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横扫蒙古进攻北京,准噶尔兵力强大,为何在康熙面前会一败涂地?
▃♞几乎横扫蒙古进攻北京,准噶尔兵力强大,为何在康熙面前会一败涂地?
其实,噶尔丹所领导的蒙古准噶尔部能够迅速的崛起与发展壮大,并且成为大清王朝的心腹大患,是有着非常大的偶然性因素的。
康熙九年(1670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也就是噶尔丹的哥哥僧格被人暗杀,准噶尔部迅速陷入分裂之中。就在准噶尔部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噶尔丹站了出来迅速重新统一了准噶尔部,并掌握了统治权。此时的康熙在前一年,也就是康熙八年(1669年)刚刚智擒鳌拜,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康熙皇帝举全国之力进行了平叛,最终经过八年的努力,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彻底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康熙在平定完“三藩之乱”后,决定着手解决台湾问题,经过两年的反复谈谈打打,最终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军攻占台湾,迫使盘踞在台湾多年的郑氏集团投降。而在康熙与吴三贵、台湾郑氏集团等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噶尔丹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打败了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确立了准噶尔在漠西蒙古四部的领导地位,就此建立准噶尔汗国。之后,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挥师南疆,横扫由维吾尔人建立的叶尔羌汗国,至此,噶尔丹统一了整个新疆地区。
解决了南方的问题之后,康熙又开始着手解决东北的问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成功打退了俄国侵略者,并且经过漫长的谈判,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式与沙皇俄国签署了《尼布楚条约》。然而此时的噶尔丹已经吞并这整个漠北蒙古,势力发展到了顶峰,并且打到了康熙皇帝的家门口来了;而在中国东北失败的俄国人,也将噶尔丹作为了其利益的代言人加以扶持。
就是趁着康熙皇帝和整个大清王朝无暇顾及的时候,噶尔丹和他的准噶尔汗国已经从偏安一隅的蒙古部落,发展成为了一个坐拥半个中国领土的庞然大物,并且直接威胁到了整个大清王朝,这样的结果是康熙所没有想到的,也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的。
在与康熙的决战前,准噶尔内部分裂,噶尔丹后院起火,极大的削弱了噶尔丹的实力。
就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征服了漠北蒙古的时候,噶尔丹军中谣言四起,都说他的侄子们,也就是噶尔丹的哥哥、前任准噶尔大汗僧格的儿子策妄阿拉布坦等人,企图分裂准噶尔部以谋求自立。
听闻这一消息的噶尔丹,马上率领两千兵马,疾驰回了准噶尔部,杀掉了索诺木阿拉布坦,并且对策妄阿拉布坦进行了严酷的迫害,更是迫使策妄阿拉布坦的妻子改嫁自己。
这一举动彻底逼反了策妄阿拉布坦,同时也招致了众多僧格旧部的极大不满,于是策妄阿拉布坦短时间迅速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一举打败了噶尔丹所率领的两千人的部队,就此与噶尔丹分庭抗争。
不仅如此,策妄阿拉布坦还趁机主动联络大清王朝,成为噶尔丹背后的掣肘,不断进攻骚扰着噶尔丹的后方。而就在噶尔丹重新回到漠北蒙古同康熙进行决战的时候,策妄阿拉布坦率兵一举横扫噶尔丹的后院老巢, “尽收噶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
策妄阿拉布坦背叛了噶尔丹并且分裂了准噶尔,也使得噶尔丹被困死在了漠北蒙古,与康熙的决战也就变为了背水一战,同时极大的削弱和牵制了噶尔丹的势力。
康熙历经三次御驾亲征,最终战胜了噶尔丹。
在与准噶尔的决战中,康熙的御驾亲征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因为噶尔丹的特殊身份使得康熙不得不每次征讨噶尔丹都要御驾亲征。
噶尔丹不仅仅是准噶尔蒙古的首领,更是一位藏传佛教的活佛,即四世温萨活佛,在接任部落首领前,噶尔丹曾在西藏跟随四世班禅额尔德尼和五世达赖喇嘛学习佛法,在藏传佛教徒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这也成为了噶尔丹能够迅速发展扩张,并且建立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清朝是以藏传佛教为国教的,面对这由活佛噶尔丹率领的军队,如果康熙不亲自带兵出征,用“天子”的身份来对抗噶尔丹的“活佛”身份,清军全然没有胜算。
也正是因为此,康熙皇帝一连三次御驾亲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战败,就此北遁不敢南下对抗大清;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昭莫多大战,噶尔丹再次惨败,仅率数十人逃走,至此再也无法东山再起;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得再一次带兵亲征,渡过黄河,直扑噶尔丹而来。这个时候的噶尔丹已经是众叛亲离,在绝望中,噶尔丹服毒自尽,噶尔丹的叛乱就此平定。
噶尔丹死后,准噶尔部在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带领下重新臣服于大清王朝,之后大清王朝与准噶尔蒙古之间也爆发了多次战争,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趁着准噶尔的内乱,最终派兵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彻底征服了准噶尔蒙古。。
☸┷几乎横扫蒙古进攻北京,准噶尔兵力强大,为何在康熙面前会一败涂地?
