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粮食总是不够吃,他们为什么不多开垦荒地?
➶≉古代粮食总是不够吃,他们为什么不多开垦荒地?
古代遍地是空地,农民为什么宁肯受压迫,也不去开垦荒地?看看苏东坡是咋做的?
古代是农耕社会,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靠种植庄稼,可以说是粮食就是农民的命。但是,在古代粮食产量是很不稳定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不往远处说,就拿生产队那时候说,一亩地能产小麦80-100斤,就算很不错了,高产也就200多斤,更别说古时候了,产量更低。即使这样还得靠老天赏饭吃,旱了绝产,涝了也绝产!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人口要比现在少多了,荒地也很多,那么为什么人们宁肯受地主压迫、挨饿,也不去自己开垦荒地呢?
我们看关于旧社会的电视剧,经常能够看到,为了生活或者给地主交地租卖女儿的情况。我们不能用现在人的思想去评判那个年代的人,每个时代面对的社会背景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是处在那个年代可能生活的也不咋地!
自古农民就是地主剥削的对象,这种矛盾关系持续了很多年。这时候可能有朋友可能会说古代人“真傻”,有那么多荒地不自己开垦,非得把自己饿死。
如果,我们这样想就太小看老祖宗了,他们可没那么“傻”,我们继承的那么多绚丽的文化都是老祖宗发明的。
其实,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古时候朝廷也是非常鼓励农民多去开垦荒地种地的。就拿朱元璋时期来说,由于和前朝打仗折损了不少人口,又赶上自然灾害,到处都是挨饿的百姓。所以,下令北方人烟稀少地区的百姓可以开荒种地,甚至还给一些扶持和优惠待遇,推行了“永不起科的政策”,意思是说这些新开垦出来的荒地永远不用交土地赋税。
明朝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连年战争,黄河流域民生凋敝,各地劳动力明显不足,多地还出现旱灾和涝灾,农业生产受到了大规模破坏。很多人饿死了,农田和村庄也荒废了。
恢复民生成了当务之急的大事,并且,朱元璋推行“永不起科的政策”和他自己之前的出身也有一定的关系。朱元璋以前出身贫苦,知道百姓做农事的艰辛,所以,推行这个政策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
说到明朝不得不提一下在历史上有名的人口大迁移,那时候中原地区打仗,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朝廷决定把风调雨顺和人口众多的山西往外迁移一部分人到别住定居,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这次迁移也不是把一个村子整个都迁走,而是规定四口之家要留下1个人,如果是六口之家就要留下来2个人,8口之家人留下了3个人。这次大迁移,作为当时风调雨水的山西人是不情愿的,谁会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但又不能反抗。
在走之前朝廷规定了一个登记报名和领取路费的一个地点,这个报名登记的地点,就是山西洪洞县广济寺门前一个据说活了几千年的大槐树下。报名领完路费就拿着行李跟随官兵领着的队伍出发了,这次大迁移从朱元璋洪武年间到朱棣永乐年间耗时50多年。老话说,“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有了“老家山西大槐树”的说法。
所以,在古代处在的历史环境,即使推行免除赋税的政策百姓开垦荒地也是不容易的。
古代有一个名人也开垦荒地,还写了一首诗来形容开垦荒地的艰辛和不易。这个名人就是苏东坡,他在文中写道“开垦之劳,筋力殆尽”,来描述开垦的辛苦。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苏东坡是个大文豪,应该不缺钱啊,怎么还去开垦荒地了?其实,他这个“东坡”就和荒地有关,苏东坡做了错事,惹了朝廷不高兴,把他贬到黄州去了,俸禄也被取消了。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被炒鱿鱼了,没有了工资。
所以,苏东坡没有经济来源了,就想搞一块来种,就拖朋友帮他找找。后来朋友托关系把之前的作为营地的一块闲置空地给他了,大约有十多亩地。这次开垦的也让苏东坡感受到了劳作的辛苦,所以,写下了那句诗句。据记载,苏东坡这次开垦荒地还赶上了旱年头,种上庄稼后,长势也不怎么好。
但是,苏东坡必定是名人,接触过不少人和事,对做事还是有规划的。这次种地也是一样,他把低洼的地方种上水稻,地势高的地方种上果树。
你看!连苏东坡这种有关系的名人在古代开垦荒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普通百姓了,就更不容易了。过去,也没有什么设备,也没有农药,并且,杂草的根系很深,盘根错节,很难除掉,即使种上粮食,后期除草也是难事,大草封垄也很难找到庄稼了。
遇到旱年头还的引水来浇灌,全家人都得出动,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还不一定有啥成效。我们现在遇到旱灾和烂灾,都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更别说古时候那种条件。
再有,在古代也不是很太平的,连年战乱,各种势力争夺地盘什么的,农民就算把地开垦好了,也开始慢慢能收获庄稼了,但能用几年是不一定的。所以,当时背景下人们是不愿意去开垦荒地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够世代流传下来,成为祖产。
对于,古代人认可受压迫也不去开垦荒地,您是怎么认为的?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古代粮食总是不够吃,他们为什么不多开垦荒地?
