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靖难之役的时候,“上阵皆三卫兵”,朵颜三卫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但后来朱棣却对朵颜三卫痛下杀手,而朵颜三卫后来也展开了疯狂报复,因此这其实是个悲伤的故事。
朵颜三卫,本来是成吉思汗季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统治下的兀鲁思(包含臣民在内的封地),位置大概在大兴安岭以东,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元朝末期这个地方在铁木哥斡赤斤后裔辽王阿札失里的统治之下。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遣冯胜等人远征辽东,元朝太尉纳哈楚投降,辽东因此落入明朝之手,阿札失里也因此失去了屏障,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再加上第二年元朝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摸鱼儿海败给了蓝玉,阿札失里无奈之下只得投降明朝。
明朝得到阿札失里的部众后,设置了三个卫所,分别是朵颜、泰宁和福余,统称为朵颜三卫;又因为三卫中朵颜最强大,而朵颜卫又都是兀良哈人,所以朵颜三卫又被叫做兀良哈三卫,名义上归属于宁王朱权。
后来,阿札失里发动叛乱,再次投靠了北元,带走了不少三卫兵,但留下来成为雇佣兵的也有数千人,这些人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战斗力极其强悍。
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实施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被迫造反,但他碍于兵力少,自保尚且困难,对外扩张就更加困难了,怎么办呢?
朱棣猛然想起了朱权,朱权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朱棣认为只要将朱权拉过来,那局势就显然大不一样了。
但是,朱棣也知道朱权这个人,虽然不同意削藩,但也绝不会造反,想要他交出手中的兵力,谈何容易?
于是,朱棣决定使用一个计策,他在永平击败淮阴侯吴高之后,抄小道带着一队精锐奇兵来到大宁城,朱权因为与他关系向来要好,所以答应让他一个人入城。
朱棣入城后,一把鼻涕一把泪,跟朱权诉说自己穷途末路,要朱权帮他找侄子建文帝求求情,朱权心一软,便答应下来,还让他安心住在城中。
就这样过了数日,朱权的防备心完全放松下来,但他不知道的是,朱棣已经在城外埋伏了军队,并且派人潜入城中策反了他的一些部众,并与朵颜三卫达成了利益交换。
在搞定了朱权的部众之后,朱棣假装要离开了,朱权便出城送他,当城门刚一打开,朱棣的军队就冲了进来,将朱权给挟持了,朱权的部众则纷纷表示愿意跟随朱棣造反。
尽管朱权被挟持了,但朱棣依然许诺他事成之后平分天下,朱权因此安下心来,他的部众及朵颜三卫也因此没了心理负担,在随后的战争中奋勇作战,为朱棣击败建文帝立下汗马功劳。
这里要着重说的是朵颜三卫,作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冲锋陷阵的任务自然非他们莫属了,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不错,就像一把尖刀一样,每次都刺穿了朝廷军的铜墙铁壁。
自是冲锋陷阵皆三卫兵。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宁始。
朱棣登基称帝之后,为了报答朵颜三卫,就将位于大宁地区的故地还给他们,让他们在当地拱卫明朝边防,而朱权则丧失了大宁的统治权,被安排到南昌就藩去了。
这个安排耐人寻味,但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朱棣本人是塞王造反成功的典型,他不能再让明朝出现强大的塞王了,所以朱权就不能留在大宁,其他几位塞王也必须改封或者进行削弱。
但是,朱棣也需要人帮他镇守边关,毕竟大宁路途遥远,朝廷军队疲于奔波,怎么办呢?
