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国的时候,乾隆皇帝最小的孙子有没有可能还活着?
✜➶到民国的时候,乾隆皇帝最小的孙子有没有可能还活着?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终究没来得及等到早在嘉庆二年(1797年)时就预备开始操办的“太上皇帝九十寿辰大典”,八十九岁(虚岁,实际距离八十八岁还差八个月,但按照阴历‘十九年七闰’的历法计算,说八十九岁也不算错)的“十全老人”、太上皇帝、乾隆帝弘历,带着他心心念念、尚未实现的“六世同堂”夙愿,遗憾而不甘地在京师(北京)皇宫中的养心殿内驾崩,结束了历时三年的“太上皇帝”生涯。
乾隆帝弘历,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诞生于京师雍亲王府(即今天的雍和宫),是康熙帝第五十九孙,雍亲王胤禛(即雍正帝)第四子;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康熙帝在胤禛的别院偶遇十二岁(虚岁,实际十岁)的孙子弘历时开始,至当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为止,少年弘历被祖父康熙帝亲自带在身边抚育了大半年之久,这也是日后乾隆帝登基后,无时无刻不在炫耀、标榜自己是“皇祖仁皇帝亲自抚育教导、恩宠迥异他人”的最宠爱皇孙,因此承继大统的合法性无可置疑的原因。
但乾隆帝刻意遗忘、或者不愿意提起的是:除了他之外,至少还有四位皇孙也是由康熙帝亲自抚育教养过,和堂弟弘历的经历并无二致,甚至还要远超弘历的受宠待遇,他们是——康熙帝嫡次孙(实际上的长孙)、废太子胤礽次子弘皙;康熙帝第三十一孙、恂郡王胤禵次子弘明;第四十一孙、胤禵第三子弘映;第四十二孙、胤禵第四子弘暟;除了弘皙之外,弘明、弘映、弘暟三人在乾隆帝登基后,都十分知趣地再也不提自己曾经被皇祖康熙帝亲自抚养过的往事,不和皇帝去抢那个风头。
而弘皙则不知好歹、不懂得内敛,依仗曾经被雍正帝所宠爱,在乾隆帝登基后也不知收敛,反而联络交通宗室内一批近支子弟,想要抱团结党,准备谋取更多的利益,以掌握更大的权势,与堂弟乾隆帝相抗衡。
结果,弘皙被乾隆帝在乾隆四年(1739年)借着“结党营私、往来诡秘、欲图不轨”的名义革爵圈禁,改名“四十三”,然后废黜宗室身份、子孙开除出宗谱,彻底将弘皙一系踢出皇族之外,永不翻身。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帝病逝于畅春园,雍亲王胤禛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得以入继大统,即雍正帝;时年十二岁的弘历因此升级成为皇子。
因为弘历得到过康熙帝的宠爱和亲自抚养,这是雍正帝在夺储之争时的一大有利条件,而弘历本人确实也是聪慧机敏,具有良好的先天优势,所以雍正帝即位后,就把弘历当作自己心目中的储君人选,此后又创立“秘密立储”制度,将弘历的名字写进了传位密诏中,封存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作为日后大统传承的依据。
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皇四子弘历被雍正帝赐婚,娶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嫡福晋,于紫禁城西二所(乾隆帝即位后,改名重华宫)举行了大婚典仪。
从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还是普通皇子的弘历诞育了皇长子永璜(生母为弘历的侍妾富察氏,和嫡福晋富察氏同姓)开始,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已经五十六岁高龄的乾隆帝诞育了第十七子永璘(生母皇贵妃魏佳氏,即孝仪纯皇后)为止,乾隆帝一生共生育了十七位皇子,这个皇子数目,在清朝皇帝中,仅次于他的皇祖康熙帝(康熙帝诞育皇子三十五人,其中序齿二十四人)。
因为诞育皇长子永璜时,乾隆帝还相当年轻(虚岁十八岁,实际十六岁零八个月),而乾隆帝本人又是历代皇帝中最长寿的人,所以瓜跌繁衍、卜世开散之下,乾隆帝后裔的繁衍速度也是历代皇帝中的第一名。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皇长子永璜给时年才三十七岁的乾隆帝诞育了皇长孙,乾隆帝由此升级成为皇祖父。而就在前一年底,宗室近支中的下一辈男性成员行辈谱名尚未确定,乾隆帝因为皇长子永璜的两个妻妾皆已有孕,自己即将升级成为祖父,于是急不可耐的下旨给宗人府:“朕查宗室玉牒,其内辈分最低者,即太祖派下七世孙,名诸尔杭阿,为朕之孙辈,今著令伊改名‘绵庆’;嗣后宗室近支,永字辈下,即用绵字为派名。”
乾隆帝以此诏令,预定了将要在明年出生的(或许是)皇孙,统一用“绵”字为派名。于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皇长孙出生后,乾隆帝为其赐名为“绵德”;八月,永璜次子又出生(和长子绵德不同母),乾隆帝再赐次孙名为“绵恩”。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皇长孙绵德的长子出生,这也是乾隆帝第一个皇曾孙,“仅仅”才五十七岁的乾隆帝再次升级,成为了皇曾祖父。因为之前乾隆帝的皇六子永瑢曾经在崇庆皇太后(乾隆帝生母、永瑢祖母)寿辰时,为祖母进献了自己的画作《岁朝图》,而乾隆帝为该画题跋赐诗中含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其中涵盖了宗室近支字派中的“永、绵”两字,所以乾隆帝以此给皇长曾孙赐名“奕纯”(奕纯出生时,乾隆帝的皇长子、奕纯的祖父永璜都去世十七年之久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闰三月,七十五岁的乾隆帝正在第六次南巡江南各地的途中,从京师传来的一封六百里加急奏报让老皇帝欣喜若狂:皇长曾孙奕纯本月诞育长子!这是乾隆帝的第一个元孙(因避康熙帝名讳,玄孙改称元孙)。乾隆帝期盼已久的“五世同堂”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喜得皇长元孙后,乾隆帝乐不可支,当即举行盛大宴会,宴请随扈的诸王公大臣、江南地方官员,及外藩使臣等,以示天下同贺。亲自出席宴会的乾隆帝还在席间赋诗一首:
飞章报喜达行轩,欢动中朝与外藩;曾以古稀数六帝,何期今复抱元孙;
百男周室非五代,三祝尧封是一言;重耋人多兹鲜遇,获兹惟益凛天恩!