谢谢邀请!在古代粮食不够吃的,原因是很多的,首先是粮食产量太低,又没有高产肥料,粮食每亩100多斤,那是高产了,我记事的时候,在堰北种麦子,每亩种子16、7斤,收的麦子每亩只有20来斤;有一年村子后面的一块地里麦子长得好,估计每亩可收200多斤,县长在这块地头召开现场会,号召全县人来学习。可见以前地粮食产量有多低了。二是土地所有制的问题。土地在少数人手里,他们有法吃,多数人土地少,甚至没有什么土地,只能靠力气吃饭,农忙过去了就没有苦饭吃的机会了。三是战争频繁,劳动力大都是家庭妇女,她们吃人饭,出牛力,能开多少荒?穷人家有几家养得起牛的?政府也要求开荒,一有战争,土地又荒了。有时在书上看到火烧粮草的行为,实在气愤!四是苛捐杂税多,农民纳税都是粮食,粮食上交了,自己就没法吃了。
和古代相比,现在的生活,简直太幸福了,珍惜!珍惜啊!
≚▉古代粮食总是不够吃,他们为什么不多开垦荒地?
你可能以为古代有大片土地,随便找一块地方开垦荒地就能够种出粮食来。
粮食是能种得出来的,但是准备收成的时候,突然跑过来一个官吏,不好意思,刚才您种植的这块土地是隔壁王老爷家的,现在这一块土地的粮食一粒都不能给你,你还得上缴10两银子的罚金。
所有人会感到好奇,古代的粮食既然总是不够吃,那为什么不更多的开垦荒地呢?只要开垦的荒地足够多,那么粮食不就够吃了吗?
如果你有这样的疑惑,这篇文章还是要看一看的,会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观念。
在我们看一些古代题材的电视剧或者影视小说的时候,总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孤儿寡母的家里的老父亲突然去世了,就得跪在一旁举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卖身葬父。
如果把这句话说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把自己卖给一个人或者许配给一个人,很简单,你给我一块小块土地,让我把父亲安葬进去。
等等,你为什么非得让别人给你一小块土地呢?那个时候又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常规的建筑都少得很,古代的人口又比较稀少,随便找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挖一个坑,把自己父亲埋在那里不就可以了吗?
还是之前那句话,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但当你实际操作的时候,可能刚挖出一个坑来,隔壁的衙役就出来了,然后指着你的鼻子说:不好意思,刚才你挖的这个坑是隔壁王老爷的,现在你需要把这块土给抹平了,同时还需要缴纳十两罚金。
就这么一套流程下来,一般人都顶不住,那有人就问了古代的时候人烟稀少,土地又那么多,难不成所有的地都是有主的土地了,难不成所有的土地普通人都不能开荒了。
开荒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注意开荒的土地是没有人种植的,而没有人种植的土地在古代是极其稀少的资源。
如果你不花费大力气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开辟土地的话,那么你就压根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第1点,明清以后的土地开发。
在朱元璋打倒了原帝国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恢复生产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你看上哪一块土地随便去种,种植在三年以内不收你任何税负三年以后再收,而且给你大量优惠。
朱元璋之所以敢这么搞,就是因为原帝国实在是太惨无人道了,导致很多的老百姓连生活都过不下去了,为了谋个活路,只能四处逃荒,土地都不种植了。
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就直接下达了命令,土地全都是无主的,如果你先拿得到那就是你的。
此外官府也会统一分配,让穷苦老百姓能够拥有土地,在明朝早期的时候甚至还给发媳妇。
当然这里的发媳妇一般是战争过来的俘虏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让普通人也能够有传宗接代的机会。
