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在曹营中未献一计一策,曹操为什么不惩罚他?
p☢徐庶在曹营中未献一计一策,曹操为什么不惩罚他?
徐庶这个人在正史上的存在感非常低,低到你如此熟悉这个名字,却对徐庶在历史上干了什么事一无所知。
之所以我们对徐庶这个名字非常熟悉,那得感谢三国演义的神话,事实上,徐庶才是那个被三国演义神化的人物,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是虚构的,所谓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同样是虚构的。
虚构的东西太多了之后,以致都成了所谓的“历史”,弄得演义与历史傻傻分不清楚,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有必要讲讲徐庶的历史。
徐庶是豫州颖川郡人,这可是曹魏的人才摇篮,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陈群、钟会、钟繇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出自颖川郡,与这些人出自世家大族所不同的是,徐庶出身寒族,没有士族背景,也没有家庭背景。
在那样一个以出身论英雄的时代,出身意味着将来,没有出身意味着没有一个好的将来,早年的徐庶缺乏进入仁途的门道,即使是弃武从文之后,也是报国无门,随着战乱的影响,南下荆州避乱。
徐庶能够青史留名,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好朋友,在南下荆州之后,徐庶成为了诸葛亮的好朋友,与徐庶一样是诸葛亮好友的还有孟建、石韬和崔州平,合称“诸葛四友”。
与现在一帮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诸葛亮和他的好朋友们也经常在一起讨论将来的时势发展、政治理想和职业规划,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成为诸葛亮的好友,想必四人都有些共同的志向、才能与爱好。
就算是出身没落官宦士家的诸葛亮,虽然对外宣称是”躬耕于隆中“,但是自比管仲、乐毅也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出士求取功名的,徐庶也不例外,事实上,徐庶才是第一个投靠刘备的人,比诸葛亮投靠刘备要早得多。
徐庶之所以投靠刘备,是因为自已没有出身背景,至于才能也不敢说有多大,这就相当于一个没有文凭的人找工作一样,也许徐庶有些能力,但是徐庶依然求职门路较少,而且多是毛遂自荐。
徐庶投靠刘备的目的就是建功立业的,就像现在大学生找工作一样,希望有一个好的将来,徐庶投靠刘备六七年中,依然没什么发展前途,这也许不能怪徐庶,只能说徐庶找的这个老板--刘备,在当时是没有前途的。
当时的刘备寄居在荆州刘表手下,作为刘表的打手驻守荆州北部边境,老板没前途,手下的职业显然更没有发展,刘备在荆州的六七年间,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因为曹操的南下,形势变得异常危险,刘备这个老板有破产的可能性,在长坂被曹操一顿按地摩擦后,连徐庶的母亲也被曹军俘虏了。
于是这成了徐庶离开刘备投靠曹操的理由, 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说明了徐庶是因为母亲被俘虏而在刘备一生最危难的时刻离开,选择投靠曹操,两汉以孝治国,为了母亲投靠曹操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然而历史真是这样吗?
徐庶投靠了曹操之后的事,在史书上基本没啥记载,像徐庶这样没有出身,没有名士的推荐,出身寒门,而且才能一般的人,是很难在人才济济的曹魏有一席之地的,更不会得到曹操的重用。
如果徐庶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不献一计的话,那徐庶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曹操是不需要这样没用的人,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一个不献一计的人是不能成为谋士的,一个不做一事的人是要来没用的,以曹操的性格早就杀了徐庶,但历史上并不是这样,徐庶在投靠了曹操之后,很可能是没有得到曹操的重视,毕竟一个政权的最高领导者是看不到徐庶这样的小人物的。
看都看不到,曹操何必惩罚徐庶呢?在曹操时代,估计徐庶也就是一默默无闻的投靠者,也许有些才能,但缺乏重用,在曹操去世后,徐庶成为劝曹丕称帝的一员,并且上了劝进表,这已经是徐庶投靠曹营的12年之后了。
如果徐庶真是一言不发的话,怎么会上劝曹丕称帝的劝进表呢?这个劝进表就是曹魏的一帮大臣劝曹丕称帝代汉建魏,这可是要说话的啊!不说话上什么劝进表呢?
