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为什么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而是选择了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他?
ℜⓅ曹髦为什么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而是选择了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他?
相信我,如果曹髦认为有机会的话,他会有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的,问题是曹髦有机会吗?
钟会对曹髦的评价是: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意思是:曹髦的文彩和曹植一样,武功与曹操类似,这话出自钟会这个文武全才之口,也印证了曹髦确实是个能力非同一般的人。
曹髦之所以能被立皇帝是因为郭太后的执意坚持,而他能被立皇帝的原因却是因为前任皇帝曹芳被司马师所废除,曹髦被立为皇帝那年,只有13岁。一个13岁的少年天子,曹髦所表现出来的谦虚、冷静、好学,远远超过了年龄的范畴。
14岁那年,司马师因为东征毋丘俭、文钦的淮南二叛时,眼疾发作,眼球掉出眼框,司马师在完成平定后回师的路上,就去世了。
14岁的曹髦敏锐的抓住机会,想趁司马师病亡之际,司马家权力交接之时,收拢权力,下诏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领大军回师洛阳,以便收回兵权,这可以算作是曹髦的第一次谋略夺权。
只可惜,14岁的少年天子曹髦终究不是44年的老狐狸司马昭的对手,在被司马昭识破计谋后,司马昭抗旨不遵,带兵回到洛阳,曹髦被迫接受第一次试图夺权的失败,而这显然也不会是曹髦最后一次夺权的机会,曹髦隐忍下来,继续寻找机会,因为他还很年轻,足足比司马昭小了30岁。
还是14岁那年,曹髦连下三道圣旨,争取天下的民心:
1、将洮西之战失败的责任招揽到自已身上,派人慰问在洮西之战阵亡战士家属,落实抚恤金,免除赋税和徭役,嘉奖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及壮烈牺牲的将士。
2、对于魏国边境地区,家中有人叛逃到蜀国而亲属留在魏国的百姓,一律赦免无罪。
3、派人收敛在洮西之战中阵亡将士的遗体,并安置入土为安。
洮西之战是发生于公元255年七月,因司马师病亡,司马昭接班之际,蜀汉姜维、夏侯霸、张翼发动的进攻魏国洮西的战役,当时魏国的雍州刺史王经擅自出击,被姜维击败,魏国战死数万人,损失巨大。
曹髦的行为无非就是为了争取天下的民心,而这出自一个14年的少年天子,实属不易。曹髦一方面在寻找机会,另一方面在争取民心支持,可是时间不等人,那边司马昭已经开始加紧纂位的步步紧逼。
256年正月,大将军司马昭加大都督官职,并”参拜不名“,6月,司马昭进封晋公,加九锡,并”剑履上殿“,结果司马昭辞让,一直到260年4月,司马昭九次推辞,并不是司马昭真的推辞,而这就是一步一步的纂位进程。
如果司马昭真的进位晋公,意昧着什么?意昧着司马家纂位已进入最后阶段,可以参考曹操的加封魏公的行为,真到了这一步,纂位已不可逆,也不可阻挡。
曹髦一直都在寻找机会,可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如果能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曹髦一定会这么干的,司马昭掌握着魏国的军政大权,整个国家上下大部分都是司马家的人,包括皇帝曹髦的身边人,曹髦无力翻盘。
估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昭学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法,虽然控制皇帝,但是避免与皇帝在同一个城池,也较少觐见,当年曹操控制汉献帝就是自已在邺城, 而汉献帝在许昌,并不在一起,司马昭也这么学,让曹髦没有机会,偶尔几次觐见也是带甲百人上殿。
曹髦是个聪明人,而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也是出自曹髦之口,在没有任何机会,而又面临一步一步被废除、被纂位的威胁,曹髦选择了用自杀行为来维护大魏王朝最后的血性,以他的生命来阻滞司马代魏的进程。
曹髦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司马昭,与其说是侍卫,其实不过是一些文官、太监和杂役组合起来的乌合之众,曹髦此举无疑是故意而为之的自杀行为,他不是不明白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后果,以天子起兵而讨伐臣下,激起自已与司马昭的矛盾,用自已的生命来换取天下士人对司马家族的反感,从而达到阻滞司马昭纂位的进程。
两汉四百年江山,儒家文化深入人心,儒家讲君为臣纲,讲忠君爱国 ,还从来没有哪个臣下敢公开弑杀皇帝,哪怕如王莽、曹丕等纂位者也没有弑杀前任皇帝,而是善待,司马昭指使贾充派成济弑杀了魏帝曹髦,让曹髦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被公开弑杀的皇帝。
曹髦的死让司马昭的政治声望降到极低点,连之前在观望的士族们,也都开始反对司马昭的纂位,连皇帝都敢杀,哪个士族还敢和司马昭合作,曹髦的死让司马代魏的进程整整迟滞了四年,这就是曹髦的目的,代价就是生命。
曹髦死的那一年只有19岁,这是曹髦既无奈又悲观的选择,同时也是大魏王朝最后的血性和悲壮。
➸✘曹髦为什么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而是选择了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他?
