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 秦朝是不是还能延续?
Ⓠ▍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 秦朝是不是还能延续?
皇帝三宫六院,家大业大,需要有人贴身服侍,因此官员序列中存在有区别于正常公务员的体系——内廷。相对而言,外廷公职以事功显名,而内廷属员则以服侍见长。由于内廷更容易接近中枢,对高层政治耳濡目染,因此升迁速度可能更快,所谓近水楼台。
在秦朝最后的几年中,能够决定秦国国运的人物,章邯和赵高都能高票入选,他们的抉择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秦帝国的最终命运。
(大秦帝国,虎视何雄哉)
章邯在领兵作战之前,在秦朝的官职是少府,是九卿之一,秩2000石,负责掌管宫室营造、皇家财政等事物,是一个能接近中枢的高官,位在丞相李斯之下。很明显,章邯走的是外廷路线,是丞相李斯的属员,工作关系上直接向李斯汇报。
赵高则是走的内廷的路线,这与他本是秦国的宗室远亲有关系。因为内廷事涉隐秘,所以秦朝公室喜用同宗,《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曾说过:“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赵高在秦始皇时是中车府令,官秩600石。
以级别而论,中车府令只算是中级官吏,不过由于他是宫中禁内的车府令,职务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职位至关紧要,所以非皇帝绝对信任的腹心侧近不能担当,所以赵高作为一个中级官僚,竟然也能与李斯等人平起平坐,以至于成为沙丘政变的主谋。
所以,对于赵高弄权,秦国朝堂上下无不愤恨,赵高也心知肚明,因此做了一场“指鹿为马”的秀,大肆诛杀异己,当初的同谋李斯也被腰斩弃市。章邯作为李斯的心腹僚属,自然也为赵高所嫉恨。赵高其实挺没有安全感的,他在沙丘政变后立刻封了自己郎中令的官职,掌管了宫城的卫戍部队,此一方面在于控制二世皇帝,一方面也是出于自保的考虑。
(沙丘之谋)
章邯是在陈胜吴广大军已经逼近关中时被紧急起用的,赵高还没有来得及清算他,就在形势比人强的环境下让章邯带领20万刑徒军击败了起义大军。这些刑徒原本就是六国军人,依秦法罚没为奴。如果不是事情紧急,这些人可能一辈子就交代在工地上了。如今编入行伍作战,斩首敌军可以赎身,同时还能获得爵位,自然战斗欲望强烈,三下五除二竟然把人数占优势的起义军给击溃了。随后,章邯带领军队乘胜追击,逼迫陈胜迁都,最后败死。六国贵族刚刚拉起来的军队也在章邯所部的打击下纷纷落败,形势一片大好。直到章邯击杀了起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项梁,随后兵锋北上,将北方势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围困在巨鹿。赵王求援各国,可是各诸侯国都惧怕秦军的威力,纷纷作壁上观。秦朝把长城兵团也调入内线作战,共同参与围困巨鹿,以期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溃六国武装,完成再征服。
秦朝几乎完成了这样的历史伟业,然而命运之神在此时却不再眷顾秦朝了。兵家妖孽项羽破釜沉舟,三天内接战9次,竟然以少胜多,击败了秦军的长城兵团,并杀了秦军的多名将领,包括名将之后王离。章邯畏惧联军兵威,因此退守在棘原(今河北平乡县南)。章邯在棘原一带修筑工事固守,与诸侯联军对峙。联军在休整一个月后,向章邯营垒发起猛攻,秦军抵挡不住,又退守洹水一线,诸侯联军,步步紧逼,加紧进攻,秦军再次退守安阳县(今河南安阳)。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冬天,赵高终于如愿以偿做了丞相。赵高对拥兵在外的章邯颇为忌惮,因此就抓住秦军在关东的战事不利,意欲以秦法谋害章邯。赵高在二世面前搬弄是非,让二世派人责让章邯。
章邯恐惧,因为依秦法,将军领军在外作战,所获战功按人头来算,盈论,意即如果砍的人头数比自己损失的人头数还少,将领有罪或至死。章邯情知赵高欲对己不利,然而眼前的战事却十分紧急,章邯迫切需要来自朝廷的支持,而非猜忌。于是,章邯就派了自己的心腹司马欣去请示上意,跟二世解释战场的情势。司马欣到了咸阳,留在司马门3天,赵高都拒不接见,有不信任之意。长史司马欣心里害怕,急忙逃回军中,他怕有人来追杀,还没有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追杀他,只是没有追上。司马欣回到营中,具言咸阳事,章邯更是为朝廷奸佞当道而不自安。