康熙击败的是噶尔丹带领的一只脱离准噶尔汗国的孤军,不是准噶尔汗国。相反准噶尔汗国是康熙与噶尔丹对抗时的坚定盟友。噶尔丹这只孤军实力非常有限,只有两三万人,还同时有满清、准噶尔汗国、喀尔喀蒙古几大敌人,最终失败不可避免。
另外实际作战中,噶尔丹带领的这只部队表现算得上挺不错了。
很多人印象中会觉得,准噶尔是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康熙击败噶尔丹是击败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这是一个非常大误解。噶尔丹与清朝发生冲突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准噶尔汗国。
噶尔丹生于1644年,是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的一位王子,少年时代在西藏做喇嘛。噶尔丹26岁的时候(1670年),看到了夺权的机会还俗回归准噶尔部,成为准噶尔部新的首领。噶尔丹带领准噶尔部不断扩张,到1688年左右,噶尔丹带领准噶尔部建立了雄踞西域的准噶尔汗国,统治了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地区很大部分区域,成为一个新的游牧帝国。
1688年,噶尔丹率军三万远征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大致包含今天的蒙古国)。噶尔丹的远征取得巨大成功,但后方起火,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乘机篡夺了噶尔丹的汗位,封闭了噶尔丹的归路。噶尔丹回军西域没有成功,稳定占据的只有蒙古高原西部科布多地区这一小块地盘,成为一只流浪的孤军。
准噶尔汗国新首领策妄阿拉布坦派人与满清联系,共同对付噶尔丹。准噶尔汗国其实是康熙与噶尔丹作战时的坚定盟友。
1689年,成为孤军的噶尔丹率领两万军队再次远征喀尔喀蒙古。噶尔丹的兵力虽然不多,但战斗力较强,一路横扫喀尔喀蒙古。1690年6月,噶尔丹追击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深入到漠南蒙古地区,与清军发生冲突,在乌尔会河之战中大败2万多清军,乘胜抵达距离北京只有700里的乌兰布通。
(噶尔丹)
1690年7月,清军十余万大军前往抵御噶尔丹,康熙皇帝玄烨本人也御驾亲征(但康熙皇帝患病留在后方没有最终参加乌兰布通之战)。清军与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大战,清军参战约六七万人,噶尔丹2万人。双方激战一天,未能彻底分出胜负。噶尔丹军战斗力更强,在与有极大兵力优势的清军作战中占据优势,噶尔丹军的火枪兵取得了击毙康熙舅舅佟国纲的重大战果。战场上清军遭遇了更大的损失,但也没有被击溃,清军的援兵还在不断赶来。兵力有极大劣势的噶尔丹无力彻底击败清军,只能选择退军。
噶尔丹军在乌兰布通之战中没有多大损失,甚至战术上小胜。但噶尔丹退回漠北途中,遭遇了严重的瘟疫,损失惨重,2万人只剩数千人。噶尔丹本来就很小的本钱损失过半。
1696年,康熙皇帝率领11万多大军分三路远征噶尔丹,康熙本人亲自在兵力3.7万人的中路军中。中路军捕捉噶尔丹军主力的行动没有成功,幸运的是,兵力3.5万人的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捕捉到噶尔丹军主力(兵力五千余人),双方进行了一场大战,兵力优势极大的清军毫无悬念的击败了噶尔丹军,清军斩首两千,俘获数百,噶尔丹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1697年,康熙再次率领大军远征噶尔丹,噶尔丹本人在康熙远征途中病死,残余势力降于清朝。
在噶尔丹被彻底消灭后,满清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几乎横扫蒙古进攻北京,准噶尔兵力强大,为何在康熙面前会一败涂地?
