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东汉确实和西汉关系不大,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西汉已经亡国很多年,刘秀是在推翻新朝后建立了东汉王朝。那么刘秀为什么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而不自己重新定一个新的国号呢?
王莽篡国,西汉灭亡
(窃国大盗王莽创立新朝)
强悍的大汉帝国到了汉元帝时期,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汉成帝之时,年轻的成帝无心政事,耽于享乐,将国政委于母后王政君。于是,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了朝政大权。成帝专宠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姐妹,两人迷惑成帝,使其无心政事,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
王氏外戚把持朝政,权倾朝野,而王政君之侄王莽,更是凭借其在士大夫心中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声望,而得到太后王政君的信任与重用。汉哀帝死后,已经总揽西汉大权的王莽连立汉平帝、孺子婴两位小皇帝,众多被他虚伪表面所迷惑的士大夫竟纷纷请求他代汉自立。而已经被称为“摄皇帝”的王莽,表面上仍以周公辅成王形势事汉,背地里却加紧了篡汉自立。终于在初始元年(8年),撕下伪装面具的王莽废孺子婴为“定安公”,正式代汉登基称帝,建立新朝,统治了214年的西汉王朝宣告灭亡。
不过,王莽食古不化,是一个狂热的复古分子,他推行所谓新政改革盲目崇古,对周礼春秋大义的推崇近乎癫狂,新政不切实际不得人心,还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再加上天灾不断,水祸、旱灾肆虐,导致过去经济繁华的中原地区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新朝的统治勉强支撑了几年,终于在天凤年间(14年--19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绿林、赤眉、铜马等大小数十股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这些力量都给予了新朝统治以沉重打击。
新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从始元元年(8年)建立到地皇四年(23年)被绿林军推翻,仅历一帝,只有短短15年国祚,时间上距离西汉灭亡不远,因此,随着王莽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民间上思汉之潮益盛,不少农民起义军都打着恢复汉朝统治的旗号反抗新朝的统治。
皇族之后,致力兴汉
(长沙定王刘发,刘秀乃刘发之后)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第六子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了一项旨在巩固中央集权的政令,即推恩令,这是在“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地方宗室诸侯势力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其目的在于将诸侯国的辖区不断分化,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大大不如过去。
推恩令推行后,刘秀的先祖便从列侯开始递降,到了他的父亲刘钦这一辈,早已经褪去了皇族的光环,只能当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不过,刘秀毕竟是皇族之后,天黄贵胄,身份肯定比其他人要高贵太多,虽家庭式微,其西汉皇族之后的身份却永远都不变,虽然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但这一种身份却给他日后重兴汉朝创造了先天条件。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与李通从弟李轶等人从宛城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在群雄逐鹿的中原很快成长为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