曹魏到曹髦时的国柄,已全部被司马家和世家豪族瓜分了,回天乏力,改朝换代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曹丕的儿子曹霖性情暴躁,却生了一个知书达礼的儿子曹髦,少帝曹芳被牵入谋诛司马师的案件被废,原打算另立曹操的儿子曹据,郭太后说,如果立曹据,那辈份岂不是乱了?便改变曹髦,继承曹睿香火继位为帝。曹髦擅诗文,好儒学,一生心慕夏朝中兴之君少康,被评为史上最有骨气的皇帝之一。
看曹髦入宫继位的动作,有以汉文帝为榜样的迹象,他初入洛阳在西掖门南,群臣跪拜时,他也学刘恒以名份未正自谦不接受朝礼,并谨守臣礼和群臣步行见太后,只不过没有汉文拒绝周勃私相授受国家的故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当上皇帝后,他全力打理朝政,行善政以宽济民,与群臣打成一片,多次举办大会,谈诗论玄中才压群下,应该从那时开始,曹髦就有意识在挽回曹魏倾颓的局势了,十四虚岁的他,得到司马家谋士钟会的大为推崇,认为他“武类太祖,才同陈思”,或者因为这一评语,司马兄弟一直不敢对曹髦掉以轻心。
255年发生淮南第二叛,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家弄权,司马师亲征,文鸯冲营,病中的司马师惊得眼球掉落,平乱回师时死在路上,这是曹髦等来的第一个良机,其时曹髦当机立断,命令副统帅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司马昭留在许昌听封,没料到傅嘏也是司马拥护者,不但不听旨意,还簇拥司马昭率军回朝,要曹髦加封司马昭让他弟继兄职。无奈,曹髦只得听从,从此大势越来越被动,司马昭对他的看管也越发严厉。(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如果曹髦打算在司马昭晋见时再杀了他,一是没有手下充当杀手,二是大臣几乎无人会配合,一样不会成功。其时,司马昭已加九锡,拥有多种特权,诸如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出门随身有虎贲卫士斧钺护身。对于上朝,可能也不用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从废曹芳可见司马家的势力已达何种地步。司马师要废少帝曹芳,派手下一个官员郭芝进宫去跟郭太后“宣旨”,太后正和曹芳对坐。郭芝说“大将军欲废陛下,另立彭城王曹据”,曹芳只得顺从离开。郭太后表示不悦。郭芝说,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将军意已成,又勒兵于外以备非常,但当顺旨,将复何言!郭太后说要见大将军讲理,郭芝说,见什么见?快把玺绶拿来,太后只得屈服。
由此可见,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属官都如此张狂,至曹髦时,要杀死晋见的司马昭已是不可能了。连曹髦认为可以密谋的王经王业王沈,话未说完,王沈王业已吓到跑出去向司马昭告密,何况其他人?形势正如王经劝说一样,权柄掌握在司马家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以及四方之臣都为司马家效命,没有人顾念大统和逆顺之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讨伐他?可见,怎么动手都是死或废,不动手曹髦又忍受不了。
ℜ▐曹髦为什么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而是选择了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他?
