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60岁的张大妈老两口高兴地去儿子家住,孙女却嫌弃老伴说:爷爷,嘴巴臭。儿子说:我给你们租房出去住吧。半年后张大妈的一个举动让一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张大妈和老伴李来福有一儿一女,儿子李顺女儿李丽从小就让老两口很省心。
老两口都识字不多,但是李顺和李丽却从小就学习成绩好,后来两人先后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尤其是李顺还被保送了研究生。
两个孩子毕业后都留在了大城市发展,张大妈和老伴成了村里人们羡慕的对象,李顺和李丽也成了亲戚朋友们教育孩子的榜样。
儿女对张大妈老两口也很孝顺,不但把家里的老房子翻盖一新,还经常回来看他们,或者带着老两口游山玩水,老两口觉得开心极了。
儿子的女朋友是研究生同学小梅,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错,儿子结婚的时候亲家没有对张大妈提什么条件,只说是张大妈尽心就好,张大妈于是给了儿媳妇58000的彩礼,房子是儿媳妇家的。
婚后儿子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张大妈打电话时候,儿子说工作忙想趁年轻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
女儿比儿媳妇先怀孕,张大妈就去了女儿家帮忙照顾女儿。
儿媳妇怀孕后,张大妈就和儿子说,她先帮李丽照顾一段时间,等到儿媳妇做月子时她再去照顾月子。
亲家却主动提出去照顾儿媳妇坐月子,张大妈觉得这样也好,毕竟亲妈照顾闺女更贴心
儿媳妇生孩子时候,正好外孙生病女婿又出差在外,女儿一个人忙不过来,她就让老伴去看了儿媳妇,她给了包了儿媳妇5000的红包,让儿媳妇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吃。
后来,看着视频里孙女越来越可爱的小模样,张大妈心里就有了念想,她提出要去儿子家住一段时间帮着带孩子,也让亲家休息下。
儿子却说是家里地方小,丈母娘在家住着,张大妈过去家里住不开了,等待女儿再大一点的时候接母亲过去。
一转眼孙女果果3岁了,儿子也没让自己去家里住,张大妈干脆没和儿子打招呼,直接和老伴就去了儿子家。
当儿子和媳妇看见站在家门口的父母时,吃惊极了。儿媳妇赶紧把公婆让进家里,还悄悄地瞪了一眼李顺,李顺赶紧问张大妈:妈,你和爸咋不说一声就来了?
张大妈说:我这来自己儿子家还非得跟你申请啊?
亲家母看到张大妈也有点吃惊,儿子说:妈,你看家里确实住不下,今晚您先在宾馆凑合下,明天我给你和爸去租个房子住。
张大妈看了看说:浪费那钱干什么?我和你爸住客厅就行,一家人还住一起还亲。
亲家母听过了这话,就说:李顺,那我先回家住一段时间,让你父母在家住吧。
当晚李顺丈母娘就回家了,儿媳妇看着脸色就不太好,但是也没说什么,只是夜里果果跟着姥姥睡觉习惯了,一直哭着找姥姥,一家人都没睡好觉。
第二天,儿子把果果送到幼儿园后,和儿媳妇顶着黑眼圈去上班了,张大妈和老伴在家也没什么事可做,就想帮着儿子打扫家里卫生。
正在他们老两口忙着干活时,有人敲门,张大妈开门一看是个陌生的女人,女人说自己是来做保洁的,张大妈赶紧给儿子打电话。
儿子在电话里说:妈,忘了和你说了,今天是定期保洁的,这个保洁大姐在我们家做了好多年了,她知道怎么干,你让她进去干活就行。
张大妈看着那个女人熟门熟路的在儿子家打扫卫生,她忍不住问道:你打扫一次多少钱啊?
女人说:您家儿媳妇办理的包年,每年5500块钱,每周打扫一次。看着张大妈一副心疼的样子,女人说:您儿媳妇是我们公司的老客户了,这是最优惠的价格了,我们还会赠送一次油烟机的深度清洁。
下午的时候,张大妈又听见门铃响,原来是儿媳妇网上买的蔬菜和水果到了,张大妈看了一眼包装上的标签,不禁有点咂舌。
等到晚上儿子下班回家,张大妈已经做好了饭菜,儿媳妇吃了一点后就不吃了,只说是吃饱了。
可是没多久儿媳妇订的外卖又到了,张大妈问儿媳妇说:你不是说吃饱了?随后又反应过来说:是不是我做的不合你口味?
儿媳妇有点讪讪的,说:妈,不是的,就是我有点嘴馋了。然后就坐在桌前不说话吃起了外卖。
张大妈坐在小梅对面说:小梅啊,你这打扫卫生还要雇人啊?打扫一次也不便宜,这房子也不大,自己勤快点也就能干完了, 何必浪费那钱呢?
