卒。
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率两路大军攻蜀,夏后主明升不敌,率众投降。朱元璋担心“伪夏”残余势力叛乱,所以把降卒编入在四川设立的首个卫所——成都前卫,然后以政治性移民的方式,迁到山东、北京等地,胶东半岛之所以是主要目的地之一,也有防御倭寇侵扰之意。
顺便说一句,当时陈友谅之子陈理,以及明升被远迁至蜀国朝鲜,也是这个目的。
明初从川滇迁至山东的移民当有几十万人,其中仅莱州府南部的即墨县(今青岛即墨区),就迁入了7万多人。
今莱州市有资料可考的1052个村庄中,明代之前建立的只有64个,其余都是四川移民及其后裔所建的,这些四川移民姓氏包括赵、崔、宋、杜、程、林、宿等,只有于、吕等少数姓氏是元之前的土著。
3、相关传说
现今胶东四川移民后裔口口相传的“迁自成都府铁碓臼”,查遍史料,找不到成都曾有这么个地方。“碓臼”本是西南地区舂米的碓窝,倒是和明军插旗的圆锥形底座长得相似。
估计是当初大夏的将士们对明军旗帜心有余悸,对插旗的这个“铁碓臼”也记忆深刻,迁到外地后,不便说起前朝旧事,就用“铁碓臼”来指代迁出地了。
移民中的云南人,一部分是大夏败亡前征讨云南时收编的士卒,再就是明朝平定云南后,从乌撒卫(今云南昭通)迁出的军户,因为这些军户往北走要经过云南县(今大理州祥云县),故口口相传来自“小云南”,与明初山西移民经过洪洞县而都称来自“洪洞大槐树”如出一辙。
三、移民影响
来自四川、云南的军户移民很快融入当地,防御倭患、从事屯种生产,渐与胶东土著通婚往来,融为一体。于是乎,当地生产很快恢复,莱州的经济社会面貌得到改善。
约30年后的洪武末期,莱州府的人口与山东西部地区相比已是“地狭人众”,当地政府还组织从莱州、登州等地移民至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开荒生产。
明中期以后,由于灾荒、倭患等原因,莱州土著大量逃荒到东北,而朝廷制度军户不能外迁,造成土著人口大幅下降,外来军户人口比例上升。而剩下不多的土著姓氏为寻求庇护,大都通过联宗修谱的方式融入外来军户当中,造成了军户移民后裔反客为主的现象。
≙ℋ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题主所说的迁移,应该是明代初期数万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事情。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呢?
此事源于元末,当时红巾军起义,朱元璋作为其中一支起义军的一名将领,因其领导有方,队伍实力逐渐强大,最终逐渐将大夏军打败,并攻取了四川。
但据守四川难题有二。其一为大夏军被收编至明军,对于归降的大夏军,朱元璋在廖永忠的“帮助下”稳定了军心,基本算是解决了;其二为白莲教明反,因白莲教在四川当地百姓中颇具信任,又联合蠢蠢欲动的大夏旧部伺机起义,两只队伍均在民间有较强的影响力。
而在此时,朱元璋为统一天下必须进行北征,如若将大夏旧部等人留在四川,一旦造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朱元璋为保政权,痛下决定,将几万人迁离四川。山东变成为了大夏的落脚之处。
如有不对,请批评指正,欢迎大家一同讨论。
------------------
推荐阅读:
如果承包一座山全养猫,弄成旅游景区,会有人观览吗?有前途吗?
上一篇:你看透了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