既然塞王不能存在,朱棣就只能另外想办法了,刚好朵颜三卫需要安排,于是就被派到大宁地区镇守,朱棣还派人联络了远走的三卫兵,这些人中很多人都愿意归附,朵颜三卫因此得以发展壮大。
为了以防万一,朱棣又设置了三个卫所,即大宁、营州和兴州,驻扎了一些兵力,名义上是配合朵颜三卫戍边,也担负了监视的责任。
在永乐初期,明朝与朵颜三卫持续了数年蜜月期,许多三卫将领都得到册封,仅朵颜卫被封为指挥、千、百户的人就多达三千多人,这个数字是很恐怖的,要知道当时整个朵颜三卫军民加起来也不过数万人。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朵颜三卫作为地道的蒙古人,之所以归附明朝,一是因为摄于明朝的强盛,二是因为得了朱棣的好处。
但是,时间长了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朵颜三卫在文化认同和血缘上始终与汉人存在天然隔阂,再比如鞑靼(明朝把分裂后的东部蒙古叫做鞑靼,西部蒙古则称为瓦剌)的不断拉拢让其蠢蠢欲动。
久而久之,朵颜三卫就产生了异心,他们不甘心夹在明朝和鞑靼之间,而且更倾向于与同族人联合,于是暗地里归附鞑靼,那时候朱棣对这一切还不毫不知情。
后来,鞑靼数次侵犯明朝边境,如入无人之境,朱棣当时就奇怪鞑靼人为何这么轻车熟路,但左思右想也没得出结论。
一直到永乐七年,朱棣派人与鞑靼修好,但鞑靼以为与朵颜三卫结成联盟了,就可以安枕无忧了,便杀掉了明朝使者。
朱棣盛怒之下让淇国公丘福率军十万进攻鞑靼,但丘福因为轻敌冒进、指挥失当而全军覆没,其本人也惨遭杀害。
第二年,朱棣决定亲征鞑靼,这一次明军所向无敌,将鞑靼太师阿鲁台打得大败,最后不得不向明朝称臣,而再在此之前瓦剌也已经归附明朝,因此蒙古大部都在明朝的控制之下。
不过,朱棣在战争过程中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鞑靼军中竟然有曾经被他亲自册封的朵颜三卫将领,俘虏的将士中也有兀良哈人,这还了得,难道朵颜三卫叛变了?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朱棣就派人训斥朵颜三卫,当时他的措辞很严厉:
......我太祖高皇帝矜厥困穷,设福余、朵颜、泰宁三卫,授尔等官职,律各领其众,臣属既久,后竟叛去。及联即位,复遣使来朝,联略其过,加意抚绥,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狡诈如此,罪奚可容·一。
朱棣的大致意思是,洪武时期朵颜三卫就曾降而复叛,他继位之后不计前嫌,不但加以重用,还厚加恩裳,怎么又跟鞑靼搅在一起,协助鞑靼到明朝境内抢掠,帮助鞑靼刺探军情,还联合鞑靼对抗明军,这实在太狡诈了。
朵颜三卫将领见鞑靼已经投降明朝了,自己也就彻底失去靠山了,于是连忙上书朱棣进行辩解,说自己是被迫为之的,以后再也不敢了,请求朱棣原谅他们。
朱棣见好就收,便让朵颜三卫继续镇守在大宁地区,此后数年相对安宁,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情。
然而,鞑靼太师阿鲁台虽然表面上归顺明朝,但实际上这只是权宜之计。
后来,瓦剌在马哈木的带领下逐渐强大,彻底与明朝撕破脸,朱棣便于永乐十二年亲征瓦剌,将瓦剌击败。
趁着瓦剌新败,阿鲁台以帮助明朝剿灭余孽为由,连续发起了对瓦剌的进攻,数次将瓦剌击败,还俘虏了马哈木的儿子脱欢。
到永乐十八年前后,阿鲁台的实力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他也终于与明朝撕破脸,开始挥师南下入侵明朝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阿鲁台对朵颜三卫积极拉拢,最终导致朵颜三卫再次暗中归附鞑靼。
可见,朵颜三卫始终无法融入到明朝体系当中,他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再次背叛,朱棣没有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为此他的子孙后来吃了大亏。
永乐二十年,朱棣决定对阿鲁台下手了,他率领数十万大军再次亲征,但这一次阿鲁台学聪明了,竟然带领主力远遁了,明军最后只住抓获了一些老弱病残,并俘获了一些牛羊而已。
当初,朱棣出征之前,大臣们就曾拐着弯指责他,说他每次出征都带几十万人,钱粮消耗太大了,太子(朱高炽)压力很大,得胜了倒也说得过去,一旦无法得胜,那可就亏大了。
果不其然,朱棣最后没找到阿鲁台主力,烦得不得了,面子上也有些挂不住,总不能就这么班师回朝吧?
不过,朱棣因为在追击阿鲁台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朵颜三卫的身影,所以他心生一计,何不借此机会将朵颜三卫给铲除了,回去之后也好向臣民们交代啊!
于是,朱棣召集诸将商议,说阿鲁台虽然远遁了,但兀良哈人(即朵颜卫主体人群)作为他的羽翼,现在还活得好好的,我们必须在回师途中将其铲除才行!
以羽翼阿鲁台为悖逆者兀良哈之寇,今阿鲁台狼狈远遁,而兀良哈之寇尚在,当还师翦之。诸将皆曰然,请分兵疾进。
于是,朱棣下令分五路大军向大宁地区进发,而且选择的都是精锐骑兵,明军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朵颜三卫驻地,朵颜三卫猝不及防,连忙带着家眷和牛羊向西逃去。
不过,朱棣早就猜到了朵颜三卫的逃跑路线,于是亲自带着数万骑兵前去拦截,最终只花了不到三天时间,就在各路大军的配合下将朵颜三卫给包围了。
经过一番交战,朵颜三卫大部分被斩杀,只有少数骑兵逃走,至于老弱妇孺则因为行动能力有限而全部被俘虏,他们跪在朱棣的大帐外请求赦免,朱棣感到志得意满,便下令放了这些人。
至此,曾经对朱棣立有大功的朵颜三卫暂时退出历史舞台,其实朱棣对朵颜三卫也算是不错了,给予大片土地不说,还时常派人送粮食接济,但朵颜三卫却不思回报,竟然背叛朱棣,因此朱棣灭之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你以为朵颜三卫就此一蹶不振了?