此时,联军中的陈余送来一封书信,信上说:“白起为秦将,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杀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数,而最后竟然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辟榆中几千里的地域,最终竟然斩于阳周。为什么呢?功劳太多,秦不能按功行封,因此罗织罪名,用国法杀死他们。如今将军为秦将三年了,所损失的士卒以十万计,而诸侯军同时并起,越来越多。那个赵高一向谄谀,为时已久,眼下形势危急,也怕二世杀他,所以打算用法杀死将军,借以推卸责任,另外派人替代将军,以此来摆脱祸患。将军在外时日已久,朝廷中很多人与你有隔阂,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况且天要亡秦,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全都知道。如今将军在内不能直言规谏,在外为即将灭亡的国家的将领,孑然孤立而想长期存在,岂不可哀!将军何不倒戈与各路诸侯联合,签订和约,共同攻秦,割地为王,南向而坐,称孤道寡;这同自己伏砧受戮,妻子被杀,哪个比较好一些呢? ”
章邯兀自惊疑不定,他摊开地图,眼前的形势更是让他坐立难安。
秦军大营的北面是以项羽为首的楚、赵、齐、燕等诸侯联军,连战连捷,士气正盛。在东面的东郡一带,是魏王豹的魏军。南面的颍川郡一带,有韩王成的韩军。西南面的南阳郡一带,是沛公刘邦、番君吴芮部下将领梅鋗、刘邦老乡王陵等人。刘、梅两人乘势攻破武关,攻入了关中,直扣咸阳。在西面的黄河以北的土地,已经被赵国将领司马昂攻占。在不久后,另一位赵国将领申阳将由孟津渡过黄河,攻占河南县(洛阳和新安之间)。至此,章邯大军经由三川郡和关中的联系被切断,和敖仓后勤基地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陷入到被四面包围的绝境。司马卬和申阳在此之前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此次切断章邯粮道和退路,迫使其投降有功,后来竟然被项羽封为殷王和河南王。
(章邯也是名将,怎奈生不逢时)
章邯在犹豫不定时,就暗中派军侯始成到项羽营中,想要签署和约。和约自然没有商妥,项羽让蒲将军昼夜领兵渡过三户津,扎营漳水南岸,与秦军交战,再一次打败了秦军。秦军连败,士气低落。司马欣、董翳等心腹对秦帝国已经失去信心,主张投降,并且不断劝章邯投降,秦军内部已经分化,不堪再战。同时,章邯军由于与敖仓的后勤基地的联系被切断,开始断粮。如果章邯在缺粮的情况下与联军决战,将会陷入更大的被动。联军完全可以不战不和,拖上三五天,秦军就将饿的连兵器都拿不动了。
那么,为什么咸阳城还没有动静呢?他们难道不知道章邯军是秦帝国在中原的最后一支精锐吗?如果章邯军能够撤回关中,据关守河,将联军堵在函谷关外,不正是战国时期一再上演的戏码吗?假以时日,联军内部必然分化,秦军再次东出,胜负未可预料。虽然中原一带几乎被打烂了,但是关中地区很少被兵火祸及,这在楚汉之争时,刘邦数次从关中征兵征粮就可以佐证。为什么秦国不再编组一支大军,救援章邯所部呢?
这是因为虽然关中地区尚有战争潜力,却已人心思乱。从秦昭王始,秦国朝堂100多年来执行了务实的开放政策。秦王出于对抗老秦人世家贵族的掣肘,不断扶持山东六国的外来势力和外戚。这种思潮在白起被杀时,在秦人心中引起了更大的骚动。嬴姓公族让老秦人失望了,他们在秦国逐渐统一的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了。同时,秦帝国的官府执行力在“指鹿为马”后已经限于瘫痪,难于快速组织起一支军队来。虽然嬴姓公族进行了一场自救的努力,公子子婴发动了政变,杀死了赵高等人,然而历史并没有留给这位秦王多长时间,刘邦的南路大军已经打到了武关。子婴无奈只好把守卫咸阳的卫戍部队匆匆派往前线堵截,结果被一击而溃。秦帝国的根据地已然是这幅样子,自保尚且不能,如何能对章邯提供支援呢?