同时,沉浸在“五世同堂”喜悦和兴奋中的乾隆帝也没忘记最重要的事——给皇长元孙赐名,他在次日给宗人府下达了谕旨:“朕庆抱元孙,五世一堂,实为古稀盛事,自应特沛恩施,以衍奕祀云初之庆。皇曾长孙奕纯,为朕诞育元孙,朕深欣悦,著加恩赏戴宝石顶、双眼花翎、晋封镇国公品级镇国将军。元孙赐名‘载锡’,将来载字辈下,再得六世来孙,应用奉字为派名。”因此,乾隆帝的皇长元孙,得以获赐名为“载锡”。
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载锡七岁这年,恰逢皇高祖父乾隆帝八十大寿,载锡在父亲奕纯的带领下(其祖父、皇长孙绵德已经去世),入宫向皇高祖祝寿,并在乾隆帝面前演示了弓矢技艺,五射三中。乾隆帝欣喜于皇元孙的茁壮成长,于是赐给载锡黄马褂、双眼花翎,允许他用镇国将军品级服饰、俸禄。
皇元孙的健康成长,给了垂垂老矣的乾隆帝以莫大的慰藉。于是,乾隆帝在八十寿辰举行这一年,刻了一方“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的印章,并在景福宫内增设了“五福五代堂”的匾额,以炫耀自己在历代帝王中的独一无二的福分。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八十六岁的乾隆帝按照六十年前刚登基时许下的“不敢超过皇祖践祚六十一年”诺言,下诏宣布将内禅,取下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的鐍匣,公布其中的传位密诏,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自己则以“太上皇帝”的名义“退居后宫、修心养闲”;永琰奉诏改名为颙琰,成为公开的皇太子,并改明年年号为“嘉庆”。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正式举办禅位大典,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颙琰,自称太上皇帝,退居养心殿“养闲”,实际上还是在暗中继续操持朝政。
嘉庆三年(1798年),皇长元孙载锡年满十四岁,八十八岁的太上皇帝乾隆帝希望自己能够早日达成“六世同堂” 这一前所未有的(帝王)盛事,因此令宗人府在当年就给载锡安排了婚事 ,好实现自己的夙愿。
嘉庆三年(1798年)八月初九,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忌辰,乾隆帝是皇太极的元孙,现在他自己也已经有了元孙,感慨万千的乾隆帝在这一天作诗以抒发自己的心情:
仰望如霄上,俯临欣目前;一身亲七代,百岁待旬年;顾谓元兮勉,喜瞻来者连;自知不知足,又愿应庶然。
乾隆帝以此诗,表达了希望继续努力、争取再活十年八年,以亲眼看到自己的来孙、从而完成“六世同堂”夙愿的心情。但祈祝在人、运数在天,五个月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八十九岁的“太上皇帝”、“十全老人”乾隆帝,带着遗憾在京师皇宫养心殿内寿终正寝,至死也没能达成“六世同堂”愿望。
四年后的嘉庆八年(1803年),载锡的长子、乾隆帝第一个来孙才姗姗来迟,嘉庆帝赐其名为“奉庆”,此时,乾隆帝已经去世四五年了。
二十七年后,道光六年(1826年),已经是乾隆帝的皇孙道光帝旻宁(绵宁)在位时期了,道光帝在这一年发布了上谕:“圣祖仁皇帝亲见曾孙,以‘永’字肇锡嘉名。高宗纯皇帝见孙、曾孙、元孙,于永字辈下用‘绵、奕、奉’为派名。朕惟瓜绵椒衍,特拟宗室行派,其载字以下,经朕选用,定‘溥毓恒启’四字,引用勿替。今近支宗室内,‘奉’字辈著令改用‘溥’字。”
于是,乾隆帝生前为来孙辈所定的“奉”字字派,被他的皇孙道光帝改为“溥”字,并传至后世,乾隆帝早就去世了的皇长来孙奉庆(奉庆出生当年即夭折),也因此改名为“溥庆”,成为“溥”字辈族兄弟中的第一人。
以上,是乾隆帝长子长孙长曾孙长元孙一系,而乾隆帝的最幼子、即第十七子永璘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只比他的长侄孙奕纯大一岁。所以,乾隆帝的其他皇子皇孙后裔中,肯定会有辈分高、年齿幼、在世时间特别长的;那么,乾隆帝的后裔中,或者缩小范围、界定在皇孙这一代人中,有没有可能,会有个别人能够活的够长,一直活到了清朝灭亡之后呢?下面,就根据这个问题,为大家详细列举、加以叙述,以备解答。
乾隆帝一共有十七个皇子,假设这些皇子们都有乾隆帝这样厉害的生育能力、甚至一半的话,理论上乾隆帝将会获得上百个皇孙;但现实情况很扫兴、或者说很“打脸”,乾隆帝的皇子中,早夭、早逝、绝嗣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导致乾隆帝的皇孙加起来也只有四十一个,而且这还是包括了夭折、早逝皇孙后的全部数量,如果仅算平安长大的皇孙,那就只剩下十八个了,连一半数量都不到。
乾隆帝的皇孙具体数量及人生历程如下:
一、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一系:
长子绵德,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薨逝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年四十岁;绵德也是乾隆帝的皇长孙。
次子绵恩,与兄长绵德同年出生(不同母),都是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绵恩虽然是次孙,但非常得皇祖乾隆帝的喜爱,在兄长绵德因事被革爵后,绵恩承袭了定亲王的爵位,并出任多项要职,掌握京师宿卫五十余年。道光二年(1822年),绵恩去世,年七十六。
(永璜一系因前文已经详细叙述过,所以这里从略)。
二、皇次子端慧太子永琏一系:
永琏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生母为乾隆帝(时为皇四子)的嫡福晋富察氏(即孝贤纯皇后),是乾隆帝的嫡长子。乾隆帝登基后,于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遵循“秘密建储”制度,将嫡长子永琏秘立为皇太子,把他的名字写入传位密诏,封入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永琏就将在乾隆帝驾崩后,继任皇帝。
但永琏没有福分承受大统,乾隆三年(1738年),九岁的永琏因病夭亡。乾隆帝在嫡长子去世后哀恸不已,向大臣们出示了册立其为皇太子的密旨,追谥永琏为“端慧太子”,以皇太子的礼仪隆重安葬在京西朱华山的端慧皇太子陵中。永琏身后,无论皇父乾隆帝、还是弟弟嘉庆帝,都没有安排给他过继嗣子,因此绝嗣。
三、皇三子循郡王永璋一系:
永璋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时候,与远房表妹博尔济吉特氏(即康熙帝废太子胤礽外孙女、和硕淑慎公主之女)成亲,不过成婚后只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诞育了一个儿子,还没满月就夭折了,连名字都来不及起。此后永璋再没有诞育子嗣。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永璋因病在皇宫阿哥所内去世,年二十五岁。乾隆帝追封永璋为“多罗循郡王”,把他安葬在皇长子永璜位于密云的陵寝之中。
永璋独子早夭,为了延续循郡王的世系传承,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把第十一子永瑆的次子绵懿过继给三伯永璋,袭封循郡王,以承永璋身后的祭祀。嘉庆十四年(1809年),绵懿去世,年三十九岁。
四、皇四子履亲王永珹一系: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第四子、也是登基后所诞育的第一个皇子出生,乾隆帝为其起名为“永珹”。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帝的十二叔履亲王允裪去世,没有子嗣,为表示对十二叔的“哀悼”,乾隆帝把当时在世的最长子——皇四子永珹过继给允裪作为嗣孙,降等承袭了履郡王爵位。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永珹长子绵惠出生,此后永珹又连得五子,不过都在年幼时夭折,皆无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永珹因病去世,其唯一在世的儿子绵惠降等承袭多罗贝勒(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永珹被弟弟嘉庆帝追晋为和硕履亲王。)
嘉庆元年(1796年),三十三岁的绵惠去世,身后没有子嗣,已经退位为“太上皇帝”的乾隆帝亲自给皇孙挑选嗣子,以成亲王永瑆(绵惠之父永珹的同母弟)长子绵憨之次子奕纶为绵惠嗣子,以承永珹、绵惠一系的身后祭祀。
五、皇五子荣亲王永琪一系:
永琪生于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长大后性格仁厚、沉稳博学,在皇子之中算得上出类拔萃。乾隆帝在嫡子永琏、永琮接连夭折后,于皇子中最看重的就是永琪,有心密立他为皇储。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永琪奉旨和鄂尔泰的孙女西林觉罗氏成婚,之后诞育了六个儿子(其中第四子、第五子还是双胞胎),但六个儿子中,只有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第五子绵亿得以存活,其余都在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刚刚晋封和硕荣亲王(乾隆帝诸子中,永琪第一个生前封王)的永琪因病重而不治,在二十六岁的年纪英年早逝。已经将永琪视为自己第三位皇储的乾隆帝再一次失去了精心挑选的储君,心中的沮丧和失落无人可诉。
二十多年后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已经拟定了储君,宗庙也有了托付,但他在想起早逝的永琪时,还犹自唏嘘感慨不已:“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满、蒙古语,及马步、骑射及算法诸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朕乃不胜痛惜矣!”