以汉为国号,收拾人心,巩固统治
(东汉开国之君,汉世祖光武帝刘秀)
刘秀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起兵反抗新朝,以西汉皇族后裔的身份闪亮登场,很快便引起不少人的注意,而推翻新朝,恢复汉朝,几乎是当时大部分农民起义军一致的选择。
刘秀与他哥哥刘縯为首的南阳宗室子弟起兵的时间比较晚,当时绿林、赤眉等起义军都已经发展的很不错,纷纷拥立了各自的皇帝。刘秀原本奉绿林军拥立的皇帝刘玄为天下之主(更始帝,玄汉政权),而刘玄也是西汉皇族之后,与刘秀同出一脉,都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他还是刘秀的族兄。而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则拥立了汉高祖第十一世孙,西汉城阳景王刘章之后刘盘子(建世帝)为帝。
刘秀势力大盛后,很快便与更始帝决裂。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邢台柏乡)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国号仍为汉,一个新兴的王朝就这样诞生了。而刘秀以“汉”为国号,其意思和目的是很明确的。
1:名正言顺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作为西汉皇族之后,继承大统名正言顺,因此,以“汉”为国号正是对外宣示自己作为西汉皇族后裔登基称帝的合法性。
2:不忘初心
当初刘秀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表明自己作为西汉皇室后裔,志在恢复高祖基业,使汉朝统治传之千秋万代。确实这个旗号在当时是高瞻远瞩的,毕竟王莽的统治早已不得人心,而西汉不过数年,人心皆思汉,此时打出这个旗号,对于壮大刘秀的势力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刘秀在“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积攒了雄厚实力后顺天应人称帝,不忘初心,以“汉”为国号,兑现了自己当初在起兵时许下的豪言壮语。
3:收拢人心
西汉统治天下凡214年,而新朝却只有15年,朝代虽然经历了更迭,但是百姓却在经历了王莽统治的倒行逆施后,反而怀念西汉,这是民心所向。刘秀以“汉”为国号,这是顺应民心,汉朝的影响力深入人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刘秀是一个深谋远虑之人,以“汉”为国号,对凝聚人心,实现统一和稳定天下具有非常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总结
(东汉疆域)
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而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便重兴汉朝,更是一个奇迹,都说时势造英雄,但是刘秀的成功却不仅仅是时势,还有他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刘秀以自己是汉朝皇室后裔而自豪,并将之视为自己将来定鼎天下先天的政治优势。尊奉汉元帝为皇考,以光复汉室为己任,顺应时势,收拢人心,经过长达十二年的统一战争,陆续消灭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建立东汉王朝,实现了天下一统。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将“柔道治国”贯彻的最彻底的皇帝,在位年间,政绩优秀,天下承平,开创了著名的“光武中兴”,是东汉王朝最杰出的皇帝。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刘秀的身世
这个问题要从刘秀的出身说起,刘秀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西汉的诸侯王从刘发这一代开始就没有了以往的好日子过,为何这么说呢?
汉景帝之后继位的就是异常强势的汉武帝刘彻,在刘彻当皇帝的时候,开始实行“推恩令”,名义上是给“恩”,实际上是在给诸侯王掐脖子,一个郡王经过几代人之后,就会全家变成平民,其他列候就更惨了。