噶尔丹以为自己哥哥僧格报仇为名,极力扩张兼并,背后是不加节制的扩张野心,且没有一个稳定的统治模式,全靠武力打下的江山注定是一盘散沙。一切具备偶然性的历史事件,都必然有合乎逻辑的说辞。
噶尔丹所在的准噶尔部,是我国西北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厄鲁特蒙古在明代就是瓦剌部。明末清初,瓦剌分成了四个大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以及土尔扈特部。准噶尔部主要活动地在哪呢,就是我们现在的新疆伊犁地区。
这几个部落虽然是“分牧久居”,互不统属,但是也形成了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以伊犁作为会宗地,设立了一个盟主。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担任盟主的是和硕特部的首领。这个盟主没啥实际权力,主要就是调节调节日常内部矛盾,可以看出,在大的战争纷争上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并且游牧经济的主要生活资料和财富就是牲畜,饲养牛羊马群就得有牧场,有草地,换句话说就是靠天吃法,对自然灾害的抗打击能力非常弱,部落之间争抢资源,发生点摩擦是很频繁的。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准噶尔的强大来自地理位置的优越,所游牧的伊犁地区,河湖交错、水草丰美、气候宜人。
噶尔丹起家史,历史因素决定。
噶尔丹(1644-1697),是历史上重要且有争议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噶尔丹和俄国之间关系暧昧,一度和其密谋攻打大清,国内学术界对他的评价一向是毁誉参半。一方面认为他勾结沙俄,是叛乱清朝的头目。另一方面又被蒙古人称为英雄。
噶尔丹的崛起与元亡以来的局势有一定关系。明朝建立后,大将军蓝玉多次对北元军用兵,数次远征蒙古后,把蒙古大汗的实力给削弱了,却助长了一些没有参与战争的封建主的势力,他们开始坐大坐强。其中蒙古本部的大封建主阿鲁台和瓦剌部开始闹的不愉快,瓦剌部就是在土木堡擒获了坑爹的明英宗的那个部落。
明朝一直采取“以夷制夷”策略,啥意思呢?就是阿鲁台强了就搞阿鲁台,扶植瓦剌,反之亦然。目的是不让两个同时坐大,你们自己窝里斗去吧。一个好的领导者对一个国家、民族太重要了,之后明朝对阿鲁台集中用兵,使瓦剌的领导人脱欢乘机兼并了蒙古本部,人家不仅是这一代繁盛,到了他的儿子继续扩大征服领地,兵力直达东海,甚至向西打到了中亚。
也是命中注定,元朝一直没有被重建,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部的常态就是四分五裂。时间证明子子孙孙太多了也不好,1543年达延汗汉死后,他的后代割据了蒙古全境,出现了40多个独立领地。各种政权林立,领地被瓜分得碎成了渣渣,这就是不好好学中原行政统治模式的弊端。
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人,统一蒙古是每个封建主的夙愿。
这种混乱、破碎的政权格局,各封建主之间相互攻伐了快三百年,让人心累啊。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噶尔丹继承了他爹的位置,进一步统一了卫特拉蒙古部,不久又摧毁了天山以南的回部地区,占据了青藏高原,和达赖喇嘛也有勾结,完成西北地区的统一后,一年内就扫平了喀尔喀蒙古。