这就是个馊主意。
别小看了曹髦,他原本的计划那叫一个周全,可惜发生了意外,他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这才有了后来和司马昭拼命。
曹髦从继位之初,就立志除掉司马家族,重新夺回魏国的大权。为此他多次和司马兄弟斗法,可惜每次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254年,当时的魏国皇帝曹芳由于不满司马师专权,因此联络中书令李丰和自己的岳丈张缉,密谋除掉司马师。
可惜事情败露,被司马师先下手为强除掉了李丰等人,并将曹芳废掉,改立年仅13岁的曹髦为皇帝。
别看曹髦年纪小,但是他很早熟。他明白此时魏国的朝政已经被司马氏把持,他这个皇帝就是个傀儡,没多少实权。但是曹髦依然决心效仿古代君王,好好和司马家族好好斗一斗。
这一切从曹髦极度推崇夏朝少康就能看出来。
夏朝传到太康手里的时候,由于太康沉迷游猎,被后羿夺取了夏朝的大权。后羿放逐了太康,又立中康为王,自己总览朝政。后来中康被后羿废了,改立相为王,这情况和魏国是何其相似。
当大局已定后,后羿也开始走太康的老路,结果被寒浞取而代之。寒浞可不像后羿那么天真,他自立为王后开始对后羿族人还有夏朝王族大肆追杀,夏王相便死于这一过程中。
然而寒浞没想到的是,相的儿子少康却活了下来。少康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从底层做起,最终联合忠于夏朝的诸侯国,消灭了寒浞势力,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很显然,曹髦立志成为少康这样的君王。他相信自己能够除掉司马家族,像少康那样中兴魏国。
较量从曹髦踏入京城的那一刻便开始了。
曹髦效仿汉文帝,表现得无比谦逊,他以自己还没继位为由,在大臣面前毫不摆架子,甚至多次拒绝继位。
此举有两个目的。其一,向司马师一伙示弱,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好欺负。其二,博取儒家士大夫们的好感,尽可能争取朝臣的支持。
可惜,他做的这些基本是无用功,毕竟汉文帝和他的处境完全不一样。汉文帝时期,皇权依然是至高无上的,而曹髦此时早已大权旁落,他就算演技再精湛,没有实权一切都是白搭。
不过我们要注意,曹髦此时才13岁。一个13岁的孩子能想到并做到这些,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当曹髦继位后,他便开始想方设法争取人心。他相信,只要百姓和朝臣能支持他,自己必然能够形成一股势力来击溃司马家族。
就在曹髦继位之初,他便下旨大赦天下。并削减自己在车马、衣着上还有后宫方面的开销,将宫中的无用之物都搬走、卖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个明君。
就在同一年,曹髦派遣使者代替他巡视全国,了解各地的民生疾苦,慰问各地的官员以及百姓。
这么做,不仅可以建立底层民众对自己的好感,还能向百姓们强调一件事情,他曹髦才是魏国的皇帝,魏国并非是司马师一个人说了算的。
与此同时,曹髦还没忘记稳住司马师。他授予司马师节制魏国全国兵马,统帅京师一带驻军的权力。并给予其上殿奏事不用通报姓名,可以穿鞋佩剑等一系列特权。
这些都是在向司马师传递一个信号,他明白自己的立场,他们乖乖当傀儡的,让司马师放心。
此外,曹髦还大力笼络大臣。
一方面,他经常和大臣探讨儒家典籍,企图通过高超的学术水平来折服这些士大夫。有一次他干脆跑到太学去,和里面的儒生们探讨《易经》,他的表现让在场的士大夫另眼相看。
另一方面,他一有机会就向大臣们展现仁义。有一次,曹髦来到国学馆,他临时起意让群臣写诗一首。侍中和荄、尚书陈骞等人很敷衍他,半天都没写出一个字来,于是有文官提议罢免他们的官职。
曹髦却很大度地表示,自己也就随口一说,不用那么较真,不应该怪罪陈骞等人,此事就算了吧。
曹髦做的这些事到底有没有效果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曹髦当时在士林中的名声确实不错,只要不涉及到朝堂上的事情,不少人对于曹髦这个皇帝还是挺喜欢的。
可惜,曹髦做了再多,依然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魏国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都不简单。虽然曹髦做了这么多事情,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多少改变。
