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
我们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了解多半来自于史料演义,对此二人的评价不仅参杂着强烈的个人好恶,更是搅拌着几百年来文人史官乃至平民百姓的情感加成。不管过程是怎样的,现在呈现在人们认知中的状态就是,褒诸葛贬司马,尽管热播的《大军师司马懿》从另一个角度让大家走近司马懿,然而诸葛卧龙的千古流芳是从来不曾被撼动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儿老伙伴,像是三国时期的两片浓云,交汇之际电闪雷鸣,惊天动地。两人无论从才学、眼光、政绩、胆识上都出类拔萃,他们各自蕴藏的巨大能量,单看哪个都能自成传奇。然而沿着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却唯有诸葛孔明千古流芳,细品缘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统治阶级的推崇。为臣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即便无才,至少不成祸。诸葛亮是忠君爱国的大贤之臣,刘备三顾出山之后,直至病逝疆场,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其功德成就足以立成标杆,刻成石碑,由后世瞻仰,供后人为臣者学习,堪称贤臣典范。统治阶级当然希望如此德才兼备,忠君爱国的臣子越多越好。相比之下,司马懿为臣后期就显得不那么地道,虽有旷世奇才,然功高盖主又不太安分,这是统治阶级最担忧的状况,势必贬责。
二是士族阶层的尊崇。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士族阶层的杰出代表,两人的功业在三国乱世都让士族阶层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然而后世的士族阶层却极力推崇诸葛孔明,是因为其教科书式地高标准完成了士族毕其一生所追求的入世理想,不求私心,只谈爱国,不求私利,只求奉献。即便并不是每个士族都能做到,但丝毫不影响把诸葛亮这个“完美士族”贴上偶像的标签。
三是民间百姓口耳相传。众所周知,诸葛亮较司马懿之不同,有个特点尤为突出,既是诸葛亮爱民之心甚切。虽然二者在政绩上都做到了国富民强,然而从出发点上来看,诸葛亮则更偏重于真正考虑民间疾苦,许多佳话也由百姓津津乐道。诸葛亮散发的独特个人魅力,在一个个军事神话的神秘面纱遮掩下,这个更接地气的平民圣贤,自然也就成为了民间百姓歌功颂德的不二之选,相比之下,精于政斗的司马懿在百姓心里似乎就显得有些虚无飘渺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
人们常说,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世人的眼睛当然也是雪亮的。只要用以下三点进行比对,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千古流芳。
一、诸葛亮、司马懿皆有知遇之恩,前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恩情三忘
《左传·宣公十五年》:"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
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自古以来,国人倡导的便是“知遇之恩,当衔环以报”、“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但是,诸葛亮、司马懿二人又有怎样的知遇之恩,二人又是怎样相报呢?
诸葛亮
历史上,刘备对诸葛亮虽然未有《三国演义》中所言的“三顾茅庐”那般精彩,但是也有三请之说。结果,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实际行动回报了蜀汉两代君主。
司马懿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曹操闻其名声,派人召其府中任职,司马懿装病不就,为此曹操还曾派人于夜间刺探实情。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使用强硬手段将其请到丞相府任职(文学掾、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虽然此书记载有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但是并无其它史料记载,而此时历史的话语权又落入了司马氏之手,明显有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开脱的嫌疑。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11月,曹丕登位,视司马懿为心腹,任其为尚书、不久改任督军、御史中丞、抚军大将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封安国乡侯、向乡侯;公元225年(黄初六年),曹丕伐吴之时,任司马懿为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