刘秀一家就是这样,传到他们这代的时候,刘秀三兄弟已经差不多是平民了,但他们家里还是挺富有的,而且皇室族谱上还有他们的名字,表面上还是被人承认的皇室后裔。
刘秀起兵
如果是承平年代,这个身份只是一个荣誉,带不来多少实际利益,毕竟皇族可太多了。
但刘秀他们处于乱世,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天下烽烟四起,其中势力最大的两股起义军分别是绿林军和赤眉军。
天下义军刚开始轰轰烈烈反抗王莽的时候,刘秀的大哥刘縯就变卖家产以自己平时结交的豪杰为骨干加入了起义军的浪潮中,因为皇族后裔的身份,而且为人豪爽,他很快就成为义军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位首领了。
但这时候刘秀还没有加入起义军,而是在观察局势变化,直到他确定天下已经彻底大乱,新朝无力镇压浩浩荡荡的起义军之后,刘秀才带着自己的心腹人马在宛城起兵。
刚开始的时候,刘秀的春陵军兵微将寡,而且装备很差,以刘氏宗亲和南阳本地豪杰为主,作为首领的刘秀甚至连战马都没有,只能骑牛作战。
昆阳之战,刘秀崛起
虽然在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刘秀凭借远见卓识和超强谋略,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小队伍,还不断吞噬、合并了其他的义军,逐渐发展成为义军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支。
但在昆阳之战前,刘秀依旧没有进入义军的核心圈子。
公元23年,绿林军主要将领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称为更始帝,对此刘秀、刘縯兄弟十分不满,但实力弱小又没有发言权,且外有强敌,只能忍气吞声。
绿林军建元称帝之后更加激怒了王莽,新朝派出42万大军前来扑杀新生的更始政权。
刘秀的部队被迫撤回昆阳,仅有9千余人。其他将领十分惶恐,想要弃城分散逃跑,但被刘秀劝阻了。
他自己在王莽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冒着极大的风险带领十几名骑兵连夜出城去搬救兵,其他人本以为刘秀是在找借口自己逃跑。却没想到还真让刘秀从周边的定陵县、郾县先后搬来步骑并1万7千多人的援兵。
利用王莽军轻敌的心态,且久攻不下疲惫之际,刘秀带领援军有如神兵天降,反复冲杀,斩将夺旗,汉军士气大振,王莽军却依旧轻敌,又被刘秀冲击主营,杀伤无数,最后士气崩溃,各自只顾逃命。
昆阳城内守军乘势杀出,与刘秀里应外合,王莽军互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更为神奇的是,这时候突然天生异象,狂风暴雨毫无征兆地降临,一边是河水暴涨,一边是天上乱飞的石头,王莽军尸横遍野。
号称百万之众,实际兵力40余万的王莽军主力,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被弱小的刘秀在昆阳打败并消灭其主力,刘秀从此声威大震。
因为昆阳之战的种种神奇,后世许多人称刘秀为位面之子。
绿林内乱,刘秀称帝
此前,刘秀的大哥刘縯因为威望高,资历老已经被更始帝封为大司徒,这下刘秀又立下如此大功,几乎赏无可赏。
就在刘秀马不停蹄攻城掠地的时候,因为害怕刘秀兄弟强势崛起威胁到自身利益,绿林军主要将领以更始帝的名义杀死刘縯,因为在他们看来刘縯的威胁比刘秀要大的多,刘秀只是这一次运气好突然立了功,但在义军内部没有根基,没有什么威望和资历。
大哥无辜被杀,刘秀内心十分悲痛,但他却选择了强忍悲痛,主动返回洛阳,向更始帝刘玄谢罪,不但主动要求不领昆阳之战的大功封赏,还说兄长犯上他也有错,请求处罚。
刘秀的这一系列动作成功地骗过了更始帝和那些绿林军首领,消除了他们的猜忌和疑虑。不但没有处罚刘秀,还被他感动,封刘秀为武信侯。愚蠢的他们大概不知道什么叫“斩草不除根,遗祸无穷”。
之后刘秀回到军中加紧了培植亲信巩固自己权威的脚步,随着一场接着一场的胜仗,刘秀自身的实力也更进一步加强。
终于再次引起了更始帝及绿林首领的不安,他们封刘秀为萧王,要求他交出手中的兵权回长安。
但刘秀是何等聪明之人,而且有大哥刘縯的事迹在前,他怎么会再上当?刘秀以将在外为由拒绝回长安,并授意手下将领杀死更始帝派在军中的心腹,收编他们的军队,更始帝派到各地的太守也被刘秀下令杀害,刘秀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
其后,刘秀更是在今河北邢台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国号仍然为汉。
刘秀为何立国号为汉