蒙古各部的统一,确实对结束混乱局面,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让人民安心生产有很大贡献。但是千不该万不该,噶尔丹人心不足蛇吞象,想独立于大清国之外,吞并大清国领土,这就是给繁荣安定搞破坏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初登西藏佛殿,勾结沙俄,兼并北部的战争。
噶尔丹的一生,从他初登西藏佛殿起,就确立了政治路线,在侵入喀尔喀后,便与大清国展开了割据与统一的战争。
噶尔丹起兵叛乱与西藏教唆有一定关系,此时西藏掌权的主要统治者是达赖和第巴。达赖如同一个宗教王,是法王兼藏王,宗教方面的事都是达赖管。还有很多世俗事情怎么处理呢?这些世俗之事就由达赖委任的第巴管理。随着历史发展,很难说谁更有实际统治权,慢慢的第巴和达赖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
(五世达赖)
第五任第巴叫桑结加措,不是个什么好东西,有地方分裂主义思想,想专制西藏和扩张教权。看到准噶尔部实力雄厚,就开始撺掇准部从新疆起兵,侵入到青海地区,抄袭达赖汗的大后方,以削弱达赖的势力。后来又指使噶尔丹向南疆扩张,得到南疆后,两次出兵青海,称雄西北。
除了与西藏统治者相互利用,割据北方以外,噶尔丹还和沙俄勾结在一起,从1671到1696年经历了妥协、勾结、结盟、被欺骗历程,但噶尔丹都被玩得死死的。
噶尔丹叛乱与中央王朝实力碾压。
从1688到1697年,是噶尔丹统治的准噶尔部与清政府发生军事冲突的主要时期。1672年正月噶尔丹继任僧格成为准部的首领时,还向清政府上疏,请求得到承认,之后几乎每年都遣使上贡。
然而噶尔丹的目的是统一蒙古,建立一个不依附清王朝的大蒙古帝国,从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首次进兵蒙古喀尔喀部,开始率兵进入漠南和清军发生冲突。
在长达八年征战中,在康熙底多次规劝噶尔丹没啥卵用的情况下,打到他服为止,成为唯一可以选择的方式,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已在所难免。最终康熙帝将噶尔丹打得走投无路,噶尔丹多次诈降无果,最终病死(又说自杀,关于噶尔丹之死有多种说法)。
总结噶尔丹从一个雄心满怀的部落首领到最终落败惨淡收场,其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准噶尔内部发生严重的分裂,噶尔丹虽然继承了哥哥僧格的汗位,但是随着僧格儿子策妄阿拉布坦逐渐成年,噶尔丹开始视他们是潜在的争夺者,试图谋杀他们,却被策妄阿拉布坦削弱了部分实力。
二是,噶尔丹在后援断绝、兵力锐减情况下,居然还敢孤军深入,与康熙对决,简直是没脑子的亡命之徒,犯了兵家大忌。
三是,噶尔丹的对手很强,此时康熙帝具有雄才伟略,大清朝也国势兴旺。和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后,俄国人也不是傻子,为了一个弹丸之地的准噶尔而与整个大清国为敌是得不偿失的,于是俄国开始敷衍噶尔丹。
四是,康熙亲征大大提升了军队士气,并且严密部署,绝不给噶尔丹任何逃生机会。昭莫多之战后,噶尔丹处境十分款男,困穷之极,无力与清兵正面交锋。
五是,噶尔丹连年征战,已四处树敌,唯一能够让他退守的地方,就是投靠西藏僧俗上层,但此时西藏局势也发生了变化,第巴为了专权将达赖秘不发丧的事情传到康熙耳朵里,开始对第巴进行制裁。
六是,康熙一直坚持对噶尔丹分而化之的方式,对其亲信进行劝降瓦解,对其敌人进行拉拢,政策手段非常明确。
(昭莫多之战)
惨淡收场,悲剧英雄?