其实不然,因为朵颜三卫的一些将领当时逃了出去,他们经过数年的发展,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期间,对蒙古采取了收缩政策,没有再发起大规模战争,这就给了瓦剌、鞑靼和朵颜三卫一个极好的发展长大机会,也会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大约在宣德五年(明宣宗时期),朵颜三卫实力大为恢复,开始南下抢掠明朝,并长期活跃在漠南地区,其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逼迫明朝重新将大宁地区交给他们。
为此,朵颜三卫数次攻入大宁城,并进入河北地区抢掠,明宣宗也曾率领三千余骑兵与之遭遇,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但并未分出胜负。
后来,阿鲁台又开始拉拢朵颜三卫,并派兵支持他们夺回大宁地区,当时明朝已经因为长期不与蒙古作战,而出现了军备松弛的现象了;再加上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明朝自保尚且有些吃力,就更无暇顾及朵颜三卫了。
朵颜三卫抓住了这个绝好的机会,不断对明朝发动攻势,最终在土木堡之变后不久就重新占领了大宁地区,并将放牧地推进到了西近宣府的长城之外,此时朵颜三卫占领的土地已经非常广阔了,实力远比永乐时期强大。
由此,朵颜三卫成为除了瓦剌、鞑靼之外,明朝最大的敌人之一,而且时常出兵抢掠明朝边境百姓,明朝对此苦不堪言。
那么,朵颜三卫给明朝的惨痛教训在哪里呢?
当初,朱棣为了对抗朝廷军,与朵颜三卫达成利益交换,事成之后,封赏一下也就足够了,竟然将大宁这么重要的地方都给了他们,这件事看似圆满,其实是引狼入室,自毁前程。
要知道,大宁和开平作为明朝北部防线突出中部的重镇,洪武时期由宁王朱权在此驻守重兵,蒙古如果绕开这两个地方进攻明朝,那明军就会快速出击断其后路,因此蒙古除了进攻这两个地方之外别无选择。
但是,朱棣却将大宁交给朵颜三卫,这么做的风险自然是很大的了。
果不其然,朵颜三卫与明朝貌合神离,多次背叛朱棣,而朱棣则采取了暴力手段对其进行严厉打击,这就导致朵颜三卫与明朝彻底决裂,成为瓦剌、鞑靼的帮手,据说土木堡之变的时候,给瓦剌带路的人就是朵颜三卫。
因此,朱棣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选择朵颜三卫,最后失去的却是明朝战略上的安全,他的这种冒险从结果上来看教训是惨痛的,当然他自己是没有看到的,而他的子孙却因此受害无穷。
尽管朵颜三卫后来被蒙古其他部落给吞并了,但大宁地区依然在蒙古人手中,这件事对明朝造成了重大影响,清朝时期也花费了不小的力气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朱棣引入朵颜三卫造成的恶劣影响是相当严重的。
所以说,历史就是如此有趣,因与果环环相扣,出来混迟早有一天要换,朱棣与朵颜三卫就是很好的例子。
≠↲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朱棣造反时,“冲锋陷阵皆三卫兵”,朵颜三卫替他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棣得位后,也给了朵颜三卫丰厚的回报,双方一度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可是,最后双方的关系还是恶化了。朱棣夺位二十年后,对朵颜三卫发起了猛烈进攻!
曾经的战友,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呢?
这背后,是朱棣一个重大失误!
立有大功的朵颜三卫
朵颜族,原为元之兀良哈,元代中叶部分居住在朵颜山地区。
朱元璋取天下后,朵颜元帅府内附。
此后,朱元璋设朵颜、泰宁、福余三指挥使司,以各部首领自统其众,归宁王朱权指挥。
在诸王出赛作战时,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自然令朱棣垂涎三尺。
朱棣起兵后,决心拉宁王下水,并掌握骁勇的朵颜三卫。
朱棣只身进入大宁城,与宁王交谈,暗中使人厚赂三卫。
安排妥当后,朱棣表示离开,旋即,在宁王送他到郊外后,以伏兵劫持了宁王。
接着,三卫骑兵和其他被拉拢的戍卒一呼毕集,迅速控制了大宁!
随后,朱棣率领大宁兵马及三卫兵一起南下,并从三卫中挑选三千精锐为奇兵。
“自是冲锋陷阵皆三卫兵。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宁始”。——《明史.三百三十二章》
此后,在朱棣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朵颜三卫立下了汗马功劳!
“蕴含心思”的厚报
夺了天下,自然要论功行赏,报答人家。
朱棣的回报是:“尽割大宁地”,将大宁地区全部让给了朵颜三卫。
朱棣给朵颜三卫丰厚回报的背后,是他的小心思。
大宁在塞外,必须驻扎重兵。而且,由于远离南京,统帅必须有高度的自主权。
可是,朱棣本人就是以拥强兵的藩王造反夺位的!他当然不能容忍北方在出现如当年他和宁王这样拥重兵的王或将领。
另一方面,朱棣夺位,最后是靠长驱直入,直捣南京取胜的,而建文帝更是不见踪影!