前面说过,刘秀本身就是西汉皇室后裔,他起兵也是打着匡扶汉室这个旗号聚拢人马,争取人心。
绿林赤眉军也是以王莽篡汉为由起义的,你不能把王莽政权推翻了,自己又另立山头。
而且,刘秀称帝的时候,更始政权还在,把国号定为汉,也更能名正言顺地与对方争夺人心。
毕竟当时的大众心里,还是非常认同刘家人的,而且对王莽欺负孤儿寡母非常的不耻的同时更加同情刘家。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国号汉,史称东汉。
在此之前的三十年,刘秀出生于河南济阳。其兄刘縯年长他9岁,不事生产,任侠养士,自比汉高祖刘邦。
刘秀则不同,在他去长安入太学读书之前,最大的爱好是种地。等到从长安回乡后的三年,也没显山漏水。
甚至他看到自己那个不安分的哥哥准备举兵起事,自己却躲到了宛城。直到刘縯真的起事成功了,刘秀才在宛城相应。
可以看出,刘秀在最初并没有那么主动,多半是被裹挟进了起义大军。而当时的首领是他的兄长刘縯。
刘縯起义时,打出了旗号“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高祖自然是汉高祖。因为刘縯一直是汉高祖刘邦的铁粉。而“复高祖之业”,自然是恢复汉高祖的汉家江山。
这是刘縯首创,刘秀只是跟进。不过,这也只是刘秀在开国之时,选择沿用“汉”的原因之一。
当刘縯刘秀兄弟起事之后,本身实力依然不能抵抗王莽的官军,便选择与流窜到南阳的绿林军结盟。在这个联军被王莽的官军打败之后,绿林军出现了畏战情绪。刘縯再次联合另一支流动到此的下江兵,最终击溃南阳的官军,夺得南阳、宛城。
至此可以看出,作为在南阳本地有影响的刘家兄弟实力不足,但有号召力;而流动的绿林军则人数众多,却一直无法摆脱流寇的名声。双方联合,才成为正规军。
有了正规军,有了地盘之后,就差拥立一位皇帝了。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名正言顺的起到号召作用。
但此时,绿林军中开始出现防范刘縯刘秀的声音,认为他们能力强,不好控制。绿林军很有可能成为这帮南阳本地豪族手下的工具。
所以,在选择拥立皇帝时,绿林军推举出了另一个宗室子弟,也就是更始帝刘玄。他们仍然要恢复汉室江山,所以国号也是汉。为了区分,才称为玄汉。
刘縯过于招摇,又没有防备心,被更始帝所杀。刘秀主动请罪,弄得更始帝不好意思,才保下了性命。后来,黄河以北还没有归附到玄汉朝廷,刘秀便被任命为行大司马事,镇慰河北各州郡——以更始帝外派使者的名义,收复河北各地。
结果,刘秀在河北依靠本地豪族耿弇和真定王刘杨的帮助,收复了河北,势力坐大。更始帝封刘秀为萧王,意明升暗降,调回朝廷。刘秀自然不会再回去。所以,也就与更始帝公然决裂,另立中央——建立了另一个“汉”。
所以,与其说刘秀沿用的是西汉之汉,不如更具体点说,就是沿用了玄汉之汉。
这是刘秀沿用汉朝的第二个原因。
现在这个问题又绕回来了,为什么刘秀非要用汉呢?做开国皇帝不香吗?非要把自己包装成中兴之主?
因为太好用了。王莽的倒行逆施,让原本的矛盾加剧,老百姓反而更怀念之前的汉朝。
“天下同苦新室,思刘氏久矣,故闻汉将军到,驰迎道路……”
有了这个群众基础,就有了无形的力量。师出有名,名正则言顺。汉朝的旗号打出来,就是恢复汉室,恢复幸福生活。老百姓就得夹道欢迎。
一个鲜明的旗帜,胜过万语千言,抵得住千军万马。
清朝入关,是打着为明朝皇帝报仇的名号。刘渊杀进长安灭了西晋,也自称汉朝皇帝的外甥,自己的国号也是汉。
可清朝是关外的建奴,刘渊是匈奴的酋长。两个异族都要拐弯抹角的去和前朝拉上关系,何况刘秀本就是汉室宗亲。不用白不用,白用谁不用?
不止是刘秀建立的政权称为汉,在他前后有很多都是称汉或与汉朝建立联系的势力。除了更始帝刘玄的玄汉,还有赤眉军找出来的刘盆子。
不是刘氏宗亲的也改姓刘,比如在邯郸称帝的王郎改名刘子舆。
不是刘氏宗亲,又不改名的,也打出要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比如西北的隗嚣起兵,旗号是“兴复刘宗”;西南的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领益州牧。
“十余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
刘秀自始至终都在用汉作为旗号,自己做皇帝后,庙号也是汉世祖。
庙号里有祖、有宗,祖有开创之功,宗有守成之德。一般称世祖的,都是中兴皇帝。刘秀出身豪族,一生钻研儒学,讲究礼仪。所以,即使在开创江山之后,也甘心自称为中兴。
和刘秀相对应的是朱棣,正好是相反的一对例子。朱棣也想在庙号里体现自己守成之德,所以他最早的庙号是明太宗。
知道啥意思吗?就是告诉大家,他是继承朱元璋的位置,一个守成之主。可朱棣干了啥事,大家都知道。哪有你这么守成的?
