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下午,那天北印度的天气依然十分湿热,
在菩提树旁边的空地上,大众比丘们不顾炎热潮湿,照旧耐心地跏趺坐好,满怀期待的等待他们的老师释迦牟尼来上课。
昨天的课上地意犹未尽,释迦老师和阿难对话,讲了心在何处,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收获满满。要不是天气炎热,恨不得马上就要照此修习一番。
今天老师要来讲什么呢?比丘们心里非常期盼。
不一会,释迦老师照常缓缓步入会场,他一般来上课不讲排场,没有人在旁边列队拍掌,也没有聚光灯照相,更没有麦克风和显示屏在背后辅助。
但是他只要一走进来,这个地方就充满祥和平静的磁场。其实他不需要开口说话,已经是一堂课了。
释迦老师走进会场,也没有看大众,就在平日坐下的地方照常坐下。然后抬眼一看。释迦的眼神,比丘们看不到任何波澜,总是那么慈祥安静,却又像海一样的深邃,而且里面有一种力量,你一看过去,就好像整个人都融进他那个眼神里了。
他坐下停顿了大概半分钟。没有说话。比丘们有点好奇,内心都在嘀咕,咦,老师今天为什么不出声呢?
阿难内心想,老师是不是没有休息好?待会给他捶捶背
舍利弗心想,老师今天一定要讲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估计在做准备。
目犍连心想,老师是不是要准备放光动地玩个大的。
还有些比丘都在想各种各样的原因,是不是老师要等谁?
忽然之间,释迦举起手来,手上拈了一朵花,他把那朵花举起在胸前。微微地向大众示意。
比丘们顿时都傻了,老师这是要干嘛?举起一朵花?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就里。
“是不是老师今天要讲花的佛性呢?”有人这样想。
“是不是老师要讲花的微观世界呢,毕竟上次他还讲了一滴水有八万四千虫啊。”有人这样想,大家的想法纷纷芸芸,一时间虽然没人说话,但是那些念头啊,蜂拥而出。
释迦怎么能不知晓呢?他静静地看着众比丘,想看看有没有人懂他。
在大众比丘中,释迦的眼光和觉知很快落到了一位静默无念的尊者身上,那就是摩诃迦叶尊者,这位摩诃迦叶,正在会心微笑,他没有说什么,也没有顾左右,而是静默微笑,显然已经会意。
那一刹那,释迦的心已经契合了摩诃迦叶的心,两心相印,一切圆满,无需多言。
释迦开口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从此,摩诃迦叶成为了禅宗一祖。开启了这活泼智慧的禅修历史长卷。
他到底在笑什么呢?
我带着这个问题,去问了一位如梦寺的扫地义工如梦大爷。
如梦大爷说:释迦FO举起花,便是真心。
如果眼观此花,反生杂念,当然不明就里,而迦叶尊者,能当下识取,不生多想。
为何不生多想可以当下识取,因他在知见上,已经到了圆融之境。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迦叶尊者眼观释迦举花,这就是当下之妙。
我问:大爷,为何说是当下之妙?