(逐渐逝去的铁血军团)
所以,章邯所面临的局面是绝境,无援兵、无粮草、无退路。
如果章邯并敌一向,既然项羽打不过,就找那些鱼腩部队打,从那里打开缺口可行吗?这同样也不可取。因为此时章邯军与联军正在对峙,双方隔着河都能听到对方的战马的嘶鸣声。此时章邯军处于弱势,凭寨而守尚能维持,一旦撤营而走,联军尾随而至,章邯军将不战自溃。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期,这些被击溃的散兵游勇,也不可能找得到粮食,最终的结果也是一死。
在这样的处境下,章邯能做的选择很有限——除了投降,只有鱼死网破,拼死一战。章邯拼死力战,不可能取胜;而即使取胜了,所亡士兵也不在少数,赵高依然不会放过他。
因此,章邯投降与否都无法挽救秦帝国灭亡的命运,留给秦帝国的时间太短了。从陈胜吴广起义到秦朝灭亡只有3年时间。章邯所能做的,只是尽量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出路。项羽待章邯也不算差,竟然给章邯了封了一个雍王,章邯作为一个败军之将,对项羽这么够意思的封赏也算没有看走眼。只是接下来项羽因为军中乏粮,又恐秦军作乱,竟在新安一夜坑杀秦军降卒20万,项羽的阴狠更让章邯心生畏惧。
(新安坑降的头天晚上)
不过,如果章邯能够舍得一死,带领秦军向楚军发起决死冲锋,将会给联军中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楚军造成相当的损失。楚军的实力被削弱,而汉军实力不变,楚汉战争可能会提前结束。当然,如果楚军受到重大损失,项羽也不会妄自托大,在鸿门宴上可能就会设计杀死刘邦。所以,章邯在安阳那个晚上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历史的走向。风云际会,终究都化作了人生百态。章邯的结局也成为了秦帝国灭亡的象征,在司马迁的笔下,向后人昭示着一个威名赫赫的大帝国竟然会因为一个小人作祟而早早地谢幕了,徒给后人留下无谓的叹息。
ˇ■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 秦朝是不是还能延续?
真正的历史,不存在章邯投降,在电视上看的,那都是扭曲历史,秦朝百万雄师当时40万在守边疆,60万在筑长城守匈奴,要不然何来今天的广东、广西、云南 、海南。唯一和章邯有关系的也就是章邯找刑徒军来去平内乱而已,让刘邦项羽钻了空子,直接导致了秦朝灭亡。按照你的这问题来回答的话,章邯二十万大军?毕竟刘邦项羽当年只带了2万人马,他没有这个能力抗衡章邯二十万大军的,所以秦朝肯定还能延续下去。
♆Ⓥ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 秦朝是不是还能延续?
历史书上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大秦帝国出了一个奸臣赵高,此人先是串通李斯谋害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再扶持根本不够资格的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来又杀掉丞相李斯,彻底把持朝政,还演出了一场指鹿为马的好戏,最后弑君杀掉秦二世胡亥。正是他的一系列举动搞垮了大秦帝国,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奸臣。
赵高指鹿为马
然而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任人涂抹的小姑娘,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优秀的文笔制造了一场迷雾,从而误导后人数千年。
其实大秦帝国并不是赵高一个人就可以灭亡的,为什么呢?
陈胜吴广起义不到六个月就被大秦帝国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横空出世的绝世猛将章邯彻底扑灭,章邯随后又击杀楚军的最高统帅——项羽的叔叔,项梁。此战之后,战场天平彻底扭转,天下诸侯形势一度岌岌可危,秦国即使放弃山东六国,大不了退保函谷关也可以回到战国时的状态。
章邯进军示意图
可是为什么战无不胜的章邯在北上邯郸之后,就再也没打过胜仗,反而最后投降西楚霸王项羽了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两点:一是章邯碰到了比他更加厉害的西楚霸王项羽;二是秦国出了一个迫害忠良的大奸臣——赵高(指鹿为马的那位)。
然而,司马迁或许没有意识到,他的史记里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一,王离被击败的时间被司马迁故意提前。
根据《项羽本纪》,破釜沉舟是项羽人生中的一大亮点:全军砸破铁锅只带三天粮食过河,秦军被彻底打败,主将王离被俘。不久,项羽又连续数次打败章邯,最后逼得章邯投降。
但是,按照《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二世二年九月,王离军围赵王于巨鹿。十月,章邯才在李良的引导下,北入邯郸。十一月,项羽渡河作战,王离却是在两个月之后的秦二世三年端月投降。
也就是说,项羽本纪里把本来两个月的事情压缩到了三天!