所以,朱棣很长时间内必须留在南京,继续发挥南京的首都功能,以实现对全国的控制,巩固其统治,不可能迅速回到北京。
正好,朱棣夺位之初,蒙古分裂,各部与明的关系都还不错,暂时威胁不大。
因此,朱棣将大宁行都司内迁到保定,将大宁地全部让给了朵颜三卫。
如此,一来报答了朵颜三卫的功劳,二来防止了再出现“朱棣第二”,你好我好大家好。
渐行渐远
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朱棣给了如此丰厚的回报,双方自然进入了“蜜月期”。
一段时间内,三卫朝贡不绝,朝廷封赏不断,大家关系良好。
不过,“蜜月”,总是有期限的。
朵颜三卫虽已经归附大明,但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文化认同、血缘关系,或是在地缘上,都显然与草原各部天然靠近。
当年朵颜归附,主要是受到傅友德等人北伐的影响,慑于大明兵威。
如今,当年压在他附近的宁王走了,燕王也走了。
一方面,大明对他的“威”少了。另一方面,大明能提供给他的保护也少了。
夹在蒙古各部与大明之间,朵颜三卫的处境非常微妙。
一方面,他们“阴附鞑靼”,借市马的机会刺探大明情报,帮助鞑靼抄掠边地;
另一方面,当大明谴责时,他又麻溜认错,贡马赎罪。
如果说此时三卫还是两面讨好的话,那么,接下来,他就“没得选”了。
阿鲁台掌握鞑靼实权后,利用与三卫首领的姻亲关系,极力拉拢。
另一方面,1416年,阿鲁台控制了兀良哈(三卫)部所据有的游牧之地。
大明皇帝远在南京,而阿鲁台控制着他的命根子(游牧之地),并对你极力拉拢。
如此,三卫“复附鞑靼为叛”。
不过,总体上,三卫没有像阿鲁台一样公开与大明为敌,关系仍没有完全破裂。
因此,原本,他并不是朱棣的重点打击对象。
朱棣的面子
兀良哈只是阿鲁台的依附者,朱棣的主要打击对象自然是阿鲁台。
1422年,朱棣第三次亲征漠北。
朱棣北伐,常常兴兵五十万,耗费极大,因此,此次亲征遭到了百官的强烈反对,朱棣坚决否决,坚持北伐。
然而,朱棣北伐,还有另一个特点:线路单一。每次都走一样的路。
阿鲁台不傻,已经吃过一次亏了,没必要再吃一次。
于是,阿鲁台远遁,朱棣劳师远征,战果不多。
这下好了,不听百官劝谏,执意亲征,结果劳民伤财却没有说得过去的战果!
朱棣也是要面子的好吧!
朱棣把眼睛一转,盯上了兀良哈。
朱棣表示:阿鲁台这么嚣张,关键就是以兀良哈为羽翼!应当还师剪灭!
领导发话了。
兀良哈,由原本可征可不征的对象,变成了必征的对象!
猛烈攻击
朱棣以步骑2万,分5路进攻。
明军转兵东南,于七月十五进抵,发现兀良哈部数万之众正驱赶牛马车辆西走。
明军骑兵二话不说,上来就打,朱棣亲自率领先锋杀敌数百,兀良哈部溃散。
此地,一面是山,一面是河。
朱棣率领明军依山而营,登高瞭望,见兀良哈散而复聚。
朱棣以一部从右翼渡河,断其后路,一部出左翼夹击,又提前伏神机弩、火铳于敌溃散必经的森林。
明军夹击下,兀良哈溃散,溃兵进入了神机弩、火铳组成的伏击圈,又被狂揍一顿。
朱棣猛追30余里,一直杀到兀良哈营地,斩杀部落首领数十人,获牛马10余万,“夷其营而还”。
兀良哈部众纷纷请降,朱棣下诏班师。
后续:常年为患
明仁宗即位后,朝廷下诏,令三卫改过自新。三卫头目来归,关系一度恢复。
此后,三卫时而谢罪入贡,时而抄掠各地。
后来,正是三卫给瓦剌带路,引瓦剌大军进入,才引发了英宗亲征及土木堡之变。
三卫南迁,不但屡屡威胁大明,更是常常为瓦剌、鞑靼为向导,终明一世,始终是大明之患。
沉痛的教训
朱棣与朵颜走到这一步,正是源于他在封赏时的失误。
对于崇尚武力的游牧民族,要想搞好关系,必须建立在“兵威”之下。
三卫当初内附大明,不是因为大明的待遇好,而是大明的兵威!
当时,兵威既足以震慑住他,又足以保护他免受其他各部的掠夺!