但是这种事情只是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再随着土地分配制度越来越完善,普通人也都拥有的土地。
当然后期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系列的土地兼并,这里就不说了,根据有历史记录以来明清时期关内的土地,已经不再具备开荒的能力了。
说得再直白一些,明清时期关内的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有主的土地。
这些土地都是在若干年前已经开荒结束的,当然你可以说这些土地种植产量不高或者产量出现问题再或者其他情况。
但是这些土地全都有主,要么是隔壁王老爷的,要不是隔壁张老爷的,要么就是隔壁李老爷的简而言之全都有人种植。
直到后期一系列新的物种出现,比如红薯比如土豆,这些土物种的出现,让不适合种植的土地也能够种出粮食来,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垦荒浪潮。
但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明清时期的时候,已经没有可供开垦的土地了,换句话来说,土地的数量就是这么多,但凡开垦完了,那也就数量达到了极限值了。
第2点,土地的产量极低。
就比如现在一亩地的玉米或者小麦能够亩产量几百斤,这个数量非常可观。
但是要注意这个数量可观是建立在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的基础之上,换句话来说是因为高科技的扶持,如果没有高科技扶持的话,那么一亩产量几乎连百斤都达到不了。
而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在明清时期一亩地,如果种植小麦的话,一亩产量充其量也就是七八十斤能达到100斤左右,那就谢天谢地了。
当然有一些特殊区域也能达到300斤左右,可是人家那个300斤左右是极其特殊的土地孕育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极限值。
而且在古代的时候一旦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或者雨水就会影响到产量,其实现阶段我们受到天气影响的概率就已经非常低了。
就像前两年的时候,我的老家突然发了很多大水,玉米基本上被淹得差不多了,到了人的腰部左右,当时我们那边很多人拿着拖拉机把水抽出去,虽然那一年粮食也有点减产,但是玉米总算是保住了,无非就是受点潮而已,抓紧时间处理掉,然后晒一晒直接卖出去没有问题。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如果突然之间下了一场大雨,或者连续多日不下雨的话,粮食产量减产甚至绝收都是有可能的。
就比如长时间不下雨,我们那边如果不下雨的话就用河里的水灌溉,而且河里的水灌溉的时候也是直接拿拖拉机过来,连续两天两夜就能够把周围几十亩地甚至上百亩地全部都灌溉一遍。
但是在古代也没有这样的效率,就算是有河水,就算是希望通过河水灌溉,效率慢不说,而且效果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所以我们结合以上2点就不难发现,古代每亩粮食的产量其实是非常低的,古代的一亩地粮食产量有的时候连现在的一亩地的1/5甚至1/10都达不到。
同时古代的土地垦荒以及垦荒到了一定极限值,但凡是肉眼可见到的土地,也基本上全都被用来种地了。
那有人就说了,荒山野林里面难道就不能种地了?换句话来说,想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还是非常容易的。
毕竟在古代嘛,人口密度又没有那么大,交流又那么不顺畅,只要我朝着一个方向走上一年两年的,总归能找到一个完全没有人居住过或者没有垦荒过的土地。
第3点,人是群居动物。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如果一个人拼了命地想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原则上来说是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实现方式就是朝着东南或者西北,再或者某一个极端的方向去走,一直走到头,反正那个时候人口密度很低,而且交通非常不顺畅。
如果找到一个穷乡僻壤,方圆百里之内都没有人,那么你就可以拥有一大片土地,但是你要注意拥有一大片土地之后呢?