永琪早逝后,刚刚三岁的第五子绵亿(唯一存活的儿子)因为年幼,所以暂时没有承袭爵位,而是留在皇宫中由嫡母、生母妥善抚育,以待将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绵亿已满二十岁,且早就分府,乾隆帝才在这一年赐封其为多罗贝勒;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晋封皇侄绵亿为多罗荣郡王。嘉庆二十年(1815年),绵亿去世,年五十一岁。
六、皇六子质亲王永瑢一系:
永瑢生于乾隆八年十二月(阳历是1744年1月),与皇三子循郡王永璋同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永瑢十六岁时,奉旨迎娶了孝贤皇后(乾隆帝已经去世的嫡妻,永瑢嫡母)的侄女富察氏为嫡福晋。同年冬天,乾隆帝将永瑢出继给慎郡王允禧(乾隆帝二十一叔、已经去世且无嗣)为嗣孙,降等承袭了贝勒爵位(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瑢晋封质亲王)。
永瑢共有六子,但长子绵聪、次子绵爱、三子绵慈、四子绵信、六子绵意都在幼年时夭折(其中长子绵聪在即将成婚的十五岁时早逝),只有第五子绵庆长大成人(也许是乾隆帝年老忘事,当年他亲自给族孙诸尔杭阿改名为‘绵庆’,现在又给这个亲皇孙赐名“绵庆”,和远房族兄同名。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史书上就没有记载。)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十八岁的永瑢患病去世,唯一在世的儿子绵庆降等承袭了多罗质郡王爵位;嘉庆九年(1814年),二十六岁的质郡王绵庆去世,独子奕绮降袭贝勒;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奕绮去世,没有留下子嗣,永瑢一系嫡系血脉断绝,所以永瑢的嫡系血脉断绝。
为了延续六伯的身后祭祀,道光帝将四伯履郡王永珹的嗣孙奕纶(实际上是十一伯成亲王永瑆之孙、承继永珹独子绵惠之嗣)第十一子载华过继给奕绮为嗣子,以奉永瑢、绵庆、奕绮的祭祀。同治四年(1865年),载华因犯事被革爵、退回原宗,同治帝再以奕纶第九子载钢为奕绮的嗣子,继承永瑢、绵庆、奕绮这一系的香火。
七、皇七子哲亲王永琮一系;
永琮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正好是佛诞日,其生母为皇后富察氏(孝贤纯皇后),这也是乾隆帝的第二个嫡子。时隔八年再获嫡子,让乾隆帝欣喜若狂,为嫡次子赐名为“永琮”,想让永琮承继宗庙的意思显露无疑(“琮”是上古时祭祀所用的贵重礼器之名,有承继宗庙的含义)。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初八,在永琮刚满一周岁时,乾隆帝便急不可耐地准备密建皇储,预定于当年冬至时正式把永琮密立为储君。可就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一月,永琮突然罹患天花,预定的冬至建储之事被搁置。乾隆十二年除夕(阳历是1748年1月),重病中的永琮重蹈其同母兄端慧太子永琏的覆辙,不治而夭折了。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帝在无尽的悲痛中发布上谕,说明永琮已经被选为嗣君人选,只因永琮突然患病、最终夭亡,所以才没正式建储。永琮是皇后所出的嫡子,身份贵重,其葬礼典仪应高于前朝,并追谥为“悼敏皇子”,安葬于端慧太子永琏的朱华山皇太子陵中。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永琮的弟弟嘉庆帝追封七哥为和硕哲亲王,但由于永琮年幼夭折,所以没有给他立嗣,永琮身后绝嗣。
八、皇八子仪亲王永璇一系:
永璇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与皇四子永珹、皇十一子永瑆同母,生母都是淑嘉皇贵妃金氏。
永璇一生都因为生母金氏的家族是包衣出身的身份,及自己举止轻浮,行事毛躁,性格孤傲乖戾的性格被皇父乾隆帝所轻视,在兄长永璜、永琏、永璋、永琮、永琪先后去世,永珹、永瑢又出继宗室后,永璇已经是乾隆帝在世的皇子中、排行最前者,但他从未被乾隆帝所关注、并考虑过立其为储。
永璇只有两个儿子,长子绵志,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次子绵懋,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不过绵懋两岁时就夭折了,所以永璇只有绵志这一个长大的儿子。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永璇晋封多罗仪郡王,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帝乾隆帝刚刚驾崩,永璇就被十五弟嘉庆帝晋封为和硕仪亲王。此后,永璇作为皇家富贵闲人享了三十多年的清福,直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十八岁高龄才无疾而终。永璇是乾隆帝最后去世的皇子,同时也是整个清朝最长寿的皇子。
永璇去世后,由其唯一在世的儿子绵志降袭仪郡王,不过两年后,六十七岁的绵志就病逝了,由第四子奕絪袭贝勒。
九、皇九子一系:
乾隆帝第九子生于乾隆十二年(1748年),与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同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所出。乾隆十三年(1749年),皇九子因病夭,未有名,也无封爵,绝嗣。
十、皇十子一系: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的舒妃叶赫那拉氏为其诞育了第十个皇子,舒妃家世显贵,是康熙朝重臣明珠的曾孙女,在乾隆帝所有诞育过皇子的妃嫔中,舒妃出身算是比较高的(可以说仅次于皇后富察氏)。但皇十子没有福气承受将来的富贵,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夭折,同样没有取名,也没有封爵,绝嗣。
十一、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一系:
永瑆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与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同母。
永瑆是乾隆帝所有皇子中,个人文学素质最为出色的一人,书法功底尤其深厚,清代四大书法家中,永瑆就占有一席之地。另外,永瑆还著有《诒晋斋随笔》、《仓龙集》、《诒晋斋法书》等文集,称一声“学识渊博大才子”也不为过。乾隆帝在接连失去属意的储君人选后,也曾重点关注过永瑆,想选择他为皇储。
但永瑆文学素养过人,可弓马骑射就稀松平常了,平日里只醉心书画、诗词、歌赋,而轻视骑射,这让看重尚武、保持祖宗骑射技艺的乾隆帝非常的鄙视,认为永瑆迂腐、没有阳刚之气;同时,永瑆还出奇的吝啬,其小气抠门的行为在全京师都传为笑谈。这样的性格让乾隆帝觉得永瑆空有才华、但性格缺陷太大,不是储君的最佳人选。因此,永瑆最终被乾隆帝放弃,失去了嗣君之位。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瑆迎娶大学士傅恒(孝贤皇后之兄)的女儿为嫡福晋,此后,永瑆的妻妾先后为其诞育了七个儿子,在乾隆帝诸皇子中,永瑆的儿子是最多的一位(也正因如此,乾隆帝其他绝嗣的皇子,大多是过继永瑆的后裔为嗣子、嗣孙)。
永瑆的儿子中,长子绵勤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但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就去世了,其长子奕绶甚至早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时就病逝,走在了祖父永瑆、父亲绵勤的前头;因此,永瑆于道光三年(1823年)以七十二岁的年纪病逝时,只能由其长曾孙、绵勤的长孙、奕绶的长子载锐降等承袭了成郡王爵位。
永瑆次子绵懿,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过继给三伯循郡王永璋,袭封循郡王,以承永璋之祀。嘉庆十四年(1809年)绵懿去世,年三十九岁(前文有述)。
永瑆第三子绵聪,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与堂兄、六伯永瑢的长子绵聪同名(永瑢长子绵聪在乾隆四十五年去世);道光八年(1828年),绵聪病逝,年五十四岁。
永瑆第四子绵偲,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出生后才满百日,乾隆帝就下旨将这个皇孙过继给当年正月去世的皇十二子永璂为嗣子,由永璂的遗孀博尔济吉特氏抚养。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博尔济吉特氏病逝后,绵偲回归生父永瑆的府中,由永瑆抚养,但依旧保有永璂嗣子的身份。
此后,绵偲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成婚后分府居住,授镇国将军爵位,并多次晋封,逐渐升为多罗贝勒。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绵偲病逝,年七十三岁。
永瑆第五子绵恪、第六子(未命名)皆年幼夭折,无后绝嗣。
永瑆第七子绵傧,生于嘉庆元年(1796年),比大哥绵勤要小二十七岁,道光元年(1821年)二十六岁时才得授镇国将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去世,年四十六岁。
十二、皇十二子贝勒永璂一系:
永璂生母为乾隆帝继后那拉氏,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子以母贵,永璂算得上是乾隆帝的第三个嫡子。
嫡子的身份就是永璂最大的优势,即使永璂才智品性都属于中等,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和学问,但在看重嫡子传承的乾隆帝眼里,永璂相对更有承袭大统的优先权。如果乾隆帝决心第三次秘密建储的话,永璂必将在候选人之中,且更接近正大光明匾后、鐍匣中的传位诏书内容(和五哥永琪竞争)。
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那拉氏皇后在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不知因何,同皇帝莫名其妙地发生了激烈冲突、夫妻反目,皇后甚至断发,以示和皇帝决裂。乾隆帝大怒之下,派人将皇后遣送回京、移居别宫软禁,并收回了皇后历次受封时的册印、册宝,那拉氏皇后因此不废而废,一年后在绝望和麻木中去世。
生母和皇父反目后,皇十二子永璂从此失去了乾隆帝的重视和关注,勉强留在皇宫内,小心而谨慎地生活;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之后,十年的时间内,永璂如同隐形人一般,即使奉旨成婚,但没有封爵,没有诞育子嗣,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病逝时,还是一个皇子身份,在孤寂中走完了的一生。