小梅笑了笑没接话,张大妈又说:你们还年轻,不要总想着享福,过日子要学会打算,老话说: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才受穷。
小梅没吭声站起身来就去了卧室。
李顺一看媳妇不高兴了,紧跟着进了卧室,过了一会儿又出来拉张大妈坐到沙发上说:妈你就别操心了,看会电视吧。
张大妈看着儿子说:儿子,你这周围的菜市场在哪里?我和你爸在家闲着没事,每天去买点菜,你们在网上买得太贵了。
李顺想了想说:出门10分钟的距离,您愿意去就一大早去,菜还新鲜,也别买太多,够一天吃得就行。
然后,李顺又说:妈,你明天炒菜的时候少放点盐和油。
张大妈一听,就说:是不是你媳妇嫌弃我炒的菜不好吃?我和你爸吃习惯了,没油没盐的没滋味啊,再说你又不是吃不起油,多放点油有啥不行?
李顺耐心地说:不是吃不起油,是你和我爸年纪大了,一定要少盐少油,吃得清淡点对您二老的身体好。
张大妈撇了撇嘴说:我知道了。然后又问:果果怎么没回来?李顺说:果果跟她姥姥睡习惯了,昨晚没睡好,我就让她姥姥接回家了,这样我们也能休息得好一点,昨晚没睡好我这一天没精神。
张大妈有点不高兴了:我这来就是为了看孙女的,你这还不接回来?
李顺赶紧说:这不后天就周末了,到时候你和我爸再和果果熟悉两天,要不然果果晚上总是哭,您不心疼你孙女啊?
张大妈不说话了,第二天一大早她和老伴打听着去了早市,买回来了一大堆的蔬菜和水果。
晚上,李顺和小梅看见厨房里一堆的蔬菜和水果都有点意外,张大妈喜滋滋地说:买得多也好讲价,而且不用总出门去买菜了。
小梅说:妈,你买这么多,这不是要好多天吃同样的菜?再说放上几天也就不新鲜了,少买点每天吃新鲜的多好?你这虾是不是买的不是活虾啊?
张大妈本来求表扬的心情一下就没有了,说:每天买一点费事不说还贵,我这放在冰箱也一样保鲜。卖虾的人说这虾刚S没多久不影响口感,但是却便宜很多呢。
第二天下班时候,小梅没回家,李顺说是她回娘家看果果去了。张大妈嘱咐儿子周末一定要把果果接回来,让她看看。
周六一大早,张大妈就起床做了早饭,等着儿子去接孙女。结果8点多了,儿子和媳妇房间也没有动静,张大妈忍不住要去敲门。
老伴拉住她说:孩子们还不容易休息一天,让他们多睡会,也不着急的事。
张大妈好不容易等到9点,就坐不住了,不顾老伴的劝说去敲门,喊儿子去丈母娘家接孙女。
李顺睡眼惺忪地打开房门说:妈,时间还早着呢,你着什么急啊?让我们再睡会吧。
张大妈却大声说:都9点多了,我做的饭都凉了,你们还不起床,早睡早起可是好习惯。
李顺无可奈何地起床,可是小梅却一直磨蹭到10点才起来,等到午饭后李顺才和小梅带着果果回来,张大妈老两口看见孙女高兴地抱着她就要亲,果果却躲开了李来福说:爷爷,嘴巴臭。
李来福脸色一变就愣住了,小梅却扯了一把女儿,说:果果,先去洗手洗脸换衣服。
张大妈赶紧跟着果果进了卫生间想要帮她洗手,小梅却对她说:妈,你别管她,让她自己洗就好,小孩子要锻炼她们的自理能力。
下午午睡后,张大妈想要带果果下楼去玩,小梅却说:妈,果果的舞蹈课时间要到了,我要带她去上课了。让李顺带您出去转转吧。
等小梅带着女儿出门了,李顺和父母说:爸,果果中午那话您别介意,您常年抽烟身上有烟味,果果不适应,他外公外婆都不吸烟。
李来福把拿出来的烟又放了回去,李顺又说:我给您和妈在小区租个房子住吧,这样你们老两口也自由些。
张大妈和老伴都不高兴了,说:我们这才住了几天,你这就烦我们了?你丈母娘住了那么久也没见你让你丈母娘租房子住?你这是有了丈母娘就不要自己亲爹妈了?
李来福更是生气地说:你是娶媳妇,不是倒插门,我和你妈出去租房子住,村里人知道了还不得笑掉大牙?
李顺叹了口气,说:爸,你在家不能抽烟。
李来福才后知后觉地说:果果回她姥姥家住是因为我抽烟?
李顺说:是,你这烟瘾大,每天回家家里一股烟味,二手烟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就是您自己也要少抽烟才好啊。
李来福说:行,那果果在家我不抽烟,白天我去门口抽。
李顺又说:妈,每天买菜少买点,咱们荤素搭配着吃,如果您不觉得每天买菜辛苦,我网上买点,天天吃同样的菜也让人就吃腻了,再好吃的东西连着吃也会腻歪的。
李顺又说:妈,你每天你就负责和我爸出门遛弯,在家看电视,其他的事您就不要管了,有什么事你和我说,我来处理,你看好不好?