大爷说:举花者谁?被举者谁?举与被举,所举,尽在当下归元,皆不可得,于此再生一句话一个字,哪怕笑多一下,都是多余。严格来说,迦叶尊者那微笑,都是多余,当然,释迦为了测试大家,他笑一笑,也是应个景配合一下。这是两师徒在给大家一起上课。
释迦FO在《金刚经》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比丘里,也就迦叶做到了这一点。无所住而生其心,并非不生其心,而是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不粘滞,不攀附,不随着眼前之境的变化而动分别心。
举起那朵花,就是平凡之妙,举起一朵花是多么普通平凡的动作,那朵花也是如此平凡的事物,可是这样的动作,和吃饭洗脚穿衣睡觉一样,却恰恰表明一切是活脱脱的,非是死呆八板。
是妙明真心的显现,和其他一切万物万事的演变显现一样,这都是真心的妙明之用。
当下识取,便是菩提。什么是菩提?花是,举花是,花开是,花谢是,烦恼是,痛苦是,动静皆是,诸事诸境无不是。
你若认为高高在上发光的就是FO法真谛,其他乌七八糟的就看不上眼,那你就是未明了真心之妙用。因此你还在分别心里颠倒。
你若随顺接纳一切,不以境爱憎取舍,随观随认,随认随放,心能转境,那你就与真心相印。
释迦与迦叶,心心相印,印的是什么,印的就是这个共真心。这个真心不属于谁一个人,人人都有,共此一心。不在遥远他方极乐,不在三大阿僧祗劫,只在眼前当下,实相无相。
为何叫实相无相,色是空的显现,空是色的依托,色便是空空便是色,两个是一个,离开空没有了色,离开色也体悟不到空,实相是色,无相是空。如此而已。懂得了,不需要文字解释教条教导,就是大自在。
印心之后,本是无言,可是那个课堂上,老师在测验,学生必须也会意表示,所以一笑。
笑则疑云顿消,万籁俱寂。笑则是最好的回答和解释。
(本文观点乃一家之言,并无权威学术认定,仅供参考)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佛陀拈花,迦叶一笑。这是佛经上的典故。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这就是这个典故的出处,说的是大梵天王带着家属来参加佛陀的讲经说法大会,并奉献了金婆罗花给佛祖。佛陀就停止宣讲佛法,顺手拿起一枝金婆罗花,目光顺扫众人,似乎要给大家看。花是金婆罗花,手是佛手,兰花手,也是金刚结指。当时在座众徒都不知何意,一个个默不作声,大弟子摩诃迦叶,脸上忽然露出会心的微笑。佛陀于是说道:“我有清净法眼,涅盘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
这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宗派也就是禅宗了,摩诃迦叶就是禅宗初祖,但是如果要仔细论,佛陀才是初祖。如果论中土的禅宗祖师,那么就是摩诃达摩大师。我们就不去细作讨论了。这里就按问题内容来回答,到底摩诃迦叶在笑什么?
一、会心之笑:
人们总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拈花微笑就属于这种情况: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个场合里,佛陀和迦叶达到了这个默契,无字真经得到最后的印证传承!这是心灵的沟通和默契。他们彼此都是有缘人。作为老师有了徒弟,作为徒弟有了师承。很多人以为只要拈花微笑,那么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在这个拈花微笑前,佛陀用了多少年的心血去浇灌,大迦叶用了多少年的心血去领悟呢?谁的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所以才有师徒二人的苦尽甘来,会心展颜!
二、谦逊之笑:
众弟子都不知所以然,默不作声,就如同我们在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非常难的几何证明题,几乎没人会做,所以当老师扫过自己的脸庞的时候,恨不得有个地缝儿钻进去,省得被老师叫起来出糗。而大迦叶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会做,但是他不声张,但抓耳挠腮,反而平静微笑,这是修为的表现,也是对同门师兄弟的尊重,也是对佛陀的尊重。会而不骄,有君子之风,正是佛陀希望他了悟和印证的一种境界。
三、使命之笑:
要记得佛陀只是说了首先教给大迦叶,不是说其他人不教,而是机缘不到,而这个使命和机缘很可能要由大迦叶去完成了。如果目光能如同光缆,相信佛陀和大迦叶已经传送了大量的信息。这一笑,就是一个理解和顿悟的体现。
四、真理之笑:
一个人有简单的物质之欲,满足后会各种器官会很舒适,一个道理,在精神食粮上如果满足了,人也会非常舒适,舒适了就要笑,不舒适了就要哭,在佛陀讲授的真理面前,人豁然开朗,洞察天机,那么自然会开心无比,不笑还等什么呢?求知欲满足后,你也会笑的。
五、承诺之笑:
佛陀结着金刚指手印,拿着金婆罗花,那就是一种期待,一个印信,需要大迦叶积极地回应,是否他有决心、有智慧、有铁肩、有热情去传承呢?大迦叶一笑就完全让佛陀释然,这就是他的承诺。
六、智慧慈悲之笑:
这是佛陀与大迦叶的智慧和慈悲之笑,我们只能似懂非懂,懂也未懂,不懂装懂,总之这里慢充满了善意、智慧而没有狡诈和阴谋。如果我们是大迦叶,那么就能更深切地领悟了,那么《心经》《金刚经》也就不在话下了。我们在道上,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虽然有先有后,但大方向不会错!因为前方就有人给你指路,有人给你点灯,有人给你指月,有人给你拈花,就如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曾经爱护和教育我们一样,既慈悲又智慧!