曹丕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曹丕将司马懿视为大汉的曹参、萧何,可见对其是多么的看重。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5月,曹丕驾崩,临终委以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并告诫太子曹叡:“这四个人都是曹魏的忠臣,你千万不可多疑”。 曹叡即位,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6月,司马懿征伐辽东公孙渊获胜,曹叡赐其日本卑弥呼金印,封其为“亲魏倭王”。同年末,曹叡病逝前委以司马懿托孤重任。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为“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可见曹操、曹丕、曹叡对司马懿尽皆相当看重,可谓曹氏三代皆对司马懿有知遇之恩,然则司马懿是如何报恩的?从不谏言朝中过失,只以建功立业树立个人威望为重。还真是:冷眼看朝局,我自心中明。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初,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尽除曹氏宗室朝中势力,所牵连者高达5000余人。同年4月,司马懿提拔亲信、心腹掌控朝政,至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
虽然高平陵之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曹家之人并无想要司马懿性命之心,仅是收其权柄而已。然而司马懿为了重掌权柄,竟然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曹氏宗室朝中势力尽皆除去。同时,以司马懿之智,能看不出曹爽是什么人吗?但是他可曾有过一句规劝,可曾有过臣子尽忠之言?这不明显的“养猪自肥,杀而食之”吗?可见其早有算计之心。
所以,司马懿如此行为,又如何能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二、诸葛亮、司马懿皆为托孤重臣,前者一诺九鼎,后者言而无信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
鲁迅讲:诚信为人之本。
《资治通鉴》: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可见国人对于信守承诺是多么的看重。刘备托孤之时,诸葛亮曾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如其所言。然而,曹叡托孤司马懿之时,司马懿顿首流涕,结果却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三国志 明帝纪》记载: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还至河内,帝驿马召到,引入卧内,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
如此结局,司马懿又怎么可能和诸葛亮相比呢?
三、诸葛亮、司马懿皆为臣子,者前三代尽忠,后者三代夺位
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逝五丈原,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在与成功偷渡阴平小道的曹魏大将邓艾于绵竹城外对决中战死沙场,可谓三代尽皆为了国尽忠。
然而,司马氏又是如何做的呢?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公元254年(嘉平六年),时隔5年,司马师便找借口将曹芳废为齐王,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公元260年 (甘露五年),时隔6年,司马昭宠臣贾充指使成济杀害年仅20岁(虚岁)的曹髦。事后,还将其废为庶人,另立曹奂为魏元帝。也因此,有了后世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因为这句话就是出自曹髦之口。
公元265年(咸熙二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至此,曹魏灭亡,西晋建立,建都洛阳。
其实,自汉武帝独尊儒家后,后世每家每户中堂所供奉的牌匾,尽皆上书“天地君亲师”, 意为除了天地之外,忠君便排在了第一位,并成为后世子孙的家教传承。而诸葛亮及子孙的举动,又正好将忠君思想诠释的淋漓尽致,既是历代帝王所期盼,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因此诸葛亮才能千古流芳。
图片来源网络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