第二,章邯、王离谁先失败出现了矛盾。
按照《项羽本纪》,项羽先打败王离,再打败章邯。但是,在《陈余张耳列传》中:项羽是先攻打章邯军,章邯撤退以后,邯郸城下的王离军队成为孤军,从而被诸侯围困,最后全军覆没。
秦将王离包围巨鹿,他的南面是秦将章邯的20万大军,再往南才是漳水,漳水再往南才是项羽。项羽要想包围王离,首先要北渡漳水,然后还要穿过章邯20万大军的防地。按照军事常理,项羽的作战步骤应该是以《张耳陈余列传》为准,因为只有先击败外围的章邯,才能去围攻王离。
第三,王离被击败的原因显然不是史记所说的那样简单。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项羽渡过漳河的全军也就六万人左右,项羽以漳水河南岸区区几万人,如何能包围王离两个月并将其消灭?更何况王离的南面几公里处还有章邯的20万大军。
项羽如果真正蠢到散开兵力包围王离,结果必然被章邯、王离两支大军分割消灭。可是实际却是:章邯始终没有离开过棘原城,根本没有全力以赴坚守漳河北岸一线。否则项羽就是破再多的釜,沉再多的舟,恐怕也无法轻易渡过漳河。
也就是说,在秦国精锐部队北部军王离被包围直到最后失败,章邯在很奇怪的观望!
章邯的败退让咸阳城朝堂之上一片哗然!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当时另一个将领杨熊,因与刘邦军作战失利,被咸阳传令处斩,仅凭这一项,秦朝政府同样可以将章邯斩首。
章邯深知纸包不住火,赶紧派司马欣前往咸阳活动。然而,他犯下的是弥天大罪,赵高并不愿意背这个锅,不肯接见司马欣。自知罪无可赦的章邯,在实力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祖国。
当项羽意外的听说章邯打算投降时,无异于喜从天降,因为他的粮食已经支撑不了。当初北上时,楚怀王就要求项羽就地寻找粮食供应,然而赵国已经被打的千疮百孔,筹措粮食并不容易。之所以破釜沉舟,其实是因为粮食已经吃光了,留着锅碗瓢盆也没啥用。
项羽爽快地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并置杀叔父之仇不顾,承诺封章邯为庸王。但项羽对二十万秦军非常忌惮,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借口秦朝降军生变,在新安城南(今天三门峡义马境内)杀掉20余万的降兵,1912年,修筑陇海铁路时,在当地发掘出大量人骨,现在该遗址被称为“楚坑”。
而被章邯出卖的秦国名将王离最后下落不明,王离的祖父是秦国名将王翦。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公元前223年秦国大举攻楚,项燕被秦将王翦包围于泗水郡蕲县,最后兵败自杀。
所以,我们把历史还原之后,一切终于真相大白:
在任何一场战争中,粮食和人力资源的持续供应都至关重要,章邯在早期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并不仅仅全部依靠他本人,而是有赖于秦帝国这部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为他不断地输送人力和粮食。
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章邯作为大秦帝国最后一支主力部队的统帅,选择了背叛祖国,背叛子弟兵,靠背叛获得了敌人的赏赐。咸阳宫廷无法预料这样的背叛,所以大秦帝国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令人惊愕的突然崩溃。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把这一切归结为所谓的忠臣奸臣,告诉读者大秦帝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朝廷上有昏君下有奸臣。可是简单化的思维固然容易接受,但却给后人树立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从此以后,中国人写史,首先要分出忠臣奸臣,好人坏人,可是现实往往都是复杂的,好人坏人只要看是红脸白脸就能分别吗?
尘归尘土归土,大秦帝国最后一位战神章邯最后在楚汉相争中悄无声息的自杀于他的王都,就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尽管一时灿烂,最后却消于无形。
虽然他本来可以成为挽救大秦帝国的救星,但他最后却选择了出卖祖国,只是不知道他自刎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那被项羽残忍阬杀的二十万关中好男儿。
☃↡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 秦朝是不是还能延续?