在中土禅门公案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情节,说是五祖弘忍禅师敲了慧能大师脑袋瓜子三下,疼不疼呢?我想一定疼,可是慧能也展颜一笑,为什么呢?因为他求仁得仁啊!师父秘传他本领。孙悟空何尝不是这样的待遇呢?再来看看大迦叶是不是一个道理呢?
机遇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保留的,天分加努力加机遇,缺一不可!大迦叶能遇到佛陀,佛陀能遇到大迦叶,这都是难得的机缘!彼此都是幸运的人,这事也就是幸运的事了,而我们也有幸能读到这样的典故,遥想当时他们的风采,不由得就心生感伤,也许就是喜极而泣或者悲从中来: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关注 海天玄宇,分享点滴微末般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佛史上一个“拈花微笑”的传说。这里隐藏着禅宗起源,又与禅宗本质、传道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迦叶的笑,是在笑禅宗的诞生,意味着佛教的繁衍,蕴含着许多“悟”的哲理。
佛祖拈花
在佛史上相传。一天,大慈大悲的佛祖——释迦牟尼,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圣洁的西天灵山之上巍峨大殿之内登坛广布福音,宣讲佛法。一时间,灵山间祥云缭绕,顽石在不断地点头,猛兽被驯服了,弟子们也在聚精会神受教,就连那些有福的万物花草树木,也都沐浴在浩荡的佛知见解之中了。
佛祖释迦牟尼看看弟子,宣告布道暂时告一段落,佛祖需要休息,大家也好放松放松了。就在此刻,佛祖用他那圣洁的右手,拿起了一朵很普通的野花,同时,微笑着示众,自己却默言无语。
众弟子百思不得其解,纷纷双手合十,口诵佛号,大脑在极速地转动,佛祖这是什么意思呢?众弟子在极力地猜想佛祖此举的深意。
佛祖目光从众弟子面前扫过。佛祖看到众弟子都在低头默念,心里有种悲天悯人之感。正在此刻,佛祖的目光落在了摩诃迦叶的脸上,只见摩诃迦叶面向佛祖,会心一笑。这一笑意味着禅宗就要诞生了。
果不其然,佛祖把禅宗之重任交给了摩诃迦叶。这也是后人说的“这一笑石破天惊,这一笑开天辟地,这一笑惊天地、泣鬼神!”这一笑真的意味着禅宗的诞生与繁衍。从此,“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成了佛界公认的禅宗起源的传说。
佛史中“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传说故事,告诉了我们禅宗初祖是怎么来的?佛祖是怎么选拔禅宗初祖的?佛祖用了拈花的形式,传达了自己悟性高深的真理,别人不解,只有解得人,才能胜任禅宗初祖这个职位。而摩诃迦叶对佛祖拈花之举,心领神会,因而一笑,佛祖顿悟,就把禅宗重任交给了弟子摩诃迦叶。于是,摩诃迦叶接过佛祖传递过来的这一真理接力棒,发扬光大,东传中国,直达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恩惠你我他。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实际讲了一个“悟”。“佛祖拈花”,是佛祖有意用拈花这个举动,考察众弟子,寻找禅宗初祖。“迦叶一笑”,是反映了摩诃迦叶“悟”的哲理。
迦叶一笑
摩诃迦叶一笑,到底是笑什么呢?是在笑佛祖不愧是传教高手,有这么一个拈花的举动,用自己的悟性,来窥测众弟子的悟性,这一招的确厉害、高明!这也是为什么“迦叶一笑”的根本原因。
佛界专用术语“入佛知见”。作为禅宗入佛教必然要知之,要知道佛教的本质、核心、终极的追求就是了解人生的真相,用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最终达到解脱现世中的烦恼,以超越生死的境界为人处世。佛祖需要这方面的悟性,众弟子也需要“了解人生实相、正确对待人生”,更何况佛祖要选择的是禅宗初祖。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改变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佛祖用了拈花,探出了摩诃迦叶这个人才,找到禅宗初祖。
