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明英宗朱祁镇杀死救时名臣于谦,原因其实就一个字:蠢。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很蠢的皇帝↑
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曾经用了很重的笔墨篇幅写了朱祁镇,尤其是夸赞朱祁镇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能够让周围人为之倾倒,佩服。
很多读者听完朱祁镇的故事之后,都觉得此人真是一个好人,只不过很倒霉罢了。然而,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明英宗可完全谈不上“英”这个词,他不配。
就看诛杀于谦这件事吧。当时于谦的个人威望是没得说的,北京保卫战一战成名,挽救大明江山于水火,可于谦这人,非常廉洁,性格清高,绝不愿意与官场同流合污,他不贪财,不图利,也不求虚名,就是想给国家和老百姓干点事实。
↑于谦完全可以跻身中华文明历史上最顶尖最优秀的人物行列↑
也正因此,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没人掌舵的危难之际,于谦果断支持并且说服郕王朱祁钰登基,安定天下之心。同时,于谦朝堂上强烈主战,声称:“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一旦迁都,就会变成第二个南宋了”
他义正言辞,说服了当时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但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投降派官僚。
比如著名的投降派徐有贞,在朝堂上声称夜观星象,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避祸,弄得群臣人心惶惶,于谦上面那句话,直接打脸徐有贞,从此徐有贞成为被大家嘲笑的对象,是胆小鬼,是投降派的代表。
尤其是北京保卫战成功之后,徐有贞更是断了前途。
↑徐有贞是害死于谦的直接凶手↑
但小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折腾,脸皮厚,徐有贞通过讨好大学士陈循(此人也是主战派,但明显不是于谦那种清廉之人),得以升迁。徐有贞还特意拉拢于谦门人,于谦不知内情,但他还是替徐有贞说话了,奏请景帝朱祁钰让徐有贞担任国子监祭酒。
于谦之所以这么做,绝不是因为他接受了徐有贞的贿赂,而是他打心眼里就不认为徐有贞有多坏,尽管徐有贞提议迁都逃命,但当时情况危急,有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可朱祁钰不干了,他对徐有贞印象深刻,反问于谦:“这家伙就是提议南迁的那个徐有贞吧,不是什么好人!” 朱祁钰的判断是对的,徐有贞真的不是什么好人。
↑朱祁钰一直信任于谦,和于谦的君臣关系相处融洽↑
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钰病重,当时太子已死,而朱祁钰无后,身后事成为最敏感的话题,徐有贞和石亨等人搞了一次政治投机,策划了夺门之变。
那么,于谦呢?夺门之变这一晚,于谦在干什么? 实际上,于谦几乎是第一批得知此事的大臣,当时于谦的儿子于冕跑来告诉于谦明英宗复辟时,于冕吓得语无伦次,于谦并没有做出任何实际行动,而是严厉警告儿子:“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明英宗朱祁镇不知道的是,于谦在朱祁钰病重期间,不断游说让朱祁钰复立沂王朱见深,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曾经的太子。
毫无疑问,于谦绝不是什么景帝死党,他心里装的只有国家社稷,只有苍生祸福。 所以夺门之变后,于谦就当什么事没发生,他其实已经预料到,因为他当初在支持朱祁钰称帝时出了大力,如果朱祁镇心眼小,怪罪于他,他迟早会获罪甚至死亡。
↑明英宗朱祁镇比较重感情,但绝不是好皇帝↑
果然,就在第五天,明英宗朱祁镇就要杀了于谦。然而明英宗朱祁镇对于谦印象并不差,大明江山毕竟是于谦保下来的啊,可徐有贞却一定要于谦死,于是在朱祁镇犹豫表示:“于谦毕竟对国家有功啊”,可徐有贞回复了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徐有贞的逻辑陷阱是:于谦意欲谋反,谋谁的反呢?当然是阻止朱祁镇继位,谋朱祁镇的反。可是这个逻辑的致命点在于,于谦谋反是为谁呢?为他自己吗?当然不是!因为当时朱祁钰还活着而且宠信于谦,那么于谦想在朱祁钰死后自立为帝?这在明朝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徐有贞通过这个逻辑陷阱是想暗示:朱祁钰继位不合法统,而明英宗朱祁镇夺门有理。 朱祁镇夺门有理,徐有贞们当然就有天大的拥立之功了。 如此矛盾漏洞百出的逻辑,竟然把明英宗朱祁镇绕晕了,直到很久以后,李贤找机会向朱祁镇指出:“您被徐有贞骗了!”