直到永璂去世后,乾隆帝才将他十一哥永瑆刚刚出生不久的第四子绵偲过继给他为嗣子,使得永璂好歹有了身后承嗣之人。二十三年后,嘉庆四年(1799年),永璂的十五弟、嘉庆帝颙琰追封十二哥为多罗贝勒,由其嗣子绵偲袭爵。
十三、皇十三子永璟一系:
永璟生于乾隆二十年十二月(阳历是1756年1月),与皇十二子永璂同母,同为乾隆帝继皇后那拉氏诞所出,也具有嫡子身份。但永璟才活了不到两岁,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月病夭,安葬在端慧皇太子永琏的园寝内,身后无封爵、无嗣。
十四、皇十四子永璐一系:
永璐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生母魏佳氏时为令妃(即令皇贵妃、孝仪纯皇后),是嘉庆帝的同母兄。永璐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种痘效果不佳而殇,年仅四岁,没福气承受日后的富贵荣华,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内。嘉庆帝继位后,没有追封夭折的同母兄爵位,也没有给他立嗣。
十五、嘉庆帝颙琰一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乾隆帝第十五子出生于圆明园,生母为令贵妃魏佳氏(孝仪纯皇后),乾隆帝赐名为“永琰”。
嘉庆帝的生平事迹,诸多文学影视作品都详细叙述过,这里就不再过多复述,仅对其诸皇子加以介绍,以便大家查阅、对比。
皇长子穆郡王(未有名),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阳历是1780年1月),只活了两岁(虚岁,其实半岁都没到),就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夭折,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道光帝继位后,追封早夭的大哥为穆郡王。
皇次子道光帝旻宁(绵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母为嘉庆帝原配皇帝喜塔腊氏。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帝乾隆帝驾崩后不久,嘉庆帝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入传位诏书中,密立其为皇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在避暑山庄驾崩,皇次子绵宁凭借传位遗诏及继母孝和皇后的支持,顺利登基称帝,改明年为道光元年,改名为“旻宁”,即道光帝。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圆明园驾崩,年六十八岁。
皇三子惇亲王绵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生母为嘉亲王侧福晋钮钴禄氏(即嘉庆帝孝和睿皇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大寿时,晋封绵恺为惇郡王。次年嘉庆帝驾崩,其兄道光帝即位后,加封绵恺为惇亲王。
绵恺只有一个独子奕缵,在道光元年(1821年)时就夭折了,年仅五岁。道光十八年(1838年),绵恺犯事被降爵为郡王,半年后,绵恺病逝,年四十四岁。道光帝在弟弟去世后,恢复了他的亲王爵位。因为绵恺的独子奕缵已经夭折,为了让他在身后有祀,道光帝将自己的第五子奕誴过继给绵恺为嗣子,降等承袭惇郡王(之后晋封惇亲王)。
皇四子瑞亲王绵忻,嘉庆十年(1805年)生,与惇亲王绵恺同母,为孝和睿皇后所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旬大寿,绵忻因此被封为瑞亲王。民间野史有传闻,嘉庆帝晚年,有更易储君的想法,想以绵忻代替绵宁为储君,不过没有实据。
道光三年(1823年),十八岁的绵忻被授予内廷行走,参与朝政。道光八年(1828年),瑞亲王绵恺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其独子奕约承袭瑞郡王爵位,改名奕志。道光三十年(1850),奕志病逝,没有子嗣;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把侄子载漪(咸丰帝五弟惇亲王奕誴次子)过继给堂兄奕志为嗣子,降袭贝勒。之后,载漪袭瑞郡王,但在书写诏书时,误将“瑞”字写作了“端”字,因此载漪就成了“端郡王”。
皇五子惠亲王绵愉,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生母为如妃钮钴禄氏。绵愉出生时,其父嘉庆帝已经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绵愉不折不扣是嘉庆帝的老来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驾崩,绵愉的兄长道光帝即位,七岁的绵愉被封为惠郡王,继续在上书房读书(和一帮年纪相仿的侄子、甚至堂侄孙们一起)。道光十九年(1839年),二十五岁的绵愉晋封惠亲王。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驾崩,咸丰帝继位,因为绵愉是咸丰帝唯一在世的叔父,因此咸丰帝特别下诏,允许绵愉“内廷召对、宴赉赏赐皆免叩拜,章奏免书其名”,以示恩宠;此后绵愉曾任奉命大将军,督办防守京师。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避暑山庄病逝,由独子同治帝载淳继位;当时绵愉在宗室近支中辈分最高、身份最尊(绵愉是清朝唯一一位,皇帝在位时、尚在世的亲叔(伯)祖父),因此垂帘的两宫皇太后和协理国政的恭亲王奕䜣请他出面监督小皇帝的学习,在弘德殿专司督促同治帝读书,同时让绵愉的儿子奕详、奕询作为同治帝的伴读,一起学习。
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惠亲王绵愉病逝,年五十一岁。
十六、皇十六子一系:
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令贵妃魏佳氏(孝仪纯皇后)诞育了乾隆帝的第十六子。原本乾隆帝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茁壮成长,将来成就大业。但四年后,乾隆三十年(1766年)三月,皇十六子同样在种痘中造成感染,引发天花病症,最终夭亡,年仅四岁,名字也没能留下来(皇十六子已满四岁,应该已经起名,但史书中没有记载)。其同母兄嘉庆帝继位后,因为十六弟是年幼夭折,没有对其进行追封、立嗣。
十七、皇十七子庆亲王永璘一系:
永璘是乾隆帝最幼的皇子,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乾隆帝第十四子永璐、第十五子永琰(嘉庆帝)、第十六子同母,生母皆为皇贵妃魏佳氏。乾隆四十年(1775年),永璘生母皇贵妃魏佳氏去世,乾隆帝命颖贵妃巴林氏代为抚养这个幼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十九,十五岁的永璘奉旨和嫡福晋钮钴禄氏成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永璘分府,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帝乾隆帝驾崩后,嘉庆帝即晋封皇弟永璘为庆郡王,并把乾隆帝宠臣和珅的一半府邸赐给他居住。
永璘共有六子,但长子绵恒、次子(未有名)、四子(未有名)都在很小的时候夭折了,只有第三子绵慜、第五子绵悌、第六子绵性平安长大,其中最小的绵性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
永璘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去世,去世前三天才被嘉庆帝晋封为“庆亲王”,由第三子绵慜降等承袭庆郡王。
绵慜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病逝,年四十岁,身后没有子嗣。道光帝在给堂弟挑选嗣子的过程中,意外地没有从他尚在世的两个弟弟:庆僖亲王永璘第五子绵悌、第六子绵性的后裔中选取合适人选,而是以乾隆帝之孙仪顺郡王绵志(永璘八哥仪亲王永璇之子)之子奕彩为绵慜的嗣子,入继庆郡王大宗,依旧袭庆郡王。
之后奕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犯事被革爵,归宗仪亲王府,而永璘仅剩的两个儿子绵悌、绵性也因为“阴私夺爵、知情不报”的原因被取消了承袭王爵的资格,绵悌被革除不入八分镇国公,降为三等镇国将军,绵性甚至被革爵后发配到盛京戍边,无赦不得返京。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暂居本府、奉祀庆僖亲王”的镇国将军绵悌去世,身后无嗣。永璘诸子中,此时只有被发配盛京的第六子绵性尚在,也只有绵性一系还有后裔;因此,道光帝命绵性的长子奕劻过继给伯父绵慜,降等承袭二等辅国将军,以奉祖父庆僖亲王永璘和伯父庆良郡王绵慜之祀。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登基后,命内务府将庆亲王府从永璘之孙奕劻手中收回(清朝制度:世袭王爵以外,所有恩封亲(郡)王府的所有权皆属皇室,其后裔降等袭爵到一定低的爵位后,将按照礼仪制度交回府邸,由皇帝转赐其他高爵位的皇族),转赐给六弟恭亲王奕䜣;奕劻则被转迁到定阜街琦善的旧宅中居住。
或许是觉得把族弟奕劻的祖宅收回、给自己亲弟弟居住之事有些过意不去,咸丰帝便在咸丰二年(1852年)将奕劻的爵位从辅国将军直升为贝子,还把他发配到盛京戍边十年的生父绵性也加恩赦免,迁回京师随儿子一起居住。绵性因此得以返回京师,但爵位没有恢复,依旧是闲散宗室。
光绪四年(1879年),绵性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此时,其子奕劻已经晋封为郡王衔贝勒、御前大臣,得到两宫皇太后的赏识,并进入朝堂高层,成为了顶级重臣之一,庆亲王一系曾经失去的富贵地位和荣光,都在奕劻的手中恢复并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乾隆帝全部四十一位皇孙的详细资料及人生历程简介,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了解到:乾隆帝最长的皇孙绵德(皇长子定亲王永璜长子)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最小的皇孙绵愉(皇十五子嘉庆帝颙琰第五子)、绵性(皇十七子庆亲王永璘第六子)都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堂兄弟之间,相隔了六十八年。而即使是乾隆帝年纪最小的两个皇孙绵愉、绵性,也分别在同治三年(1864年)和光绪四年(1879年)去世,距离清朝灭亡,还有四十八年和三十三年之久,这就非常明了地显示:乾隆帝的四十一位个皇孙中,没有一人,能够有幸活到清朝灭亡之后(除非绵愉和绵性能够活到百岁高龄,不过那是不可能的)。
☼✆到民国的时候,乾隆皇帝最小的孙子有没有可能还活着?