三国迷们经常会在网上争论三国中的谋臣武将,到底谁更胜一筹! 像谋臣方面,大多拿着四位名人:贾诩、郭嘉、诸葛亮、司马懿,相互比较。其中争辩最多的,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到底谁更厉害! 其中主要的论点就在军事能力方面,也就是自从司马懿出来后,诸葛亮就很少在他手中讨到好处,甚至导致了诸葛亮数次北伐无功而返。
1、在治国内政上:诸葛亮完胜孔明自随刘备入蜀后,先与法正共同管理蜀地,并更具先见的,采用严格的法令管理蜀地松散的民心。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为丞相,安抚百姓,公布礼仪,约束官职,发展农业,管理军队,东联孙吴,北抗曹魏。蜀汉时期所有政策法令和发展规划,都是有诸葛亮一手亲办的。在武侯逝世后,蒋琬费祎“萧规曹随”,蜀汉居然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司马懿除了在曹丕继位时,与当时的陈群吴质等人改革内部官制改革,完善九品中正制,并没有其他值得大书特书之处。
2、在战略战术上:两人平分秋色诸葛武侯不必说,未出茅庐就只天下三分,而且后期蜀汉的所有规划,都是为了这个战略蓝图定制的。即使后面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诸葛亮依然东联孙吴,并坚持北伐,希望能够创造出机会,这种宏大的战略安排,非常人所能及也。武侯在战略中,唯一被诟病的就是“街亭之战”,用错了马谡,导致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司马懿在战略上可称为雄谋妙算,抵抗诸葛亮北伐时,一眼看出蜀军的弱点,粮草供应问题,直接采取守势,避而不粘,则敌军自退。 而且司马懿晚年能精明的把握住机会,果断发起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一系,曹魏政权终归司马一家!虽然司马懿没有“隆中对”这般宏伟的战略眼界,但诸葛有街亭之败,而司马懿最后独揽大权,所以说两人平分秋色! 3、在军事能力上:武侯略胜之说起军事才能,武侯只有数次北伐中原没有成功。但我们不能只看结果。也需要综合一下当时的国力情况和兵力对比。诸葛亮北伐前,蜀汉可以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武将上,关张马黄殒命,赵云等老一辈将军都年过50,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之说。文臣如法正、张良等也去世。而且夷陵之败,刘备去世,蜀汉损兵数十万,与孙权的关系也岌岌可危。 诸葛亮既要缓和与东吴的关系,继续结盟,又要稳定因为战败而混乱颓废的蜀汉内部局面,继续发展生产。同时四周还有强魏在侧,孟获在南。当时曹魏的王朗王司徒甚至连续几年给诸葛亮写信,让蜀汉投降。武侯面临的局势当真危若累卵。 在国力对比国力对比上:蜀汉只据益州一地,而且大多是山区,粮草运输极其困难,整个人口不过90余万,兵力不过10多万。 曹魏据: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并州、幽州、冀州、荆州北部等中原地带,人口将近500万,兵力超过80万。魏国的国力几乎是蜀汉的10倍!实力相差悬殊。所以当诸葛亮第一次领兵北伐,直接快打到长安时,当时曹魏真的举国震惊。诸葛亮北伐之难,直比登天。 而就这样悬殊的实力,还把司马懿打的只敢龟缩防守,不敢主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说诸葛亮军事才能不如司马懿,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擒杀孟达,远征辽东,击败诸葛恪,也是战功显赫。但司马懿都是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取胜的。而且平原地带行军,比蜀汉的行军和粮草供给也容易的多。
况且,诸葛亮更是创造出了神鬼莫测的八阵图。虽然陈寿说孔明“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那也是与武侯更加厉害的内政能力对比的。况且陈寿不过一介书生,没有从军打仗,评价不足为据。唐太宗李世民和名将李靖,共同把诸葛亮评为“武庙十哲”之一,仅次于白起、韩信、孙武等。由此观之,武侯的军事能力怎么可能比司马懿差呢? 4.在人品道德上诸葛亮:不贪权爱财,为国家鞠躬尽瘁,自己的后人更是为国战死!司马懿:有虎狼之心,独揽大权,后人篡位自立!所以综上,诸葛胜仲达远矣!若两人换地而处,司马懿管理蜀地,而孔明管理魏国。恐怕魏国早就统一天下了吧!
☣╪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
回答这个问题,我就说的简单点,说复杂了,大家也不懂,就谈历史不说演义,诸葛流传千古而司马懿却没有,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政治,在这方面,诸葛武侯把蜀国治理的有条有理,百姓生活富裕,内乱极少,远比其他两国好的多,诸葛武侯的政治才能也是大家公认的,不亚于管仲,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所以诸葛武侯成为后人政治家称赞学习的榜样!