而曹髦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应该是在司马师去世的时候。
就在曹髦继位第二年,毌丘俭和文钦在地方上起兵,反对司马师专权。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征讨,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是他也因为旧疾复发,在返程途中去世。
当远在后方的曹髦得知此事后,激动之情无以言表。毕竟此时魏国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期。如果他能趁着大将军之位空缺之时夺取军权,那么光复魏国指日可待。
曹髦立刻以皇帝的名义给返程大军下旨,让司马昭驻守许昌,由尚书傅嘏率领大军班师回朝。
这一招可谓高明至极。一方面,司马昭无法继任大将军,司马家族自然无法继续霸占魏国的军权。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傅嘏,只要按照自己的命令做,大将军的位置就是他的了。
人都是有贪念的,虽然这傅嘏是司马师的人,但是曹髦相信他无法抵挡大将军之位的诱惑。
到时候,虽然司马家族依然在,但是曹髦已经可以拉起一股势力与其抗衡了。而且作为皇帝,他的胜算非常大。
可惜曹髦低估了司马师,司马师在临终之际就特意交代司马昭,在自己死后要想尽办法继任大将军的位置,并将自己的大将军印交给司马昭保管。
也正是因此,当曹髦的命令传到之后,被司马昭直接无视了,司马昭亲率大军班师回朝。
曹髦一看,这哥们不按规矩办事,自己的计划全都打了水漂,只得封司马昭为大将军。于是司马昭继续把持着魏国的大权。
司马昭不是傻子,曹髦的那些小心思全都被他看在眼里。曹髦在想什么,司马昭心知肚明。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曹髦之心,司马昭也皆知。只不过他刚刚继任,地位还不算稳固,所以迟迟没有对曹髦下手,但是双方都知道,曹髦被废只是时间问题了。
曹髦可是胸怀大志的皇帝,自然不愿意坐以待毙,于是他决心和司马昭搏一搏。
虽然一些人天真地认为,曹髦只需要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用剑将其刺死即可。但是那也太想当然了,这么做与作死无异。
首先,司马昭可不是靶子,他是会反击的。司马昭和司马师一样,可以带剑上殿,也就是说,曹髦并不占有优势。他能杀司马昭,司马昭也一样能杀他。
而曹髦年纪太小,又没学过什么武艺,反观司马昭,那好歹是上过战场的,加上他又是成年人,力气也比曹髦大。双方比拼,曹髦没有一点胜算。
其次,所谓的司马昭觐见,只有可能是上朝的时候。司马昭单独和曹髦商议事情,那只有演义小说里才会出现,因为曹髦不够格。
朝堂上大多是司马昭的人。曹髦想在上朝的时候杀司马昭,这些人不会在一边看戏的。毕竟他们和司马家族是利益共同体,到时候曹髦杀司马昭不成,反而会被朝臣群殴,其下场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朝堂上君臣之间隔着很远。曹髦想要拔剑杀司马昭,留给司马昭的反应空间太大了,这么做必然难以成功。
所以说,趁着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他,纯属作死,没有一点成功的可能。
反观曹髦制定的计划,那可就周密了很多,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曹髦为了消灭司马家族,重振皇权,这些年可是想方设法发展势力。到了公元260年的时候,曹髦手下已经聚集了朝臣数名,甲士数百。
虽然这人手确实太少了点,但是兵法有云,兵不在多,关键还是看怎么用兵。
曹髦将这数百甲士埋伏在宫内陵云台周围,到时候他邀请司马昭一起登高谈论些重要事情,即使司马昭身边带着护卫,但是毕竟在宫中,人数自然不会太多,曹髦手下的甲士足以将司马昭及其护卫一并消灭。
只要司马昭死了,司马家族虽然依然掌握大权,但是已经没有像司马师、司马昭这样优秀的人才了。曹髦可以趁机收回兵权,然后再慢慢清楚司马家族的势力。
这其中最难的一点,便是让司马昭愿意赴约。但是曹髦早已为此埋下伏笔。
公元258年,曹髦下旨封司马昭为晋国公,加九锡,设置晋国,被司马昭拒绝
公元260年,曹髦再次下旨封司马昭为晋国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再次被司马昭拒绝。
根据历史惯例,当曹髦第三次下旨的时候,司马昭就该接旨了。那么下一步就是禅让了。