虽然乾隆的孙子,年龄跨度很大。但没有一个人见到清朝灭亡。
乾隆生于1711年,有17个儿子。
其中8个儿子绝嗣。另外的9个儿子,总计为乾隆贡献了41个孙子。
皇长子永璜(1728-1750),有两个儿子。
一个叫绵德,乾隆的长孙。生于1747年,卒于1786年。
另一个叫绵恩,生于1747年,卒于1822年。
值得一提的是,绵德长子奕纯,是乾隆的长曾孙。奕纯的儿子载锡,是乾隆的长玄孙。
奕纯只比他的幺爷爷,也就是乾隆的小儿子永璘小一岁。
皇次子永琏(1730-1738),夭折,无子。
永琏是乾隆的嫡长子,母亲为富察皇后。
以乾隆与富察皇后的感情而言,如果一切正常,皇位肯定是由永琏继承。只是可惜永琏八岁夭折了。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有两个儿子。
一个是亲生的,早年夭折,未起名。
另一个是过继的,叫绵懿。生于1771年,卒于1809年。
绵懿原本是乾隆第十一子永瑆的儿子。由于永璋没儿子,乾隆便把绵懿过继给了永璋。
从安排过继子嗣这件事上来看,永璋比永琏要幸运。
皇四子永珹(1739-1777),有六个儿子。
但其中五个都夭折了。唯一成年的叫绵惠。
绵惠生于1764年,卒于1796年。
值得一提的是。永璜、永琏、永璋,都是乾隆继位前出生的。永珹是乾隆继位后,生的第一个儿子。
不过,乾隆貌似并不看重永珹。屡亲王允祹去世后,因为无子承嗣,乾隆将永珹过继给了自己的十二叔允祹。这导致永珹早早便失去了皇位继承权。
皇五子永琪(1741-1766),有六个儿子。
与永珹一样,永琪也是五个儿子夭折,只有一个活到成年。唯一成年的叫绵亿。
棉亿生于1764年,卒于1815年。
值得一提的是。永琪也是乾隆心仪的储君。
只是可惜,永琪也是英年早逝。
据说永琪去世后,乾隆悲痛欲绝。自己喜欢的儿子,怎么个个都不长命呢。
皇六子永瑢(1743-1790),有六个儿子。
与永珹、永琪一样,永瑢也是五子夭折。唯一成年的叫绵庆。
棉庆生于1779年,卒于1804年。
皇七子永琮(1746-1747),夭折,无子。
永琮是永琏的亲弟弟,乾隆的嫡次子,母亲为富察皇后。他也是乾隆默认的继承人,只是运气不好,出生还不到一年便夭折了。
而富察皇后也因为两个儿子的夭折而精神失常,最终年仅38岁便抑郁而亡。
皇八子永璇(1746-1832),有两个儿子。
一个叫绵志,生于1768年,卒于1834年。
另一个叫绵懋,幼年夭折。
值得一提的是,六个哥哥先后去世后,永璇实际上是乾隆的皇长子。但由于永璇母亲的出身不高,加之永璇行事毛躁,向来不受乾隆的喜欢。因此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永璇便一直都不在乾隆的考虑范围内。
不过永璇的心态很好。活了88岁,不仅是乾隆最年长的儿子,也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子。
皇九子,未命名,夭折,无子。
皇十子,未命名,夭折,无子。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有七个儿子。
老大叫绵懃,生于1768年,卒于1820年。
老二就是绵懿,过继给了皇三子永璋。
老三叫绵总,生于1775年,卒于1828年。
老四叫绵偲,生于1776年,卒于1848年。
绵偲后来过继给了乾隆的第十二子永璂。
老五叫绵恪,夭折了。
老六也夭折了,未命名。
老七叫绵傧,生于1796年,卒于1841年。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有一个儿子。
就是前面提到的,过继给他的绵偲。
由于永璂母亲是乾隆的继皇后,嫡子身份。
因此,永璂在继后那拉氏被废黜之前,一直都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但由于他的母亲继后与乾隆闹掰,夫妻关系破裂,继而也影响了他。
因而,永璂生前不仅未能获得继承权,后来死了也没得到任何追封。
乾隆的继皇后,可谓是既坑了自己,也坑了亲生儿子。
皇十三子永璟,夭折,无子。
皇十四子永璐,夭折,无子。
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有五个儿子。
永琰就是嘉庆皇帝。
他的五个儿子分别是后来的道光帝旻宁、悙亲王绵恺、瑞亲王绵忻、惠亲王绵愉。
还有一个老大,早夭,未起名。
道光皇帝生于1782年,卒于1850年。
绵恺生于1795年,卒于1838年。
绵忻生于1805年,卒于1828年。
绵愉生于1814年,卒于1864年。
皇十六子,未命名,夭折,无子。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有六个儿子。
老大叫绵恒,夭折了。
老二夭折了,未命名。
老三叫绵愍,生于1797年,卒于1836年。
老四夭折了,未命名。
老五叫绵悌,生于1811年,卒于1849年。
老六叫绵性,生于1814年,卒于1879年。
绵性和前面提到的绵愉,出生年份一样,均为1814年。不知道谁大谁小,姑且都算作乾隆最小的孙子。
他们一个卒于1864年,一个卒于1879年。
都未能见到溥仪退位的一幕。
值得一提的是,绵性的儿子就是清朝第二大贪官庆亲王奕劻。
综上所述,虽然乾隆的孙子们,年龄跨度巨大。最长的皇孙绵德,生于1747年。最小的皇孙绵愉和绵性,生于1814年。
堂兄弟之间,年龄相隔居然有68年。
但即便是如此,乾隆最年幼的孙子绵性去世时,距离清朝灭亡也还有33年之久。
实际上,就连道光的儿子,也都没有见到清朝灭亡。
也就是永涟的孙子奕劻,在他74岁时,才目睹了清朝灭亡。
☜✉到民国的时候,乾隆皇帝最小的孙子有没有可能还活着?
其实乾隆差点能见到溥字辈的人实现六代同堂的愿望,在嘉庆三年(1798年),这一年已成为太上皇的乾隆不仅举办了自己的88岁寿宴,他还亲自为年仅14岁的长玄孙载锡主持了婚礼,乾隆希望载锡能尽快生下儿子实现自己六代同堂的愿望,不过很可惜,乾隆在第二年也就是嘉庆四年(1799年)以89岁高龄驾崩了,载锡在乾隆去世四年之后才生下了溥字辈的老大溥庆,因此乾隆差一点见到溥字辈的人。
既然乾隆如此长寿,都差一点见到溥字辈的来孙,那么乾隆的孙子们之中如果有人也像他这么长寿会不会见到清朝灭亡而活到民国时期呢?
乾隆一生共有17个儿子和10个女儿,在中国历史上乾隆也算是生育子女数量比较多的皇帝了,在清朝历史上他更是仅次于他的爷爷康熙,位列清朝历代皇帝生育子女数量第二位。
不过别看乾隆生育有17个儿子,但夭折率很高,乾隆的17个儿子最后活到平安长大成人结婚的才10人,有7个儿子都夭折了,夭折率接近一半。
即便只有10个儿子长大成人结婚,如果乾隆的这些儿子也像他这么能生育,那么乾隆的孙子数量就会非常庞大,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知为何乾隆的儿子们生育率并不高,10个儿子总共为乾隆生育了41个孙子,相比之下,乾隆的爷爷康熙则有20个儿子长大成人结婚,而康熙的孙子则是多达133人,这样一比较,仅孙子这一辈人数,乾隆仅是爷爷康熙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虽然乾隆的孙子多达41人,但是实际上乾隆的孙子中真正健康的长大成人的只有18人,可以说乾隆的孙子们夭折率已经超过了一半。
乾隆的十名长大成人结婚的儿子分别是长子永璜、三子永璋、四子永珹、五子永琪、六子永瑢、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二子永璂、十五子颙琰(原名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十七子永璘。
下面就从乾隆这十个活到长大成人结婚的儿子逐一说起,从他们的儿子中就能分析出乾隆的孙子有没有活到清朝灭亡,见证了民国的诞生。
长子永璜有两子长大成人
永璜是乾隆的庶长子,生母为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他的生母哲悯皇贵妃算是乾隆人生中第一个女人,在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还没有大婚,雍正特意赐给了乾隆几名侍妾,想让儿子乾隆在大婚前成为真正的男人,而永璜的生母就是这些侍妾之一,她颇得乾隆喜爱,被乾隆所宠幸生下了永璜。
后来即便富察氏在乾隆登基前就去世了,但她却还能被追封为皇贵妃,获得陪葬乾隆帝陵的待遇,皆因她是乾隆人生的第一个女人,还为他生育了第一个儿子,让乾隆此生难以忘怀。
永璜是乾隆的长子,自幼也比较受到乾隆宠爱和栽培,但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时候,乾隆的原配嫡妻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去世,永璜以长子身份为富察皇后迎丧,结果永璜在富察皇后葬礼期间表现不仅不悲伤,还与三弟永璋说笑,这让沉浸在丧妻悲痛之中的乾隆十分生气。
乾隆后来当众大骂永璜和永璋,骂永璋为畜生,随后盛怒之下乾隆用脚狂踹永璜,随即乾隆当众明言剥夺了永璜和永璋的皇位继承资格。
当时永璜21岁,为此罹患了抑郁症,在富察皇后葬礼事件过去之后不久,乾隆十五年(1750年)永璜就为此抑郁而亡,年仅23岁。在永璜病重将死时,乾隆才十分后悔,尤其是永璜在临死前拉着乾隆的手说了一句“此生不能再孝顺伺候皇父了”,然后永璜就去世了,这让乾隆痛悔万分,他后悔自己当初不该如此对待永璜。
别看永璜死的时候年仅23岁,但还就是他让乾隆实现了五代同堂的愿望,永璜虽然死得比较早,但他早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就先后生育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当年七月份永璜嫡福晋伊拉里氏所生嫡长子绵德和八月份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所生次子绵恩。