结果,到了嘉靖时期,就把他的庙号改为明成祖——体现他的开创之功。
可这开创之功,太不光彩。朱棣一辈子都想给抹去,却在百年之后,被牢牢扣在头上——现在提到朱棣,肯定会加上“明成祖”三个字。
说实话,这就跟骂他一样。
在能折腾的皇帝里,唐太宗李世民就显得比朱棣成功一些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逼老爹退位,也能算是守成之主。反正是坏事儿做了,名声也保住了。
而刘秀呢?就更高一筹。属于中国历代皇帝中最高标准的一位。他有开创之功,却不居;建立国家后,也没杀过功臣;甚至在去世前的遗诏里,还在强调自己的丧事要从简。
“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在历史上,大汉朝有西汉和东汉之分,西汉的开国皇帝是刘邦,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
其实,在当时人家都叫“汉”,所谓的“西汉”与“东汉”,是后人为了区分两个时代,而加上了“东西”二字。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因为西汉和东汉之间还隔着一个小朝代,王莽的“新朝”。
换句话说,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西汉已经灭亡15年了,他推翻的不是西汉,而是王莽的“新朝”。
刘秀的皇位,不是从老刘家那里继承过来的,而是实打实的,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打拼下来的。而且,刘秀也不是什么皇子,他仅仅是刘邦的九世孙而已,在推恩令的关照下,他已经和皇家没有多大关系了。
唯一有关系的,就是他是刘邦的后代,仅此而已,和刘备天天吆喝的“中山靖王之后”一样。
既然是开国皇帝,刘秀为什么不换个名字,以彰显自己的开国之功,而是沿用了“汉”这个国号,又为大汉朝“续命”了195年。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王莽篡汉以后,进行了一些列的改制,这些改革触动了大贵族们的利益,遭到巨大的反对,加上天灾频发,底层人民生活困难。在上层官僚和底层贫民一致反对之下,爆发了农民起义。
王莽建立的新朝,不过15年而已,天下大乱之后,人们就开始怀念以前强大而又繁盛的大汉,有句话叫“人心思汉”。
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如果刘秀推翻王莽的新朝后,再弄个别的国号,那不就和王莽一个性质了嘛。
第二,刘秀本身就是皇族出身,以“恢复汉室”的名义来推翻王莽,更有号召力,也更有凝聚力,可以广泛的动员各方面的势力。
另外,古代非常强调“正统性”。啥叫正统,老刘家的天下,只能是老刘家的后代来当皇帝,你看,曹操那么牛,他为啥就是不敢称帝,名不正言不顺嘛,一句话,不正统。
在刘秀这里就不成问题了,刘邦九世孙,虽然和皇帝是远亲了,但是也算是正统。因此,以“汉室”为名义,是刘秀的必然选择。
第三,刘秀不敢背叛祖宗,他毕竟是刘邦的后代,他参加起义军,和王莽对抗,打出的大旗就是“恢复汉室”。如果刘秀不是刘邦后代,像朱元璋一样,是一个纯草根,那么,新朝代建立后,他取任何一个名字,都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在刘秀称帝之前,已经有两个刘姓的宗亲,在农民起义军的拥立之下,恢复了“汉”朝,这两个人分别是更始帝刘玄和建世帝刘盆子。
较真的说,推翻王莽的新朝,不全是刘秀的功劳,而且,王莽被杀的时候,刘秀正遭受排挤,闲赋在家。
新朝灭亡后,绿林军,赤眉军,王莽三方势力窝里斗,刘秀“另立中央”,自己拉出来一支队伍,对外也称“汉”,和更始帝,建世帝分庭抗礼。
因此,王莽所建立的“汉”,其实是更始帝刘玄的一个延续和分支。就好比朱元璋,从名义上讲,他只是小明王韩林儿手下的将领,但是,后来朱元璋势力坐大了,取代了小明王,建立了“大明”。
下面,我们就详细讲一下,刘秀称帝的过程。
从农民到起义军,刘秀人生的第一个转变
刘秀,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一脉的,到了刘秀老爸这一代,已经和皇室没啥关系了,自己仅仅混了一个济阳县县令,在今天的开封兰考县。
刘秀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和哥哥两个成了孤儿,被叔叔给接到了南阳,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
刘秀的性格颇为沉稳,有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感觉,踏踏实实的种地,认认真真的研究农业,但是,他哥哥刘縯就不一样了,根本不喜欢种地,他觉得太丢人,喜欢和一些武林侠士们在一起。
这个时候,正是王莽专政的年代,他连续立了两代皇帝,后来干脆代汉自立,建立新朝。