张大妈看了儿子的笑脸说:好,都听你的。
就这样,张大妈和老伴在儿子家除了吃饭也没啥事可干,每天在家看电视、睡觉、偶尔下楼去遛弯,可是和楼下的邻居又没有啥可聊的话题。
果果倒是慢慢地和他们亲近了起来,只是下午有绘画课或者舞蹈课的时候,都是亲家去幼儿园接着上课,晚上也就在姥姥家睡了,张大妈不认识路又不会开车。
果果不在家的晚上吃完饭,儿子小两口就在卧室各自抱着手机自得其乐,剩下张大妈和老伴在客厅百无聊赖看电视。
张大妈和老伴早睡习惯了,每到九点多就开始催着李顺和小梅睡觉,并说:年轻人,现在不知道爱惜身体,将来老了身体就会给你颜色看。
后来无聊之下,张大妈在楼下溜达时候见到矿泉水瓶子和废旧纸壳就带回家,想要攒着卖钱,也可以贴补儿子的家用。
有一次一家人出门吃饭,果果看见地上的一个矿泉水瓶,开心地捡起来递给了张大妈,说:奶奶,给你,等你卖了以后给我买冰激凌吃。
小梅一看,黑着脸把果果手里的瓶子一把打到地下,拉着女儿转身就回家了。
李顺只好讪讪的带着父母也回了家,看着紧闭的卧室门,李顺对张大妈说:妈,您别往家里拣这些东西了,这些东西不卫生,你万一因为这个生病了,花的医疗费可是多少瓶子换不来的。
张大妈看着儿子尴尬的样子,心里也很不舒服,于是对儿子说:顺子,你给我和你爸买票吧,我们回老家。
李顺说:妈,要不然我在小区给你和爸租房子住,这样咱们都自由,只是你也不能捡废品,毕竟不卫生。
张大妈摇头说:不了,我和你爸钱上不能帮你的忙,租房子又是一笔大开销,只要你们小家庭过得好,我和你爸就放心了,我们在老家也自由,都是老邻居也有人说话。你这里出门一个人也不认识,天天在家里实在是憋屈得很。
两天后,李顺和小梅带着果果,开着车把父母送回了老家。
回答题主问题
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很多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很容易产生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日常琐事,对老人和年轻人来说,生活都是一种煎熬。
父母和子女同住,如果双方都明事理懂得退让,生活还容易些,如果遇到强势掌控力强的父母,有可能让原本相爱的小两口最后以离婚收场。
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和子女之间可以保持“一碗汤的距离”。生活里没有谁对谁错,不过是生活习惯和观念的不同而已,但是就是这样些不同,可能会导致生活的摩擦和矛盾,让生活变得一地鸡毛。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母亲今年春天住院,遇到了68岁的蒋奶奶,她儿子给她办手续,她在旁边流着眼泪破口大骂:“我把自己房卖了,给你们买600万的大房子,现在你媳妇想把弄到医院不管了!”蒋奶奶骂声引来了众人围观,儿子不敢吱声,女儿却表情复杂,似有难言之隐。
蒋奶奶的儿子把手续办完,帮着拿蒋奶奶的卡交了钱就说自己要上班,逃也似地离开了医院。
蒋奶奶的女儿年纪看着40多岁,面相温柔,但是难掩憔悴,对蒋奶奶有点不耐烦,我们外人都看得出她的敷衍。
安顿好蒋奶奶的第 二天,周围病房的人都知道了蒋奶奶家的故事,她是大嗓门,喜欢找人聊天,一旦说起话,完全看不出是一位病人。
“我儿媳不孝!”蒋奶奶的开场白总是这句话:“我卖了我的老房子300万啊,给儿子换了600万的大房子,现在他们想把我撵出来,我就不走,病好了我就回去!”
一听她这话,我们听得人都觉得蒋奶奶儿媳真过份,老人花了那么多钱,怎么能这样对待老人?
蒋奶奶说:“我儿媳是护 士,喜欢打扮,每天描眉画眼,每天出门准备一小时,回家洗漱面膜又是一小时。”
她还说:“我儿媳天天睡懒觉,大白天叫也不起床,我看个电视声音大点都不行。”
“我儿媳对她的猫比对我都好,但是那个猫毛弄得家里到处都是,我就把她猫送人了,她还跟我吵架,好多天不回家给我做饭。”
“我孙女看个手机,电视,我儿媳就不让,我悄悄把自己的给孩子玩一会,她就暴跳如雷,一点也不尊重老人。”
我们开始还附和她,但是发现她越说越多,停不下来,这个儿媳看来的确不怎么样,不过蒋奶奶也是真挑剔,弄得我们一众人很是好奇,这个儿媳真挺厉害,到底是什么样?
蒋奶奶的女儿话很少,很多时候都是默默地一个人远远地待着,刷刷手机,接接电话,按时打饭打菜,倒是一直都在蒋奶奶身边。
有人就说:“你女儿挺乖巧,在这里伺候你蛮周到。”
蒋奶奶撇撇嘴:“自己没本事,还嫁个没本事的老公,不过这次也是为了照顾我,把工作辞了。快40岁的人,在家一点事不顶用。”
我有点惊讶,她女儿我以为40多了,整个人显老好多。
晚上的时候,令人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我送饭回来,看到蒋奶奶屋里挤满了人,蒋奶奶的儿媳年轻漂亮,带着一个10来岁的小姑娘,手里拎着不少东西,没一会功夫,就把蒋奶奶的病房收拾了利利落落。
蒋奶奶的女婿看起来木讷老实,手里拎着饭盒和很多日用品,一口一个“妈”叫得很是亲切。
我被眼前的这一切迷惑了,这还是蒋奶奶口里看不上的儿媳和女婿吗?