↑明英宗发现自己成为徐有贞们眼里的傻子后,再也不提夺门之事了↑
明英宗还听不明白。 李贤不得不把话说得更清楚些;“景帝朱祁钰病重不治,又没有儿子,帝位空悬,那么唯一具备太子资格的,当然就是太上皇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朱见深当时才十岁,他如果继位,不就相当于让朱祁镇继位吗?何况还有孙太后可以主持大局啊!!皇位还能旁落吗?”
李贤继续打脸明英宗朱祁镇:“相反,夺门之变不但不必要,反而是最具风险的路,那晚要是出任何意外,太上皇您轻则被废黜皇室身份,重则当场暴毙,还会连累子孙!”
李贤没有进一步说出的是,当时于谦掌管兵部,兼总督军务,牢牢控制京城兵权,于冕跑来告诉于谦夺门之变的时候,以于谦的能力和权力,完全能够扑灭叛乱,还能把朱祁镇徐有贞等人肉体消灭,因为朱祁钰当时可是活着的,是正宗的事实上的皇帝,朱祁镇凭什么去反?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却是民族脊梁↑
可是于谦什么都没做,当做没事似的,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格。于谦默认了既定事实,因为他扶立朱见深的目的就是让朱祁镇复位啊,他不是为了朱祁镇,不是为了朱祁钰,他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
可惜,明英宗朱祁镇太蠢,真的太蠢,被徐有贞忽悠的很惨,最终害死了一代名臣良相于谦。
徐有贞坏,朱祁镇蠢,最终公正不阿,清廉克己的于谦却被残酷杀害,但历史最终是公正的,于谦永垂青史!杏卷不朽!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在古代,忠君爱国是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而在很多时候,忠君与爱国又是两个概念,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在于谦身上就能看到,这种“君与国”不一致的矛盾,导致他身首异处。
君与国的选择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于谦如果忠君,大明就完了;于谦要救大明,就要拥立新君,那就是对明英宗的不忠。
当时朝廷人心涣散,许多人甚至主张南迁。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声色俱厉地说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于谦认为,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贸然迁都,就会失去大势。
面对危局,于谦拥立明代宗主持朝政,稳定人心,同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之师驰援京城,抵抗蒙古。
蒙古以明英宗为要挟,逼迫于谦谈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完全不顾明英宗生死,坚决拒绝合作。正是在于谦等人的坚守下,又延续大明国祚近两百年。
蒙古要是像金国对宋徽宗那样,一直扣留着明英宗,那于谦的行为在当时就不会引起很大争议。坏就坏在,蒙古将明英宗放回大明了。
明英宗回来,而明代宗又不让位,同时存在两个君,到底谁是正统,这就是一个现实问题,于谦选择了忠于明代宗。
站在大明的立场,于谦功不可没;站在明英宗的立场,你于谦害得我好惨啊,我堂堂天子回到大明,竟然成了“高级囚犯”,日后东山再起,有你好果子吃。
明英宗复辟的牺牲品
于谦一心报国,长期守边,家徒四壁。但他为人耿直,明代宗在位时,用谁不用谁,都会去征询于谦的意见。因此,有些人得不到重用,就对于谦恨之入骨。
1457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的心腹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一看机会来了,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位,并马上逮捕于谦。
为了彻底打倒于谦,石亨制造不利于他的舆论,说于谦想拥立襄王为新君。石亨咬定这个说法,请求明英宗处死于谦。
明英宗刚开始还有一点犹豫,认为于谦是有功劳的,估计当时也只是想出口恶气,罢免就算了,他也不想落得一个杀功臣的名声。
徐有贞又在明英宗的痛处撒上一把盐,说于谦不死,皇帝复辟就是出师无名。这下就戳到明英宗最大的痛点了,没有哪个皇帝不关注自己的合法性问题。于是,明英宗下定决心要处死于谦。
据说,于谦死时,天空中有墨黑色的云将太阳完全遮蔽,老百姓说天都觉得于谦被冤枉了。锦衣卫奉命抄家,发现于谦家里没有任何财产,都忍不住流泪。于谦之死,是继岳飞之后最大的冤案,他死后,也和岳飞一样葬在西湖边。
直到明宪宗继位,于谦才沉冤得雪:
“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着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明史》”
于谦被害的根本原因,是他触碰了皇家最大的禁忌,也就是皇位继承问题。虽然粉身碎骨,终留清白在人间。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为了杀害于谦,石亨等人编造了不实之词,诬陷于谦有拥立藩王之心。可以肯定地说,明英宗并非昏君,也非残暴君主,他之所以接纳了石亨等人对于谦的处理意见,其背后确实存在一些难以把握的政治因素。
导致于谦之死的原因,既有景泰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自私和游移不定,也有石亨等人的个人野心,以及于谦政治上树敌太多,对政治格局的巨变准备不足等因素。最关键的一点是,为了让明英宗的复辟合法化,于谦的血是最好的“漂白剂”。
继承人问题,为景泰帝后期执政埋下巨大危机
