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书之一,但晦涩难懂,怎样才能读懂?
┃﹠《易经》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书之一,但晦涩难懂,怎样才能读懂?
我们都知道《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在中国古代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但是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本书无异于天书,读起来毫无头绪,晦涩难懂,无从下手。
现在所说的《周易》一般又称作《易经》,但从上古来讲,它们并非是一致的。相传周文王推演周易,出自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讲的是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事,后来相传孔子作传,但是自孔子开始,周易逐渐被各家所关注,加上孔子的解读,开辟了“以己意随便解释《周易》”的先例。所以后世纷纷给周易做解读,也就是作注。
秦以后,焚书坑儒,儒生借托孔子之名作传数十种之多。但大家都公认《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那么怎么学习《周易》呢?这并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可以解决了。
首先要了解周易是做什么的?一般认为是占卜,但从其《经》的部分来讲确实很像,但更多的是推天道行人事,也就是通过每个卦象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通过自然的道理来讲通为什么这么做的。比如《易·系辞传》指出:“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周易八卦的原始作用,用来指导古人的生产生活的。
清楚了目的之后,我们要选好版本,前面说了,周易的书籍,千百年来已经如汗牛充栋,不挑选好,各版本水平良莠不齐,难以有收获。现存主要版本有两种: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影响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本(即《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本。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与传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别本。《周易》注本,古今不断,多达千余种,影响较大的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颖达《周易正义》、宋程颐《程氏易传》、朱熹《周易本义》。大体上讲,各家作注大同小异,都是一个人意愿引经据典解释而已。
选好了版本就开始学习,我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谈谈学习方法。我师承家学,幼时即开始接触古文,因为古文是通向古籍研究的必经之路,只有熟悉古文基础才能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毕竟古今有别。如果初学建议买一本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典,以备查用。我实在被祖父强制口口相传,读了五六年的古文之后,读高中才正式接触周易,研读近二十年,才略有收获。
所以打牢基础后要有恒心,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读易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所以要勤奋才行。不要想着多读书就行了,至少读易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参考资料非常丰富,前人的成果也非常多,但不是你读完了背熟了就会了,还要有悟性,这个悟性是什么呢?很抽象,具体来讲就是融会贯通的能力,比如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以举一反三,有的人却百思不得其解,就是这个意思。
路漫漫兮,上下求索!这需要慢慢去学习解读,周易成书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我们通过了解其历史背景,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不断地还原其真实面目是有可能的!
♠ϟ《易经》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书之一,但晦涩难懂,怎样才能读懂?
你提的问题,实在没有能力解答,只能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我翻阅易经多年,只是了解一点皮毛。不过觉得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 你准备学习到如何程度?
我学习易经的目的,只是想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了解一下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益。我建议多数人别把学习的目标定的太高。不一定要全搞懂。如果你真要想搞懂那你要准备几年的时间?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吃饭问题,想用学易解决自己吃饭问题比较难。
二 易经难学的原因:
1一般人都没有很好的古文基础。文字的含义又随着时代在变化。从周易算起时间跨过3000多年,第一难点就是对不同时代文字的理解。
2 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各个时期,各个学派都在做出不同的解释。很多解释又互相矛盾的,书又多如牛毛。大的变化有两次。周易以前的易是非常实用的一本书,以先天八卦为代表。周易以后有了卦辞和爻辞,便转向了以哲学和伦理学为主。这是第一次大的变化。后来,据说是孔子写了十 翼 ,又转向了儒学的方向。看看孔子的中庸和老子的道德经,就可以看到这种差别。以后的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解释,叫后人如何能分得清,搞得明白。
3 不少学易的人陷入了占卜的泥潭。占卜的书,现代的不说。进代的有日本高島的易断。中期的有朱熹的周易本义。远一点都有焦氏易林,再加上周易,就这几本书,读完搞明白就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可以用一家之言。
4 神话了古书,神话了古人。中国人有尊圣的习惯。但古人不会比我们笨,也不会比我们聪明。这种神化不仅来自少数专家,也来源于不懂易经的多数群众。还没有看就心虚了,再说两句不着边际的话就会挨骂。
这是我对易经晦涩难懂的看法。你说的三本书应当是圣经,佛经和易经。圣经还应该包括古兰经,其实他们是一个体系的。圣经和古兰经翻译的比较直接,如果你不是一个信徒的话,也应该说不是十分难懂。佛经比较难懂,因为佛经的翻译很多是音译,创造了不少新的词汇,既保留了佛经的原意又保留了宗教的神秘感,要学好佛经首先要把这些专用词搞明白。易经为什么难学,上面我已经说过了。
三 如何学习易经。
这更是粗浅的看法。我觉得要把握住,象,数,理,占四个字和变易,简易,不易六个字,共计十个字。
具体的办法我认为,先了解八卦的起源。从中了解阴阳两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同时要了解八卦是如何引导中国文化在天文,医学,音乐,数学,建筑等各学科发展的。周易以前的八卦是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可以翻阅一下,清朝人写的河洛精蕴。
第二步再学习周易,正确理解上面的十个字。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书,就在网上去查好了。
当然在这以前,大多数人都要补习一下古文。
学习易经,关键在把握里面的思想,方法,能对自己有所启示就可以了。千万不要陷入占卜的泥潭,想做神算。占卜的方法也可以看一看,便于对易经的理解和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方法。起卦容易,解卦难,一般人是学不好。现代的参考书如哲学思想史,中国文化思想史,都是比较好的。郭沫若先生对易经的分析更精辟。
我的看法粗浅的很。只是希望对初学者有一点借鉴。我希望非专业人员,不要把青春和精力,都浪费在训诂方面。一般人是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了解就可以了。
有记忆错误和观点错误请指正!
