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李世民能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依仗的主要是他身边聚集的那些文臣武将,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咬金和秦叔宝等,但只依靠这些人是不行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节就是玄武门。
如何带着兵器进入玄武门,如何让二李进入玄武门之后关闭城门,这是李世民的团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李世民策反了当时的城门郎常何,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城门郎是掌管城门启闭等事的,常何当时就是玄武门的城门郎,官职是从六品上,官职不大,但是作用相当重要。只要让常何成了自己人,带着武器进入玄武门以及在二李进入玄武门之后将城门关闭就成为了可能。
这么重要的一个职位,李建成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也拉拢了常何,但是常何最终选择的还是李世民,这是李建成始料未及的,如果他提前知道常何投向了李世民,说什么也不会那么轻易就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
我们来看一下政变当天的情况:李世民一大早就带着十个人左右的小分队进了玄武门埋伏好,专门等着二李的到来,果然,不久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进入了玄武门,当他们往前走的时候,玄武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上了,刚走到临湖殿,李建成就察觉到了危险,然后掉头回走,李元吉也赶紧跟上,知道今天可能遇到麻烦了。果然,李世民出现了,一箭射中了李建成,然后后来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死了。
玄武门之内情况突变,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自然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说李建成被杀,对部下说:“哪里有在他生前受大恩,死了之后就赶紧逃难的?”于是和薛万彻、谢叔方带着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兵马赶来围攻玄武门,当时李世民留下的守玄武门的是张公谨。张公谨一个人在对抗两府人马,只希望李世民他们尽快处理好里面的事情,以及援兵赶快到来。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当时云麾将军敬君弘做监门将军,他看了看两边的形势,坐不住了。毕竟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李世民就是胜利者,而他还没有站队。如果不能立功,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李世民那里升职。而眼前正有一个立功的机会,他必须抓住,于是就准备出战,但是他的心腹却觉得不能贸然行事,毕竟守城门的士兵与两府兵马比起来少很多,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静观其变,如果李世民有援兵到来的话,再出战也不晚。
但是敬君弘急于立功,并没有听进去,而是和中郎将(正四品下)吕世衡大呼着加入了战斗。当然很快两人就被杀死。冯立将敬君弘杀死,这就算是为李建成报仇了。后来尉迟敬德拿出了二李的人头示众,大部分人就地解散就跑了。
敬君弘和吕世衡的死很不值,但是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李世民的压力,于是在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敬君弘被追封为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为右骁卫将军。实际上两个人并没有被李世民收买,发动政变这样的事,一旦被泄露了那就是死罪,所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所以李世民只是收买了城门郎常何,两人正是因为没有被收买,在政变发生的时候,急于站队立功,所以才仓促应战而被杀。而常何始终谨记自己的责任,就是开关城门,只要做好这个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在没有接到李世民的指示的时候,他不会去做。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因功获封中郎将。到了631年因为常何的一篇政论,李世民发现了马周这个人才,于是又加封常何为太中大夫,封其为武水县开国伯。之后常何更是步步高升,任地方刺史,加授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等。653年去世,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
可以说常何因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太宗朝和高宗朝都受到了重用。
≗a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玄武门事变是影响唐朝历史走向的重要事件,因此大家都把关注点都放在了李世民和李建成的身上,从而忽略了一些普通人在面对变数时的态度。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面对重要的人生抉择时,各方势力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做法,以及李世民对待他们的态度。
玄武门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李世民的雷霆手段和秦王府将领的齐心合力之外,最重要的事就是策反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常何本是瓦岗寨成员,后来投靠了王世充,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后,常何又成为了唐朝将领。