如果这时候曹髦找司马昭商量一下禅让事宜,并表现出希望保证自己部分利益,司马昭自然不会怀疑其中有诈,毕竟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容易失去理性。到时候曹髦只要将司马昭引到陵云台即可。
可以说这计划是万无一失。
然而曹髦做梦也想不到,他因为遇人不淑,最终导致自己功败垂成。
在计划执行前夕,他找来散骑常侍王业、侍中王沈、尚书王经,一同商议除掉司马家族的事宜,毕竟除掉司马昭之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考虑。
当时,王经劝说曹髦放弃计划,毕竟双方实力差距明显,曹髦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然而这是曹髦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机会了,他自然不可能放弃。因此他一口回绝了王经的提议。
有的时候,愿意劝你的人反而才是为你着想的,那些看上去支持你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结果刚离开宫中,王沈、王业提议向司马昭告密,换取飞黄腾达,此举遭到王经的强烈反对。最终,王沈、王业二人前去告密,王经则向曹髦告知了此事。
既然事情已经泄露,那么此前的计划也就只能作废了。更麻烦的是,此时的曹髦和司马昭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即使他放弃计划,也没有活路,他只得放手一搏。
反正都是死,自然要死得轰轰烈烈些。
公元260年6月2日,曹髦率领仅有的几个心腹,以及忠于他的侍卫还有奴仆,全副武装、浩浩荡荡的往司马昭的宅邸进发了。
曹髦此举与其说是讨伐司马昭,倒不如说是去送死。当然,这已经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了。万一他运气真好杀了司马昭,那他还能有那么一丝生机。
可惜,他的运气不怎么样。结果还没见到司马昭的面,就被终于司马昭的军队给拦下来了。
曹髦仗着自己是皇帝,一般人不敢犯弑君之罪,于是冲在最前面,司马昭的军队果真束手束脚的,不敢使出全力,双方就这么相持不下。
不过司马昭手下人才济济,总会有几个不怕死的二愣子。中军护卫贾充就是这么个人,他直接拿着长戈上前将曹髦给斩杀了。
曹髦一死,他手下那点人马分分钟就被司马昭的军队给消灭了。而魏国皇室也失去了最后一丝希望,被司马氏取而代之只是时间问题了。
曹髦的死就是一个悲剧,他没能像少康一样中兴魏国。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失败者,他最后的反抗就是个愚蠢的决定。
然而,当我们代入到曹髦所处的情境之下,我们会发现,他已经把他能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一个年纪轻轻,且手里几乎没有任何权力的皇帝,又能做什么呢?
在临死的那一刻,曹髦也许体会到了当年项羽乌江自刎时的心境。只可惜人们记住了项羽,但是又有几个人记住他曹髦呢?
✕╀曹髦为什么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而是选择了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他?
曹髦是个悲情皇帝,他一直是个傀儡,后来发动政变不成,反而被杀。有人会问,身为皇帝,为什么他不在司马昭入见时杀掉他,而偏偏要举兵呢?我来解释一下:
第一,司马昭有前车之鉴
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昭就险些因为觐见皇帝而被杀。
当时魏国大权还掌握在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之手,曹芳也只是个傀儡皇帝。当时蜀将姜维进攻陇西,司马师便派司马昭率军西征。司马昭便从许昌启程,率领大军先开赴洛阳。按照规矩,大将西征,皇帝会亲自前来检阅部队。
这时,有人向皇帝曹芳献策说:“不如趁司马昭入见时把他给杀了,收罗其部众,攻打大将军司马师。”有人甚至把诏书拟好,只要杀了司马昭,就以皇帝名义发布除奸诏书。
然而,曹芳犹柔寡断,终究没释放勇气,而是选择放弃。
不想有人泄密,司马昭得知这个阴谋后,大惊失色。他本来要西行进攻姜维,现在情况变化了,马上率大军控制洛阳。这次,皇帝曹芳把内裤也输光了。最后,曹芳被废掉,司马氏兄弟立了另一个傀儡曹髦。
经过这一事件,司马昭就相当小心了,哪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去见皇帝呢?