可是,恰恰是朱棣对三卫不恰当的封赏,使大明兵威大减!
朱棣应当知道大宁意味着什么!
当年,他父亲朱元璋对他阐述“塞外防御”的思想时曾表示:敌人来攻我,要么攻大宁,要么攻开平,你们只需两翼夹击,就可以歼敌于塞外!
大宁、开平是明北方防线突出于中部的重镇,由于明军在此驻有重兵,蒙古如果不攻大宁、开平而攻其他地方,大宁、开平明军击其后路,蒙古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蒙古必然只能攻大宁、开平。
如此,尽管明北方防线十分漫长,但敌人可以选择的进攻方向却完全被限制在开平、大宁,明军因此可以不再顾此失彼,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
完全掌握战略主动,大明才有足够的兵威压制对手,才可以长期保持与三卫的友好关系。
可是,朱棣拱手将大宁甩出,完全交给三卫。
得到厚赏的感恩之心只是一时的,而安全、利益则是永恒的。
由于大明在塞外力量削弱,大明既不可能控制三卫,更不可能给三卫提供及时的保护!
如此,三卫自然渐行渐远了!
而朱棣失误的代价,远远不单是失去了三卫这个战友。
退出大宁,孤立于外的开平也必然不能支撑,整个塞外防御体系将不复存在!
如此,万里长城万里长,敌人想攻何处就攻何处,明军完全无法预料,将陷入彻底被动!
尽管朱棣本人以攻为守,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失去塞外据点,大明的战略主动权已丧失!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可能性多小,他总会发生。——《墨菲定律》
朱棣对朵颜三卫的封赏本身就是极为冒险的。
他企图通过这样的安排,既拉拢三卫,又改变朱元璋时期“王子镇边”的局面,为此不惜冒险将大明塞外防御的关键拱手让与朵颜。
其结果是:朋友也没了,安全也没有了!
鸡飞蛋打!
朱棣确实是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这个失误,不能不提!
▹+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中国不管哪个朝代,开国皇帝开始的前两代都是非常英明的,明朝也是如此(大秦属于例外)。
明朝时候,洪武的文治武功非常了得。开国皇帝都是东荡西杀、励精图治,用不完的精力。
所以洪武年间,海内归心,天下太平。
明朝的前期疆界厉害得很,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主要贡献都是前两代皇帝做出的。
洪武年间,明代大将冯胜建立大宁城(今内蒙古宁城)开始,明朝就对大宁及其周边地区实行行政管理。
朱元璋虽然是要饭出身但喜欢读书,把统治术学的非常透彻。他知道蒙古远离内地,汉人管理起来难度大,就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让蒙古人来管理蒙古人。设立了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三个卫所。但当时朱元璋又对三卫不放心,便命令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坐镇大宁府当政委,统管全局。
明永乐二十年(1422)七月,蒙古的阿鲁台起兵造反,明成祖朱棣前去讨伐他,大获全胜。在班师回朝时,路过大宁,大宁长官朵颜三卫毕恭毕敬去迎接,但明军却突然对朵颜三卫大打出手,把朵颜三卫弄得一头雾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朵颜三卫在执掌大宁大权后,表面上跟蒙古是势同水火,不一个国家了,但一直立场不坚定,左摇右摆,采取非常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其实就是玩两面三刀,尽量谁也不得罪,在明朝和蒙古之间搞平衡。这样一来,蒙古和明朝两边都对朵颜三卫有求必应,争相拉拢。
1399年七月,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从北方起兵发动政变。朱棣起兵向南攻打明建文帝的时候对自己周围的将领都不满意,驻守辽东的各部明军将领都看不上眼,唯独欣赏能征善战的朵颜三卫。于是就派人跟朵颜三卫接触,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器重,还送去了绫罗绸缎和不少珠宝。
朵颜三卫一直在宁王朱权身边,但朱权从没有给过一个笑脸,好像谁欠了他什么似的。而且这个朱权非常霸道,依仗着自己是皇族,做事独断专行、飞扬跋扈,从来不跟朵颜三卫商量。一年前,朵颜三卫的护卫和朱权府里的人发生打斗,朱权府里的人受了伤,朱权竟然装作不知道,把朵颜三卫的护卫处死。朵颜三卫当时肺都气咋了,要不是部下劝阻,早就投奔了蒙古。
朵颜三卫感觉朱棣也是一个王爷,却如此瞧得起他们,真是个知己和伟人呢。
朵颜三卫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当然也是看在礼物的面子上,当时就对朱棣表示,我们愿意死心塌地跟着大王肝脑涂地,出生入死,
朱棣大喜,就积极谋划干掉到朱权,因为这个朱权也跟自己不是一条线的人。只有除掉朱权,自己才的大后方才稳固。
转眼到了十月,朱棣率大军对大宁发动突袭,朵颜三卫里应外合,朱棣顺利地制服了宁王朱权,将朵颜三卫立下大功,得到朱棣的嘉奖,也把他们收到自己的军中。
朵颜三卫的蒙古兵个个武艺高强。骁勇善战,都是打起仗就不要命的主。
朱棣就让朵颜三卫给自己挑选出三千精锐骑兵跟着自己征战,朵颜三卫的这三千人马果然打仗非常英勇,非常卖力,一点也不含糊。