↜┰《易经》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书之一,但晦涩难懂,怎样才能读懂?
谢邀应答!
《易经》之所以“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奇书”,关键在于其“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个“中”字!(古《精蕴》云:“一中为忠,二中为患。”)
据《康熙字典》所载,汉字达五、六万之巨。然而非常不幸,却罕有兼具“正反合”三义的字,而“中”则是一个特例,堪称奇迹。
由“中”乃十字空间坐标原点、源点、0点、中点的数学抽象,我们不难获知,《易经》所言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这个汉字“中”,其实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以贯之数千年的“允执厥中”王道正统思想体系的核心。
这个以“中”(汉字结构:丨左为阳,丨右为阴)为核心的“执两用中于民”思想(执左右之两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开启了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终极之旅”!
试想,如果连不“中”都是在言“中”,那还有什么不在这个“中”之中?
还是让我们听一听古人关于“中”、关于《易经》涉“中”的相关论述吧!
1、《管子•弟子职》:“凡言与行,中以为纪。”
2、孔子:“夫礼,所以制中也。”
3、孔子“中有九知”:“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知德必知政,知政必知官,知官必知事,知事必知患,知患必知备。”
4、西汉•刘歆《三统历》:“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
5、唐•孔颖达《周易正义》:“顺天布政,则得大中,故皇极为五也。欲求大中,随德是任,故三德为六也。”
6、北宋•柳开《答陈昭华书》:“大乎,圣人之经也!数其五。”
7、北宋•阮逸《中说•序言》:“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
8、元•保巴《易源奥义•周易原旨》:“中者,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允执厥中之中,尧舜授受不已者也,故曰得其道矣!”
9、明•张邦奇:“《易》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中焉止矣。”
10、清•惠栋《易汉学•易尚时中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
11、清•钱大昕《潜研堂•中庸说》:“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
12、清•刘一明《周易阐真》:“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
至于汉字“中”即静态的阴阳太极图(与之对应,阴阳太极图即动态旋转的汉字“中”:直变曲,方变圆,直方交融交变而成阴阳双鱼状),恕不赘言。
愿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
▭╆《易经》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书之一,但晦涩难懂,怎样才能读懂?
易经的形成是传说中的真传,是为了传递给人间的双目失明的人,给人算命,主要是命理学,高深经文,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算命,论金木水火土排祘运程,有天地阴阳为据,根椐生晨八字,也就年月日时推算相行相克,行运吉凶,确实精典,畮涩难懂,初学要搞清楚阴阳关系,天干,地支,金,木,水,火,地五帝,再论年月日时,推算生晨八字,确认运程吉凶,要一步步来,要靠熟读,熟记。
ℒ☹《易经》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三本奇书之一,但晦涩难懂,怎样才能读懂?
读懂易经,只有天才类哲学鸿儒
才有能力,首先,要有缘分,才有钻研兴趣。没有缘分,就没有钻研动力。
有了缘份,还要有文言文功底,现在红尘有文言文深原功底的人已属凤毛鳞角,稀奇一族了。
除了以上两点,还要学用结合的有利条件,离开了这一条件,就不能坚持到底。
回答完毕!
2021/10/1.
------------------
推荐阅读:
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讲课,学生各做各的,成绩不好能怪老师吗?
上一篇:该如何通过学校的教师面试?
下一篇: 经常眼睛干涩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