三年之后,徐庶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当时的皇帝已经是曹丕了,如果说曹操没有重用徐庶,那么曹丕可算是重用徐庶了,毕竟一个出身寒门并且从敌方阵营投降过来的徐庶,能够做上曹魏秩比二千石,已经算不小了。
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次官,负责纠察、监督、弹劾百官,这就是一个言官,怎么可能存在徐庶一言不发的情况呢,由此可以看出徐庶在魏国还是有不错的发展,至少比他在刘备那里强多了。
由此可见,徐庶在魏国不仅没有不献一计一策,而且应该是尽其所能,不断的发挥才能,甚至不惜劝魏代汉都要想着向上爬的人,绝不会因为母亲被抓而投靠曹操,恐怕徐庶投靠曹操更多的原因是在刘备那里没有前途。
╅ℰ徐庶在曹营中未献一计一策,曹操为什么不惩罚他?
如果把徐庶的本领用数据量化的话,比较好理解些。
我们把徐庶的本领记为100分。
徐庶在当时刘备的手下的时候,刘备的兵马连5000人都不到,还拖带着一大群吃饭的穷苦百姓以维持他汉皇后裔刘皇叔的身份范,要悲天悯人,要爱护百姓,要维护皇室,拯救大汉。刘备为了立这个人设,很多的军事手段是不可以用的,或者不愿意用的,如火攻,水攻,饥民阻路等等,都不能用,还要用多于军队几倍的口粮喂养这些人,大军行进的时候,还带着这些人,严重拖累军队的战斗力。
徐庶这个时候的能力发挥,只能有20%,也就是20分。因为徐庶本身所学,只在诸葛亮和庞统之下,最擅长临战发挥,其次是政治,也就是内政,后勤,统筹等等。从他帮着刘备后,刘备的军民都再没有饥饿和逃兵,并且在和曹仁几万大军对阵的时候,军士都状态饱满,战意满满就可以看出来。还有那么多百姓给刘备做后勤支持。吃不饱,穿不暖,没薪水,军士不哗变就怪了。还百姓支持,不跑完就算好的了。就在这时候,徐庶还打了几个胜仗,虽然这些胜仗面对曹操的损失,九牛一毛,但也是胜了啊。曹操派出的曹仁带着不到5万士兵,打不过徐庶,士兵被打散,带着不到1万人撤回,路上的散兵陆陆续续回来两万多,徐庶这边抓了几千俘虏,很多人不愿意跟刘备,他最后只收编了1千来人,剩下的都放回了,他养不起,士兵都是大肚子,旁边还是那么多随军百姓,又不能在百姓眼看着的情况下杀俘虏,只能放了。
所以说,徐庶在刘备手下,能力被严重挤压了,最多发挥20%的能力。
徐庶来到曹营后,曹操安排他做司马,徐庶能发挥出80%的能力。哪怕他一计不出,只做军队内政,就解决了曹操很大的麻烦。
你算下,刘备才不到5000兵马,随便给点吃喝,就安排好了,哪怕你是军师,其实发挥的作用也就是军司马了。
曹操呢,同样是军司马,徐庶要安排不低于5万军士和后勤部队,妥妥的一个假军师待遇啊。军内书记官,你听听,除了军师,将军都要听他安排,只有曹操可以指挥他,别人最多监视他的行为,不能妨碍他做事。他一停工,大家的后勤就出问题了。吃饭,发响,草料等等,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曹操招募了徐庶后,战时后勤就再没有头疼过。你不献计谋,没事,你弄后勤就好。
打袁术的时候,曹操出兵8万多人,打袁绍的时候,曹操出兵16万多人,打吕布,11万人,打青州,打孙权,次次都带着徐庶,省了老大的心思了。
打赤壁,刘备和孙权的联盟,曹操出兵号称80万,前线一线军士肯定不低于25万,军前司马还是徐庶,这个人很牛的。
╊❈徐庶在曹营中未献一计一策,曹操为什么不惩罚他?