正确的“三观”是人生经历的结晶。想改变“三观”思想意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甚至难于上青天,俗语“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摩诃迦叶深知佛祖拈花是有备而来的悟性,是有意而为之,是在考验众弟子的,因而,他笑了。这一笑是摩诃迦叶悟性的绽放,是禅宗初祖出世,隐藏着摩诃迦叶改变“三观”的决心。虽然,摩诃迦叶从佛祖身上看到了“悟”的艰难,但他也要知难而进。
摩诃迦叶明知这是一块硬骨头,想啃很难,但他一笑,暗示佛祖,自己已下定决心要接过佛祖的接力棒,把人的“三观”教育,像佛祖一样,使人由“愚迷痴染”,改变成“通透圆融”。这可不是一般的任务啊!想想就挠头。
让别人悟透人生,从根本上改变对“三观”的认识,要拥有正确的人生“三观”,只用说教的语言是解决不了问题,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大道理一大堆“言不达意”,巧言一大筐,难以领会,即使领会了,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领会不了,留不下深深的印记,怎么可能彻底改变人生“三观”,拥有正确的“三观”呢?这仍然是一句空话。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佛祖“拈花”的用意了。佛祖并不是在自我表现,故弄虚玄,难为众弟子。也不是不想用语言明确地传递自己,用得道慧眼识得“佛知见”,而是认为,用语言传达不理想,或达不到目的,因而,采取了“拈花示众”的,“悟”的传道方式,展现出佛祖传道的智慧,普度众生的良苦用心。
从这个角度上理解“佛祖拈花,迦叶一笑”,迦叶到底在笑什么就很清楚了。这是在告诉人们,“悟”是解开心灵的一把有用的钥匙,用语言说教不是唯一的解决思想意识问题的办法,用肢体动作,引领人的“悟性”,是更好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佛史上的一个典故“拈花微笑”。迦叶是在笑佛祖的悟性举动。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佛陀的拈花微笑,让迦叶刹那间明悟了老师的心意,因此不由自主地笑了!
迦叶尊者到底在笑什么?
拈花微笑是佛教中著名的典故之一,即便是一个不懂佛教典故的人,也肯定听说了这个典故,禅宗的起源正是因为拈花微笑。
根据经典记载,当年大梵天请佛陀在灵山开示,诸天、人、阿修罗与佛陀500弟子云集灵山,大梵天给佛陀奉上一株金婆罗花。
可是佛陀坐坛上许久既不开示也不说话,而是默默看了看到场的诸位,接着做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人大感意外的举动,佛陀竟然举起手轻轻的拈起了,面前的金婆罗花,并把金婆罗花拿到面前,饶有兴致嗅了嗅,还将花转了几圈。
这个举动让在场的大众们深感迷糊,各自涌起了不同的念头,有人看不懂,有人惊讶眼前的一幕,有人觉得这里头应该有玄机,但一时有猜不透这样做的用意,为何佛陀会突然拈花。种种的疑虑让众多弟子很困惑,但却没人敢发问,只能安静地等待。
但等了一会儿,佛陀依然没有开示,这让大梵天也有些“尴尬”了,众人更是惊讶,疑惑,震惊,不解各种情绪扰动,
可没想到,如此严肃紧张的氛围,迦叶恰恰相反却笑了,迦叶噗嗤一笑给打破了会场的宁静,典籍记载:“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也正是这一笑,让佛陀看了迦叶一眼,说出了一句话: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众弟子和大梵天都沉默了,心中更是有疑虑,这到底有什么好笑的?为何迦叶尊者微笑,就得到了佛陀的心印真传?那么我笑一笑呢?也会得到真传吗?