章邯率军投降可以说完全是因为赵高的原因,如果章邯没有投降,秦朝再延续几年,数十年都有可能。只要秦朝没有秦二世胡亥和中丞相赵高,至少再撑个数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甚至还能消灭反秦势力,再度完成统一,一直延续下去,至于之后还能延续多久,是一个未知数。
我们可以根据原本的历史走向和现存的史料记载进行一番推测,接下来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秦末时的时局。
秦末原本的历史走向
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病逝后,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在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的帮助下登上了帝位,即秦二世。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并没有向其父亲秦始皇那样亲力亲为地处理朝政,而是一心只想尽情享乐。胡亥此举正合赵高心意,于是在赵高刻意的讨好、哄骗下,胡亥开始不理朝政,过上了穷奢极欲的生活。
就这样赵高开始了专权统治,赵高为了达到彻底专权的目的,在职期间结党营私,独揽朝政,甚至丞相李斯也在赵高的陷害下惨遭遇害,于是赵高坐上了丞相的位置。此后,秦朝的大小政事皆有赵高一人独断专行,并且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赵高还精心策划了一起“指鹿为马”的政治事件,将反对他的大臣一律清除。
赵高独揽大权后,行政更加苛暴,为此,底层的平民百姓遭了秧,不仅无偿劳役的任务增加,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百姓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最终官逼民反,在公元前209年的秋天,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在大泽乡发动了农民起义。
可能是赵高的行政太过于苛暴,在大泽乡起义爆发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响应,几千人的起义队伍多到不计其数,彻底打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六国贵族也先后参与到反秦起义之中,进而有了六国复国运动,反秦起义如决堤之势,势不可挡,而此时的秦二世对这一切并不知晓。
直到反秦义军逼近了秦都咸阳城,赵高再也无法粉饰太平,胡亥这才知晓了一切,胡亥开始着急起来。之后在章邯的建议下,胡亥释放了数十万骊山刑徒出战迎敌,于是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章邯率领数十万囚徒军以及少量秦军出击反秦军队。
章邯不愧为秦王朝最后的军事支柱(王翦、王贲、蒙恬、蒙毅等大将皆已去世),章邯带领的数十万囚徒军先后击败了周文(陈胜麾下将军)、项梁、田臧(陈胜麾下上将)、邓说(吴广部将)、伍徐(吴广部将)、蔡赐(陈胜麾下第一号文臣)、宋留(陈胜部将)、吕臣(陈胜起义军将领,后重建张楚政权)等反秦义军首领。
随着章邯屡战屡胜,秦王朝也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延续,但后来在巨鹿之战中,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被项羽和诸侯联军击破,章邯率领的数十万囚徒军也投降了项羽。章邯的倒戈,让秦王朝遭到沉重的打击,并且在章邯投降项羽后,秦王朝失去了军事支柱,秦军变得不堪一击,秦王朝到了风雨飘摇之际。
章邯之所以选择投降项羽,实在是走投无路,迫不得已。在巨鹿之战发生后,章邯曾向秦二世请求援兵增援,但却因赵高的猜疑遭到了拒绝,并且被章邯派去咸阳请示的长史司马欣还被赵高派人追杀。此时的章邯,一边要对抗诸侯联军,一边又要担心被赵高猜疑,在这种赏罚不明的情况下,章邯最终率领二十多万秦军投降了项羽。
巨鹿之战后,秦军的主力基本被摧毁,秦王朝已然是名存实亡。同时赵高也担心被秦二世诛杀,便称病不在上朝,而私下却计划发动政变,欲谋逆篡位,最终赵高发动了“望夷宫政变”,逼死了秦二世胡亥。之后赵高在群臣的反对下,夺位失败,无奈之下只好让出自秦王族的子婴继位,之后子婴设计诛杀了赵高,四十六天后,子婴投降刘邦,秦王朝灭亡。
以此可见,巨鹿之战扭转了整个战局,为反秦斗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是秦亡楚兴的关键。而章邯的倒戈也同样给摇摇欲坠的秦王朝又一次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那么章邯如果没有投降,秦王朝还会不会延续下去呢?
如果章邯没有率领二十多万大军投降,秦王朝还能延续下去吗?