永璜去世后乾隆追封他为定亲王,并将两个孙子绵德和绵恩收养于宫中,后来绵德降级承袭了定郡王爵位,绵德在20岁时生下儿子奕纯,让57岁的乾隆升级成了曾祖父,奕纯也比较争气,在17岁的时候生育了儿子载锡,让74岁的乾隆升级成了高祖父,也实现了五代同堂的愿望。
满清皇室在入关前其实名字并没有辈分排序,康熙继位之后,深受汉文化影响,因此康熙钦定儿子辈为胤字辈,孙子辈为弘字辈,曾孙辈为永字辈,但是康熙只定到了乾隆儿子这一代的字辈,所以永字辈下一代就由乾隆定为绵字辈。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奕纯出生,乾隆对这第一个皇长曾孙极为重视,亲自给他起名字并定了字辈,之前皇六子永瑢在乾隆生母崇庆太后寿辰时曾进献了自己亲自绘画的《岁朝图》,乾隆还曾为这幅画作题诗,在诗中有一句“永绵亦载奉慈娱”,因此乾隆就给曾孙辈定字辈为奕字,之后是载字,因此按照这句诗词来说,实际上溥字辈应为奉字辈。
但是后来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嫌载字辈之后的奉慈娱不好听,于是道光又亲自给载字辈之后加了“溥毓恒启”四个字作为字辈排名。此后咸丰皇帝又加了“焘闿增祺”四个字辈,到了1937年清末帝溥仪又增加了“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的十二字辈排名,至此清朝皇室字辈排名就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载锡所生育的乾隆长房溥字辈长孙是溥庆,当时生下来时本名是奉庆,按照乾隆定的奉字辈来起名,直到道光改了字辈之后才改名为溥庆,不过溥庆也只是名字而已,因为他在出生不久就夭折了,只是名字被列入了《玉牒》之中。
乾隆长房这一辈比后来继承皇位的嘉庆这一辈年龄都大得多,永璜比弟弟嘉庆大了35岁,绵德比道光大了35岁,奕纯比咸丰大了64岁,载锡比同治大了68岁,而溥字辈的老大溥庆则比清末帝溥仪大了103岁。
最初定郡王爵位有绵德承袭,绵德后来颇有野心,自比为明朝皇太孙朱允炆,希冀能继承爷爷乾隆的皇位,暗中结交笼络朝臣,引起了乾隆的反感,因此后来乾隆褫夺了他的爵位,结果绵德为此心灰意冷开始抑郁起来,乾隆害怕长孙也和长子一样抑郁而亡,于是赶紧又给他封了一个贝子爵位,不过绵德还是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抑郁而亡,年仅40岁,此时距离1912年清朝灭亡还有126年。
乾隆褫夺绵德的定郡王爵位后,让次孙绵恩承袭了定郡王,由于绵恩心胸豁达,十分受乾隆喜爱,后来更是被晋封为定亲王,晚年乾隆对绵恩颇为信任和重用,朝臣们都曾一度猜测乾隆会不会真的效仿朱元璋传位给孙子,因此绵恩当时也是叔叔嘉庆继承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绵恩一直活到道光二年(1822年)才去世,享年76岁,算是乾隆孙子中长寿的一位了。不过即便绵恩够长寿,他去世的时候也距离清朝灭亡还有90年。
所以乾隆长子永璜这一支的孙子绵德和绵恩由于出生很早,根本不可能见到清朝灭亡,更别说他们没见到,就连永璜这一支溥字辈的人都没见到清朝灭亡,绵恩在孙子载铨那一辈就绝后了,此后绵恩的宗系由绵德的后人继承,绵德最小的曾孙溥煦活了80岁,寿命够长,但是还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就去世了,距离清朝灭亡还有5年呢。
三子永璋绝后过继一子
永璋的生母是颇受乾隆喜爱的纯惠皇贵妃苏氏,永璋和皇六子永瑢以及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三人都是同母所生。
永璋幼年也是颇受乾隆喜爱,但是和永璜一样,在富察皇后葬礼上由于他和永璜说笑,没有表现出悲伤之情,被父亲乾隆痛骂一番,并明确剥夺了皇位继承资格。
永璋在16岁时大婚,婚后曾生育一子,但是这孩子出生仅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此后永璋又生育了两个女儿,没再生育儿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永璋英年早逝年仅26岁,被乾隆追封为循郡王。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时,乾隆考虑到永璋没有子嗣,于是命十一子永瑆的次子绵懿过继给永璋为嗣子,而绵懿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去世,享年39岁,此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103年。
四子永珹仅有一子长大成人
永珹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他与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以及夭折的皇九子都是同母所生。
永珹天赋资质平庸,不太受乾隆重视,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时,乾隆的十二叔履亲王胤祹去世,由于胤祹没有子嗣,因此乾隆将永珹过继给胤祹为孙子降级袭爵继承了履郡王爵位。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永珹去世,年仅39岁。永珹自16岁大婚,在婚后生育了三女六子,别看他生育了不少儿子,但是他的这些儿子基本都夭折了,只有长子绵惠长大成人。
永珹的长子绵惠也不长寿,在嘉庆元年(1796年)就去世了,年仅33岁,比爷爷乾隆去世得还早,此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116年。绵惠虽然33岁去世,但并没有留下子嗣,因此永珹这一脉算是绝后,后来乾隆下旨让十一子永瑆长子绵勤的次子奕纶过继给绵惠为子嗣,才避免了永珹一脉绝后。
五子永琪仅有一个子长大成人
永琪生母是愉贵妃珂里叶特氏,永琪自幼聪慧过人,文武双全,琴棋书画,骑射摔跤无不精通,他也是乾隆所有儿子中综合素质最高的皇子,乾隆在嫡子永琏和永琮夭折后,曾经非常属意想让永琪继承皇位。
但是永琪似乎就没有当皇帝的命,正当乾隆重用他,让他过多参与政治,准备将他秘密册立为继承人时,永琪却罹患重病,乾隆为了让他高兴,特意册封他为荣亲王,他也是乾隆诸子中第一位获封亲王爵位的皇子,不过可惜永琪最后还是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病重去世,年仅26岁。
永琪的早逝打乱了乾隆选择继承人的计划,后来乾隆一直以永琪为模板在诸子中寻找继承人选,最终各方面都弱于永琪,但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性与永琪相似的嘉庆成了乾隆的选择,可以说如果永琪不早逝,皇位未必轮得到嘉庆。
永琪虽然在26岁英年早逝,但他在17岁的时候就娶了雍正时期大学士鄂尔泰的孙女西林觉罗氏为妻,永琪生育了一女六子,不过永琪的六个儿子中只有第五子绵亿活了下来,其余五子全部夭折。
由于乾隆十分喜爱永琪,因此在他去世后,他唯一的儿子绵亿就被乾隆收养在宫中,绵亿长大后就降级承袭了荣郡王爵位。
嘉庆后来对这个仅比自己小4岁的侄子也很器重和信任,对其委以重任,后来天理教林清起义,率起义军攻克了紫禁城,嘉庆仓皇出逃,当时正是绵亿不离不弃护卫嘉庆左右,后来还是皇子的道光率禁卫军亲自平定了天理教起义,但是嘉庆不明所以,不敢回到紫禁城中,还是绵亿哭劝嘉庆现在应立刻回归皇宫以安天下人心,最终绵亿护卫嘉庆回到皇宫,才使得清朝避过了一劫。
此后嘉庆对侄子绵亿越发器重,不过很可惜嘉庆二十年(1815年)绵亿就去世了,年仅51岁,此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97年。
六子永瑢有两子长大成人
永瑢和永璋是同母兄弟,其实永瑢也是乾隆诸子中素质较高,很有才华的皇子,不过由于他的哥哥永琪太过优秀,把他给遮掩了下去。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时,乾隆将永瑢过继给了二十一叔慎郡王胤禧为孙子,永瑢降级承袭了慎郡王一系的贝勒爵位。
后来永琪早逝,永瑢的才华逐渐展现出来,乾隆对他越发喜爱和器重,并将他晋升为质亲王,永瑢很有文采,在30岁的时候就被乾隆任命为《四库全书》正总裁,负责领导纪晓岚等名儒学者修撰《四库全书》。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永瑢去世,享年48岁。永瑢在17岁时大婚,婚后共生育有六子五女,但是六个儿子中仅有长子绵聪和五子绵庆长大成人。
永瑢的长子绵聪其实也算不上长大成人,绵聪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即将大婚前夕去世,年仅15岁,此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132年。
永瑢的第五子绵庆其实身体也不太好,一直比较孱弱,病殃殃的,嘉庆九年(1804年)26岁时就病逝了,虽然死得早,不过却留有后人。绵庆去世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108年。
八子永璇仅有一子长大成人
永璇与永珹、永瑆是同母兄弟,永璇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荒唐王爷,他自幼为人轻佻浮躁,因此乾隆十分不喜爱他,一直不给他封爵,直到乾隆晚年才封他为仪郡王。