第二,论军事,虽然有人说诸葛军事弱,但是与司马懿相比,还是强很多,为什么,历史上司马懿与诸葛对决,司马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兵力数倍与诸葛,却被诸葛武侯打得畏蜀如畏虎,千里请战,任凭蜀国大军百般羞辱魏国大军,还在魏国土地上种地,来去自如,魏国大军真是一点尊严都没有,这是历史上打的最窝囊的仗了,没有之一,反过来说,如果司马懿采取守势,等待时机,给诸葛致命一击,这也是符合兵法的,但是事实呢,直到诸葛死,还被诸葛的木像吓退,留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千古奇笑,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对决。在军事方面诸葛有《八阵图》流传后,此阵非军事天才不能运用,诸葛武侯之后,中国历史只有两人用过此阵,均取得了胜利,八阵图至今无能能破。
第三,论文学,诸葛武侯有《出师表》《隆中对》《戒子书》流传后世为后人所学习,《隆中对》《出师表》至今还被纳入现代中学教材学习
第四,论发明,诸葛武侯发明的东西很多,就简单说大家熟悉的,诸葛连弩,木马流水,这个两个发明,至今都没有人能参透其中的奥秘,也无人能制造出,也成为了一个迷。
第五,论品质,诸葛武侯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诚三代成为后人称赞学习的榜样。
第六,论功绩,诸葛武侯帮助刘备从卖鞋到称帝。其实这个不算什么,因为从古至今太多了,人家还是一统,诸葛武侯只是三分天下而已。但是结合三国时期的实际情况,就会觉得诸葛武侯确实是位奇才,未出山已定三分天下,而且这个三分是在,当时曹操一统北方,手下号称百人团军师,以及东吴手下人才济济,而刘备啥也没有,连个安身之地也没有的情况下分出来的三分天下,这个功绩,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你能否定,东吴周瑜,鲁术,是个废物,曹操手下的百人团是废物,那诸葛这个三分天下就不算什么了,因为在一个匹夫之勇的时代,打个三分天下算啥,一统都没啥稀奇的。
第七,论预测,诸葛武侯有《马前课》预测后世,流传后世,而且预测的内容通俗易懂,没有其他预算师那么复杂,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第八,论外表,三国时期,大家公认的周瑜,诸葛武侯是三国时期的美男子,是多少美女羡慕的对象。
综合上述,诸葛武侯与司马懿相比,司马懿哪一点都比不上,司马懿与诸葛相比,只有,能忍,命长胜于诸葛武侯。命长我们后人可以学习,但是想司马懿那种忍,我是不会学习的,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小忍可以,但是像司马懿这种忍,我真是忍无可忍,我也有自己的尊严,所以我不学习这种忍。诸葛武侯几乎一个完人,令后代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所称赞,就更别说百姓称赞了,名气怎么可能不大,所以诸葛武侯成为我们心中的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诸葛武侯确实太神了,他集所有才华于一身,世间罕有的奇才!
↯m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为什么千古流芳的却是诸葛亮?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为了各自的国家,斗争了一辈子,最后,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成了人生大赢家。
他们两人都很有军事才能。由于他们的志向不同,其主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就有所不同。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把军事指挥权都交给了他,就连兄弟关羽张飞都得受诸葛亮指挥。诸葛亮一心辅佐刘备,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托孤白帝城,对诸葛亮说,刘禅能辅佐就辅佐,实在不能辅佐,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诸葛亮吓得连连叩头,说,亮肝脑涂地,也尽心尽力辅佐幼主。此后,诸葛亮带兵六出祁山,以攻为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也在绵竹保卫战中战死。一家人为了蜀国社稷奉献了生命。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光明磊落,为国家呕心沥血,忠贞不二。他符合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
再看看司马懿,一上任曹操就看他鹰视狼顾,是个心术不正之人。用其才而防其做大,知道他能对付诸葛亮,让他带兵抗敌,却派曹真节制。等战事结束,赶快把他束之高阁。对此,司马懿心知肚明,与蜀军交锋,杀敌又不杀尽,养寇自保。曹操临终时让曹丕防着司马懿,曹丕让曹爽节制司马懿。无奈曹操父子寿命太短,曹爽又是无能之辈,被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了军事指挥权,从此,曹家皇帝成了傀儡,司马家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到了司马炎直接逼皇帝退位,自己坐了皇帝,建立晋朝。司马懿虽然有才,但心术不正,对曹魏并不忠心,这种人自私狠毒,懂得韬光养晦,懂得隐忍,是十足的野心家,为世人所不齿。
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宣扬忠君思想,力崇诸葛亮,而鄙视司马懿这等居心叵测之辈。世人敬仰诸葛亮的为人,他的美名百世流芳!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怎样进行锻炼?