一家子和医生交流,安顿好了蒋奶奶,还排了班,晚上还是女儿留下来照顾蒋奶奶。
到了第 二天,她女儿渐渐和大家熟了,带给我们和蒋奶奶截然相反的说法。
其实蒋奶奶老伴在的时候,帮着儿子在郊区买了85平的房,小两口结婚后就住在那里,后来,生了孙女,蒋奶奶不愿意带,孩子的外婆就从扬州来帮着一直带。
可是孩子上幼儿园了以后,老伴身体忽然不好了,那时候听说花钱多,蒋奶奶做主,要把儿子的房子卖掉,她一直嫌弃那个房子远,离她远,而且还在五楼,她腿不好,去一次太累了。
但是儿媳儿子都很反对,那个房子离儿媳医院近,她上班方便,孙女也在小区上幼儿园,动来动去实在麻烦。儿媳儿子还表示想办法凑钱给老爷子看病。
蒋奶奶感到自己的权 威受到了挑战,她心中很不满,也不经过孩子同意,把自己的老房子卖了300万。
儿子女儿知道消息,气得不行,但是木已成舟,拿蒋奶奶也没办法。
但后来老伴还是走了,也没花多少钱,大部分报 销了,蒋奶奶不得已交了房,搬到了儿子家。
儿子家就两室,以前孩子外婆和孙女一起住,这下,外婆也不好住了,自己收拾行李回了扬州。
蒋奶奶从来就不喜欢儿子的房子,她也不认识什么人,房子又局促,天天在家闹着要换房。
儿子儿媳给她闹得没办法,答应换房,女儿蒋奶奶是从来看不上的,也从来没考虑过的,当年女儿找了开出租的女婿,她就没有正眼瞧过女儿女婿两口子。
现在她的女儿一家三口住在60平的房子里,女儿到处打零工,她问也不问,她认为,那是女儿当年不听她的话,执意不要面包要爱情的结果。
儿子儿媳被蒋奶奶说动,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换了600万130多平的房子,还贷了100万,新房子视野开阔,三个卧室,蒋奶奶也有一间大卧室,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这婆媳相处是门学问。以前蒋奶奶和老伴生活,在家里一言九鼎,儿子和儿媳在郊区生活,只是周末见面,儿媳对她礼貌周到,自己的小家也打理的井井有条,孙女有外婆照顾,可以说日子平淡如水。
但是这两人从装修就开始了龙争虎斗。
蒋奶奶喜欢中式,喜欢深色实木家具,儿媳喜欢现代,喜欢浅色家具。
买房时,蒋奶奶把钱丢给了儿子,只留了20万,自己还有2000多退休金,到了装修,自己是舍不得再拿钱,也拿不出钱来了。
钱不在自己手上,蒋奶奶发现这装修上自己没有发言权,说啥都不管用,她每次设计和看家具都跟着,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儿子后来都是听老婆的。
尽管儿媳在蒋奶奶的卧室里选了蒋奶奶喜欢的风格,但是蒋奶奶的怨气由此开了头。
儿媳是护 士,讲卫生,爱干净,以前老伴在的时候,承包了大部分家务,蒋奶奶也讲究,但是现在她自己动手,发现没那么简单,眼睛也老花了,她和儿媳一样,看不得乱,但是儿媳自己收拾,她收拾不好,就指使儿子,儿子每天上班回家很累,难免厌烦,就干的有一搭没一搭,她觉得这都是儿媳在背后捣乱,两人的关系更差了。
这些都是小事,这次生病来住院,原因却是蒋奶奶自己。
蒋奶奶一直有个打牌的习惯,每天下午午觉醒来,晚上吃过晚饭,都要打。
但是换了新小区,人也不认识,小区倒是有个场地,可是烟雾缭绕,蒋奶奶也不喜欢。
她每天都手痒痒的厉害,实在想玩就去小区外面打几把,受不了味道再出来。
时间久了,她竟然认识了几个同样爱好的小姐妹。
有一天她提议:“去我家吧,我家安静。”
其他阿姨问:“你儿子儿媳能愿意吗?”
蒋奶奶撇撇嘴:“他们敢不愿意,房子一半钱都是我掏的呀!”
果然,打了一个星期都相安无事,阿姨们都有眼色,儿子儿媳在家就不来,走了再来。
蒋奶奶过得开心,小曲都开始哼起来,也不找儿媳麻烦了。
那天她们照例支起桌子打牌,忽然门一响,儿媳疲惫不堪地回来了,显然头一天值夜班了。
另外三个阿姨作势要收,蒋奶奶摸了一把好牌,怎么能舍得散局,她建议:“我们去我卧室,关起门来玩。”
这一玩就是两个小时,大家玩得尽兴,屋外静悄悄的,什么事也没有,大家都夸蒋奶奶儿媳懂事。
到了晚上,儿媳和儿子的屋里就传来了争吵,蒋奶奶心知是什么事,但装修的事自己还气着,也不想去劝儿子儿媳。
就这样,蒋奶奶每天呼朋唤友在自己的卧室打,偶尔还使唤儿子儿媳洗水果倒茶。
那天晚上,儿媳接孙女回家,准备洗水果,发现自己买的樱桃不见了,她找了一圈,进了婆婆的卧室一看,牌桌旁边的篮子里,只剩了梗和籽。
儿媳“啪”地摔门而出,蒋奶奶的朋友都站了起来,纷纷表示要告辞,蒋奶奶觉得自己丢了面子,马上按住小姐妹,冲到客厅:“这房子有我一半,你不高兴不要在我面前掉脸子!”