1402年6月,朱棣打进明朝的首都应天(南京),登上皇帝宝座,明朝进入了明成祖时代。
明成祖朱棣不是个念完经就打和尚,过河就拆桥的人。当皇帝不久,朱棣就把大宁这块地方赐给了朵颜三卫。
不仅如此,朱棣还向三卫提供好多农具、耕牛、种子让他发展当地农业,促进经济发展。
又赏赐了不少绫罗绸缎和金银珠宝,作为对他们的奖赏。
朱棣这样做不光是报答朵颜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笼络朵颜,让他死心塌地终于自己,充当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桥头堡。
可是朵颜三卫不过是个普通的地方部门,他们的人马再如何了得也没有多少人,战斗力根本就不能跟鞑靼、瓦剌蒙古大部族的势力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喷嚏就把他们吓倒了。再加上毕竟大家是蒙古近亲,多有往来,很难不走动。
后来三卫在大明和从鞑靼、瓦剌蒙古之间只能采取权宜之计,虚与周旋,两边不得罪。
就像村里的小寡妇,你是能得罪村主任还是村支书?一个弱女子还能怎么地?朵颜三卫的墙上草态度让朱棣心里好不舒服,但军国大事多,顾不上修理他。
1422年3月,蒙古封建领主阿鲁台向大明发起进攻,并一度打到了兴和守御千户所(今河北张北县),朵颜三卫经不起阿鲁台的威逼利诱也偷偷派兵进攻大明。
大明那时正强大,太岁头上动土还了得。朱棣立刻御驾亲征。
有本事的皇帝就是牛,动不动就是亲征。崇祯要有这本事,也不会去煤山了。
皇帝出马一个顶倆,阿鲁台吓得屁滚尿流。
朱棣大获全胜、班师回朝。
出征的时候,朱棣就寻思教训三卫,他路过大宁的时候就对手下说,阿鲁台之所以这么嚣张,都是三卫这帮孙子立场不坚定,跟阿鲁台狼狈为奸的缘故、是时候教训一下这帮家伙了。
皇上的大军兵强马壮,又刚刚打了胜仗,士气高昂,手下将领都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表现。所以攻打三卫不在话下。
明军兵分两路,向三卫的军队发起攻击,三卫怎能抵挡,立刻溃败。朱棣念着三卫当年的情分也不想斩尽杀绝,只想给他一个教训,就没有下令追击。
经过这场战斗,三卫输地服服帖帖,不得不有所收敛。
但朵颜三卫不长记性,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当它元气恢复后就不断南下骚扰大明内地。
1428年秋,明宣宗去边境视察,到喜峰口的时候,又碰见兀良哈犯边,又是一顿痛打。
十五世纪末,东部蒙古渐渐强大,三卫的处境越来越不妙,经常被他们欺负。
又过了几十年,三卫这个小部落终于被弱肉强食,成为历史。
可见,明成祖朱棣在出征回朝途中攻打朵颜三卫,一点也没有恩将仇报的意思,只是想给反复无常、骚扰大明的藩属一点教训。
々ø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兀良哈三卫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投降大明,但它们与大明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曾立下汗马功劳,但之后同样与阿鲁台太师来往密切,且多次南下袭击大明边关。朱棣北征时就发觉阿鲁台军中有不少朵颜三卫的士兵,这种情况下,朱棣自然是要予以惩戒一番。
朵颜三卫的建立
朵颜三卫最早源于大兴安岭以东,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的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和札剌亦儿部等蒙古部落。
△明初形势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消灭北元残余势力,先后进行了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奶奶),冯胜、付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并迫使其投降。这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各部失去了屏障,其驻地直接暴露在了大明的打击范围之内。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又在捕鱼儿海大败,这不仅使他失去了对蒙古诸部的影响和统治,更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部落在没有实力与大明对抗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臣服。
△捕鱼儿海之战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明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隶属宁王大宁都司。
最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为强大,但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而朵颜卫又是以兀良哈部为主,因而后来也将该三卫称为“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与大明若即若离