通过上文的叙述,可以看出巨鹿之战是秦王朝灭亡的关键战役,如果之后章邯没有率军投降项羽,秦王朝肯定还是可以延续一段时间的,至于秦王朝还能延续多久,可以根据秦末的发展轨迹和现存的史料记载进行推测。
秦始皇病逝后,导致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赵高苛暴行政,导致官逼民反,爆发了农民起义;二是章邯的倒戈,给了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当时的秦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随着章邯的投降,秦王朝失去了军事支柱,秦军变得不堪一击,几个月后秦王朝灭亡。
当然章邯之所以投降项羽,也不能怪章邯,很大原因是因为赵高,如果没有赵高这个权臣当道,章邯很大可能就不会投降,秦王朝断然不可能在秦二世仅仅继位三年后灭亡,所以是赵高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罪魁祸首。
按照历史原本的走向,赵高在巨鹿之战后不久发动了望夷宫政变,之后夺位不成,被子婴诛杀。如果章邯在巨鹿之战后没有投降,那么秦王朝就会迎来转机。
章邯手中有二十多万大军,如果据城坚守,或是灵活作战,以章邯的军事才能,支撑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只要撑到子婴继位,便会有援军增援章邯,那时秦王朝就迎来了转机,即便章邯短时间内无法消灭所有起义军,也可以退回函谷关以守待攻,以关中之地的富饶程度,起义军很难打持久战。
那么可能有人会说,如果赵高没有发动政变,秦二世不会死,赵高也不会被子婴诛杀,一切都会成为空谈。不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赵高猜疑,一直不肯出兵援助章邯,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章邯战胜诸侯联军的可能性很小,只会节节败退,到时候赵高就无法粉饰太平,消息迟早会被秦二世得知,那么赵高还是会担心胡亥知道后连累到他,只能继续发动望夷宫之变。
《史记》记载:“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之后子婴诛杀赵高继位,以子婴迅速展现出来的政治才干和魄力,几乎可以肯定,子婴会派遣援军支援章邯,那么诸侯联军就很难攻进关中。并且根据史料记载,项羽接受章邯投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粮草,没有粮草就不能持久作战,最后只能退却,筹措到粮草后才能继续抗秦,那么一旦错过时机,胜利的天平就会导向秦王朝,诸侯联军要想推翻秦王朝将会很难。
因为只要有了喘息之机,秦王朝就具备很多优势:第一、秦二世和赵高以死,子婴成为秦王朝的第三世皇帝,秦王朝还是天下正统;第二、秦王朝还掌握关中地区,和之前的秦国版图并无多大差别;第三、郑国渠建成后,关中之地便成为“天下粮仓”,同时还有号称“天府之国”的巴蜀之地,即便是赶上荒年,秦王朝也不缺粮草。
第四、秦王朝的国力在秦末起义中并未消减多少,只损失了王离率领的北疆主力和一部分秦军,以及一些囚徒军;第五、章邯以及二十多万大军还属秦一方,有章邯作为秦王朝的军事支柱,秦军的军心就不会涣散;第六、子婴继位,驻守在南方百越的赵佗可能就不会割据自立,还有数十万大军可供子婴指挥,即便赵佗依然自立,只要不进攻秦王朝,也没有什么影响。
子婴继位后,只需要下令让章邯率领二十多万大军驻守函谷关,以争取时间,并以正统皇帝身份对天下颁布诏令,减轻刑罚,并减免百姓的赋税和徭役,对参加起义过起义的百姓不再追究,让百姓对生活有了希望,相信一大部分人便不会再冒着生命危险去反秦,毕竟法不责众。
即便起义军首领胁迫百姓起义,起义军的军心也会涣散,之前百姓参加起义是因为秦二世和赵高实行苛政,逼得百姓们没办法生活,他们反秦是为了求生。而子婴下令对刑罚、赋税、劳役作出新的改变,并不追究他们之前的反叛行为,百姓就失去了必死的信念,从而影响到士气。
同时子婴也可以从生活在关中地区征兵,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经过十几年的繁衍,老秦人中并不缺乏壮年,并且之前的秦国已经实行了一百多年的“耕战策略”,老秦人的生活主要只有两件事:种地和打仗,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练兵,而且在秦末农民起义时,生活在关中地区的老秦人也没有参与过反秦起义。
主要原因有三点:关中地区本就是秦国的地盘,这是老秦人自己的国家;秦国统治关中地区已经数百年,老秦人已经习惯了国家的统治模式;关中地区在郑国渠修成后,变得非常富庶,老秦人的生活也变得更好,更没有必要造反,何况秦二世和赵高也已不再,秦王朝换了新的统治者。
在短时间内,秦三世子婴便能征集一支数十万,甚至过百万的秦军,不过也用不了这么多,只需要要征集一支三十万的秦军,外加章邯的二十多万大军,以及抽调关中各地区的守军和咸阳的守卫军队,秦王朝就已经拥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只要坚守在和六国接壤的城池,军心涣散的起义军就很难灭亡秦王朝。