如果这个方式真的可行的话,那岂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做了,而之所以没有这样做,那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没有更高的精密仪器,没有全身的防护措施。
你突然跑到一个深山野林里面去,极有可能面对生命的危险,甚至你都活不过第2天先不说,那些深山野林里面的各种各样的毒蛇猛兽,单纯的来一个口你都接受不了,如果突发点疾病,方圆百里之内找不到医生,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毕竟古代的医疗技术就在这摆着了,古代的高科技也就是那么回事,你自己穿着再厚的衣服,突然来个毒蛇往你腿上咬一口,百米之内找不到大夫,甚至连呼叫大夫的本能都没有了,你第2天的时候还能够活着,最起码我是不相信的。
所以在深山野林里面垦荒,本身就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同时也意味着自己极有可能会在第2天的时候,以一种稀奇古怪的方式死掉。
伴随着这几点来看,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在人源的聚居地大部分土地都已经被有名有姓的人占领了,如果你想在这些土地范围基础之上继续开荒的话,不太可能。
一来实力达不到,二来的话官府也会横加阻挠。
但是如果我跑到极其偏远的地方,原则上来说还是可行的,但是需要付出足够大的代价,甚至有可能会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且付出生命的概率一点也不低。
这也就有了古代卖身葬父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出现往往是对现实的无奈,更多的是对自然环境无力改变的惨状。
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古代的封建帝王本身就是鼓励人口多生,但是人口多生出来之后无法从事足够多的劳动,无法提供足够多的粮食,就有可能引发一轮又一轮的粮食危机。
如果再碰上个天灾人祸,朝廷里面的粮食不够,人吃了就会发生惨不忍睹的现状。
至于垦荒,那完全是不存在的事情。
ツ≡古代粮食总是不够吃,他们为什么不多开垦荒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首先要说说古代粮食不够吃的原因。
第一,不是粮食不足,而是苛捐杂税太多。
很多王朝农民生活艰难,并不是农田产量少,而是各种税收太高。
鲁迅在小说《故乡》里面,借助闰土的嘴说出来原因:“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看看,就是这个道理了。
因为苛捐杂税太多,农民除了粮食又没有其他可以变成钱,只能将粮食变卖,最终自己都不够吃。
另外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里面也提到,即便是粮食丰收,农民也未必能够赚到钱,因为粮食价格会浮动。最终就是,虽然粮食产量很大,但农民竟然吃不上自己种的米:“五块钱一担,真是碰见了鬼!”
“去年是水灾,收成不好,亏本。今年算是好年时,收成好,还是亏本!”
“今年亏本比去年都厉害;去年还粜七块半呢。”
“又得把自己吃的米粜出去了。唉,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
“为什么要粜出去呢,你这死鬼!我一定要留在家里,给老婆吃,给儿子吃。我不缴租,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
“也只好不缴租呀。缴租立刻借新债。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去缴租,贪图些什么,难道贪图明年背着重重的债!”
“田真个种不得了!”
第二,人口突然爆炸导致粮食总供给不足。
以清代康乾时期来说,康熙初期粮食产量不高,老百姓人均粮食倒还不错。
到了乾隆下台那一年,明明全国粮食产量和亩产都增加了,人均粮食却急速下降。
因为康熙上台时的1661,中国人口只有1亿多。
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直接突破了3亿大关。
也就是说,前后120多年,中国人口增加了1.5亿,那么人均粮食当然下降严重了。
第三,农业技术的落后。
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粮食亩产都不高。
清代数据是这样:小麦亩产量常常是七十斤、八十斤、一百斤。清代鲁西南地区的小麦最高产量有超过三百斤的,多数在100斤上下,也有二三十斤的,当时高粱和谷子的平均产量要明显高过小麦。1948年,渤海区三专署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量分别是:高粱123斤、大豆123斤、谷子164斤、玉米133斤。
今天有雨农业技术先进,亩产才非常高:2020年山东省大部分地方的小麦产量在1000斤左右,有个别地区的农户小麦产量达到1200斤左右,也有一些农户小麦产量突破1400斤的,但也有不少地区的农户朋友反应,小麦产量在600-700斤左右,总体来说小麦算是比较稳产的一年.
可见,就算是亩产600到700斤,也比清代是高了很多倍。这主要是农药、化肥、育种技术等等很多农业技术的使用。
大家不要小瞧你用的那一点化肥,可是全球农业科学家花费百年,千锤百炼的研究成果。
由于古代亩产太低,导致粮食总量较低,一旦人口猛增就应付不了。
那么,古人为什么不大面积开垦荒地?