新朝建立后,刘秀到都城长安,进入太学进行学习,当他在长安城里看到王莽的皇家卫队,又帅有飒的走过的时候,他不禁发出了一声感叹:“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执金吾”,是汉朝时期中央禁卫军的称呼,“阴丽华”,是刘秀的梦中情人。
这句话,也许只是穷小子刘秀的一个美好愿望,没想到,若干年后,这两个愿望他都实现了。
王莽当了15年的皇帝,因为盲目崇古,所制定的一揽子改革方案,不符合大贵族的利益,引发社会动荡,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
当时规模比较大的有湖北的绿林军,首领是王凤、王匡;山东的赤眉军,首领是樊崇。现在我们有个词叫“绿林好汉”,就是从“绿林军”流传下来的。
听说爆发农民起义了,刘秀的大哥刘縯非常兴奋,立马揭竿而起,带着自己有限的几个兄弟们,也组织了一个起义军。
不过,虽然他们是皇室后人,但是他们的装备太差,战斗的初期,刘秀没有战马,都是骑着牛作战。为了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在刘秀的建议下,刘縯带着队伍投靠了绿林军。
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同样是汉朝皇室后裔的刘玄为帝,恢复“汉”朝,改元“更始”,刘玄就是“更始帝”。
对于这个安排,刘縯是非常不满意的,因为他也是皇室后人,同样有资格当皇帝,而且他比刘玄更有能力。
其实刘縯不明白,绿林军之所以拥立刘玄,不是看中了他的能力,恰恰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好控制,对于绿林军来说,刘玄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如果立了刘縯,他们怕不好掌控。
为了安抚刘縯,绿林军任命他为大司徒,任命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听说刘玄称帝,王莽大为恼火,派出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带领着42万大军,向昆阳,宛城一带逼近。
当时宛城一带的绿林军,仅仅9000人,根本不是42万大军的对手,他们边打边退,军心不稳,有人主张干脆退回湖北老家。
刘秀说服大家据守昆阳城,自己带着13个亲兵突出包围圈,找来了1.3万人的援军,就是凭借这区区2万多人马,刘秀硬是打赢了王莽的42万大军,一战成名。
昆阳之战,是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成为后来的军事典范。
立了如此大功,刘秀整个人都精神多了,没想到回到宛城,一盆冷水泼到他的头上,他的亲大哥刘縯被更始帝给杀了。
刘縯这个人,我们前面说过,是一个桀骜不顺的人,对于刘玄当皇帝,他本来就看不顺眼,刘玄和绿林军首领们也知道,这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主,所以,趁着刘秀在外面打仗,他们偷偷的把刘縯给杀了。
刘秀知道,绿林军还是信不过他哥俩,就因为他哥俩的身份,所以,刘秀回来后非常的低调,绝口不提自己的战功,也不接触哥哥的部将,也不给哥哥搞祭拜仪式,只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个人偷偷的流泪。
刘秀的低调,赢得了刘玄和绿林军的信任,他们封刘秀为“武信侯”,“破虏大将军”。
封侯拜将了,刘秀想起了自己的梦中情人,回到家乡迎娶了阴丽华,实现了他年少时期的梦想。
就在刘秀沉浸在温柔乡的时候,绿林军攻破了长安城,在混乱中王莽被杀,头颅也被隔了下来。
河北称帝,刘秀显现出帝王气质
刘玄入主长安城,从名义上来讲,“大汉”恢复了。
但是,天下并未统一,山东还有赤眉军,河北有“三王”,以及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
为了能够收复河北,刘玄决定派刘秀去河北,招抚各方势力,但是遭到了绿林军首领的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刘秀到河北,一定会拥兵自重,难以控制。
刘秀也明白,此去河北,是一个机会,可以趁机收拢兵力,于是,他通过贿赂左丞相曹竟,终于获得了这个机会。
公元23年10月,结婚不到半年的刘秀,以大司马的身份出使河北,招抚各方势力。注意,此时,刘秀的身份,就是“汉朝的大司马”。
当时河北并不太平,一个叫“王朗”的人,非说自己是汉朝皇室后裔,为此他给自己改了一个名字,叫“刘子舆”,在邯郸称帝。
一时间,刘秀在河北的工作非常不顺利,幸亏得到了上谷和渔阳两郡的支持,才让刘秀有了一些信心,后来,为了获得真定王刘杨的支持,刘秀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