于谦之死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明英宗的复辟。假如没有“夺门之变”,大明柱石于谦不可能蒙冤受难。其实,明英宗复辟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是景泰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自私和游移,酿成了悲剧。
景泰帝(明代宗)和明英宗,是明宣宗朱瞻基仅有的两个儿子。在土木堡事变后,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为帝(景泰帝),明英宗被从蒙古迎回后,囚禁于南宫。
此时,大明帝国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皇帝是景泰帝朱祁钰,太子却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朱见深在明英宗被俘前就被立为太子)。后来,景泰帝不顾反对,废了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才回归到“父子一体”。
不想朱见济不争气,早夭了!有阴谋说认为,朱见济是被害死的,没有证据,不大可信。偏偏景泰帝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这就意味着皇帝绝嗣了。
儿子死后,景泰帝在自己健康状况不良的情况下,没有立刻确立新的继承人,这给大明的朝政带来不祥之兆。按常规做法,景泰帝应该从近支子弟中,择一人为其子,继承他的法统。估计这个人选不好定,按血缘关系,应该从明英宗的儿子们中选择,但明英宗是前皇帝,还依然在世,人家本来就是大宗。
要是从远支中选取,有点不合礼法。估计景泰帝自己还有点不甘心,毕竟他还不到三十岁,不想将皇位让给别人。正是在这种自私和游移之下,他迟迟没有确定继承人,给明英宗的复辟创造了机会。
野心膨胀的复辟派,抓住了机会
以石亨、徐有贞和曹吉祥为首的复辟派,看到了一丝机会。其实“复辟派”并非是他们的政治主张,而是景泰帝的失误,给朝局制造了恐慌,让这群投机派看到了机会,是一次谋图个人利益的政治赌博。
石亨等人敏锐地觉察到,一旦景泰帝驾崩,后续无人,大明帝国的国祚必将又一次转移,谁有拥立之功,对他来说就是不世功勋。
如果按照正常轨迹发展,这个拥立之功非于谦莫属,对于一个野心家来说,这当然是不能错过的机会,也是一举扳倒于谦的绝佳机会。
对于这群投机派来说,复立明英宗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于谦已经被牢牢地绑定在景泰帝的战车上,事实上与明英宗难以弥合,明英宗的复位,必然造成朝局上的一次大洗牌。
徐有贞等人对于谦心怀不满可以理解,但曾经的战友石亨,为何对于谦如此不满呢?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于谦
这就是于谦个人的问题。于谦是那种典型的刚正不阿,工于谋国的铮臣,这种人虽然可以承担国之重任,往往缺乏自保的手段,不善谋身。
拥立景泰帝就是一次典型的谋国不谋身,自古皇位容不得大臣染指,于谦的行为虽然拯救了大明帝国,但客观上又让他自己走到了悬崖边缘,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但于谦的世界里,根本没有自己处境的考量,他为了帝国的未来,把自己放在了明英宗的对立面。虽然明英宗也知道于谦这么做无可挑剔,但也改变不了两人的“私人关系”。
于谦在辅佐景泰帝期间,又过于刚直,得罪了一大批臣僚。他取得了景泰帝的绝对信任,对他言听计从。君臣同心对国事来说是大幸,但对于谦个人来说却未必是好事。长期以来,臣僚对他的弹劾和攻击一直没有间断。
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惜于谦丝毫不为所动,依然坚定地将自己的航船,驶向冰山林立的海峡。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石亨因为受到于谦赏识,在京城保卫战中立功受赏。石亨充满了对于谦的感激,上疏提议恩封于谦的儿子。于谦却不领情,他大义凛然地拒绝了,石亨的马屁派到马蹄上,让他又羞又恨。
这就是于谦不善谋身的表现,光记住了国家大义,忘记了臣僚相处的微妙关系。对于朝中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于谦更是严加打击,时间一久,他就成了孤家寡人。
巨变之前,于谦做了什么
有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夺门之变”这么大的政治事件,于谦为何一点觉察都没有,实在不应该。当景泰帝面临继承人危机时,于谦为什么不出手帮助景泰帝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夺门之变”于谦毫无觉察,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石亨等人的计划并没有经过长期周密安排,很可能是短时间内的临时起意,消息根本来不及被于谦得知。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说明景泰帝那一段时间,健康问题比较严重,于谦更应该早早解决这个问题。
处死于谦的罪名是他企图拥立襄王。襄王叫朱瞻墡,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弟弟,也是当时尚在世的资格最老,威望最高的王爷。土木堡之变发生后,钱太后选中的第一人选不是景泰帝,而是襄王朱瞻墡。
接到进京诏书后,朱瞻墡并未执行,而是上疏朝廷,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以郕王朱祁钰为监国。这就说明朱瞻墡不是那种有野心的人,非常有大局观。
那么景泰帝病危期间,于谦有没有拥立襄王的举动呢?甚至有没有跟景泰帝提起立嗣的问题呢?