千百年来,迦叶尊者到底笑什么?为何能一笑得真传?至今依然让许多初涉佛门学子非常不解,但即便不解,结果是佛陀将木棉袈裟和钵盂传给了迦叶,迦叶也由此成为了佛门最独特宗门,禅宗的开山鼻祖。
其后迦叶将袈裟和钵盂传给了弟子,一直传了28代到了达摩祖师时,达摩祖师从海路到达了中原,并且在广州的西来初地登岸。
从此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带到了中土,但由于当时达摩祖师提出的佛理,并不被梁武帝接受,达摩只好继续北行,在少室山面壁九年。
随后将衣钵传给了二祖后只履归西,禅宗传到了六祖时,六祖开悟后在山中隐遁15载,出山后将禅宗发扬光大。六祖以后衣钵不再传承,但此后禅宗人才辈出,终于一花开五叶,成为了汉传佛教最大的宗门。
迦叶尊者一笑,就接下了佛陀的正眼法藏,可见他这一笑与佛陀拈花的举动有很大关联,也正是迦叶尊者读懂了佛陀在灵山的举动,才获得了佛陀的教外别传。
我们能看到 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一笑--禅宗传承,顺着这个脉络上去究竟,就明白要理解佛陀传给了迦叶什么,迦叶笑什么,都可以在早期禅宗修持和义理中找到蛛丝马迹,再对应佛陀在灵山会上中说的几句佛偈,就大致了解个中的道理。
正法眼藏
其实按照经典中的描述,佛陀拈花微笑,到迦叶破颜微笑,佛陀传法这个过程,其所经历的时间并不很长,短则是刹那间,长的话顶多不过是十来分钟。
因此当时许多弟子都没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内中的玄机是什么?世尊迟迟不开示,连大梵天都颇为尴尬和着急,可见当时的情形,对于这样独特的传法方式,弟子和大众是毫无准备的,也可以说世尊没有按常理出牌。
当世尊发现迦叶笑了以后,对众弟子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往往会被后人一瞥而过,经常会被后人忽视,其实这句话非常关键,他蕴含的就是禅宗最关键和核心的义理。
无论是灵山会上还是拈花微笑,都是为了这句话蕴含的义理做铺垫。佛陀刹那间告诉弟子,几个重要的信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如果你对着几句佛偈反复的领悟,你会发现他并没有表面那么显浅,而是包含了几层的深刻的寓意。
第一句:吾有正法眼藏,这句话首先告诉了众人,佛陀一个宝藏名为正法眼藏,正法眼藏有两种解义,正法与眼藏,另外一种为,正,法眼,藏。至于正法,法眼,藏在禅宗到底是什么含义,或者你们比我懂得更多,这里也就是点到即止。佛陀这句话只是强调,传给迦叶尊者的法门绝对不俗。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涅槃妙心与实相无相,完全符合了后世禅宗的义理,其实这里也是佛陀告诉了众位弟子,这个正法隐藏的精髓是什么,至于弟子们如何领悟,领悟了多少,还是用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看各人,各人的领悟力不同,对这句佛偈的领悟也不同,但完全领悟了佛陀拈花举动的迦叶,已经是不用说不可说的领悟了涅槃妙心与实相无相精髓,
可是佛陀也不会偏心,虽然迦叶明悟了,但是众位弟子、梵天诸佛还没有领悟,因此他还是将道理说了出来,但众人能够抓住多少,拿就要看每个人的领悟力和机缘了。
这类似在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世尊问题,世尊刚开始用沉默回复他一样,后来见须菩提不明白,才开口讲示空的道理,
佛陀明白,弟子们的根性不同,或者有人会迟些领悟,或者有人在机缘巧合下领悟,或者有人终其一生无法领悟,但这些对佛陀来说并不重要,他住世的目的就是将他对世界的感悟说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
而后人要领悟这句话,或者从六祖坛经与金刚经中的核心,空中妙有中去探寻自己的涅槃妙心,在空中去领悟什么是实相无相。但这两句佛偈所演示的一个道理,正是我和空的对应关系。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这段比较好理解,但却是最核心的地方,众所周知佛陀涅槃后,他住世时所说过的道理,被弟子们整理成为经典,也正是这些文字经典的流传,才有了我们现在规模宏大的大藏经诸部,