儿媳从来不和她当面吵,顶多是不吱声或者离开家。
这次儿媳把孩子的书包一收拾,牵着孩子说:“你的房子,我走好吧!”
孙女吓哭了,拉着妈妈手不让走,蒋奶奶冲上前去,想要分开儿媳和孙女,可是自己一下没站稳,摔倒在地上。
这一摔就进了医院,她长期久坐,情绪暴躁,查出来不少毛病。
不知道儿子给儿媳说了什么,尽管她还生着气,儿媳当晚还来医院看了她,应该也有道歉的意思。
我们周围的人听了蒋奶奶女儿的版本,觉得她儿媳其实还不错,起码不和老人争吵,她家的婆媳矛盾都是琐碎的生活小事。
1.其实蒋奶奶不应该卖房和儿媳买在一起,当初如果她肯听女儿劝说,拿300万在儿子小区买个小的就更好了。那样的话,装修风格,卫生,打牌这些事根本不会有人管她。
2.她过于强势,这种性格之前的老伴会迁就她,但是儿媳儿子不一定会,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不满,矛盾积累,迟早爆发。
3.蒋奶奶对女儿实在冷漠和无视,但是她生病,又是女儿一直默默地陪伴她,照顾她,不因为她的任性和骂而不管她,但蒋奶奶买房卖房,从来没有考虑过生活困难的女儿。
4.“远香近臭”,其实可以想象,如果蒋奶奶病好了回家继续住一起,还会吵吵闹闹,建议蒋奶奶和儿子儿媳商量,在小区买个小房子或者单独租一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就好。这样老人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互不干扰,能减少很多矛盾。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幺公走的时候当着一大家子的面交给幺婆一个铁盒子,让幺婆务必保管好,10几个人挤了满满一屋,我们几个还小也没有太多伤感,和堂妹堂弟几个在里面呆了一会儿就出来了。
我们在外面跳橡皮筋,没多久就听到幺婆哭,你个死老头子,你走了扔下我一个人怎么活啊?
叔叔伯伯们就放鞭炮,然后就分配谁负责报信,谁负责采购,谁负责在家接待客人,幺婆手里始终抱着一个黑色的铁盒子,目光呆滞的看着门板上躺着的幺公。
下葬那天我们全家都去了,虽然我们不是他的亲孙女,但是按规矩也要去送一程,发丧礼之前由年龄大了和辈分排位,跪在灵堂前男的磕头,女的哭丧。
我们几个小孩排在最后一排,哭了10多分钟周围的邻居就要来劝了,一个一个扶起来,可是我们几个小孩根本没有哭,躲在后面低着头说悄悄话。
小2妹问小4妹,爷爷交给奶奶的铁盒子里到底是什么?是金银首饰还是钱?小4妹说,她爸爸妈妈猜测估计是有金银首饰也有钱。
因为幺公是生意人。
小2妹说她爸爸妈妈猜测里面肯定有金条,感觉很重的样子。
小4妹说她爸爸妈妈说,等3天过后就让奶奶跟她们一起生活。
小2妹说我爸爸妈妈说我们家是老大,奶奶应该先去我们家。
2个人吵得不可开交,劝哭的婶婶们马上来到我们面前了,可是脸上压根就没有泪痕 ,小2妹提议抹口水,二个人就低着头互相往脸上抹口水。
复三(就是下葬三天)过后,幺婆家大伯就召开家庭会议,让我爸爸奶奶还有其他几个长辈去做见证人。
大伯就说父亲走了,就剩下母亲了,他作为老大应该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大伯母和堂哥连连点头附和说同意。
幺婆4个儿子3个女儿,其他几个听到大伯这样提议,都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母亲和自己一起生活,媳妇和女婿们都积极响应。
后来经商量决定,7个子女家随幺婆选择,她喜欢去谁家住就在谁家住,如果生病住院了,费用就兄弟4人平摊,女儿女婿随心意,给不给都行。
女婿们都大气地说,要给的要给的,平摊就好。
幺婆带着她的衣服和幺公留下的铁盒子去了大伯家,大伯娘每次赶集都从我家门口路过,问我妈要不要一起去,不去的话需要什么东西她给捎回来。
我奶奶牙不好喜欢吃不带皮的滑片汤,幺婆牙口好喜欢吃炖猪蹄,炒肉丝。大伯娘就换着花样给她做。每天早上还给她煮个白鸡蛋。
堂弟小5就天天陪着他奶奶,他奶奶要去地里摘菜他就赶紧背背篼拿镰刀。他奶奶要说渴了就赶紧给她倒开水,没有开水米汤也都给她盛半碗。总之有求必应。
幺婆喜欢吃梨和桃子,大伯就到我家来缠着我爸,让我们家门口的桃树和梨树分两棵给他们种,我爸说我家的树都挂果了,现在挪地方栽不活怎么办?大伯说不管怎样,既然母亲喜欢吃就种2棵试试。我奶奶就发话了说给他们两棵,省得他们跑过来摘。
在大伯家住了不到一年,5姑父40岁生日,大伯他们就用滑竿,二根木头上面绑一个椅子(最简易的轿子),抬幺婆去了5姑父家,陪着她去的还有她的铁盒子,5姑父家条件好,在集市边上。
5姑父特意请木匠给幺婆做了一辆带轮子的木头椅子,赶集的时候就推着幺婆在街上逛逛,大家都说这老太太有福。