不知道,史书没记载,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假如景泰帝的健康问题,并非后来认为的那么严重,于谦就没必要提这件事。也有可能于谦认为,继承人的事是个大忌讳,应该由皇帝自己决定。甚至景泰帝已经确立了继承人,没有对外宣布而已,政变后,这个消息被封锁了。
假如有,这个继承人有没有可能是朱瞻墡呢?很有可能。前面说过,基于特殊情况,景泰帝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从远支中选择一人做义子,接替皇位。要么干脆传位给他认为,有能力继承皇位的朱氏子弟,唯有明英宗一系不可能。
不过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于谦参没参与其中也不得而知。个人认为,于谦应该参与了,并知道景泰帝的人选,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襄王朱瞻墡。
于谦的血,漂白了“夺门之变”
即便明英宗复辟成功,于谦的所作所为都是光明正大的,都是为了国家大义,明英宗又为什么非要处死他呢?
事实上,当石亨等人准备以“拥立藩王”的罪名杀害于谦时,明英宗是表示了反对的,他知道于谦不是奸臣,对大明帝国是有大贡献的。当初,如果于谦不点头,明英宗能不能顺利被迎回,还真的不好说。
唯一遗憾的是,于谦没能协调好明英宗回归后,景泰帝与他的关系。恐怕明英宗因此将部分怨恨,转嫁到于谦头上,也是有可能的。
显然,拥立藩王证据不足,即便有那也是景泰帝的行为,合理合法,不能怪罪于谦。其它鸡毛蒜皮的事,更不足以成为于谦掉脑袋的罪证。
石亨等人的一句话,成了于谦走向断头的推手:于谦不死,“夺门之变”就没有合法性!
这句话太有杀伤力了!“夺门之变”本质上是不合法的政变,大明帝国也因此出现了最不可思议的事,有那么几天,两位皇帝并列,一位是政变成功的明英宗,一位是躺在病床上的景泰帝。
很显然,如果不洗白“夺门之变”,明英宗将背负篡逆的罪名。要洗白只能拿景泰帝的非法性说事,所以,景泰帝去世后(很可能是被杀),被废黜了皇帝称号。这还不够,作为拥立景泰帝的于谦,必须被清洗。
如此,于谦就成了拥立“伪君”的奸臣,“夺门之变”就变成了正义之举,当然于谦的血,就成了最好的“漂白剂”。
回顾这段历史,于谦的死让今人都会有痛彻心扉的感觉。一位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人,一个品行高洁的君子,一个中国人的千年典范,竟然死于莫须有的罪名。于谦的死,也让大明王朝翻过了鼎盛辉煌的一页,从此走向没落!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赖有于岳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这句诗的意思很浅白,也很真实。西湖因为有了岳飞和于谦,世间才觉得西湖的美丽。而于谦的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社会,当官有没有功不重要,有没有能力不重要,屁股坐在哪里比什么都重要 ,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件事里也看的出来,当年赵构的作法是多么的正确。站在皇帝的角度去考量这个问题。于谦是必杀无疑的。
于谦让大明续命二百年,却在天下人都知道他冤枉的情况下被杀。就在1457年明英宗复位以后立即把于谦入狱。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史载:天下冤之!遂溪的教谕吾豫(最混蛋的就是这样的小人)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如果说”徐有贞执意要杀于谦是泄私愤的话,明英宗这个扣门天子要杀于谦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换言之,只要明英宗登基。于谦的结果就只有死,有没有徐有贞,他都得死,因为他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封建政治的必然结果。 于谦缺乏政治头脑。最大的错就是不应该接回混蛋的扣门天子明英宗朱祁镇回朝。明英宗混蛋,那么景帝呢?一丘之貉罢了,就凭那句”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可以说,假以时日,于谦早晚也得死在皇帝手里。大明王朝皇帝杀功臣从朱元璋就是根。对于徐有贞,石亨等人来说,他们和于谦有着“深仇大恨”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朱见深继位的,虽然这样明英宗朱祁镇个人的政治环境彻底转变,但他们将永远成为罪人,成为历史的恶人,必须也只有让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他们才能制于谦于死地,而这一点和明英宗的个人目的完全契合,只有自己复位才有可能洗刷自己被俘7年。扣门天子的丑恶行径。朱祁镇是中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亲自做汉奸的皇帝。他也许不懈知道,如果没有于谦,说不定大明立朝81年便成南明了。