永璇极好饮酒,经常饮酒误事,因此乾隆和嘉庆都不敢交给他差事去办,后来嘉庆亲政后晋升他为仪亲王,但也不敢把重要差事交给他去办,只是让他去管理宗人府事务。而宗人府就是专门管理皇室成员的闲职部门,永璇为此乐得清闲,从此每日饮酒作乐,开启了他富贵潇洒王爷的生活。
永璇酒后还曾对人说过:皇帝又苦又累哪是人干的活,哪如像我这样做一个富贵王爷逍遥快活。
由于永璇只愿甘当富贵闲散王爷,因此他的寿命很长,很接近父亲乾隆,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以87岁高龄去世,他是清朝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子。
不过虽然永璇寿命很长,活了87岁,但是永璇生育的子女并不多,他一生只生育了两子四女,而且两个儿子中只有长子绵志长大成人。
永璇去世后也是由绵志降级承袭了仪郡王爵位,不过由于永璇寿命太长,绵志承袭爵位仅两年就去世了,道光十四年(1834年)绵志去世,享年67岁,此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78年。
十一子永瑆子嗣最多
永瑆和永珹、永璇是同母所生,别看两个哥哥永珹和永璇都很平庸,永瑆却非常有才华,精于书画,他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乾隆时期书法四大家。
永瑆为人斯文谦恭,喜好文雅,经常与文人雅士交往,深得士族拥护,乾隆在晚年十分器重他,册封他为成亲王,当时众朝臣一度猜测乾隆的继承人选很大概率会在永瑆和嘉庆之间产生,因此他也成为嘉庆继承皇位方面的强力竞争对手。
虽然永瑆很有才华,深得士族拥护,对嘉庆继承皇位有一定的威胁,但是他的缺点也很明显,永瑆颇为文弱,只精于文学,不善于骑射,加之他为人优柔寡断,性格上还颇有文人的酸腐之气以及放荡不羁,所以乾隆才没有选他当继承人。
嘉庆亲政之后对哥哥永瑆并没有猜忌,反而委以重任,让他出任领班军机大臣兼管户部三库并兼领侍卫内大臣以及兼署吏部,可以说永瑆一度成为嘉庆朝二号人物,永瑆也开创了亲王入值军机处的先河。
不过后来嘉庆还是觉得赋予永瑆权力过大,因此找借口罢免了永瑆的职务,让他回家闭门思过,永瑆后来也怕引起嘉庆猜忌,索性不再参与政治,专心于书法创作。
退出政坛专心书法之后,反而让永瑆得以长寿善终,道光三年(1823年)永瑆以72岁高龄去世,他也是乾隆诸子中结局非常好的一位皇子。
永瑆一生有七子六女,他也是乾隆诸子中生育子女最多的一位,而且永瑆的子女存活率很高,他的七个儿子中有五个儿子都很健康的活到娶妻生子,所以永瑆这一脉也是乾隆诸子中后代繁衍最兴旺的一支,后来乾隆这一脉哪支子嗣的香火断了,都得过继永瑆这一脉的子孙。
永瑆的长子是绵勤,由于永瑆活的岁数比较大,绵勤没有熬过他的父亲,绵勤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去世,享年52岁,此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92年。有意思的是不光绵勤没熬过永瑆,连孙子奕绶都没熬过他,永瑆去世后是由奕绶的儿子也就是永瑆的长曾孙载锐降级承袭了成郡王爵位。
永瑆的次子是绵懿过继给了他三哥永璋,上面已经说过就不再复述了。
永瑆第三子绵聪系侧福晋刘佳氏所生的庶出之子,因此一直是闲散宗室,道光八年(1828年)绵聪病逝,享年54岁,死后被追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绵聪去世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84年。
永瑆第四子绵偲是侧福晋李佳氏所生庶子,由于乾隆第十二子永璂早逝没有子女,所以乾隆下旨将绵偲自幼被过继给永璂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抚育,后来博尔济吉特氏病逝,绵偲又被接回永瑆身边抚育,但还是永璂的嗣子。在道光时期绵偲获得堂弟道光的器重,被晋封为多罗贝勒,绵偲后来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去世,享年73岁,绵偲死的时候距离清朝灭亡还有64年。
永瑆第七子绵傧系侧福晋他他拉氏所生庶子,他是永瑆最小的儿子,比老大绵勤小了27岁,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去世,享年46岁。绵傧去世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71年。
十二子永璂绝后过继一子
永璂的生母为乾隆继后那拉氏,他出生的时候正是那拉氏受乾隆宠爱之时,因此永璂自幼就比较受乾隆宠爱,向来有嫡子观念的乾隆也曾经一度考虑册立永璂为继承人。
不过不幸的是在永璂14岁这一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期间,他的生母乾隆继后那拉氏与乾隆反目成仇,最终那拉氏断发诅咒乾隆而失宠。
虽然那拉氏名义上没有被乾隆废后,但是很快被打入冷宫,实际上是不废而废了,不久之后那拉氏就抑郁而亡,在她死后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皇后谥号,乾隆还不准她陪葬帝陵,她只被草草葬入了纯惠皇贵妃苏氏的陵寝中,可以说那拉氏是清朝历史上最惨的皇后。
随着那拉氏失宠,永璂也受到了乾隆冷落,并且被乾隆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人选之外,此后乾隆对永璂是不闻不问,一直到他成年结婚时,乾隆都没有给他封爵,他只是光头阿哥。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永璂病逝,年仅25岁,虽然与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大婚,但也一直没有生育子女,直到去世乾隆也没有给他追封爵位,后来嘉庆亲政后才追封他为贝勒,不过乾隆也不想让他绝后,所以下旨让永瑆第四子绵偲过继给他,因此永璂是绝后了,只有继承他的嗣子绵偲。
十五子嘉庆皇帝有四子长大成人
嘉庆也是乾隆皇位的继承人,生母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的事迹就不多说了,就说说嘉庆有几个儿子吧。
嘉庆实际上共有五子九女,但是他的子女夭折率非常高,九个女儿夭折了七个,儿子倒还好一些,五个儿子只有长子穆郡王夭折了。
嘉庆的次子是继承他皇位的道光帝旻宁(原名绵宁),道光是嘉庆的原配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他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道光就不用多说了,肯定是见不到清朝灭亡的,他在1850年就去世了,终年69岁。
嘉庆第三子是惇亲王绵恺,生母是嘉庆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绵恺比哥哥道光死得还早,道光十八年(1839年)他就去世了,享年44岁。绵恺去世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73年。
嘉庆第四子是瑞亲王绵忻,他和绵恺是同母所生,他去世得更早,在道光八年(1828年)就去世了,年仅24岁。绵忻去世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84年。
嘉庆第五子是惠亲王绵愉,他是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所生,绵愉是嘉庆在55岁时生的老来子,他也是乾隆最小的孙子之一,比爷爷乾隆整整小了103岁。绵愉在同治三年(1864年)时去世,享年51岁。绵愉去世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48年。
十七子永璘有三子长大成人
永璘是乾隆第十七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与嘉庆是同母兄弟,他也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荒唐王爷,永璘一生只爱财,不爱参与政治,曾对嘉庆说过:“我可以不当皇帝,但是希望哥哥如果将来当了皇帝收拾和珅之后,请把和珅的豪宅赐给我。”
这一句话也让永璘被后世称为不爱江山爱豪宅的荒唐王爷,嘉庆后来也实现了诺言,他在亲政铲除大贪官和珅后,不仅晋封永璘为庆郡王,还真把和珅的财产和豪宅分了一半给永璘。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病危,在他去世前夕,嘉庆为了让他高兴,晋封他为庆亲王,不过永璘最终还是去世了,享年55岁。
永璘一生有六子七女,他的六个儿子中仅有三人,分别是三子绵愍、五子绵悌、六子绵性。
永璘去世后,绵愍降级承袭了庆郡王爵位,绵愍为人正直忠孝,颇受堂兄道光器重,但是绵愍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就去世了,年仅40岁。绵愍去世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76年。
绵愍去世后由于无子,道光没有让他的两个弟弟继承爵位,反而过继了永璇的孙子奕彩继承绵愍的爵位,后来奕彩由于在犯事被革除爵位回归本宗,因此绵愍的两个弟弟绵悌和绵性就开始互相争夺爵位。
道光后来一怒之下禁止绵悌和绵性继承爵位,绵悌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去世,年仅39岁。绵悌去世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63年。