和幺婆同睡一个床的外孙女天天给幺婆捶背,晚上烧水给她泡脚,给她剪指甲,给她洗澡吹头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抱着幺婆的铁盒摸一摸,总是问幺婆铁盒里是什么东西?幺婆说不知道,钥匙不在她那里,她也打不开。
幺婆喜欢吃糍粑,5姑姑就买了糯米给她做,或许是吃多了不消化,幺婆病了,住院的时候大大小小围了一屋子,把傍边的病友羡慕得紧。都说她好福气,孩子们都很孝顺。
2叔责怪5姑姑没有照顾好幺婆,出院就不让幺婆去5姑姑家住了,幺婆就带着她的铁盒子来到2叔家。
有次幺婆抱着铁盒子在躺椅上打盹,2叔家堂哥就悄悄去拿走了铁盒,用钳子打算把铁盒撬开,他刚要开始撬,幺婆就大喊有贼偷了我的盒子。
在山坡上干活的大伯和堂哥操着扁担冲回家,结果是自己人,幺婆就说不想在2叔家住了,想回大伯家。堂哥和大伯把幺婆接回自己家里。
晚上2叔2妈地里干活回来,知道因为堂哥撬铁盒子气走了幺婆,把堂哥拉到幺婆面前狠狠地揍了一顿,让幺婆跟他们回家,他们保证孩子不会再犯。
幺婆摇摇头,说以后哪里也不去,就在大儿子家呆着。她吃得惯大伯娘煮的菜。也没有人问她铁盒子里面是什么东西?
就这样幺婆在大伯家住了10多年,临走前才把钥匙交给大伯母,让她好好保管,说是幺公一生的心血,也是幺公的嘱托。
后来大伯母也带着那个黑色的铁盒子生活了很多年,我问我妈那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妈说她也不知道。
直到大伯母走了传给堂嫂,堂嫂把他打开了,里面是幺公写的家风家训,还有半块砖头,幺婆走了留下的银手镯和银发钗,再无其他了!
不知道堂嫂当时心里有没有失落感。
题主问:说人老了千万不要和子女住在一起,这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吗?为什么?
我不认同,不是每个子女都不孝顺,也不是每个老人都倚老卖老,不通情达理。
你看看晚年生活过得好的老人,
他们都是睁眼瞎,很少掺和子女小家庭的事情。
每天就是乐呵呵地看看电视,吃吃饭,聊聊天,散散步。
养老其实就是养身修心。
尽量让自己豁达一点。
㊗️天下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获。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有句话说得好,近臭,远香!任何关系,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其中,也包括父母与子女关系。老了!但凡,有自己的小窝,哪怕是小一点,也没关系。记住:千万不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具体表现如下:
1,作息时间不同。人老了,上了岁数。睡眠自然而然地就会少,而且,喜欢早睡,早起。而现在的年轻人,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拿起手机,就没命地玩。你说深了吧,人不愿意听!说浅了吧,又全当耳旁风!
2,生活习惯不同。如今的年轻人,都是甜水里泡大的。过起日子来,不懂得精打细算。一天晚到,就直往回买,也不知道吃。时常是还有了开封的酱醋茶,小食品等就已经过期了。一说,还嫌你唠叨。虽然钱不多,但架不住,积少成多呀!
只要在家里,电视,电脑,全开着。别管用不用?费不费电?你一说,人家八句话等着呢!这才几个小钱,妈,你就别管了。
而我们60后,都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有时候,看到他们白白浪费。真是,气得心都疼。
3,购物习惯不同。现在的年轻人,网购起来,就像不要钱似的。天天收快递,收到手软。买啥也没个规划,乱买一气!有时购回来的,没相中,也懒得退。就堆在那里!你一看,能不生气吗?
4,饮食习惯不同。老了,牙口不好,胃也不中了,就喜欢吃炖得烂乎烂乎的菜,吃软软的米饭。而年轻人,要吃硬一点的,一粒是一粒的。说这样米饭有咬头,吃着香!做菜更是,人家喜欢煎炒烹炸,无辣不欢!
5,消费方式不同。你说说,现在的年轻人吧,胆子大得很!没到手的钱,也敢花。什么花呗,借呗,信用卡的。每个月挣的钱,还不够上个月消费的。就这种月光族!叫辛苦了一辈子的老爹老妈,能不生气吗?简直气得要吐血!而且,还不能叼叨!一叼叼,就得吵架。一吵架,就得鸡犬不宁。
6,子女教育方式不同。我们那个年代,是大米,白面。孩子吃饱了,散养式生长。不讲究,也不懂得科学的育儿方法。如今的孩子,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碰。学这个,学那个。花了大笔的钱不说,到头来,样样通,样样松。
即便这样,也得忍着,不能叨叨。叨叨出口就是事!人家就会说,又没花你的钱,你心疼个啥!