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像遂溪的教谕吾豫这样的小人,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的人远远比徐有贞,石亨更可恶。天下既然觉得有冤、必然也就有恨,恨谁,恨的就是徐有贞,石亨这些乱臣贼子。而朱祁镇一个皇帝亲自喊话让自己的臣子卖国,实在也是一代奇君!对比一下朱由检自杀殉国,实在是太同情他了。扣门天子实在是对他最好的“赞赏”!朱祁镇复辟之后给太师也先在京城修庙祈福,屠戮大明子民无数的瓦剌太师也先,居然能在京师立庙,也是千古奇观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还给太监王振祀之智华寺,赐祠曰精忠。天下最滑稽的也莫过于此了。而于谦这样的人,忠于的绝对不是大明天子,而是家国天下,社稷为重君为轻。是于谦这样的人准则。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华夏的脊梁。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朱祁镇杀于谦的原因就是他关心的只是他的那条命。他的皇帝之位,他的身后之名。朱祁镇是十分标准的昏君,但只要当皇帝,昏不昏的没有关系,我俘虏都当7年了,谁当皇帝还能昏过我,现在已经无所谓了。“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和朱祁镇无关。后主刘禅虽然“乐不思蜀”,但也没有扣门招降。就这样一个混蛋皇帝,居然也能够善终。真是老天无眼啊。一个经历坎坷的皇帝,他的智商和能力都应该有所提高。可偏偏这位朱祁镇是一位“只磨练不成长”混蛋、。用最简单的话话说。于谦是封建体制下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最后再温故一下于大人的石灰吟吧: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大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于谦在明朝历史上,绝对可以称之为大忠臣。“土木堡之变”后,他成功打脸了迁都南逃的朝廷投降派们,当机立断,另立新君,稳定了军心。在“北京保卫战”中强行凑了一批备用军,横扫了如日中天的瓦剌大军。可以说,于谦用一己之力,使得明朝没有成为第二个南宋。但就是这样一个国之栋梁,却在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含冤而死,下场令人唏嘘。
于谦之死真的是因为记仇的明英宗小肚鸡肠吗?公元1449年,处于“极盛之天下”的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的事,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人给劫走了,这场改变了大明国运的“土木堡之变”,也让这位明朝排名第二的逗逼皇帝,变成了两边烫手的山芋。大明朝廷内部听说皇帝丢了,犹如天塌下来一样,混乱一片,在这个关键之时,于谦站了出来,做了三件事:
一是当朝打死了忽悠明英宗去送死的大太监王振的亲信马顺,一举镇住那一大群贪生怕死的“南逃派”,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于谦的做法是绝对正确的,如果真的迁都南京,那么黄河以北的国土都将沦陷,重现北宋灭亡之景。二是提出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继皇帝位的建议,并得到孙太后和主要朝臣的大力支持。第三点更是让瓦剌人一个头两个大,瓦剌太师也先想着白捡个大明皇帝,就挟持明英宗在边关游荡,想占点便宜,在听说大明朝廷早已立新君后,也先愤怒的直接攻打北京。当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却惊讶的发现,明军早就列阵九门之外,一脸“来呀,老弟”的表情,就等着揍瓦剌人。原来于谦早就力排众议,调派两京,河南备操军、备倭军等入京勤王,全力准备“京师守卫战”。
数月的血战,瓦剌大军被于谦临时拼凑的二线部队,打得落荒而逃,最终也先无可奈何之下,想把明英宗送回明朝。于谦亲自站在城头,用大喇叭喊话:这个皇帝我们不要了,送给你们玩了。你们明朝人怎么这样?我瓦剌太师不要面子啊。不过,明面上于谦喊着把明英宗送给瓦剌,却在另一边安抚景泰帝朱祁钰,皇位大局已定,理应尽快接回英宗,吃了定心丸的景泰帝,立即派遣李实和杨善出使瓦剌,把两头都讨嫌弃的英宗,赎回了大明朝。
历经曲折回到大明的英宗,却被弟弟朱祁钰软禁在南宫,当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英宗本已经心灰意冷,准备就这么度过残年,没想到八年后,弟弟朱祁钰突然病重,眼看就要死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投机小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了“夺门之变”,请出了英宗,成功让他复辟。这位被关了八年的仁兄,脑袋都有点秀逗掉了,身边的徐有贞立即提醒他,要赶紧除掉于谦等人,软禁景泰帝,为什么这些人这么急着要杀掉于谦?