常何入唐之后,曾经跟随李建成参加过讨伐刘黑闼的战役,因此成为了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来李渊因功晋升常何为玄武门守将。但此时的常何仅仅是玄武门的三把手,只负责开关城门。上级领导还有驻扎在玄武门附近,掌管宿卫军的骠骑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
玄武门事变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李渊,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与庶母通奸乱伦,因此李渊决定第二天召见李建成、李元吉询问此事。实际上当天已经有人通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已经大致猜到了李世民的阴谋。但李建成却盲目自信,认为皇宫之内都是自己的亲信,根本没人可以威胁到自己。
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在不知常何叛变的情况下,骑马进入玄武门。走到了临湖殿时,二人察觉到了变化,调转马头,准备逃回东宫。但此时为时已晚,李世民突然出现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拈弓搭箭射了李世民三次都没有射中,最终被尉迟恭放箭射杀。
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消息迅速传到了东宫和齐王府,很多人因此四散而去,但东宫将领冯立对大家说;“岂能在人家活着的时候受恩惠,死了就逃跑”。于是冯立和薛万彻率领着东宫将士与齐王府将领谢叔方共同围攻玄武门。
冯立、薛万彻、谢叔方三人到达玄武门时,常何仅仅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关闭城门,因此东宫与齐王府的将士只能选择攻打玄武门。此时玄武门的一把手敬君弘准备挺身而出,但当时形势未明,很多人建议敬君弘静观其变。但敬君弘在之前由于并没有投靠李世民,所以急于站队向李世民表现忠心,便和中郎将吕世衡带着宿卫军冲入了冯立等人的队伍中。
面对敬君弘和吕世衡的挑战,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余名将士将怒火全部发到了宿卫军身上,因此敬君弘和吕世衡被杀。冯立看到后,认为可以稍稍报答太子的恩情了,于是解散了兵马逃遁。而薛万彻却为了报答太子的恩情,准备攻打秦王府,但无奈兵力四散,只能率领数十骑逃到终南山躲避。
齐王府的谢叔方当时既没有放弃,也没有逃跑,而是带着齐王府的士兵继续猛攻玄武门。眼看破城在即之时,尉迟恭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扔下了城门,这时谢叔方下马哭拜李元吉后,选择了逃跑。至此玄武门事变的军事冲突结束。
玄武门事变第二天,冯立主动向李世民投诚。以此可见,冯立攻打玄武门并不是单纯的为李建成报仇,而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富贵,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李世民当众责备了冯立一番。但冯立作为太子府的代表人物,李世民还是饶恕了他,冯立因此感激李世民,为其立下了诸多功劳,后被李世民封为了广州都督。
反观齐王府谢叔方,他的目的纯正,因为李元吉的恩遇,所以单纯的想为李元吉复仇。第二天,李世民因为谢叔方的忠义赦免了他,并且屡屡委以重任。
再说薛万彻逃跑之后,李世民深深地感觉到薛万彻智勇双全,而且为人也非常忠义,因此屡屡派人安抚。最终薛万彻出来谢罪时,李世民不仅饶恕了他,并且封他为右领军将军。在后来平定突厥、征高句丽时屡立战功,官至右武卫大将军,还娶了李世民的妹妹丹阳公主。
玄武门事变中,最幸运的应该算是守将常何了,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任何上阵杀敌的工作。只作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开城门,第二件事是关城门。后来也因为这件事得到了终身的富贵,晋升中郎将,封为武水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晚年历任刺史、将军等职。
玄武门事变中最惨的要属敬君弘和吕世衡了。这两个人因为事前没有准备,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为了将来富贵,急于表现立场,结果却因为准备不足,被冯立等人击杀。事后虽然得到了李世民的追封,但人都死了,身后的财富和地位也就没用了。
纵观整个事件,虽然说富贵险中求,但机会貌似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在关系生死存亡之时,还是看清楚大局之后再下手也不晚。不然丢了性命,就什么都没有了。
╍❦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这个预设,让人一看就觉得是鸟尽弓藏预设,按照逻辑来说,那个城门官当然是死必死无疑?这不就是中国历史宿命么?不过那是其它朝代宿命,在大唐真的不用担心这问题。
回答问题前,说一个故事就会明白大唐为何如此。
话说当年李世民派李靖出兵突厥,一举报渭水之仇,洗雪被突厥兵临城下羞耻,李靖大军大胜而归,回军之后必然是大摆筵席。宴会上无比高兴的李世民,居然当着所有人面载歌载舞,跳起摇摆舞,而太上皇李渊也不遑多让,弹起亲爱的土枇杷,用自己乐器之声,配合李世民天籁之舞。
如此举动,二代皇帝,在胜利之后表现,历数中国上下五千年,估计都不多见,这就是大唐气质由来。
在自己人面前载歌载舞,不是献丑,而是一种包容大气,自信非凡表现。说这故事目的,主要是说大唐气质,每个王朝有气质,而这个气质来自于开创者和让这个朝代伟大的帝王。
汉朝恢宏大气,因汉武帝而来。
宋朝文峰鼎盛,因宋太祖扬文抑武而来。
明朝刚烈倔强,因明太祖一穷二白而来。
而恰恰是唐朝的包容大气,自信非凡,就决定了他的功臣大多数都是被善待的。
回到问题本身,我们在看城门官的结局,这三个城门官,分别名叫常何,敬君弘和吕世衡
让我们将时光来回倒千年以前,玄武门之变那一刻。
玄武门之变,无疑是一次凶险异常的政治政变,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的亲王府属将毫无疑问是主力军,无数人因此被封赏无数。
比如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程咬金就连没有亲身参与政变的秦叔宝都被封赐食邑500户。爵位那是都有滴。论功行赏吗!