徐庶在曹营没有献出一计一策,曹操为何不杀了他?你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起徐庶,我们总是会想起这么一句话,叫做“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大家都知道徐庶虽然表面上投降了曹操,但是他的心仍然在刘备处,所以他并未替曹操献出一计一策,令人称叹。可就在大家称叹徐庶对刘备的忠义时,大家也好奇,徐庶身在曹营,却不为曹操出谋划策,这不是吃白饭吗?曹操一代枭雄,怎么可能容忍徐庶的如此行为?他为何不惩罚甚至杀了徐庶呢?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个是三国演义的角度,一个是正史的角度!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乃是徐庶选择的明主,他是尽心尽力辅佐刘备的。不过由于他帮助刘备大败曹仁,受到了曹操的青睐,所以曹操命人以徐庶母亲之名,要求徐庶回家,最终落入了曹操的手中,也就是说,徐庶之所以投靠曹操,是因为他受到了欺骗,他是被曹操骗过去的。
回到母亲身边后,真相大白,徐庶及其母亲赫然发现,他们都被曹操欺骗了,而徐母刚毅,认为是自己害了儿子的前途,所以直接以死明志,她这一死,令徐庶非常伤心,甚至愤恨,所以徐庶自然是不可能帮助曹操了。而曹操这边,因为知道徐庶母亲的死,和他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他也不敢多做逼迫,准备让时间冲淡一切。另外,曹操之所以将徐庶骗到自己的手下,其实真正的目的也不是让徐庶给他效力,而是让徐庶不要给刘备效力!这一点,其实我们通过水镜先生和刘备的对话便可以看出来!
当年刘备逃难,意外来到了水镜先生的住处,双方互相寒暄起来。水镜先生询问刘备,为啥会落魄如此?刘备回答,是因为命运多舛。其实刘备的这个回答非常符合正常人的思维,大家遇到困难和危机,总是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刘备也是这样的。不过在水镜先生看来,命运这东西非常玄乎,并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刘备之所以混了这么多年还如此狼狈,并非是因为命运弄人,而是因为刘备缺乏人才!
很多人会疑惑,刘备手下文臣猛将无数,怎么会缺乏人才呢?事实上,当时的刘备也是这样疑惑的,不过水镜先生随后的一席话,直接解开了刘备的疑惑,水镜先生说刘备手下虽然有很多的文臣猛将,但缺乏经世济国的人才,说白了,刘备缺乏顶级谋士!刘备一想,水镜先生说得对啊,于是开启了寻求顶级谋士的步伐,最终找到了徐庶,并对徐庶委以重任!也正是在徐庶的帮助下,刘备才能够以劣势兵力大败曹仁,令曹操震动!
在此之前,曹操知道刘备虽然强悍,但只能是小打小闹,因为他知道刘备缺乏顶级谋士相助,但这一次刘备大败曹仁,让曹操感到非常意外,所以他让手下去探查,结果就发现了徐庶。在程昱的解释下,曹操知道徐庶就是那种顶级谋士,所以他宁愿使诈,也要把徐庶骗过来,而目的就是为了让刘备无法补齐短板,无法获得顶级谋士!哪知道,走了徐庶,却来了诸葛亮,刘备仍然做大做强了……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我们只说曹操对于徐庶的态度。曹操手下本身有非常多的顶级谋士,所以徐庶鼎力相助,这对曹操来说,自然是非常好的,但是若徐庶不愿意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其实也没啥损失,只要徐庶别帮刘备出谋划策就行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即便徐庶在曹营中没有献出一谋一策,曹操仍然没有惩罚徐庶,因为曹操并没有损失什么,就浪费几口粮食而已。相反,若是杀了徐庶,那么很可能会吓到刘备阵营的人,大家会想,你看徐庶投降了曹操,结果被杀了吧?这谁还敢投降啊?
正史中的徐庶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确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并没有帮曹操出谋划策,但是在正史中,徐庶却并非如此!简单的举个例子,在曹丕篡汉登基的劝进表中,徐庶的名字就在上面,这不就是徐庶为曹魏出力的明证吗?徐庶劝曹丕称帝,这算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白了,徐庶此时已经是完完全全的魏臣了,他是在真心诚意地为魏国出力!