1697年,康熙对噶尔丹准备第三次亲征,分两路西进,计划军事围剿。三月十三日,得知噶尔丹“早辰得病,日晚即死,不知何病。”
并且当天就“夜焚其尸”,也就是当晚就把噶尔丹尸体焚化了,噶尔丹给自己的政治生命画下最后一个句号。
当然,关于噶尔丹怎么死的有多种版本,山主比较支持被迫自杀一说。
观察噶尔丹一生,蒙人称之为悲剧英雄,但是打着统一名义劳民伤财、逆历史潮流而行,最终众叛亲离的行为,就见仁见智吧。
(乌兰布统之战是转折点)
♪↘几乎横扫蒙古进攻北京,准噶尔兵力强大,为何在康熙面前会一败涂地?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要说准噶尔兵力强大,那是在胡扯,一个人口只有75万人的国家,对抗一个人口达一亿多(1690年人口数)的清朝,兵力根本就不强大,实际上准噶尔丹手上的兵力最多的时候也就3万多人,对战康熙率领的十多万清军主力部队,兵力上是从来都不占优的。
准噶尔的强大缘于康熙前期需要应付众多问题。
说起准噶尔,或许你会想起准噶尔盆地,实际上准噶尔盆地的名称正是来自于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丹是在康熙九年,也就是公元1670年,在他哥哥僧格被人暗杀的情况下,迅速站出来重新统一了准噶尔部落,成为了准噶尔部的首领,而在此之前一年,康熙刚刚平定了鳌拜之乱。
刚刚统一准噶尔部落的准噶尔丹实力还并不强,当时康熙最大的敌人还不是准噶尔,而是“三藩”。“三藩”的战争从公元1673年开始一直到1681年结束,历时八年。之后又是台湾问题,和台湾的郑氏家族打打停停了两年多,最终在1683年平定了台湾。从1685年开始,康熙组织对抗从东北入侵的沙俄,并多次组织了对沙俄的反击,在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稳定了东北的局势。
准噶尔的壮大
而这段时间里,准噶尔丹也没闲着,在1676年击败了硕特部落,确立了准噶尔在漠西的霸主地位,由此建立了准噶尔汗国。随后在1678年,准噶尔丹进攻南疆,击败了叶儿羌汗国,由此噶尔丹统一了整个新疆。
1684年漠北蒙古的喀尔喀蒙古发生了内乱,两大部族相互大打出手,这就给噶尔丹提供了大好的机会,噶尔丹在1688年出兵3万多人进攻漠北蒙古,先后击败了前来迎击的喀尔喀三部军马,占领了喀尔喀绝大多数的地盘。战败的喀尔喀十多万军民往东逃到了内蒙古,被清廷接纳。噶尔丹要求清廷交出喀尔喀部众,被康熙拒绝,当年九月喀尔喀三部首领归附清朝,自此外蒙古在名义上属于清朝的版图,而准噶尔汗国的领土则达到了顶峰。
准噶尔内乱
就在噶尔丹在外蒙古闹的欢腾的时候,没想到后院起火,1689年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在准噶尔的老巢发动了兵变,占领了准噶尔本土。闻讯的噶尔丹忙带兵回来平叛,却被高山阻拦,没能平叛成功。如此,噶尔丹成为了草原上的一支孤军,不得不继续经营草原,想在外蒙古地区建立自己的地盘再作打算。
康熙激战噶尔丹
1690年,噶尔丹继续扫荡蒙古地区的喀尔喀部落,一直打到了克什克腾旗(现内蒙古赤峰市)。
从地图上来看,赤峰到北京只有630公里,这就触及了康熙的底线,你怎么能威胁到我的首都呢?
当年七月,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激战,大败噶尔丹。
五年后,1695年五月,噶尔丹带兵三万出兵漠北,而在次年三月,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双方于五月在昭莫多(今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交战,噶尔丹大败,仅以数骑逃走。
1697年三月,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金兵狼居胥山,擒获了噶尔丹的儿子,经过这次打击,噶尔丹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不久之后自杀身亡。
就兵力来说,噶尔丹带领的部队始终没有超过3万多人,而康熙每次亲征军队都在10万人以上,所以兵力的悬殊再加上康熙所带的基本都是精锐,战力都较强,所以能够三次击败噶尔丹。尤其是第三次,实际上噶尔丹手上也就只有数千人马,根本无力对抗康熙。所以噶尔丹兵力并不强大,康熙在有绝对优势情况下对战噶尔丹,能够获胜也并不奇怪了。
◌➬几乎横扫蒙古进攻北京,准噶尔兵力强大,为何在康熙面前会一败涂地?