但是,这些人其实在政变中,都没有一个人关键,那就是城门官常何,常何是谁?当时玄武门守关将领,玄武门城门郎,官职六品。
看着官职不过六品,可是作用却非常大,几乎决定了玄武门兵变的成败。
面对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李世民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给自己埋下了伏笔,那就是拉拢常何。而这个伏笔对于李世民来说其实很好做,因为常何很早以前是李世民的部下,后来被提拔成玄武门守关将领。
因为这层关系,常何投靠李世民当然是非常合理的。但玄武门哪里还有两个关键人物敬君弘和吕世衡。对这两个人,李世民并没有大力拉拢,与我看来这正是他聪明的原因,机密的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知道的人越多也容易出问题。
而在玄武门当天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继续看!
其实玄武门之变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决斗,李世民是受到李渊的命令去往皇宫,而这次去皇宫就是一场鸿门宴,等待着他的是一场三兄弟之间的对峙大会,在心有偏袒的李渊主持之下,李世民心知肚明自己绝对会在会议之后被架空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他才依然决然发动政变。
也因此,玄武门之变那天一早,李世民一个人就带着十几个心腹随从到玄武门打埋伏,等的就是李建成,李元吉来。作为守城将领的常何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也没做特殊布置只是时刻关注事态走势。
等待李建成李元吉前来的李世民,已经做好了必杀二个兄弟的决心。
当李建成李元吉来到玄武门,像里面走的时候,时刻观察事态发展的常何就开始行动力,他关闭了玄武门的大门,看见大门被关闭这样的突发状况发生。走到临湖殿的李建成也不傻,知道有蹊跷,于是拔腿就走,还招呼李元吉跟好自己。
可是来容易走就不容易了,早就准备充足的李世民还拿管兄弟情义,上去就是一顿杀,李世民一箭射中李建成,随后猛人尉迟敬德也毫不留情的射杀了李元吉。受伤的李建成还想说什么,也没说出口就被自己的亲弟弟李世民给KO了。
这样的突发情况,隐瞒肯定是隐瞒不住的,李建成李元吉被杀的消息很快被太子府还有齐王府的家将知道了。当然就是带兵过来报复,于是一场厮杀在所难免,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和薛万彻、谢叔方带着长林军急火火的赶到玄武门之变现场,就准备攻城为太子还有齐王报仇。
而李世民也早有布置,将自己的800私军还有张公谨留在玄武门,抵抗齐王府和太子府的人马。
仅有800私军的张公谨当时也是比较为难啊,尼玛的你们都去杀关键人物,留我一个人对抗这数千大军,这事情难办啊,他只能在心中祈祷,李世民尽快行动搞定一切在回来帮他。
就在张公谨内心不安的时候,有一对人送来了一场及时雨,那就是云麾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这两个人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当事人,但是他们并不是参与者而是旁观者,可是政治斗争的内情他们是非常明白的。
眼看李建成被杀,李元吉被杀,有点智慧的当然知道,李世民成为大唐皇帝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他们毅然投入李世民的阵营,在没有宣誓效忠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赌上去,看着被围攻的玄武门,还有门外的太子和秦王亲军,就像看见投名状一样两眼放光。
于是两人率领自己下属贸然参战,哪知自己守城兵实在太废材,还没打几轮这两投机者就被太子府冯立给杀死,就这样投名状没拿下,反而丢了头。
城门之战刚刚打完,还没成埃落定,猛人尉迟敬德拿出李建成还有李元吉的人头对着城外示众。眼看主子都死了的齐王府还有太子部下顿时军心尽失,各自逃散。