徐庶原本是豫州颍川人,不过他一开始是舞枪弄棒的,所以他应该算是寒门出身,并非颍川士族的那一伙人。后来董卓祸乱朝堂,导致天下大乱,徐庶逃到了荆州,和诸葛亮相识相知,成为了好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诸葛亮对徐庶大赞,认为徐庶有大才,日后可以做刺史、郡守这样的大官。再后来,徐庶投靠了刘备,深受刘备的器重。刘备想要做大,必须得不断吸引人才,于是徐庶又把好友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说的是徐庶离开刘备前,才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但在正史中,其实徐庶早就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而且徐庶和诸葛亮还在一起共事了许久。直到刘表去世,曹操率军南下,徐庶才和诸葛亮分开,而徐庶之所以离开诸葛亮和刘备,则是因为他要去拯救母亲!
当时的徐庶母亲,并不在许都附近,而是在荆州,和徐庶一起,只不过因为曹军来得太快,在长坂坡追上了刘备众人的家眷,徐庶的母亲才遭到俘虏。
《三国志》: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徐庶因为母亲遭到曹军俘虏,不愿母亲受罪,所以主动辞别刘备,投靠曹操,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对母亲而言,徐庶非常孝顺,对刘备而言,徐庶也算是比较耿直了,主动辞别刘备,上演了一副君臣相知又被迫分离的画面。不过对于曹操来说,其实徐庶的投降,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
演义中,徐庶投降,至少在曹操看来,是削弱了刘备的实力,让刘备少了一个顶级谋士。但是正史中,徐庶投降,是发生在长坂坡之战后,此时的刘备,实力已经衰弱到了极点,而曹操那边,则已经拿下了荆州,实力非常强大,所以对曹操来说,徐庶的投降,其实和其他荆州人投降没啥两样,他就是个普通的降将,随意安置一下便可以了,只要不伤了降将的心便可。
正史中的徐庶,投降的时间节点并不是非常好,所以他在曹营中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安置,然而我们从后面可以看到,徐庶被封为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还进入了曹丕的劝进表,可见徐庶在曹营中,并不是未献一计一策的,要不然他不可能得到升官!也就是说,其实徐庶投降曹操以后,其实一直是在不断的往上爬,只不过他并没有爬到类似于诸葛亮那么高的官位。而这也正是曹操没有惩罚或者杀掉徐庶的原因!
现在问题又来了,既然徐庶在曹营,并非一言不发,而是努力的往上爬,那么为何他的官职却并不是非常高呢?这里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看看诸葛亮说的话我们就懂了!
《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曾派人打听过徐庶的消息,得知徐庶只是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于是心生感叹,说“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现代的白话文,就是说魏国的人才这么多啊,竟然连徐庶这样的大才都不重用!而这句话,其实也回答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都说徐庶没有献出一计一策,那曹操为何不惩罚他?
既然诸葛亮知道徐庶做到了御史中丞,那么他就知道徐庶在魏国并不是未献一计一策,不然徐庶根本不可能做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而后诸葛亮又好奇为何徐庶职位和自己差距这么大,最终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因为魏国人才太多,徐庶虽然极力往上爬,但他出身寒门,且能力确实没有其他人强,所以一直升不上去!
结语
综合来看,曹操之所以不惩罚徐庶,主要是因为徐庶在曹营,并不是不愿意出谋划策,相反,他还是会主动往上爬的,只不过曹魏的人才太多了,徐庶的竞争力并没有那么强,所以只能爬到御史中丞的这个位置!而这一点,诸葛亮其实是完全看明白了的,他的那句“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便是明证!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魏略》《三国演义》)
Ⓣ◍徐庶在曹营中未献一计一策,曹操为什么不惩罚他?