朵颜三卫虽然一度依附于大明,但是不久后便又再度反叛,归附北元新汗。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朝又派遣付友德、郭英率军讨伐辽王阿扎失里于挑儿河一带,于是朵颜三卫与明朝关系再度中断。
△朵颜三卫
直到建文年间,因为靖难之役的爆发,朱棣在获取了宁王朱权支持之后,朵颜三卫随大宁军队一同被收编,并在之后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便派人去招抚兀良哈三卫,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再度遣使,三卫之后也遣使前来进贡。之后,明朝“命脱儿火察(即脱鲁忽察儿)为左军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及所举未至者总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
△朵颜三卫
永乐初年,双方表面虽然相安无事,但兀良哈三卫却多次侵扰明朝辽东广宁等地。而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一次亲征鞑靼时,又发现有兀良哈人加入鞑靼军队。于是在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再度遣使,对其侵扰大名边境和勾结鞑靼之事予以谴责。
但兀良哈三卫对于朱棣的谴责似乎并未放在心上,不仅依旧与鞑靼来往密切,且曾在阿鲁台受到打击的情况下,多次对其予以援助,甚至听从阿鲁台的调遣。而一些不愿服从控制的部落,也遭到阿鲁台的镇压,于是一部分福余卫人放弃驻地,逃往海西女真地区。
朱棣对其进行惩戒
朱棣第一次北征,鞑靼损失惨重,瓦剌则趁机崛起,并多次掠夺大明边境;于是朱棣又进行第二次北征,重点打击瓦剌,瓦剌又损失惨重。之后,历经数年发展,鞑靼再度趁机崛起,于是再度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不仅侮辱或居留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劫掠,而在这其中,同样有着朵颜三卫的影子。
永乐十九年(1421年)初冬,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所(元中都),杀死明指挥官王祥,这其中同样有朵颜三卫的参与。
△第三次北征回师途中进攻朵颜三卫
于是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再度率军北征,然而明军主力刚刚到达宣府东南的鸡鸣山,鞑靼太师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之后,连忙逃离兴和,避而不战。七月,明军进抵煞胡原,在得知鞑靼已经逃走后,朱棣便停止了追击。
在回师途中,朱棣率军深入屈裂儿河流域,对不断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发动进攻,使其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这次行动可以看做是对兀良哈三卫助纣为虐的惩戒,瓦解了其战斗力。
然而明成祖之后,随着仁宣二帝的战略收缩,而朵颜三卫又想要获取大宁地区的驻牧权,遭受打击的兀良哈三卫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不断南下,最终在15世纪中期,他们成功来到了明长城边外驻牧。
﹋Σ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元顺帝妥欢帖木儿败逃漠北以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病死于应昌(今内蒙多伦境内)。后来,蒙古(北元,亦称残元)上层贵族内部逐渐分裂成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
其中鞑靼部人多势众,占地广袤,最为强盛。三部间经常相互攻伐、仇杀,但更经常挥师南下侵扰明朝边境,烧杀抢掠。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后,对于残元势力仍然采取其父太祖朱元璋“威德兼施”之策。一面与之修好,封三部酋长为王,赏赐大量金银、布帛、粮食等物资;另一方面积极防御,从嘉峪关起修筑长城进入辽东后最远绵延至鸭绿江一线,还先后构筑了9个边防军事重镇,也即史料中屡屡提及的所谓“九边” 。这九个边防重镇都驻扎有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以抵御、阻抗蒙古军事贵族的不断发兵侵扰。
《明史》记载,永乐七年(1409年)四月,明成祖朱棣遣都督指挥金塔卜歹(蒙古族)、给事中郭骥携带厚礼前往漠北招抚蒙古诸部。其中,瓦剌部接受招抚,表示愿意归附大明,朱棣立即敕封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兀良哈部的“朵颜三卫(朵颜、扶余、泰宁三卫 )”蒙古骑兵早已内附大明,原本在封在热河的宁王朱权麾下效力,这些蒙古骑兵精于骑射,作战勇猛,是一支颇具冲击力、叫人望而生畏的强悍军队。燕王朱棣早就对剽悍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垂涎三尺,在他发起“靖难之役”、准备南下争夺帝位之前,先到热河,用计将弟弟宁王绑票,然后将宁王部下最精锐的蒙古“朵颜三卫”骑兵全部兼并过来了。他利用这些精于骑战的蒙古军人作为自己燕军的主力,驱使他们向南攻伐 ,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朱棣率燕军攻入南京,取代建文帝登上皇位后,竟毁约不放宁王回热河,而把他徙封到江西去了。 “朵颜三卫”骑兵为朱棣夺位成功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明成祖特地将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 )之地赐予兀良哈部。相对而言,兀良哈部与明朝的关系较为友好。三部中最强大的鞑靼部可汗本雅失里,桀骜不驯,非常好战,不仅拒绝归附,还将朱棣派来的使臣郭骥杀害,随后发兵进攻明朝边境。