一、为了师出有名
八年来闭门思过的英宗,心态其实已经很平和了,他也明白当年于谦另立新君,是以君为轻社稷为重,一心救国作为第一考量。英宗重登帝位后,“复辟功臣们”让英宗杀掉于谦,他内心其实是很挣扎的,直到石亨和曹吉祥等人,诬陷于谦想册立外藩-襄王,这就戳中了英宗的软肋,徐有贞又偷偷说了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英宗早就被奉为太上皇了,哪怕政变成功,法理上,他再当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顺了。弟弟朱祁钰病死后,理应由他的儿子继位或者另立皇储,所以摆在英宗面前,只剩下一条路,把朱祁钰打成是篡了英宗权的“假皇帝”。那么当年力推朱祁钰上位的于谦等大臣,就必须都按照“谋逆罪”杀掉。这样,皇位名正言顺的还给了我英宗,岂不是爽歪歪?
二、政治斗争
“土木堡之变”后,徐珵是头号迁都南逃派,被于谦当堂骂成了狗。景泰朝之后缩起了尾巴做人,为了容易得到提升进用,把名字改为“有贞”。徐有贞应该是朝臣中最忌惮又恨于谦的人。石亨本因违反军法被削职,但于谦请景泰帝宽恕他,让他总理十营兵。德胜门大胜后得到世袭侯爵,念及于谦恩情,就上书推荐他儿子于冕,结果却被刚强正直的于谦断然拒绝,还在景泰帝面前把石亨喷了个体无完肤,石亨更是又愧又恨。就这样,于谦成了这些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景泰皇帝病重后,于谦的最大后台到了,之前与于谦的各种矛盾就集中爆发了。正是在这些小人的怂恿下,再造大明的于谦,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三、死于愚忠
其实在当时,于谦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制止“夺门之变”。政变前夜,于谦就收到了线报,奇怪的是他却没有阻止,而是作壁上观。当时,他仍是一品太子少保兼大明兵部尚书。虽然明朝的兵部尚书,平时并不直接调兵遣将,但在有特殊情况发生下,京城四大营还是必须听他的号令。参与“夺门之变”的,一共才几个虾兵蟹将,于谦一句话,这些人瞬间就会被守卫京城的将士们活剥了皮,但是于谦却莫名其妙的保持了沉默,他的儿子于冕也几次三番恳请父亲能站出来表态,但是于谦却认为这是他弟兄两人的事,争皇位毕竟是皇家内部事情,最后谁当大明的皇帝,我于谦一不贪财,二不图利,对大明忠心耿耿,仅北京保卫战的盖世功绩,足可挡住一切政治污水。于谦过度的自信,却忽略了人心的黑暗和政治的残酷,愚蠢狭隘的明英宗复辟后,立刻昭告天下,废掉了朱祁钰的帝号,反其为“不孝、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不久朱祁钰死后,谥号为“戾”,降为王,称“郕戾王”,意思就是终生作恶的王,最后朱祁钰也没进明皇陵。不过,英宗到了晚年,最终还是醒悟了,他终于看清了石亨等人的嘴脸,知道冤枉了于谦,也明白了,景泰帝不立新储,就是想还帝位给英宗的儿子朱见深,悔恨的英宗死要面子,只好让儿子朱见深即位后,对叔叔和于谦都恢复了名誉。
于谦之死连后来修《明史》的人都看不下去,写了句“死之日,天下冤之”。
------------------
推荐阅读:
王维《送别》仅20字,为何能高人一筹?比其他送别诗妙在哪里?
为什么国内IT公司leader以上就不怎么写代码,而据说Google的Jeff Dean还写代码?到底哪种情况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