第一,荒地基本都被开垦了。
在明清时代,中国关内几乎所有的较好荒地都被开垦了,剩下的都是实在不适合种植的皇帝。
尤其是明代从国外传来玉米、红薯、土豆等作物,将一些原来无法使用的山地都不开垦起来。
建国以后发现,长城以内荒地基本没有了,只有一些无法提高农业产量的山地,关外也开发很多荒地。
当时认为只剩下4种地方还能开垦荒地,一是西北比较干旱的地区,由于灌溉水比较困难,荒地还有不少;二是东北寒冷地方,有一些草甸和沼泽;三是沿海的土地,因为很多是盐碱地,没有开发;四是当年新疆、内蒙古等地人口较少,还有一些荒地可以开垦。
相比起来,前面三个不靠谱,最终就在新疆建设生产建设兵团就一手拿枪,一手拿锄,进行屯垦戍边。到1971年,新疆的耕地面积就已经是1949年的两倍半了。
但古代这里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清代都是地方少数民族自治,战乱很多,汉人农民根本就去不了,无法开垦。
第二,开垦荒地没这么简单。
上面提到的前三种荒地,必须用现代农业科技来解决。
比如盐碱地,那是寸草不生的,必须反复处理以后才能勉强使用。
而干旱地区首先要解决灌溉水问题,这需要国家重大投资,老百姓很难有实力解决。
退一步说,就算条件较好的荒地,开垦也绝对没那么容易。
稍微懂一些农业的人都知道,粮食不是在什么土地都可以种,要培养土壤的。
古代全国粮食主要依靠稻米,而不是小麦。而稻米种植的水田,泥土有很高的要求。
古代优秀的水稻田,价格是非常昂贵的,绝对不便宜。
资料这么写:这种人为水耕熟化土壤要经很长时间,在人工调节下就能使水稻的产生稳定。新开荒的水田,在现代农业技术的情况下,也要三五年时间才能达到中等产量。在古代农业技术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新开荒的水田种水稻产量极低,甚至可能头几年绝收。
既然去开垦荒地,肯定是缺少土地的底层贫民。
但开垦荒地没那么容易,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时间,不是底层贫民可以承受的,这就是悖论。
所以历朝历代,都提供一些资金支持,鼓励民众开荒,但幅度有限。
农民要开荒,只能趁着这些国家给政策的时候搞,自己是无力大面积开荒的。
到民国时期,基本关内汉人居住区,稍微好的荒地都被开垦了。
以前长江边就有大量野生扬子鳄,后来几乎绝迹了。这就是开荒到了长江边扬子鳄生活的沼泽、滩涂里,鳄鱼没地方呆了。
第三,这是一个自然规律。
其实,土地和人口在古代始终有一个循环。
在一次天灾加战乱后,中国人口会大大减少,甚至减少一大半。
此时即便没有开垦荒地,也足够农民种田,甚至还会有一些良田荒废。
比如四川在宋末和明末遭受过大屠杀,尤其明末损失八九成老百姓,到处都是荒废的良田。但是贵族、地主虽然掌握大片土地,因为土地实在太多,普通农民也会有不少土地。这个阶段,农业产量会大幅度增加,人均粮食也会猛烈提高。
不过,随着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步可以耕种的土地就会都被农民或者贵族、地主使用。
此时如果天下太平,人口就会猛增,相对土地就不足了。此时政府一般会鼓励开发皇帝,给与一定政策,但开发荒地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搞定的,进展有限。
这一阶段,虽然开垦了不少荒地,却赶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导致人均粮食大减。
这就是为什么康乾末期,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都提高了,人均粮食却跌了一半的原因。
同时,王朝逐步腐败,加上有可能的外敌入侵和天灾,开始横征暴敛,无限制掠夺农民。
农民唯一的财富就是粮食,这种情况下逐步连口粮都没有,开始饿肚子。
饿肚子的农民不要说开垦荒地,连种好自己的土地也困难,况且开荒也需要几年时间,农民眼见就要没饭吃,顾不了的时候宁可选择去打工或者逃荒。
随着矛盾越来越激化,如果再次出现更大规模的天灾和外敌入侵,农民就连基本的口粮都没了,出现大面积饿死、无法生存。
于是,农民见横竖是死发动起义,天下大乱,外族军队也可能趁机杀进来。
但经过常年厮杀混战后,中国人口锐减,有时候甚至跌了一大半。
由于人口少了,土地又变得充足起来,于是新王朝建立,再开始第二个轮回。
然而每个朝代其实都设法开垦了一些荒地,到明清时代关内基本没有荒地了。
清末农民活不下去,不是下南洋就是走西口,最多的是闯关东,因为关内实在没有土地可以用了。
ℂ‖古代粮食总是不够吃,他们为什么不多开垦荒地?
我在四十多年前问过两个老雇农,为什么给地主扛了大半辈子长活,而不自己种地呢?老雇农说:扛长活和自己种地各有各的好处和坏处。扛长活议定好工钱,只管干活,地主供吃住,不必担心天灾人祸,旱涝保收。
自己种地天灾人祸全由自己承担,自己没有地得租地,付租金,还得买农具,牛马,车等。弄不好还不如扛长活。
------------------
推荐阅读:
为何国产超级计算机已经领先全世界了,而国产cpu却依然落后?
上一篇:退休后,你觉得什么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