康熙虽击败噶尔丹,但准噶尔汗国与清朝抗衡80年!
1644年,清朝为巩固中原统治,抽调漠南蒙古助战,对漠西(卫拉特)蒙古约束降低,准噶尔部成为漠西蒙古领袖,准噶尔部在抵御俄罗斯过程中引进火器,与俄罗斯和解并缔结战略同盟,准噶尔汗国征服哈萨克汗国、吞并西藏、驱逐喀尔喀蒙古诸部、威胁漠南蒙古,兵锋直指清朝都城北京,在此期间清朝曾派出援军却被击溃,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实属无奈。
清朝耗时8年艰难平定“三藩之乱”,战后清朝需驻扎精锐震慑反叛并防御台湾郑氏集团,以至于俄罗斯进犯黑龙江地区时,“雅克萨之战”清朝只能出动数千兵力,避免伤亡更是围而不攻,最终1689年以《尼布楚条约》用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换取俄罗斯退出争夺东北亚地区霸权,清朝要求俄罗斯停止对准噶尔汗国军事和物资援助,俄罗斯执行《尼布楚条约》起噶尔丹走向衰亡。
1688年冬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夺取准噶尔汗位,噶尔丹虽掌控半个喀尔喀蒙古却难以转为战力,麾下仅有约5万兵力疲弊且缺少补给,面对喀尔喀蒙古诸部与清朝的围攻,噶尔丹处于绝对的劣势却并未一败涂地,康熙帝第一次亲征被噶尔丹“驼城”所阻险些溃败,设计谋以漠南蒙古诸王诱歼才奠定胜局,康熙帝第二次亲征“昭莫多之战”清军火器发挥绝对优势,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已是强弩之末,清朝占据优势取得胜利。
噶尔丹东侵为准噶尔汗国崛起争取到时间,策妄阿拉布坦消除漠西(卫拉特)蒙古残余影响力,建立稳固且相对集权的政治架构,与俄罗斯和中亚贸易获利颇丰,促进准噶尔汗国军事装备提升,与清朝长期争夺西藏至青海的控制权,而战争结果是清朝败多胜少,尤其是雍正年间“和通泊之战”,清军战损3.8万准噶尔汗国兵临陕西,清朝被迫与准噶尔汗国议和,所谓通商与“岁币”无异,使乾隆帝对待准噶尔问题异常谨慎。
1755年准噶尔汗国内乱贵族阿睦尔撒纳愿为先锋,乾隆帝素有收复新疆之志力排众议“谕两路进兵取伊犁”,准噶尔汗国在阿睦尔撒纳、喀尔喀蒙古与清朝三股势力夹击下灭亡,新疆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时隔553年重归王治(1222年察合台汗国统领吐鲁番以西),也使清朝疆域达到鼎盛威震中亚,但旋即阿睦尔撒纳反叛重创清军,继而大小和卓令清朝遭受重创,清朝迁内地民众戍边至乾隆后期才趋于稳定。
综述:清朝历三代八十年才艰难灭掉准噶尔汗国!
清朝历经三代能灭掉准噶尔汗国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若非准噶尔汗国内乱及阿睦尔撒纳引导,准噶尔汗国诸部未必会不战而降,清朝乾隆年间的战斗力和补给线,很难从青海推进到准噶尔汗国腹地,所以,准噶尔汗国是连俄罗斯都只能结盟而不敢招惹的强国,噶尔丹在断绝援助且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被康熙帝击败堪称虽败犹荣。
------------------
推荐阅读:
上一篇:甘肃天水的文化名人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