此时秦将章邯便可以化身成下一个白起、王翦,将依然反秦的各路叛军一一消灭,再次完成大一统,使秦王朝延续下去,只要秦三世子婴去世后,秦王朝没有再像秦二世胡亥那样的皇帝,秦王朝再延续数百年也不是并无可能。
结语:
秦王朝之所以迅速灭亡,是因为赵高一直粉饰太平,多次对此对秦二世进言说:关东的盗贼不足为据,加上起义军的发展速度太快。等到起义军逼近秦都咸阳时,秦二世这才着了急,由于古代交通条件的落后,已经来不及从关中抽调兵力和征发士卒对敌,因此,章邯只能率领骊山的数十万囚徒军作战。
随着巨鹿之战发生,王离率领的主力秦军被歼灭,以及章邯的投降倒戈,刘邦便乘机从武官迂回抵达咸阳附近,而此时秦二世已经被赵高逼死,秦三世子婴又一时间来不及从关中抽调兵力对抗,面对大势已去的秦王朝,子婴最终选择了向刘邦投降。
如果章邯在巨鹿之战发生后,没有带领二十多万大军投降项羽,而是决定对抗到底,便能为秦王朝争取一些时间,等到子婴继位,出兵援助章邯,秦王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如果子婴继位,章邯也没有投降,你认为秦王朝还能延续多久呢?欢迎下方留言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章邯二十万大军不投降, 秦朝是不是还能延续?
这样的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谁也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秦朝军队)
咱们首先来看一看秦朝灭亡的原因。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说得比较多了,网友也有非常多的争论。我个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秦朝劳役太多,百姓怨声载道。秦朝修万里长城,修秦直道,修阿房宫,在当时生产力条件比较低下的时代,要完成在今天看来都是世界级的这些大工程,那种劳役可不是一般的劳役。二是秦朝的压制太大。这个压制包括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缴起来溶化,防止反抗。包括实施焚书坑儒策略,钳制天下舆论。还包括实施严酷的刑法等等。三是秦朝的仇怨太多。秦朝灭了六国,让多少人妻离子散国破家亡,这是可以想象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想把秦始皇给杀掉,每一个人都想着要复仇。所以秦朝当时基本上就是天下公敌。
秦朝灭亡的第四点,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军队分散。秦朝当时的军队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就是由蒙恬率领的抗击匈奴的30万大军。另一部分就是以章邯为代表的“三秦”所率领的20万大军。特别是蒙恬带领的抗击匈奴的30万大军,那是秦朝的主力精锐部队,这个主力部队确实也给了匈奴以沉重的打击。本来在战国末期,匈奴就已经强势崛起,如果秦朝军队不给他以重创,北方游牧民族主宰中原的历史很可能要提前很多年。也就是说,在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时候,边境地区的守军根本就回不来,实际上秦朝的军队也就只是“三秦”的那些军队。
(项羽)
那么如果章邯等“三秦”不投降,秦朝会不会不灭亡呢?章邯不投降,他也是打不过项羽的楚军的。项羽的楚军,那在当时是十分精锐的力量。一是因为有项羽这样一位超级将才,二是楚国人对秦朝的仇恨超越了其他五国,所以他们看起来是一群乌合之众,其实凌厉无比。事实上,章邯正是因为打不赢项羽,才投降的。
其次,章邯是肯定会投降的。除了打不赢外,还有就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真心想打。秦朝在灭六国的时候,对将领们不错。但是灭了六国以后,秦朝猜防将领,对将领并不信任。还有,当时秦朝皇帝秦二世已经被赵高控制起来了,朝廷一片乌烟瘴气。将领们就算是拼命打,他们也知道,不可能有人记得他们的功绩。既然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功绩,他干嘛要拼命打呢?再说了,当群雄并起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想要封侯,章邯等人肯定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们消极打仗,积极投降是绝对的。
(章邯)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
推荐阅读:
肇事撞死人负全责,但只买了交强险和三者100万,保险公司该如何理赔?
上一篇:养花最好的有机肥是什么?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