第二,曹髦曾经想架空司马昭
曹髦与曹芳一样,是个傀儡皇帝,但仍想奋力一搏。
后来,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时,由于眼伤复发,创口迸裂,病死于许昌。当时首都洛阳的防卫在卫将军司马昭之手,司马师临死前急召司马昭从洛阳赶赴许昌,把统领全国兵马的兵权交给他。
当司马昭抵达许昌后,皇帝曹髦突然下达一份诏书,要求司马昭留守许昌,以防止叛军势力死灰复燃,同时由尚书傅蝦率诸军返回京师。皇帝这份诏令,显然是别有用心。曹髦的如意算盘是,只要把大军调回京师,却把司马昭留在许昌,那就就架空了司马昭。如果没有军队,司马昭还能呼风唤雨吗?
倘若司马昭中计,司马氏的势力或许就被削弱了。
有一个人看出皇帝的小九九,此人便是司马师麾下以谋略见长的钟会,他提醒司马昭,皇帝的诏令有所企图,曹髦想趁司马师刚死,铲除司马氏,所以必须马上率部队返回京师。这个行动至关重要,司马昭根本不理会皇帝诏令,不在许昌滞留,而是率军返回京城,接任帝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这么一来,皇帝曹髦企图架空司马昭的计划破产,而司马昭对曹髦则有了强烈的戒心。
第三,司马昭对曹髦严加监控
曹髦的阴谋被识破后,司马昭对他一百个不放心,不能不对曹髦严加监控。
爪牙们不断地把侦察到的消息报告给司马昭,司马昭闻罢眉头紧锁。因为皇帝实在不愿意当木偶,而且他的智力水平要远远高于同龄人。
更严重的是,皇帝隐隐透露出收回权力的决心。有一回,皇帝在太极殿开宴会,宴请群臣与大儒。在宴席上,皇帝提了一个问题:究竟是少康伟大,还是刘邦呢?少康是夏王朝一位著名帝王,在夏王室被篡位夺权后,他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完成中兴夏室的伟大使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少康中兴”。曹髦认为少康更伟大。这个见解不由得让人察觉到有弦外之音,莫非皇帝想效法“少康中兴”,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加紧逼宫的步伐,连续取得一系列特权,比如赏衮冕之服,就是皇帝才能穿的服饰:还有“奏事不名”与“假黄钺”两项特权,后来升相国,封晋公等。到了加九锡时,已经是差不多要篡位了。
实际上,司马昭牢牢控制朝廷,皇帝说什么做什么,他都监控得一清二楚。试想想,司马昭见皇帝时,怎么可能不把宫殿卫士换成自己的人呢?有些人会以为皇帝一言九鼎,别人都得听,其实事实远非如此。谁是真正掌权人,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后来曹髦发动政变时,用的竟是一群乌合之众,包括太监、仆役、打杂的都算在内。他也只能领导这些人了。
ツⒿ曹髦为什么不在司马昭觐见的时候杀掉他,而是选择了亲率宫中几百侍卫攻打他?
谢谢邀请! 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帝曹髦见司马昭的气焰日甚一日,知道早有取代之意,心里忧愤难平。一日,他私下叫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议,魏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受废辱,今召诸卿来,就是要决心带兵和他拼死一斗,不知诸卿是否助我?尚书王经说,今朝政大权已归司马氏所握,内外公卿,都是他的爪牙,而陛下宿卫空虚,甲兵单薄怎会是他的对手。曹髦十分恼怒,我决心已下,虽死不惧,何况现在还未必能败! 侍中王沈贪生怕死,和散骑常侍王业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通知了中护军贾充。 魏帝曹髦把事情报告给皇后后,带领宫中 三百多名将士,僮仆杀向大将军府,贾充带人应战,有一步将成济说,对皇帝怎么办?贾充说,杀!曹髦大喊,我是天子,贼臣怎么如此无理?成济直接挺矛刺死曹髦!成济杀了魏帝曹髦,去司马昭那里请功,结果被司马昭杀死! 魏帝曹髦为何要带人攻打司马昭,而不是进见是杀呢?首先,司马昭大权在握,那时已经不需要去见曹髦了,也更不需要,有什么事汇报了。再有就是,即使去进见曹髦,司马昭的身份,带剑上朝,带卫队进宫也是正常的很了!曹髦只能平一时的勇气和皇帝的身份,去攻击司马昭,这样或许可以博得支持和所谓的名誉上声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