朱棣闻讯立即封国公邱福为征虏大将军,统十万大军,北征鞑靼。朱棣很早就追随岳父徐达东征西讨,因此军事经验丰富,大军临行前,他特地叮嘱邱福道:
“毋失机,毋轻犯,毋为所殆。一举未捷,俟再举,尔等慎之” 。
但邱福却有负众望,他轻敌冒进,中了鞑靼人的埋伏,在胪朐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 )一带全军覆没。败讯传回京师,朱棣怒不可遏,追夺邱福的封爵,然后书谕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决意调集四方大军,来年春天御驾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春,朱棣亲率50万大军出塞北征。五月,明军抵达胪朐河流域,鞑靼汗本雅失里见明军势大,不敢接战,往北逃窜至斡难河。朱棣挥师紧追不舍,两军在斡难河展开大战。明军兵多将广,又有备而来,朱棣督军猛冲猛打,鞑靼兵抵敌不住,死伤狼藉,大败亏输。本雅失里汗丢弃辎重牲畜,只带七个亲信渡河狼狈逃走。
两军混战时,朱棣在鞑靼军中竟发现混有“朵颜三卫” 的兵众参战助敌,又惊又怒,大军班师后他派人到大宁卫去严厉斥责兀良哈部以及朵颜、扶余、泰宁“三卫”的头领们。
不知是因功高而赏小对朱棣产生不满,抑或是居功自傲,再或是受到北方同胞鞑靼人的威逼利诱,逐渐有了反叛之心,总之帮助朱棣夺位成功的“朵颜三卫”不再像以前那样俯首听命了。这一次,他们中的一部分居然敢公开帮助大明劲敌鞑靼人抗御明军,朱棣内心的恼怒可想而知。
朱棣第一次北征鞑靼大获全胜后,又先后于永乐十二年(1414)、永乐二十年(1422)、永乐二十一年(1423)、永乐二十二年(1424)四次亲征漠北。加上首次北征,他一共五次统兵亲征漠北草原,扫荡残元势力。
朱棣不辞劳苦、 五次发动并亲自指挥对漠北蒙古诸部的征战,一方面有效地防御和打击了其不断内侵的嚣张气焰,保障了大明北境的安宁,但明军将士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耗费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据史料记载,永乐二十年(1422)春,成祖第三次亲征漠北,仅运输粮草一项,就征用驴、骡等驮畜34万匹,车177500辆,夫役235000余人,共转运粮食37000石。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等大臣,反对连年向北用兵,力谏罢兵,以恢复经济,休养士民,修葺边防工事,严敕边将守备。但朱棣不听,拒绝采纳,且把谏阻他北征的朝臣逮捕下狱,严加治罪,有几位还被迫害致死。
第三次北征,明朝大军在渺无人烟的茫茫荒漠上艰难行进,昼夜兼程,彼时鞑靼汗阿鲁台太师侦察到明军再次大举袭来,知道不敌,早就率部众往更北的苦寒地迁徙而去,以避明军锋芒,明军四处扑空,举目远望不见一个敌人踪影,连往日成群的牛羊亦凭空消失,因大军深入漠北近千里,粮草转运困难,军中开始乏粮,将士死伤疲惫,却劳而无功。
出师不利,连敌人的影子都不见一个,朱棣心知边报不实,心里异常惆怅。他望着朔风劲吹搅起的漫天黄沙,懊恼不已,亦不甘心就这么空手回去。但终因军中粮草即将吃尽,不敢久留,更不敢深入不毛,搜寻早已远遁的敌军,只好下令班师回京。
回军途中,大军路过屈列儿河流域 ,这一带正是兀良哈部“朵颜三卫”的封地。朱棣想到“朵颜三卫”自靖难成功后对自己一向阳奉阴违,若即若离,而且在鞑靼阿鲁台太师屡遭明军打击的情况下,竟多次出手相助,甚至甘愿接受阿鲁台的调遣,为其抵抗明军的攻伐。“朵颜三卫”骑兵还多次追随阿鲁台杀入明朝边境,诛戮吏民,大肆劫掠,尤其是永乐十九年(1421)初冬,兀良哈“朵颜三卫”骑兵协助鞑靼人围攻明北方边防重镇兴和所,杀死明军指挥使王祥, 一直让朱棣耿耿于怀。
于是朱棣下令明军对兀良哈三卫发动攻击,使“朵颜三卫”遭受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其精锐骑兵的战斗力基本被瓦解。这次行动不能说是朱棣背信弃义,以怨报德 ,只能看作是对朵颜三卫助纣为虐的一次严厉惩戒,也算政治需要。
据记载, 北征前,朱棣曾说:
“阿鲁台之敢为无状者,兀良哈(三卫)为之羽翼也。今阿鲁台业经远窜,而兀良哈尚敢入寇,当于师还时剪灭之”。
史载,是役,朱棣精选两万步骑,兵分五路出屈列儿河,对兀良哈三卫发起突袭。朱棣自己亲率主力自西路疾进,然后以骁骑为左右翼夹攻敌阵,大破之......
由此可见,明成祖朱棣回师途中顺手大破朵颜三卫,还真不是恩将仇报,只能算是对反复无常的藩属进行必要的惩罚与震慑的一种手段,同时还有削弱其实力以保边境安宁方面的考虑。
【插图源自网络】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我国的科技力量真的很强大吗?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