7,也是最尴尬的事。人老了,就爱起夜。即便是小心翼翼,也会弄出动静来。而且,一冲水哗哗地响!一夜二三回,你说烦不烦?连自己都烦!
8,费力不讨好。寻思他们上班累,早起,给他们做口热乎饭,吃完再走。可人家,可不这么认为。宁可晚点起,半路上买个煎饼果子,对付一口。也不愿吃你做的饭!还说,起那么早!干啥?烦不烦!
所以,老年人。想开了,就别往一起凑合。能帮孩子,就给他们点钱。不能帮时,就只有选择闭嘴。他们的日子爱咋过,就咋过!眼不见,心不烦!
总而言之,在自己身体完全能自理的情况下。享受独居生活!不能自理时,考虑家庭养老或上养老院。这样,少给儿女添麻烦!也各有各的生活空间,少去了不必要的烦恼。如此,甚好!各生欢喜!
☥;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儿媳妇邀请三姑去城里带孩子,三姑要求给她租一个房子单住,媳妇和儿子不理解,三姑声泪俱下的一番诉说,媳妇终于明白。原来,三姑曾经在女儿家带孩子三年,留下了难以痊愈的心理伤痕。
三姑是个实在的农村妇女,一辈子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付出一切,老实巴交的夫妻俩靠种田养鸡把儿子女儿都供成了大学生,到孩子成家的年纪,除了一屁股债务,啥也帮不上孩子。
好在孩子争气,女儿和儿子都在省城立足,而三姑夫妻俩全心全意挣钱把多年来欠下的债还清,也算是了却心事一桩。
外债还完不久,三姑父就生病去世,而恰恰这个时候,女儿生了孩子,因为女儿婆婆是城里干部,还没有退休,女儿就让三姑去帮忙照顾孩子。
女儿还说:“妈,你来我们这看孩子,省得在家里一个人孤单,爸一走,剩你一个人在家,万一有不舒服的,连口水都没有人端!跟着我们我们也放心!”
女儿说得很是个道理啊,谁也没有异议,三姑就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去了女儿家。这一去三年,后来三姑说这三年是她这辈子最难挨的日子。
女儿研究生毕业,大学老师,女婿博士毕业,搞研究的。女婿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因为工作原因,回到家里,简单的逗几句孩子就憋到屋里看书去了。
女儿也一样,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最多的交流时间都在餐桌上,女儿女婿经常的聊天话题是一些专业上的问题或者国际时事之类,三姑既听不懂,也插不上话,唯有尽心尽力照顾孩子。
但是照顾孩子的方法总是不由自主地忘记女儿安排的科学方法,总不由自主地采用以前的老习惯,诸如白天给娃用尿布,不用纸尿裤,自己吃过的东西给娃吃,吃啥都想给娃尝尝。
女儿从来不客气地当面指出,女儿不客气也罢了,自己的孩子,当着女婿的面,女儿照样严厉地指责三姑,而作为女婿,不但不劝,也会看似轻描淡写地火上浇油。
后来,经过磨合,三姑逐渐带孩子不被女儿夫妻挑毛病了,但女婿对三姑总也亲不起来,很少和三姑说话,三姑就当他是工作太忙了,也没有计较。
三姑生日,女儿订了一个蛋糕,当日的饭菜还是三姑煮的,女婿除了口头上一句祝福,没有任何表示。而不久之后就是女婿的妈妈生日,女婿不但给他妈妈买了昂贵的礼物,还带着父母一起去外面聚餐。本来,三姑不想去参加,因为三姑觉得自己一个农村妇女和亲家没话可说,但女儿说让三姑也去。三姑就跟着一起去了。
奶奶一见孙子高兴地接过去抱,一到吃饭时,自然而然地就把孩子交到了三姑的手里,仿佛三姑是保姆似的。而女婿看着却视而不见。
女儿马上把孩子接过来:“妈,你先吃,我等一下再吃!”三姑一赌气,就拒绝了:“我不舒服,不想吃,我先带着孩子打车回家吧!”
女儿知道妈妈有点生气,就打车让三姑带孩子先回家了。当天晚上,三姑就很生气,和女儿摊牌:“我是你妈妈,我是来给你们帮忙的,我是长辈,不是你们的保姆,你看燕军(女婿的名字)天天那态度,十天半月不主动和我说句话,偶尔说句也是说宝宝姥姥,一月四十天都不听他喊一句妈妈!”
女儿连忙为老公打圆场:“妈,你知道,他的脾气就是那样冷的,工作压力又大,天天看书到半夜,分秒必争,搞研究的人情商都低,你别在意!”