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危险度过,李世民用自己的决然还有勇气和六亲不认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得胜之后的李世民,并没有忘恩负义,面对临阵投靠的敬君弘和吕世衡也给予了该给的待遇,他们虽然死了,但是还是有赏赐。敬君弘被追封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右骁卫将军。而关键人物城门郎常何,在李世民登基后,获封中郎将。
随后还有一个趣事就是,因为常何,李世民发现一个大才。那就是马周,而因为马周的福,常何又一次立功并被封为太中大夫武水县开国伯。
因为在玄武门之变的战队坚决,还有后来的不断立功常何可说是步步高升,从地方刺史,到加授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直到公元653年去世为止。都是大唐王朝的支柱,受到李世民还有唐高宗李治的重用和亲睐。
所以说啊,一次选择成就一生,常何真是职业人生的典范啊。
▴➮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武功的皇帝,除了平定隋末战乱建立大唐江山,他在杀兄屠弟上的果决也让人十分胆寒。
但凡王朝初立,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内部矛盾,有功臣与皇帝的矛盾,有皇子之间争位的矛盾,还有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唐朝初年,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了李世民三兄弟直接的矛盾中。
毋庸置疑,李渊放手让宗室和皇子发展势力,在唐朝势力扩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唐朝统一天下,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甚至是女婿柴邵侄儿李神通李道宗等人都各有自己一派势力,反而是皇帝李渊的嫡系不是十分强大。这个微弱的平衡,在玄武门之变中,终于被打破。
前文提到的三对矛盾,最终演变成了李世民集团和太子齐王集团的斗争。相对而言,李世民集团集中了更多的武将和功臣,而太子李建成更受世家和文官的支持,一场火拼即将发生。
在政变的前夜,双方都敏锐认识到玄武门守将的重要性,此时玄武门守将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城门郎常何、中郎将吕世衡、监门将军敬君弘。这三人同时成为太子党和秦王党的争取对象。三人中常何官职最低,仅是六品官,但县官不如现管,城门的钥匙就在他的手里。
太子李建成派出手下第一谋士魏征游说三位守将,顺利把三人拉到了太子党一方。但是魏征前脚刚走,李世民就拜访了三位。李世民是以秦王之尊亲自拜访,王霸之气侧漏,三位将军推金山倒玉柱愿效犬马之劳!
其实常何三人的选择十分理智,听我给你分析一下。
首先,常何三人是武将出身,在文进武退的大环境中,如果不干点大事,恐怕分分钟就要卸甲归田回家卖白薯。秦王李世民在众将领之中一向是身先士卒与武将同甘共苦,真正代表着山东武将集团的利益。
其次,如果投靠秦王,成为李世民政变的胜负手,那是勤王保驾之功,是从龙之臣。如果为李建成服务,那顶多算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投靠李世民虽然危险,但是利益更大。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是亲自拜访的,这让三位将军感受到了秦王的诚意。一下子就归心秦王了。其实,常何等人还曾随李建成打仗,但是长期以来地位差距太大,恐怕来往也不多。关键时刻,只有魏征出现,难怪他们心里不踏实。
策反三位玄武门守将后,秦王党要对付的就只是太子党的几个亲兵扈从了。果然,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关在城门里面,援军进不来,李建成兄弟跑不出去,被秦王军队各个击破。
在战斗中,吕世衡和敬君弘决定干一票大的,主动对城外的太子党2000援军发起攻击,双手战死。只有常何,按照李世民的部署,把玄武门上了锁,让太子党援军无法攻入,眼睁睁看着一门之隔的主子被打死。
常何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绩,很快成为李世民的亲信将领,走上了人生巅峰。而另外两人的虽然战死也得到了追封。