这正是曹操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不该杀的他杀了,比如华佗,比如孔融。该杀的他反而不杀了,比如关羽,比如徐庶。
我想,尽管徐庶进了曹营一言不发、一计不献而曹操不杀他,主要是徐庶已经不能为他人献策,不能给曹操再带来罗乱就无所谓了,不杀他,会让自己手下的众多谋士感到曹操的惜才之情,死心踏地的跟随曹操。二者是徐庶之母为忠义而自尽身亡,这是曹操当时所没想到的,这种史上的大义,是震动人心的,是人们所推敬的。曹操深知人心所向,就不敢也不能再杀徐庶,如果杀了徐庶,曹操就会落得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历史大罪名。
曹操是个大政治家,杀谁不杀谁,他都有政治上的大思考。
↺⇍徐庶在曹营中未献一计一策,曹操为什么不惩罚他?
徐庶,本命徐福,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人士。徐庶本为东汉末年刘备的谋士,但后来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抓获,不得已进入了曹操的阵营。而“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想必读者朋友们也都听说过。那么,作为一个曹操费劲千辛万苦,甚至不惜使出不光彩的手段才得到的谋士,徐庶在曹营中未献一计一策,曹操为什么不惩罚他?
首先,我们得从曹操的性格说起。虽然后世给曹操的评价经常是略带贬义的“奸雄”,但从现实上来讲,曹操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重情重义,胸怀宽广,爱才惜才的好主子。这一点从曹操对忠义之士关羽的礼遇中就可看出。徐庶虽不愿在曹营中献计,但这恰恰反映了他的忠义守信。曹操爱才,尤爱有才又有气节之人,而徐庶刚好就是这样一个典范,也难怪曹操不愿责罚他了。
再次,我们得看看当时的天下形势。天下三分,国势大乱,正是各方求贤若渴,广纳贤士之时。而曹操身为当时三大势力之一,对人才的渴求也是非常迫切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诗简直成了曹操爱才的金字招牌。而徐庶本就是曹操运用极端手段方才得到的谋士,也就是徐庶是受到胁迫不得已才归顺曹操的,但徐庶身在曹营可心在汉啊。是曹操失礼在先,如果因徐庶不献策而责罚于他,简直就像砸了自己爱才的招牌一样。试问,如果因为不献计就会受到的责罚,又有谁敢去投奔曹操呢?这样一来,不但更加得不到徐庶的忠心,还会被天下人所不齿。
还有就得从徐庶本身说起了。能使曹操不惜名声,使出不光彩手段也要得到的人才,自然不会是草包一个。徐庶可是当时的名士,名气极大,才略、心计、学识皆属一流。这样一个尖端人才,多少双眼睛盯着呢,曹操一旦责罚他,必定引来非议之声。换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舆论压力太大啦,实在是承受不住啊。况且,虽然徐庶不能为自己所用,但他的存在就犹如一块磁石一样,将他纳入麾下,便于曹操吸引更多人才前来投奔,肯定也是没有坏处的。
最重要的是,徐庶进了曹营,就不能为刘备献策了,削弱了对手,就等于加强了自己。对于曹操来说,只要徐庶不为刘备所用,不与自己为敌,就已经是大大的帮助了。曹营中也算是人才济济了,并不会因为缺少一个徐庶的参与而无人可用。徐庶虽然足智多谋,但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啊,徐庶没有为曹操献策的心,强逼他说,也不一定可以说出非常有益裨的建议。况且,徐庶虽然不给曹操献计,也不代表没有给曹魏集团出过力啊。要知道徐庶最后可是官至御史中丞呢,曹操又不傻,没有丝毫贡献的人也不可能达到如此高位。徐庶可算是一个通才了,就算不做谋士,做做普通官员什么的,想来也不会做得太糟糕。
徐庶一生坎坷,命运多舛。被迫来到曹营后,信守了他 “不发一言”的诺言,以至于在曹魏历经数十年,不管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几乎算是默默无闻。虽然他并没有被曹操责罚,但对一个心怀天下,渴望与明主“共图王霸之业”的谋士来说,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才是最为痛苦寂寥的吧。
------------------
推荐阅读:
以前做安利产品的人,现在都怎样了?有做安利产品发家致富的吗?
球场上,一方10个C罗,一方10个梅西,双方守门员一样,哪方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