三姑执意要回家:“我还是回自己家生活吧,你们这也不缺钱,可以请个保姆!”女儿苦劝不下,请保姆又不放心,不得不劝老公和三姑道歉。
女婿是个工作狂,人有点内向,从来没有想着还要负责和岳母联络感情。经过女儿的指点,女婿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诚心诚意地向岳母表示了感谢和道歉。并且承诺,只要三姑愿意,这辈子都可以在他们家里养老。
一面是女儿女婿真诚的挽留,一面是亲手带的小外孙,三姑妥协了。以为女婿态度会有所好转,然而并没有,之后的家庭生活依然如故,女儿女婿下班时间各忙的,三姑一边看孩子一边煮饭,因为女婿有什么科研任务,女儿要进修,各有各的事。
三姑一边带孩子一边煮家务,天长日久,疲倦不堪。但女儿夫妻俩似乎已经习惯。
本来嘛,两个年轻人工作上进,并不是在打游戏或者外出花天酒地,老人为年轻人付出点也没啥,但三姑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自己本来是去给女儿帮忙的,如果去给人家做保姆,一月也得有几千块钱,给女儿帮忙,尽心尽力,并没有要女儿一点钱,除了管吃管住买衣服外,女儿也从来不曾说给妈妈一份零花钱。
这一切都可以接受,可连女婿的笑脸都难见到一个,天长日久,三姑这心里就是郁闷得很。加上亲家母生日宴上女婿和亲家母的表现一直堵在三姑心里,三姑一直很郁闷。
女儿虽然给的家用也充足,但给的是家用,作为妈妈,不可能把女儿给的家用自己留用。也许女儿觉得妈妈住在她家里,什么开销她都出了,老人就不需要零花钱了吧。
没收入,逢年过节,回老家,给亲戚孩子掏红包,都没有钱充面子。三姑想给女儿说要一份工资,又怕女儿说出一些自己难以接受的话。
好像是从女儿上了研究生后,基本不回家,和妈妈联系也很少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小学没读完的农村妇女,母女之间似乎可聊的话题也没有了。
三姑虽然天天和女儿一家在一起,除了亲手带的小外孙,三姑感觉到自己在女儿家就是寄人篱下的保姆。但三姑这些感受都压在心里,一心盼着外孙读了幼儿园,自己回农村。
终于熬到外孙读书,三姑虽然很舍不得小外孙,但还是主动要求回了自己家。这一次,女儿挽留了一下,却没有强留,女婿更是很自然地谈起了三姑以后回家的未来生活如何如何,仿佛根本没有想要挽留三姑一样。
三姑明白,前一年夫妻俩拼命挽留,是孩子小,真的离不开她,而孩子读了幼儿园,女儿自己可以有时间接送,她的存在就可有可无了,也许人家就等着她主动离开呢!
不管怎么样,三姑终于获得了赦令,恢复了自由身,回到了自己家,女儿最后给了一笔生活费,也算是对三姑三年的功劳表示了感谢。
之后的几年三姑一个人虽然有点孤独,却也自在,儿子女儿多少给点生活费,自己又种了两亩田,种点菜,养点鸡鸭,日子过得很轻松。
之后,女儿也没再邀请过三姑去住,虽然外孙多次说想外婆。其实三姑住在女儿家的几年里,不光三姑不开心,女儿女婿一样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自在,只是因为需要老人帮带孩子,凑合罢了。
这是三姑主动选择了离开,如果三姑真如先前他们承诺的那样,一辈子赖在那里养老了,后来肯定会有更大的矛盾。
几年的好日子过去了,儿子也娶媳妇生孩子了,媳妇邀请三姑去带孙子,三姑不可能不同意,但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不和媳妇儿子同住,要在外租房子独住,多小的房子都没关系。
媳妇很是想不通,儿子也想不通,儿子还质问母亲:“你帮我姐带孩子时不也住在她家里吗?怎么到给我们带孩子就非要租房子呢?咋地,难道怕媳妇给你气受?在外租房的话,显得我们多不孝顺似的,一边让老妈带孩子,一边不让住家里,像怎么回事啊?”
媳妇也附和道:“是啊,妈,让我们多难做人,好像是我这媳妇不愿意让你住家里似的!”
逼到没办法,三姑的眼泪都掉了下来,在女儿家三年的委屈一古脑地倒了出来,因为那是自己的女儿,三姑多年来一直把委屈藏在心里,不跟任何人提起。
儿子和媳妇听了老娘声泪俱下的诉说,理解了三姑的为难之处,在相邻居小区租了一套小户型,承诺,三姑只帮忙带白天就好,晚上小夫妻自己带。
一碗汤的距离让三姑和儿媳妇相处很好,感情处得比和女儿还好,后来孙子长大后,儿子索性把租的小户型买了下来,让三姑踏实地在那里住着带孙,养老。
@蝉鸣初夏“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这句话可以适用绝大多数家庭,因为长辈与子女住在一起,那晚辈不止是自己亲生的子女,还是子女的伴侣,没有感情基础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再加上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以及城乡区别等因素,互相不习惯看不顺眼都是正常的事,天天一个锅搅和,舌头牙齿都得打架,何况本来就是认识不久的陌生人呢?尤其是农村的父母和城里的儿媳妇或者女婿,各种生活方式以及三观都不相同,在一起会产生很多矛盾,一方面晚辈觉得已经在迁就老人了,而老人又觉得寄人篱下的凄凉如影随形。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两代之间也会随着孩子的长大从心理上逐渐疏远,从生活习惯上逐渐割裂。两代人最好的相处距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即使让老人带孩子,早上送过去,晚上接回来,老人也有放松的时间,子女也适当地承担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而不要觉得有老人在家,就把全部家务负担都扔给老人,以至老人觉得自己是免费的保姆,从而心理产生失落与不平衡。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