常何出身瓦岗,是典型的草莽英雄,李世民征集治国良策时,他居然写的十分有条理有见地。仔细一问,常何说,这是我的门客马周写的。于是常何的门客马周,一步登天成了宰相。
玄武门之变,说白了是李世民集团针对太子党的斩首行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太子党的旧将的命运成了很有戏剧性的一件事。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带人在玄武门关门打狗的时候,带领太子党援军的将领,有冯立、薛万彻、谢淑芳。其中冯立和薛万彻是东宫将领,而谢淑芳则是齐王部下。这三人带领2000援军猛攻玄武门,形势岌岌可危。这时敬君弘和吕世衡带领玄武门的守军宿卫军下城与他们决战,双双战死。
冯立始终没能攻破玄武门,得知太子和齐王已死,解散部队,第二天只身向李世民投诚。李世民接纳了他。后来,冯立官至广州都督,受到了重用。
薛万彻在玄武门兵败后,转而攻打秦王府,要抄李世民老家,无奈兵力太少,只好逃亡。薛万彻后来还娶了李世民的妹妹,成了驸马爷,在灭突厥、征高句丽过程中立功很大。
常何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实人也有老实人的好处,恪守本分,就能善终!
ℍ⇗守卫玄武门的三员大将被李世民私下搞定,事变之后下场又如何?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发起的一次政变,之前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是事变的受害者,只是被迫反击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但是从现在的一些最新研究资料来看,这次事变是李世民处心积虑发起的,在发起事变之前李世民甚至已经收买了玄武门的三个守将。李世民收买守将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后的,需要长期的感情交流,也就是说李世民对于这次事变已经准备很久了。这三个被李世民收买的武将分别是敬君弘和吕世衡以及常何。常何当时是玄武门的守将,而敬君弘是宿卫军的将军,吕世衡是宿卫军中郎将。虽然没有资料显示后两者被收买,但是从后两者在事变中的表现来看,这两个人肯定也是收了李世民的好处。
玄武门之变爆发的时候李世民先带领着十几个亲信进入了玄武门,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也进入了玄武门。李建成之所以敢于进入玄武门主要就是依靠着常何,常何最初是李世民的手下将领,但后来成为了李建成的心腹。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收买了常何,而李建成不知道他已经被收买了。
只能说李世民的无间道玩的确实高,李世民的亲信都是一帮一流武将,李建成在惊慌失措中被李世民一箭射杀,而李元吉看到这场场景赶紧去找李渊救命。李元吉大声叫喊着去后宫跑,皇帝李渊这时候竟然一大早就去划船了(后人推测应该是被李世民软禁)。李元吉没有办法只能和李世民拼命,这时候尉迟恭快马加鞭过来杀死了李元吉。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玄武门守将常何,还是宿卫军的将领吕世衡和敬君弘都没有丝毫的反应。
这时候太子的手下听到了消息,太子府里面的将领们集合了两千多人来攻打玄武门给太子报仇。玄武门守将常何见到这个场景知道不是对手赶紧关上了城门,而吕世衡和敬君弘急于建功,竟然带领着皇帝的宿卫军和太子的军队打成一团。太子的军队数量众多,而且义愤填膺,很快就打败了皇帝的宿卫军,并且将吕世衡和敬君弘两个叛徒杀死了。
常何倒是非常乖巧,关闭城门不肯开门,太子的军队只能转头攻击亲王府。一直到尉迟恭用太子的人头吓走了太子的旧部,然后提着人头去找李渊,这次政变才宣布了结束。这时候被李世民收买的三个大将中两个已经阵亡,只有常何活了下来。
李世民是一个宽容的皇帝,对于常何背弃自己大哥的行为倒是没有翻旧账。常何在玄武门之变后就升迁做了中郎将,后来也一直平平稳稳,晚年的时候做到了刺史和大将军。到了李治时期才去世,享年66岁。而吕世衡和敬君弘虽然在玄武门之变时期官职更高,但是因为急于建功反而丢了性命,最终没有分享到胜利的果实。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杨过为什么不守襄阳?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