在真定王的帮助下,刘秀一举打败了王通,并且收服了铜马十万义军,声势浩大。刘秀决定与刘玄决裂,在河北称帝,国号仍然是“汉”。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汉”就是一块金字招牌,非常好用,谁用谁知道。就好比秦末,大家都聚在楚的大旗之下一样。
就在刘秀河北称帝的时候,长安城发生了内乱,绿林军发生了火并,赤眉军趁机入主长安,他们又拥立了另外一个皇帝刘盆子,就是“建世帝”。
但是,这个皇帝也没当多长时间,就被刘秀打败,此后,刘秀收服了赤眉军,扫平了关东,陇西,川蜀,统一了全国。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莽的“新朝”对于大汉王朝来说,只是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就像唐朝武则天改唐为周一样,他并不能算得上一个朝代。
因此,在西汉人眼里,大汉朝并没有灭亡,只是被王莽给弄歪了一点,刘秀出来又把他扶正了而已。
因此,刘秀并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开国皇帝,继承汉室也是理所应当。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称帝,建元建武,国号为汉,史称“东汉”,也称后汉。刘秀为什么会沿用汉做国号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我简单说说个人的看法。
首先是因为刘秀的出身,他真的是汉室后裔。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和其他宗室一样,刘秀的先祖,因为遵行推恩,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有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可当了,刘钦去世,刘秀兄弟们就都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彻头彻尾的平民。(网络图)
刘秀虽是平民,但毕竟姓刘,祖先是真正的阔过,和后世刘渊之类的冒称,完全不同。如果汉家天下仍然是刘姓当家,他也许就一直做着小百姓,可王莽篡了汉,建立新朝,刘秀等宗室子弟起来和王对着干,也就正常了。
其次是汉这个旗帜好用。咱们中国人,行动先讲究个名分,王莽行不义之事,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但哪个名号,都没有“汉”好用,因为王莽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夺的,是刘家的天下。人们心里,对“汉”依然有着强烈的亲和感。
刘秀是个聪明人,也是个谨慎人,据《东观汉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从宛)将宾客还舂陵”,会同大哥刘縯,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舂陵正式起兵。
更始元年即公元23年,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首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复用汉朝旗号,笼络了一大批人,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虽不满,但只能静观其变。这支队伍其实和东汉末的联军有点像,但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崩?一来是强敌在前,二来是汉的大旗不能随便反。刘秀兄弟屈居其下,甚至是刘縯被刘玄杀掉,在力量还没有到达优势时,他也不能反。
后来,刘秀甩开刘玄单干,邓禹劝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虽然刘秀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好,各处都有称帝的小政权,但是相较而言,刘秀的个人能力最出色,最能找最能扛,运气也相当不错,所以,最后,他取得了成功。
刘秀起兵,刘秀军对抗王莽,都是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重兴汉室,所以,刘秀虽是东汉开国之君,却也是沿续汉室,恢复汉家荣光,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个人出色的能力,但与“汉”的号召力可分不开,所以,他以汉之名立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个人浅见,抛砖引玉,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