绵性与嘉庆第五子绵愉是同年生人,两人都并列为乾隆最小的孙子,比爷爷乾隆小了103岁,绵性在光绪五年(1879年)去世,享年66岁,也是乾隆孙子中去世最晚的一位。绵性去世时距离清朝灭亡还有33年。
有意思的是由于绵愍和绵悌都没有儿子,只有绵性生育了一子奕劻,因此道光后来下旨把奕劻过继给绵愍为嗣子,奕劻降级承袭了辅国将军爵位。
奕劻自幼就在原来的和珅豪宅庆亲王府长大,后来咸丰继位,由于庆亲王后裔失去了亲王爵位,因此王府被内务府收回,转赐给了咸丰之弟恭亲王奕訢成了恭亲王府。
奕劻后来凭借给慈禧溜须拍马,又被晋升为庆亲王,而且还获得了世袭罔替的待遇,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后一家铁帽子王。
奕劻获得慈禧重用之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卖官鬻爵敛财,他把官场当成生意场,只要有人给钱,这升官调职就都好说,因此当时给奕劻送钱请他办事的人很多,在他家门口经常排起长队给他送钱跑关系,所以京城百姓在背后调侃奕劻家为庆氏公司。
在光绪和慈禧去世后,慈禧让年仅3岁的清末帝溥仪继位,由其生父醇亲王载沣摄政,北洋军阀袁世凯一度受到载沣排挤赋闲老家,后来袁世凯送给奕劻二百万两银子,就换来了奕劻力排众议重新启用了袁世凯。
清朝灭亡时袁世凯逼迫隆裕太后和溥仪退位,奕劻觉得拿了袁世凯的钱,得替他说话啊,于是奕劻力主隆裕太后代替溥仪签字退位,奕劻也成了当时极少数支持清帝退位的皇族成员之一。可以说清朝灭亡也有奕劻一定的功劳。
溥仪长大后就曾说过: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奕劻手里。
奕劻可是不仅见证了清朝的灭亡,甚至还对清朝灭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奕劻一直到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1917年才去世,享年79岁,他是真正见到了清朝灭亡,并且还当了一段时间民国公民。
奕劻是晚清著名的贪官,他具有非常先进的理财思维,他在那个时代就知道把贪来的钱存进外国银行吃高额利息,据后来英国的《泰晤士报》披露,奕劻在英国汇丰银行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要知道当时英国带花园的独栋别墅售价也不过2000英镑,可以想象奕劻的财富在当时有多么惊人。
能把钱基本都存到国外的银行,奕劻也算是大清“裸官”第一人,以奕劻贪来的财富,他绝对能算作清朝历史上仅次于和珅的第二大贪官,有意思的是奕劻自幼就是在原来的和珅豪宅中长大的,不知道他是不是吸收了和珅的气息才成为清朝第二大贪官。
写在最后
从这些就能看出来乾隆的儿子们不仅寿命都短,而且生育能力还都不高,最终活过乾隆的只有永璇、永瑆、嘉庆、永璘四个皇子,而乾隆的孙子们更是没有一个人能活着见证清朝灭亡的。
乾隆最小的孙子绵性死得最晚也是在公元1879年就去世了,距离清朝灭亡还有33年,如果绵性想见证清朝灭亡,除非他能活到100岁。不过绵性的儿子奕劻倒是见证了清朝灭亡,他不光见证了,还对清朝灭亡做出了贡献,只不过奕劻从辈分来算已经是乾隆的曾孙了,不过这个辈分倒也不远,毕竟乾隆是五代同堂,差点见到溥字辈的人。
↚☤到民国的时候,乾隆皇帝最小的孙子有没有可能还活着?
乾隆最小的孙子,也就是嘉庆皇帝的小儿子,第五个儿子,爱新觉罗·绵愉。
爱新觉罗·绵愉出生于1814年,死于1864年,而清朝灭亡的时间1912年,中间间隔了将近五十年,所以到民国的时候乾隆最小的孙子是不可能或者的。
✑↹到民国的时候,乾隆皇帝最小的孙子有没有可能还活着?
乾隆皇帝一生共育有17个子嗣,分别是长子永璜、次子永琏、三子永璋、四子永珹、五子永琪、六子永瑢、七子永琮、八子永璇、九子未命名早夭、十子未命名早夭、十一子永瑆、十二子永璂、十三子永璟、十四子永璐、十五子永琰(即嘉庆皇帝)、十六子未命名早夭、十七子永璘。
乾隆皇帝的这些子嗣中,除九子十子十六子三个儿子未命名早夭无子嗣外,次子永琏、四子永珹、六子永瑢、七子永琮、八子永璇、十三子永璟、十四子永璐也无子嗣。
综上,乾隆皇帝除去这十个儿子没有子嗣外,其余七个儿子均有子嗣。
是以,为了找出乾隆皇帝的“最小孙子”,我们就有必要从这七个有子嗣的儿子中进行筛选:
皇长子永璜育有二子,分别是绵和、绵恩,二人均生于1747年。
皇三子永璋育有一子,名讳不祥,生于1755年。
皇五子永琪育有六子,但有五个儿子“殇”,余一子绵亿存活,其生于1764年。皇十一子永瑆育有七个儿子,分别是绵懃、绵懿、绵聪、绵偲、绵恪、六子和绵傧,其长子绵懃承袭了永瑆的爵位,次子则过继给了哥哥永璋,三子被封为辅国公,四子过继给了十二阿哥永璂,五子和六子早夭,幼子被封为镇国将军——这个最小的儿子生于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九月二十二日辰时生。
皇十二子永璂无子嗣,由哥哥永瑆四子绵偲过继。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皇帝,一生共育有有5个儿子。 长子,未命名,穆郡王,母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 次子旻宁,即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三子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四子绵忻,瑞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五子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其生于1814年。皇十七子永璘育有六个儿子,分别为绵恒、绵愍、绵悌和绵性,次子和四子皁夭。绵性也生于1814年。
由上可知,乾隆皇帝最小的儿子可能是嘉靖皇帝的五子绵愉,也有可能是皇十七子永璘的六子绵性。
民国始于1911年辛亥革命,距离“二王”出生的1814年已有97年之久。因此,理论上讲,如果二人之中有一人足够长寿的话,那么民国初期健在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那么,这两位王爷到底有没有活到民国呢?我们结合历史来分别叙述。
先说一下爱新觉罗·绵愉。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宣宗道光帝即位,绵愉被封为惠郡王,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根据清廷“故事,亲、郡王未及岁,(绵愉)食半俸。”道光九年,命食全俸。道光十九年,晋亲王。
文宗咸丰帝即位后,诏谕:
“惠亲王为朕叔父,内廷召对及宴赉赏赐宜免叩拜,章奏免书名”。
咸丰帝这算是给予自己的叔父优待。咸丰三年,其又被“赐御用龙褂”。
是年(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北伐至北京近郊,形势严峻,绵愉被任命为奉命大将军,颁锐捷刀,统领健锐、火器、前锋、护军、巡捕诸营,及察哈尔兵,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东三盟蒙古兵,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一起督办防剿。僧格林沁出驻涿州,绵愉留守京师。九月,会奏颁行银钱钞法。此时太平军已至深州,请发哲里木盟马队一千及热河、古北口兵各五百赴涿州助防。复奏请发蒙古兵三千,以德勒克色楞为将,督兵进击。
四年(1854年)正月,与恭亲王奕訢、定郡王载铨疏请铸铁钱为大钱辅,咸丰帝令王详议以行。五年四月,北路肃清,行凯撤礼,交出奉命大将军印。十二月,以铸铁钱有效,下宗人府议叙。八年五月,以奏保耆英,罢中正殿、雍和宫诸职任。九年,罢铁钱局。
咸丰十年七月,英法联军抵至天津,绵愉悦至通州与僧格林沁办防,并及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等筹商交涉。
同治二年,穆宗典学,太后以绵愉行辈最尊,品行端正,命在弘德殿专司督责,并令其子奕详、奕询伴读。
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薨,同治帝亲临奠,赐银五千治丧,谥曰端,称惠端亲王,享年50岁。
再来看爱新觉罗·绵性。
由于其并非嘉靖皇帝直系,因此其事迹记载并不祥尽,简述如下。
爱新觉罗·绵性,清朝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辅国公(或者称为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不同,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镇国将军以上,为第十等爵。八分是爱新觉罗家庭内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奕彩以服中纳妾,绵性行贿觊觎袭王爵,事发,奕彩夺爵,绵性戍盛京。绵性的儿子就是晚清的风云人物爱新觉罗·奕劻——此后,这个绵性又做了些什么,就无甚记载了。如果说参与朝政的话,他的位份不算太高,似乎也轮不上他。
爱新觉罗·绵性“薨”于1879年,享年65岁——至于绵性是怎么死的,史书记载不祥,大概率也是病终吧?
小结
理论终究不是现实,根据历史记载,无论是绵愉(50岁),还是绵性(65岁)最终都没能活到民国初年。虽然他们身为皇亲国戚,有条件,也有资格享受优待,但时值清末,国家动荡不安,身为清皇室成员,理应为国家分忧,为黎民纾难,又怎么好意思追求如此长命百岁呢?
参考:《清史稿》等
(网图、侵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