但和这些经典不同,他传给迦叶尊者的这个法门,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是什么意思,就是他并不会在会上说很长很长的道理,例如楞严经一样地说几万言,
而是非常特别地说了几句话,用以心印心的方式传承,这个法门,因此这个法门却是是非常的微妙,因为他必须要迦叶尊者一样,要懂得了其拈花的意思,懂得了拈花文微笑的举动,在微妙的刹那间把握住。
这种领悟无法说出来,同时也无法详尽地说清楚,而领悟的人自然懂得,不领悟的人,即便是说再多的道理,依然无法领悟。
它不是数学公式可以一一列出来,而是一种人对空性的感悟,对实相无相的领悟。这种领悟与佛法知识累积无关,也因此到了后来,六祖慧能以一首菩提本无树,得到了禅宗的衣钵传承,若果按照排资论辈,或者是知识积累,
六祖获得传承完全是不可能的,但世尊以心印心的方式,将涅槃妙心传给了迦叶时,强调的就是空性与无相。这点一直被后世禅宗奉为典律,围绕着后世禅宗的大宗师们,创建了各种的方式,但无论任何的方法,其主旨不过是让弟子们领悟佛陀涅槃妙心。
而这种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好处,就是它没有任何局限性和知识障,即便是穿越千年,依然有大宗师在刹那间领悟,并且明心见性,禅宗类似的典故很多。而他们领悟的,也正是迦叶的微笑原因。
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里强调的是教外别传,为何是教外别传,这也告诉了众多弟子,这个法门的修持特殊方法,它和许多经典法门不同,而是必须契机,由于其不立文字,也也没有固定的修持方法和递进的方式,因此没有任何约束,也符合了实相无相。
但也由于没有任何的方法,一些弟子要掌握就毫无头绪了,而其传承的方法,非常特殊需要是师傅和徒弟心心相应,也就是徒弟不用通过文字,或者任何言语,就能懂得师傅的用意,以此为契机的获得了传承,
这种方法太过微妙,其考验的是弟子的根性,心性,虔诚等等,也和弟子们对空的理解,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关,而这肯定少不了沉淀和努力,
也因为空的领悟是无法说,说出来就会变了味,或者令人理解有误,因此佛陀才强调教外别传,也就是其传承方法,嘱咐给了迦叶一脉的禅宗。
后世禅宗的辉煌,也因为其传承方式上的毫无框架,即便是不识字依然可以得到传承,只要明白了道理和契机就能明悟的独特方法息息相关。
迦叶尊者到底在笑什么呢?
其实迦叶当时笑,是发自内心的自然微笑,也就是本真的存在,那一刻他看到的佛陀是真实有自然的,而同时他也懂的了到底什么是实相无相,什么是涅槃妙心,也正是他的一眼与佛陀心有灵犀,两人心中出现了一种无形的渠道,那一刻他懂得了佛陀,他也懂的了自己,懂得了什么是心无挂碍,这一刻他解脱了,因此接过了正眼法藏,于是就笑了。
※a佛祖拈花,迦叶一笑。那迦叶到底在笑什么?
灵鹫山上佛入禅,
涅槃境中性非言。
佛祖拈花次第示,
迦叶破颜因哪般?
花开见佛体苞性,
打破执著参透禅。
真心原来身里有,
不向外界去寻缘。
踏遍青山人已老,
寻春不见春影含。
蓦然回首枝头看,
桃瓣吐蕊现真涵。
此刻灵悟体和性,
灵山本在心中关。
方寸之间宝塔座,
斜月三星为丹田。
阴阳二气循环转,
升降沉浮道微玄。
中脉直通入天宇,
碧云宫殿香巴连。
大道两面物与灵,
性命团圆人成仙。
拟花作比破执障,
注重肉体失万般。
大千世界非世界,
星系之外有洞天。
物质一偶海中岛,
造化因缘混元团。
六根只宜观片面,
灵知灵觉尽识梵。
迦叶尊者探奥妙,
神游太虚身在凡。
笑出天地大机密,
僧众以为佛噤言。
缘木求鱼玩高冷,
更有指立耍倒悬。
九九归一心勿乱,
大千物欲要归元。
心向内求得清净,
索求外诱失真诠。
一指禅风究何意?
当头棒喝打破顽。
稚子顽空非真空,
虚空妙有真先天。
------------------
推荐阅读:
孩子五年级了,我一看她的作业就跟我大呼小叫的,是不是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